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89700000023

第23章 “改革创新”?当代最深厚的爱国主义(1)

一 爱国主义的真与伪

西方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名著《历史研究》中有这样的感慨:“如果我们再研究一下黄河下游的古代中国文明的起源,我们发现人类在这里所要应付的自然环境的挑战,要比两河流域和尼罗河的挑战严重得多。人们把它变成古代中国文明摇篮地方的这一片原野,除了有沼泽、丛林和洪水的灾难之外,还有更大得多的气候上的灾难,它不断地在夏季的酷热和冬季的严寒之间变换。”

西方哲学家罗素亦有如此地惊叹:“自孔子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包括罗马的帝国,都消亡了;但是中国却以持续的进化生存下来了。”

导致古老中国持续地坚忍地进化,今天能硕果仅存于世,原因有很多,比如:

所处的地理位置影响,农耕文明,守土为安,精耕细作,不喜迁徙,叶落归根为佳。

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兼收并蓄,任何外来思想观念传入中国,最终还是被中华文化所融合,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

中国人的社会结构以家庭、家族为蓝本,家庭为先,祖先崇拜,尊重祖先胜过尊重神灵,只要看看百家姓氏的列祖列宗,没有不热衷于修谱、制定家训的,其恒定的精神内涵代代相传。

在世界上的众多语言中,汉语是描述亲戚关系词汇最详细的语言,“国家”这个词汇只有中国才有,“国家”这个词汇,也正说明中国人把国看成放大了的家。中国人要求“国家”的“父母官”为“子民”提供相对平等和周到的服务,也愿意赋予政府为此所需的较大权力。

统一文字,汉字属表意文字,虽然方言说起来千差百异,但写起来都一样,潜移默化中拉紧了人与人的联系,不断地深化着民族的认同感。

特别为后人推崇的大一统观念,它有利于遏制不休的战乱,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延续,有利于减少国家管理成本,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应对外敌和灾害,等等。

“爱国”两字,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很早就出现了,《战国策·西周策》里论及“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汉纪》中也提到“亲民如子,爱国如家”……

在中国这样一个专制传统极为悠久的国度,爱国主义传统主要源于大一统观念。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一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国”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被不假思索地传承下来,而且被认为是代表了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而这个“国”,其实就是皇帝。皇帝作为真命天子,王权天授,“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以“朕”为圆点,以“朕的意志”为半径,在广袤的大地上作圆,所圈定之处,无不与“朕”同质同性。开疆辟土,规划朝政,统领群臣,压榨百姓,聚敛民财,直至思想钳制。

如同古埃及建造的金字塔,基座很是阔大,内里设有很多密室,什么玩艺儿都可以装进去;外部层层叠叠向上,全力托起的却只有一个小小的塔尖。传统的爱国主义,也就是密室里所珍藏的宝物之一吧。至今被人们顶礼膜拜的楚大夫屈原,是爱国,还是忠君?即使是两者合一,恐怕也算是忠君在先。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中有这样一段诗,其大意有名家翻译如下:“夏桀和商纣是多么狂乱啊,只想走捷径,抄小路,结果使自己走向困境。那些营私结党的人,是这样苟且偷安,他们一步步走向死胡同而不思反省。难道我担心自己会遭受灾祸?不,我担心的是楚国的车驾将要覆倾!急匆匆,我为王朝的复兴前后奔波,希望跟上前代明王的脚印。君主啊,你不能体察我的一片衷情,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大发雷霆。我明明知道,直谏忠言会招灾惹祸,但我怎么能看着祖国沉沦!我敢手指苍天让它给我作证,我对你完全是一片忠心!”

