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48600000011

第11章 前奏(6)

正在聚精会神凝视银幕的人们骚乱起来,仰起头惊讶地望着夜空中飘舞的白纸,你争我夺,秩序大乱。

1918年陈独秀、李大钊等编辑的《每周评论》

陈独秀趁这机会,又甩了一大把纸片。

就在这时候,黑暗中蹿出一个人,朝陈独秀说道:“给我一张。”

陈独秀竟然随手给了他一张。

那人借着亮光一看标题:《北京市民宣言》。

猛地,那人尖嗓高喊:“是这个!就是这个!”

一下子,从暗处扑出几条黑影,一下子就把陈独秀扭住。

原来,密探们盯住陈独秀已经多时!

高一涵见情况不妙,蹿上天桥想逃。密探大喊:“还有一个!那边还有一个!”

高一涵在紧急之中把怀里的传单一股脑儿从天桥撒下,噔噔噔跑过天桥,扔掉长衫、草帽,下了楼,钻进混乱的人群。这下子,把尾随抓捕的密探甩掉了。

高一涵跑到楼下一看,邓初正在台球场里发传单呢。

高一涵连忙过去告诉邓初:“独秀被捕了!”

“别开玩笑!”邓初还不相信哩。

就在这时,陈独秀被一群密探扭扯着押下楼来。陈独秀一边走,一边高声大叫:“暗无天日,竟敢无故捕人!”

陈独秀这般大嚷,为的是让高一涵、邓初知道,尽快逃避……

子夜,万籁俱寂。北京大学附近的箭杆胡同9号陈寓,响起了急促的擂门声。

“谁呀?”屋里传出一个女人惊讶的声音。

“开门!”门外一声粗鲁的命令式的答话,表明事态严重。

那女人意识到发生了意外,连忙披衣下床。她叫高君曼,乳名小众,陈独秀的第二位妻子。陈独秀奉父母之命,在18岁时与年长他3岁的高晓岚结为夫妇。高晓岚乳名大众,文盲,小脚,与陈独秀的思想几乎相差一个世纪!婚后,高晓岚生下三子,即延年、乔年、松年。后来,陈独秀爱上高晓岚同父异母之妹高君曼。高君曼乃北京师范学校毕业生,喜爱文学,思想新潮,跟陈独秀志趣相投。1910年,陈独秀与高君曼不顾陈、高家族的反对,在杭州同居。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沈君默结识了陈独秀。当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之后,把高君曼也接来,在箭杆胡同同住。

高君曼未及开门,大门已被撞开,闯进一大群荷枪实弹的警察、士兵,再加上屋外的,足有百人之众!

陈家亦即《新青年》编辑部所在地,遭到了彻底的大搜查,《新青年》杂志、陈独秀的来往信件,都落到了警察们手中!

当夜,在城南游艺园散发传单的李大钊得知陈独秀被捕的消息焦急万分,连忙找来了北京大学德文班学生罗章龙[1]等人,要他们以北京学生的名义发电报给上海学生,把陈独秀被捕的消息捅出去,动员舆论进行营救。

隔了一天——6月13日——陈独秀被捕的新闻见诸北京《晨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申报》《时报》,全国各大报也都予以转载。此事顿时激起众怒,社会各界纷纷抨击北洋政府。

一时间,各地抗议电报纷至沓来,矛头直指北洋政府。

李达在《民国日报》上发表《陈独秀与新思想》一文,说得痛快淋漓:

陈先生捕了去,我们对他应该要表两种敬意。一,敬他是一个拼命“鼓吹新思想”的人。二,敬他是一个很“为了主义肯吃苦”的人。

捕去的陈先生,是一个“肉体的”陈先生,并不是“精神的”陈先生,“肉体的”陈先生可以捕得的,“精神的”陈先生是不可捕得的。[2]

要求快恢复“无罪的”、“有新思想的”、“鼓吹新思想的”陈先生的自由来。

那位已经回到湖南的“二十八画生”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号上写了《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一文,赞誉陈独秀为“思想界的明星”:

本书作者曾在北京拜访罗章龙。时值盛暑,他正住在北京医院高干病房里。虽然年事已高,但他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记忆清晰

陈君之被捕,决不能损及陈君的毫末,并且留着大大的一个纪念于新思潮,使他越发光辉远大。政府决没有胆子将陈君处死,就是死了,也不能损及陈君至坚至高精神的毫末。

我祝陈君万岁!我祝陈君至坚至高的精神万岁!

