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92300000022

第22章 浅议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和创新

一、新中国50年的历史巨变

1.由一个受帝国主义控制的半殖民地国家,变成了完全独立的,拥有主权完整的和民族尊严的社会主义独立自主国家。

2.由一个反动专制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变成了人民当家做主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正在得到实施并日益完善的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结束了几千年剥削阶级的反动专制统治,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人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民主权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一定时期,在民主与法制方面,犯“左”的错误,确实做得不好。然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正在向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迈进。

3.由一个贫富落后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以现代工业为主,国民经济得到巨大发展,正在向现代化目标大步迈进,将成为富强的国家。新中国成立时,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7%。人均年国民收入仅为27美元,钢年产量仅为15 .8万吨。这里有两个简单的比较数字:1949年,以人均占有计算,钢产量,中国为1 .19斤,印度为4 .19斤,美国为5779斤;发电及人均占有,中国为8.2千瓦小时,印度为14 .3千瓦小时,美国为2153千瓦小时。这证明,我们国家不仅比发达国家落后,也比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落后。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国民经济有巨大发展,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主要农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七位。

4.由一个有大量文盲、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变成了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卫生事业等得到巨大发展的国家。到1998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文盲,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5%,受中等和高等教育人员比重迅速上升。据科学家估计,旧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200年,新中国成立50年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已缩短为50年,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变化。

5.由一个广大民众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饥寒交迫、民不聊生的国家变成了全国人民大多丰衣足食、人民生活水平正在走向小康的国家。1997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090.10元,城镇居民人均达到5160.30元.1998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比1978年的2 .5亿下降到只有4200万,成为世界贫困人口减少最快的国家,与世界上目前还有13亿贫困人口,且以每年2500万的速度增长,形成鲜明对照。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全国人民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到1997年,全国人口已实现小康初级水平的占86 .52%。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说已经温饱有余,正在接近小康。

6.由一个充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军阀林立而四分五裂的国家,变成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全国各族人民空前团结,中国大陆实现空前统一的国家。

7.由一个有国无防、屡受外国侵略和欺凌的国家,变成了拥有强大国防力量、国家安全有充分保障的国家。

8.由一个没有独立外交和没有国际地位的国家,变成了能够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国际威望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50年的历史巨变获得的辉煌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及以其为指南是根本原因。

二、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探索与创新

新中国成立50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回顾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十分丰富,其历史经验可以总结许多条,然而最基本的历史经验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这是一条带根本性、决定性的基本经验。在中国社会主义建立及其发展的50年期间,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党的八大胜利召开

在这7年期间,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论述。1956年9月党的八大会议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论述。强调以农业为基础,处理好农轻重关系。三是允许个体私有经济和自由市场存在和发展的论述。四是经济管理体制要处理好中央、地方和企业三者的关系,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的论述。五是政治体制不照搬苏联模式的一党制,也不搞西方式的两党制,是实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论述。这个阶段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探索和创新是在社会主义传统模式———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为基本特征———的框架中的探索和创新。一方面应该肯定是积极有益的探索;另一方面也应该承认这种探索与创新是局部的,而不是全面的,是改良的,而不是根本性的。

(二)第二阶段是1957年反右派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

在这22年期间,从反右派扩大化到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从“四清”割资本主义尾巴到重点整党内走资本主义当权派;从反修防修到“文化大革命”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一阶段是在“左”的思想主导下,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与创新经历了一个严重曲折过程。其主要表现在“四个错误估计”:一是错误估计国内政治形势,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以阶级斗争为纲。二是错误估计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提出社会主义越纯越好,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在所有制上搞单一公有制,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在体制上搞高度集中,一味求纯、求公、求高,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三是错误估计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顾客观条件,一味反右倾,提出15年超英赶美,急躁冒进,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口号等等。四是错误估计国际形势和所处时代性质,提出战争不可避免。在这一阶段,“左”的理论为主导,曲折为主要形态,时间较长,后果严重。然而,“左”的理论在实践中遭受到惩罚,碰得头破血流的情况下,1961年开始三年困难时期,被迫一时纠“左”。比如:重新提出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要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提出社会主义可分为“不发达”和“发达”两个阶段,现在还处在不发达阶段,急于过渡是错误的论述;要重视发展商品生产和尊重价值规律的论述,批判陈伯达的消灭商品经济的错误观点;提出允许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市场和个体私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的论述。这是为克服和渡过三年困难时期提出的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创新。然而这些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实践时间很短,很快被1966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中断了,而且“左”上加“左”,把“左”的理论推向极端。比如提出:小生产随时随刻产生资本主义;批判资产阶级法权;商品生产和八级工资制都是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等。这导致十年动乱,全国人民遭受一次大灾难。

