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87800000006

第6章 中央集权的强化

一、三项策略

太祖即位初年,在平息了李筠、李重进的反抗后,国内已无足以与太祖对抗的势力。第二年,即着手制定了一系列安定国家的策略,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一次,太祖问他的心腹大臣赵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赵普回答说:

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没等赵普的话说完,太祖就说:

卿无复言,吾已知矣。

正如赵普所说的,当时,治理天下最重要的问题,是限制、削弱军阀的权力,以加强君主集权。为此,太祖根据赵普的建议,制定了“夺权柄”、“制钱谷”、“收精兵”三项策略,渐次实行。而最重要的是首先改编禁军,稳固皇帝的宝座。

太祖以殿前都点检总领禁军之职,依靠军队,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帝位。然而,要保住皇位却并不容易。当时,太祖周围都是昔日的同僚、上司,虽然他们都装出十分顺从的样子,但太祖一想到什么时候自己也会像五代以来的一些帝王那样,被军队倒戈下台;或者有人学他的样,率领禁军发动政变而自己还蒙在鼓里,一无所知,就感到非常不安。于是,决定首先从改革威胁帝位最严重的禁军制度着手,把军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二、“杯酒释兵权”

太祖即位时的禁军将帅,有代替太祖当了殿前都点检的慕容延钊这样的老前辈。过去,太祖对他像兄长一样尊重,当了皇帝以后,还是和他称兄道弟。也有像石守信、王审琦那样与太祖结拜为义社兄弟的昔日伙伴,由于太祖对他们十分了解,起初也非常信任他们,尽量提高他们的地位,满足他们的要求。但是,赵普好几次劝谏太祖,必须解除这些人的禁军职务,让他们出使到地方去当节度使。一天,当赵普再次向太祖提起这件事情时,太祖不以为然地说:

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

赵普则回答说:

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苟不能制服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得自由耳。

太祖听了赵普的一番话,得到启发,于是心生一计,设宴招待禁军将帅。酒过三巡,太祖屏退左右,对禁军将帅们说:

我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念尔曹之德,无有穷尽。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也。

石守信等将领不解其意,太祖又说:

是不难知矣,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石守信等人一听,惊恐万状,都说:

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敢复有异心。

太祖说:

不然,汝曹虽无异心,其如麾下之人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之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众将领流着泪,一齐叩头求饶,请求指示一条生路。太祖又说:

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吾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众将领听了,才明白太祖的意思,于是一齐下拜道谢说:“陛下念臣等如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第二天都称病辞职。太祖大喜,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军职,任命他们到各地当节度使。

以上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是宋太祖在谈笑风生中,平静地进行“改革”的一个例子。

三、禁军的改组

如前所述,当时的禁军承袭五代制度,由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组成。殿前司的将帅排列次序是:

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

侍卫亲军司的排列次序是:

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马军(步军)指挥使。

“杯酒释兵权”前,石守信担任马步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担任殿前副都点检,王审琦担任殿前都指挥使,张令铎担任马步军都虞候。原来由太祖担任的地位最高的殿前都点检的职务,在太祖即位的当年改由慕容延钊担任。一年后,慕客延钊被罢免,从此以后,殿前都点检一职一直空缺,不再任命将帅担任。“杯酒释兵权”解除了一批将帅的军职后,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和殿前副都点检的职务也不再任命将领担任。于是,禁军变成由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殿前都指挥使分别统率。而侍卫司分为马军和步军,加上殿前司,在宋代总称为“三衙”。这样一来,统辖三衙,掌管全体禁军的将帅不再存在,同时,三衙对禁军的指挥权也受到限制,只有皇帝才是禁军的最高统帅。另外,还分别任命地位较低、资历较浅、能忠实贯彻太祖意图的比较平庸的将校担任都指挥使。

不仅如此,还规定指挥使只有掌兵之权,无发兵之权,发兵之权归枢密院。但如果枢密院没有皇帝的命令,也不能调遣指挥使掌管的军队。另一方面,枢密院虽有发兵之权,但不掌握军队,所以实际上也不能调动军队。既有掌兵之权,又有发兵之权的只有皇帝。由于皇帝直接掌握了禁军,从制度上杜绝了五代以来禁军驾驭皇帝的现象。

