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身份除了程序员与公司高管之外,还有一个身份是“思想者”,因为他从武汉大学毕业之后到金山公司任职,直到从金山公司离开,任何一刻都没有停止思考。
在金山公司任职十几年一直没跳槽的雷军,从优秀学生到最佳员工,由于一路受到肯定,一路向上,他对自己的生活态度及工作方式从未产生过怀疑。
虽然雷军在22岁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金山公司,将自己16年的美好时光奉献给了金山公司,但是作为金山公司内拥有权利仅次于求伯君的第二号人物,他后来对金山公司的商业道路、价值体系产生了极大的质疑。雷军带着金山公司做软件、做游戏、做电子商务,都做到细分领域的前几名,但是金山公司却无法成为国内IT业的一流公司,甚至连IPO都要苦战若干年,这让他的精神受了极大的打击。
即使金山公司在受困于“前有微软,后有盗版”的状态时,也一直扛着民族软件的旗帜冲锋,雷军和金山人接受的传统教育让他们深信:不怕苦,不怕累,人定胜天。
但是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真可谓是摧枯拉朽。金山公司所经历的一切正好是中国IT产业的一部缩略史。它恰逢了好机会,如WPS,如单机游戏;但是也错过了很多机遇,不管是做论坛、电商,还是网游,金山公司都没有掌握最好的实际,虽然用尽全力,但机会还是一个个从身边溜走了。金山公司至今仍旧算不上是成功的IT公司,不管从公司的整体实力还是细分业务来看,金山公司都算不上是顶级。雷军说,在金山公司后期,有件事强烈地刺激了他,令他思考“为什么”,这时他才逐渐意识到做事情应该“顺势而为”。他这才发现,爱迪生讲的“成功就是99%的汗水+1%的灵感”,一直都被大家所忽略的后半句的真正含义,“其实1%的灵感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前面的99%”,至少在行动之前要知道走哪条路。
2007年10月,经过8年IPO长途跋涉的金山公司终于上市了,虽然成绩并不理想,但是雷军仍然认为自己能对金山公司有个交代了。
2007年金山公司成功上市之后,雷军终于像放下一块大石头一样辞去了金山公司CEO一职。
辞职,归零。那年的雷军已经是38岁了。在告别金山公司的同时,他曾经深信的信念已经瓦解了大半,到接近40岁的时候,他的信念完全“崩溃”了。
“曾经的信仰没了,有人就开始迷恋金钱,有人开始迷恋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最后我只能去寻找人生中最鼓舞我的那些东西,我还保持了心里那一点点的东西,我始终相信真善美。”
雷军在离开金山公司的时候,与其签订了“竞业禁止协议”,金山公司所有的业务他都不能再进入。这一纸协议将雷军完全束缚住了:他擅长的、熟悉的不能再干,别的他又不懂,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些什么。“每天早上起来不知道自己要干些什么,半夜醒了都会觉得很茫然,”他有时候会向朋友倾诉,“提前感受到了退休老干部的凄凉。”
辞职后,他开始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也才明白了、了解了之前金山公司下面某些人的诉求是完全正常的,应该是“遵从人欲,广结善缘”。
“我只要一认命,一顺势,就发现自己会风生水起,原来不认命逆天而行的事情,那叫‘轴’。”雷军说。这些事情看似是雷军随便说说,实际上他均有所指。金山公司是雷军一手打造起来的,但是创始人却是求伯君,当一个职业经理人有很多的意见都不能得到董事会的认可时,“不认命”和“轴”就只能让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多。
雷军从来都不否认求伯君对自己的照顾:一方面求伯君对他有知遇之恩,雷军从进入金山公司到成为CEO全是求伯君的一手扶持;另一方面是求伯君对他的精神和物质激励,雷军一直是金山公司的劳模CEO,同时拥有金山公司10.3%的股份。但是,这并不能掩盖二者在发展道路上的分歧。雷军希望金山公司向网络时代转型,而求伯君希望延续软件产业的辉煌。两人的分歧和矛盾没有一点是因为个人情感,主要的分歧就是工作路线,但是雷军的尴尬处境让他极为困倦,“不认命”和“轴”让两个相互扶持的伙伴最终分道扬镳。
但是,许多年之后,在雷军拥有了丰富的投资经验之后,他发现自己对当年离开金山公司的问题看开了,曾经有很多想不开的问题都已经想开了。投资人和CEO之间有矛盾,管理团队在利益驱使和长远发展上有矛盾,你想做的产品和市场需要的产品之间有矛盾,人情和规则之间有矛盾,多领域分散发展和专注于一个领域之间也有矛盾,而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你就当不好CEO,也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董事长。
2010年7月,雷军在微博上总结了其40岁的人生:用手术刀解剖自己,虽然残酷,但是真实的。三年长考,五点体会:①人欲即天理,更现实的人生观;②顺势而为,不要做逆天的事情;③颠覆创新,用真正的互联网精神重新思考;④广结善缘,中国是人情社会;⑤专注,少就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