孙中山在上海会见徐世昌派出的和平谈判代表许世英时,也很尖锐地提到了陈独秀被捕之事:“你们做的好事,很足以使国民相信我反对你们是不错的。你们也不敢把他杀死,死了一个,就会增加五十个、一百个,你们尽管做吧!”

孙中山坚决要求徐世昌释放陈独秀。

许世英这位“内务总长”不敢怠慢,赶紧给徐世昌发去电报,转告了孙中山的意见。

慑于重重舆论的压力,陈独秀被关押了98天之后,终于在1919年9月16日,由安徽同乡作保,走出了监狱。

“北李”为“南陈”获释热烈欢呼,欣然命笔,写了《欢迎独秀出狱》一诗:

觉悟社在1920年1月出版的《觉悟》

你今出狱了,

我们很欢喜!

他们的强权和威力,

终究战不胜真理。

什么监狱什么死,

都不能屈服了你;

因为你拥护真理,

所以真理拥护你。

你今天出狱了,

我们很欢喜!

相别才有几十日,

这时有了许多更易:

从前我的“只眼”[3]忽然丧失,

我们的报便缺了光明,减了价值;

如今“只眼”的光明复启,

却不见了你和我们手创的报纸![4]

可是你不必感慨,不必叹息,

我们现在有了很多的化身,同时奋起;

好像花草的种子,

被风吹散在遍地。

你今天出狱了,

我们很欢喜!

有许多的好青年,

已经实行了你那句言语:

“出了研究室便入监狱,

出了监狱便入研究室。”

他们都入了监狱,

监狱便成了研究室;

你便久住在监狱里,

也不须愁着孤寂没有伴侣。

在陈独秀出狱之后,中断了快四个月的《新青年》杂志终于又和读者见面了。

就在陈独秀出狱的那天——9月16日——天津的十位男青年和十位女青年组织了一个崭新的团体,取名“觉悟社”,出版刊物《觉悟》。觉悟社的领导人,是一位21岁的小伙子,名唤周恩来。《觉悟的宣言》便是他写的。

应周恩来之邀,李大钊在9月21日来到天津觉悟社演讲。紧接着,《新青年》编辑部的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也应周恩来和觉悟社之邀,前往天津演说……

[1]1989年9月15日,作者在北京访问了93岁高龄的罗章龙,请他回忆此事。

[2]1916年6月24日《民国日报》。

[3]“只眼”是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表《随感录》所用的笔名,取义于南宋杨万里的诗:“近来别具一只眼,欲蹈唐人最上关。”

[4]这是指《每周评论》。此报由陈独秀、李大钊创办,1918年12月22日创刊。陈独秀被捕后,《每周评论》被北洋军阀政府封禁,1919年8月31日停刊。

骡车载着奇特的账房先生去天津

几个月后,李大钊又一次去天津。不过,这一回全然不同,他没有公开露过一次面,行踪也十分诡秘。

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

那是1920年2月中旬,年关将近,家家户户门前贴起了“迎春接福”、“万象更新”之类红色横幅。离正月初一——公历2月20日——眼看着只剩几天了。

“的笃、的笃”,一辆骡车缓缓驶出北京城朝阳门,先南后东,朝着天津进发。

车上有两位乘客,一位年约30岁,留着八字胡,戴金丝边眼镜,身材魁梧,一身皮袍,正襟危坐,手提包里装着好几册账本,一望而知是年前收债的账房先生。他讲得一口北京话,路上一切交涉,都由他出面。

另一位约莫40多岁,坐在车篷之内,像是畏寒,一顶毡帽压得低低的,一件棉背心油光可鉴。此人看上去像个土财主,抑或是那位账房先生的下手。他总是“免开尊口”,要么无精打采地闭目养神,要么默默地凝视着道路两旁那落尽叶子的秃树。

那位“账房先生”,便是李大钊;那位躲在车里的,是陈独秀。他俩乔装打扮,秘密出京。

风声甚紧,警察又在追捕陈独秀……

事情是由前些天报纸上关于陈独秀的报道引起的:

《陈独秀在武汉文华学校演讲〈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

《陈独秀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演讲〈新教育的精神〉》;

《湖北官吏对陈氏主张之主义大为惊骇,令其停止演讲,速离武汉》;

《陈独秀深愤湖北当局压迫言论自由》;

……

京师警察厅头目阅报大惊:陈独秀乃保释之人,每月都要填写《受豫戒令者月记表》,在京的行动尚受约束,怎可事先不报告、擅自离京,更何况到了外地四处演讲、宣传“主义”?这怎么行呢?

于是,箭杆胡同里忽见警察在那里站岗。这儿既非交通要道,又非大官住地,不言而喻,警察在“守株待兔”,等候着从湖北归来的陈独秀,要把他重新逮捕。

其实,陈独秀早在1月下旬便已经离开北京悄然前往上海。那是广东军政府委托汪精卫、章士钊等筹办西南大学,邀请陈独秀来沪商量有关事宜。陈独秀抵沪后,又受胡适之荐,前往武汉。

如胡适所言:

那时华中地区的几所大学聘请我去做几次学术讲演,但是我无法分身,因为杜威教授那时也在北京讲演,我正是杜威的翻译;所以我转荐陈独秀前往。对方表示欢迎……[1]

于是,陈独秀2月2日离沪,乘“大通轮”于2月4日抵达汉口。8日晚,陈独秀乘火车北上,返回北京。

在火车上,陈独秀和同行的几位武汉地区校长谈笑风生。那几位校长欲去北京物色教授到武汉任教。

火车迎着朔风,喷撒着黑烟,朝北京进发。

在北京大学校园里,李大钊手持陈独秀发来的电报,焦急万分。因为早有学生报信,陈寓门口有警察站岗,正张网捕陈。

李大钊把《新青年》编辑高一涵及几位学生找到家中,商议对策,如此如此……

北京车站,陈独秀刚刚走下火车,一位学生便迎了上去:“陈先生!”

那位学生递上李大钊的亲笔信,陈独秀才知道警察正在家门口“恭候”。

陈独秀只得随着那位学生前往友人、北京大学教授王星拱家。进家之后,发现李大钊和高一涵已在里面等他了。

“仲甫,你要赶紧离开北京,避一避风头。”李大钊说道,“你如果再落到警察手里,就很难出来了。”

“那就到上海去吧。”陈独秀说,“汪孟邹在上海,我到他那里住一阵子。”

“你先歇息一下。”李大钊说,“我想办法护送你出京。”

北大教授陈独秀

翌日,一辆骡车来到了王家门口,那位“账房先生”已经跨在车把上。陈独秀向王星拱家的厨师借了那件油光发亮的背心,又借了顶毡帽,躲进那骡车。

骡车很慢,走的又是小道,总算躲过了警察的眼睛。

“的笃、的笃”,蹄声清脆。小小骡车,载着“两大星辰”——“北李南陈”、载着《新青年》的两员主帅。

在僻静的野外,“账房先生”转进车内,跟戴毡帽的那一位压低了声音,细细地商讨着一件大事。

骡车向南到达廊坊,再朝东折向天津,一路上慢吞吞地走了好几天。“北李”和“南陈”从未有过这么多的时间,可以如此专心致志地交谈。

“是该建立中国共产党了!建立中国的布尔什维克!”就在这辆不断摇晃着的骡车上,“北李南陈”商议着这件严肃而重大的事情——“计划组织中国共产党”。[2]

“我着手在北京作建党的准备,你在上海作建党的准备。”李大钊对陈独秀说的这句话。后来被历史学家们称为“北李南陈,相约建党”。

轻声细语,他俩探讨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任务,研究着党纲应该怎么写,包括些什么内容。

如此一路共商,时光飞快流逝,天津城近在眼前了。

“账房先生”重新坐回了车把,车里的那位又把毡帽压得低低的。

进入天津城,他俩没有朝火车站走去——因为警察很可能会在火车站“恭候”。

“仲甫,脱掉你的油腻的背心,摆出你教授的派头来。我送你上外国轮船!”李大钊想出了好主意。

陈独秀脱下背心,托李大钊“物归原主”。

在码头,陈独秀紧紧地握着李大钊的手,说道:“后会有期!”

