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40600000002

第2章 人性探讨(1)

§§§第一节生存人性与善恶人性的区别

人性问题,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就有很多先哲展开争论。在西方,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论述过有关人性问题。十七世纪英国的休谟就著有《人性论》。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对人性的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性是人的共同本性。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性包含着人的阶级性。撇开阶级性解释人性和把人性完全归结为阶级性,都不能正确解释人的本性(《辞海》1979年版695页“人性论”词条)。

阶级性实质上就是人类在进化发展过程中某一历史阶段的特性。在这一历史阶段,人人都具有阶级的烙印,这是人类的共性。但人群(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农民和封建主)之间或人与人之间的烙印又截然不同,这是人的个性。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虽然出现了超阶级的人性论,人性阶级化,人性不可知论等“谬论”,但对广大劳动人民和无产阶级来说,人类追求的目标一一共产主义一一明确了,追求的道路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一一清晰了,追求的方法一一缩小差别---科学了。彻底结束了人类“追求目标昏暗,追求道路迷漫,追求方法茫然”的混沌时代。人性得到了解放、升华和发挥。从而促进了全世界尤其是中国许多仁人志士和劳苦大众,积极的不惜以生命投人光明正大的追求。

一、探讨人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性探讨就是为了研究有关人性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从而促进人们了解人性的本原,正确认识人性的实质,以期能在人和人类社会发展和实践活动中,能在人和人类生存和各项社会管理中,充分发挥人性应有的作用和用之不竭的潜力。

社会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就是人的本性和特性的进化和发展,也是人类追求生存能力生存水平的进化和发展。社会越发展,人类越进步,人性就会愈加彰显;而每个人本性和特性的表现,就会愈加突出。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艰苦奋斗二十八年;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只有六十来年,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也只有三十来年,可是我国的生产力和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几千年的农业税取消了,中国加人了世贸组织,人民群众生活即将步人小康社会。发展速度之快,成就之大,前所未有。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在解放战争中和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届领导都牢牢抓住了劳苦大众“追求解放、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人性的最低底线。以此来号召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所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阶段,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在各项经济政策和社会管理中,更加突出人的本性和个性。各项政策方针、路线宗旨等,都是为了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存日益增长的需要和追求。大大彰显了特色社会主义与人性的一致性。

纵观中国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不论哪一朝哪一代,能适当满足人民群众对生存条件的追求,抓住了人性这一根本,这一朝这一代社会就比较安定,广大群众就会安居乐业,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实践,更能说明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该将人性问题,作为制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政方针的核心来考虑,应该作为日常政治思想工作的重点来对待。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应该把人性研究提到社会科学的议事日程,应该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和基础。有关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应该围绕着人性的研究而研究;有关社会科学的理论,应该为人性的理论服务,应该随着人性理论的发展而发展。

在学术界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那么人性应该作为社会科学的“王子”,以便引起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对人性问题的重视和关心。

对人性的研究,不但应该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还应该作为思想、政治、军事、法律、法规、组织、宣传、教育、文艺、人事和劳务等工作的重点。因为要想把人管理好,甚至可以说,人们要想让自己的思路和行为,完全符合人性的科学内涵和实质,就必须研究人性,必须研究人性的方方面面。只有了解人、认识人,并且做到从根本上了解人、认识人,才能更好的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更好更快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好更快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阶段建设和发展的目标。

二、历史上对人性问题的看法和论点

人性问题,历来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点、焦点和中心。在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当代的学术研究;在国际上从资产阶级最早的学术权威对人性的看法,到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性的论述,对人性问题的探讨、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由于历史的局限性,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学术流派立场的局限性,各派站在各派的立场上,坚持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道理,提出自己的根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是“性善论”。在中国古代,以孔子孟子为首的儒家学派,认为人性本来就是“善”的,“好”的,所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辞海》1979版1982页“性善论”词条)。意思是说人性是善的,就好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没有不善的,就好像水没有不往低处流的。在同一词条中又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即人的“仁、义、礼、智”四大信条,不是由其它方面琢磨成的,不是外界的作用,而是本身固有的。

