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99700000087

第87章 瘸子储君李承乾(5)

随后的一次朝会上,当满朝文武散班之后,李世民唯独留下房玄龄、长孙无忌、禇遂良、李世勣四人,神情凄然地对他们说:“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资治通鉴》卷一九七)话音刚落,李世民就一头扑倒在御榻上。长孙无忌等人慌忙上前搀扶。突然,李世民拔出佩刀,作势要刺向自己。禇遂良眼疾手快,一把夺下皇帝的佩刀,转身递给呆立在一旁的晋王李治。

长孙无忌还没等皇帝心情平复,就迫不及待地问他要立谁为太子。

李世民有气无力地说:“我打算立晋王。”

长孙无忌马上抢着说:“臣等恭奉圣诏,如有异议者,臣请皇上格杀勿论!”

李世民把脸转向李治,说:“你舅舅已经许你为太子,还不赶快拜谢!”(《资治通鉴》卷一九七:“汝舅许汝矣,宜拜谢。”)

一脸懵懂的李治赶紧向长孙无忌跪地叩首。

最后李世民又表示了另一层担忧。他说,不知道满朝文武对这个新任储君的人选有何看法。长孙无忌胸有成竹地说:“晋王仁孝,天下久已归心。陛下不妨召见百官,征求众人意见,若有人反对,就是臣等辜负陛下,罪该万死!”

长孙无忌既然敢拍着胸脯打这种包票,李世民还有什么可说的?

大唐新太子的人选就此敲定。

李治成了皇位接班人

上面这一幕是贞观十七年这场易储风波中最耐人寻味的一组镜头。

首先,李世民第一句话中为什么会提到“三子一弟”?“三子”当然是指他的三个嫡子:李承乾、李泰、李治,而“一弟”是指李元昌。在这四个人中,李承乾和李元昌有谋反计划,李泰有夺嫡阴谋,他们的所作所为让李世民为之心痛,这很好理解,可李治是一个少有的“乖乖儿”,从头到尾什么坏事也没干,李世民为什么把他也数落在内了呢?

其次,李世民为什么会一反常态,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自杀举动?还有,最后表态的时候,李世民为什么会对李治说“汝舅许汝”,而不是说“我许汝”?作为一个以英明神武著称的有为帝王,李世民的言行为何变得如此反常而无奈?这其中除了亲情的困扰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因素在作祟,比如某种强大的政治因素?

最后,李泰和李治都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可在这场储位之争中,长孙无忌为什么自始至终反对李泰而力挺李治?他如此偏袒李治,难道仅仅是因为李治仁厚,更适合当一个守成之君吗?除了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之外,长孙无忌是否还有别的更深层的动机?

只有深入解读上述问题,找出合理的答案,我们才能读懂李世民真实的内心,也才能读懂贞观后期的政治。

很显然,大唐帝国的储君桂冠最终之所以落在李治头上,关键就在于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为什么不选择李泰?

原因很简单,李泰表现得太过强势了。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泰已经二十四岁,是一个生活阅历和政治经验都已相对丰富的成年人,拥有自己的一套处世哲学和政治理念,所以他才会在所谓的礼制问题上屡屡向那些元勋老臣叫板,目的就是借此树立个人的政治威信。其次,他早已在朝中打造了一个不可小觑的势力集团,其中多有元勋子弟,如杜如晦之弟杜楚客、柴绍之子柴令武、房玄龄之子房遗爱等。可想而知,假如由李泰继承皇位,这帮少壮派就成了拥立新君的首功之臣,而像长孙无忌这样的前朝老臣到时候就只能乖乖地卷铺盖回家,所以长孙无忌必定要反对李泰。

而长孙无忌之所以坚决拥立李治,就在于李治年龄小,性格柔弱,易于掌控。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当一个外戚极力拥护一个幼主继承皇位的时候,毋庸讳言,其原因就是这个外戚试图在日后掌握朝政大权。

长孙无忌拥立李治的深层动机正在于此!

