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22300000002

第2章 中国的“亚里士多德”——荀子(1)

冯友兰曾在《中国哲学史》上说:“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可见,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之高。荀子以儒学为本,是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足可称为先秦时期继孔子、孟子之后最有成就的儒学大师。荀子在中国学术、思想界的地位不可忽视。《荀子》的思想相当丰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就离不开对荀子的研究和了解。

1.荀子其人

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并从此确立了儒学的显学地位。孔子死后的百余年间,诸侯群雄纷纷并立,各诸候国的国君喜好各不相同,对各家各派的学说取舍也就标准各异,从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儒学却因其主张王道、仁政,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反对霸道,而显得“不合时宜”,因此呈渐趋衰微的趋势。

正当天下异说纷纭、儒学衰微之际,孟子、荀子相继而出,二人以继承儒家道统,弘扬儒学精神己任。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勤奋求索,力排众议,各自对儒学复兴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从而也对中国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荀子更是成为战国后期诸子学说的集大成者。

荀子名况,又名荀卿,或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生在诸侯相互兼并、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的动乱年代。眼看儒学逐渐衰退,荀子毅然承担起了弘扬儒学的重任。为完成这一使命,他在年轻的时候便发奋求学,精心钻研各家各派的学说主张,成为远近闻名的著名学者。当时,齐国在战国七雄中比较强盛。齐宣王为扩大其政治影响,招贤纳士,使得天下饱学之士汇集都城临淄稷下学宫。儒、道、法、阴阳、五行等重要学术流派的著名学者都曾汇聚于此。他们在此讨论学术问题,或各自著书立说,或为齐王提供治国安邦的建议,其中七十多人被尊为齐国的“上大夫”。荀子50岁时,第一次来到稷下学宫。由于他学识渊博,威望极高,因此被尊为学宫之长(古称“祭酒”)。

荀子不仅是一个脚踏实地做学问的人,还是一位善于分析,注重逻辑,讲求实际,重视学以致用的“智者”。荀子在50岁之前,他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修己、治学上。这是儒家的优秀传统,也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荀子年轻时即确立了弘扬儒学的远大志向,因此,他的一切言行都力求符合儒家的理想与标准。他以孔子为榜样,以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为行为准则,十分严格的要求自己,力图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贤德的“贤人”、“君子”。经过多年的刻苦修炼,他终于成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贤德之人,甚至有人将他比做古时侯的圣明君主尧、舜。修已也是荀子一生为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是这种长期不懈的儒家式的自我修养,更加坚定了他弘扬儒学的决心与责任感。然而,在荀子生活的时代,要实现这一愿望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仅需要渊博的学识,而且需要坚强的意志与捍卫真理的勇气与热情,甚至需要牺牲一切世俗的利益乃至生命。

但荀子并不因此而退却,荀子自少年时代起,就刻苦攻读自古以来的各种思想文化典籍,潜心研究儒家的所有经典著作。《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书,荀子无一不读,而且无不精通。荀子特别讲究学习方法,他反复告诫自己,千里之行始于一步一步的积累,学习就如同远行,没有日积月累的长期刻苦修炼,是难以成为博学之人的。

无论是修身,还是治学,荀子都能严于律己。他要求自己一日“三省吾身”,直到发现真的没有过失了,才会心安理得。长期的严格要求,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也增强了他追求真知的毅力,多少年里,他把自己关在一个近乎封闭的空间里,终日与各种各样的书籍为伴,从中认真地选择着真理性的思想学说,严肃地思考着自古以来各家各派学说的利弊得失。

荀子在稷下学宫期间,主要从事学术研究与讲学活动。他积几十年的功力,钻研儒家经典,对儒家经典无所不通,因而成为当时公认的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由于荀子治学最重实际,他从不好高骛远,亦不夸夸其谈,几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的研究学问,等到游学稷下时,他的学问功底已十分深厚,对儒家学说的理解和把握也十分深刻和通透。同时,荀子治学还非常注意广博,他虽然师承儒家,但他从未因此限制自己的求知领域。多少年来,他广泛涉猎群书,钻研各家各派的学说,以至于对当时盛行于世的各派学说都有十分精辟与独到的见解。

