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59100000005

第5章 不做“填鸭式”家长,也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1)

11

7±2效应:孩子上课不爱做笔记怎么办?

只有听懂了课,记下来的笔记才会有意义。

在生活中,经常有人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认为勤动笔才能记得牢。

但是很多孩子上课却不喜欢记笔记。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老师每节课都写好几黑板,如果忙着抄黑板,就没时间看书和做练习了。

所以,很多父母和孩子都觉得困惑:上课和读书到底要不要记笔记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请您读一遍下面的一行随机数字:

7 1 8 6 3 9 4 5 2 8 4

然后合上书,按照原来的顺序,尽可能多地默写出来。

现在再读一遍下面的随机字母:

H J M R O S F L B T W

然后用上述相同的方法,来测试自己的记忆。

假如你的短时记忆像一般人那样,你应该至少能回忆出5个,最多回忆出9个,即7±2个。

这个有趣的现象,就是7±2效应。这个规律最早是在19世纪中叶,由爱尔兰哲学家威廉·汉米尔顿观察到的。

他发现,如果将一把子弹撒在地板上,人们很难一下子观察到超过7颗子弹。

到了1887年,雅各布布斯通过实验发现,对于无序的数字,被试能够回忆出的最大数量约为7个。发现遗忘曲线的爱宾浩斯也发现,人在阅读一次后,可记住约7个单词。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GeorgeA.Miller)教授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即一般为7并在5~9之间波动。这就是神奇的“7±2效应”。

由此可见,人脑的短时记忆容量是极其有限的,需要有辅助的手段来帮助,才能记住更多的东西。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做笔记确实有益于记忆。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的科学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巴纳特以大学生为被试做了一个实验,研究了做笔记与不做笔记对听课学习的影响。大学生们学习的材料,是一篇1800个词的介绍美国公路发展史的文章,以每分钟120个词的中等速度读给他们听。

他把大学生分成三组,每组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甲组为做摘要组,要求他们一边听课,一边摘出要点;乙组为看摘要组,他们在听课的同时,能看到已列好的要点,但自己不动手写;丙组为无摘要组,他们只是单纯听讲,既不动手写,也看不到有关的要点。

学习完文章之后,对所有学生进行回忆测验,检查对文章的记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听课的同时,自己动手写摘要组的成绩最好;在听课的同时看摘要,但自己不动手那一组的成绩次之;单纯听讲而不做笔记,也看不到摘要组成绩最差。

一些学生认为,反正课本上什么都有,上课只要听讲就行了,没必要记课堂笔记。但是研究表明,对于同一段学习材料,做笔记的学生,比不做笔记的学生成绩提高二倍。

原因也许并不在于笔记本身,而是因为做笔记这个动作本身,有助于指引并稳定学生的注意力,加强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可调动眼、耳、脑、手一齐活动,促进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

同时,记笔记有助于把老师在课堂讲授的一些新知识、新观点记下来,不断积累,获得许多新知识。

但是做笔记并不是将老师讲的每句话都记录下来,而是抓取知识要点,如重要的概念、论点、论据、结论、公式、定理、定律,对老师所讲的内容用关键词语加以概括。

但是,是不是要求每个学生上课都必须做笔记呢?

这倒也未必。首先我们要理解,课堂教学是由老师的讲课和学生的听课组成的。对学生来说,听课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他必须认真听课,积极主动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把老师讲的东西听进去并消化吸收。其次才是记笔记。只有听懂了课,记下来的笔记才会有意义。

有很多学生上课不做笔记,但是听得认真,而且听完就能抓住重点并且理解。这种思维能力是因人而异的,由此而养成的学习习惯也是不同的,不必强求一律。

所以说,上课是否做笔记,应该看孩子的思维和学习习惯。如果不做笔记并不影响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那么就不必强求他一定要写笔记。

12

饥饿教育法:怎样才能让孩子主动学习?