通过整顿,禁军对皇位的威胁是解除了,但是,如赵普所指出的割据各地的藩镇即节度使仍然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五代各王朝都曾尝试加强中央集权,逐步削弱藩镇势力,可是,每个节度使都支配着好几个州,如同他们自己的领土一样,掌握着这些地方的军事、财政大权。这些藩镇势力之所以飞扬跋扈,有恃无恐,是因为都有一支叫“牙军”的强大军队作后盾。因此,要制服藩镇,必须去掉他们的军队。根据“收其兵权”的策略,太祖采用周世宗的办法,命令把全国强壮的兵卒选送到中央,编入禁军,不使勇猛的士兵留在藩镇的军队里。对编入禁军的新兵的训练,由太祖亲自监督指挥,并严禁士兵在军营中喝酒吃肉,也不许他们穿绢做的衣服,以使他们养成节俭的习惯。另外,严格等级制度,在军队内对上司的命令要绝对服从,扫除唐末五代以来以下犯上的风气。通过这一系列的整顿措施,禁军的力量大为增强,其结果,“诸镇皆知兵力精锐非军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涑水记闻》卷一)。

禁军除了警卫京师外,还被派去守卫边境及各重要地区。太祖时候,禁军的总数是二十二万,其中十万多警卫京师,十万多派到各地,两方面数量相等,以免偏重一方,引起变乱危险。对于驻守各地的将领和士兵,不让他们在一个地方耽得太久,每三年更换一个地方,这叫作“更戍法”,表面上是使士兵们习勤苦、均劳逸,实际上是故意形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朝廷的注意力也不在边境,而放在防止将领和士兵们关系密切,形成一股威胁中央统治的势力。为了不使禁军的力量过于集中,太祖真是煞费苦心,想尽了办法。

四、行政权的收回

对割据一方的强大的节度使,太祖采用了与“杯酒释兵权”相同的办法,解除了他们的权力。开宝二年(969)十月,太祖在后苑设宴招待节度使们。正当宴会进入高潮的时候,太祖装出十分随便的样子,对节度使们说:

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一听这话,前凤翔节度使王彦超立即明白了太祖的意思,向前奏道:

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

但是,安远节度使武行德等却不理解太祖的用意,极力诉说他们如何南征北战,驰骋疆场的艰苦和建立的功绩。太祖却说:

此异代事,何足论。

于是,第二天,太祖又按预定计划解除了武行德等人的节度使职务,把他们安置在闲散的位置上。当时,护国军节度使郭从义也是其中之一。起初,郭从义担任镇守徐州(今属江苏省)的武宁军节度使。他曾经自我吹嘘,拥有金钱数万、帐下奴仆一千人、马匹一千余头,自以为十分强盛。太祖即位以后,他被调任为山西护国军节度使,为此,整天闷闷不乐,消磨时光。他还自我嘲笑地对身边的人说:

从义龌龊藩臣,摧颓如是,当为英雄所笑矣。

然而,五年之后,他却连节度使的位置也没有保住。像郭从义这样自认为十分强大、不可一世的节度使都落得这样的下场,其他的节度使则可想而知。从中也可以看到,太祖威势显赫,一切都在他掌握之中,以至可以为所欲为。

五代后期,节度使通常兼任治所所在州的长官,而节度使手下的将领任节度使管辖下的其他州的长官,他们不但掌握全州的军事大权,也掌握全州的行政大权。另外,节度使可以不经请示,自行确定州县的官吏,事后,朝廷还必须予以承认。因此,为了削弱节度使的权力,就必须收回节度使手中的行政大权。赵普所献的三项策略的第一项“削夺其权”,指的就是这一点。于是,太祖决定直接由朝廷派出的文官担任州的长官,叫做知州,称知某州军州事。知州有一定的任期,也可以经常调换。在日本,都府县的长官叫知事,就来源于此。县的长官和州的长官一样,也由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叫作知县。一州中除了知州外,朝廷还派遣叫通判的官员掣肘知州。关于通判,欧阳修在他的《归田录》一书(卷二)中,有一段深刻而又生动的记述:

国朝自下湖南,始置诸州通判,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尝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 ?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

从这一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所谓通判是怎么一回事了。另外,原来由节度使确定的州的下属官员,也全部改由朝廷直接任命。这样一来,节度使的人事权也被朝廷收回了。

五、强干弱枝之策

控制藩镇的另一措施,是根据赵普所说的“制其钱谷”的办法,断绝藩镇的经济来源,把财政大权集中到中央。南宋叶适曾经指出:“太祖之制诸镇,以执其财用之权为最急。”唐末五代的藩镇,之所以能成为对抗中央的一股强大势力,就在于他们掌握着自己所统辖的地区的财政大权。按照规定,藩镇本该把管辖地区的大部分租赋上交朝廷,但是,他们却私自留下,作为养兵的费用。五代时候,藩镇们甚至使下属部曲主持场院,征收专卖资金及各种税收;并且公然私定税率,增加租课和税收数额,以中饱私囊。藩镇还私自派官吏到中央三司所在地方设置办事机构,把征收来的金钱物资除了一部分输送给中央外,其余的都装进自己的腰包。那个在土地富庶、物产丰富的徐州当节度使的郭从义的巨万家产,就是用这种巧取豪夺的手段积聚起来的。

