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24900000017

第17章 左手影响力右手吸引力,瞬间征服人心——18岁后要懂点社交心理学(2)

和对方谈话时,内容会涉及工作上的事情、家庭的事情、自己的价值观等,我们还会自然地根据对方来选择谈话内容的范围和程度。谈话内容的广度表明了自我展示的广度。比如,如果和工作的同事谈论家庭的话题,因为和这个人仅是工作关系,所以谈话时只是从工作扩展到家庭。还有,即使是同样的话题,谈到何种程度也表明了自我展示的深度。比如,如果从表面的家庭话题挖掘到深处的厨房琐事或烦恼,那么亲密度也会随之加深。人们是通过自我展示来调节人际关系的深度的。

有的人朋友很多,知己很少,其原因之一恐怕在于谈话的内容很宽泛,自我展示的范围很广,但深度不够,所以难以和对方建立亲密的关系。

有些人的知心朋友很多,虽然他们外表看起来并不擅长社交。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样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人真诚,渴望情感沟通。他们说的话也许不多,但是都是真诚的。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总会有人帮助他们,而且很慷慨。

实际上,人和人情感上多少会有相通之处。如果你愿意向对方适度表露,就会发现彼此的共同之处,就会和对方建立某种感情的联系。对可以信任的人吐露秘密,有时会一下子赢得对方的心,赢得一生的友谊。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应该至少让一个重要的他人知道和了解真实的自我。这样的人在心理学上是健康的,也是实现自我价值所必需的。

当然,“自我展示”不足不好,但是过度也不好。总是向别人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人,会被他人视为适应不良的自我中心主义者。

心理学家提醒你

心理学家认为,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做较多的自我暴露,而对一般的朋友和其他人做中等程度的自我暴露。

而且,你不一定要说出你的秘密。在不太了解的人面前,我们可以交流一些并不私密的情感,既给人亲近之感,又不会让自己处于不安全的境地。

曝光效应:遇到面熟的人会有亲切感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荣茨做过实验:先向被试者出示一些照片,有的出现20多次,有的出现10多次,有的只出现一两次,然后请被试者评价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被试者更喜欢那些看过若干次的照片,即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另一位心理学家通过一个实验证实了上述观点:在一所大学的女生宿舍楼里,心理学家随机找了几个寝室,发给她们不同口味的饮料,然后要求这几个寝室的女生,以品尝饮料为理由,在这些寝室间互相走动,但见面的时候不得交谈。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评估她们之间的熟悉和喜欢的程度,结果发现:见面次数越多,互相喜欢的程度越大;见面的次数越少或根本没有的,互相喜欢的程度也较低。

实验中这种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曝光

效应”。

为什么有些人我们只是见过几次,就会感觉距离很近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上学、上班的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如果经常在同一个时刻,在同一个汽车站或候车室的话,总会有几个面熟的人。对这些面熟的人,即使没有说过话,也会有一种亲近感,就像对朋友伙伴的感觉一样。看到他们的身影,我们会缓解慌乱的情绪。

我们对人产生好感甚至喜欢上别人,是出于什么原因呢?其实,上下学、上下班时,从不相识到面熟的这一过程,都会成为开始喜欢别人的

契机。

当我们被问到为什么会喜欢这个人,是什么魅力吸引了你时,一般我们都会列举这个人的相貌、人品为理由。但是,当我们不太了解一个人时,也可能会对他抱有好感。我们一般不会注意上下学、上下班时那些面熟的人的相貌和衣着,也看不出他们的行动中有什么醒目的特征,只是看着他们沉默站立的身影。但随着每天的重复、看到对方次数的增多,我们对对方的好感也会增强。这就是“曝光效应”,即仅仅因为与对象人或对象物接触次数的增多,对这个人或者这个事物的好感也会增强。

因为懂得了这一道理,一位推销团体险的推销员获得了良好的业绩。

谁都知道,如果想取得一家公司的团体保险,必须先说服公司的领导,不过,这些领导通常都忙得没时间坐下来与人闲聊。因此,一般的推销员,只要遇到某领导有一点空闲时间,便抓住不放。结果,虽然是长谈了,却引起了对方的反感,导致推销失败。