稍微用一点心,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做引子,把他们的学习兴趣“引燃”其实并不难。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让孩子输在起跑在线”

成了一句流行的口号。很多父母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书和学习光盘,还有五花八门的智力玩具,几乎都把房间堆满了。

但是孩子偏偏逆反,对这些东西毫无兴趣。于是,有些父母就会采取各种方式,“强制”孩子学习。

但是,强迫学习,只会让孩子感觉沮丧和失败,是绝不可取的。强迫的身体锻炼,可能不会对身体有伤害,但在强迫之下获得的知识,是不会在头脑中保留的。

远在两千多年前的公元前360年,柏拉图就建议,不要向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不应该有任何强制的教育。自由人不应该在获取任何知识时成为奴隶。”

有一次,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武汉大学讲演。他走上讲台从包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道陶先生要干什么。接着陶先生掏出一把米放在了桌子上,然后按住鸡头强迫它吃米,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样才能让它吃呢?

他又掰开大公鸡的嘴,硬塞大米给它吃,大公鸡拼力挣扎还是不肯吃。

这时,陶行知就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到桌子上,自己后退几步,这时大公鸡自己就吃了起来。

学习的核心问题,就是一个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按牛头不喝水,强按鸡头不吃米,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怎样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呢?

在这里,我想推荐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的“饥饿教育法”。

在铃木的教室里,经常有许多孩子被带来学小提琴。对于初次参加学习的孩子,铃木的做法是完全禁止摸琴,只允许在旁边观看其它孩子演奏。听到其它孩子奏出梦幻般优美的乐章,新来的孩子学琴的欲望被强烈地刺激起来。直到这时,铃木才许可孩子拉一两次空弦。

你也许不理解,为什么要限制孩子摸琴呢?其实这正是“饥饿教育”的奥妙所在:因为这样一限制,给孩子的传递的信息不是“要你学”,而是“你还没有学的资格”。这样一来,却使琴在孩子心目中的价值无形中提高了,对孩子的吸引力大大增强了。

说到底,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教育方法。从心理学上来说,它是完全符合人的学习心理的。

回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就是要启发求知人学习的兴趣,也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明代的王阳明一生桃李满天下,他强调,一定要顺应孩子的性情,激发他的兴趣,以诱导启发来代替督责。他形象地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宋代着名的三苏——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有一副对联形容他们的文学成就,说是“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可以说是空前绝后,无人能比。

但是据记载,苏轼和苏辙并非天生神童,小时候也非常顽皮,贪图玩乐而不爱读书。父亲苏洵并没有采取“棍棒教育法”,而是采用了我们开头所说的“饥饿教育法”。每当孩子们玩耍打闹时,苏洵就躲在书房里面读书,有时还忍不住哈哈大笑。

当儿子跑过来想瞧个究竟时,他又把书赶紧“藏”起来。

孩子们以为父亲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东西,就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看,渐渐地也喜欢上了读书。

孩子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稍微用一点心,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做引子,把他们的学习兴趣“引燃”其实并不难。

你可以拿起一本书,声情并茂地讲述,待把孩子的兴趣引到高潮后,停住不讲并把书“不经意”地放进抽屉,或放回书架较高的位置。

这个动作好像在告诉孩子:这本书虽然有趣,但太深奥,你还看不懂。孩子出于好奇心,一定会爬凳子找书看,阅读的趣味也会倍增。找书来读的过程,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次冒险游戏一样充满刺激,他自然会乐此不疲。

13

聚光灯模型:应该放纵孩子看卡通片吗?

孩子的大脑还没完全发育成熟,他为了专注要费很大的力气。

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很多孩子具有的特点。年龄越小,他控制注意力的时间越短。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次集中注意力时间至多也只有15分钟,经常是眼睛盯着老师,但没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这是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还处在发育当中,不够完善,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情况将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好转。可是小学要求学生上课要坐半小时以上,所以不能被动地等待孩子的自我发育的完善,否则将影响学习效率及学习成绩。

所谓注意力集中,实际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专注。它是在同时存在几个可能的观察对象或思考对象时,大脑清晰而生动地牢牢抓住其中一个的状态。它的本质是意识的聚焦和集中,这就意味着舍弃一些东西,以便更有效地处理所专注的事情。

威廉·詹姆斯曾经用一个“聚光灯模型”描述专注:如果世界是一个大舞台,那么我们只注意到聚光灯照亮的小圈子范围内的事物。聚光灯照亮的区域以外,一片漆黑。正如詹姆斯指出的,这是因为人们的专注行为与视而不见交织在一起;专心于一件事情,就意味着无视除此以外的其它一切。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孩子无法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一件事,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发育还不成熟。

