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13400000004

第4章 学习过程与心理学——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2)

再后来,我感觉这样的预习很没劲,也没有什么意义,于是对预习就不怎么重视了。但是,一直令我困惑不解的是,为什么我在预习时提不出任何问题呢?

专家指点

课前预习,主要是预先自学教材的新内容。在预习中是否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以利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体现出一个人的阅读能力。

一般情况下,阅读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性阅读能力。这种阅读能力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或常识的掌握程度。二是理解性阅读能力。理解性阅读不同于知识性阅读的一个显着标志是,仅仅根据阅读者已学过的某种知识,无法直接对阅读测试项目做出正确的解答。理解性阅读不仅仅要求阅读者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阅读者的理性思维能力及体验感悟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三是评判能力。对阅读材料包含的知识内容、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表现形式等的合理性所具有的感受、鉴别、欣赏与批判能力,以这一能力为基础的阅读可称评判性阅读。

在预习中提不出什么问题,说明你的阅读能力还停留在知识性阅读能力的低水平阶段,这意味着你特别需要加强预习锻炼。现实中,有很多同学课前预习时提不出问题,但是课上听老师讲课时却又发现不懂的问题很多,这就表明这些同学在预习时根本没有用心去分析、理解、评判,当老师按照一定的思路讲解新课时,这些同学的头脑中就会突然冒出很多从未有过的问题。

那么,究竟怎样做才可以提高预习中的阅读能力,并在阅读中提出有针对性、有意义的问题呢?最基本的做法就是预习要用心。“学而不思则罔”。要不断地把新知识和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找出难点,辨别疑点,多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你的预习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学习定会收到不小的效果。

研究表明,在预习中能否提出问题,通常会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1.自身的知识水平

知识面广,懂得多的人在思考问题时会更深刻一些,因而提出的问题也会非常准确关键。要知道预习是获取知识的大好时机,只有自己主动获取到的知识才最牢固。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相信定会做好预习,并在预习中提出更多的问题。

2.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丰富的人,生活阅历比较广,对生活的体验也比较深刻,因而他们擅长发现,并能够提出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而广大青少年学生在这方面还比较浅薄,还需要日积月累,逐渐增加生活经验,才会在预习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性格特点

性格是个人心理差异的重要方面,表现为人的活动指向什么、采取什么态度、怎样进行。人的性格特点会影响学习习惯。比如,在学习的自主性上,顺从型与独立型的人不同;在学习的自觉性上,情绪型与理智型的人不同;在学习的方法上,内向型与外向型的人不同。

4.思维品质

有些人思考问题仅仅停留在表面,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做不到深刻、细致,当然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更别说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了。因此,青少年学生要克服思维的惰性,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使思维具有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并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独创性。

5.阅读兴趣

如果预习的内容能够引起你的兴趣,激发你的好奇心,你就会多看几遍,多思考与其有关的一些问题,这样预习的效果就会好一些。但是,我们不能只把兴趣停留在低层次上,而是要依据学科的特点,对新内容中所蕴涵的知识、思想、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理解。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影响学生提问水平的因素主要是上述五个方面。当然也存在其他因素,但不起主要作用。

专家提示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并不断在阅读实践中锻炼而发展起来的。就像人的体魄需要锻炼才会更强健一样,阅读能力,尤其是理解性阅读能力与评判性阅读能力,不经过阅读锻炼,是不会自然形成的。

五、课前预习时可以讨论吗

心理困惑

我是一名初一的学生。由于刚刚走进中学校门,感到一切都还不适应,特别是学习,感觉用小学时那套方法学习初中的各门课程已经明显不合适。在第一次月考中,我的成绩就很差,这让我很担忧,班主任老师也为此找我谈话,与我讨论学习方法,并帮我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他告诉我课前一定要做好预习,这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关键。语文老师也主张我们课前要独立预习。但是在预习中却不可以讨论?如果要讨论,最好放到课堂上进行。我不明白这样做到底有什么好处。

专家指点

心理学界常常提到一种讨论问题的方法——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意思是给头脑以暴风骤雨一样猛烈的冲击,以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它是由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它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让所有参加者在自由愉快的气氛中畅所欲言,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发与会者的创意及灵感,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它适合解决那些比较简单、严格确定的问题。

头脑风暴法的具体做法是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要求大家在短时间内自由地、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受任何限制。其规则如下:

