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98700000021

第21章 洗清名声(1)

对自己名声的“情义”,是保证自己名声不被玷污的义务。这是一系列美德——对于西方人来说,有些是相互矛盾的,但对于日本人来说,完全是统一的,因为这些义务不是之前所受好处的回报,在“恩”这个范畴之外。这是保护自己名声的行为,不涉及之前受恩于别人的问题。因此,它们包括:维护“各就其位”的各种礼仪要求,痛苦时表现出来的忍耐,在专业上、技能上对自己名声的保护。对自己名声的“情义”也需要人付诸行动,去消除污点或侮辱;污点会弄脏人的好名声,所以应该清除掉。对恶意诽谤者进行报复,或者自杀,可能都是必需的,在这两种极端行为之间,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具体做法。但是,对任何危及自己名声的事情,他们是不会轻松地耸耸肩就算了的。

关于我在这里所说的“对自己名声的‘情义’”,日本人没有一个唯一的说法。他们只是把它简单地说成是“恩”这个范畴之外的“义务”。这是分类的基础,并不是说对社会的情义就是回报别人的好意的义务,也不是说对自己名声的“情义”就明显包括复仇。西方语言把它们分成相互对立的两类,即报答和报复,但这不会给日本人留下什么印象。一个人对别人的善意会有所反应,对别人的嘲笑或恶意也会有所反应;这都是他的习惯。他的美德为什么不应该包括这种习惯呢?

在日本,是包括的。一个好人对伤害会有强烈的感受,对他所受到的好处会有同样强烈的感受。无论是报答还是报复,都是美德。日本人不像我们,他们不把两者分开,然后把一种叫作侵犯,把另一种叫作非侵犯。对他们来说,只有在“情义圈”之外,才有侵犯;只要某人是在维护情义,在清洗污名,就没有侵犯的罪行,他是在平账。他们说,只要侮辱或污蔑或失败没有受到报复或清除,“这世道就不正”。好人应该努力使世界再度回到平衡状态。这是美德,不是罪恶。在日本,对自己名声的“情义”在语言上与“感谢”和“忠诚”连在一起,即便如此,在欧洲的一些历史阶段,它也是一种美德。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尤其是在意大利,它曾经盛极一时。它与古典时期西班牙的“西班牙的勇敢”和德国的“名誉”有着很多共同之处。在100年前的欧洲,跟它很相像的某种东西成了决斗的基础。清除自己名誉上的污点是一种美德,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西方国家,只要这种美德占据着支配地位,那么其核心含义总是:超越任何物质意义上的利益。为了“荣誉”,一个人会献出财产、家庭和生命,献出多少,他的美德就有多高。这是它成为道德的定义的一部分,有了它,这些国家就有理由声明:他们总是提倡“精神”价值。它当然使他们受到了很大的物质损失,很难以利害得失来衡量。在美国人的生活中,充斥着的是要命的竞争和公开的敌对,与这种荣誉观恰成鲜明对照。在美国,在某种政治或金钱交易中,任何控制手段可能都不会被禁止;但是,为了得到或控制某项物质利益,就要发生战争。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在肯塔基山区民众的争斗中,荣誉的习俗才会盛行,才会陷入对自己名声的情义的范畴。

在任何文化中,对自己名声的“情义”都会伴随敌对与观望;然而,它不是亚洲大陆特有的美德,不是所谓的东方特质。中国人就没有这样的“情义”,暹罗人和印度人也没有。中国人认为,谁要是对这样的伤害和诽谤如此敏感,谁就是“小人”——道德上的矮子。在日本,它是高贵理想的一部分,但在中国,根本不是。在中国的伦理观中,一个人如果突然使用暴力,那他就有错,哪怕他是因为受到伤害而实施报复,滥用暴力也不会成为正当行为。他们认为,如此敏感是相当可笑的。他们不会下决心通过做出各种各样善良而伟大的举动,来证明诽谤是无稽之谈,那不是他们应付污蔑的方式。在暹罗人心里,根本不存在这种对伤害的敏感。与中国人相似,他们会着重让恶意诽谤者显得滑稽好笑,而不会想象他们的荣誉曾受到损害。他们说“暴露对手及其残忍本性的最好办法,是让着他”。

