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08600000012

第12章 告子章句上

【原文】

告子①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②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注释】

①告子:告,姓。子,对男子的尊称。孟子的学生,为深入研究人性之理,因此反复求教于孟子。②杞柳:杨柳科植物。桮棬:杯盘一类的用器。桮,同“杯”。

【译文】

告子说:“人性好比是杞柳,仁义好比是杯盘;使人性具备仁义,就好比是用杞柳树材制作成杯盘。”

孟子说:“你能顺着杞柳的本性来制作成杯盘呢,还是要伤害杞柳的本性来制作成杯盘?如果说要伤害杞柳的本性来制作杯盘,那你也要伤害人的本性才能具备仁义么?带领天下的人都来祸害仁义的,必定是你的言论了!”

【原文】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文】

告子说:“人性就像急流的水一般,冲开东面缺口就向东流,冲开西面缺口就向西流。人性不分善和不善,就好像水流本不分东流与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确实本没有东、西流的分别,但是没有上、下流的区别吗?人的本性趋向善,犹如水爱向低处流。人的本性是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是没有不向下流的。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一时高过额头;堵住通道而让水倒行,能使它一时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这是情势逼着它如此。人之所以能使他做出不善的行为,他的本性的变更也犹如这样受到了外力的逼迫。”

【原文】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译文】

告子说:“天生的禀赋叫做性。”

孟子说:“天生的禀赋叫做性,就像白色的东西叫做白吗?”

告子说:“是的。”

孟子说:“白羽毛的白和白雪的白一样,白雪的白和白玉的白一样吗?”

告子说:“是的。”

孟子说:“那么,狗的生性和牛的生性一样,牛的生性和人的生性一样吗?”

【原文】

告子曰:“食色①,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②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注释】

①色:性欲。②耆:同“嗜”。

【译文】

告子说:“饮食、性欲是人的本性。仁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义是外在的,不是内在的。”

孟子说:“为什么说仁是内在的、义是外在的呢?”

告子说:“他年长,我尊敬他,他并不就是我的长辈了。犹如那东西白色而我把它作为白的东西,是随着它外表的白色,所以说义是外在的。”

孟子说:“尊敬不同于白色,白马的白和白人的白没有什么不同,不知道对老马的爱惜和对长者的尊敬也没有什么不同吗?而且你是说长者义呢,还是尊敬长者的义呢?”

告子说:“对于我自己的弟弟就爱护,对于秦人的弟弟就不爱护,是以我作为乐意爱否的标准,所以仁是内在的;尊敬楚人的长者,也尊敬我的长者,是以年长作为乐意尊敬的标准,所以说义是外在的。”

孟子说:“爱吃秦人的烤肉和爱吃我们自己的烤肉是没有多少区别的。看来事物也都有这类似的情形,那么爱吃烤肉的心思难道也是外在的吗?”

【原文】

孟季子①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

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

曰:“敬兄。”

“酌则谁先?”

曰:“先酌乡人。”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②,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

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注释】

①孟季子:孟子的小弟弟。一说原文中本无“孟”。季子:即本书《告子下》中之季任。②尸:古代代表死者接受祭祀的人叫尸。

【译文】

孟季子问公都子说:“为什么说义是内在的呢?”

公都子说:“对人表达内心的敬意,所以说义是内在的。”

孟季子说:“有个乡里的人比你兄长大一岁,你尊敬谁呢?”公都子说:“尊敬兄长。”孟季子说:“同席饮酒你给谁先斟呢?”公都子说:“先斟乡里的人。”

孟季子说:“你内心所敬的是兄长,外面所尊的是那乡里的人,可见那义毕竟是外在的,并不是从内心发出的。”

公都子不能应答,把这事告诉了孟子。孟子说:“你可以反问他,是该尊敬叔父呢?还是尊敬弟弟呢?他会说:‘敬叔父。’你说‘弟弟担任了受祭的代理尸,那敬谁呢?他会说‘敬弟弟’。你说:‘刚说该尊敬叔父的道理又在哪里呢?’他会说‘这是因为弟弟处在尸位的缘故。’你也说‘因为乡里人处在客位的缘故。平常该尊敬兄长,那一会儿饮酒该尊敬来客乡里人’。”

孟季子听了这些话后,说:“在这种情况下尊敬叔父,在那种情况下尊敬弟弟。这义毕竟是外在情况决定的,不是由内心发出的。”

公都子听了反问道:“人们冬天喝热饮料,夏天喝凉饮料,那么饮食也不是出于内在的需要,而是由于外在的天气所决定的吗?”

