一个真正有胸襟的人都能做到这样一点:责己严,待人宽。因为别人的失误我们可能无能为力,但我们自身的问题多数时候是可以避免的。对自己要求严格并不是坏事。把包容列为第一品格的北大,多少年来一直秉承着这一传统。
古有明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于我们自身的过失,理当严加戒律、严加问责,这是关于修身的问题,不可轻忽。但是对于别人的无心之过,我们却该给予宽容,切不可一味谴责,而伤了他人的自尊,影响彼此之间的和气。对于他人的秘密或难言之隐,我们知道了,更当视同自己的秘密来守着,千万不可当众揭露甚至四处张扬,所谓“君子扬善不扬恶”就是这个道理。若是将别人的隐私揭露并宣扬,会使别人无地自容,也造成了彼此间的怨隙。这是相当不值得的,而且也损及了私德。至于别人与你有怨隙、过节,应当予以宽恕,不可报复。正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们应该有结束纷争的修养,而不是再将它扩大。
人与人之间贵在和谐,谴责别人的小过失,揭发别人的隐私,念念不忘别人的旧恶,将造成自己与别人相处时的潜藏危机,为自己树立更多的敌人;相反,宽恕待人之人,必定心胸开阔、宽恕仁爱,他不但自身的修养臻于完美,与他人之间也是一团和气,没有敌人,灾害自然也不会降到他的身上了。
古语说: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从古至今,纵观那些成大事者,没有一个人不是严于律己的典范。凡有成就的人,都会时刻注意检查自己的品行,并且能持之以恒,从身边点滴做起、从小处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为成功打下良好的品格基础。
北大人在这个问题上更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放纵自我还是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关系到个人的成功与失败。生活中我们羡慕那些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强者,同时,我们对那些放纵自己、无所作为的颓废之士总会给予批评。
北大人无论是做学问也好、做人也好,不管周围的环境如何具有吸引力,即使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从未放纵过自己。
怎样要求别人,怎样要求自己,这是一个做人的态度与原则问题。人们在交往中产生矛盾,总有自己和别人两方面的原因。解决矛盾,需要从自己和别人两方面找原因,并且严格要求自己,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如果只看到别人的问题,而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只要求别人,却不要求自己,矛盾就永远不能解决,甚至有时候会更加激化。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古人教给我们:与人相处有了矛盾,只有消除怨恨,才能为你以后的人生之路扫清不该有的障碍。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在责人之前先责己,把矛盾解决好,才会“身正”、“令行”。
蔡元培先生严格要求自己,一直以来被人们奉为典范。当时曾有人问他如此的身份何必对自己这么严格呢?蔡元培对此问一笑,举了两个古人的例子:
三国时期,刘备率兵攻克成都,召集众人,于帐中饮酒庆祝,并对军师庞统说:“今天的聚会,可以说是十分的高兴啊。”庞统说:“攻克了别人的国土后以此为乐,这不是仁义的队伍。”刘备当时已喝多了,有些醉态,听了这话,就不高兴了,生气地说:“昔日周武王讨伐商纣成功,宫殿里前歌后舞,难道说周武王不是仁德之君?你这话说得太让人扫兴了,你还是出去吧。”庞统于是起身退出。不一会儿,刘备酒醒后想起自己的做法感到很后悔,于是命人把庞统又请了回来。庞统坐回到自己的座位后,不言不语,自顾自地吃东西。刘备对他说:“刚才咱们的谈话,谁说得不好啊?”庞统回答说:“咱们君臣俩都有不对的。”刘备听了笑了起来,不再生气,整个酒宴气氛如初。从这里我们能看到,刘备知错便改,能及时承认错误,身为君主,可见其对自己的要求之严。
还有战国时燕昭王知人善任,重用贤能。他听从乐毅的建议,联合赵、楚、韩、魏等国攻打齐国,拜乐毅为上将军,攻下了齐国七十余城。昭王死后,继位的惠王中了齐国的反间计,以才智不如乐毅的骑劫取代了乐毅的职务。乐毅被迫逃往了赵国。乐毅离开燕国后,齐国的田单立即领兵攻打燕国,收复了全部失地。燕惠王后悔以骑劫取代乐毅,但他不但不检讨自己的错误,反而指责乐毅忘恩负义。
他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父王任命你做将军,你也为我们燕国攻克了齐国,报了先王的仇恨,全国上下无不为之震动。我作为人主,不敢有一天忘了你对国家的功劳啊。如今先王逝世,丢下咱们君臣,我又是刚刚继位,我听了左右群臣的话,让骑劫取代你做了将军,是因为你常年征战在外,现在召回你休息一段时间,以后再从长计议。你偏听了话,以为我对你有嫌隙,就离开燕国去赵国,你这样做,对你自己来说没有什么,但是你想一下,这样做,你拿什么来报答我父王对你的知遇之恩呢?这应该说是一个严于律己的反例,细枝末节的差错都可导致江山的倾覆,对自己严格些,难道还要以地位和身份为准则吗?
从蔡元培的例子里,我们可以领悟到,严于律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上至国家君臣,下至布衣百姓,在发生矛盾以后,如果双方都有责己的雅量,任何矛盾其实都不难解决。如果只责备对方,而从来不检讨自己,隔阂怨恨就会越积越深,以至矛盾激化,关系破裂,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专责己者兼可成人之善,专责人者适以长己之恶。”责己就是要从每一个我做起,以实际行动和活的榜样去教育人、感化人。这样,别人才会心悦诚服,教育和批评才会起作用。如果只责人、不责己,就会助长自己的错误。只有自身正,其令才会得以行,如果自身都不能正,去教育别人,那又有谁会听呢?
诸葛亮身为蜀国丞相,“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但“刑政虽峻而无怨者”。这不仅因为他“用心平而劝诫明”,还因为他严于律己,能够以身作则。街亭之役,马谡违反诸葛亮的调度,行动失败,使蜀军大败,诸葛亮既斩了马谡,又上书检讨自己“授任无方”、用人不当的过失,并自贬三级。
这种具有感召力的人格均源自严于律己。北大人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对自己的要求严格而全面,对别人的要求宽厚而简约。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蔡元培先生认为:“古之君子”以舜和周公这样的圣贤为标准,认为他们能做到的,自己也应该做到。因此对自己的要求就严格而周全,对别人则先看他的优点和进步。“取其一不究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唯恐损害别人为善的积极性。这样,对别人的要求自然就能实现宽厚而简约了。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古人的一种思想和主张。构建和谐社会,大兴人文举业,拓新修养之道,切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其实人无完人,凡夫俗子难免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学学大肚弥勒佛吧———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生活中指责别人或许是容易的,而反省自己确乎是难上加难的!还是多些宽容吧,对社会、对他人、对环境,这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还是多点苛刻吧,对自己、对自我、对自私,这才是提高自我能力的动力源泉。所以还是要求自己严格一点,对待别人宽容一些。
在当今的社会中,对人严、对己宽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问题的实质其实也是对人对己要求的标准不同。许多人对别人是马列主义,对自己是自由主义;看别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优点多;批评别人往往苛刻求全,攻其一点,不遗余力,不看别人的现实表现,纠缠过去的恩怨是非;批评自己的时候则轻描淡写,强调客观,覆短护私。自己不求进步,不思进取,又害怕别人进步,获得成就和名声。事实上,我们应该去掉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改变这种不健康的风气。如果生活中我们能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严格检查自己思想上、工作上的缺点;同时以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鼓励和支持别人从善、向上的积极性。这样,不但有利于自己和别人共同进步,也有利于解决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形成积极健康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