陈独秀踏上了挂着“洋”旗的船,一口英语,俨然一位“高等华人”。

当陈独秀来到上海,已是阴历除夕——2月19日。上海街头响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酒吧、饭馆里传出划拳声,舞厅、戏院飘出乐曲声,石库门房子里传出哗哗麻将声,陈独秀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在码头送别陈独秀之后,李大钊的心中也放下一块大石头。

李大钊没有马上回北京,他不时回头望望,看看有无“尾巴”。

他朝“特别一区”走去。“特别一区”是天津的俄国旧租界,苏俄十月革命之后,废除了原先沙皇俄国在中国的租界,不过“特别一区”仍成为俄国人在天津聚居的所在。

1918年,李大钊发起少年中国学会。这是李大钊(右三)等少年中国学会成员1920年在北京的合影

李大钊和天津的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章志等人秘密来到“特别一区”一幢小洋楼里,在那儿,李大钊与俄共(布)友人进行了会谈。

那位俄共(布)友人是谁呢?后来章志所写的回忆文章《关于马列主义在天津传播情况》中没有提及姓名,现在也就不得而知。

不过,极有可能是后来成为俄共(布)中央西伯利亚远东人民处处长的伯特曼。1957年在伊尔库茨克出版的米勒著《在革命的烈火中》一书,提及伯特曼曾在1919年夏天在天津会见过李大钊,并称李大钊是“了不起的马克思主义者”。

当然,伯特曼所说的会见李大钊是“1919年夏天。”

倘若不是伯特曼,那么究竟是谁,尚不得而知。

不知怎么会走漏了风声——大约是“特别一区”那里早已在密探监视范围之中,李大钊的来访引起了注意。第二天,天津《益世报》就捅出了消息:《党人开会,图谋不轨》!

李大钊见报,马上通知那天同去会晤的天津友人预防不测,自己便于当天匆匆赶回了北京。

陈、李天津之行,把组织成立中国共产党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1]《胡适口述自传》,第19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高一涵:《李守常先生传略》,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5月24日、25日。

同类推荐
  • 创新与发展

    创新与发展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和“七一”讲话精神,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促进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福建省社科联于2011年4月至12月组织了以“管理创新与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11年(第八届)学术年会活动。本届学术年会围绕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及学术前沿问题进行交流和宣传。
  • 旧制度与大革命(政务版)

    旧制度与大革命(政务版)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开篇即写道:“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已经有前人绘声绘色地书写过,我不愿意再写。我现在所创作的这部书绝不是为了讲述这一段大历史,而是志在思考、研究、透视这一场大革命。”这部作品从宏观角度揭示了大革命的本质、使命与功绩,从中观角度解析了引发大革命的各种制度性诱因,从微观角度解析了引发大革命的各种社会性诱因。这部作品,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国大革命,并从中获得历史的启示。
  • 自由的认识与实践: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

    自由的认识与实践: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

    本书对自由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提出与逻辑线索、理论构成与研究方式,自由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自由主义批判与重申,实践理性与自由实践理性等问题进入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 中国国情报告(2013-2014)

    中国国情报告(2013-2014)

    本书分为时局与对策、发展与改革、政党与政府、思路与对策、决策与战略五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中国改革进入新周期、加紧构筑社会建设和管理升级版、法治政府建设三大“样板间”等。
  • 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

    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

    政治迷信与政治民主是绝对难以并存的。“民主的确要以基本理性能力为前提,在任何社会里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要推进政治进步,建设民主政治,必须认真清理千百年来政治迷信的根基,努力洗刷种种政治迷信的残迹。$$《新世纪学人文萃:权力的黑光》作者是力求遵照马克思提出的原则来进行这项工作的。
热门推荐
  •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经典童话(中华少年成长必读书)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经典童话(中华少年成长必读书)

    爱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阅读已经被认定为人一生最重要的素养。阅读素养高的人,不仅求职的能力、转换行业的能力强,而且从心理学角度讲,也更容易拥有快乐、充实的人生。本书选取了中外经典童话,这些童话仿佛一滴滴甘露,滋润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又好似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引导孩子变得聪明好学,让孩子更加求知若渴。相信有了这本书,孩子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 深浅梦

