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683400000041

第41章 生长的短篇小说

我曾给《北京文学》写过一篇文章,谈的是关于“短篇小说的种子”,今天我想说说短篇小说的生长。种子是为生长作准备的,这是很自然的事。种子如果不能生长,就没有出头之日,就不会有前途。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怀有短篇小说的种子。因条件不同,可能有的人种子多一些,有的人种子少一些。对于不写小说的人来说,种子对他们是没有意义的,任它自生自灭就是了,这没有什么值得惋惜的。而对于热爱小说创作的作者而言,每一颗短篇小说的种子都来之不易,都值得珍惜。在全国各地的文学刊物上,我们时常会看到一篇两篇不错的短篇小说,它们枝肥叶壮,花朵开得硕大鲜艳,闪耀着动人的光彩,让人喜爱。不必讳言,我们也看到一些短篇小说是瘦弱的,不完整的。它们的枝叶稀稀拉拉,干干巴巴,一点都不蓬勃。它们也长出了花苞,看似要开花。然而可惜得很,它们的花苞还没打开就蔫巴了。平常我们评价一篇短篇小说,说它挖掘得还不太充分,写得还不到位,或者说还不够完美,其实就等于说它生长发育得不好,没有生长成熟就夭折了,把种子也浪费了。

在自然界,种子的生长遵循的是自然法则。我们把短篇小说与种子及生长作类比,所取的不过也是一条师法自然之道。我们听到的关于短篇小说的作法已经不少了,比如较多的一种说法认为写短篇小说是用减法写成的。显然,这种说法是根据短篇小说需要精练这一特点出发的,是针对用加法写短篇小说的作法提出来的。有的短篇小说使用材料的确过多,是靠材料叠加和充塞起来的。作者把短篇小说当成一只口袋,生怕口袋装不满,逮住什么都想往里装。他们装进一个又一个情节,塞进一个又一个人物,口袋填得鼓鼓囊囊,满倒是满了,结果里边一点空间也没有,一点空气都不透,口袋也被累坏了,填死了。更有甚者,材料多得把口袋都撑破了,稀里哗啦散了一地,想收拾一下都无从下手。这时候减法就提出来了,剪裁也好,忍痛割爱也好,意思是让作者把材料扒一扒,挑一挑,减掉一些,只挑尚好的、会闪光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来使用。问题是这样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虽然减掉了一些材料,剩下的材料还是叠加的,堆砌的。你让他再往下减,他就有些为难,因为减得太多了,一篇短篇小说的架子就撑不起来,体积就不够了。所以我不赞成用所谓减法来写短篇小说,减法的说法是机械的,生硬的,武断的,起码是不确切的。我认为短篇小说是发展的,生长的。如果硬要把它说成作法,我觉得生长法比较合适些。它从生活中记忆中只取一点点种子,然后全力加以培养,使之生长壮大起来。或者说它一开始只是一个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不断裂变,不断增多,不断组合,最后就生长成了新的生命。打个比方,一篇完美的短篇小说就像一枝花,它的每片花瓣,每片叶子,甚至连丝丝花蕊,都是有机组成部分,都是不可减的,减去哪一点都会使花伤筋动骨,对花造成损害。试想,一朵花是六瓣,你硬给它减去一瓣,它马上就缺了一块,就不再完美。