1.自由思考

要求参与者解放思想,无拘无束地思考问题并畅所欲言,不必顾虑自己的想法或说法是否“离经叛道”或“荒唐可笑”。

2.延迟评判

要求参与者在会上不要对他人的设想评头论足,不要发表“这主意好极了!”“这种想法太离谱了!”之类的“捧杀句”或“扼杀句”。对设想的评判,留在会后组织专人考虑。

3.以量求质

鼓励参与者尽可能多而广地提出设想,以大量的设想来保证质量较高的设想“出炉”。

4.结合改善

鼓励参与者积极进行智力互补,在自己提出设想的同时,注意思考如何把两个或更多的设想结合成另一个更完善的设想。

头脑风暴法的正确运用,可以有效地发挥集体的智慧,相互启发灵感,最终产生创造性思维。这就比一个人的设想更富有创意。它通过群体之中的信息交流,引起“思维共振”、产生组合效应,从而形成宏观的智能结构,进行创造性思维。故此法也称为“思维共振法”。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一个人在热烈的环境中,当看到别人发表新奇的意见时,思维受到刺激,情绪受到感染,潜意识被自然地唤醒,巨大的创造智慧自然地迸发了出来,大量的信息不断地充斥着人的大脑,奇思妙想就会喷涌而出;这时,在场的人就会压抑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争着抢着要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场面越是热烈,争着发言的人就会越多;发言的人越多,形成的点子就会越多。于是,一个个好的方案就这样形成了。

头脑风暴法后来也被应用于学校教学,老师先给同学们提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让同学们独立预习,鼓励同学们尽量提出独到的见解,然后展开相互间的讨论与评议。这种预习,就是利用了头脑风暴原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思广益,使各种思维如“风暴”般聚合,产生非常大的能量。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此外,与头脑风暴非常相似的另一种现象是预热效应。预热效应是指由预先交流想法而引起的效应。

相关学者认为,在群体中运用头脑风暴法具有预热效应,人们交流想法的气氛和互相启发,会使个人对原本不很在意的问题产生兴趣,并把群体的创造行为视为社会规范而自主思考,从而推动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学生独立预习是学习新课的开始,在“头脑风暴”的基础上,运用学习中的预热效应,学生的思想必然活跃,不同看法必然互相启发,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推理、想象、分析等能力。而在交流和议论中,成绩好的得到提高,成绩差的受到带动,互相启发,相得益彰,起到了预热效应的作用。由于发散思维的启动,在相同的时间里可以产生高于预习时独立思考一倍的学习效果。

专家提示

老师一般不会对课前预习中的讨论一概否定,因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学习方法,究竟是独立预习的效果好,还是讨论式预习的效果好,不能断然下结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视实际的预习效果而定。

课上学习——学习要讲求效率第一

一、老师为何“话到嘴边留半句”

心理困惑

我是一名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上课时,我发现每位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话到嘴边留半句”。特别是上语文课的时候,每当正式学习新课之前,语文老师总会在课前说这么一句话:“好了,同学们,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接下来语文老师却什么都不说了,看着老师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我很疑惑,老师为什么要“话到嘴边留半句呢”?

专家指点

从人的心理特性的角度分析,老师这样做是运用了心理活动的“等待效应”。

在认知对象的过程中,人们因对某事的等待而产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这种现象就是等待效应。例如在讲评书时,每说到惊心动魄之处,听众正听得兴起时,说书人却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使听众处于急切等待之中,兴趣未减,产生继续听下一回的强烈愿望。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效应呢?通常认为,有如下两方面的主要原因。

1.认知心理失衡

心理失衡就是内心的矛盾感,这种矛盾感会成为改变态度、行为的动力。在等待过程中,人们想认知的对象突然消失了,而想认知的强度却很大,因此内心矛盾感就更强,从而达到按捺不住、自主行动的程度,自主行动无效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态度。如电视正看到高潮时,突然来个暂停,插播一段广告,此时人们感到无奈无助,只好忍受看广告的痛苦,或牢骚满腹,或稍做闭目养神等待看下去。可见,心理失衡可引起人们内心的不舒适感,人们又有调和矛盾、恢复平衡的自然趋势,可以用改变行为态度来适应新信息,或是改变新信息来适应自己的行为。

2.利用悬念的等待作用

悬念,一般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或现象的关切心情。而悬念往往能激人好奇,催人深思,也就是它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启发思维。它总是出乎人们预料,或是充满矛盾情结,或是让人迷惑不解,造成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人们就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尽快知道谜底,而这种心态就是由悬念的等待产生的。所以说,少了悬念的等待因素,等待效应就很难产生。

等待效应对于同学们的学习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1.能够激发求知欲

悬念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处于等待之中,心理上就会产生对新内容迫切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究的热情,进而学到更多知识。

2.调动学习积极性

由于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不会静静地等待,而是在欲望驱动下,积极主动探寻,这样就会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

