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革命政权在南方算是最为稳固的一个。李烈钧为首的革命党人在治赣时措施得力、深得人心;同时江西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力量相对薄弱,无力左右政局,指责李烈钧在江西搞“专制”“割据”。袁世凯的北京政府也是无法插手革命党人完全掌控局面的江西政治,更是把李烈钧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一时间李袁之间明争暗斗不休。
1913年2月,南京的革命临时政府与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妥协。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改选袁世凯出任,以换取袁及北洋军支持革命,迫使清帝退位。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遇刺,两天后去世。
4月26日,袁世凯北洋政府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约,国民党人等认为袁意在扩张北洋军队,而借款未经现国会批准属非法。全国讨袁的呼声很高。5月初,国民党员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电反对贷款。黎元洪想从中斡旋,希望化解北京政府与国民党之争。6月,北京政府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下令免除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三人的都督职务。同时派北洋军第六师李纯部进入江西。7月12日,二次革命的枪声在江西湖口打响。
一、李袁“斗法”
袁世凯篡政之后,于1912年4月亲自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制订“消纳各省军队”的规划。当时,同盟会掌握之下的南方各省如广东、江西、福建、湖南等省共有大约50万军队,反清、革命的思想,民主、共和的思想灌输其中,这对袁世凯来讲,恰是如芒在背。袁世凯为了解除心腹之患,以裁减“地方军队”、“恢复地方秩序”为名,用高压手段强令裁军。结果,南京留守府近10万军队被裁去2/3;湖南5万军队减到只剩下万余;安徽原有1师1旅,竟被“裁”剩10人,办理“遗务”;四川的军队,几乎被裁去一半;广东也用“遣散”的方法“裁”去3万。一时间,全国革命武装锐减,袁氏气焰日嚣。李烈钧早有戒备,只将江西地方3师1旅的兵力削去大约1师,大多为缺乏战斗力的部队,同时拒绝北洋政府陆军接收江西境内长江沿岸的炮台,并通过上海的洋行购步枪7000枝,子弹300万发,以扩充军备。
袁世凯企图通过“裁军”之计削减国民党人的势力,但对李烈钧为都督的江西无伤大雅,因此大伤脑筋,一招不成,又出新招,玩弄“军民分治”的诡计,意在削弱各省督军实权。李烈钧针锋相对,通电指出袁氏的险恶用心是“托分治之名,成牵制之实”,并拒绝民政长汪瑞闿到任。所谓“军民分治”,即废除当时各省都督制,改为督军制。督军只管军队,不管行政,另由中央派员出任省长,专管行政。汪瑞闿派到江西不久,有人打电话要他三天之内离开南昌,否则不会有好结果。汪瑞闿坐立不安,三天不到就跑了。袁世凯还用软硬兼施和厚禄收买的办法诱李“赴京一晤”;并派人面许“以二百万元为寿并晋勋一位”。李不为所动,大声对来人呵斥道:“余思建勋业于国家,岂丑类所得诱乎。”袁世凯自讨了个没趣,咒骂李是不讲情理的“硬头蛮子”。
从1912年12月中旬至次年1月中旬,在大致一个月的时间内,江西都督李烈钧与袁世凯就发生三次较为激烈的正面交锋。
一是1912年12月中旬的南昌兵变事件。原江西第三旅旅长余鹤松,本是李烈钧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但李烈钧任都督后却改编了余的部队,由李的另一同学欧阳武统率,并改派余为都督府代表前往北京。余失去兵权,对李十分不满,就在北京尽力向袁世凯靠拢。袁乘机给了他一笔经费,让他回江西活动,并向他许诺,只要他能推翻李烈钧,就任命他为江西都督。于是1912年12月10日,在袁世凯的指使下,原江西第三旅旅长余鹤松在南昌发动兵变。当日小金台、府学前、高桥、百花洲等处,火光冲天,枪声震耳。先是8点左右百花洲的梯云会馆巷内,有人放火,再就是上谕亭、王家祠也有人纵火,接着是无人居住的府学内圣殿忽然梁间也起火,全殿烧成灰烬。11时,南昌县学前后,有两个草堆也被人放火,同时德胜门外与顺化门外数处,都有火光出现。一直到中午,在李都督、欧阳旅长和陈总监的亲自出马下,率领大批军队和警察出动分头行动,最终乱局得以平息。天亮后,安民告示贴出来:
省城近日谣言四起,本都督当饬各军警随时戒严,密为防范,以期消患未萌。讵本月十号,竟有土匪放火倡乱,希图乘机抢掠。本都督当饬一面扑灭火警,一而调遣各营军队分头防堵、兜剿。幸各军警竟夜严拿,本都督与各统将复亲带卫兵四出巡缉,当即拿获多人,从严讯办。唯黑夜之中,骤闻变乱,复见火灾,全城居民不免惶惧。此皆本都督未能先事预防,致肇此变。现在首犯已除,其余匪徒亦已分别追踪查缉,务获究惩。尔各界人民等,务各安心乐业,勿为谣言所惑,致生惊恐。本都督与各将领,既负卫国保民之责,虽粉身碎骨,亦当极力以维持也。待此公布,其各知之。
市民看到布告,知道事变的真相,心里不再慌乱,省城又恢复了正常。袁世凯指派的以余鹤松为首的兵变以失败告终。
二是1912年12月下旬的江西民政长事件。李烈钧虽然知道兵变是袁的主意,但他此时还不想与袁决裂,为了缓和局面,李致电袁世凯,推荐曾任前清武备学堂总监、与自己有师生之谊的汪瑞闿为江西民政长,希望以此缓和他与袁世凯之间的矛盾。收到李请汪出任江西民政长的电文后,袁世凯感到可以由已经投靠自己的汪来牵制李,所以立即发布任命书。这时,李烈钧才发现自己上了当,汪瑞闿已投靠袁世凯,于是暗中抵制。
在李烈钧的策动下,江西许多团体纷纷发表通电,声讨汪瑞闿在清朝时的各种劣迹,对他出任民政长一职表示极为反对。12月29日,南昌军警两界数千人召开拒汪大会,要求驱汪出境。当晚发生“匪徒暴动”,汪瑞闿当日5时,就乘轮船离开南昌,经九江、武汉,前往北京陈诉,并先行致电袁世凯称病辞职。
袁世凯当然不会善罢甘休,1913年1月3日,国务院电传袁世凯命令李烈钧,命令李批准汪病假20天,责令李从速筹备划分军政、民政事宜,敦促民政长尽快养好病,限期到任。当时各地省议会选举已完成,正式国会选举也即将完成,李烈钧不理会袁世凯的命令,于1月5日回复说:“现在正式议会行将成立,于此数月内,拟即勉为其难,于军民要政担任完全责任。”公开拒绝汪回任。袁世凯以削减督军权力的“江西民政长事件”也是不了了之。
三是1913年1月中旬的江西军械事件。江西民政长事件发生之后,袁世凯企图向江西调兵,无奈有点鞭长莫及,但南北争斗远远没有终结。在此动荡局面下,李烈钧又向日本订购了一批军械,7000余支枪和一批子弹于1913年1月11日由上海起运,1月15日到达了九江。袁世凯方面在枪械起运后获得了这一消息,抓住这个机会对李进行惩处。参谋部和陆军部以这批军火没有经过陆军部批准,没有发给护照为借口,秘密命令九江镇守使戈克安予以扣留,并准备陆海军兵力,对李烈钧施加军事压力。戈克安系行伍出身,在辛亥革命中因功得到提升。1912年8月9日,袁世凯任命戈克安任九江镇守使,兼管江西沿江炮台和驻扎九江的军队。九江是江西出长江的门户,地位十分重要。袁世凯就是以这种手段来分割或牵制都督的权力。在袁世凯的收买下,戈克安叛离了李烈钧,遵照袁命令于1月16日将械弹扣留,并且密电上报参谋次长陈宦、陆军总长段祺瑞,表示“只恐李都督会以决裂的手段对待我,我这里兵力单薄,军饷也很少,怎么办呢?务必希望你们二位予以接济,调张勋和海军兵舰来江西。”戈克安准备协助北洋军队对付李烈钧,他们本来就有动用军队的预案。
李烈钧得知械弹被扣后,先礼后兵,即于1月17日发出密电给参、陆两部申述理由。他说明这批械弹并不是自己任内所订购的,而是前任都督马毓宝做的,由黄留守发给特别护照,并且已经报请北京陆军部承认的。因此,他要求予以审核后,通知九江关税务司,尽快电令释放。李是一面与袁迂回,一面在军事上加强吴城、姑塘、湖口、德安一带的布置,严密监视戈克安控制下的九江,同停泊在长江中的军舰对峙,战争是一触即发。最终,袁世凯发布了如数归还扣留的械弹和任命赵从蕃为民政长的命令。
以上种种表明,李烈钧在反对袁世凯的斗争中,确实比南方其他各省都督更坚决、更大胆,因而双方矛盾冲突较之各省也更尖锐、更激烈。李烈钧在对袁斗争中敢作敢为、锋芒显露,全然不像其他各省都督瞻前顾后、畏缩不前。时人也评论道:“都督中之态度最明了者莫过于李烈钧”,“故现在内外,咸指目于李。”时人也早料知:由于“赣督最为憨直,因之,袁决意以武力压制”、“将来破裂之点,只在江西一隅”。不出所料,李烈钧与袁世凯之间,最后不得不兵戎相见。
二、黑云压城城欲摧
