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25400000021

第21章

但采取武装护送的方式建立陆地运输通道可能引发军事冲突的危险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正是自危机爆发以来华盛顿决策层在该问题上迟迟下不了决心的主要原因。从常规军事力量的对比角度看,美国驻扎在德国和奥地利的陆军共计90821人;驻扎欧洲的空军18443人,包括1个拥有90架P—47型飞机的战斗机大队,1个拥有90架B—29型飞机的轰炸机大队,2个各拥有103架C—47型运输机的飞行大队,4个各拥有54架C—54型运输机的飞行中队以及1个拥有21架米斯克(MISC)型飞机的侦察机中队。英法方面,英国陆军在德国和奥地利驻有包括4个师、3个独立旅和4个独立步兵营在内的103426人;驻扎德国的皇家空军包括4个轻型轰炸机中队和6个战斗机中队在内的11470人;法国在德国和奥地利只驻有75000人的陆军部队。此外,西方三国在上述地区还驻有大量的军人家属等非军事人员,这些人几乎没有任何战斗力;一旦遭遇紧急情况,他们的撤离既需要大量时间更会占用大量的运输资源,反而会拖延部队的反应和行动速度甚至成为障碍。相比之下,苏联在德国和奥地利境内则驻有23个陆军师共计348000人,以及包括699架战斗机、480架轰炸机和240架地面攻击机在内的庞大武装力量。JCS

1907/1, Records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PartⅡ 1946-1953 Strategic Issues:

SectionⅠ“Berlin Airlift and Defense”

pp.26-27.具体到柏林地区,美军在自己的占领区内只驻扎了总数为5403人的5个步兵营,这些部队由于只担负日常的警卫和巡逻任务,因此没有配备重武器战斗力极为有限;英法两国在柏林各自的占领区内也只分别驻扎了4133人和2600人的有限军力;与此相对,苏联则在柏林城中半径仅为25英里的占领区内驻扎了4个师大约45000人且装备精良的部队。JCS

1907/1, Records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PartⅡ 1946-1953 Strategic Issues:

SectionⅠ“Berlin Airlift and Defense”,

pp.29-30.两相对比,不论是从柏林的局部小范围还是从整个德国乃至中欧地区的大范围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三国都在军力的整体对比上处于绝对劣势,一旦爆发军事冲突必将难以支撑。

此外,美国虽然拥有原子弹但核武器毕竟不是“万能药”,B—29轰炸机的派出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对苏联起到威慑的效果,尚无人能在短时间内给出明确的答案,相反美国核武库中有限的原子弹数量已使得决策层大伤脑筋。更为重要的是,舆论的力量是任何人都不能视而不见的,尤其是在总统大选之年。尽管民意调查展现出了民众反苏立场坚定的一面,但经历过二战洗礼、盼望和平的他们真的愿意义无反顾地选择战争吗?华盛顿决策层内同样没有人敢做出肯定的回答。

因此,参谋长联席会议依然建议空军参谋长霍伊特·范登堡(Hoyt S.

Vandenberg)竭尽全力采取措施增派C—54运输机,强调空军部应该为支持空运行动所需的额外基金作好准备,并表示应该和国务院、陆军部商议以获得他们的支持;此外,鉴于武装护送所包含的战争危险性以及美国在应对这种危险性时的自身弱点,目前暂不就该问题做出决定。当然,不作出决定并不意味着立即否决它。鉴于空运行动的内在局限性,作为必要的行动预案,参联会也要求陆军参谋长、参谋部指挥员以及欧洲指挥部的指挥官们立即为采取陆路武装护送的方式供给柏林准备一个比较详细的计划。一则,摊派西方各占领区所需要提供的人力和物力的数量,统计为从地面供给柏林采购和预留所必须原料和其他物资的数量;二则,要求克莱将从地面供给柏林作为一项紧急任务来做出具体部署,要求西方各个占领区为此提供必要的协助;三则,为此举可能引发的武装冲突制订一个有序地撤离柏林的计划。此外参联会还认为,国务院应该立即和英法两国政府商讨武装护送问题,以作为今后苏联可能干涉空运的预防性措施。JCS

1907, Records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PartⅡ 1946-1953 Strategic

Issues:SectionⅠ“Berlin Airlift and Defense”, pp.1-5.