而这位成功的推销员则不同,他不求与客户一次见面时间长,只求见面次数多。只要见到对方很忙碌,他便迅速地离去。对方心存感谢,对他产生了好感。如此三番五次后,对方被感动了,最终答应投保。

推销员的故事就是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想缩短与对方的距离,增加对方喜欢自己的程度,不妨多制造见面机会。

另外,我们对离自己距离近的人更容易产生好感。心理学称之为“接近性因素”。在单位或者教室里,我们更容易去亲近那些座位离自己近的人。同时,如果对方离自己越近,见面的几率就会越大。因此,曝光效应和接近性因素之间也是存在一定关系的。这二者都可以起到缩小心理距离的作用。

美国的心理学家康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测试与异性谈话时,一般人会对多大距离的男女产生好感。

在这项实验中,如果被测试的对象是男性的话,就叫两名女性去跟这名男性进行谈话,其中一名女性坐在距离他五十厘米的沙发上,而另一名女性则坐在距离他两厘米的椅子上。谈话时,这两名女性的态度完全相同。

实验结果表明,男性对坐得离自己较近的女性,更容易产生好感。

同样,实验的对象换成女性时,也是对身旁距离近的男性更易产生

好感。

这就是所谓的“接近性因素”的功效。因为,彼此距离缩短的同时,双方的戒备心理也开始放松,而且有产生亲密感的心理倾向。因此,要想缩短与某人的心理距离,可先缩短彼此的空间距离。

心理学家提醒你

消除对方的警戒心,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并不难,只要你善于利用“接近性因素”。找个理由接近对方,与他(她)肩并肩坐着,你会发现,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仪表效应:诚心、自信

娜娜长得天生丽质,走在大街上,往往能赢得很高的回头率。娜娜有很多的追求者,但娜娜一直暗恋着的是同事小徐。

一次,长得很帅的小徐主动提出与她约会,娜娜简直是心花怒放。在约会前一天就开始琢磨着怎样打扮自己,穿什么衣服,化什么妆,还有是穿有蝴蝶结的鞋子还是穿性感一点的靴子……后来,娜娜听说男人们都喜欢性感“V”字露背装,以及走T台的美眉才穿的狂野高跟鞋,于是,娜娜决定浓妆艳抹,让自己彻底改变一下形象。

一路上,娜娜觉得旁人看自己就像看怪物。准时到了约会的地方,娜娜满脸喜悦地走到小徐的面前时,这位心目中的王子一脸无辜和懵懂,且略带羞涩地冲她说:“sorry,我不需要服务。”

看着王子头也不回地离开,娜娜又生气,又觉得很没面子:“他把我当成什么了?难道他真的没认出我来?”

事后,娜娜总结了经验,她知道小徐对她的爱是纯洁无瑕的,自己也应该以本色对待。在这种场合,越是浓妆艳抹,越表现出自己的不自信,越无法给别人带来好感,更谈不上打动心上人的心了。

很多人会说:我不会以貌取人。但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服饰、发型、手势、声调和语言等自我表达方式时刻都在影响着人们对我们的判断,也许这种判断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无论承认与否,我们都在留给别人一个关于我们自己的印象,这个印象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关系和个人感情生活,甚至对我们的将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英国心理学家米谢尔·阿盖依儿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证明当信号和非言语信号所代表的意义不一致时,人们相信的是非言语信号所代表的意义,而且非言语交际对交际的影响是语言的43倍。还有一些心理学家也发现,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在一次交往所传递的信息中,占到55%,而言语仅占7%。

仪表是个人、组织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的集中体现。对于个人来说,适当的仪表既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在个人事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提升人的涵养,增进了解沟通,细微之处显真情。对内可融洽关系,对外可树立形象,是营造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仪表,尤其是服装和表情,不仅关系着别人对你的认识,而且对你本身的性格及心理状况也起到了很明显的作用。比如,在服装上,蓝色的衣服能对人起到一个平静心理的作用,有效地削弱烦乱的情绪;红色的衣服能煽动人的热烈情绪;黄色衣服显得高贵有气质;黑色衣服则显庄重……

