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16200000016

第16章 魏书生:神坛上下皆寂寞(2)

站在大昭寺面前我有一种心灵被震撼的感觉,怎么呢?大昭寺门前广场上一大片磕长头的人。……那一片人每个人都是额头着地、鼻子着地,手“哗”地全部扑在地上了,那叫五体投地。……我觉得老佛爷真有一套,连面儿都不露,就把信徒们征服到这样的程度,你说,咱们教书的天天和学生打交道,讲的还是真理,怎么就不能让他们使劲信呢?

上海的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说语文教师需要“补钙”,魏书生是中国语文教育界第一个需要补钙的人!

另外两位鼎鼎大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和钱梦龙也成为置疑的对象。

1980年代,于漪老师的公开课《海燕》在电视里直播时,上海可以说是万人空巷,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争睹她上课时的风采。事后,就连高教界也在谈论于漪与她的《海燕》。一位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谈及当年盛况,说一位同事出差回上海,问及上海最近有什么动静,历史教授说,都在看《海燕》直播呢。

于漪极富激情的讲课,奠定了她作为语文教学界一代情感派大师的地位。但于漪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将自己的语文教学从实践的层面提升到了理论的层面。我们从于漪20世纪80年代所发表的文章中可以发现,她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论阐释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1981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学探索》一书,第一次对于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思想进行了综合评述,进一步确认了语言/语文是工具、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观点,同时强调不能把语文课简单地归结为工具课,而应该注意这门课程的思想性;20世纪80年代初期,于漪又进一步强调,语言/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是认知、思维的工具,在全面思考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后,于漪提出语文教学应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同时继续强调语文学科的思想性;1980年代中、后期,于漪则开始思考语言/语文的文化内涵,阐释语文教育中综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于漪的《弘扬人文,改革弊端》和《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等论文引发并推进了一系列关于语文教学的讨论:语言的工具意义、文化载体意义、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语文学科的多重属性与多重功能以及它们的多层次多角度性……

思想先行,可能是于漪甚至是那一代所有语文教师的文本认识论。道统先于语文的意识,这是于漪的缺陷,也是那一代语文教师的悲哀。

“仔细阅读于漪关于人文的许多著述,我觉得对‘人文’的真切涵义,于漪自己恐怕也并不十分了然。往深层揣摸,我恍然发现,于漪孜孜追求的所谓‘人文’,仍然是几十年未根本更易的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的思想、道德、情感教育。在于漪那里,变的也就是一种提法而已,而内在的原核好像一直都是根深蒂固。

我不禁想问一句,我们这样一代代地沉湎在高考的题海丛林里,中学语文教育到底还有没有希望呢?”一位青年教师这样写道。

钱梦龙倡导和践行的“三主三式导读法”无疑奠定了他在中学语文教学界实力派、技术派的地位,听过他讲课的人无不为他导得巧、问得妙、挖得深、讲得透而倾倒。

声震语文教坛的“三主三式”语文导读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作为理论基础,以“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为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这个理论的形成经过了钱梦龙漫长的探索,曾在语文教学界引起广泛强烈的争鸣。

钱梦龙在语文教学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实践、操作上将语文教学引向了一条“最少迂回、时间上最经济的捷径”。在“五大块模式”占统治地位、语文教学少慢差费严重的20世纪80年代,他这种直指文本、直指问题的务实做法,实在具有拨乱反正的重大意义。

钱梦龙多次说,中小学的语文课毕竟是语文课,它不同于一般的人文学科,也不同于文学欣赏课。在一篇文章中,他特别强调“虚构”是只适用于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段,学生在作文中虚构会带来“做人”和“作文”方面的不良影响,并把学生作文中胡编乱造、假话连篇的现象归咎于虚构。

钱梦龙这样突出语文学科与文学的差异、排斥文学性虚构是片面而且有失公允的。这恐怕基于他对语文工具性的认识,因为文学不是工具,不好操作、不好“训练”,所以他也就干脆将之拒之门外。但语文这个工具毕竟不是寻章摘句、应付考试的工具,而是交流沟通、陶冶情操的工具,更是驰骋想象、激发创造的工具。一方面,我们无不痛感语文课上得没味道,老师、学生文学修养差;一方面又竭力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总把学生禁锢在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里,如何指望学生有灵性、有诗情、有创造呢?

对于考试,钱梦龙也曾发过一句著名的“天问”:为什么学生在语文课上花了大量时间学到的东西,除了用于对付考试外,实际上都是些基本无用的?