国防部长福雷斯特尔对参谋长联席会议就空运问题的建议表示赞同,但他认为试图通过武装护送的方式从地面供给柏林,几乎不可能不受到苏联的干涉,整个行动也将因此归于失败,除非莫斯科改变之前的立场,不过这样的改变也将使武装护送变得不必要。JCS

1907/2, Records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PartⅡ 1946-1953 Strategic Issues:

SectionⅠ“Berlin Airlift and Defense”,

pp.35-36.因此,在福雷斯特尔的强烈要求下,参谋长联席会议根据其战略调研委员会7月20日的报告形成了实施武装护送的必备条件:1.除了退出柏林以外的其他任何办法都已失败或被放弃使用;2.有详细的、可能成功的护送计划;3.业已决定愿意因为柏林问题而在不远的将来冒可能爆发战争的风险;4.有充分的时间为武装护送以及可能由此引发的战争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参联会提出新建议:第一,当前空军参谋部应该继续扩大空运以满足柏林的最低物资需求;同时作为应策,一方面空军部应准备额外的基金或资金支持上述行动,另一方面联合战略规划委员会应该在考虑空运消极影响的基础上立即修改现行总体的应急战备计划。第二,要求陆军参谋长指令驻欧洲的美军司令部,将武装护送作为紧急事务制订相应的实施计划,并准备随时撤出当地美国非军事人员的方案。第三,建议国防部请国务院向英法提出,希望联合两国共同制订通过武装护送供给柏林的计划。总之,在尽最大努力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的同时,为可能爆发的东西方军事冲突做好准备。JCS

1907/3, Records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PartⅡ 1946-1953 Strategic Issues:

SectionⅠ“Berlin Airlift and Defense”,

pp.37-41.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关武装护送的第三点建议,国防部长福雷斯特尔在7月30日通知参谋长联席会议:为防止可能因为法国内阁的反对而无法实现,国务院建议应该由美英联合参谋部具体筹划。这一观点与联合参谋部中美方代表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们也表示应该将“美英法联合”改为“美英联合”,而仅仅假设法国可能会加入。JCS

1907/6, Records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PartⅡ 1946-1953 Strategic

Issues:SectionⅠ“Berlin Airlift and Defense”, pp.57-59.

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一系列决策至少说明以下问题:一则,柏林问题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从军方不惜代价实施空运的角度观察便可明了;二则,走外交和解之路依然是美国政府处理柏林危机的主导路线,不论是空运还是武装护送的计划都是在外交目的尚未达成之前的权宜之计;三则,尽力避免战争是美国应对危机的基本方针,是衡量执行空运和武装护送计划的关键标尺。参联会的上述讨论结果同样意味着,美国政府内部关于“加强空运”和“武装护送”的争论告一段落,但军方毕竟无法取代政府决策者的角色,尽管他们可能有倾向性地做出某些分析,并努力通过报告或备忘录影响政府的决策,但最终做决定还是白宫和国家安全委员会。

四、“双轨对策”的确立

在商议准军事行动的同时,美国政府应对危机的外交方针也在紧锣密鼓地讨论之中。国务院在7月19日上午举行了一次内部对策磋商会,马歇尔刻意邀请身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杜威外交事务发言人的约翰·福斯特·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与会,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统一杜鲁门和杜威之间对柏林局势的看法,防止该问题成为双方竞选争论的焦点。Avi Shlaim,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Berlin Blockade 1948-1949,

p.247.如前所述,在15日的国安会会议上,马歇尔曾担心国内民众在柏林问题上可能会做出不利于政府决策的反应。那么,减少该问题作为争论点出现在当时最大的公众政治活动——总统竞选中的机会,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柏林局势在公众思维中的“热度”,从而减少民众作出消极反应的机率。从排除外界干扰和便于政府决策的角度来说,此举显然有一定的必要性。

杜勒斯素来以反共反苏而闻名,他早年曾参加了包括凡尔赛和会在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历次重要国际会议美国代表团的工作。一方面,他目睹了一战后苏俄的强大并由此而将其作为对西方文明的威胁;另一方面,他也在一战后对于恢复德国军事潜力和重新武装德国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杜勒斯进一步把苏联共产主义看作是一种敌对的意识形态,这种思维意识随着战争后期苏联在东欧的行动,以及他参与战后初期一系列与苏联接触的国际会议而不断加强,上述思想也造就了他在第一次柏林危机中的不妥协立场。杜勒斯在7月19日的国务院内部会谈中表示:“苏联领导人并不想发动战争,但他们是如此关注自己的声誉以至于在西方作出妥协之前不会主动让步,此外莫斯科的决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成员的个人立场。”他因此建议政府:一方面通知莫斯科,华盛顿准备通过召开外长会议讨论柏林问题以及整个德国问题;另一方面采取武装护送,前往柏林的运输车队只有在遭到苏联方面优势力量阻止的情况下才应停止前行。杜勒斯还强调,如果苏联人宣布对交通技术问题的“处理”已见成效,就意味着可能恢复交通联系,而如果苏联人阻止运输车队前行,政府就应该将争端提交联合国安理会。Avi

Shlaim,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Berlin Blockade 1948-1949, pp.247-248.