心理学家指出,对于不善交际者而言,一般都是在非言语交际上存在着障碍:一是对非言语信号的译码差,即不能灵敏地感受到或了解对方非言语信号所代表的意义;二是对非言语信号的编码差,即不能用非言语信号(如眼神、躯体语言等)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会用非言语信号来辅助言语交际。

阿成是一个很诚恳的人,熟悉他的人都夸他老实、直肠子、好心眼。他与朋友合伙做生意,从来不会因为钱的事跟朋友闹矛盾。

不过,阿成也有苦恼的时候。前些天,他和朋友一起到外地旅游。途经某地时,朋友约他去见一个重要人物,据说这个人物对他们的生意很有

帮助。

朋友知道阿成不修边幅,见面之前,特意嘱咐阿成,注意一下自己的行头。不说西装革履,至少穿着得体大方。可是见面时,阿成的装束让朋友大跌眼镜:依然穿着一条不知从哪里淘来的蜡笔小新大裤衩,一件黑色的T恤,脚上穿了一双运动鞋,还有那刚在旅途中被风沙“骚扰”过的头发……朋友赶紧要求他换一身行头,至少把头发洗洗吹吹,再把那蜡笔小新的大裤衩给换了。可阿成就是不在意。

结果那个传说中的重要人物是一个很注重仪表的人,见阿成第一眼,他就没有了谈下去的欲望,他认为阿成很不重视这次谈话。

本来就对阿成没好感,可阿成仿佛没觉察似的,开门见山就直奔谈话的主题。整个谈话,简直就是阿成一个人的独白。幸好朋友在一边偶尔插上几句,尽力挽回了点面子。对方看看时间,推说临时有事,就把他们俩送出来了。

这次糟糕透顶的谈话让俩人很丧气。阿成不明白,为什么以前和别人谈话的时候没有像今天这样无厘头呢?

场合不同,对象不同,我们对自己打扮的要求也不相同。当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可能不会太注重仪表;当见面的对象是陌生的重要人物时,仪表当然应该注意一点,至少要穿着得体,看上去干净利落,这表示对一个人起码的尊重。

我们通常认为,自己受到别人的言谈比受到别人的外表的影响要大得多,其实并不尽然。我们会不自觉地以衣冠取人。曾有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穿着打扮不同的人,寻求路人的帮助,那些仪表堂堂、有吸引力的人要比那些不修边幅的人有更多的成功可能。

心理学家提醒你

许多人认为有实力就够了,只要能力强、工作表现好,升迁机会绝对少不了,其实并不是这样。一旦你与他人能力相当、表现也都出色时,你的整体形象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在社会上打拼的年轻人,在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时,千万不要忽视了自身形象的管理。

适度原则:对朋友也要把握分寸

作为美国的开国元勋和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深受世人敬仰。并且他还是一个颇具智慧的人。

一天,富兰克林和一名年轻的助手一道外出办事,看到前面不远处正走着一位妙龄女郎。富兰克林认出她是政府的一位职员,平时很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总是修饰得大方得体、光彩照人。突然,那位女郎脚下一个趔趄,身体失去平衡,一下子跌坐在地上。助手要大步上前去扶她,富兰克林却示意他暂时回避。于是,两人暂时躲避在一拐角处,悄悄地注视着那位女职员。只见那位女职员站起来,环顾四周,掸去身上的尘土,很快恢复了常态,若无其事地继续前行。等那位女职员渐行渐远,助手迷惑地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富兰克林淡淡一笑,反问道:“年轻人,你难道就愿意让人看到自己摔跤时的窘迫样子?”助手恍然大悟。

