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0600000031

第31章 亲亲相隐(1)

有关“亲亲互隐”的观念与容隐制度,看起来是古老的话题,其实又是极其现代而又现实的问题。重提这一话题,是对现实反思的需要。儒家一直强调“天理”、“国法”、“人情”的统一,这在互隐观与容隐制上可以得到证实。

第一节 三文本的要旨

讲“亲亲相隐”,必然提到以下几个文本。第一个是《论语·子路》篇第十八章: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说的是,叶公告诉孔子,他们乡党中有个“直”人,他告发自己的父亲攘羊。

“攘”字,有的注疏家讲,是顺手牵羊的意思。有人解释“攘”为:夜幕降临,赶羊归圈栏时,人家的羊随自家的羊进了圈栏,自家没有及时归还。“而子证之”

的“证”,是“告发”的意思。孔子对叶公的回答是,在自己的乡党中,“直”者与此相反,“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就在这里面。什么是“隐”呢?这里我们首先要理解,“隐”只是不宣扬亲人的过失。叶公和孔子对“直”的看法很不一样,那么,“直”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论语》中记载了孔子讲了不少“直”德,特别讲要正直、磊落,直德,正道直行,为政者要“正”,处事公道,要把正直的人提请详见郭齐勇:《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哲学研究》2002年第10期;郭齐勇、丁为祥:《也谈本相与角色》,《中国哲学史》(季刊)2004年第1期;郭齐勇、龚建平:《“德治”语境中的“亲亲相隐”》,《哲学研究》2004年第7期;郭齐勇主编:《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其中一些重要的讨论文章及引起讨论的相关论文已被译为英文在美国出版的《当代中国思想》、《道》等刊物上发表。请见犇犪狅牶犃犑狅狌狉状犪犾犗犳犆狅犿狆犪狉犪狋犻狏犲犘犺犻犾狅狊狅狆犺狔,第6卷第1期,2007年;犆狅状狋犲犿狆狅狉犪狉狔犆犺犻状犲狊犲犜犺狅狌犵犺狋,第39卷第1期,2007年至2008年冬季号等。此外,《道》2008年还将有一期讨论专辑。

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等。据《左传》昭公十四年载,孔子也表彰了多次揭发其弟叔鱼的叔向“治国制刑,不隐于亲”,肯定叔向为“古之遗直”。那么我们要问:孔子在这里为什么要这样讲呢?这是不是有违“公正”,甚至“违法”呢?孔子显然保护“私”领域,把亲情与家庭看得很重,非常害怕官府、“公家”或权力结构破坏亲情与“私”领域。在价值冲突时,首先要保护父子等亲情,在没有调查清楚事实真相并作出判断之前,先不宣扬亲人的过失。为什么传统的民间习俗,乃至上层社会的伦理法系,都肯定“父子互隐”而否定父子相互告发呢?如果从深度伦理学上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直德亦有其根据。从人情上、心理上看,父子相互告发,他们之间早就有了问题,是一对问题父子。父不慈子不孝,即在为仁之本上出了问题。这对问题父子甚至远不只是在慈孝上发生了问题。孔子显然不愿意看到父子相互告发、相互残杀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宁可认同维系亲情,亦即维系正常伦理关系的合理化、秩序化的社会。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每个人既是一个伦理的人(我是父母亲的儿子,又是儿子的父亲,是妻子的丈夫等),又是一个政治的人(有社会身份,受制于法)。那么,试问,何以调节“情”与“法”、“公”与“私”、“大公”和“小公”之间的关系呢?孔子在这里是不是主张“徇情枉法”呢?当时的“法”如何对待此类事呢?这些都有待于我们思考。

第二个文本,《孟子·尽心上》篇第三十五章: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学生桃应问孟子:“舜当天子,任命皋陶当大法官,假设舜的父亲瞽瞍杀人,皋陶应该怎么办呢?”孟子答道:“当然是把瞽瞍抓起来。”桃应问:“难道舜不会制止吗?”孟子答道:“舜怎么能制止呢?舜授命于皋陶,让他执法。”舜没有以天子的地位赦免其父。这是引文的前一半内容,指尊重、遵守法的层面。后一半呢,桃应问:“那么,舜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孟子做了一个巧妙的回答:“在舜看来,放弃天下如扔破草鞋一样,他很可能偷偷背着父亲瞽瞍逃跑,沿海滨而住,终身高高兴兴地享受天伦之乐而忘却了掌握天下的权力。”“海滨”指当时的山东沿海一带,僻远而贫穷,去那里,跟流放的性质差不多。有人说,这不是像现在中国的一些贪官一样,跑到美国、加拿大或者别的什么地方躲起来?这个比喻可不太合适,舜是代父受罪,自我流放,现在的贪污犯是戴罪潜逃,溜之大吉。