屈原是个例子,荆轲、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也一样而因此青史留名,千古不朽。

我们不难发现,皇权社会历史传统上的伟大爱国者,几乎都诞生于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一方面是外部入侵势力的狼烟铁蹄,干戈交响,一方面是帝国内部的祸起萧墙,大厦将倾。

在这个时候,“爱国主义”,可以说是一个一箭双雕的法宝:它既能整合庙堂江湖的各派势力,平息内耗与纷争,又能发动起朝野上下的各种力量,藉此有效抵御外部的侵略。爱国主义的“名”,掩饰着忠君的“实”,成为了惊魂甫定的帝国大难不死的一剂安神定魂汤。

这种与朝代兴盛和改朝换代联系在一起的爱国主义,一旦变成主流意识,就给力地维护着帝国皇权的统治合法性、财富控制权和话语控制权。其危害显而易见:对国家的热爱,实质上变成了对君王的忠诚,对长久不衰的专制的忠诚;而君主正是利用这类蛊惑人心的符号,骗取了民间的向心力,以此维护金字塔式的专制统治。

将古代爱国主义当作明日黄花质疑的,并非从今人开始。上个世纪初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为唤醒民众的觉悟,纷纷对“爱国主义”作了新的诠释。最早对爱国心提出质疑的,是陈独秀1914年在《甲寅》杂志发表的《爱国心与自觉心》。文中区别了中国人与欧美人爱国的不同方式:中国人将国家视为社稷,爱国与忠君同义;欧美人视国家为保障人民权利、共谋幸福之团体。文中更有激烈之言:“国家者,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幸福也。不此之务,其国也存之无所荣,亡之无所惜……盖保民之国家,爱之宜也,残民之国家,爱之也何居。”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章士钊评论说:“特独秀为汝南晨鸡,先登坛唤耳”,一些读者也在来信中痛斥陈独秀是“不知爱国”的狂徒。但不久袁世凯卖国消息传出,盲目爱国之弊为其不幸而言中,舆论即发生转变。连清末民初鼓吹国家主义最力的梁启超,也开始自我忏悔,“痛定罪言”,检讨国民盲目爱国、与当局共患难的惨痛教训:

今政府劝人民以爱国,其有以异于彼者能几?民将曰:国如当爱也,则爱之者其请自当道有司始。今当道有司是否以国家之休戚为休戚,而顾乃责难于吾民,浸假吾民真输其爱国之诚,安知不反为当道有司所利用以自邃其私也。(许纪霖《五四的历史记忆:什么样的爱国主义》《读书》2009年第5期)

陈独秀先生不愧为“新文化运动总司令”,在20世纪初以来的“新民”思潮的思路上,他总是鬼出电入,北斗高悬。发表在1916年10月1日《新青年》第2卷第2号上的文章《我之爱国主义》,他劈头就说,古来所谓“爱国者”,多指“为国捐躯之烈士”,然“我之爱国主义”则异于是。并强调,“今世爱国之说,与古不同”。陈独秀认识和界定“现代爱国主义”,主要是从“现代国家”和“现代公民”的角度去立论的,在此基础上,他区别了“古代爱国主义”和现实中存在的各种“伪爱国主义”。并呼吁国民,从“古代爱国主义”更新为“现代爱国主义”,同时警惕“以国家名义”存在的“外而压迫异族,内而压迫人民”的“假爱国主义”。仔细考察五四先贤们对“现代爱国主义”的诠释,不难发现有两个鲜明特点。

一是感情基于理性。

爱国主义是国民对国家的一种深厚的认同感情,基于这种认同感,自觉为国家利益服务。但是,现代爱国主义不是任凭感情的冲动,而不去理性地分析国家的性质、政府的组成与政策的好坏;现代爱国主义是理性认知基础上的感情认同和行为付出。如陈独秀说,“若是用理性做感情冲动的基础,那感情才能够始终热烈坚固不可动摇。”先生特别提醒要高度警惕没有理性做基础的、所谓个个打了公鸡血似的“爱国主义”,他说,“当社会上人人感情热烈的时候,他们自以为天经地义的盲动,往往失了理性,做出自己不能认识的罪恶(欧战时法国、英国市民打杀非战派,就是如此)。”“爱国主义行为若失去理性驾御,则可能失去人性,成为罪恶的渊薮。”“群众的心理如果不用理性做感情的基础,其盲动有时为善,有时也可为恶。”