对于杜勒斯所提出的召开外长会议讨论整个德国问题的建议,国务院中欧司负责人查尔斯·波伦(Charles

Bohlen)表示了异议。他认为苏联当局在开始封锁柏林的时候没有打算搞得这样彻底,实行封锁的最初动机与“西马克”密切相关,目的在于防止其对苏占区金融和经济的不利影响,然而在封锁开始之后,美英法三国表现出不打算使用武力来打破封锁的意图,而苏联也由于认为空运不能奏效,所以克里姆林宫就得寸进尺地想把西方赶出柏林。但他也强调企图挫败西方当时正在进行的筹建西德政府的工作是苏联行动背后的另一个大动机。[美]查尔斯·波伦著,刘裘、金胡译:《历史的见证(1929—1969)》,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46页。因此,波伦认为政府不应该在苏联同意解除封锁之前答应参加讨论整个德国问题的会议。但杜勒斯则认为根本不可能从苏联人那里获得这样的妥协。Avi

Shlaim,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Berlin Blockade 1948-1949,

p.249.至于杜氏提出的将争端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的建议,与会的其他人员表示,由于美英的联合空运将会从10月份开始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并可能还要面对苏联的干涉等一系列困难,而陆路的武装护送也面临着爆发战争的风险,因此有必要考虑通过联合国解决问题。Avi

Shlaim,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Berlin Blockade 1948-1949, p.248.

那么,马歇尔本人是如何看待对苏交涉问题的呢?尽管国务院的政策研究部门对7月14日苏联复照进行分析后大致得出的结论是“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明确地决定执行一种导致战争的政策”,但马歇尔依然坚定地认为“到目前为止,莫斯科并没有要如此不可挽救地要维持柏林封锁,以及要彻底排除既留住面子又做出让步的可能性”,他强调在坚定地将斗争进行到底的同时,也应该利用每一个可能通过协议解决问题的机会。FRUS,

1948, Vol.2,

p.971.究竟如何利用这样机会呢?马歇尔表示,西方在7月6日发出的照会将争端进一步提升到对现实国家声誉的考虑,这将对斯大林的决策思维产生直接影响,苏联政府可能会同意与美、英、法三国驻苏大使进行对话。但在他看来,一旦展开对话就必须坚持以下几点原则:首先,美方应声明不论苏联军政当局采取怎样的措施,自己都不会在压力下撤出柏林,如果苏联继续采用这种胁迫的方法,不论动机如何,最后都将会导致战争;其次,表示美国政府准备就任何影响德国或者是任何在外长会议中没有达成一致的、有关欧洲安排的争议性问题与苏联进行谈判;最后,强调如果莫斯科尚未透露的封锁意图是强迫西方国家撤出柏林,并放弃在没有就德国问题作出最终安排的情况下被迫对西占区采取的措施,那么此举是不可能成功的。马歇尔希望通过以上表态使苏联明白:假如允许目前的对抗演变为战争,既不符合西方三国的利益,也不符合苏联的利益,四国之间应该为此而寻找一个不有损于双方声誉的解决办法。FRUS,

1948, Vol.2, pp.971-973.

同类推荐
  • 各级领导者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培训手册

    各级领导者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培训手册

    本书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突发事件的性质、特征、类别、应对方法、应急预案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别对我国的“一案三制”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这一核心框架给予了更多的思考和阐述,并借助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演练,其中既有实战经验和教训的科学归纳与总结,也有经典理论、原则、方法和技巧的深入剖析与指导。
  • 责任政府: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

    责任政府: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

    本书对责任政府的学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责任政府作为一种理想型政府。其本质含义在于政府组织建设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作者系统阐述了责任政府责任本位的意义,提出责任政府作为一种理想的政府形态,其根本特征是政府遵循责任本位的逻辑厘清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政府组织以权力为本位的政治逻辑;提出责任政府的组织建设从责任开始,根据政府履责的需要决定政府权力的配置,以责任勘定政府权力的约束边界。按照履责的需要建构组织机构和配备人员编制。因此,责任政府的建立实现了政府与公民关系向民主政治的根本回归。
  • 创新与发展