在日本,所有非侵犯性的德行都被包含在“情义”的范畴中,如果不把这些德行放在上下文中进行讨论,那么,对自己名声的“情义”的含义就不可能被完全理解。报复只是它在特殊情况下可能涉及的一种德行,它还包括许多安静的、克制的习惯。有自重心的日本人都需要自我克制,这种斯多葛主义的行为准则也是对自己名声的“情义”的一部分。女人在分娩时不可以大声哭叫,男人应该战胜痛苦和危险。当洪水冲向村子时,每个有自重心的人都会收拾起他要随身携带的生活必需品,然后去寻找高一点的地方。没有大哭大叫,没有跑来跑去,也没有惊慌失措。在赤道暴风雨像飓风一样袭来时,人们也是这样自我克制。在日本,这样的行为是一个人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哪怕他不能完全做到。日本人认为,美国人的自重是不要求自我克制的。在日本,自我克制中还有“高贵义务”的含义,所以,在封建时代,对武士的要求比对普通人的要多;而德行的要求相对平民就没那么高,但仍是各个阶层的生活准则。如果对武士的最高要求是战胜身体的疼痛,那么对普通人的最高要求就是忍受武士的武装侵犯。

关于武士的吃苦耐劳,有一些著名的故事。他们被禁止喊饿,饿死事小,不值一提。他们奉命在饿着肚子的时候,也要装出一副刚刚吃过的样子,必须用牙签剔牙。谚语说“小鸟为食而鸣,而武士只有牙签。”在二战中,这句话成了军中士兵的格言。武士们也不应屈服于痛苦。日本人的态度有点像那个少年士兵对拿破仑的反驳:“受伤了吗?不,大人,我被杀了。”武士不应流露出任何痛苦的神色,直到倒毙。他必须忍受痛苦,决不退缩。据说,胜伯爵(死于1899年)在小的时候,睾丸曾被狗咬破。他出生于武士家庭,但他家那时已经沉沦到了以乞讨为生的地步。在医生给他做手术时,他父亲用一把刀指着他的鼻子,说:“如果你叫出声来,我就杀了你,这样的话,你至少不会感到羞愧。”

对自己名声的“情义”还有一个要求:一个人的生活应该跟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保持一致。如果他没有履行这项“情义”,他就没有尊重自己的权利。在德川时代,这意味着:他要遵守一套限制他花费的详细规定,把这套规定看作是他的自重的组成部分。他的一切,从衣着到财物到用品,都受到了严格的规定。对这些按照世袭的阶级地位规定人的一切的法令,美国人的内心会感到震惊。在美国,自重与提高自己的地位紧密相连,而那些限制人花费的固定法律与我们社会的基础格格不入。德川时代的法律会让我们感到惊恐,因为它们规定,某个阶层的农民可以给他的孩子买这么样的一个洋娃娃,而另一个阶层的农民则可以买一个不同的洋娃娃。然而,在美国,我们会采用另一套交易法,不过,结果是一样的。我们会毫无怨言地接受这样的事实:工厂主的孩子拥有一列电动火车,而佃农的孩子有一个玉米棒做的洋娃娃就心满意足了。我们承认不同的人收入不同,并认为这是正当的。在我们的社会体制中,赚取高薪是自重的表现。如果购买不同的洋娃娃取决于收入的高低,那就不会对我们的道德观念产生任何冲击。富裕起来的人给孩子们买的是比较好的洋娃娃。在日本,致富者往往会受到怀疑,享受不到相当的社会地位。哪怕是在今天,穷人和富人一样,把自重寄托于对等级制惯例的遵守。在19世纪30年代的一本书中,法国人德·托克维尔指出,这一德行与美国不同。我们在前面引用过他的话。他自己生于18世纪的法国,所以,尽管他曾对美国的平等主义给予慷慨的赞词,但他了解并热爱的还是贵族式的生活方式。他说,尽管美国有种种优点,但缺乏真正的高贵。“真正的高贵包括采取适当的姿态,不卑不亢。无论是农夫,还是王子,都可如此。”德·托克维尔是理解日本人的态度的,即阶级区分本身并不让人觉得丢脸。