【原文】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①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②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③。’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注释】

①才:犹材质。②《诗》:此处诗名引自《诗·大雅·烝民》,这是首赞美周宣王的诗歌。③懿:美。

【译文】

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本没有善,没有不善。’有人说:‘人性可以使它变得善,也可以使它变得不善。所以,周文王和武王在位,百姓就崇尚善;周幽王和厉王在位,百姓就崇尚暴。’又有人说:‘有的人本性善,有的人本性不善,所以,尧这个圣人为君主,却出现象这个坏蛋;瞽瞍这样缺德的人为父,却生了大舜这个好儿子,纣这样暴虐的人作侄儿,而且作了君主,却同时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以仁德著称的叔父。’如今老师说人性本来就善良,那么他们说的都不对么?”

孟子说:“按人们本来的性情是都能够成为善的,这便是我所说的人性本善。至于有的人不干善事,不能责怪他的本性不好。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属仁,羞耻之心属义,恭敬之心属礼,是非之心属智。仁义礼智的美德,不是由外面虚饰而成的,是我本身原来就有的,只是未曾自觉去领悟罢了。所以说,‘只要去求索就不难获得,一旦放弃就不免失去。’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他们就是没有能充分发挥天生优美才性的人。《诗》经中说过:“上天生育万民,事物都有法则。百姓把握常规,崇尚美好品德。’孔子说:‘作这篇诗的人,大概是懂得道理啊!世间有事物必然有法则;百姓能把握这天生常规,所以能崇尚那美好的德行。’”

【原文】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麦①,播种而耰之②,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③,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④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⑤,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注释】

①□(móu)麦:即大麦。②耰(yōu):撒下种子后,耙土覆盖,以防鸟儿啄食。③日至:此指夏至。④易牙:春秋时人,相传他善于烹饪,齐桓公的宠臣。⑤子都:古代著名的美男子,以后沿用为美男子的通称。⑥刍(chú):吃草的家畜叫刍,如牛羊。豢(huàn):吃谷的家畜叫豢,如猪狗。

【译文】

孟子说:“丰收年景,子弟多半懒惰;灾荒年岁,子弟多半横暴,这并非天生的资质如此不同,是由于外在的因素损害了他们的内心才变得这样的。例如种大麦,播下种子把地耙平,如果土地相同,栽种的时节也相同,便蓬勃地生长,到了夏至时节都成熟了。即使有所不同,就是因为土地有肥有瘠,雨露的多寡和人下功夫的好坏有所不同的缘故。所以,凡是同类的东西大体相同,为什么惟独对于人却要怀疑呢?圣人与我们是同类,所以龙子说:‘不知道脚的大小形状去编草鞋,但我知道决不会编成盛土的筐子。’草鞋样式相似,说明普天下人的脚形是相同的。人们的口对于滋味有相同的嗜好。烹调师易牙掌握了我们口味的嗜好,所以他烹调的菜为人们所喜爱。假使人们的口味,生来就与别人不同,像狗和马与我们不同一样,那么,天下的人为什么都喜欢随从易牙的口味呢?讲到口味,天下的人都期望尝到易牙烹调的口味,可见天下人的口味是相似的。耳朵也是如此,讲到声音,天下的人就期望听到音乐家师旷演奏的乐曲,可见天下人的听力是相似的。眼睛也是如此,讲到子都,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他很漂亮的,不能鉴别子都漂亮的,那是没长眼睛的人。所以说,口对于滋味有相同的嗜好,耳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对于容貌有相同的美感。讲到内心(思想),惟独就没有相同之处吗?内心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是理,是义。圣人不过是早先得知了我们内心相同的东西,因此理和义使我们的内心喜爱,就如同牛羊狗猪的肉适合口味是一样的。”

【原文】

孟子曰:“牛山①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②,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牿亡之矣。牿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注释】

①牛山:山名,在今山东临淄县之南。②濯濯:形容山上光秃秃的。

【译文】

孟子说:“牛山上的树木曾经长得很茂盛,因为靠近大都市,经常被刀斧所砍伐,能保持茂盛吗?虽然它日夜生长,雨露也在滋润,并非没有新芽和旁枝长出来,牛羊接着又在山上放牧糟踏它,所以牛山变成那样光秃秃的了。人们见它光秃秃的,便误以为它不曾生长过树木,这难道是山的本来面目(本性)吗?类比在人的身上,难道没有仁义之心吗?他之所以丢失了原有的善心,也好像刀斧对于牛山上的树木一般,天天去砍伐它,它还能保持原有的茂盛吗?尽管他日夜息养善心,接触清晨的清明之气,促成了他与别人相接近的好恶。可他第二天的所作所为,又来搅乱他,使他丢失了刚产生的与别人相接近的好恶。这样反复遭到搅乱,那么清晨之气就不足以存留其善心,善心不足以存留一点儿,就和禽兽相差不远了。人们见他沦为禽兽,便以为他不曾有过好的资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来面目吗?因此,如果得到应有的培育,没有什么事物不生长的,如果失去了应有的培育,没有什么事物不消亡的。孔子说:‘把握它就存留,放弃它就消失,出和入没有定时,也不知它的去向。’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吧!”