正是这种既求精深且求广博的治学原则与治学态度,使荀子在当时获得了极高的声望。他在稷下学宫三次取得“祭酒”的地位,这是与他同时代的学者所无法企及的殊荣。稷下学宫的优厚条件,使得荀子在战乱年代也能得到一方净土潜心研究学问。经过他多年的研究、讲习,荀子的学问也就更加趋于成熟。他站在儒家的立场上,用儒家的标准和原则,认真地审视、评判当时盛行的各派学说,对各派学说的是非得失提出自己的分析与评判意见。荀子对先秦以来各大学派思想学说的分析批判大都一语中的,这一部分思想资料,通过他的巨著《荀子》,而保留下来。

荀子之所以能够对先秦以来的各派学说作出比较客观的、中肯的批判,固然是因为他学问功底深厚渊博,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有着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和追求真知的公正无私的胸怀。门派之见向来是求知路上的大敌,荀子能在最大程度上克服门派的局限,这充分表现了他的独到之处。

荀子在齐国住了很长时间,备受齐王赏识。齐王十分敬重他的为人与学识,因此常向他征求治理国家的意见。这很快便引起了一群势利小人的嫉恨。于是,便有人向齐王进谗言,诽谤荀子,在这种情况下,荀子被迫离开齐国。

离开齐国以后,荀子来到楚国。在楚国,他受到了春申君的赏识,被任命为兰陵令。在任兰陵令期间,荀子的政治才能也得到充分展示。他不仅把兰陵治理得井然有序,而且以其人格的力量起到了化民成俗的作用。由于荀子一生勤奋好学,因此兰陵子弟亦多好学,且兰陵人因崇拜荀子,多喜欢把荀子的名字“卿”用作自己的名字。可见荀子影响之深、之大。

楚国的春申君死后,荀子被免去了兰陵县令之职。但他并未返回故乡赵国,而是从此客居兰陵,从事著述、讲学活动,直到离开人世。他还培养了大批弟子,其中最著名的有李斯、韩非、浮丘伯等。

荀子一生不仅以好学闻名于世,而且以善于劝人为学,善为人师而名垂史册。他在长期的刻苦学习研究中,总结出了丰富的治学经验,这些经验如今保留在他的宏篇巨著《荀子》一书中。

荀子不仅精心研究儒家典籍,而且以传播儒家典籍为己任。荀子通晓儒家经典,因此传授内容也相当广泛。秦汉以来所流行的儒家经典以及对这些经典的解说,大都来自荀子,以至后人将其尊称为“传经大师”。清代汪中《荀卿子通论》说:“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自七十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近代学者梁启超说:“汉兴,诸经皆传自荀卿,其功最高不可诬。”传授儒家经典,的确是荀子对儒学也是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

荀子之所以耗费大量心血传授儒家经典,是因为他认为儒家经典有教人向善的作用,因此要把自己培养成贤德之人,必须学习儒家经典;同时,儒家诸经还能为当政者提供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根据,因此学习儒家经典,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劝人学习儒家诸经,是荀子劝学的重要内容,而荀子本人则以其亲身实践,为世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罢官居乡的荀子已近垂暮之年,然而弘扬儒学的神圣使命感激励着他,使他忘记了仕途的坎坷,忘记了老之将至。他毅然拿起那支锋利的笔,忘情地撰述着,勤奋地思索着,将几十年治学所凝成的思想成果,毫无保留地倾注于笔端,终于在有生之年完成了一部宏篇巨著——《荀子》。它不仅是荀子一生治学经历的真实写照,而且成为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至今仍有其重要价值。

“学不可以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荀子?劝学》中一段至理名言,它不仅是这位睿智哲人为后世学子提出的衷心劝告,更是他一生勤奋求知,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终生跋涉,从不懈怠的生动写照。