在今天,我们有条件对各种文化进行客观的研究;所以,大家认为,对“真正的高贵”这个说法,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定义,正如他们对“丢脸”一词的定义也往往是他们自己的定义。现在,有些美国人叫嚣说,直到我们把平等主义强加到日本人头上,我们才能让他们享有自重;但是,这种说法带有民族自我中心主义的错误。如他们所说,如果他们想要给日本人的,是一个自重的日本,那么,他们就得承认日本人的自重的基础。我们可以承认,正如托克维尔所做的,那种所谓的贵族式的“真正的高贵”正在从现代社会中消失;我们相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美好的高贵。毫无疑问,这样的情况也会在日本发生。同时,日本将不得不在今天重建其自重,在她自己的基础上,而不是在我们的基础上。她将不得不以她自己的方式净化自己。

除了那些分内的义务,对自己名声的“情义”也意味着要履行许多别的义务。当某人借钱时,可能会以他对自己名声的“情义”发誓。上一代日本人往往这样发誓:“如果我不还这笔钱,我愿意被公众嘲笑。”假如他真的没还,他也不会真的成为笑柄;因为,在日本,压根儿没有被公众嘲笑这回事。不过,在新年来临之际,债务必须偿还,因破产而还不起债的人可能会以自杀来“洗刷骂名”。在今天的除夕之夜,依然会有一些人自杀,他们这么做,只是为了挽救自己的声誉。

所有各种工作上的义务也与对自己名声的“情义”有关。当某些特殊的环境因素把人带入公众的视野,他可能就会受到大家的批评;这时日本人的要求往往会显得很奇怪。例如,有大量小学校长仅仅因为学校失火而自杀——那火灾跟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他们是被天皇的画像给吓的,那种画像张挂在每所学校。为了抢救天皇画像,老师们会冲入已经烧起来的学校,甚至有因此而被烧死的。他们以死表明,他们是多么看重对自己名声的“情义”和对天皇的“忠诚”。还有许多流传甚广的故事说,有些人在仪式性的公共场合,在朗读天皇的诏书时,无论那是关于教育的还是关于军事的,会因为偶尔念错而内疚,从而以自杀来洗刷自己的名声。就在当今天皇统治时期,有一个人因为一不留意给他的儿子取名为“裕仁”——那是天皇的御名,别的任何日本人都不准用——就自杀了,并杀了自己的孩子。

在日本,专业人士对自己名声的“情义”要求很高,但是不需要用我们美国人心目中的高水平的专业水准来维持这份“情义”。教师们说:“作为一名教师,我无法漠视对自己名声的‘情义’。”他的意思是:如果他不知道某只青蛙属于哪一类,他也要装作知道。哪怕他自己的英语只有几年的学校教育基础,而他恰恰教的是英语,他也绝对不会承认任何别人有能力来改正他的错误。“一名教师对自己名声的‘情义’”就是专门指的这类自卫机制。商人也有对自己名声的“情义”,他不会让任何人知道,他的资产已经耗尽,或者他为自己的公司所制定的计划已经失败。由于对自己名声的“情义”,外交官不会承认自己策略的失败。在所有这些“情义”的用法中,人和工作被完全等同起来了,对他的行为和能力的任何批评,都自动会成为对他本人的批评。

这就是日本人对失败和不足所导致的失去名誉的反应,在美国,这样的反应也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我们都知道,有些人会因为被诽谤而气得发狂,但是,我们很少会像日本人那样地自卫。如果一个美国教师不知道一只青蛙属于哪一类,他会认为,较之不懂装懂,承认不懂是更好的做法,尽管他可能也会屈服于掩饰自己的无知的诱惑。如果一个美国商人对自己所推行的策略不满意,他会认为,他可以推出一项新的别样的指令。他不会做如是想,他保持自重的条件不在于坚持说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如果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他就该辞职乃至退休。然而,在日本,这种自卫机制已经深入人心。不要当面过多地说某人犯了专业上的错误——这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礼节,也是一种明智的表现。