【原文】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②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③,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

①或:同“惑”。②鸿鹄:天鹅。③缴(zhuó):朱熹《集注》云:“以绳系矢而射也。”

【译文】

孟子说:“不要对大王不明智感到奇怪,即使有普天之下容易生长的植物,让它曝晒一天,寒冻十天,那就没有能够成活的。我见到大王的次数很少,我一退出来,那些泼冷水的人就到了,我即使对他有所触动一点善心又怎样呢?例如下棋这种技术,本来是一种小技术,如果不专心致志却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能手。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就只听弈秋讲授。另一个虽然好像在听,实际他一心以为天鹅就要飞来,想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这个人尽管和前面那个人一起学习,但成绩赶不上人家。你说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我说,不是这样。”

【原文】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①,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②,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①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②嘑尔:呵叱声。

【译文】

孟子说:“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要到,我就宁愿不要鱼而要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大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并得,我就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但所珍爱的东西超过了生命,所以就不能苟且偷生地取得。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所厌恶的东西超过了死亡,所以对于有的祸害不能做无原则的逃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保存生命的手段,为何不去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躲避祸害的事情,为何不去做呢?从中得以生存的手段却不去用,由此得以躲避祸害的事情却不去做,是因为所想要的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不仅贤者有这样的心思,人人都有,不过贤者能不失去它罢了。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得不到它就可能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路上的行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连乞丐都不屑要。然而万钟粟米却不分清礼义就接受了,万钟粟米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使住宅漂亮、妻妾得到供养、相识的贫苦人受我的恩惠吗?以往宁愿身亡都不接受的,现今为了使住宅漂亮去接受了;以往宁愿身亡都不接受的,现今为了使妻妾得到供养去接受了;以往宁愿身亡都不接受的,现今为了使相识的贫苦人受我的恩惠去接受了,这些事难道不也是可以罢手的吗?这就叫做迷失了他的本性。”

【原文】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译文】

孟子说:“仁,是人本质的良心;义,是人平生的大道。舍弃人生的大道而不走,放弃人的良心而不找回,真可悲呀!人们的鸡狗丢失了,便知道要去找回来,可良心丧失了,却不知道去寻找。做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只是找回丧失的良心罢了。”

同类推荐
  • 孟子

    孟子

    《孟子》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 道家哲学智慧

    道家哲学智慧

    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道家是隐者之学,故不在显学之列,而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孔子罕言天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孟子虽说过“圣人之于天道也”,但也未多讲天道。道家老子不但谈论天道,而且提出“先天地生”的永恒性绝对性的“道”。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成就,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老子则揭示了有史以来文化的流弊,对于文化发展提出批评意见。儒家虽反对苛政,而肯定区分贵贱上下的等级制度。墨家虽然宣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而仍承认贵贱之分,以“贵不傲贱”为理想。
  • 论语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同时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伦理思想以及教育原则等。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主要从原文、注释、译文、解说四大方面进行精练的解读。同时适当穿插孔子门人故事,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孔子所处的时代。"
  • 曾国藩修身经

    曾国藩修身经

    《曾国藩修身经》是一本讲述曾国藩修身立志生存哲学的书籍,共收录了曾国藩文集、书信、日记中近800条修身语录,逐条进行翻译和简析,并作了注释。《曾国藩修身经》共分十章编辑,每章又分若干节,分别讲述了修身的要旨、修身的前提及修身的应用等。各章之首用较详细的提示,帮助读者了解全章精髓,各章之后均附有曾国藩的修身故事,以印证修身之理念,并以“独处心语”进行引申,启发读者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和实践。
  • 一次完全读懂论语的人生智慧

    一次完全读懂论语的人生智慧

    该书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视为智慧的源泉。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主要通过《论语》中言语片段的引用、阐述、诠释、点评来论说孔子的智慧,将孔子的智慧之光一一领略,消化吸收,为我所用。最终,相信“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智慧之师——孔子,定会让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也变得智慧起来。
热门推荐
  • 侠路相逢

