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48600000013

第13章 酝酿(2)

原来,那启事是中国共产党平度县委党史征集办公室出面刊登的,为的是寻觅谢世已久的名叫“杨明斋”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的史料。最初,连杨明斋是哪里人都不知道,从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王翔千之女黄秀珍(本姓王,化名时改姓黄)那儿听说杨明斋是平度县人,于是在《平度大众》刊登了这则启事。杨德信的大爷正是杨明斋。这么一来,才使杨明斋的早年身世有了眉目。尽管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未能找到一张杨明斋的照片。直到近些年,研究者才辗转找到杨明斋的照片,使后人得以一睹这位先辈的面容……

杨明斋是一位谜一样的人物。兼通中俄两国语言的他,曾在沙皇俄国的外交机关里工作。其实,那时的他,已是布尔什维克,他在那里做秘密工作——为布尔什维克工作。

他,1882年出生在山东平度县马戈庄一位名叫杨仁鉴的农民家中。父亲最初为他取名杨好德。父亲粗知诗书,总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文化的人,所以省吃俭用,把他送入私塾。16岁那年,家中已无力供养杨明斋上学,他只好回家务农。不久,他成了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杨明斋

不幸的是,新婚不久,妻子便去世了。村里有人去“闯俄罗斯”,正陷于苦闷之中的他也随着去了。这样,1901年春,19岁的杨明斋来到了俄国东方的门户海参崴,在那里做工。

他一边做工,一边也就学会了俄语。

此后,他进入广漠荒僻的西伯利亚做工,成为劳苦的华工中的一员。一无所有的他,参加了俄国工人运动,于是和布尔什维克日渐接近,以至成了布尔什维克中的一员。

十月革命之后,杨明斋成为旅俄华工中一位活跃的人物,他组织华工们参加红军,为保卫苏维埃而战。

不久,杨明斋被派往海参崴。当时,海参崴还在日本占领之下,而杨明斋曾在这儿做过工,熟悉那里的情况。

海参崴地处绥芬河口海湾东岸,原本是大清帝国的领土。1860年,沙俄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不平等的《北京条约》,从此那儿成了俄国的领地。沙俄在那里筑寨建港,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即“控制东方”。不过,那里毕竟曾是中国的领土,居民之中三分之一是华人。杨明斋去到那里,把华侨组织起来。他的公开身份是华侨联合会负责人,他在这样的公开身份掩护下,为布尔什维克做地下秘密工作。

那时,苏俄的远东部分处于日、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干涉军和白俄的高尔察克、谢苗诺夫部队统治之下。到了1919年下半年,苏俄红军越过乌拉尔山东进,抓住了高尔察克,西伯利亚落入了红军手中。第二年,高尔察克被处决,海参崴也插上了红旗。

就在红军长驱直进西伯利亚前夕,1919年3月,在西伯利亚西缘鄂木河畔的鄂木斯克城,一次秘密会议正在举行。那是俄共(布)第二次西伯利亚代表会议,会议除了研究东进问题之外,还决定成立一个秘密机构——“俄共(布)西伯利亚区委情报宣传局”。这个情报宣传局的任务是“建立和加强同东方及美国共产主义组织的联系”。这是俄共(布)成立的第一个专门研究、联系东方及美国共产主义组织的机构。

在中国发生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之后,1919年6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区委的负责人之一加蓬向俄共(布)中央建议,在西伯利亚区委成立“东方局”(又称“东方民族部”),专门负责和东方各国的革命力量进行联系,并帮助这些国家建立共产党。

当红军进入海参崴之后,杨明斋受到了重视。不言而喻,他身为布尔什维克,又是中国人,通晓中、俄两国语言,是难得的可以从事与中国共产主义者建立联系的恰当人才。杨明斋参加了设在海参崴的俄共(布)远东地区委员会的工作。

1920年1月,一份来自海参崴的重要报告,送到了俄共(布)中央委员会。这份报告是由维库什纳列夫和萨赫扬诺娃共同署名的,他俩都是俄共(布)远东地区委员会的负责人。这份报告向俄共(布)中央提出了他俩的建议:俄共(布)远东地区委员会应着手和中国的革命者建立经常的联系。

也就在这份报告送出不久,李大钊送走了陈独秀,来到了天津“特别一区”那幢小楼。来自天津的重要信息,迅速传到了海参崴。

李大钊不是江亢虎。中国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与俄共(布)挂上了钩。从海参崴派出的俄共老布尔什维克伯特曼住在天津,不断发来准确、可靠的情报——他找到了中国的共产主义战友!