西方亦有一句名言与此互证,即启蒙运动时期的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所言:“爱国主义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

二是爱国与政府与执政者无关。

最有说服力的事件是,1933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江苏省高等法院第三次审讯陈独秀等人的案件,章士钊先生为陈独秀辩护时所说的一段话:“本律师在英伦,曾闻道于当代法学家戴塞,据谓国家与政府并非一物。国家者,土地、主权、人民之总和也;政府者,政党执行政令之组合也。定义既殊,权责有分,是故危害国家土地、主权、人民者,叛国罪也;而反对政府者,政见有异也,若视为叛国则大谬矣。今试执途人而问之,反对政府是否有罪,其人必曰若非疯狂即为白痴,以其违反民主原则也。”

其结论,正中肯綮,落地有声——

国家与主持国家之机关或人物既截然不同范畴,因而攻击机关或人物之言论,遂断为危及国家,于逻辑无取,即于法理不当。

令后人倍感遗憾的是,被五四先贤们锻造的“现代爱国主义”精粹,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彪炳山河。当饱经动荡与忧患的20世纪中国,到世纪之末反思和批判极左政治成为思想界主流的时候,人们发现,“爱国主义”在中国,还是一个常常任人打扮的小女孩,在各种政治天气下,可以穿上各色衣裳。

在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年代,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百姓口中,特别是在报刊与教科书上,“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常常是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反帝反修”,以及全力应对突发灾难。在维护民族荣誉、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以及在面对巨大内忧外患的时刻,中国民众自发地站在一起,毫无保留地袒露炽热的爱国情怀,甚至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但人们所认定的爱国主义,必然抹上一层意识形态色彩,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爱国举动后面,即便当事人没有任何功利目的,操持者却总带有精心策划的印记。当然亦有一直提倡爱祖国的美丽山川,爱祖国的悠久文化,爱生于兹长于兹的家乡,爱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爱执政党和拥戴某一级政府及官员等等。而在大地上满是“假想敌”与天上满是各式“大跃进”的气球之间,同胞之间的相亲相爱与相互扶持,对民族传统的承传与光大,对国土和家园的珍视与爱惜,遵守和维护良好的社会风尚等,却少有涵盖,或根本抵牾。

改革开放伊始,如同近代以来国人独特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直接来源于“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作为一个长期落后、百废待兴的国家,尤其需要爱国主义来激发每个公民振兴中华、推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时候,奇迹般地出现了中国女排。当时,国内的电视机还不算普及,但从煌煌大都,到偏远县城,几乎每台电视机都将频道锁定在有女排比赛的直播上。电视屏幕前,往往挤着一家甚至是几家人。更多的人,守在收音机前收听赛事直播。当第三届女排世界杯的最后一个球,在日本大阪落地时,中国女排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获得“五连冠”的队伍,女排姑娘们抱头痛哭。守在收音机和电视机前的中国人更是血脉贲张。当晚,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许多高校,莘莘学子们撕开自己的被单充作火把在校园里游行,人们纵情高歌,彻夜欢呼“中国万岁!”“女排万岁!”“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中国女排从日本凯旋时,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亲自在机场迎接。郎平、梁艳、孙晋芳、张蓉芳等女排姑娘的名字,成了那个时代中国最响亮的名字。

“女排精神”,成为激励整整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这30多年里,如是激动人心的场景还有:申办和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抵制台湾岛上以及西藏、新疆境内的少数分裂势力,四川省汶川地区的抗震救灾……无不成为一个时代永恒的记忆。

在此期间,与过去人人精神紧扎如粽子似的岁月相比,你可以说“爱国主义”获得了极大的丰满,有作家诗情画意道:“祖国是东海潮,是黄河浪,是长江峡;祖国是甲骨文、是毛笔字、是水墨画;祖国是中餐菜,是茅台酒,是龙井茶;祖国是《梁祝》的传说,是《西厢》的剧情,是《西游》的神话;祖国是春节,是端午,是中秋;是兰草,是牡丹,是梅花;祖国是轩辕帝,是孔夫子,是普普通通、千千万万的你我他”……

