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67600000015

第15章 礼仪、风俗、宗教(1)

三纲五常

三纲。我国古代社会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纲,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意思,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这套君臣、父子、夫妇之道,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统治者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教条。

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古代交友称谓

何谓朋友?古人云:“同门(师)曰朋,同志曰友。”古人有许多称谓来表达彼此间的关系。

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相交的朋友。

刎颈之交:哪怕砍头也不变心的朋友。亦称“生死之交”。

莫逆之交:意谓彼此心志相通,情投意合。

杵臼之交: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指交友不嫌贫贱,亦称为“杵臼交”。

忘年之交: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认的朋友。《诗·齐风·甫田》里载:“总角卯兮。”角,小髻;卯,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后习惯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竹马之交:小时候就相好结交的朋友。唐杜牧《杜秋娘》诗有云:“渐抛竹马剧,稍出舞鸡奇。”形容小儿时天真无邪、亲昵嬉戏之状。

在《鸡鸣偶记》中,古人把朋友分成四类:“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

古代的跪拜礼

我国在汉代以前,没有正式的凳椅。人们进食、看书时,坐在席子上,称“席地而坐”。如请客人坐正席,也只是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古代所谓“坐”姿,和我们现代人完全不一样,要两膝着地,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实际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跪。接待宾客时,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往往伸直上半身,使坐变成了跪,然后再俯身向下,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古人认为,不跪就不叫拜。拜,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规定,跪拜分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凶拜、吉拜、奇拜、褒拜、肃拜等9种,称为“九拜”。

在“九拜”中,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是“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慢慢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种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僧人举起一手向人行礼,也称稽首。

行顿首礼时,和稽首好多相同,不同处是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用于下对上的敬礼。后来在书信中,开头或末尾用“顿首”,是表示对对方的恭敬。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首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因此叫“空首”。

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跳踊。这一般是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极度悲伤。凶拜是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即一拜,褒拜,就是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

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头低下去,到手为止,因此又称作“手拜”。肃,是手到地的意思。后来,在书信来往中,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写上“谨肃”。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就是由此而来。

汉代以后,渐渐有了高座,椅子凳子出现了,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但跪拜还存在,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臣子拜见皇帝、小官拜见大官、奴才拜见主子等,有时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礼。民间的祭祀、祝寿时,仍世代相传。后来,又有了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

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君主制度结束了,跪拜礼这种充满封建色彩的礼节才消失。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我国的夏朝和汉朝直至辛亥革命前都称为元旦,它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年叫做“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我国古代过年,主要的行事是打鬼。“腊八”吃“腊八粥”,在宫廷和民间都要打鬼,腊月二十三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衣食温饱。

这期间还要扫除污秽,预防疾病。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挂旗、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

腊月三十那天,人们为什么要在门上糊上门神呢?有这样一种传说:唐太宗有一天生了病,梦中听到“鬼”叫,睡卧不宁。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知道后,全身披挂,手执兵器,侍卫门旁。当夜唐太宗没再作噩梦。以后,他命画工画了秦叔宝和尉迟恭的像挂在宫门上,称作门神。后来众人仿效,也贴此像以避邪恶。

春节时张贴对联由来已久。对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桃木制成的。五代时后蜀宫廷开始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后主孟昶曾题道:“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清人所著《燕京岁时记》中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可见,自五代以后,欢庆的祝辞,换掉了难以捉摸的符咒。后来,桃符为大红纸张书写的春联所代替。

过春节为什么又叫过年呢?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以至于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一片匆忙恐慌。这时,村外来了个小孩,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缘由。小孩子听后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年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兽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兽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并把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压岁钱探源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饧(糖)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这是前人描写分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心情的一首诗。

压岁钱最早出现于唐代宫廷内。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唐代春节是“立春日”,当时正月初一叫“元旦”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并不流传于民间)。王建的《宫词》说:“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宿妆残粉末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寒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唐代宫廷内春日散钱之风是很盛的。

王建《宫词》也有描写“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洗儿钱除致喜外,主要还是长者给新生儿镇邪去魔力的护身符。赐钱新生儿的风俗逐渐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在宋代成为民间重要风俗之一。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立春日为“春节”而代之,不少原立春日风俗移到正月初一的春节上,洗儿钱风俗又和春日散钱风俗混合在一起,演变为今天所见的压岁钱风俗,不过早期压岁钱并不用流通货币,而是一种特制的不能流通的币制,叫“压胜钱”,到清代,“儿童度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曰‘压岁钱’”。

元宵节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我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挂彩灯、放焰火,大街上高挂千万盏琳琅满目的花灯,东北和新疆等寒冷地区,还要制作千姿百态的冰灯,到了晚上,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品尝各种元宵的风味。那么,这个有趣的节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元宵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者灯期。因为上元之夜,又称为元夜或元宵,因此后人才管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其实正月十五这个节日,起初是由灯引出来的。西汉以前,皇帝的宫殿里到处是花花绿绿的宫灯,汉武帝在创造《太初历》时,就把正月十五日作为一个重大的节日。每逢这一天,皇宫里的所有灯盏,都要大放光明。当时,元宵节玩灯、赏灯,还仅仅局限于深宫禁苑,并没有形成一种民间风俗。