俄共(布)中央仔细研究了远东地区委员会负责人的报告,获知了来自中国的最新信息,于1920年3月批准建立了“俄共(布)远东局”,作为俄共(布)专门负责同远东各国革命者联系的机构。在海参崴,成立了“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维廉斯基·西比利亚可夫被任命为分局的负责人。俄共(布)远东局选择海参崴建立分局,是由于海参崴这“东方的门户”跟中国联系方便——那时,从莫斯科到海参崴的西伯利亚大铁道遭到战争的破坏,一趟列车起码要二三十天才能到达。

1920年3月,就在建立远东局不久,俄共(布)中央与共产国际磋商,并获得了共产国际的批准、同意,给俄共(布)中央远东局海参崴分局发去电报:派遣一个代表团前往中国。

据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中央党务档案馆所保存的档案(卷宗514,目录号1,归案卷号4,第7页)表明,派遣这个代表团的使命是:“同中国的革命组织建立联系。”

又据日本波多野乾一所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5卷透露,列宁对这个代表团下达了三项指示:

一 同中国社会主义团体联系,组织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及青年团;

二 指导中国工人运动,成立各种工会;

三 物色一些中国的进步青年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并选择一些进步分子到俄国游历。

不过,作者并未注明列宁的三项指示的出处。施瓦茨著的《中国共产主义和毛泽东的兴起》(B.I.Schwartz,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也有类似的记载,但同样没有注明原始材料出处。

不论怎么说,代表团负有“同中国的革命组织建立联系”这一使命是确切无疑的。杨明斋被选入代表团,他的职务是翻译。

代表团的负责人是俄国人格列高里·纳乌莫维奇·维经斯基(又译为“乌金斯基”、“威经斯基”、“魏金斯基”)。他又名查尔金,后在中国曾取了一个汉名,叫吴廷康;他还取了中国式的两个笔名——魏琴、卫金。

中等身材,温文尔雅,学问渊博,维经斯基给人以良好的印象。1893年4月,他出生在俄国涅韦尔市,父亲是森林工厂的管理员。

1907年,14岁的维经斯基中学毕业以后,家庭无法继续供他上学,便去维切布斯克印刷厂里当排字工人。

三年后,他到白斯托鲁克当会计。

20岁那年,贫困潦倒的他前往美国谋生,边学习边做工。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经历。来到美国之后,他的眼界一下子开阔了,阅世不深的他,明白了许多道理。他的英语也讲得流畅,这为他后来成为国际社会活动家准备了便利的条件。

1915年,22岁的他在美国加入了社会党,并开始介入政治。

听说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他欢欣鼓舞地从美国回到俄国,在海参崴加入了俄共(布)。不久,他到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参加苏维埃工作。

1918年11月,原沙俄海军上将、黑海舰队司令高尔察克叛乱,在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者的支持下,在鄂木斯克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以“俄国最高执政者和陆海军总司令”自居,与列宁分庭抗礼。高尔察克曾占领西伯利亚、乌拉尔和伏尔加河一带。维经斯基奉命参加地下工作,反对高尔察克。

1919年5月,维经斯基在海参崴被白匪逮捕,关入监狱,不久被判处无期徒刑,流放到黑龙江口外的库页岛做苦役,经历了人生的严峻考验。

维经斯基显示了他的组织才能。他暗中联合了岛上被流放的政治犯,成功地进行了暴动,战胜白匪,获得了自由。

1920年1月,维经斯基回到了海参崴,参加了俄共(布)东方民族部的工作。

不久,当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考虑派一个代表团去中国,物色人选时,选中了维经斯基。27岁的维经斯基被选中,是因为他具备了这样一些条件:经历过严峻的生死考验,表明他对革命赤胆忠心;具有地下工作的经验;流利的英语,使他便于在国外开展工作。