在力挺李治的代表人物中,除了长孙无忌外还有一个就是禇遂良。

禇遂良是当年秦王府学士禇亮之子,属于贞观政坛的后起之秀,历任秘书郎、起居郎等职,时任谏议大夫。虽然他资历较浅、官阶不高,但却因忠直敢言而深受李世民的器重和赏识。魏徵去世后,禇遂良更是满朝文武中继其遗风、敢于犯颜直谏的第一人,所以到了贞观十七年,他实际上已经成为李世民最为信任的股肱重臣之一。对此,朝野上下的人们都看在眼里。他们心里都很清楚,此人的政治前程不可限量。

长孙无忌和禇遂良都是当面站出来力挺李治的。除了他们之外,在拥护李治的集团中,还有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第三号人物,也在其中发挥了看似无形但却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个人就是李世勣。

李世勣怎么会和晋王李治扯上关系呢?

说来话长。早在贞观七年,年仅六岁的李治就被授予并州大都督一职,这么小的毛孩子当然不可能实际到任,因此只能“遥领”。而负责代替李治行使职权的人就是李世勣。他当时的职务是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所以严格说来,李世勣算得上是晋王李治的“故吏”。他在并州取得的政绩,既是他自己的,也可以算是李治的,因而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二者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在这场储位之争中,李世勣毫无疑问是站在晋王这边的,所以他才会出现在这次内定储君的核心会议中。

众所周知,李世勣是初唐名将、开国功臣,他在并州任内治理边务十几年,曾被李世民盛赞为“国之长城”,所以贞观十五年便被调入朝中担任兵部尚书。到了贞观十七年,大唐的开国名将逐渐凋零——如李靖已七十多岁,早已致仕;尉迟敬德也于贞观十六年淡出现实政治;而侯君集又在此次储君危机中因谋反被诛……在此情况下,李世勣作为帝国屈指可数的军事栋梁,其政治地位自然非常人可比。

综上所述,李治背后的这三个帝国大佬可以称得上一个典型的“铁三角”——长孙无忌是元勋老臣的代表;禇遂良是政治新秀的代表;而李世勣则是军方人物的代表。面对如此强大的政治力量,李世民又岂能等闲视之!

相形之下,李泰背后的势力集团尽管不乏权门之后,可是在李世民眼中却毫无分量。

不但毫无分量,而且李世民对那些功臣子弟恰恰颇为反感。在他看来,这帮人基本上就是一些无德无才、只会吃父兄老本的纨绔子弟。当他得知房遗爱等功臣子弟大多卷入魏王李泰的夺嫡阴谋时,就曾当面警告房玄龄等人:“功臣子弟多无才行,借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无愆过,即家国之庆也。”(《贞观政要》卷三)

李世民很清楚,假如李泰入继大统,这帮“德义不修”的功臣子弟必然会执掌朝政,到时候不但贞观一朝的政治成果不保,而且李唐社稷的安全与稳定也很可能受到危及。

因此,虽然李世民在感情上一直倾向于李泰,但是在理智上他却不得不最终选择李治。

换句话说,他是选择了李治背后的政治集团。

只有让这批元勋故旧辅佐新君、继续执掌朝政,贞观路线才会得到延续,而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帝王功业才能得到有效的继承,并且发扬光大!

然而,与其说这是李世民主动选择的一种政治走向,还不如说这是他被迫接受的一种既成事实。

作为一个马上得天下的创业之君,谁没有几分乾纲独断的霸气呢?尤其在储君的问题上,任何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在正常情况下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办。可是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却被迫陷入了一个他无法掌控的局面。也就是说,当时朝廷的政治已经发展到“文武之官,各有托附;亲戚之内,分为朋党”(《旧唐书·濮王泰传》)的地步,在这种令人不安的局面下,李世民几乎已经没有了主动选择的余地。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当他最终接受长孙无忌等人的意见、决定改立李治时,心里头肯定没有多少喜悦和成就感,有的恐怕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和苦涩。

职是之故,李世民才会表现得那么一反常态,先是把无辜而懵懂的李治跟其他人一块数落了,继而又寻死觅活,最后又对李治说“汝舅许汝矣,宜拜谢”,把自己弄得像一个大权旁落、心有不甘的“苦主”。其实李世民的这些反常言行,一方面固然是内心种种痛苦情绪的流露和发泄,另一方面也是做给长孙无忌等人看的,目的是让他们充分意识到——他这个皇帝在这场易储风波中经受了多大的折磨、作出了多大的妥协、付出了多大的牺牲!从而提醒他们——必须在日后竭尽全力辅佐新太子,否则就是对他这个天子的辜负和亏欠。