    侠路相逢

    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就是爱情一个是宫家大小姐,一个是闻名的侠盗,当侠路相逢时,究竟谁胜谁负?
  • 一噬雄起

    一噬雄起

    没有严肃的话题只有随心的幻想哈哈哈哈哈哈哈
  • 豪门千金:首席错爱99度

    豪门千金:首席错爱99度

    她十六岁爱上他,两年的疯狂迷恋却换来他一次又一次的冷漠与厌烦,那时的她任性,刁蛮,甚至设计与他发生关系,然而父亲的锒铛入狱,母亲的相继离去,却改变了一切。为了挽救父亲,冒着大雨去恳求他,可是等来的是他不会帮她,叫她别痴心妄想。怀孕的事实却等来他更加绝情的话,“我绝不会承认你肚子里的孽种是我的。”那一刻,她才明白他是有多讨厌她。那一夜,她失去了家,失去了孩子,也失去了心。再见,他却莫名地迷上她的身体,将她囚禁在身边。夜夜笙歌后,他宠溺地看着她,“影儿,为我生一个孩子。”原宥影凄然冷笑,嘲讽道,“厉先生,你不知道吗?被你毁掉的是我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
  • 遇见:缘分你是我的小野猫

    遇见:缘分你是我的小野猫

    【一天,一位哑巴对聋子说瞎子看到了爱情】他,是星光闪耀的王源我,是默默无闻的青梅……【精彩片段·离别】“源儿,原谅我的不辞而别。你放心,我们一定会再见。希望那时,你不会忘记我……”她眼中含满泪水声音哽咽的对他说。然后在他脸颊留下轻轻一吻。随即一道谈谈的白光闪过,似乎,刚刚发生的一切都只是错觉……只是他的眼角流下的一行清泪和嘴中呢喃的名字告诉我们。这件事,好像没那么简单……
  • 逆留

    逆留

    青涩懵懂的情感,简简单单的喜欢,少年表达的情感是那么甜,那么温暖。
  • 重生鸿蒙紫龙

    重生鸿蒙紫龙

    紫龙遭雷劈就这样抛弃妻儿的穿越到了一样的鸿蒙混沌,但不一样的洪荒........
  • 总裁狠宠小娇妻

    总裁狠宠小娇妻

    碰到变态杀手的那个雨夜,她遇见了一生的救赎……“靳先生,求你……”那夜她放下尊严闯入他的房间,以为从此会一无所有。“我的女人,不需要求任何人。”他揽紧她的腰身,给了她全世界。靳容白,b市权贵中的翘楚,这三个字就代表了权势、财富、地位……他身上的标签镶金烫银,却成了她这个阶下囚之女的丈夫。很久以后的某天。记者采访这对传奇夫妇:请问靳先生最喜欢的娱乐活动是什么?坐在沙发上的靳容白望向乖坐一旁温书的小妻子暖暖一笑:翻书。正在努力啃经济法的简心脸上一红,只有她知道他曾说过:妻子如书,百翻不厌。他把她翻来覆去,食髓知味,不知厌倦…
  • 魔神逆仙

    魔神逆仙

    一个魂穿异界的少年,一个数次转世,存货数万年的魔头魂魄,一段漫天仙神丑陋的阴谋。在这个魔道渐渐式微,正道开始把善良,正义当做自己遮羞的衣服,防御的铠甲的时代里,魔子林洛能不能逆天改命?在这个生命起源大陆仙魔大陆被满天仙魔当做流放之地的时候,林洛能不能拯大厦于倾倒?拯救仙魔大陆?逆仙!纵然漫天仙神都要拦我,我也要杀出一条通天大道!
  • 气震九霄

    气震九霄

    一名普普通通的气功修炼者,却因为一次意外而得到了一尊神秘雷塔。从此他,伏妖兽,战英豪,破乾坤,震九霄!楚齐,一个靠着强横武力败服天下的人!新书开张,还请各位看官多多投票,多多支持,谢大家。
  • 一吻定情:爱上我的霸道

    一吻定情:爱上我的霸道

    因为父母的关系,她逼迫要离开生活17年的A市,转学的第一天,她居然莫名其妙的丢了保存17年的初吻;接着,她又莫名其妙的成为全校女生的公敌,更莫名其妙的是,他居然厚着脸皮说:“这是我的初吻,我的第一次给了你,你要负责到底!”我的天啊!谁来告诉我究竟发生什么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