我还听到一种说法,说写短篇小说靠的是平衡和控制的功夫,使用的是控制法。这种说法,从某一方面看,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整体来看,我亦不敢苟同。我写每一篇短篇小说时,从不敢想到控制。相反,每篇小说一开始,我总是担心它发展不动,生长不开,最终不能构成一篇像样的短篇小说。写下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我要求自己放松,尽情地去写,往大有发展的方向努力。写作过程中,我觉得某个部分内容应当更充实些,味道应当更足些,分量应当更重些,而我一时却不知道写什么,路好像走到了尽头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我咬牙坚持着,调动全部身心的所有精力,使劲向前开拓。我甚至采取一种最笨的办法,要求自己在某个部分必须写够多少字,多少页,写不够决不罢休。您别说,这种办法还真管用,我坚持着坚持着,前面突然豁然开朗,展现出一片新的天地,让人欣喜过望。我写作的愉悦感往往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过后翻看小说,一些精彩的段落往往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想想看,在写一篇短篇小说时,我们若老是想着控制控制,手脚一定放不开,写出的小说也会很局促,很拘谨。相比之下,我倒觉得写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时需要适当控制,如果失控,有可能会写疯,会收不住。这是因为,短篇小说的取材、结构与中、长篇小说有着根本的不同,短篇小说是一种独特的文体。仅仅泛泛地说短篇小说文体独特,很难让人信服。与中、长篇小说比较起来,也许说服力稍强一些。中、长篇小说篇幅那么长,我们把它取下一块,变成短篇小说行不行呢?绝对不行!不管再好的中、长篇小说,取其一块也变不成短篇小说,好像虎皮贴不到羊身上一样。同样,任何一粒短篇小说的种子也生长不出中、长篇小说,这是它的潜质决定的。请允许我还是拿一株花与短篇小说作比(一花一世界嘛),它到了一定季节,长到一定的高度,自然就开花了。一篇短篇小说只开一茬子花,你想让它再长,再开花,那是不可能的。

我认定短篇小说是用生长法写成的,那么,它是从哪里生长起来的呢?它不是在山坡上,不是在田地里,而是在我们心里。一粒短篇小说的种子埋在我们心里,我们用心血滋养它,有的甚至要滋养若干年,它才会一点点长大。这样长大的短篇小说才跟我们贴心贴肺,才能打上我们心灵的胎记,并真正属于我们自己。我写短篇小说是多一些,大约有一百多篇吧。有朋友就问我,你怎么有那么多短篇小说可写呢?我反应慢,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就说短篇小说是小东西,可能显得多一些。过后我想了想,之所以写短篇小说多一些,是我对这种文体比较偏爱,对它一是上心,二是入心。先说上心。平时我们会产生一些错觉,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很重要,这也离不开自己,那也离不开自己。其实不是的。真正需要和离不开自己的,是自己的小说。小说在那里存在着,等待我们去写。我们不写,它就不会出世。我们上心干好一件事情,写好我们的小说就行了。再说入心。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是很丰富,很花哨,却往往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它跟我们的生活有些联系,与情感、心灵却是隔膜的。我们的小说还要持续不断地写下去,那么我们怎么办?我们只有回到回忆中,只有进入我们的内心,像捕捉萤火虫一样捕捉心灵的闪光和心灵的景观。我个人的体会,只要入心,我们就左右逢源,就有写不尽的东西。心多大啊!多幽深啊!我手上写着一篇小说,正在心灵世界里神游,突然就发现了另一处景观。我赶紧把这个“景观”在笔记本上记下两句,下一篇小说就有了,就可以生发了。有时我按捺不住冲动,也会近距离地写一下眼下发生的故事。这时我会很警惕,尽量防止新闻性、事件性和单纯社会性地把故事搬进我的小说。我要把故事拿过来在我心里焐一焐,焐得发热,发酵,化开,化成心灵化、艺术化的东西,再写成小说。