3.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由于大脑处于等待之中,先前接收的信息一直处于激活状态,人的思维会保持惯性,做好接收新知识的准备,这就有助于把握前后知识的连贯性,进而从整体上获得知识。

总之,“等待效应”会使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和兴趣发生积极的变化。只要我们处于这种“等待”状态之中,大脑不“休战”,这种积极的变化就会带来显着的学习成效。

认识了“等待效应”之后,我们就明白为何语文老师会在讲新内容前的导语中“话到嘴边留半句”了。老师之所以在教学情境中设定一种沉默,是为了让学生在沉默中等待。这种沉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停止,其目的在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这种等待,不是被动消极的等待,而是学生急切盼望中的等待,是一种对知识“如饥似渴”的等待。

专家提示

在教学中,优秀的老师常常利用等待效应,使学生产生对新课文或新学单元的等待心理,以促进学生去自学或与同学探讨。这就有助于上下课文或前后单元的连续,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行为发生积极的变化。

二、课上为何知而不言

心理困惑

我是一名高中生。在课堂上,每当老师提出问题后,我明明知道正确答案,即使不知道正确答案,我也有我自己的想法,可我总是不敢举手发言。我把答案在心里重复了一遍又一遍,下定决心举手回答,可依然担心回答问题时会出现差错,别人会笑话我。我以前并不是这个样子啊,在小学时,课上总是争着抢着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可是现在,我该怎么办呢?在我们班里,像我这样的同学还有很多。到底是什么原因,我自己也弄不明白。心理学对此能否给以明确的解释呢?

专家指点

在课堂上,一直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小学生抢着举手,初中生看着举手,高中生没人举手。莫非真的是年龄越大越被动吗?其实不然。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存在着心理方面的原因。

儿童心理学指出,小学时期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朦胧期;从少年时期开始,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人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由于青春期生理的成熟,青少年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并产生强烈的成人感。由于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范围扩大,程度加深,技巧增强,独立意识的出现使其与成人的关系进入了最难处的阶段。同龄人之间的友谊迅速增强。

青少年期是人格急剧变化和逐步定型的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该时期逐步形成,开始对社会中各种现象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但还缺乏责任感,常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社会评头论足。当社会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时,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性。

青少年学生还会把原来对外的认识活动,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比如青少年会对自己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的相貌如何?我的性格、脾气怎样?我的特长和才能是什么?我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怎样?自己的人生道路该如何走……青少年对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也非常关注和敏感,哪怕是一句无心的话,都会引发内心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导致对自我认识发生动摇。比如上课举手,很多学生不只是想到“我知道答案”,而是想得更多、更远:

如果回答错了,就会被人笑话,多没面子;第一个举手,其他人会不会说自己爱表现,喜欢出风头?

举手多了,同学们会不会说我在给老师献殷勤?

……出于这些顾虑,很多中学生不会再像小学生那样积极主动地举手了,尤其到了初三以后,更是如此。

同类推荐
  • 背叛

    背叛

    不忠、虐待、出轨、工作场所的剥削、歧视、不公……这些都属于背叛范畴。背叛的黑手伸向我们每个人,吞噬着我们的身心,背叛发生于我们重要的亲密关系中,发生在我们工作的场所中,甚至发生在我们生活的整个大环境中,它如此猖獗,我们却总是能够说服自己对其选择盲视,《背叛》作者,一位是世界级研究背叛和儿童虐待的顶级专家,一位是有着25年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向我们阐述了生活中肆意猖獗的背叛行为、人们面对背叛时候的心理活动、对背叛行为本身的态度、选择甘心情愿活在背叛笼罩下的心理原因等等,《背叛》是一本直击心灵的书,读完它。
  • 社交要懂心理学

    社交要懂心理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围绕现实生活中与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加以阐述,笔者运用通俗流畅、简练生动的语言,结合大量的故事、案例,多角度地介绍了心理学的知识,指出常见的生活困惑并提供了实用有效的心理建议,同时还阐述现代人常见的不良心理、心理障碍及其防治策略,相信能够给读者带来积极的影响。
  • 心理影响一生

    心理影响一生

    拥有健康、成功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而心理健康则是幸福之本。无论你多么强壮、多么富有、多么渊博、多么伟大,如果受到不良心理的困扰,你人生的幸福就会受到影响。而许多原本一无所有的人,正是因为拥有健康的心理,反而创造了幸福的生活,成就了辉煌的人生。
  •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本文主要讲述了:管理心理学概述、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个性与管理、激励与管理等内容。
  • 婚恋要懂心理学