(三)第三阶段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在理论上全面开展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并根据新的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不断总结新经验,把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探索和创新推向一个新阶段。在这期间,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和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之后,又发展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阶段,即邓小平理论阶段。其核心是冲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模式的理论。这一伟大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具有革命性质,冲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二是提出社会主义新模式,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三是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五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六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理论;八是一国两制的理论;九是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理论。

三、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经验与启示

回顾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和创新的曲折发展过程,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创新的突破性发展,很值得总结经验,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理论是客观事物规律的反映,客观事物是运动和发展的,而理论必然要随着客观事物发展而发展;客观事物也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中,客观事物才能顺利发展,达到完美的境界。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反映,而社会主义是一个发展过程,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发展的,不是凝固的。尤其是不同国家、不同历史,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社会,有其不同的特殊规律,社会主义理论也应有其不同的特色和内容。然而,社会主义在基本方面、本质方面又有共同性。因此,在理论与实际关系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又要从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条件出发,反映特殊规律,要有创新和特色。只有这样的理论成为行动指南,社会主义才能顺利健康发展,达到完善程度,否则社会主义道路难免曲折,甚至出现历史大倒退。这在国际国内的历史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既要着重防止那种把理论看成凝固不变的教条,照搬一成不变的模式,反对理论上探索和创新,又要防止在理论探索和创新中偏离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致使社会主义走偏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二)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理论导向和理论学术自由讨论的关系

从根本上讲,二者是统一的。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和创新,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社会主义发展客观规律,为了更好指导社会主义实践,使之健康发展。然而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认识和反映其规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产生不同的认识、提出不同的理论观点,这是很自然的。这无非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不同认识和不同理论观点都是相对真理,只不过是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空间环境、不同事物的侧面、不同实践活动的反映。这种不同观点的自由讨论和争论具有互补性,使真理更加完善和成熟。第二种不同认识和不同理论观点,各自均具有真理和谬误两个方面,经过自由讨论和争论,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真理克服谬误,对发现和发展真理是有益的。即使不能统一,也搞清了哪些是共同认识,哪些是分歧,求同存异,这对发展真理也是有益无害的。第三种不同认识和不同理论观点,一方是真理,一方是谬误,这通过争论,可能真理克服和取代谬误,即使不能完全克服和取代,通过争论也能推动真理深化,使真理得到考验。况且通过争辩,必将使更多人认识真理、掌握和运用真理,反面教育更多人坚持真理,为最后战胜谬误创造条件。这里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机械地坚持理论上政治舆论导向,只准一种声音,反对多种声音的百家争鸣,甚至随意给人戴自由化的帽子等;另一种是借用自由讨论,背离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脱离了实践探索和创新的主题。

(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和借鉴利用外国资本主义文明关系

一方面,社会主义具有开放性,加之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国际经济全球化是相联系的,孤立封闭是建不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因此,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文化文明的成果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另一方面,要坚持主体是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中国国情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它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别。借鉴利用要为中国主体服务,借鉴利用的东西也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要有所创造,有所发展,更不能全盘照搬照抄,不分好与坏、正确与错误也是不对的。要切实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把开放、学习、借鉴、利用资本主义文明说成是搞资本主义,违背社会主义方向;一种是不加区别全盘照搬照抄,脱离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

(四)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目标模式与现行体制政策的关系

这两者既是一致的又是有差别的。目标模式是指未来和整体而言的,与现行体制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里要处理好两层关系:一层是未来发展方向目标和现行体制政策。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目标模式是不够的,还有更高的共产主义目标。低目标是高目标的起点和基础,只有这个起点和基础搞好了,高目标实现才有可能。不要用高目标来否认低目标,有人反对现行的体制和政策,就是混淆了目标模式和现行政策的关系。另一层是整体目标模式和局部目标模式的关系,两者从根本上也是一致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条件,发展的目标模式及其过程也是有差别的。

(此文系1999年11月在浙江省举办的新中国成立50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

同类推荐
  • 公务员职业道德:基础知识

    公务员职业道德:基础知识

    本书内容包括:道德、职业道德的含义和作用,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内涵和作用,公务员的责任、义务和纪律,公务员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务员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有关要求,国外公务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做法,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原则和实现途径等。
  • 中国民情报告(2013-2014)

    中国民情报告(2013-2014)

    本书围绕民众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解读中央出台的政策举措,聚焦地方政府的创新解决之道。书中内容包括:风清气正得民心、安全健康顺民意、衣食住行惠民生、改革新政与民享、社会和谐遂民愿等。
  • 中华腾飞的一百道难题