这也许正是那一代名师的悲哀。

语文试题:考人,还是整人

要问现在的语文教学有什么样的问题,必须先知道我们的语文都考了些什么。

199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一道题中之题是: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一段。这位(a)“思飘云物外”的诗人,(b)早在宋代就晓得月中宫殿比大地寒冷,这真是了不起的事。现代科学表明,当平原上酷暑四十度时,珠穆朗玛峰的气温却低至摄氏零下几十度。在长空中(c)的人造卫星,其背阳面的气温低到摄氏零下几十度,果然是“高处不胜寒”!

要求考生读这段文字后判断:“(a)(b)(c)中应填入的词最适当的一组是:A通晓竟然漫游,B擅长果然畅游,C擅长居然遨游,D善于竟然遨游。”

答案是“C”。

在北京市某重点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的语文卷中,有这么一道让人“考焦、考傻”的题目:

阅读下一段,完成24-28题。(笔者按:此段文字颇长,不全录。文中全部省略号为笔者所加。)

司马迁举了一系列“发愤”的著作,有的说理,有的记事,最后把《诗三百篇》都笼统归于“怨”,也作为一个例子。钟嵘单就诗歌而论,对这个意思加以具体发挥。《诗品·序》里有一节话:“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说也奇怪,这一切差不多是钟嵘同时人江淹那两篇名文《别赋》和《恨赋》的提纲。……至于《上品》里对李陵的评语……更明白指出了刘勰所谓“蚌病成珠”,也就是后世常说的“诗必穷而后工”。还有一点不容忽略,同一件东西,司马迁当做死人的防腐溶液,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司马迁《报任安书》只好“舒愤”而著书作诗,目的是避免“姓名磨灭”、“文采不表于后也”,着眼于作品在作者身后起的功用,能使他死而不朽。钟嵘说“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强调了作品在作者生时起的功用……随着后世文学体裁的滋生,这个对创作动机的效果的解释也从诗歌而蔓延到小说和戏剧。例如周楫《西湖二集》卷一《吴越王再世索江山》……李渔《笠翁偶集》卷二……李渔承认他剧本里欢天喜的“幻境”正是他生活里局天地的“真境”的反映——剧本映照了生活的反面。大家熟知弗洛伊德的有名理论:在实际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假如说,弗洛伊德这个理论早在钟嵘的三句话中稍露端倪,更在周楫和李渔的两段话里粗见面目,那也许不是牵强拉拢,而只是请大家注意他们似曾相识了。

考题如下:

24.文中画横线的“这个意思”的含义是(限在30字以内作答)(3分)

2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司马迁当做死人的防腐溶液,钟嵘却认为是活人的止痛药和安神剂”要说明的共同问题是(限在10字以内作答)(2分)

所不同的是“司马迁当作死人的防腐溶液”侧重要说明的是(限在15字以内作答)(2分)

“钟嵘却……”侧重要说明的是(限在30字以内作答)(2分)

前述那场考试结束后,青年教师雨田在一篇文章中记录下自己当时的感受:“我把试卷放在一边,更加坚信,我们的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彻底失败的!

我认为任何一个入学前的正常儿童都是语言的天才,他们有着不可估量的母语天赋;生活中到处都是活生生的言语现象和言语材料,每个孩子对语言都有天然的强烈兴趣。为什么现在很多学生不想说、不想读也不想写呢?我认为这个现象是‘果’,不是‘因’,是我们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套思想和方法结出的恶果。长期不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读自己想读的,写自己想写的,他们自然就不再想说、想读、想写了。”

青年学者余杰一次在一本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上,偶然发现自己的一篇文章被选用来作为“现代文阅读材料”。一开始,他还感到十分荣幸,后来发现文章后面出了十道“阅读题”:诸如画出了原文中的一句话,询问“作者的本意是什么”,下面列有四个备选的答案。余杰尝试着做了一遍,“题目的难度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我写文章的时候也没有消耗这么多的智力和精神。好容易答完了题目,我再对照后面的标准答案,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结果十道题全部都做错了!”

看来,只有那位出题的语文老师比作为作者的“我”更了解“作者的本意”!