在人生的旅途上,谁没有“摔跤”的时候呢?摔跤时,人们会信感尴尬、狼狈、脆弱和痛楚。此时,人们最需要拥有一个抚平创伤、恢复自尊的时间和空间。

朋友有困难时,我们为朋友会两肋插刀,会义不容辞地帮忙。总之,我们对朋友有着无尽的关爱。但是,这种关爱有时会成为朋友的一种负担。

对于朋友,我们只能建议,只能提供我们的想法让他参考,但无权替他作出任何决定。凡事皆有度,过分强为,是不明智的。客观地来讲,我们只是朋友生活的旁观者而不是感同身受者,所以,我们劝告的出发点并不一定适合他,或是并不符合他实际的生活状况,他的生活只能由他自主选择。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把握“适度原则”,“适度”就是指跟某个人交往不过于亲密也不过于疏远。“适度原则”不仅适用于同普通人的接触,也适用于朋友。不要认为是好朋友就可以“随便”,朋友之间也是要把握分寸的。

同类推荐
  • 语言与认知译丛:认知的边界

    语言与认知译丛:认知的边界

    弗雷德里克·亚当斯和肯尼斯·埃扎瓦在本书中对认知科学领域的争论斥以严厉的批评。他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延展认知系统假设与延展认知假设的区别,以及最为重要的是提出了“心智标志”这一概念。借以批判安迪·克拉克和丹内特等人的理论。
  • 行为改变思想

    行为改变思想

    威廉·詹姆斯观察人们的情绪和行为联系时,发现了“表现”原理,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对某种行为的表现而获得相应的情绪感受。本书以“表现”原理为核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地阐述了行为是如何影响人的认知,改变认知,改变思想的。本书充满世界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在行为与思想方面进行的经典实验和案例,开阔了读者视野,令人耳目一新。同时,生动地列举出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各种行为对思想情绪产生的影响,使人们更容易反观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得自己越来越靠近预设的目标。
  • 弗洛伊德12:文明及其缺憾

    弗洛伊德12:文明及其缺憾

    纪伯伦生命中曾有两位红颜知己,对他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这位年长纪伯伦的异国女性,在纪伯伦生命最艰难、最晦暗的时候给了他巨大的帮助,注入给纪伯伦的绝不简简单单是金钱,而是一种高山流水的能量。在所有纪伯伦的通信中,从来没有这样巨大数量的书信写给特定的一个人。纪伯伦蒙受她的照顾,迅速在异国成长。因为命运的安排,这对高尚的精神情侣未能在一起。纪伯伦临终前,把所有的画作全部送给了玛丽。因为这些画全都来自于玛丽的精神指导。本书收入了纪伯伦致玛丽的信179封,玛丽致纪伯伦的信72封,纪伯伦日记3篇,玛丽日记34篇。读者今日有幸一睹他们之间的通信,真是莫大的福气。
  • 把职业当事业,把企业当家

    把职业当事业,把企业当家

    为什么同样在一个公司,有的人受到上司的赏识,成为公司的骨干,有的人却被企业解雇,四处找工作?为什么同样的能力在工作几年后会有不同的结果?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企业优秀员工和普通员工的差异?这就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 犯罪心理学(大全集)

    犯罪心理学(大全集)

    犯罪如同一把刀子,锋利地将社会切出一个横断面来,让我们看到社会最真实、最残酷的一面。如何应对犯罪、预防犯罪,既是公安、法律工作者面对的严酷现实,也是全社会都应当参与解决、进行综合治理的大课题。我们编著本书,只是希望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以期广大的读者朋友明白,人在早年一旦走上犯罪之路,几乎是无法再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轨道上来的。而且每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其不同的人生任务,一旦错过将终生难以弥补。所以,在此我们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够从本书中犯罪人身上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在加强自我法律认识的前提下,帮助自己的子女、学生健康成长,从容拥有完美健全的人生。
热门推荐
  • 峰芒僵现

    峰芒僵现

    将臣之血与人类最强DNA病毒合体注入。“啊……洪荒之力爆发吧,变身……”“鸟人,别跑!让我看看你是男是女?”“有我在,谁也伤不了我兄弟。”“女人,以后我保护你……”我谁也不是,我就是姜峰。
  • 狂傲修仙强者猖