    深浅梦

    这是一个暗恋成真后发生的各种故事,本文微宠。
  • 高冷男神带回家:相爱100天

    高冷男神带回家:相爱100天

    他和她在大学中认识,他冷酷如冰去唯独对她一人一往情深,每晚夜夜笙歌,吓的她一到晚上就脚底抹油,一次她跑到酒店中不到十五分钟,她刚刚睡下,却发现有人掀起了自己的衣摆。她刚要大叫出声,耳边却传来:“夏夏你要跑到哪里去啊?恩?,”她谄媚的说:“没老公我错了”下一秒,他大喊:“秦时你混蛋”他附在她的耳畔:“乖,夏夏,我只对你混蛋”
  • 江山不如烟花烫

    江山不如烟花烫

    小狐狸的一见倾心倾错了人,那人是天上人,所有人都看透了她的结局,可她不听,天上人是心上人,这就值得她孤注一掷追随他转世历劫,盼日日伴君侧。她在远远望着他的时候,曾有着那么丰沛的爱人的勇气,越亲近确越贪心,勇气这回事,便随之而衰,三而竭......她的爱情约莫只能到这里了。夜半梦醒时候,那位天上人会想起这只死缠烂打的小狐狸吗?心头也会有一点点的愧怍后悔吗?
  • tfboys之三色堇

    tfboys之三色堇

    爱上你的时候还不懂感情,离别了才觉得刻苦铭心。遇见你,只为了最后说一声再见。并不是任何公主都会嫁给王子。骑士,也很好啊......请记住我,记住我只出现在你的梦里,仅此而已......
  • 日落萧木

    日落萧木

    雪沉花落,问君归,归人不归。凄凄惨惨戚戚,惨惨凄凄惨惨……岁月流走,二十八年,沧海一粟。泪影婆娑不过是流水之戏。她泪没黄泉路,情丝难断。他潸然泪下,打湿她的轮回路。枫熙攘,青丝长。曲中人儿泪忧肠。风轻扬,水幽长。人生不过逢戏一场。如果岁月静好,水划过指尖。长箫不嘶吟,轻琴不缭乱。谁的心沉睡在混沌之中?日落萧木,繁华落尽烟归尘……“师傅,这琴怎么有裂痕?”“那是个傻瓜的心。”
  • 养女不乖

    养女不乖

    她慢慢的走过去,经过莫恩的房间,忽然听到里面传来一阵细微的嘶吼,粗重的喘息声蜂拥过来,惊吓的莫宝宝后退了两步。她僵在原地,莫恩的房子门并未关紧,从门缝看去依稀可分辨出床上扭动在一起的两个人。她大声质问:“为什么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偏偏我不行!”莫恩的脸色霎时铁寒,他目光凌冽,语气仿佛是碎了毒一般:“莫宝宝,别忘了,你姓莫!你是我的女儿!”
  • 薄荷味的盛夏

    薄荷味的盛夏

    他们是青梅竹马,因为他成为了明星,和她感情不像以前了。他跟她表白了,却她并没有回答,她内心是怎么样的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爱的人,他和她会在一起吗?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薄荷味的盛夏》
  • 空夏学院:冰冷校草的呆萌丫头

    空夏学院:冰冷校草的呆萌丫头

    当呆萌丫头遇到冰冷又腹黑的校草,某凌儿撇了撇嘴,“你别过来哈”“我想吃饭”“在冰箱里”“不,我想吃的是你的唇”说着,便吻上了某凌儿的唇。“嘿嘿,味道真好!”
  • 砧板上的幸福(完)

    砧板上的幸福(完)

    本想做回好事,竟反倒成了人家砧板上的鱼肉。明明是自己被吃得干干净净,却反倒被人以此威胁。开什么国际玩笑啊?她林欣伊会傻到任人宰割吗?不会!可是为什么一路走来竟全在那人的掌控中,而自己总那么被动呢?不行,这回也该轮到自己反攻了!《有你的天堂》番外篇,讲述另类的爱情,与现实有些脱节,入坑请谨慎!非诚勿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