针对这一情况,太祖从中央派遣文官主持各地场院,以防止藩镇垄断场院事务。还命令各州,每年的租税和专卖收入,除去州里少量必需的费用,如官吏的俸禄、军队的给养外,其余的金钱、布帛物资一律送归中央,不得留剩。除此之外,派遣转运使到重要地区监督当地财政。根据史书记载,这样一来,地方上的大部分收入都集中到了朝廷,极大地削弱了藩镇的权力。由于藩镇的经济来源被断绝,使其无力供养强大的军队,从而有力地抑制了各地反抗朝廷的势力,消除了隐患。

在此同时,朝廷还收回了藩镇的司法权。五代时候,各州的司法机关分州院和马步院。前者,原来是各州的民事司法机构;后者,可以说是由藩镇直接掌管的军事司法机关。藩镇权力增大以后,就擅自任命部下将领担任地方司法机关的长官,不分民事、军事,总揽了一州的整个司法大权。主持审判的官员也由武人担任,他们经常草菅人命,随意判处死刑,却不向朝廷报告,朝廷也不加过问。

为了把藩镇手中的司法权全部夺过来,太祖在各州设置司法参军,掌管一州的司法大权。后来,又增设司寇参军主持审判,分掌司法刑狱事务。对于判处死刑的罪犯,规定必须报告中央,由刑部重新复审,地方官不能擅自判处罪犯死刑,也不能更改刑部复审的结果。

综上所述,太祖针对形成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局面的主要原因,千方百计抑制藩镇势力,夺取藩镇的军事、行政、财政等一切大权,实现中央集权。这些政策措施,当时称作强干弱枝之策,并成了宋代的基本国策。当然,这一体制并不是在太祖一朝就一下子建立起来的,而是由太宗继承并逐渐完成的。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太宗继位后对太祖制定的基本方针政策没有改变,但具体的策略措施还是有所不同。另外,太祖在削弱各地藩镇权力的同时,对驻守在北边、西边边境的将帅却很优待,把防区的专卖收入全部赏赐给他们,听凭他们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并免除往来税款。另外,对他们住在京师的家属,也特别加以照顾,尽量提高他们的待遇。将帅每次来朝,太祖都亲自接见,慰劳赏赐特别丰厚。这样一来,守卫边境的将帅都很富裕,甘心情愿为朝廷守卫边境,防止外族入侵,朝廷也就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专心一致地谋划如何攻取南方。

六、通往君主独裁之路

太祖在极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在中央政府机构内,又建立了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里的君主独裁体制。关于军队的体制,上面已有叙述,无须多说。对中央行政机构,则采取了一系列防止出现大臣专权的措施。首先,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把宰相的人数由二人增加到三人。还用设立通判办法,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

关于设置参知政事的前后经过是这样的:从前朝后周继任为宰相的范质、魏仁甫被罢免后,赵普当了宰相,太祖想为他设置副手,但一下子定不下名称,就问翰林学士承旨陶谷:“下丞相一等者何官?”陶谷回答说,“唐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 于是,就任命薛居正、吕余庆担任参知政事。然而,以后的史官,因为唐代的参知政事就是宰相,所以认为陶谷关于参知政事是宰相下一等官的说法不对。唐代开始设置参知政事时,大致是这样。不过,宋初的参知政事,完全是赵普的助手,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上朝时,在宰相后面另外设立位置,也不担任宰相的正式工作。参知政事每月的俸禄,也只有宰相的一半。根据史书记载,起初,太祖对赵普非常信任,只是担心他一个人担任宰相忙不过来,所以为他设置次官。可又不愿意让薛居正等人的地位和赵普平起平坐,才这样做的。不过,赵普担任宰相也只有十年,他那独断专行的面目就逐渐暴露了出来,朝廷大臣纷纷揭发、弹劾他的不轨行为。于是,太祖对赵普的信任程度也开始下降,只是考虑到他是开国功臣,不能立即将他罢免,何况又没有确切的证据。为了防止赵普专权,就提高参知政事薛居正、吕余庆的地位,使他们拥有和宰相相等的权力,以便使宰相的权力分散开来。一年后,赵普失势,被罢去了宰相的职务。为削弱藩镇势力和国家的统一事业竭尽全力的赵普,自掘坟墓,到头来,成了君主独裁制度的殉葬品,这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除此之外,还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是掌管财政的宰相,所以又称为使相。枢密使、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权力,许多大小军政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

同类推荐
  • 我创办了共识网

    我创办了共识网

    本书共分为:人生这锅窝窝头、一路驼铃声、智慧的和聪明的、头顶有光环的人若干辑。主要是作者对家乡、亲人、朋友以及儿时的回忆和怀念,对岁月的感慨,以及自己近年来的工作经历等。随着岁月的消逝,这些生命的体验与感悟酝酿出让人唏嘘不已的经典之作。
  • 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本书分帝王后妃宫廷人物、文臣武将、起义领袖人物、文化科技思想人物和社会民间人物四类。
  • 邓肯