在某人败给别人的情况下,这种敏感尤为显著。他之所以失败,可能只是因为对方被认为更适合某一份工作,或者他自己在竞争考试中落选。他会为这样的失败“背负耻辱的名声”。尽管在有些情况下,这种耻辱会强烈地激励他加倍努力,但在许多别的情况下,会危险地让他气馁。他会失去信心,变得忧郁或愤怒或忧愤交加。这会使他放弃努力。尤其重要的是,美国人要认识到,在美国人的生活中,竞争能取得社会所需要的效果,而在日本,不会有那种效果。我们认为“竞争”是“一件好事”,以至于强烈地依赖它。心理测试表明,竞争能促使我们尽力工作,在竞争的激发下,我们会表现得越来越好。在有竞争者存在时,我们的工作成绩会很出色;当我们被要求独立做某件事情时,就可能达不到那样的成绩。然而,在日本,测试的结果正好与之相反。在儿童期结束之后,尤其如此;因为,跟成人相比,日本的儿童更喜欢竞争,对竞争不会有那么多的顾虑。然而,青壮年的竞争表现就差多了。日本人在独自工作时,会进展很好,错误减少,而且速度很快;一旦引入竞争者,他们就会开始犯错,进度也会急剧慢下来。当他们拿自己的成绩进行纵向比较,而不是拿别人的成绩与自己的进行横向比较时,他们会做得最好。对于竞争情景下自己同胞的这种差劲表现的原因,日本测试者们做出了准确的分析。他们说,当某项工作变得具有竞争性时,日本人首先想到的是他们可能会失败的危险,于是工作受到了损失。他们敏感地以为竞争是一种侵犯,所以他们转而会去注意自己与入侵者的关系,而不是专注于自己手头的工作。

在这些测试中,被试学生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会被可能失败的名声的影响。正如教师或商人要对他们的职场名声担负起“情义”,学生们也会牢记自己对学生这一名声的“情义”。学生团队如果在竞赛中失败,也会因为这失败而感到耻辱,甚至达到自暴自弃的地步。划船运动员可能会一头倒下去,挨着船桨,兀自哀泣。失利的垒球队员们可能会挤作一团,放声大哭。在美国,我们会说他们是表现糟糕的失利者。我们的礼仪希冀失利者说胜利者的确比自己优秀,他们应当跟胜利者握手才对。无论我们多么讨厌自己被打败,我们都会蔑视那些因失败而发生情绪危机的人。

同类推荐
  • 李劼人说成都

    李劼人说成都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本书从李劼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 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 发现陕西:雄伟壮观帝王陵

    发现陕西:雄伟壮观帝王陵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内容介绍了从上古到明代陕西境内的帝王陵墓,详细阐述了不同时期概况、各陵的形制和墓主人以及不同时期帝王陵的特点等。以精确的考古数据作支撑,以小资料链接作为知识的补充外延,充实了全书内容。图片精美,大部分由作者亲自拍摄,可观度较强。
  • 兰州历史文化(文物名胜)

    兰州历史文化(文物名胜)

    本书介绍了能够代表兰州历史文化的文物珍宝、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等,让人们由此了解兰州历史发展大体脉络。
  • 古代刑罚与刑具

    古代刑罚与刑具

    在王权至上,法自君出的封建社会,鞭笞、棍打是最常见的惩罚。历代酷吏在拷讯犯人时,往往违反刑罚规定,诸刑并用,还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各种稀奇古怪的用刑方式,在残虐人性时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刘洋编著的《古代刑罚与刑具》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古代刑罚与刑具的有关内容,对中国古代主要刑罚与刑具分门别类地作了介绍并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
  • 藏式传统建筑与雕塑(E眼藏地行 卷六)

    藏式传统建筑与雕塑(E眼藏地行 卷六)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藏族的聚居地以青藏高原为主,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等省。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和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人居住。藏族也是居住地海拔最高,距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献典籍的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公元18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与各兄弟民族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热门推荐
  • 锁魂笔记

