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89800000018

第18章 元代的艺术本质观念(8)

黄溍在肯定“诗而本于人情”的基础上,也承认妇女儿童的咏歌亦有价值,他指出:“夫诗生于心,成于言者。今之有心而能言者与古异耶?山讴水谣,童儿女妇之所倡答,夫孰非诗?彼特莫知自名其为诗耳。”虽然黄溍主张将“童儿女妇之所倡答”与“王者之迹”相联系,但他能够认可“山讴水谣”、“童儿女妇”之歌咏的价值,与明代李梦阳强调“真诗乃在民间”的观点颇为相近,其历史的进步意义可见一斑。

罗大巳在其诗论中提出“中人之性情”的观念:“诗本性情者也,夫中人之性情不有所偏,随其所偏,徇其所至,则溢而为声音,发而为言笑,亦各有自得之妙焉,是岂可以人力强同之哉。”在他看来,“中人”虽然较之儒家正统观念会有所偏颇,却并不妨碍其发言为诗,而且他们“溢而为声音,发而为言笑,亦各有自得之妙”。王运熙、顾易生在论及罗大巳的诗论时曾言,“性灵说与性情说的主要差别即在性灵说比较能摆脱传统礼教对诗歌的束缚,独抒其情,而此情则不一定合于儒家所要求的‘性’”,并进而指出:“罗大巳肯定‘中人’性情之偏也可发之于诗,亦有其自得之妙,显然在诗论中对儒家性理之说有所突破。”可以看出,罗大巳等人对普通民众情感价值的重新发现,对世俗之人吟咏感情的认可,足以彰显了世之人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

元代戏剧对日常俗世之情的高扬突出表现为对婚姻爱情生活的全新阐释:青年男女情意缠绵的人间真爱取代了传统的门第观念成为爱情生活的新航标,才子佳人一见钟情,自主选择取代了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婚姻生活的新起点。正如丛静文所言,男女的爱恋自古以来是人类最强烈的一种情感。中国文学因受数千年礼教的束缚,无论是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均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而对‘爱情’二字却没有深刻的描写。元代良家男女恋爱剧突破这种桎梏,把青年男女倾慕的心像,坦率地展现出来。这些戏剧热情奔放、意态缠绵,敢道古人所不敢言,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

元代爱情剧可以说大都是建立在全新情爱观的基础之上,竭力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力图打破封建礼教的婚姻桎梏,肯定了世俗情欲的合理性,带有非常明显的近世生活的审美趣味。《西厢记》和《墙头马上》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初次见面便被对方所深深吸引,张生初次见到莺莺便不由自主一阵惊叹:“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著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莺莺也在见面的一瞬间怦然心动,之后两人听琴酬韵,传递诗简,互诉衷情,终于自定终身;裴少俊和李千金的一见钟情更是直白大胆,剧作的描述堪称精到:

(裴舍骑马引张千上,云:)方信道洛阳花锦之地,休道城中有多少名园。(做点花本科,云:)你觑这一所花园。(做见旦惊科,云:)一所花园,呀!一个好姐姐!(正旦见末科,云:)呀!一个好秀才也!李千金衷情于裴少俊之后,甚至敢于大胆地跟丫鬟梅香表白:“既待要暗偷期,咱先有意,爱别人可舍了自己。”这种热烈而勇敢的性格在《倩女离婚》中的张倩女身上亦有体现,她对自己的爱情忠贞不渝,不仅敢于违抗父母之命,甚至可以灵魂出窍,追随爱人而去,其爱的真挚、强烈与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颇能呼应,正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者,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题词》)张倩女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可以灵魂出体,亦堪称为“情之至也”。

马克思从人的本质的角度对男女两性关系作了说明:“人与人之间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关系。在这种自然的、类的关系中,人同自然的关系就是人和人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规定。因此,这种关系通过感性的形式,做为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表现出人的本质在任何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了自然,或者自然在何程度上成了人具有的人的本质。”“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和人之间的最自然的关系。因此,这种关系表明人的自然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的行为,或者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了自然的本质。”

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最自然、最具本质属性的关系,男女之间相互爱慕的感情是人类最具本然的社会属性之一,但是在封建社会的礼法的约束之下,婚姻并不具备独立自主的意义。高益荣曾言:元代戏剧中的“才子佳人对情有更人性化的理解,即把现实的两性恩爱放在第一位,毫不掩饰地对性爱加以火辣辣的描写,并显示出它的理直气壮。所以可以说,这类爱情剧是中国文学画廊中真正人的文学”。元代戏剧艺术作品正是通过对两性真爱的张扬,透露出世俗社会的人性觉醒、人情复苏的历史信息,我们称中国艺术史从此走向近世从中亦可见一斑,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姚文放称元代为“平民主义戏剧美学的初澜”。