换言之,他想让长孙无忌等人在夺得“定策之功”、获取巨大政治利益的同时,也背上一定程度的道义负担和良心债!就像他李世民为了帝国的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不得不顾全大局、牺牲个人的意志和感情一样。

敲定新太子的人选后,李世民立刻召集朝中所有六品以上官员,在太极殿举行了一次“民意测验”,让大臣们畅所欲言,提出他们认为合格的储君人选。

李世民对众人说:“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朕欲选诸子为嗣,谁可者?卿辈明言之。”

这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因为李世民的儿子虽多,可嫡子只有三个,既然“承乾悖逆”,而李泰又“凶险”,那答案不就不言自明了吗?除了晋王李治,还能有谁?

满朝文武都听懂了皇帝的意思,于是“众皆欢呼曰:‘晋王仁孝,当为嗣。’”(《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就在满朝文武的欢呼声中,年仅十六岁的晋王李治终于“众望所归”地成了大唐帝国的新储君。

同一天,李世民传召魏王入宫。

李泰意识到此行凶多吉少,但是皇帝敕命又不可违抗,无奈之下,只好带着几百个随从骑兵来到永安门。守门官当即把他的随从全部拒之门外,只把魏王李泰单独带到肃章门。当天,李泰即遭软禁,暂时被扣押在北苑。

等待他的,将是与废太子李承乾如出一辙的命运。

贞观十七年四月七日,李世民亲临承天门,下诏册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同时大赦天下。随后,李世民对宰执大臣们公开表态:“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这是一个父亲为了避免骨肉相残,而不得不作出的一种选择。

这是一个皇帝为了顾全大局,而不得不对拥立李治的大臣们所作的一次重大妥协。

在这场波谲云诡的夺嫡之争中,李承乾的铤而走险和李泰的处心积虑最终都没有给他们带来好运,反而意外地促成了李治这匹政治黑马的最后胜出。

在这场险象环生的政治博弈中,李治的年轻、幼稚和仁厚,不但不是一种劣势,反而变成了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个结果真是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

正应了那句老话——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未来的唐高宗李治,就是历史老儿阴差阳错选中的这个渔翁。

李治继任储君的三天后,李世民在第一时间就给他安排了一个极为可观的辅臣团队。

这是一个超豪华的明星阵容——长孙无忌任太子太师,房玄龄任太子太傅,萧瑀任太子太保,李世勣任太子詹事;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太子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太子宾客。

一口气把这么多股肱重臣全部派到东宫当老师,足见李世民对李治的期望之高。同时,此举也等于是向天下人表明——经过这么多风波之后,皇帝最后敲定的这个储君就是铁板钉钉的未来天子,任何人也别想再打夺嫡的主意!

数日后,李世民颁下了一道贬黜魏王的诏书,字里行间交织着一个父亲的爱与痛以及一个帝王的无奈和义愤。

朕闻生育品物,莫大乎天地;爱敬罔极,莫重乎君亲。是故为臣贵于尽忠,亏之者有罚;为子在于行孝,违之者必诛。大则肆诸市朝,小则终贻黜辱……魏王泰,朕之爱子,实所钟心。幼而聪令,颇好文学,恩遇极于崇重,爵位逾于宠章。不思圣哲之诫,自构骄僭之咎;惑谗谀之言,信离间之说。以承乾虽居长嫡,久缠疴恙,潜有代宗之望,靡思孝义之则。承乾惧其凌夺,泰亦日增猜阻,争结朝士,竞引凶人。遂使文武之官,各有托附;亲戚之内,分为朋党。朕志存公道,义在无偏,彰厥巨衅,两从废黜。非惟作则四海,亦乃贻范百代!(《旧唐书·濮王泰传》)

在诏书的最后,李世民下令解除了李泰的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等一应职务,降爵为东莱郡王。原魏王府的官员,凡属李泰亲信者全部流放岭南;杜楚客论罪当死,但以其兄杜如晦之功而被赦免,废为庶人。