    中华腾飞的一百道难题

    翻阅全书,我认为这本书较为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和宣传了邓小平理论。从党的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以来,有关学习、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的著述不胜格举。该书在大量吸收学术界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推进。其最引人注意之处就是把邓小平理论放在马克思主义近150多年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特别是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近20年跌宕起伏、空前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紧密结合我国近20年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宏伟实践
  • 大国崛起与国家安全战略选择

    大国崛起与国家安全战略选择

    本书是一本研究世界国家安全战略的书籍。主要内容包括:导论;世界霸主的梦想与现实—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命运多舛的大国追求—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选择;斩切不断的大国梦想—日本两次崛起及其国家安全战略选择等。
  • 海外华侨与辛亥革命

    海外华侨与辛亥革命

    本书从六个方面,即海外华侨与近代中国、创建组织、舆论宣传、经济援助、武装支持以及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海外华侨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介绍了海外华侨在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等革命组织以及宣传革命思潮、捐助并参加武装起义等方面的贡献。
热门推荐
  • 玄武图

    玄武图

    有人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而他,风雨不动自如山。有人说,一力予身可破万法。而他,巧得四两拨千斤。他自生来便如此,没有傲人的锋芒,宛如细水。天赋的不济,却换来了别人梦寐以求的仙缘漫漫。舍攻而主防,创御敌之术先河。李守一,守得一人,便可安心一生。
  • 神尊之子

    神尊之子

    身世悲惨且落魄街头的林风与孤苦伶仃有着悲惨遭遇的梦凌在一次偶的情况下相遇,在寒冷的夜里,两人互相说出了自己埋藏在心里不愿提及的故事,故事结束后,两人都被对方的经历感动,于是就结为兄妹。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是出现了,两人因为偶然的被拉进空间裂缝,来到了古罗大陆,这里,有人类、龙族、冥魔、蛇族。。。而这里的人族个个有着奇怪的本领。从此,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浅世中的大地

    浅世中的大地

    这个中篇为大地系列的第二篇,《夕阳仍在不远处》的姊妹篇。人物延续了上篇,但风格与上篇迥然不同,有新的元素和人物加入。是带着有点灵异的幻想篇,写这篇的目的也是为了传递一种正能量。至于传递的是什么,看读者们怎样去理解咯。
  • 名门错爱:首席老公赖定你

    名门错爱:首席老公赖定你

    为救母亲性命,她用孩子交换,八个月后,却是得知母亲早就癌症去世的消息,孩子也在医院不幸夭折;一别四年,她成为了京都NO.1杂志社的记者,但悲催的被自己上司套路,住进了那个男人的家……他,乔沐寒,京都的王,钱,权,貌,他样样兼得,勾一勾手指,愿意拜倒在他手里的女人就不知有多少,而对于这个被好兄弟强行拉进他生活的女人,谈不上反感,但所谓的日久生情又是什么鬼?难道还真应了那一句话,想得到男人的心,就必须要讨好男人的胃?好吧!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乔先生只想说,苏小姐,你成功了。
  •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财富巨擘的企业家(1)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财富巨擘的企业家(1)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变异体

    变异体

    她是从黑暗地下的实验室中跑出来的基因变异体,她渴望着光明鲜活的真实的世界。她冷血,她无情,因为体内冷血动物的基因作祟,她需要随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只要一旦脱离控制她就会变成恐怖的“怪物”!当她遇到到他时,她发现自己的心,也渐渐地的开始有了温度……
  • 最美不过伊人笑

    最美不过伊人笑

    因为自己的固执,才穿越到了古代,可是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又该何去何从呢
  • 黑色破局

    黑色破局

    《黑色破局》是一部关于中日情报战争的长篇谍战小说,讲述了一个有关我地下党情报组长陈克和他的战友当年在隐蔽战线上将黑桃A、木村等老对手所设下的迷局逐一破除的故事。小说情节曲折复杂,悬念迭起。谍影飘忽,将远逝年代里情报大战中的我党地下人员、军统特工和日本间谍之间的残酷斗争,描述得淋漓尽致。全书分为“黑箭”、“黑洞”、“黑影”三篇,将敌特秘密行动梯次展开,栩栩如生地揭示了敌我双方在谍战中的设局、做局、布局、对局、破局等过程,错综迷幻,扣人心弦。
  • 原罪启示录

    原罪启示录

    是谁的欲望,滚滚流动,注入那无边的原罪之海
  • 东皇传说

    东皇传说

    谁知混沌从何来?谁想盘古怎开天?鸿均老祖成天道,东皇钟音把道传。而本书主人公是21世纪的一个普通农村少年,时值他高考完后。无意中踏入修真的道路,得到东皇钟,又得东皇太一的残魂记忆。从此走上了一条玄之又玄的道家之路,他因何能得鸿均青睐?他身份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