小结

元代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在承上启下的历史过程中凝定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品格,冯天瑜、杨华曾经指明,“元代是一个政治现实严峻的时代,文明程度较高的汉族被处于较低社会发展阶段的游牧民族所征服,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信念受到空前的挑战,国破家亡的巨大痛苦,使汉族产生了汉代以来最为深沉的郁闷。元代又是一个活力抒发的时代,蒙古铁骑以草原游牧民族勇猛的性格席卷南下,给汉唐以来渐趋衰老的帝国文化输入进取的因子。于是,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处于一种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等多重交融的状态。”在多元交融的文化氛围中,元代的艺术本质观念也呈示出鲜明的过渡状态。一方面,承袭着中国传统艺术美学“表情言志”和“吟咏情性”的理论精髓,元代艺术家们普遍立足于情感本体论,强调艺术张扬情性和表征心志的审美属性的艺术本质观念;另一方面,特殊的历史境遇又赋予了元代的艺术本质观念独特的时代内蕴,从而使其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质。

在这个时期,作为艺术创作主体主要部分的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和人格身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蒙古贵族尚武轻文的民族习惯与歧视汉人的统治政策不仅沉重打击了中原文士“文明华夏”的民族自尊与“白衣卿相”的人格自信,甚至将他们抛入社会底层,“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由宋入元的汉族文士陷入了极为尴尬而又万般无奈的人生困境之中,他们的创作身份与艺术情感也相应发生变化。面对朝代的更迭与异族的入主,一部分文士选择了退避隐居,在乡居渔隐的艺术生活中哀悼民族的危亡,反抗蛮夷的统治,固守着内心深处的文化尊荣与人格尊严,张扬着强烈的民族情感、文士情怀与渔隐之乐;另一部分文士志在用夏变夷,力求复兴中原文化,而选择了出仕元廷,他们虽然在朝为官,却并不像前朝文人那样,通过艺术创作展示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而往往于艺术活动中寄托着内心深处冰清玉洁的君子情怀;还有一部分文人退居到了社会的边缘,混迹市井,与城市民众朝夕相处,他们的艺术活动不再面对统治阶级,而成为大众文化的代言,在艺术活动中张扬着平民精神与世俗趣味。

可以看出,朝代更迭的兴衰感叹、异族入主的义愤悲凉、沉抑下僚的痛楚落寞、固守志节的孤寂坚毅与观照人生的现世情怀并存于元代艺术活动的情感抒写之中,共同构成了元代人文精神的多元性与混合性,正如王小舒所言:“元代的人文精神其实是一种既包含着传统又反叛着传统的东西,属于矛盾的混合体。然而,正因为它的混合,过去的定势才可能被打破,价值的大厦才可能再重构。这种打破和重构发生在不同的层面和时期,呈现为一片不和谐的状态。”也正是元代艺术活动中情感的多元性与混合性凝定了元代艺术观念的时代特质。

“抒情言志”是中国古代对于艺术本质问题的核心观念,元人虽然秉承了这一传统观念,但独特的时代精神体系却赋予了这一观念新的时代特质。汉族文化与草原文化、官化理学与市民意识的碰撞与融合,使得严格规范于“礼乐和同”的审美制度之下的温柔敦厚、含蓄蕴藉的儒家正统文艺观的情感表现原则发生了断裂,元代艺术家们普遍将情感的抒写提升为超脱政治教化与功利束缚的独立的艺术本体,在冲击着儒家礼教统治之下的服从于社会群体理性的艺术情感的同时,肯定了情感的个体性,自由洒脱地抒写着张扬自我的个性情感,推动了中国艺术的浪漫主义进程。

处境边缘的元代艺术家们由于生活环境的转变而普遍将艺术视角下移,开始对于世俗情感的意义格外重视,不仅盛赞了普通民众的天资与才情,更将日常情感纳入了艺术的抒写范围,肯定了日常生活世俗情感的合理性,突出了情感的日常生活化特征,呈示出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的近世气息,彰显着启蒙思潮对个性自由、人格独立和情感解放的呼吁。

同时,传统文人在元代大多志不得伸,沉抑下僚的文人士子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在走向民间的过程中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文人文化向社会底层的流动。他们广泛接触了民间的世俗文艺,参与到世俗文艺的创作之中,与民间艺人们一起从事艺术活动,提高了民间艺术的文化含量与审美情趣。另一方面,传统文人与民间艺人的广泛接触,也使得文人阶层的审美情趣得以在民间传播,许多民间艺人将文人阶层的审美趣味融入到了民间艺术之中,使得民间艺术沾染了浓厚的文人情趣。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的交流、文人趣味与民间趣味的互动,既推动了中国艺术雅俗融合的审美进程,也呈示出元代艺术观念的开放性特征。

同类推荐
  • 中国艺术经典4

    中国艺术经典4

    本书从书法、绘画、建筑、服饰、民间传统工艺等多方面地展现了中国艺术的魅力,让青少年在阅读中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
  • 音乐的历史