不久后,李世民又改封李泰为顺阳王,将其迁出长安,徙居均州的郧乡县(今湖北郧县)。名曰改封,实则与流放无异。

对于这个儿子,李世民一直深感痛惜。时隔数年后,当李世民看着李泰从均州给他上呈的表章时,怜惜和钟爱之情仍旧溢于言表。他对侍臣们说:“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但社稷之计,断割恩宠,责其居外者,亦是两全也。”(《旧唐书·濮王泰传》)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李泰被进封为濮王,政治待遇略有提升。高宗李治即位后,又特准李泰开府置官,并赏赐给他大量钱物。

可是,无论李世民和李治在事后如何刻意弥补,终究无法改变李泰在政治上蹉跌失意的事实。

对于一个把政治地位看得高于一切的人来说,政治生命的过早终结无异于提前宣告了他的死亡。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郁郁不得志的李泰卒于郧乡,年仅三十三岁。

到死,他也没能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长安。

同类推荐
  • 古遗址里的文明

    古遗址里的文明

    本书稿是“华夏文明之源·甘肃历史文化丛书”之一。本书通过对河西走廊一带遗址、故城的分布以及历史变迁过程中细节的具体描写,让记忆恒久的故事焕发出新的内容,展示了遗址、故城的年代、价值和意义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 间明

    间明

    "我们有位前辈,巧舌如簧,一力促成六国合纵。""我们有位前辈,制造木马,夜入坚城特洛伊。""我们有位前辈,"身在曹营心在汉",八公山上大秀草木皆兵。""我们还有位前辈,间术无双,以至所有秦姓后辈无法正常出境。"
  • 科技大帝

    科技大帝

    封展华带着各种科技知识到了1891年,从此一个科技大帝开始崛起了。他是科学家里面唯一当了开国大帝的,也是全世界的开国大帝里面科技成就最高的。在科学界,他都懒得去领诺贝尔奖了,因为他的诺贝尔奖牌都论斤来算。在政治界,他用科技知识武装起来了强大的军队,替他推翻腐朽的满清,打败了各国侵略者,开疆拓土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强国。所以,他是科学家里面的大帝,大帝里面的科学家。所以,他后世被称之为科技大帝。
  • 三国之第一猛将

    三国之第一猛将

    我是吕布,我来自三国。洪荒的凶兽冲击着荒原,无数的战士泣血沙场,翱翔的巨龙在天空肆意的咆哮,黑发狂舞的战奴仰天怒喝手撕金翅大鹏雕!白骨铸就的王座,我手持方天戟称孤道尊天下无双!十座至高无上的神座?终究有我的一席之地!
  • 重生之一统天下

    重生之一统天下

    这些低贱的人种,曾经是我们大秦时期的弃民,他们卑鄙、无耻、下流、互相残杀!全世界的人都认为他们是硕鼠的代名词,所有人都谈之色变!可是有一天我们前朝某位异想天开的皇帝接纳了他们,取消了他们贱民的身份,让他们可以进入我们的大地!他们曾经一无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今天!他们拥有了先进的技术,众多的人口,各种精巧的手工艺品,但是他们却不能满足自己的贪婪,他们居然还想要消灭我们!然而今天,过去这几百年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将成为一段传说,今天就是历史!杀!
热门推荐
  • 混也是一种江湖

    混也是一种江湖

    这是一个镖局小小趟子手行走江湖的故事,没有鲜衣怒马,也没有快意恩仇。有的只是一两半银子一个月的月俸。
  • 漫漫长路沁梅香

    漫漫长路沁梅香

    在这部父亲的文集中,蕴藉着一种传承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最朴素的、最自然的爱的基因;有着一种托附天宇浩荡,历经大地调息,呼心高山流水情的风扬;更有着一种枝映心辉,月染夜色,光放乾坤的心之灵磊。
  • 龙隐传

    龙隐传

    楚风,一个孤儿,从小不知道自己来自何处,一次偶然机会成为了豪门子弟的替身,自此以后便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当他历经凶险终于破解了自己的身世之谜后,真正的危机才刚刚开始。看一个王朝最后的传人,如何在都市中成就不一样的至尊传说,又如何打破那千年不变的定律,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我虽未让王朝回归,但我却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画情为牢,溺爱天价前妻