代表团的成员还有库兹涅佐娃——维经斯基的妻子。马马耶夫充当维经斯基的秘书。马马耶夫的妻子马马耶娃也参加了代表团,在代表团里担任打字员。25岁的马马耶夫本是苏俄红军军官,马马耶娃则是莫斯科歌舞演员。这样,两对夫妇同行,看上去像去中国旅游似的。

代表团得到指示,增加一项使命:“考察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的可能。”

乔装“新闻记者”访问李大钊

1920年4月初,北京最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不远处一幢外国公寓里,来了五位新客人。客人们一律持“苏维埃俄罗斯共和国”护照,三男两女,其中一位男子一望而知是中国人,却能操一口流畅的俄语。

据云,五位客人是俄文报纸《生活报》的记者,他们都持有《生活报》记者证,此次中国之行,为的是筹办建立一家通讯社,名曰“华俄通讯社”。这家通讯社将把中国的消息译成俄文,发往俄国;同时把俄国的新闻译成中文,供给中国各报刊,以促进中俄两国的信息交流。在当时中俄两国消息相互闭塞的情况下,《生活报》的记者们筹建这样的一个通讯社,倒是确实需要的。当别的外国客人问起这五位俄国记者时,他们总是如此叙述自己来华的使命。

就在这个代表团抵达北京不久,又有两位从不同途径赶来的俄国人悄然到达北京,并与他们取得了联系。

其中的一位俄国妇女,也来自海参崴,不过她的外貌跟正宗的俄罗斯女人不同,她是贝加尔湖沿岸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她叫萨赫扬诺娃,会讲俄语,也会讲蒙古语,是俄共(布)远东地区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在三个月前,向俄共(布)中央委员会致函,建议与中国革命者建立联系的便是她。

另一位是身材高大的俄国男子,蓄着大胡子,会讲一口纯正的法语——他本是俄国工人,后来侨居法国。他倒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记者,从哈尔滨奉命赶来。他叫斯托扬诺维奇,又名米诺尔,俄共(布)党员。

维经斯基

萨赫扬诺娃和斯托扬诺维奇前来北京,都是为了配合那个《生活报》记者代表团执行特殊的使命。

最先开始“采访”的,是那位中国人——杨明斋。比起他的俄国同志来,他在北京活动要方便得多。虽然他的衣袋里放着苏俄护照,但是他一走出外国公寓,便消融在街头那黄皮肤、黑眼珠的人群之中。

对于杨明斋来说,这儿虽然是他的祖国,不过新来乍到,仍有人地生疏之感。他毕竟19岁便离乡背井“闯俄罗斯”去了,在俄国度过了19个春秋。他这次是头一回来到北京。

杨明斋首先“采访”的是号称“中国通”的波列伏依。他来到了离王府井大街不远的北京大学,跟这位在那里任教的俄语教授用俄语交谈着——虽说他们也可以用汉语交谈,但是那时北京城里懂俄语的毕竟不多,用俄语交谈保密性更好一些。

波列伏依的中文名字叫“鲍立维”,又叫“柏烈伟”。在海参崴长大的他,常跟那儿的中国人打交道,会讲汉语,懂中文。他居然研究起中国的《诗经》来,成了一位汉学家。1918年下半年,他从海参崴来到天津,住在“特别一区”。台湾王健民先生著《中国共产党史稿》一书称他是“第三国际驻天津文化联络员”,那是不正确的。他不是俄共(布)党员,而是白俄,当然也就不可能是“第三国际驻天津文化联络员”。不过,他倾向革命,与俄共(布)的许多人有着友谊并保持联系。他来到天津之后,确实跟北京、上海、天津许多进步文化人进行联络。他既会讲俄语,又会讲汉语,成了沟通俄共(布)朋友和中国进步文化人之间的桥梁。

鲍立维对《新青年》杂志非常注意,每期必读。理所当然,他注意到了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大名。去北京的时候,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跟李大钊谈得非常投机。他送给李大钊一些来自莫斯科的关于马列主义的小册子,使李大钊十分高兴。布哈林著的《共产主义ABC》英文本,便是其中的一本。于是,李大钊介绍鲍立维到北京大学担任俄语教员,并编纂《俄华辞典》。

杨明斋拜访了鲍立维,说是苏俄《生活报》记者维经斯基希望报道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鲍立维伸出了左手的大拇指说:“李大钊!”又马上伸出右手的大拇指说:“陈独秀!”