元宵节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乃是唐朝之后的事。由于唐朝前期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老百姓安居乐业,唐朝的皇帝便把宫内的花灯,搬到大街上展览,并且亲临观赏。比如唐明皇李隆基曾命人制作了一盏高一百五十尺的彩灯,被人们称为灯楼。皇帝一带头,皇亲国戚们更是争先恐后,极为炫耀。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令人制作的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立之高山,上元点之,百里皆见”。另外,每逢正月十五这一天的晚上,皇帝还要大宴群臣,酣歌曼舞,彻夜游乐。因此,君主统治者的玩灯、赏灯,乃是一种独特的享乐。当时,首都长安规定,为维护首都的治安,每天夜晚街鼓鸣响以后,所有行人要回到家里。但是,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长安城内却允许人们上街观游,尽情欢娱,直至天光大亮。这样一来,元宵节的玩灯、制灯、观灯,便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的风俗。这种风俗历经百代而不衰,而且一度曾愈闹愈烈。宋朝以后,灯期由三日延长至五日,到了明代竟延长至十日。灯节一到,大街小巷的灯市、灯社、灯谜、灯宴、赛灯会大放异彩,真正是红火热闹,各种花灯更是细巧精美,瑰丽生动,巧夺天工。

龙灯文化

每当听到潮州大锣鼓的演奏,犹如置身于松涛澎湃、海潮汹涌间,心遂春风,神怡情动,如醉如痴。

元宵节期间,潮汕地区那些平时也不容易看到的民间传统艺术活动开展活跃:如“英歌”、“蜈蚣舞”、“四龙争春”等。“蜈蚣舞”闪光耀彩,气氛神秘。这种舞的道具全长20多米,以竹篾扎成骨架,蒙以素绢,精工彩绘,赭身绿脚,装饰着红绿相间的彩灯,由20多个身着绿衣裤的青年,各擎一节,按照规定的各种步法,舞动起来,并不断喷射出彩色焰火,流光溢彩,神秘奇幻,最后“翻身吐珠”。据说,这种“蜈蚣舞”在澄海县农村流传,已有上百年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曾应邀到香港太平山表演“蜈蚣爬山”,轰动了整个港九。“四龙争春”气势飞动,热烈壮观。两条青龙,两条更大更长的金龙,在炽烈的鞭炮声和焰火腾烟中翻滚,变化万千。

中国文化的渊源是以龙为标志的。过去的历史研究表明,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在黄河流域。所以,中原文化,就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中原以北,称为胡,中原以南,称为蛮。人们曾经想到“胡搅蛮缠”这个词,说不定是历史上中原的历代奴隶制王国和封建制帝国,因北讨南征又屡不奏效造成困扰而发出的叹息。有人做过调查,20世纪80年代全国的“舞龙”有40多种。而古时被称为“蛮荒”之地的岭南区域,竟占有36种之多,其中特别著名的有纱龙、乌龙、火龙等,比之中原的龙灯,毫不逊色。

二月二,龙抬头

旧历二月初二,旧时被认为“龙抬头”日。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木”,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浮上,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这一天正是二月初二,后来人们便认为是“龙抬头”日。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还叫春龙节、龙头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是春龙节这一习俗的最早记载吧。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还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同类推荐
  • 超级校园小卧底

    超级校园小卧底

    本年度最佳儿童校园奇趣小说。打造专属你的奇趣梦工场。哎呀,烦死了,数学老师的作业总也写不完!什么,教导主任又把今天的体育课取消了?呸呸,学校食堂的东西怎么会这么难吃?哼哼,我们才不是校长嘴里的笨瓜瓜呢!快把你校园里的烦恼告诉我这个超级大卧底吧!
  • 每天学一点管理常识

    每天学一点管理常识

    常识能提升人的文化素养,改善一个人的文化形象。常识蕴涵着真正的智慧。人文学科本来就没有很严格的区分,而掌握更多的学科常识对于我们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很有意义。这虽然未必是我们对知识分工所带来的局限作抗争,但不同的学科常识使我们更能成为一个丰富而有趣的人。这不免使我们想起培根先生那段著名的论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这些话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令人咀嚼不尽。
  • 动物植物的故事