二是“性恶论”。与孔孟论点相对立的是荀子的“性恶论”。荀子在“性恶论”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的)也”。荀子认为人的天性都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情欲。也就是说人性本来就是恶的,就是那些本性善的也是装出来的、假的、人为的。所以,“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辞海》1979年版1982页“性恶论”词条)。意思是说,如果完全按人的本性去做,社会就会处于争夺的局面,而乱抢乱劫,其结果社会必然是混乱。如果从教育引导出发,讲清道理,事事出于谦让,可以达到治理的目的。

三是“性无善无恶论”。与孟子、荀子同时代的告子,与孔孟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不同,提出了“生之谓性”、“食色,性也”的论点。所以“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意思是说,生存就是人性,人只有吃饭和生育两大欲望,人性不分善与不善,如同水不分东西一样。

四是“性善恶不分论”。西汉时期杨雄的学说《法言修身》,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是说人性善恶是混在一起的,如果能教其善就可以成为善者,如果顺其恶就会成为恶人。“气”是走向善与恶所骑的马。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学说,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意思是说,善恶两性究竟哪个方面得到发展,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引导。这种说法与西汉杨雄所提出的“人之性也善恶混”的论点相近似。

五是“性三品论”。“性三品论”是西汉董仲舒和唐韩愈的人性学说。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下、中(善、恶、中)”三等,有所谓“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的区别。他们主张人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因为“中民之性”是可以“上”可以“下”的,是可善可恶的。

三、对善恶人性论述之我见

以上关于人性的种种说法,我认为都不是从人的真正本性和人的真正特性来论述的。都是从人追求生存的方式方法来说明人性的。或者说只是根据极少数人的“变性”(即人性的“变异”一一下同)行为来说明人性的。

人要生存,就要追求生存的条件和利益,这是人性的根本和实质,也即人性的“本原”。例如,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冷了要穿衣;人长大了要结婚生育,等等。人们这些行为这些“需求”,都需要通过追求各种利益来满足。这种“需求”和“追求”,是“善”还是“恶”?是“善恶混”?还是“无所谓善,无所谓恶”……因此,前面提到孔孟的“人性善”也好,荀子的“人性恶”也好,其他人所说的“善恶混”也好,等等。不论怎么说,一是没有抓住人们“追求生存”即人性的实质和根本;二是过于简单,即使抓住了根本,只用“善恶”两个字也是不能自圆其说的。或者说是“所‘说’非所‘问’”,或者说是“文不对题”。同时还要说明,用个别人的“善恶”行为,来阐明和确定整个人类的本性和人的性能,是很不科学很不严肃的。人们都知道,这是做学问的大忌。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人没有追求,不追求吃的、用的、住的和生育需要的条件,人就无法生存下去,人类就不复存在。如果是这样,各种人性论者也不复存在!这种争论自然就没有了。

在两千多年以前,即中国的战国时代和西方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正处在中国的奴隶社会,那时生产力是十分低下的。在当时除了奴隶主阶层的人以外,大部分人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牛马不如的生活,视生活资料如同生命。成年累月的拼命的追求吃、喝、穿、住的物质和条件。这种意识和行为,恰恰说明他们具有强烈的追求生存的人性。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分析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这部分人当时的行为和表现,是能够理解和正确认识的。应该说是追求生存的行为,是正当的行为。

“性三品”说,把人的本性分成几种,更是错误的。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圣人、中民、斗筲之分。可以大胆的推测,“斗筲”之人群,在当时的社会里,肯定是人数最多、地位最低、经济最穷、生活最苦的人群。如果这种推测成立的话,在当时社会里,这部分人在经济上的行为表现,肯定不会“大方”,更不会“施舍”。与那些“圣人”、“中民”的行为表现是无法相比的。

从人类要生存就要追求生存的条件这一点来说,告子提出的“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论点,是有道理#。得出了“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的论点,是比较符合人性实际和实质的。其意思就是:生存是人的本性,吃饭、结婚、生育是人的性能和欲望。人性不分善与不善,如同水不分东西一样。