我说短篇小说生长于心,其实是全部身心都参与创作。除了脑子要思索,要想象,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知觉等,都要参与进来。这里既包括智力、想象力和意志力,甚至包括体力。许多事实一再表明,人的身体一衰老,其他能力就会减退和萎缩,短篇小说在心里就发展不动了,就生长不开了。如果努着力硬要它生长,长出来的果实也不会很饱满。我们都知道,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如《受戒》、《大淖纪事》等,写得相当精彩。随着年事变高,力气不支,他后来的一些短篇小说就不如前。这不用我们说,据说他的家人就对他后来的小说很不满,说一点灵气也没有,不让他拿出去发表,甚至开玩笑地说他“汪郎才尽”。这话汪先生很不爱听,也很不服气,他说,他就是要那样写,他故意写成那样。汪先生不服老的劲头让人感佩,可每个人都有写不动的那一天,谁不服老也不行。这个例子不仅说明短篇小说的确是生长的,还说明它的生长是有条件的。这好比女人都有一个生育期,正当生育期,她会生出白胖的孩子。过了生育期,她就不会怀孕,不会生孩子了。也好比果树都有一个挂果期,在最佳挂果期,它硕果累累,压弯枝头。一过了挂果期,它结果子就很难,即使结果子也结得很少。所以在我们还具有短篇小说生长能力的时候,应当抓紧时间,尽可能多生产一些,免得日后因心有余力不足而懊悔。

短篇小说的生长粗枝大叶不行,一定要细致。细到连花托上的绒毛都清晰可见,细到每句话、每个字、每个标点都不放过,都要精心推敲。我说细致,不说细腻,想到的也是推敲的原则。既要细,还要细得有致,而不能细到琐碎,不能细到让人腻味的地步。如果连细致这个词也不用,我觉得使用微妙更好一些。真的,我认为短篇小说关注的表现的就是一些微妙的东西,是细微的,又是美妙的。一连串美妙的东西串起来,最后就成了大妙,成了妙不可言。在日常生活中,这些东西人们一般注意不到,或者偶尔注意到了,也无意进行深究。而短篇小说像是给人们提供了另外一双眼睛,让人们一下子看到了平常看不到的新世界。这双眼睛跟显微镜有那么一点像,但绝非显微镜可比。显微镜再放大,它放大的只能是物质对象,而这双眼睛让人看到的是精神世界。另外这里顺便提一句,综合形象的运用对短篇小说的生长也很重要。综合形象是短篇小说中的主要形象背景,是对主要形象的铺垫或烘托。有人把它称作闲笔,我愿意把它称为综合形象。沈从文先生对综合形象运用得十分娴熟,他的每一篇小说里几乎都有综合形象的出现。综合形象在短篇小说里绝非可有可无,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增加短篇小说的立体感、纵深感和厚重感。关于综合形象问题,完全可以写成另外一篇文章,等我想好了再说吧。

同类推荐
  • 走过风雨:转型中的俄罗斯文化

    走过风雨:转型中的俄罗斯文化

    经历苏联解体、政体更迭与经济震荡的当今俄罗斯文化表现出鲜明而复杂的转型特色,这种特色深刻体现在俄罗斯文学、艺术和传媒的发展进程之中。正因为这样,本书将分别从上述三个方面对此作一描述。内容包括:转型中的俄罗斯文学,转型中的俄罗斯艺术,转型中的俄罗斯传媒三方面。
  • 发现陕西:雄伟壮观帝王陵

    发现陕西:雄伟壮观帝王陵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内容介绍了从上古到明代陕西境内的帝王陵墓,详细阐述了不同时期概况、各陵的形制和墓主人以及不同时期帝王陵的特点等。以精确的考古数据作支撑,以小资料链接作为知识的补充外延,充实了全书内容。图片精美,大部分由作者亲自拍摄,可观度较强。
  • 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常识

    每天读一点民俗文化常识

    本书从民族风俗、节庆庙会、楹联妙对、民居建筑、特色服饰、姓氏生肖、图腾信仰、曲苑杂技、武术舞蹈、传统技艺、坊间传说十一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常识,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领略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 姓名与人生

    姓名与人生

    怎样为个人、公司、产品、商标起名?名字并不像附号那么简单,起名字也不有随意为之。一个好名字有时能决定一个人、一个产品的命运。
  • 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日看尽长安花

