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98400000080

第80章 人道主义是做人的底线

《南京!南京!》与《拉贝日记》两片同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又几乎同时上映,自然形成竞争。两片的艺术水平究竟孰高孰低,观众尽可各有各的看法,不必也无法“统一”。但《南京!南京!》的导演陆川在竞争中不择手段、丧失底线的做法却令人难以认同,值得深思。

在激烈的票房竞争中,陆川想方设法对在南京大屠杀中拯救数十万中国民众的拉贝本人阴阴阳阳地贬损一番,以此达到贬损竞争对手《拉贝日记》的目的。陆川说:“这么一个核心的事儿上,进入公众记忆的就只有德国人,就德国人救了中国人。最后被我们孩子记起来的就只有一个德国人救了20万中国人,就这么一个好人好事儿。这对我们有用吗?下次再出事儿还得再找一个救世主?”拉贝日记中记有日本人来找妓女的事,陆川的解读是:“拉贝轻描淡写写了一句话,我在看的时候突然知道,人是有立场的,再帮助我们,他也是德国人,他不会站在我们同胞兄弟姐妹的立场说让她们去。如果都是中国人,可能他叙述就不是这样。”“如果我们在这件事上只记得德国人救了20万人,这对死去的人是不公平的。”(“我想拍一个战争本性的东西”,《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第11期)“辛德勒是作为犹太人的对立面来拯救他们,但拉贝不是,他是纳粹,是中国的第三方,不是当事者,在屠杀开始之后两周他就带着20箱中国文物颠簸,仔细看他的日记,过节他还吃火鸡呢,他和辛德勒没法比。”

为贬损《拉贝日记》,年纪不大的陆川却也学会“上纲上线”:“《拉贝日记》就是德国人给自己拍的主旋律,在经济危机下重新在欧洲给德国人树立形象。我觉得是侵占中国人的公众记忆。”他说自己曾和一记者直接争起来:“他说‘拉贝救了20万中国人’,我说你用哪只眼睛看历史的?日本是觉得杀掉30万人之后没必要再杀,所以才让20万人活下来。”为了票房,他已不顾基本史实,把那20万中国人之所以活下来说成是日本人觉得没必要再杀!陆川这种观点不仅更“可笑”,而且更荒诞!他还说:“我作为中国导演,就觉得‘南京大屠杀’归根结底是中国和日本的事儿,拉贝虽然有份,但半道就走了;而且中华民族多少年来起起伏伏,哪次是外国人救了我们?如今《拉贝日记》要树立的是德国人是我们的救世主,我们要在纳粹党旗下受庇护,末了你还得为你的感恩去付钱,你每六十块钱的票里三十块就去了德国……这是我对这个片子真实的看法,所以我不会在中国电影院里看它,我可能会买碟。”

这最后一句话,暴露了他如此贬损拉贝、上纲上线地给电影《拉贝日记》扣上“政治不正确”的真实的动机。

拉贝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在中国民众被侵略者大肆屠杀时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国际安全区,拉贝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奋不顾身地抗议屠杀,并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设立的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拉贝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也挤进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受到保护。这固然不是拉贝一人之功,但拉贝厥功至伟却是事实。“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拯救20万生命之壮举,该“胜造”多少级“浮屠”呀!然而,在陆川看来,这一切都不如他自己一部电影的票房重要,所以他不是以感恩之情看待此事,而是强调拉贝吃火鸡,把德国人救助中国人与中国人的反抗对立起来,把对拉贝的颂扬说成是要树立德国人是我们的救世主,并进一步将其与中国需要一个外国救世主这种带有殖民色彩、颇能挑动某种民族情绪的话语联系起来……

陆川说:“‘南京大屠杀’归根结底是中国和日本的事儿。”不,大屠杀归根结底恰恰不只是“中国和日本的事儿”,而是全人类的灾难,全人类的悲剧,全人类的耻辱,全人类的罪恶与救赎。在这种事关人类的人道主义灾难面前,所有的人都不是“第三方”,不是旁观者。拉贝等人的作为体现了人类应有的良知和尊严,恰恰不是如陆川所说的置身事外的“第三方”、旁观者。其实这种道理陆川也并非不知道,因此他才试图从新的视角反思战争、反思人性,他说:“我认为到最后的时候对一场战争的反思应该不用再分什么日本人、中国人了。”(“我想拍一个战争本性的东西”)对战争的反思不用再分日本人、中国人,对生命的拯救为何就一定要强调救助者的德国身份,极力区分中国人、外国人呢?