    锁魂笔记

    【灵异玄幻】2018年最新最爽网文,既使表面上不是什么斗士强者,也不代表就是弱者。
  • 把爱留在最好的时光里

    把爱留在最好的时光里

    人,存于天地间,就是为了既美又好地活着。我们努力做美好的事情,留给这个美丽的世界一个美丽的背影。世间美好的事情太多,一个人所能展现其最为美好的地方,我以为永远是在爱情里。关于爱情,想起的总是太多太多,多到让我这样一个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无法用一两个词汇形容。爱情里的悸动、热烈、暧昧、痴缠、忧伤……每一种滋味在回忆里不免有无可奈何的惘然,正是这一点惘然构成了爱情里一个永恒的词汇:美好。在美好的时光里,遇见一个美好的人,谈一场美好的恋爱,然后用岁月的酒浆将记忆灌醉,留待老了的时候,每开封就微醺,还没品尝已经沉醉其中。
  • 木偶泣

    木偶泣

    “虚魇”人类历史上无法解释的特殊存在,它们通过独有的能力将自己“囚禁”在“皮囊”之内,化身为“傀儡”,并见证了人类强盛至今的历史。今日,伴随着一条预言的悄然临世,将所有矛头指向帮助人类走向强盛的傀儡,“取代”二字成为人类走向末日的序章。某位少年目睹了这一切,他无助的站在尸横遍野的大地之上,低沉的歌声响起,唯有身边的白影唱响那首重生的悲歌《木偶泣》。-------------------我是分隔符-----------------吐槽:作者名字本应是“枯木葬花”,居然稀里糊涂的弄了个“贝”,不过嘛,也挺好听。低俗的不让写,高雅的写不出,唯有这常被人吐槽的小白文才是正道.QQ交流群:261848775,小贝书友群,欢迎大家。
  • 太子刷护经

    太子刷护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残露

    残露

    残露未干,残月未满,残情未尽,残伤未复,残心未动,残音未落,残义未行,残梦未圆。
  • 诸仙之神

    诸仙之神

    只因为我爱你,才不允许你伤害我至亲至近的人。开始我认为自己只为报仇而生,只要登上七界神尊之位,就可以掌握万物生灵,随时杀死自己的仇人和讨厌的人。可是当所有人的眼泪落在我心上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太自私啦!一个人笑,那是邪恶之道,天下笑,才是真正神尊之道。
  • 重生之异魔法

    重生之异魔法

    一场意外的重生,熟悉的面孔,不同的文明。
  • 琅子归来

    琅子归来

    展蒙是位超级帅哥!具有王者气质,且文采出众!特种兵出身的他,有一身惊人的武功,腿上功夫更是了得,双节棍也耍的出神入化,神出鬼没。由于意乱情迷,和情人们保持着多角关系。后来其集团企业终至破产!无奈之下偷偷去打黑市拳,接连获胜!在其争黑市拳王赛中身受重伤......幡然悔悟,一改西门庆式的浪子风流,成为真正的钻石王老五......然而就在他......为了搜救忘年交的儿子,他九死一生,历尽艰险曲折,遭遇了一连串惊险离奇的,诡异的,惊心动魄的,令人魂飞魄散的可怕经历,在可可西里和罗布泊书写了一曲天地动,鬼神泣的壮歌!他!
  • 召唤师狠倾城

    召唤师狠倾城

    沈家嫡女——沈君澜,丑陋无比更是花痴成性,惹人厌恶。当曾经的废物再度睁眼,有多少人后悔,又有多少人惊艳?神马?!你是双系召唤师?!不好意思,姐姐我全修!神马?!你的兽兽很牛叉?sorry,我的兽兽说你家兽兽已经残了。你有完品丹药?!咦,那不是我天天闲着无聊吃的小零食吗?这是一本牛叉到不行的书,且看一代丑女的逆袭之路!
  • 腹黑小丫鬟:爷你先等等

    腹黑小丫鬟:爷你先等等

    贝果果是凌国公府三小姐的丫鬟,一次意外穿越到了现代,到底一身本事的她到了现代会闹出什么大事呢?会遇到些什么人呢?而她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