人类专注的能力,即仅仅注意舞台上的聚光灯下那一小块地方的能力,是由额叶皮质(前额背后的脑叶)决定的。

但是额叶皮质,直到青春期后期才能完全形成。这意味着,孩子的大脑还没完全发育成熟,他为了专注要费很大力气。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约翰·哈根,设计了一个记忆任务。他给孩子们一副牌,并一次显示其中的两张牌。

他要求孩子记住右边的牌,无视左边的牌。毫不奇怪,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年人记住的牌比较多,因为他们能够聚焦他们的注意力。然而,年龄小的孩子往往记住一些应该忽视的左边的牌。

显然,如果成人的注意力像一束探照灯光,那么婴幼儿的更像是一个灯泡,光芒一视同仁地普照四面八方,感知和接受一个更广阔舞台的刺激。

虽然无法集中注意力是婴幼儿一项极其重要的资产,使他们能注意到身边的一切,并因而能够更好地了解全部事物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为了那些需要专注力的学习,还是要加以引导和培养。

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幼儿在游戏和单纯完成任务两种不同的活动方式下,将各种颜色的纸分装在与之同色的盒子里,观察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实验结果发现,在游戏中4岁幼儿可以持续进行22分钟,6岁幼儿可坚持71分钟,而且分放纸条的数量比单纯完成任务时多50%。在单纯完成任务的形式下,4岁幼儿只能坚持17分钟,6岁幼儿只能坚持62分钟。

这项研究表明,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其注意力集中程度和稳定性较强。因此,我们可以让孩子多开展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培养婴幼儿的专注力。

第一种方法是玩扑克游戏。

取三张不同的牌(去掉花牌),随意排列于桌上,如从左到右依次是梅花2,黑桃3,方块5、选取一张要记住的牌,如梅花2,让她盯住这张牌,然后把三张牌倒扣在桌上,由家长随意更换三张牌的位置,然后,让她报出梅花2在哪儿。

如她说猜对了,就胜,两人轮换做游戏。

随着能力的提高,家长可以增加难度,如增加牌的数量,变换牌的位置的次数和提高变换牌位置的速度。

这种方法能高度培养注意力的集中,由于是游戏,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非常受孩子欢迎,玩起来孩子的积极性很高。每天坚持玩一阵,注意力会有所提高。

第二种方法是玩“开火车”游戏。

这种游戏要三人以上,一家三口就可以完成,当然如果有爷爷奶奶或其它人参加,那就更好了。为了叙述的方便,现以三人为例,方法是:三人围坐一圈,每人报上一个站名,通过几句对话语言来开动“火车”。

比如,父亲当作北京站,母亲当作上海站,孩子当作广州站。父拍手喊:“北京的火车就要开。”大家一齐拍手喊:

“往哪开?”父拍手喊:“广州开”,于是,当广州站的儿子要马上接口:“广州的火车就要开。”大家又齐拍手喊:“往哪开?”儿子拍手喊:“上海开。”

这样火车开到谁那儿,谁就得马上接得上口。“火车”

开得越快越好,中间不要有间歇。这个游戏由于要做到口、耳、心并用,因此能让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也锻炼了思维快速反应能力,而且这种游戏气氛活跃,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孩子玩起来会乐此不疲。

第三种方法是利用“舒尔兹表格”进行注意力训练。

舒尔兹表格,是将一系列数字随机放在表格中,让孩子按顺序找到这些数字,记录孩子每次用的时间,每天玩一到两次,比如:1到25这些数字随机放在5×5的表格中(如下图),孩子就要从1依次找到25,数字可以随着训练的进行逐渐增多。为了增加训练的趣味性,孩子可以和家长比赛,或者和自己比赛,记录每次所用的时间,有进步就给予表扬。

(5×5舒尔兹表,随着孩子越玩越厉害或者孩子年龄增大,可以玩6×6、7×7、8×8……的)

如果孩子在上课听讲时容易走神,就要训练他的听力注意力。

可以每天给孩子读一篇文章,读完后要他回答书中的问题,长期坚持就会提高孩子的听力注意力。或者由家长给孩子念一组数字,或一组词语,让孩子正背或者倒背出来,比如“3698”,倒背就是“8963”,逐渐增加数字和词语的长度。