孔孟所说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的说法,也是错误的。因为“仁、义、礼、智”完全是后天的东西,是人在追求利益和生存的过程中,由像孔子、孟子这样的思想大家,归纳成为做人的信条、标准。这些信条、标准,对人完全是有意识的引导、教育并严格要求的。只有如此,“仁、义、礼、智”的信条,才能逐渐发挥作用。如果人们天生都具有“仁、义、礼、智”的道德风尚,那么社会也就不会有混乱、盗窃、抢劫,世界也就不会有战争,有侵略。因此“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的说法是片面的,唯心的。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如果人的追求行为就是恶的本性,那么人的这种恶的本性用什么办法也是改变不了的。连提出这种论点的本人,恶性也是改变不了的。

至于“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的说法,更是不正确。应该不应该“从顺”,那就要看具体情况。应“从顺”正当追求生存的手段和行为,不“从顺”不正当追求生存的手段和行为。对不正当追求生存的手段和行为,应用“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的方法,来对待,来解决。如果这种办法不行,那就要斗争,就要纠正,就要治理,就要制止。

其它有关人性善恶的论述,如“善恶混”,“有善有恶论”的观点,都和善恶论相近似,都有其片面性。

从人追求生存、追求生存条件的本性来说,笔者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是善的。追求生存追求利益,是人和人类应该具有和必须具有的本性和本能。追求生存追求利益这种行为,不但是人的本性和本能,也是所有动物,所有生物的本性和本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完全合乎自然法则的格言,不但说明了所有生物,必须具备追求生存追求利益和“竞争”本性,而且也进一步说明,生物“竞争”本性的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原因。

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角度出发,也可以说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是符合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的。

同类推荐
  • 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

    媒介教育论:起源、理论与应用

    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了一些大事,从年初的冰雪灾害,到拉萨“3·14”事件,奥运圣火传递,到“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世界各国甚为关注,也引起世界传媒广泛而强烈的复杂反应。从众多而繁杂的媒体声音中,我国民众识别了友好、善意的朋友,也看到了西方仇华、反华舆论的猖獗;识别了西方某些媒体虚假报道后面的反华心态,看到了我国面临的外部舆论形势的严峻,领悟到媒介教育的刻不容缓。
  • 追寻教育的乌托邦

    追寻教育的乌托邦

    本书记载了作者的心灵成长、记录了作者变革的梦想,体现了作者对理想教育的向往及一种大教育的情怀。全书内容包括:走向讲台——在执著与坚毅中为人师表、享受课堂——让课堂成为孩子的精神舞台、学生观——你的心我永远会懂等七章。
  • 宣威奥运

    宣威奥运

    本书介绍了中国运动员奋战第二十五届巴塞罗那奥运会的有关情况,内容包括:备战奥运、进军奥运、奋战奥运。
  •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本书通过以“伊甸园美剧论坛”为例的个案研究,运用以深度访谈和观察法为主的质化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的取径切入,对中国的“美剧网上迷群”做了一次全面和深入的观照。研究发现,中国的“美剧迷群”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在美剧论坛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这些能动的“迷”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形成了跨媒介、多元化的媒介使用方式,并在这媒介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了身份认同的建构,同时本书的研究结果也为受众研究中探讨媒介使用与受众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现实依据。
  • 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论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发展

    本书以新闻学学科建设为主线,集中反映了作者关于新闻学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问题的一些理论思考,表达了作者“保卫新闻学”和“发展新闻学”的学术见解与理念诉求。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在新闻学学术研究方面的志趣及成果,同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我国新闻学理论传承与创新的研究方向。本书可作为新闻与传播院校师生、新闻实务工作者研修新闻理论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生进行上述方向专题研究的辅助教材,同时对撰写新闻学术论文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热门推荐
  • 短篇小说会

    短篇小说会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动物,植物,个体的人都会成为这部作品里的主角。万物生长,谁会被理解。既然都这么寂寞,谁也不会不合群。作品标签纯属无奈,请勿相信。
  • 战场系统