“桃应”章把忠、孝两难的问题凸显了出来。不仅中国人讨论这个问题,外国人也讨论。萨特曾经讲到一个例子,一位失去长子的母亲,第二个儿子又想从军抗击法西斯,此时,在忠与孝的面前,就存在两难抉择。孟子为舜所假设,照应到两方面:一方面,他肯定皋陶抓他的父亲;另一方面,他的所欲所乐不在于当天子,不在于掌握广土众民,因此宁肯自我放逐,也要与父亲在一起。

尽管父亲曾经与继母、异母弟一起追杀过自己。有人认为,这是孟子主张“以权谋私”、破坏公法的铁证。我看也未必。下面我们再继续讨论。

第三个文本,《孟子·万章上》篇第三章: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敢问何曰放者,何谓也?”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此之谓也。”

这里,也有一个很巧妙的设计。孟子面对两种立场、两种声音。第一种声音是:“为什么流放亲弟呢?”第二种声音是:“为什么封赏有罪的弟弟呢?”学生万章向孟子请教:“舜的同父异母弟弟象,曾经图谋杀死舜,舜成为天子后,马上将他流放,为什么这样不讲亲情呢?”提出这一问,说明直至战国中期,人们对周初的分封制仍是认同的,如果兄长坐了天下,不加封反而流放其弟,其合法性会遭到社会的质疑。孟子因此辩解道:“哪里是流放他,那是分封他呀!”

万章又代表第二种立场或声音,问:“舜流放共工、驩兜,诛杀三苗、鲧,这是惩罚不仁之徒,令天下人信服。象太不仁了,为什么舜不惩罚他,却把他分封到有庳国当国君呢?有庳之人何罪之有,却遭此不幸?难道圣人就是这样吗?

对待他人,就可以处罚;对待自己的弟弟,不罚反而封之?”孟子回应第二种观点:“仁者对待亲兄弟,不会隐藏怒气,不会积累怨恨,只会亲之爱之。亲之,就要使他贵;爱之,就要使他富。舜分封象到有庳国,正是希望他富贵。如果舜身为天子,他的弟弟是匹夫,怎么能说是亲爱呢?”万章又巧妙地继续追问:“何谓放呢?为什么有人说是放而不是封呢?”孟子又回过头去说:“其实,象在有庳国也不能为所欲为,舜派了官吏监管他,帮他治理国家,并且收其贡税,所以有人说是变相的放。象怎能有机会残暴地对待国民呢?另一方面,这样做,也能让象不时有机会去朝见舜,联络兄弟的感情。”

总的说,“桃应”章是很有深意的伦理两难的设计,其高超的智慧绝非直线式的批评者所能理解。实际上,孟子师徒假设的舜的应对方略,既维护了司法公正,又避免了公权力的滥用,而以自我放逐来保全忠孝、情法之两边。“封之有庳”的设想离不开周代分封制,分封象是一种政治智慧,即对象予以管束。

古代的社会、政治、法律之思想或制度与核心家庭的伦理、社群的整合、家国天下秩序的建构,是基本协调的。当然不免有矛盾与紧张。分析、评论这些资料,只能放到彼时的社会结构、历史文化、价值系统的背景上,而且要善于发掘其中有深意的、超越时空的价值。

第二节 “直”、“隐”与“爱有差等”

我们如何理解孔子的“直”,如何理解“隐”呢?前面实际已涉及一点。我们知道,父子一伦是天伦。父子、兄弟等亲情的护持,根源于天理。我们知道,孔子是主张“无讼”的。《荀子·宥坐》和西汉刘向《说苑》都记载了这样的故事,孔子在鲁国做司寇时,有一对父子有诉讼,孔子三月不判,做工作,使父亲撤诉,父子言归于好。孔子的“直”,其实是主张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主张做人要表里如一,不矫揉造作,不屈己奉人。“直躬”是沽名钓誉、“买直”,以告发父亲博取“直”名。我们对父母、兄弟的感情,是人最为切近的一种感情。孔孟儒家立足于自然真情来讲孝道,当然,这种孝道在后来的传统社会中发展为愚孝,有大的流弊,那是另外一回事。原始儒家的仁爱,是从对亲人的爱开始的,由此推扩开来。“亲亲相隐”,不是说要将儒家的仁爱封闭、局限于血缘亲情的方面,而是如孟子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亲”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立足点。