荀子不仅作为儒学的一代宗师永远载入中国文化史册,而且作为一代名师,永远活在历代学子的心中。

2.荀子其书

在儒家典籍中,无论是记载孔子博大精深思想的《论语》,还是凝炼孟子聪明睿智的《孟子》,都是其门人弟子辑录而成的。惟独《荀子》一书,其中的绝大部分篇章都是荀子亲笔写成的。这部著作不仅是荀了一生治学的思想结晶,而且向人们展示了他治学以及为人处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与孟子一样,荀子从许多方面发挥,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他所提出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虽然立论的角度不同,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同,但在劝人向善方面却有异曲同工之效,因此,在人性论问题上,荀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另外,《荀子》一书对唯物主义思想的论述,则不仅是荀子对儒学的贡献,而且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

透过《荀子》一书,我们就可以窥见当时百家争鸣所涉及的几乎所有问题,以及荀子对这些问题的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荀子学识渊博,思想严谨,才思敏捷,《荀子》书中每一篇章都有其明确的中心主题,环绕这一主题所进行的严密逻辑分析与推理、论证,都充分展示了荀子治学的态度与风格。《荀子》一书,不仅是一部逻辑性强,说理透彻、精辟的哲学巨著,而且又是一部文风自由流畅、文笔优美、内容充实、极具文采的文学巨著。它的许多篇章,今天仍为人们竟相传诵,成为千古不朽之作。

《荀子》原有三百余篇,后经刘向校阅整理,编定为32篇,取名《孙卿新书》。到了唐代中叶,一个叫杨惊的人把《孙卿新书》分为三卷,重新编排,加以注释,定名为《荀子》。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荀子》,就是杨惊所编定的。《荀子》一书,大部分为荀子亲笔所著,少部分为他的弟子记录整理,我们研究荀子思想也主要以其为基础。

《荀子》一书,内容丰富,其中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伦理、教育、科技、历史、文艺,无不思虑精湛、蹊径独辟。荀子治学严谨,识力卓著,综合百家,既师法有源,又不抱残守缺,规模宏浩,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一个为诸子百家划句号的人。

荀子学说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批判精神。《非十二子》是批判诸子的名篇,《不苟》、《解蔽》、《儒效》、《富国》、《王霸》、《天论》、《正论》、《乐论》等篇,锋芒所向,如秋风过林、摧枯拉朽。荀子指斥它嚣、魏牟脱略礼仪,反对墨子平等兼爱;指斥陈仲、史贵贱不明,讽刺宋钘寡情少欲;诘难惠施、邓析“不法先王,不是礼义”以及孟子不明性恶,老子贵贱不分,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等观念。凡此种种批判,鞭辟入里,尖锐中肯,取其精华,讽其糟粕,扬长弃短,可以说,荀子对诸子的批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荀子学说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求实精神。当时百家争鸣,诸子偏重言辩辞利、不务其实,“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正名》),或“用名以乱名”,或“用实以乱名”,或“用名以乱实”。总之,就是歪曲事实、名实不符。这时荀子站起来,用他那勇毅、坚定而犀利的笔调,大力提倡“课以名实相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实事求是。所以,荀子的文章绝少浮气华词,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不着边际的玄思,不得要领的论辩,不可考查的言语,统统为荀子所唾弃。

荀子的文章中,主要阐明了两方面的观点:一方面,荀子否定了天命论,肯定了人的力量,另一方面,他也决不讳言人的丑陋。他是一个让人难堪的人,他的矛头直指人性中最肮脏、最黑暗的部分。他认为,人性被恶,生来就好利、好色、好嫉妒,如不加以克制,任其发展,就会产生争夺、淫乱乃至危及整个社会秩序。“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丑恶的,所以善,那不过是人为的结果。而孟子则说人性本善,荀子一次次地批判道:“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性伪之分者也。”(《性恶》)在他看来,孟子没有把本性与人为加以区分,因而不能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从而也就看不到教化的作用。荀子所认为的善,则是一切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服从礼仪制度,但这是人性中所没有的。为了把人由恶引向善,就需要圣人君主对臣民进行教化,需要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的引导。荀子打了个比方:弯曲的木头必须修整才能挺直,钝刀必须磨砺才会锋利。没有原始材料,礼仪道德就没有加工的对象;没有礼仪道德的加工,人的本性也就不能自行变得完满美好。

人性本恶是荀子全部学说的基础。它彻底打破了天赋的道德观念,否定了先天良知的存在,提出了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的主张,从而为礼义、道德、君师、修炼等对于人的重要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说,尧舜与桀跖天性一样,可前者是圣人,后者是小人,所以,关键在于后天的努力。