    创新与发展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和“七一”讲话精神,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促进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福建省社科联于2011年4月至12月组织了以“管理创新与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11年(第八届)学术年会活动。本届学术年会围绕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及学术前沿问题进行交流和宣传。
  • 纵横捭阖:俄罗斯外交新战略

    纵横捭阖:俄罗斯外交新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的对外战略表现出一条清晰可见的发展主线,即90年代初的维护到90年代中期的发挥再到新世纪的争取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俄罗斯的对外战略体现了一种逐渐成熟的趋势,这与俄罗斯的社会转型,与俄罗斯国内基本发展道路选择是同步而行的。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清醒地估价自己的实力和优势所在,不慕大国虚荣,稳健、务实、灵活地追求俄罗斯国家的最大利益。
  • 科学决策的边界

    科学决策的边界

    转型期中国的决策者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诸如社会调节阀失控、利益诉求多元、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公共舆论渠道增加、决策主体公信力下降,等等。这些挑战给科学决策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科学决策的边界》以有限理性理论为基础,剖析了决策主体、决策过程在转型期的新变化,阐述了制度和结构、目标和注意力、组织心理和文化、信息、时间压力、外部环境几大因素造成的决策边界。通过理论关怀决策实践,向转型期中国决策者建言。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凡人修心

    凡人修心

    何为苍天,孰可破灭苍穹?何谓我心,谁能明悟本心?又有谁能真正“自观自在,守本真心”?少年历经无妄灾劫,几欲迷失。终究——打破重重迷障,撕开这天地,得一片清明。
  • 红楼之帝王

    红楼之帝王

    水清带着三国系统到了红楼位面,发现自己是废太子唯一的儿子,知道新皇帝是不会放过自己的,那怕个毛,抢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作者非红楼高手,只是按自己的想法写,不喜勿喷,直接点X。
  • 九星雷笛

    九星雷笛

    蓝枫,蓝家三少爷,作为冰元素亲和度满值的绝世天骄却执意选择了大陆上最没落的职业—仙乐师。从此笛不离手,曲动九州。他是否能振兴仙乐师一脉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 皇家独宠:别惹千金大小姐

    皇家独宠:别惹千金大小姐

    他是瑞延皇室继承人,她是首富的女儿,他俩是两情相悦的一对,可偏偏造化弄人,她被人陷害,被他误解,三年后,她强势归来,准备复仇,可偏偏她已经陷在这段情里,无法自拔,而他,早在两年前,都知道一切了,而现在她回来了,他们还会在一起吗?(新人新文,全文免费)
  • 阴阳通灵师

    阴阳通灵师

    世间万物分【阴阳】!万物生灵‘人为’首!人有‘五道’之说;人、鬼、神、魔、仙………神、仙、鬼、魔、人,之中,‘人’最脆弱!!本故事就是有关‘凡人’被、神、鬼、仙、魔、附体的故事。。。。而我么?嘿嘿,,,,‘阴阳通灵师’喽!!!请神、驱魔、抓鬼、送仙,我都行!!!
  •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超时空度娘

    超时空度娘

    “度娘啊,给我搜07年的奥数试卷,我要满分。”“叶天同学…荣获全国…第一名,满分。”“欢迎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叶天先生讲话”“哎,你有看梦梦的小说吗?超好看的。”“那个人就是新的亚洲首富,叶天先生吗?好年轻,好帅哦。”名利权色,四者不缺,四有青年叶天也。希望大家支持这本越来越精彩的书,欢迎大家加入梦梦的书友交流群:575995161。
  • 你看不见我我不怪你

    你看不见我我不怪你

    如果你也有一段有缘无份、如果你也有一段力不从心、如果你也有一段无论如何都抓不住的感情、那么你看不见我我不怪你。
  • 夕月战纪:无声契

    夕月战纪:无声契

    三界人称创世神毫无人性,残忍至极,所到之处必血流成河。然鹅,你告诉我我面前的这个暖男是谁!方可可苦恼,自己不过是救了一个小肉包而已,怎么就捡了一个儿子,还附带一个可以调温的中央空调。方可可也只好认命,但却在遇到那个家伙后,再一次咆哮:我就想做一个安安静静杀人的黑道老大!你TM要我捉鬼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