    狂傲修仙强者猖

    一名隐世神尊对易斐说:仙之一途艰险无比,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你可还要坚持下去?易斐坚定地道,这个世界有太多我不知道精彩,我要变得更强走的更远不是为了统御大道世界三千,也没有保护人类的伟大理想,我只是想要活的更加精彩!
  • 捍卫荣耀

    捍卫荣耀

    “嘿...如果神之壁障破了,接下来你会怎么做?是去质问当年的神为什么布下这个结界,还是就这么平淡的度过一生......”“你是在问我么?我想...我会领着诡面梦靥的所有勇者,去征战...神的世界......”“哇哦...看来你的经历很不平凡,我这正好有酒,一起喝一杯怎么样?”“酒么?不错...正好,我也有我的故事,想要听我罗嗦一阵子么?”“哈哈...荣幸之至......”“是么?有考虑过酒是否够喝么,因为我的故事真的很长...很长.......”
  • 完美小农民

    完美小农民

    消失十年的秦洛回到村子,从一个落魄的毛头小子,逐渐成为闻名世界的超级小农民。外国王室崇拜他,官场权贵招揽他,商界大亨想结交他,更有无数的美女踏进村子追求他。刁蛮小姐,霸道总裁,美女明星......秦洛摇头叹息:哥已经有不少媳妇了!
  •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

    不知你是否听说过,在当今信息时代,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不能算是真正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因为我们时时都有可能与“心理学”不期而遇,需要用心理学知识来指导工作、学习和生活。作为一本导论性质的书籍,本书清晰地介绍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渗透了近年来心理学领域的新进展。帮助读者建构心理学知识的基本框架。本书写作明白流畅、通俗易懂,兼顾科学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用轻松活泼的方式带领读者步入心理学的世界,开始令人向往的心理学之旅。
  • 凯我光年

    凯我光年

    以前的一切,让我不知所措,但那只是曾经。以后,,我的余生,用来换你一世安康。
  • 火影之诅咒之瞳

    火影之诅咒之瞳

    鬼使神差的想写一本火影同人。作为一个火影迷,追剧追了那么多年,也想写点什么缅怀吧。当然,我不会写什么无敌啊,后宫啊,yy啊,我想写的是一个现代人在没有太多金手指的情况下,靠着知道的不完全的剧情努力在这个满是恐怖分子的世界活下去的故事。主角是我最喜欢的宇智波一族的,并且为着不让家族被灭而努力奋斗。故事会着重讲三战左右的事,还有我对很多事情的猜测。比如从二代开始宇智波族被渐渐削弱,日向的崛起,暗部和根的发展,嗯,应该挺有意思的。里面不光会有热血,也会有权谋。毕竟智慧也是力量的一方面。况且火影里的很多东西我觉得是值得挖掘的,并且很有最后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吧,我会很努力的更新的。
  • 苍域之眼

    苍域之眼

    鸿蒙开,天眼出,皇权颠,乱世起,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几世轮回之冥王总裁请接招

    几世轮回之冥王总裁请接招

    他是DS影视集团的CEO.他是冥界之王。他是一朝之王。她是雪狐转世,她是艾雪儿,一个刚从北影表演系毕业的大学生,她怀揣着当大明星闯好莱坞的梦想。他一直以为他是一个不可一世的王者,所有的人都必须臣服于他,当然确实也如此唯独只有她艾雪儿,第一见面就狠狠的甩了他一巴掌,对他吹鼻子瞪眼,对他大吼大叫,敢在他面前自称老娘。
  • 梦之队之散落的晶石碎片

    梦之队之散落的晶石碎片

    突然出现的转学生自称是晶石能力者,使高中生无颜困惑不解。当虹云说她能帮助他找回父母,无颜毅然加入了梦之队。梦之队队员集结完毕,出发去寻找散落在人界的晶石碎片的途中,发生一起起惊险的事件,他们能否解决?而在梦之队的生活中,无颜看到了自己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