    邓肯

    本书主要以伊莎朵拉·邓肯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内容包括走出旧金山、不懈地追求、艰难中行进、红色的邓肯等部分。
  • 在世界尽头拈花微笑:李叔同与苏曼殊

    在世界尽头拈花微笑:李叔同与苏曼殊

    李叔同与苏曼殊,看似人生缺少交集的两个人,却都在清末民初的大变局中由热衷革命到心灰意懒,摆脱俗尘,遁入法门。本书以详实史料、细腻文笔,倾情抒写了李叔同和苏曼殊传奇而绚丽的一生,带你深入他们独特的内心世界,品读他们人生中的聚散离合与悲喜情愁,还原最真性情的两位多情才子。
  • 京剧四大名旦

    京剧四大名旦

    本书介绍了京剧四大名旦,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和荀慧芳,通过这四大名旦让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京剧的魅力。
热门推荐
  • 一世为谋

    一世为谋

    她是名动江城的沈青琬,陆家二少奶奶。江城,无人不知沈青琬是个人尽可夫的女人,上到沈家二少爷的好友,下到沈府的管家,都与沈青琬这个女人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却从来没有人会料到,这样一个千夫所指的沈青琬,说到底,却也不过是别人手中的一枚棋子罢了。她与他的爱情源于一见倾心。她与他的婚姻更是充斥着谎言,背叛,陷害和无限的杀机。当有朝一日,真正的谜底被揭开的时候,却发现这一切的一切是个从来都难以置信的局罢了……
  • 神觅的太阳

    神觅的太阳

    我爱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是不会祝你们幸福的但……
  • 终生监禁

    终生监禁

    游戏世界?虚拟、全息?成为斗士、拥有能量、获得神器甚至遭遇法阵和击杀魔兽?卧槽,对于一个以前只会打架斗殴争地盘的流浪汉来说,这些都太高端洋气上档次,他看不懂、听不懂啊!他只知道,生存的意义就是——活下去!突破监禁,胜者为王!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仙路不见仙

    仙路不见仙

    三千年前,古越国境内,大凉山上方虚空,一道漆黑空间裂缝骤然张开。伴随模糊的凄厉吼叫,散发耀眼五彩灵光的光团,携摧山崩岳之势,坠入大凉山腹地。不久,一处修者势力,在此地兴起......三千年后,一个普通的早晨,一位中年人背后背着一把长枪,自远方走来,疲惫沧桑的双目,满含慈爱,看了一眼怀中熟睡的婴儿,随后迈步入大梁山山脚的山阳镇。这一个故事,从山阳镇开始......
  • 渔非鱼尘之外

    渔非鱼尘之外

    他们为追求戏剧化的效果(各种人为的蒙太奇),营造紧张营造逼格,而事实并非电视电影和他人所说的;当所有变得简单,操作与种种越来越象协奏曲,而你的指端穿梭或停驻于琴键~~~键盘的滴答,就是你听到的曲录~~~渔非鱼,却没几人能懂,非得往那些绚丽浮华的坑里跳,或许这便是芸芸之红尘.....而渔在尘之外~
  • 夜落风云起

    夜落风云起

    向上,向着阳光。朝着天空的方向,就算生长在最卑微的土地。也要勇于保持最昂然的姿态
  • 和美女校花同居的日子
  • 青莲痞仙

    青莲痞仙

    为了避免相亲,叶城狼狈的逃出了家中。在爬过一座小山丘后被不明物体砸中……从此一路高歌,纵横四海。却不料横生祸端,九族被诛。此生,为自己而活,为他们而战!
  • 封暖凉城

    封暖凉城

    西月王朝最不受宠的小公主夙凉城一双异瞳被人定为“妖女”。东阳王朝最孱弱的零王自小恶疾缠身,人称“病王”。一张圣旨,“妖女”嫁给“病王”,一桩喜事,名曰冲喜,世人皆谓之笑柄。影帝VS影后,两个坑货玩转世人。你以为妖女好欺负嘛,哦,sorry,惹她的人一身毒泡,一头猪脸,神经失常。“唉,人家还没动手呢,怎么这么弱哦。”无良女轻蹙秀眉,一脸无辜。病王孱弱,必先除之。“哎呀呀,近来老鼠这么多啊,本王的药当真万里飘香。”腹黑男抱着一锅娘子大人的毒汤到处撒,连墙角的小强都被消灭得一干二净。啊!这可是十足的化骨粉哪!凉茶别逃~~疯子莫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