站在一个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开放的天空下,你可以说“爱国主义”远欠丰满。

在今天,爱国主义不应当只是停留在一种口号和情绪的阶段,仅靠历史与文化的遗产来获得认同,抑或靠狭隘民族主义的自我激励来维系,是难有生命力的。爱国主义的现代生命力,在于它拥有中国与世界新型关系接轨的现代理性和新的价值内涵,是一套稳定、可延续的、为民族共同体所基本认同的价值体系、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而恰恰对于一个健康的国度所必须建立的合理社会框架,国家内部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等等,似乎现在尚不在诸多国人“爱国主义”法眼的审视之下。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再也不是无足轻重的泥足大国,每年的财富生产总量居世界第二,国际贸易居世界第一,更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当下世界诸多国家债务缠身的背景下,中国一些领导人出访常被对方看作“施主”驾临,给予隆重接待。世界各国也积极邀请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商讨国际规则,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政治中举足轻重的重要国家。从一个饱受欺凌的弱国,已然变成倍受全球瞩目的大国,心态自然有所变化,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一方面,席丰履厚,圆颅方趾,似乎可傲视万邦。解放军原副总长熊光楷上将在一篇《被歪曲的中国国家安全形象》的文章里说,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有些同志开始过高估计和渲染我国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认为中国已强大到可以与美国‘平起平坐’了,我国长期坚持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应该进行调整;少数人甚至主张‘持剑经商’‘对西方有条件地决裂’等等,结果是给‘中国威胁论’提供了口实,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外界对中国国家安全形象的误解。”(《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2月21日)

在当今道德缺失的社会图景里,“爱国”在不少国人的价值观中,已成唯一的道德,以爱国的名义,便犹如挂上了特权车的牌照,可以在公共生活的大道上横冲直撞。

将“爱国主义”视如唯一的共同价值,便难以划清公权力与私权利的边界,俨然政府就等同于国家。有些人动辄以国家利益为名,光天化日之下去侵犯民众的私权利:比如随时强拆你的居住,肆意收你的税费,恶意克扣你的薪水,压制你的合法权益。

将“爱国主义”视如唯一的共同价值,并将这一意识推至极致,便可能排除人类共同价值,不利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环境。

同类推荐
  • 鬼谷子

    鬼谷子

    《鬼谷子》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产生的一部奇书,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学、军事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情报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部可以被广泛解读的著作。《鬼谷子》提出了“捭阖”、“反应”、“内揵”、“飞箝”、“忤合”、“揣摩”等游说和谋略的原则和技巧,对纵横家学说的理论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提供的智慧与谋略至今仍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着指导意义。
  • 新情爱论:男人与女人的爱情哲学

    新情爱论:男人与女人的爱情哲学

    本书结合大量世界文艺作品中的材料,从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逐一剖析爱情问题的各个方面。同时就爱情与责任、爱情与道德、心灵与理智等问题作了详尽阐述。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哲学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在于它能够给人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 论语新读

    论语新读

    本书是对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翻译和解读,依《论语》二十篇结集而成。该书力求在现代历史语境下,解读并还原依赖于个人的道德修养而统治的古代权力-道德型社会,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反思,又有对当下现实的智性关照。
  • 培根智慧录

    培根智慧录

    本书精心选编了培根关于人类与自然,人生与命运,宗教与信仰,真理与哲理,读书与学习,道德与情操,友谊与爱情,成功与成才等方面的智慧语录。
热门推荐
  •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专题学术著作。全书以五章篇幅和大量传世之作及考古出土珍贵文物资料,系统而又简明地阐述了工艺美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等中国美术的各种形态自原初社会至明清时期的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全书收入水的多幅串文图照,系各种美术形态在不同大力历史时期产生的精品力作和传世之宝,对于充分展示这些美术形态发展轨迹和艺术成就,具有相得益彰的作用。本书观点新颖,方法独到。
  • 网游之神域崛起