    音乐的历史

    《音乐的历史》评述了世界音乐史上各个时期伟大的音乐家的心路历程。在众多人物面前,作者按时间先后顺序,以平易近人的语气、独特的犀利目光,对西方音乐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静心读来,高雅的音乐,经典的旋律,名垂乐史的大师,仿佛就在你的身边。该书逻辑和条理清晰,读者可以读一本故事书的状态来品读房龙的音乐思想,并由此大体把握欧洲音乐史的发展脉络,知晓那些光鲜的音乐家的别样人生。
  • 历史光谱与文化地形:跨国语境中的好莱坞和华语电影

    历史光谱与文化地形:跨国语境中的好莱坞和华语电影

    2006年6月,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联合举办了“历史与前瞻:连接中国与好莱坞的影像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本书即以此次研讨会上提交的发言论文为主体,同时汇集了近来相关研究成果,是“华语电影研究系列”又一部重要结集。全书共分七辑:跨境交往中的理论建构,“西洋景”中的影响焦虑和主体建构,镜像纠结:扭曲与认同之间,在意识形态疏离背后,和而不同:寻求新的竞合关系,多重指涉:好莱坞与港台电影,泛亚语境,对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之间的渊源、好莱坞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和意义等进行了缜密追溯与深刻探讨,视角独到,资料全面,为中国电影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 黑白·永恒的魅力:首届新世纪中国黑白木刻版画学术研讨会文集

    黑白·永恒的魅力:首届新世纪中国黑白木刻版画学术研讨会文集

    木刻是在木板上刻出反向图像,再印在纸上欣赏的一种版画艺术。版画,也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 大观艺术丛书·山色如墨

    大观艺术丛书·山色如墨

    《大观艺术丛书:山色如墨》主要内容是描写了作者的画很有创意,给人一种遍历天下的感觉,在构图上全部突出了背后的特殊旨趣,作品在画面上的整体面貌上,依然传递出一种大山大水的气势,其中所体味到的那种感觉,可能这也是这作吕比较吸引人的一个特点吧。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吸血鬼大人请别吻我

    重生之吸血鬼大人请别吻我

    亲姐姐和安旭然搞上了床,原来渣男喂的补药是毒。前世是我太单纯,竟相信这世上会有所谓的至死不渝的爱情,殊不知竟是玩弄。一朝醒来,重生之躯,今生我定要你们付出代价。这个世界里居然存在着吸血鬼。“重生,呵呵…有意思。”成为我的宠物吧,女人。血之盟约,注定了一段异族恋情。“不,绝不,我还要报仇雪恨,你妄想。”当倔强的人类遇上霸道的吸血鬼大人,他们之间又会有怎么样的剧情?重生之后的她,又会如何抉择……
  • 佛说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化问法经

    佛说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化问法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九州神龙传

    九州神龙传

    ,没有战无不胜,没有扮猪吃虎。,如何救国救世,如何争霸天下。
  • 清河公主:一笑倾城百日香

    清河公主:一笑倾城百日香

    因为一场蓄意车祸而导致昏迷的夏尹,无意间穿越到古代,成了乞丐。当她发现那场车祸的主谋也穿越而来并变成皇后时,她开始了复仇。夏尹认识了和她长相十分相似的公主——涴筠。为了复仇,两人互换身份。不经意间,她邂逅了那位在现代生活中眉清目秀,文质彬彬的他。只有放下仇恨,才可以和他在一起······当夏尹明白这一切时,却发现自己早已身系国家命运。是选择爱情,还是选择复仇······
  • 无敌神灵分身

    无敌神灵分身

    地球华夏的国术高手周易,在一次意外中穿越异世成为一名世家子弟,就在自己成为废人准备意志消沉的时候,周易却发现,自己竟然拥有一具神灵分身.......
  • 云嫣然

    云嫣然

    万卷山东南,有女叫嫣然。落处有馨花,闭目云成端。情动婆娑起,鸿蒙是劫难。舍魂舍神身,墓碑留神山。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冰封三生三世情

    冰封三生三世情

    复活的魔女,封存的记忆,逝去的灵魂,不变的初心;相识、相知、相伴,谁会在冰封之中等待一人之心?
  • 老婆,你好甜!

    老婆,你好甜!

    写给你.......想你,在繁花落尽的雨后香陨的花瓣在春雨的哀曲里碾转花魂飘飞的一刹那风儿也停止了呢喃想你,在雨过天晴的午后雨滴打湿了我的记忆和凌乱的春怨在欢娱和痛苦的交叠中延伸到目不可及的天边想你,在夕阳夕下的湖畔晚霞轻吻了初春的微波春水缓缓的荡开涟漪拨动着我悸动的心弦想你在挂满晚霞的天边我凝望远方路在脚下延伸思绪飘向你遥远的地方!
  • 天下无赖

    天下无赖

    仙踪飘渺,无人得见,滚滚红尘,何人不欲长生。仙,有之,无之?纵然大道无情,又岂能挡住众生不度轮回之愿。登浩瀚云海,临九幽之地,或问道求长生,或逍遥于天地。何谓长生?何谓成仙?天地之间一股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