    婚恋要懂心理学

    婚恋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恋爱结婚是每一位成年人,尤其是青年男女关心的大事。而婚恋问题不仅与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等问题有关,还与一个人的生理、心理等问题有关。婚恋心理学涉及恋爱、结婚、性行为、夫妻关系、与父母子女的关系、家庭幸福的条件以及离婚等等的心理、生理问题。研究与正确处理这些问题,不仅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密切关系,而且对每一位成年人(尤其是青年男女)身心的健康,是否能够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家庭幸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热门推荐
  • 金庸武功闯未来

    金庸武功闯未来

    把一个猫放进一个充满刀尖的盒子里面呆一个小时,要想知道盒子里面的猫是生是死,必须要打开盒子才能知道结果。其实不然,在那只猫放进盒子后,宇宙便会分裂成两个,一个时空的猫已经死了,另一个时空的猫还是活着,你到底是处于死猫的那个时空还是处于活猫的那个时空,只有打开盒子才能知道
  • 共生修真记

    共生修真记

    无边大陆,人、妖、魔并立;特殊修真体系,修真与植物伴生,两魂一体,从此一生相伴;平凡少年,身世奇特,得奇遇,偶获剑竹之魂,走入修真路;从此行遍人、妖、魔界,品味各种爱恨情仇,开启波澜壮阔的修真故事……
  • 造世说

    造世说

    仙是什么?是长生之境?还是超然物外?一个因山匪洗劫而成为孤儿的少年,也因其踏上了修仙之路。在这“寻仙”的道路上,他会经历怎样的恩怨情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又会经历怎样的奇妙之旅呢?等级:体境、气境、筑基、金丹、开天三境(初天、中天、后天)、蕴灵三境(蕴灵、蕴体、蕴魂)、圆满境、仙。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仙侠梦,这就是我的仙侠梦。
  • 游龙问世

    游龙问世

    笔之所触,意之所向,没有传统的束缚,大胆的天马行空,想心中之所想,故事与感悟的齐驾。谢谢观赏。
  • 大剑魔女们的大天使

    大剑魔女们的大天使

    這是有關一個無能天使被派到大劍的世界的奇怪故事,不過內容倒是還蠻親近非原著讀者的,喜歡冒險故事的朋友不如點進來看看。至於看過原著漫畫"大劍"的朋友們,我當然也十分歡迎,請你們一定點進來看看。不過請不要噴得太過大力......我為了寫出更有原創性的劇情,基本上小說的內容只有時間線大致與原作相同,但是篇幅大多在寫原作沒描述的部分,而人物的出場上原作的當紅角色戲份也不多就是了。關於故事背景,可能有人會有疑問,害怕新增的一些元素會擾亂大劍精彩的戰鬥,但我可以保證沒有魔法滿天飛的狀況,主角是廢材一個。大劍x大菠蘿?不,各位看官別搞錯了,大菠蘿的部分只是做為背景設定而已,不會擾亂大劍的劇情的。
  • 星途漫步

    星途漫步

    ‘路’是什么?或许是时代,人们走向新的时代就被称为人类的进步。或许是做过的事,所选择的就是自己的路。“但路的终点在哪儿?”呵,谁知道呢。
  • 时空的调度

    时空的调度

    16岁少年在公园偶遇一少女,后少女又转为同班同学,并对其示好,女孩的容貌为汐引来的许多麻烦......
  • 快穿女配:未婚妻要逆袭

    快穿女配:未婚妻要逆袭

    【当一个人强大到一定程度时,谁能奈何?如果她就是那个人,又是谁,在她身后……】即使容貌再倾城,即使才华再洋溢,那也只能是女配,只能是女主掉一掉眼泪便能炮灰掉的女配,永远都不如深受小说世界宠爱的女主啊~有什么办法呢?原来或许没有,女配们只能听天由命地按照剧情走向不断作死的康庄大道,但是,当她来了之后,一切都变了。哦,你说女主?呵,不过就是一堆绿茶婊,白莲花。还有女配?哦,原来有多惨,现在就有多好,程度相同,却是完全相反的两种境遇。或许,现在该反一反了!女主变成原女主,走上女配的道路不复返;而女配呢?自然是逆袭成功,成为了新剧情新规则的女主。呵,既然游戏开始了,女主们,可千万不要让我失望哦!
  • The Aspern Papers

    The Aspern Paper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世俗玄门

    世俗玄门

    爷爷和父亲都是一代玄门宗师,而他也继承了玄门正统真传,在父亲为了正义逆天而为遭受天谴之后,爷爷便责令他不得再用玄术插手世间之事,然而多年之后爷爷的意外身亡让他陷入了一系列的谜团,他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