韩寒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一次他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里面是一张读者学校的语文试卷,试卷里有韩寒一篇文章的一个章节,文章的题目叫《求医》,然后有八个选择题。韩寒很细心地完成了考卷,结果只做对了三个选择题。最荒谬的是,他居然选择错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韩寒将此事写进了《通稿2003》中抨击现行语文教学:“建议以后的作文评分取消优良中差,改成‘正合我意’,‘相差不远’,‘参考大纲’,‘逆我者亡’四种得了。偏题的意思就是说,你不应该这么想。说穿了就是,你跟我想的不一样,你这篇就不是好作文。”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曾对前两年的语文高考试题作过评价,他这样描述当时的感受:“我读了,非常吃力,首先是弄懂题目要求就费了极大的劲,有的至今也没有弄得太清楚。这两大部分、六大项、三十五小题、十大页,据说有一万二千字的标准化的考题,形成一种无法抗拒的力,要把我的思维强行纳入某一种固定的、不可置疑的、刚性的模式中,进而控制我的心灵:我感到生命的窒息,陷入了莫名的恐惧与痛苦之中。”

这不是选拔人才,而是扼杀人才。

格伦多曼说:“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伟大的游戏,所有的孩子生来就这样认为,并且将继续这样认为,直到我们使他们相信学习是非常艰难和讨厌的工作。有一些孩子则从来没有真正地遇到这个麻烦,并且终其一生,他都相信学习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游戏。我们给这样的人一个名字,我们叫他们天才。”

何为教学?《现代汉语词典》1996版这样定义:教学是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但在一期《教学与管理》杂志上,一篇题为《教学的教育性》的文章里,作者是这样定义教学的: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将一定的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手段传播给学生。

考试的弊端与暴露的教育危机,并不在于对知识、能力的训练本身,而是我们走向了“科学主义”的极端,一方面知识、能力的训练陷入了烦琐哲学;一方面又忽略、排除了作为教育的根本的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性情的陶冶,人格与个性的教育,独立、自由精神的养成,甚至有可能走向窒息与控制受教育者的心灵的反面——我们之所以如此尖锐地提出“向哪里去”?!

师者,争达标之士也

何毓玲的女儿就读的小学是区重点小学。学校规定7点10分到校早读,早读前还有值日等,中午在校午餐,晚上5点回家,做作业。晚饭后继续做作业,直到9点睡觉。

逢上作业多或难度大,便需熬夜了。不到一年,女儿便问了:“妈妈,我什么时候退休啊?”

何毓玲看了女儿的语文教材后,被吓了一大跳:大大小小各类试题刁钻古怪,匪夷所思。对于课文的分析,也是烦锁唯恐不用其极,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非得把好好的文章给掰烂了揉碎了。何女士由此在《东方》杂志上发出一个母亲的宣言:拯救女儿!拯救方法包括:带女儿游山水以感受自然之美,让女儿吟诗泳词以感受文章之美。

文学搞成了解剖学,在这种纯技术化的应试训练中,学生自然失去了对真正的美文的判断和欣赏能力。

黄女士的女儿在广州市某重点中学读初二,对于孩子的语文学习,她一直都觉得很困惑。她告媒体,录入初中语文教材的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优秀的文章,她每次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都会感动不已,但女儿告诉她,他们班的同学在语文课上学习到《背影》这一课时却丝毫没有触动,不但没有感受到那是伟大的父爱,反而还嘻嘻哈哈地对文中主人公跨过铁路的行为进行“热烈讨论”,认为那是违反交通规则,不值得提倡!面对学生学习名家美文的种种“另类”体会,老师啼笑皆非。

语文教育的现状极不令人满意。高校教师反映,学生入学时有些分数很高。但实际读、写、听、说能力低,书面表达能力尤其低,研究生不会写文章已经比较普遍。中学教师反映,现在中学生语文水平令人担忧,视野狭窄,积累很少。学生中常常能听到,语文是“怪”学科,莫测高深,碰到阅读中的选择题,完全是凭着感觉连猜带蒙,是对还是错,完全无把握。

同类推荐
  • 难忘又一年

    难忘又一年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是共和国建国60周年。在党与共和国的历史上.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里程碑的“伟大转折”无疑是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开放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围绕这一事件,作者在深入研究后发现,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整顿是历史转折的前奏;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为历史转折创造了前提;此后的两年为历史转折作了准备。
  • 会展成长的逻辑

    会展成长的逻辑

    本书分析会展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困难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中小会展企业品牌建设中文化创意的影响作用。通过对会展文化创意的预警进行分析,阐述会展中文化创意的知识产权风险、种类、如何预防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加强文化创意的保护力度是有效克服风险的有力保证等。
  • 哈耶克社会理论

    哈耶克社会理论

    【编辑寄语:在现代学术空间中,论及自由,都绕不过哈耶克;在中国的学术中,论及哈耶克,都绕不过邓正来。】在西方自由主义或政治哲学领域中,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无疑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然而他的重要性,在我看来,并不只在于他曾经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自由主义学术团体“朝圣山学社”的领袖人物.也不只在于他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而毋宁在于他对现代自由主义理论的转向或发展以及他对当代社会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宽所做的知识上的贡献,一如S.Gordon在评论哈耶克政治经济学时所指出的。“哈耶克要比罗尔斯、福里德曼、熊彼特或J·克拉克更重要。甚至比任何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政治哲学给出综合论述的学者更重要”。
  • 国际传播史