鲍立维向杨明斋说起了北京大学,说起了《新青年》,说起了去年发生的五四运动,说起了“北李南陈”……这位货真价实的“中国通”,十分准确地勾画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简貌,使杨明斋心中有了底。因为,他和维经斯基“初来中国的时候,对于中国情形十分陌生。他们的使命是要联络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但不知找谁是好”。[1]

杨明斋又去拜访北京大学另一位俄籍教员阿列克塞·伊凡诺维奇·伊凡诺夫。此人也是一位“中国通”,他的中文名字叫“伊凤阁”,又叫“伊文”。他也是汉学家,精通中文,而且比鲍立维来华更早。伊凤阁所介绍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情况,大致跟鲍立维差不多,他同样提到了“北李南陈”。

维经斯基决定访问“北李南陈”。陈独秀已经出走上海,他就请鲍立维、伊凤阁介绍,前往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室访问李大钊。

这是俄共(布)使者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领袖人物李大钊的第一次正式接触。当时,31岁的李大钊比维经斯基大4岁。

当时在场的李大钊24岁的学生罗章龙,后来这样回忆往事:

李大钊是北大教授兼图书馆馆长,他在当时写下了不少水平很高、语言精彩的文章。《新青年》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数他的最多,他公开赞扬十月革命,是我国最早宣扬共产主义的代表人物,因此,他在那时就享有很高的名望。维经斯基到北大会见李大钊是很自然的事。

维经斯基访问李大钊也不是盲目而来,而是事先做了些准备工作。首先,维经斯基了解到李大钊先生是赞成十月革命的。他同李大钊见面谈了一席话之后,便要求见见参加过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一些同学。这样大钊先生就找了几个同学和维经斯基见面,人数不多,其中有我和张国焘、李梅羹、刘仁静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

同类推荐
  • 先锋

    先锋

    本书通过对浙江大学近五年来受表彰的近百个先进基层党组织的采写,生动反映了在创办世界一流高水平社会主义大学进程中,高校党建工作推进过程和建设成果,形象地揭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校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
  • 中国大热点(2013-2014)

    中国大热点(2013-2014)

    本书通过对2013年以来中央、省、市、县、百姓关注的热点事件进行全面梳理,精选出当今社会各界最受关注的前沿话题。全书分为战略篇、法治篇、社会篇、发展篇、数据篇等篇章。
  • MPA教学案例汇编(一)

    MPA教学案例汇编(一)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适应了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性和多样化人才的迫切需求,从1991年我国第一个专业学位工商管理硕士试办,到目前为止,经过近16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有了16种专业学位。
  • 大国崛起与国家安全战略选择

    大国崛起与国家安全战略选择

    本书是一本研究世界国家安全战略的书籍。主要内容包括:导论;世界霸主的梦想与现实—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命运多舛的大国追求—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选择;斩切不断的大国梦想—日本两次崛起及其国家安全战略选择等。
  • 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

    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

    本书对美国的政策变化及其影响进行探讨,并对许多存在争议的问题,包括堕胎、同性恋、死刑、女权、科学与宗教、核扩散、枪支泛滥、贫富悬殊、环境保护、原教旨主义、政教融合、“先发制人”的战争等,进行了分析和评判。
热门推荐
  • 穿越之唐家幺女