    本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程郁缀教授历时六年之久,在李佩先生主持的“中关村专家讲坛”系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讲稿。程教授学识渊博,诗文满腹,从先秦到明清,将漫漫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文学故事娓娓道来,名章佳句信手拈来,有诗词引述,有评点讲解;有历史缅怀,有当下感慨;对比中有感悟,诙谐中含寄托,给听众与读者以一种艺术与精神的美好享受。本书雅俗共赏,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的参考书籍。
热门推荐
  • JOHN BARLEYCORN

    JOHN BARLEYCOR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王者归来之重返校园

    王者归来之重返校园

    上官毅,一个传奇的人物,18岁在雇佣兵世界做起了王者,之后的那一次转移给他的兄弟带去的死亡......之后的他回到了京都,开始他的泡校花,少女,空姐.................................谁动她们一下我会让你看不到明天的天空
  • Biographical Study of A. W. Kinglake

    Biographical Study of A. W. Kinglak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在这里等你回来

    我在这里等你回来

    从第一次默默潜逃,再到后来被绑回来。从第一次触手的心动,再到后来宽衣解带。从第一次谈起将来,再到后来的闪婚。从第一次谈和,再到后来的同归于尽。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岚枫身为豪门世家,却不能决定自己的幸福,或许,这就是原因。
  • 月亮的灵魂

    月亮的灵魂

    艺术学院的雪醇,虽然极具天分,但却并不真正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在遭遇到了一场奇怪的“病”之后,她逐渐远离了从小熟悉的那个世界,进入到一个她觉得陌生和不可理喻的“世界”。在各种奇怪的遭遇和经历中,她像是“浴火重生”,在慢慢的康复中,她终于实现了人生的升华??????
  • 武皇后

    武皇后

    【侠女成功学】卷一人脉是成功的基础。讲述来自于江湖的赵飞影在朝廷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人脉。卷二腰杆子要直,枪杆子就得硬。讲述赵飞影在边疆经营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卷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讲述赵飞影如何搞好内政,聚敛巨大的财富。【侠女闯情关】卷一爱是朝思暮想,缠绵厮守,连一个眼神都是那么销魂蚀骨,一个浅吻都是那么惊心动魄。卷二爱是相互扶持,刀山火海、阿鼻地狱,我都陪你去,只因放不开那带着温度的手。卷三爱是骨血交融,当初青春靓丽、纯洁可爱,如今徐娘半老、精明算计,时间带走了激情似火,却让生活安闲静好。
  • 重生之废材修仙

    重生之废材修仙

    重生前,凤思玉是个废材,还被人弄死。重生后,凤思玉还是个废材,不过她想修炼个仙圣啥的将就复个仇。修仙路上,他与她一起。他说,他想和她一起傲世群雄。她笑,这个腹黑,高冷还妖孽的人真是烦呢。
  • 神行华夏

    神行华夏

    一个屌丝重生后的逆袭,一本太平道法,将整个世界改变了。
  • 佳偶玉成

    佳偶玉成

    他宠养她两年,只因拿着另一个男人的报酬。原本春心萌动的段妙龄倏然关住了心门,又一次燃起了要同父亲哥哥上战杀敌的梦。她本倾心向明月,奈何月老常惦记!那个男人总是叨扰她、叨扰他……
  • 医毒卓绝:冷傲小妖妻

    医毒卓绝:冷傲小妖妻

    一场预谋多年都报复行动,使叶希亚灵魂穿越异世。本是豪门小姐,却在穿越前一刻得知身世是孤儿,穿越后依然身世优越,却再一次遭遇不幸,成为孤儿。妖孽美男有话要说“孤儿吗?我养你!”“滚!”“滚?滚地板还是床单?”她直接飞身跨坐在他身上,抡起拳头直奔门面,简单粗暴。他随手握住她的粉拳,转身将其反压。她是冰山美女,混的风生水起,胆量逆天,却每次都败在他手上。他嗜血残暴又腹黑,却只对她温柔体贴,百依百顺。神仙眷侣,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