中国台湾学者庄耀郎先生对《论语·子路》篇第十八章的解读是深刻的。

他认为,核心的问题在于:执法和人情是否有冲突?叶公的立足点显然是以“法的公平性”、“法无例外”的观点说“直”,也是从执法人的立场出发论“直”;孔子则不然,孔子是从人情之本然恻隐处论“直”,是人心人情之“直”,是从当事人的立场说人情之“直”。从表面上看,这两说处于对立,实则其中有一“理序”上的问题,也就是理论上孰先孰后的问题,如果“法”的设立在于济“礼”之不足,也就是说,当“礼”这种以文化来调节社会的力量显得不足时,“法”以强制力来维持社会的秩序。既然法的目的在此,那么,它必须有可行性,而可行性的条件,必然追究到立法的根据,这无外乎人情之实。以情为本,法才不致沦于抽象蹈空,强为划一。这样说来,人情之实是立法之根源、根据,法的公平性、无例外性,则是因应人情所作的外在化、规范化。可见,人情、法律是先后问题。法理必据于人情,法律则规范人情,人情和法律两者,是统一的而非对立的。当然,由于我们人是生活在社会中,具有多面性,因此,在处理人情法理问题上,经常有矛盾性。但是,从整体上讲,绝不是法可以决定一切,作为法理背景的人情,可能具有更大的调节作用。

我们再来看“隐”和“犯”的问题。有关“隐”与“犯”的问题,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常识问题。小戴《礼记》的《檀弓》篇云:

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致丧三年。事君有犯而无隐,左右就养有方,服勤至死,方丧三年。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

也就是说,侍奉亲人,要有隐无犯,对亲人的短处,不要声张,也不要直言相谏。服侍父母,要勤恳周到,父母过世,需服丧三年(实际是二十五个月)。

侍奉君主则不然,要有犯而无隐,君主的缺点和失误,要直谏无隐,但侍奉君主和侍奉父母一样,要勤恳忠诚,君主去世,虽在感情上不一定如父母去世那般悲痛,但需守丧三年,服饰、行为上也有规定。侍奉老师,则需无犯无隐,老师逝世,虽不用如父母去世那样在服饰、行为上守丧三年,但需心丧三年,悲情是真诚的。可见,儒家的主张,对父母、君主与老师的侍奉、批评与纪念之方式、方法是有区别的。儒家的道理,理一而分殊,即在儒家普遍的与天道相接的人道仁义原则之下,父母子女间、君臣间、师生间有着略相区别的伦理规范原则。

那么,直接来讲,“隐”是什么呢?“犯”又是什么呢?“隐”是不是无原则地包庇、窝藏呢?请看古代精通儒学的注疏专家们对上引《檀弓》一段文字的解释。郑玄说:“隐,谓不称扬其过失也。无犯,不犯颜而谏……事亲以恩为制,事君以义为制,事师以恩义之间为制。”也就是说,“隐”是不称扬父母的过失,“犯”是犯颜直谏。儒家一贯强调私恩与公义的差别,区分了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大小戴《礼记》和郭店楚简都有“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

同类推荐
  • 魏晋玄学会要

    魏晋玄学会要

    本书采用传统史书会要(主题)的体例,对存世的魏晋玄学史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搜集、归类和整理,这些史料见于正史、文集、笔记等各类文献中,经过作者长时期地收集和整理,本书成为魏晋玄学文献的渊薮,为研究者和读者了解魏晋玄学的面貌提供了方便,因而具有显著的学术意义。
  •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一)

    胡适的北大哲学课(卷一)

    本书以胡适在北京大学的所有哲学讲义为母本,再综合胡适关于中国哲学的其他著作整理而成,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最全的胡适哲学体系,让读者最直接的感受哲学大师的风采。卷一主讲古代哲学。
  • 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一部视角独特的阳明心学入门读物,继《万历十五年》、《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之后又一明史随笔佳作。本书选取王阳明一生中最重要的六个时刻:身陷诏狱、龙场悟道、赣南剿匪、智擒宁王、狙击皇帝、天泉证道,通过对当时复杂局势的深入解读,以及王阳明心路历程的细腻剖析,阐述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和发展历程。
  • 毛泽东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兴盛

    毛泽东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兴盛

    本书上篇阐述了在中国精神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毛泽东哲学的孕育、产生和发展过程;下篇探寻了毛泽东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哲学意识的关系等。
  • 曾国藩厚黑智典