    网游之神域崛起

    一个在陌生城市流浪的灵魂,孤注一掷买了一款神域的游戏头盔,从此踏上了一条肩负黑暗崛起的艰难道路!没有无数的神器,没有变态的运气,只有一次次不屈的奋斗,一次次失败中的反抗!看他如何带领亡灵大军逆袭光明军团,召唤骨龙,收服神兽九头龙,攻打系统中华王朝。进入远古封印地洪荒界,建帮立城,成为中华区实力最强的亡灵法师。当地狱的战火重新燃起,无数饥渴了万载的亡魂踏出幽冥,让那些岛国污浊的灵魂在黑暗中颤抖吧!!!
  • 帷幄奇谋:刘基

    帷幄奇谋:刘基

    刘基(1311~1375),浙江青田人,元明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明武宗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臣,并对明初的制度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刘基博学多识,学究天人,其诗被允为“一代之冠”,其文《郁离子》、《卖柑者言》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对明代文坛影响至深。其“盗天”、“措用”的认识论思想以及教育、人才观念仍具有现代价值。刘基因博识与卓越而受到后人的崇信与神化,成为至今在民间文化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人物。《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帷幄奇谋:刘基》生动介绍了历史文化名人刘基的传奇一生。
  • 超神时代

    超神时代

    北原私立高中学渣李洋,上课不是看小说就是睡觉,在一次看小说看得睡着之后,偶然获得了超神写作助手APP。由此,李洋开始了他的超神写作之路。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泡校花,写小说,吊打学霸,调戏编辑,勾搭网文大神的爽文。
  • tfboys之致最好的你

    tfboys之致最好的你

    为什么我们总是那么倔强,为什么我们要相遇
  • 命中劫:帝凰鸾殇(全本)

    命中劫:帝凰鸾殇(全本)

    她本是天地间最快乐的公主一道圣旨让她成为北朝的祭品“记住这个在你身上主宰人的模样。”他欺压在她身上,邪恶的说着。那双黝黑的双眸,布满厮杀之意。猜到小时遇到的那男孩便是北朝的逍遥王。纵然不是权倾天下,却是北王最为惧怕的角色。物事人非时。再次见到他时,却是圣朝的魔君。武林中的传奇人物。然而他却把她打入了无底的深渊,“你属于歌舒灏,回到你该去的地方。”带着一身的伤痕离去了。几年过去了,她一心爱的那个男子,终于站在了巅峰上。然而成就巅峰的道路,却是南朝百姓的鲜血铺就了。站在南朝的城楼上,冷眼看着他厮杀。当他攻入城门时,她笑着站在城门等待他。他一身盔甲站在她面前,“我为天下而生,若天下没有我,我将为你而生。”她冷笑,这是他的爱吗?他还是为了天下放弃了她。长夜当歌,蔓生愁绪,黑夜如从前宁静。只是那逝去的在也回不来。
  • 世世不休与君说

    世世不休与君说

    征战多年,孑然一身。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像是活在世上的傀儡一般,终于在战场上倒下了。然而!一切的一切就像是梦境一般!他,还是当年纨绔的自己。然而,这一世,他又当如何摆脱命运的纠葛!又当如何去寻求那段被埋没掉的爱情!
  • 杂记下

    杂记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涯正传

    天涯正传

    八种修神的途径:金,木,水,火,土,空间,阴阳,雷电。感悟天道方能超脱可达不死不灭万古长存。
  • 忆剑传说

    忆剑传说

    你说李白啊,那我认识,我和他兄弟相称。你说宫本武藏?我还教过他剑道,论辈分他应该叫我师傅。妲己啊,算起来今晚应该轮到她替我暖床了。试看忆寒如何依靠心中韬略,聚集众多英雄,战暴君,屠主宰,收复西方,一统荣耀世界的版图。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