    国际传播史

    国际传播是国家间的信息传递,是人类社会信息传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开始对传播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更多的注意。国际传播空间包含哪些具体的内容?分哪些层次?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传播分哪些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哪些特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中国的国际传播史该如何认识?《国际传播史》从国际、国家和媒体的不同角度对国际传播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描述与分析,做出了自己的回答,颇具可读性与启发性。《国际传播史》由刘笑盈和何兰主编。
  • 百日危机

    百日危机

    《百日危机》是第一部反映SARS病毒入侵人类的中国灾难文学的力作,因具有“备忘录”和“启示录”的双重意义而格外受到关注。作者不是为了简单地宣传铁腕治非典的官员、抗击SARS一线的医护人员、为找到对付病毒而呕心沥血的科学家以及为公众讲述抗击SARS一线真相的新闻记者,而是把他们还原成具有职业守精神的普通人,力图传达的是危机中人性的美丑以及更深层的生存境况,用文字做成警钟,提醒人们“悲剧常常重演”的危险存在。
热门推荐
  • 觉堕

    觉堕

    血色的天空余晖一抹,泛发出刀光影影......一个四肢都串着铁链满头银白发的男子,背上背着一座水晶棺,棺中躺着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女子安详的睡着。一把断刀围绕在男子身旁微微鸣叫,男子的脚下踏着成山的尸首,悲愤的仰天长啸。“天”你为什么堕落......“道”你还存不存在......醉梦红尘痴若狂,唯有金钱惹人伤。轻品书中有余香,读者自知缘流长。(收藏,推荐)兴趣群373294640
  • 穿个男装泡位爷

    穿个男装泡位爷

    唯愿岁月安稳,时光静好。闲时亲亲美女,摸摸帅哥便足矣。再闲时逛逛青楼,抱抱美人小腰,喝喝小酒,啃啃骨头。小日子更不亦乐乎!本小姐得宗旨就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 命运夜之命运

    命运夜之命运

    本书主角男,英灵,一强到底。无11,无11。在看的书友,至少我要知道你们再看,,这是我的动力。
  • 高校除灵社团之阻止进化

    高校除灵社团之阻止进化

    延续高校除灵社团的剧情,社团成员回归特勤队之后的故事。精神体的全面进攻,阻挡住他们就是唯一目的。这不是不可逆的进化,就算是,特勤队也不会坐以待毙。
  • 秋玥

    秋玥

    有人说世界很大,其实世界很小,可能你转身的瞬间,那个人便与你擦肩而过。琉璃之所以叫琉璃,是因为她很珍贵。可是,琉璃并不知道她名字的含义,她也不知道自己是父母最爱的人。卑微如她,可却坚韧如初。这是琉璃与她挚友的故事,亦是青春年少的故事……
  • 天将门神

    天将门神

    星宫四方二十八星宿,民间两界八百万神明。拥有上位神明力量的钟擎甘做小小门神,竟然只是因为每年都有贡品。女娲后人、上古神兽、二十八星宿、八百万神明都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钟擎身边……
  • 缘起缘灭:君心遥

    缘起缘灭:君心遥

    六界生灵万千,冷情如神,薄情如魔,皆逃不开一个情字。卿绾看过人间百态,叹过世间情事,却从未想过自己有一日也会为情所困。当生来坚持的信仰与措手不及的情意两相对立,她究竟该如何抉择。“若这情意皆是你布予我的一场局,我甘愿陪你做这局中人。”
  • 一见钟情独宠高冷女神

    一见钟情独宠高冷女神

    他初次见她就已爱上她,22年第一次动心,这就是所谓的怦然心动,一见钟情吧!一眼便是一生她是冰,他就是火。他来融化她。当记者问道“韩总,你用一句什么话来形容你对夏总的感情”韩洛晨回想起自己第一次见到夏若曦的时候“一眼便是一生”当记者问道“夏总,你会用一句什么话来形容你对韩总的感情呢?”夏若曦回想起韩洛晨追自己的种种“日久生情便是一世”两人对视,眼里只有彼此
  • 人生高起点:追求富裕人生

    人生高起点:追求富裕人生

    人生的智慧丰富多彩,成功的方法许许多多,如果你想把握住未来的人生,那末,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就会裨益多多。这套《人生高起点:卓越人生素质培养文库》,将精彩的人生哲理、实用的人生途径、最有说服力的人生经验,尽收囊中,送给广大读者,目的就是启迪读者对人生的思索,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感悟,让读者在智慧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 耳食录

    耳食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