人当自救,荀子在人性上强调人为的力量,这与他否定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法力无边的天神存在,人不但可以驾驭自己,而且还可以战胜自然,体现了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荀子“性恶”解读

人性究竟指什么,本善还是本恶?几千年来让中外贤哲争论不休。不同的回答,导致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积淀成不同的社会制度。

最早提出人性这个问题,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大圣人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不过,他并没给人性下什么定义,也没明确回答人性是善,还是恶。所谓“性相近”是善相近还是恶相近,“习相远”是善相远还是恶相远?都未明说。孔夫子到底是大圣人,对人性这个很复杂的问题,他谈得很少,也不轻率武断地下结论。正如他的弟子子贡所抱怨地:“夫子之言性也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正是他老人家的明智之处,也给后人留下了想象、探讨的余地。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断言人性本善的要算战国中期的孟轲。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学生,对孔子极为敬重,曾明确表态:“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同类推荐
  •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书评及其他)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书评及其他)

    从根本上说,正义的实质内涵体现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交换。说得再直接简明一点,所谓正义,就是相互性基础上的利益交换。社会制度和伦理规范的正义直观上表现为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安排或分配。但社会不是抽象集合体,它是由诸多个人在一定共契上组织成为的生活共同体,其组织结构及其运作凭借或通过诸如国家政府、社团组织机构或特定的社会管理机构得以实现。
  • 加缪的思想世界

    加缪的思想世界

    这是一部围绕阿尔贝?加缪思想展开的文学批评著作。在全面梳理其文学创作、哲学思辨、伦理实践以及社会活动之轨迹的基础上,通过话语分析、语境还原与文本批评,对20世纪法国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展开了尽可能细致、深入的评论与诠释。
  • 人性奇学

    人性奇学

    孔子曾经说:“我们常常去复习自己过去学过的知识,这不是非常好的事情吗?有自己的朋友从远方来看望自己,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吗?不要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抱怨自己不得志,这不是很有修养的君子做法吗?”
  • 哲学:古老哲学著作

    哲学:古老哲学著作

    本书主要介绍了哲学流派与经典著作。包括周公旦与《周礼》、道家老子与《道德经》、道家庄子与《庄子》、道家列子与《列子》、儒家孔子与《论语》、儒家孟子与《孟子》、儒家荀子与《荀子》、儒家与《曾子》、儒家与子思、儒家与《孝经》、儒家与《大学》、墨家墨子与《墨子》等。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09)

    本书是关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关系的论文集,书中主要体收录了:《浅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人权与社会主义法治》,《美学视阈下的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管理刍议》,《浅析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解决建议》等文章。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热门推荐
  • 仙荒大帝

    仙荒大帝

    五万年前,第一魔祖征战修仙界被五大皇尊算计,魔躯被封屠仙海今世魔魂重生,化作仙魔大帝,逆天再战
  • 倾世绝色:腹黑魔后

    倾世绝色:腹黑魔后

    前世她是个冷血杀手,转世后因为他的出现,让她知道什么爱什么是情。可是一场场的遭遇,生离死别的场景,将她好不容易温暖的心再次变得冰寒彻骨。我最大的错,就是相信了他人的预言,才害你红颜白发。不论多少世,你都是我最大的眷恋。请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不会再次犯错。等我!让我再好好的爱你一次,让我给你永生的爱!复仇!!!我要踏遍所有山川河流,哪怕是血流成河也在所不惜。胆敢欺我亲人,哪怕自己变成嗜血的恶魔又何妨!
  • 最强混蛋大管家

    最强混蛋大管家

    本是银行小职员的他或许注定一辈子就这样平庸下去,然而一场莫名其妙的抢劫案却揭露了他不一样的身手。是什么让他假装成了一个呆头呆脑的废柴?又为什么要隐藏起自己的奇怪身世?这个人的人生有点不一样啊,什么都没有水落石出,性感霸气的女客户一声令下,又乖乖去当了个现代化的全能管家。无奈的叹息之后,他的混蛋人生才算彻彻底底的开始了。
  • 英雄联盟之我的瓦罗兰