辛亥革命后,代表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袁世凯窃取政权,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采取反革命的两手策略,妄图消灭资产阶级的革命势力,以实行其独裁统治。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袁世凯派人在上海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4月26日,又违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2500万镑的借款,作为发动内战的经费。5月5日,又下达“命令”,迫害国会中的国民党籍议员。袁的种种倒行逆施,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义愤。
袁世凯窃国后,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比较活跃的政治力量有三种:
一是袁世凯集团。一方面,袁世凯上台之后,积极扩编北洋军事武装,将清朝末年的新军9个师11万人,巡防营旧军4万人,扩大为新式陆军12个师另16个混成旅,约计22万人。再加上旧巡防营军和张作霖等军,共约计30余万人。另一方面,袁世凯虽然控制了中央政权和部分省政权,但还没有控制住全国的局势,要完全恢复被革命打乱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并使之保持相对稳定,需要一个过程。袁世凯不可能马上撕下共和的假面具,他还要对革命派的民主要求和实践作暂时隐忍。袁世凯是惯于此术的。1912年8至9月间,袁世凯邀请孙中山、黄兴赴京,名为共商国计,实乃想借革命领袖之光为自己装潢门面。8月24日孙中山到达北京时,袁世凯有意以相似于国家元首的规格隆重接待。在28日,为欢迎孙中山举行的盛大宴会上,袁世凯致欢迎词说:“孙中山游历海外廿余年,此次来与我所商者,大有造于民国前途。”“先是谣传南北有种种意见,今见孙先生来京,与我谈者极其诚恳,可见前此谣传尽属误会,民国由此益加巩固,此最可欢迎之事。”袁并举酒致敬,高呼“中山先生万岁”。袁世凯还应允孙中山提出的修建20万里铁路的计划,又委以全国铁路督办之衔,袁世凯在黄兴北上的途中,就颁令授予黄兴陆军上将的军衔。黄抵京后上书辞谢,袁又批复大力盛赞黄的革命功劳:“该前留守奔走国是二十年,提倡共和,改革政体,热心毅力,百折不回,出死入生,坚苦卓绝,凡我经历,中外咸知。”
二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尽管让出了政权,但仍有一定的实力和巨大的声势。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曾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由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革命派本应取得的执政地位丧失了。但它在南方一些省市(江苏、江西、安徽、广东、湖南、四川、福建、浙江和上海、南京等)仍有着巨大的影响,拥有的军队约10余万人(江西2个师和1个混成旅;南京3个师和留守府警卫团;广东2个师和1个独立旅;安徽1个师;四川、湖南、福建、浙江等各1个师)。在国会众议院596个席位中,该派的国民党占有269席,参议院274个席位中占123席,合计在全部870个席位中,国民党占392席,国民党党员占代表总数的45%,这说明国民党有绝对票数可以影响众、参两院。尽管如此,但国民党仍如其前身同盟会是清政府的反对派势力一样,如今则是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对派势力。另外,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制度所留下的三大硕果:责任内阁、国会、《临时约法》,尽管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至少形式还存在着,成为袁世凯建立独裁统治的最大障碍。辛亥革命在中国人民中还有很大的反响,民主共和作为风行全国的一种思想潮流,它具有一种无法估量的能量。它使孙中山为之欣喜,又使袁世凯为之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