    动物植物的故事

    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中永不凋谢的花冠,是与我们少年儿童捉迷藏的小朋友。童话王国简直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万花筒,在那些语言浅显、妙趣盎然的美丽童话故事里,有的蕴藏着严肃的人生准则,富于哲理,发人深省;有的反映了社会的真实现象,揭露了黑暗、鞭打了丑恶;有的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童话奠定了我们的人生基础,影响着我们的一生。因此应该把那些名篇珍品传给后代,陶冶后代。为此,我们编辑了这套《世界经典童话故事全集》丛书,把世界各国许多童话名篇佳作装在一个美丽的花篮里,让它熠熠闪烁的光辉照耀下一代人茁壮成长,使孩子们梦幻般地度过金色的童年。
  • 格林童话选

    格林童话选

    去孩子们的幻想世界进行一次奇幻旅行吧,去寻找公主、女巫、说话的青蛙以及真爱。在这些配以丰富精美插图的经典故事中,一群难以置信的永恒形象又一次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从渴望得到公主亲吻的青蛙王子,到汉赛尔与格莱特智斗邪恶女巫,魔力与冒险在每一页都等待着你。从格林童话中精选的这些故事会永远扎根在不同年龄段孩子们的心里和脑海中。这些令人着迷的故事包括《青蛙王子》《汉赛尔与格莱特》《莴苣姑娘》《森林中的老妇人》和《睡美人》等。《格林童话选》这本书将可作为收藏,一代一代传下去。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翻开书页,你就能瞬间进入幻想和有趣的世界!
  • 真假泰山(人猿泰山系列)

    真假泰山(人猿泰山系列)

    人猿泰山系列是一部让中小学生开阔眼界、丰富想象力的书,是一部教给孩子动物是朋友、大自然是家园的温情冒险小说,是一部中小学图书馆和孩子的书架上不得不放的书,是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的睡前故事。小说情节奇谲精彩,主人公强悍而无畏,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充满着浪漫英雄主义的丛林世界大门。译者的话:上世纪四十年代,我们在读初中时,《人猿泰山》作为世界名著,曾经风靡一时。每逢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几乎满教室争说泰山。当时,这部奇趣曼妙的小说,已经在我们心里扎根了。1988年,我俩六十岁退休后,曾到各地旅游,顺便到各省大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查询此书,不但译本遍寻不得,连原文本也没有了。
热门推荐
  • 恶魔般的米尔沃顿(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恶魔般的米尔沃顿(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在世界文学宝库中,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系列,是侦探小说的顶级经典名著,是侦探小说中一座不可逾越的文学丰碑。神秘、刺激、曲折、惊恐的故事情节,神奇、智慧、缜密、正义的“神探”形象,使许多读者从喜欢福尔摩斯开始到喜欢侦探小说,使许多作者从喜欢福尔摩斯到走上了侦探小说的创作之路。以至于文学中的名侦探福尔摩斯,与动漫中的米老鼠和宗教故事中的圣诞老人一起,成了世界知名的“三大名人”。这就是文学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学经典的力量。
  • 异能灵妃

    异能灵妃

    我是一名受万人害怕的特工,但是我穿越了?妈的,太开心,早在这生活腻了,但是是婴儿,不要啊,不公平,小说里都废材啊,我也是军医啊,可以治好自己的,我不要做小孩子!
  • 培根论文集(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

    培根论文集(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

    《培根论文集》萃取了培根一生著述的精华,内容包括培根对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然等各方面关系的看法。从“论真理”、“论死亡”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情于哲学的培根。从“论权位”、“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涪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狡猾”、“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 阴阳交融

    阴阳交融

    他是地球上前无古人的音乐天才,重生后,他却变得又废又丑,然而他真的废吗?真的丑吗?他的不凡被一层一层的揭开,为了变强,他不得不去双修!他要把双修做到极致,他要追寻自己身体的奥秘!
  • 我是大岛主

    我是大岛主

    这是一个普通建筑工程师,远赴重洋当岛主的故事!
  • 剑心破邪

    剑心破邪

    自古正邪不两立,邪道妄图以万魂魔剑之威一统天下,而正道则是如何抗衡?
  • 综漫之永恒浩劫

    综漫之永恒浩劫

    浩劫之名,永恒之地!神之复仇,帝之拯救!海贼!刀剑!超电磁炮!各界英雄齐聚于此!断罪!二档!梦想封印!浩劫之战在此掀开!惨遭杀害的家人,绷带封印的巨剑,无人知晓的身世,伴随着少年的,又是怎样未知的未来……
  • 妖皇全英传

    妖皇全英传

    因为父母的原由而遭世人痛狠的奴隶,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拼命地寻找自己心中的正义,可对手实在是强到一个一个的漫无天际。
  • 老公,我饿

    老公,我饿

    一次意外的相遇将他们连在了一起“放手”“喔”“我让你放手”“我就放手了啊,”“那你腿压在我唔…”“他用唇堵住了她想说的话…”
  • TFBOYS你可知风在哭

    TFBOYS你可知风在哭

    相识,相知,相恋,这一切,好像做梦一样,周晨佳,朱璇漓,程子陌,王源,易烊千玺,王俊凯,他们能否把握住自己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