    英雄联盟之我的瓦罗兰

    他们都说我是穿着东方盔甲的奇怪人,但我只想顶在最前面,用我的长枪保护我的朋友。————德邦总管我醒来了,但是我什么都不记得。我很害怕,我包裹住我的身体,然后在黑暗中哭泣。————殇之木乃伊我蒙上自己的双眼,只想记住最后看你的那一眼。我刺瞎自己的双眼,只为记住那逝去的红颜。————盲僧这是瓦罗兰,一个爱与战争并存的地方,一个我愿意为之守护一生的地方。
  • 只有魔知道的世界

    只有魔知道的世界

    网络发展至今,人类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只相信网站给出的各种排名、推荐。不要迷信,请相信自己的判断,点击阅读打开第一章,你会笑,你会快乐。
  • 归来男孩一永无止境的痛

    归来男孩一永无止境的痛

    不一样的校园,不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疼痛。曾以为一辈子都放不下的执念,都在看的彼此都找到幸福的一瞬间烟消云散。原来对于那些不可能在一起的初恋,最好的结局不是还能不能再见,而是知道彼此都找到了真正的幸福。他原本天真无邪有情有义,因在校霸的凌辱下悄悄地放弃去了一段感情。承受着失去的痛苦,最终离开了学校,从此埋没自己的性格,控制了两年的感情,走向复仇的道路。他把自己变得没心没肺,也只是想代表正义去给那些狂傲的人一点惩罚,最后越走越远,最终走向万劫不复。
  • 独衣堂

    独衣堂

    我欲天下贼人灭,灭?笑话,天下贼人怎会不抓自灭?而我就是解决你们贼人的工具,万古山洞一枝梅。
  • 太子追妻棒棒哒

    太子追妻棒棒哒

    她是阴差阳错穿越女,啥大抱负没有,偏生处处被逼婚;他是忍辱负重皇太子,万事运筹帷幄中,偏拿逃妻很没辄。今生到前世,若情到深处则天命亦可改,奈何玉帝老儿从中作梗,红线牵他人,惹她一世情债还不得;幸有痴情皇太子,护妻追妻任劳任怨,历经磨难终成眷属。民间传:太子治国棒棒哒?某宝答:爹爹追娘棒棒哒!
  • 重生豪门:被腹黑首席亲了99次

    重生豪门:被腹黑首席亲了99次

    上一世,叶晨夕撞破了老公和妹妹的奸情。身怀六甲的她被残忍的推下楼,流产而死。重生一世,她获得了神奇的传承。她发誓要让那些伤害她和她腹中孩子的人,通通都下地狱。道貌岸然的老公?表里不一的妹妹?心肠歹毒的继母?那些人都算什么?从重生那一刻起,她的人生只有复仇,不会再有爱情。可是他却悄然的出现在了她的生命中…原本以为他只是个痴傻之人,却没想到这个“傻子”却每晚都钻进她的房间,对她上下其手。她说:“这一世,我的双手注定是沾满鲜血的。”他道:“相信我,从现在起这双手永远不会沾上鲜血,那些事都由我来,你只要待在家里貌美如花就好。”他宠她,护她,爱她。
  • 倾颜鬼女嫁魔鬼

    倾颜鬼女嫁魔鬼

    她,鬼族千金,传闻中貌美如花的冰冷鬼女,沐南帝赐予她公主身份,却在沐南国危难时期将她送去墨叶国和亲,却没料到,她竟是初曦国最受宠爱的七公主!他,墨叶国四王爷,世人眼中的魔鬼,墨叶帝将沐南国送来和亲的公主赐予他,但他却迟迟不愿与她大婚。女人,只会成为他的累赘!他不喜欢她,她只是一个被抛弃的公主,对他来说,没有任何价值。但是,和她相处久了,他发现自己对她动了心……“颖萱,我今生今世只要你一人,绝不纳妾!”“男人嘛,三妻四妾很正常的啊~”“颖萱,我今生今世只和你一人在一起,绝不挨着别的女人!”“你父皇没有教过你吗?要雨露尽沾~”“李颖萱,要怎样你才会爱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