(发表于《南方都市报》,2009年5月10日)

同类推荐
  • 追寻教育的乌托邦

    追寻教育的乌托邦

    本书记载了作者的心灵成长、记录了作者变革的梦想,体现了作者对理想教育的向往及一种大教育的情怀。全书内容包括:走向讲台——在执著与坚毅中为人师表、享受课堂——让课堂成为孩子的精神舞台、学生观——你的心我永远会懂等七章。
  • 休闲与生活质量

    休闲与生活质量

    休闲、休闲活动和休闲生活,从来就与人类本身的生存发展相生相依。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存在于闲暇之中,我们是为了闲暇而忙碌。”马克思指出休闲和劳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双重社会生活基础,将休闲看作人的基本生存状态之一。休闲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在国外已有百年,在我国大约也就十年光景。时间虽短,从原来一般视“休闲”为游手好闲、享乐主义,到当下重视休闲、研究休闲,发展休闲业,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象征,是人向自身本来意义和价值的一种回归。
  • 家庭中世代间的照顾

    家庭中世代间的照顾

    本书着重研究老人在高龄时与家中隔代人之间的关系:照顾关系模型和家庭的变化。本书告诉我们:最新教育科学研究表明,世代间的关怀和照顾是通过对个人培养的过程来探索家庭的意义,在亲近与疏远,责任与放任,传统与革新间徘徊。
  • 新闻历史足迹:项孔言新闻作品选

    新闻历史足迹:项孔言新闻作品选

    新闻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毋庸讳言,项孔言先生的新闻作品,尤其是其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新闻作品,政治色彩是十分强烈的,是那个时代中剧烈动荡的政治在他新闻作品中的折射,反映了那个时代中社会变迁的某些方面。如果日后有学者要研究那个时代的新闻事业,如果日后有学者要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如果日后有学者要研究那个时代中普通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项孔言先生的新闻作品是值得一看的。
  • 媒介形象

    媒介形象

    事物的形象往往比事物本身还要重要。媒介形象就是一种延续历史、承载当下,更指向未来的力量。全书首次提出了媒介形象系统的设想,分析了媒介形象的内涵和认知规律,探讨了媒介形象的结构和功能,打通了“媒介的形象”和“在媒介上再现的形象”。给读者提供了媒介形象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可以帮助一些读者深刻理解媒介及媒介再现问题。
热门推荐
  • 少年铃

    少年铃

    挂在屋檐下的风铃一直在随风摆动着,时不时发出悦耳的声音,经过了岁月洗礼的那群朝气蓬勃的少年,还保留着原来的稚气吗?
  • 一路的阳光

    一路的阳光

    让我们追回遗失的梦想,与那童年的记忆;让我们回到那段被遗忘的时光;我仍然像原来一样站在阳光下,拉长背影,却已经不再是当初懵懂无知的背影....
  • 奇缘梦

    奇缘梦

    “我已错过,便不会再错。”“我答应你,只是,如果你负了我,我定会让你万劫不复。”
  • 星辰家族之战皇传奇

    星辰家族之战皇传奇

    浩瀚的大陆,宗门林立,势力无数。他,得到无上的传承,但是肩负复兴一个强大家族的使命。面对强敌,他能否战胜强敌,战胜自己,登上位面之主的宝座......
  • 无限之海贼我为王

    无限之海贼我为王

    少年刘帆意外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属于海贼王的世界,到这里,他发现这里有为数众多的跟他一样的穿越者,到底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又是谁创造了这个世界,回家的欲望和种种谜团鞭策着少年一步步的成长为威震一方的大人物。他相信,最终他会君临天下,解决所有的谜团。
  • 因为遇见你我开始改变

    因为遇见你我开始改变

    “雨儿!我等着你”茫茫的清晨,朝阳升起,天神的眼泪轻轻滴下。滴哒滴哒!只见远处有一个身影,若影若现,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要去哪儿,只知道在不远的远处还有一个人在等着她!
  • 山里山外

    山里山外

    小说通过主人公柳成林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反映了城市打工者的工作、生活、学习和追求,展示了改革开放后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及当今农村、农民的生活状态,揭示了广大农村落后的面貌及根源。
  • 血之殇恋

    血之殇恋

    她是吸血鬼。他是吸血鬼猎人,两个两个家族互相残杀,但。。。他们也许会在一起呢?
  • 爱恨交织:我还爱着你

    爱恨交织:我还爱着你

    她爱他,只有她自己知道;他爱她,只是,他也不知道……他以为自己心里只装了另一个人,殊不知,真正的爱就在身边……当她被伤的太深而离开,他却还没反应过来,再次回来,本意是报仇,然后便再无瓜葛。但,她与他在“爱”这条路上越陷越深……
  • 文武升级系统

    文武升级系统

    丹道大师胡一笑在莫风的小说下留言“如果没有莫风的小说,就不会有我这个丹道大师!”玄武大帝陈凯在莫风的小说下留言“莫风的小说总会在你遇到瓶颈的时候,给你无限的启发,是莫风成就了我的今天。”被称作万年难遇的炼器大师在莫风的小说下留言说“莫风的小说,无论是在丹道,武道,阵道,器道……都有独特的见解,你总能从他的小说里找到灵感。”……在莫风小说下留言的数不胜数,而且都是在自己的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巨擘。你问莫风是谁?莫风:“我真的就是一个写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