    穿越之唐家幺女

    一场舞蹈大赛威压断裂,一朝穿越,醒来后的世界竟然是不存在于历史上的!现代是孤儿的她,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孝顺死去的那个“她”的父母呢?又如何智斗心怀怨恨的同父姐姐?万万没想到自己能影响这整个朝代和国家和平的她,又如何穿梭四国,为了自己心中的责任感和愧疚感,来拯救那么多无辜的子民?心怀天下的她怎么解开纠缠不清的情债?书里给你答案!
  • 姻差郎错:扑倒呆萌相公

    姻差郎错:扑倒呆萌相公

    【新文《快穿女配:反派,狠狠撩》已发布,求支持(*^ω^*)】倾城女子红衫妖娆,斜倚门槛,妩媚多姿。“爷,今天天气不错,咱们来洞房吧!”一双大眼眨呀眨,不遗余力的放电。冰山王爷满是疑惑,很是呆萌:“王妃,你不冷吗?”门外,一尺厚的雪努力找着存在感。……豪华的浴室里雾气升腾,仙气漫漫,一朵清丽芙蓉出水来。“爷,来洗鸳鸯浴吧!”话音刚落,一道白光闪过,原来在浴池里的极品美男已经立于浴池边,捂的严严实实的。美男眉头微皱,很是不赞同:“王妃,做女人,不可以这么色的!”……总之,这就是俏皮王妃努力扑倒冰山王爷的艰难之旅,温馨有爱,欢迎来看
  • 让员工一起成长:构建教育培训体系的7大方面

    让员工一起成长:构建教育培训体系的7大方面

    影响时空管理丛书由影响力训练集团组织十几位专家、几十位学者、上百位培训界精英历经三年时间精心创作,内容注重实战,以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为导向;论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工具多、方法多、案例多,且经过多轮培训课程使用并经过多次修订,受到各层次管理者的欢迎和好评。本书以培训管理实战为导向,分为三个部分,即企业培训的理念导向,构建培训体系的7大方面,优秀企业的培训管理的案例,对企业的培训体系构建和培训管理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 梦愿

    梦愿

    忘川河边那一叶停泊的孤舟,将你带入亡者的世界,你是否能够听到他们的梦愿?当曾经的彼岸变作利益的牺牲品,你该何去何从?当遥不可及的星星靠近,它是否会灼伤你的心灵?本就该幸福的家庭你是否因为偏念而抱憾终身!一场梦中的婚礼,即使再美好也只是在梦中!一杯茶,一本书,彼岸花丛中,她们因亡者的梦愿而生,让亡者得以度化,但却度化不了自己,生生世世留在着忘川河边,是什么让她们执念入骨无法轮回,她们又能否轮回?
  • 梁思成传

    梁思成传

    本书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杰出代表、伟大建筑巨人梁思成波澜起伏的生命历程。
  • 超级军团系统

    超级军团系统

    别的人通过系统强化自身,郝帅却要不断强化手下!别的人闯位面时都要累死累活的亲自动手,郝帅只要指挥好手下!有人来刺杀郝帅,“变羊术!小样,难道你不知道只有实力最强大的人才能统帅最强大的军团么!”且看郝帅如何统帅他的军团闯天下!这里没有一步登天,这里没有美女如云,有的只是那一步步脚印,有的只是那淡淡的温情。
  • EXO:旧时光

    EXO:旧时光

    〔EXO快穿系列〕〔治愈〕【曦年文学社】〔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行行异异的人。他们有的利益熏心,有的情深义重,有的hentai以折磨人为乐……当有一天,丑恶的人撕开面具,利益熏心的人满盘皆输,hentai的人失去意义,又是怎样?【十三个单元,结局1v1。】
  • 影响集

    影响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学院都市的音之奏者

    学院都市的音之奏者

    穿越到学院都市的普通宅获得了类似于泽布拉的控制声音的能力。
  • 大咒師

    大咒師

    寒天阳没有修炼的资质,更没有任何神兵利器在手,只是一个被掌门捡回来的一个体弱多病随时一命呜呼的人,同时还惨受同门欺凌的人……梦中频频出现的神秘女子,寒天阳真正的身份疑云笼罩。机缘巧合之下,咒术开启。种种谜团接踵解开,受万年的唾弃,受世人的仇视。真相?是报复世人的开始,还是重现大咒师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