    战场系统

    在赤元2013年,地球被一枚奇特的陨石击中,陨石内包裹着的病毒原液也挥发开来,使得全世界70亿的人类锐减到了1亿多一点,而来自于宇宙深处的&星人却声明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战场,而人类就是他们的实验品。被&星人设立在地球上的一个战场系统,掀起了整个地球的变化……
  • 封神后傳

    封神后傳

    封神百年后封王转世,是否能够从新夺回江山?通天教主招感众仙下凡从立截教,是否能够成功?封神台被谁摧毁?新一轮封神又由谁来指掌?这是一个架空在平行世界的故事,也是遗漏在历史洪流中的一段轶闻,如今,由我们揭开这个未曾记录的历史……
  • 枫与相随

    枫与相随

    我不想离开你,但我不知道我哪一天会消失,所以只能不爱你。——延与词我已经失去过你一次了。这次,我死都不放,再也不要你离开。——以边枫若因为把你留在我身边而让你失了最美丽的笑,那么我放开你。——见风
  • 白蛇之碧水青韵

    白蛇之碧水青韵

    “西湖水底岑碧青,这句话你们可知晓?”一只老龟在茂密的莲叶之下摇头晃脑的说,“咱们在这西湖水域做妖,那是没什么规矩。就是要牢记这么一句话。那岑碧青,岑大人是万万不可招惹的。情愿惹上了西湖龙宫的人,也别去冒犯了岑大人。”“知道了,知道了。”一只小虾兴冲冲的接道,“是青姑娘嘛!”“不是青郎君么?”旁边的小鱼一脸疑惑。到底是青姑娘,还是青郎君?谁知道呢。
  • 云上晨曦

    云上晨曦

    楼下狗吠,隔壁婴儿啼哭,扰人清梦。醒来时,恍若隔世。曾记得十年前埋藏在心底对爱的感觉。清新自然,如薄荷般清凉兴奋,也如青柠般酸涩难耐。现实冲击,尔虞我诈,身世茫茫,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然忘记爱一个人的感觉。它虽不是一见倾心却是内心深埋。它虽不是相见甚欢却是长久思念。它虽不是只言片语却是难以诉说。所以,有一天你一定能记得,我在你心里的意义,是爱!
  • 谁的年少不青春

    谁的年少不青春

    本文由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做出小小改动,赠送给那些在我的年少青春里出现过的人们,尤其是我那最好的朋友,我既然答应你用文字记下我们的点滴,就一定会做到。“大多数人青春其实并不会像《那些年》里那样暖伤,不会像《左耳》那般叛逆,也不会如《致青春》那般曲折,更不像《同桌的你》那样遗憾,绝大多数的人有的只是校园里的平平淡淡,但那些平平淡淡在以后的我们看来,却是人生最珍贵的财富,不是之一!本文将讲述作者的全部高中生活以及部分大学生活——青春还在继续”
  • 夏娲回归

    夏娲回归

    王晋康是当代著名的科幻文学作家,其作品风格苍凉沉郁,冷峻峭拔,富有浓厚的哲理意蕴,善于追踪20世纪最新的科学发现尤其是生物学发现。语言典雅流畅,结构精致,构思奇巧,善于设置悬念,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是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很好的结合。他的作品常表现人类被更高级形式生命取代的主题。本丛书收录王晋康大部分经典短篇小说以及一篇长篇小说,是王晋康作品的精华集粹。
  • 王爷不爱:废材庶小姐

    王爷不爱:废材庶小姐

    一朝穿越变身废材庶小姐,父亲早逝,母亲改嫁,继父不宠,嫡姐欺凌,王妃陷害,王爷不爱,偶遇机会,脱胎换骨,医术精湛,琴艺独绝,音杀骇人,容貌恢复,更上一层,清新脱俗,不染尘埃,却杀起人来毫不手软。回到家里,虐王妃,欺嫡姐,杀继父,救生母,爱王爷······成就一段佳话。书群号:425037808(在书群中也可以单独联系我)
  • 重生嫁御医

    重生嫁御医

    前世,穿越而来的方葉将宋佳怡胜得体无完肤,后位,孩子,丈夫,一切的一切都输了出去;今生,重生的宋佳怡不愿入宫,专心爱着前世护着自己的御医,只为不再输掉这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