    画情为牢,溺爱天价前妻

    三年前的新婚之夜她错手伤了他心尖上的人本该进监狱的她被丈夫送进精神病院三年间她亲眼见证了他如何让她家破人亡整整三年她失去自由,生不如死*三年后重获自由时,他紧紧的抱着她“我们回家。”她在他怀中淡笑无意识的问:“我已家破人亡,请问江先生,我的家在哪里?”他沉默带着倾世温柔的笑从此以后她见到光明但依然没有自由他扣留了她所有的证件,将她囚在身边*不复当年的绝情,他宠她如骨三年的狼狈换来了三年后风光无限的总裁夫人的位置她不知教训的沉沦在他的温柔里无法自拔直到自己亲眼看着他送她上手术台时,方才醒悟原来一切宠爱都是为了他的心上人*“都是为了她吗?”被打了麻醉的她意识恍惚拉住他的衣服“嗯,如果有下辈子,我拿命换你。”他不复温柔,一双眼睛清冷她的手缓缓的松开,张了张嘴再也说出话来她为他的心上人搭上了命却被人散布成想与奸夫私奔,途中车祸身亡*又过几年,她出现在他的世界,很巧合,也很蓄意挽着儒雅清贵的男人向他介绍那是她丈夫她笑靥如花时刺伤了他的眼无人夜色将她抵在墙上疯狂的吻她“江总,我可是结了婚的女人,自重。”她的声音婉转娇媚“跟他离婚。”“凭什么?”“我爱你。”“但我爱他。”*她为当年的生不如死,家破人亡步步为营的算计,折磨直到她癫狂的将他刺伤真相才破壳而出,而那人在怀中气息减弱……
  • 游儿传

    游儿传

    这是个啼笑皆非的故事。当所有武林中人日复一日灰头土脸的寻找宝藏时,突然就有这么一天,宝藏无缘无故地出现在游儿家院子里,你说这事奇不奇怪?绝世高手?隐士修人?在他眼里这都不是事,因为他是混混,一个臭名远播的地痞无赖。江湖风雨即来,且看游儿如何翻云覆雨!
  • 爱的渊源

    爱的渊源

    千羽心与贾文涛分手,从酒吧遇见了男主沈家铭,而之后千羽心怀孕去了美国,回来男主已有了女朋友白烨,白烨和羽心是闺蜜关系。。。之后因贾文涛的纠缠,女主快疯了。。。。。。。。。。。。另人高兴的是,两人还有一个甜美的结局
  • 喜欢你你是一场漫长的等待

    喜欢你你是一场漫长的等待

    多年以后,沈筠若成为了一位知名小说作者,她的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及电视剧,一场记者会上,有人问她:“哪个坐在咖啡店里的陪她到最后的男人是谁?”她只是笑而不语,众人却不知后台里还有一个男人在等他。故事里她把感情都给了另外一个人,全了她所有的遗憾,故事外,等她的人终于得偿所愿。
  • 末世重生涅盘

    末世重生涅盘

    前世她步步退让,到最后伤的体无完肤,今世,她要涅槃重生
  • 黄金匠天师

    黄金匠天师

    鬼斧神工,巧夺天工。妙手奇功,技惊天下。机关,玄学,风水,雕刻,古玩,玉器,绘画,炼器,高科技等。这是一代匠神玄学大师的传奇故事。这是一个平凡人的奋斗发家史。一样的文字,书写不一样的精彩。敬请期待!
  • 炼药成神,

    炼药成神,

    《斗战药绝:媳妇还小要培养》药塔塔主被后爹亲弟陷害而死,重生回到这个时空却发现一个大秘密。“来啊”大少站在顶峰,傲视群雄,准备迎娶自家媳妇,却半路被老婆的桃花拦截了?抢本大少的迎亲花轿?杀!片甲不留!“敢妄想我老婆的,不是死了,就是成灰了!”知道自家媳妇来头不一般之后啊---“老婆大人,喝水吗?”“老婆大人,吃饭啦。”“老婆大人,我喜欢上了一个人,那个人,在我眼前是小豹子在别人眼里是天神,在我怀里是块玉在我心里是个宝。”“……”“我媳妇儿风不能吹阳不能晒,只能被我保护起来。毕竟我的心是你的,谁都抢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