    曾国藩厚黑智典

    本书分为五章,内容包括:曾国藩厚黑变脸智典、曾国藩厚黑诛心智典、曾国藩厚黑韬晦智典、曾国藩厚黑纵横智典、曾国藩厚黑借势智典。
热门推荐
  • 坏世神修

    坏世神修

    都市鬼影,深海妖踪,深山神迹,异界奇谈!在平静的现实世界,存在着修行者的世界。李景一路修行,踏遍中国河山,向着成神之路迈进......
  • 风会记得那朵花的香(天下美文哲理卷)

    风会记得那朵花的香(天下美文哲理卷)

    本书为你讲述一段段温暖人心的故事,这些故事贯穿着对人生、对情感、对生活的感悟,折射出世界的简单与复杂。让你能于喧嚣尘世中享受孤独与寂寞,坦然面对得到与缺憾,在世间百态中领略平凡的美,保持一颗释然、宽容的心。
  • 妖孽冷王腹黑妃

    妖孽冷王腹黑妃

    他,是不近女色的绝色王爷。她,是被人用一整个城市作为代价杀死的异能杀手。她们,是她一生中最好的姐妹,为她而亡,与她一起来到这个世界,却散落在了世界不同的角落中。她,是丞相府的嫡女,紫若离,却懦弱无能,被庶妹陷害而亡。但当她代替了她,一切都会改变。而当她,遇到了他,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一天,某女无聊,上山劫色,却被某个色男给劫了个色。某女说:“劫财有什么好玩的,不如来劫色吧。”当她准备就绪时,却没想到,被一个下人的一句话,差点儿摔了下来。“你不是南锡国里传说中的空有一副好皮囊却无才无德的废材丞相府嫡女吗?”某男挑眉。从此,某女开始了一生一世一双人的修炼生活。
  • 回忆是眼泪的海

    回忆是眼泪的海

    背负冤屈与秘密的少女叶星离家出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两年之后与过去的朋友不期而遇,让她的生活再次陷入不安当中。为了曾经的承诺,她忍受着亲人、朋友的刁难。她深爱的哥哥,深爱她的男孩,都因此受伤。当所有真相都摆在眼前,那些不可预知的希望并没有出现,隨着童年的好友离去,一切反而愈加迷茫。回忆是殇,眼泪成海,在未来的路上,是否还有一个你陪在她的身旁?
  • 花开花落几时有

    花开花落几时有

    花一般的姑娘频频遭遇挑衅,没事,我们还小,绝技太少,咱们做“忍者”,但绝技虽少,整个世界横着走也够了,且看八女纵横天下。开夜店,没一件正经的事,但渣男渣女也遇见了不少,姐们不想惹你,可你偏偏犯贱,放心,阎王那里为你预订了位置。道路坎坷,人生的道路还很长,可谁能出来解释一下,这么多滴花美男是哪儿来的?算了,抱回家养不商量。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宇宙少年逍遥游

    宇宙少年逍遥游

    一个神秘的少年,一群强大的师傅,他是一个孤儿,但他并不孤单,他有着无可匹敌的力量,很亲近。且看少年在这个世界,这个宇宙,逍遥自在。
  • 伯爵的救赎

    伯爵的救赎

    伯恩斯是一个落魄的贵族伯爵,直到现在为止他有限的生命中,好像一切都显得很是平淡。做事拖拖拉拉、起床困难户、安于享乐。落魄的家族倒是没有使他变成一个纨绔,同样也绝对和精英挂不上边,他更像一个平常人。可年轻人的特质决定了他对现状不甘心,斯特林家族的血液也正在觉醒,他注定是要踏上征途的!不过!太难了!!一个宅男的拼搏历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 迷失六度空间

    迷失六度空间

    《迷失六度空间》是“当代优秀悬疑故事作品集”系列之一。 一个刚刚出狱的惯偷死在了市博物馆的一幅山水画前,画框上有他临死前用血写下的奇怪符号。刑警队副队长司马鉴发现,曾经和被害人同一个监舍的人在出狱后全都离奇死亡!为找出系列案件之间的联系,司马鉴去监狱找7号监舍的最后一名囚犯了解情况。赶到时,监狱却突发火灾,监舍被烧毁了,最后一名囚犯也在释放后被人杀害。与此同时,司马鉴的女友发现那座监狱是由一座寺庙改建而来,而寺庙中曾有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的正是七种该杀之罪。
  • 花千骨三世情缘

    花千骨三世情缘

    这是花千骨和白子画的续写,其中会出现一些新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