这个游戏不仅能训练注意力,还训练了孩子的记忆力。

还可以每天回来追问一下每天上课的内容,让孩子把每天每节课的内容复述给家长们听,这样也能无形中养成孩子上课认真听课的习惯。

最后一点,也是父母容易忽视的一点,就是不要让孩子看太多快节奏的卡通片。

卡通片情节生动、内容丰富、画面鲜艳,许多年轻爸妈都喜欢拿来当孩子的“小老师”。然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李拉德(AngelineS.Lillard)近期却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看《海绵宝宝》一类快节奏卡通片的儿童,在一系列有关逻辑能力、记忆力和判断力的测验中表现不佳。

她认为,如果长期观看此类卡通片,可能有损孩子的注意力等认知能力。

另外,有些孩子在学习时喜欢突然开小差,问父母一些与学习无关的问题,比如晚上吃什么,或者学校里有什么新鲜事。这个时候家长不要搭腔,因为你一搭腔,实际上就是默认孩子写作业时可以走神了,又把孩子的注意力分散了。

最好告诉孩子,有什么事待她作业做完后再问。

同类推荐
  • 好习惯好性格成就好孩子

    好习惯好性格成就好孩子

    本书是一套家庭教育类图书,它是从多个角度全方位打造教育新理念,为广大父母排忧解难,以中外历史上的优秀家庭教育实例来引导读者,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
  • 宝宝健康100问

    宝宝健康100问

    本书主要讲述了婴幼儿的生理知识及健康养护,包括怎样清洗宝宝,怎样护理宝宝的眼睛、鼻子、耳朵及皮肤,当心宝宝营养缺乏与过剩等。
  • 少女生活百科

    少女生活百科

    本书是针对少女这一特殊人群,全面介绍与少女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本书为少女科学生活、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 科学育儿0—6岁(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科学育儿0—6岁(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本书在内容方面秉持专业品味,在时间跨度上从孕前一直到儿童满6周岁,专家们将他们多年的经验与科学孕产、育儿、早教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百忙的工作中笔耕不辍,为读者奉献出了最好的作品。
  • 婴幼儿营养全书

    婴幼儿营养全书

    很多父母不知如何给宝宝制作辅食。通过吴莹编写的《婴幼儿营养全书》可以帮助父母解决这一烦恼,比如,何时开始给宝宝喂泥糊状食物,哪些食物此阶段可以吃,哪些食物此阶段不可以吃。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食物……《婴幼儿营养全书》都有详细的解答,会让父母以自信、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各种宝宝喂养问题。
热门推荐
  • 在恶魔身边的日子

    在恶魔身边的日子

    正在享受着美好高中生活的简依乃,从外婆那里晴天霹雳的得知要和一个类似“恶魔”的生物住在一起,而这个人却是小时候一直损自己,又让自己拥有第一个同伴的成翔凌。简依乃怀着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迎接了新的校园生活和所谓的“合居生活”。“什么?要我和成翔凌一起住?”,“简依乃,今后就请多多指教咯!放心....我会!好!好!照!顾!你!的!哦!”这个恶魔在笑,这个恶魔他在笑....不要啊!还我自由的校园生活啊啊啊啊~~~~~!!!!
  • 破茧新生

    破茧新生

    蔚微从不知道,原来生活还有重来一次的机会不管如何,今生在也不同
  • 爱盛开在寒冬

    爱盛开在寒冬

    人都是敏感的动物,再粗犷的神经里都住着一丝的纤细,尤其是对温度,太热了讨人厌,太冷了又害怕,刚刚好的温度是每一个人都想拥抱的,自由而又安全,但这个温度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控的,又是不可或缺的,冷、热都必须去感受,只因我们是人,我们身上有一种叫做爱的血液在流淌。林迪固执的坚守着她的温度,但却是个彻底的失败者,对于爱难道就那么难吗?迟迟看不见她的真心,是没有心,还是不愿付出?严冬逸,爱或不爱没有那么多的论断,我只跟随自己的心,选择了就一定要有结果,爱不是成全。韩诺辰,拥有你最美好的年华,可这段记忆是我心中永远的刺,我憎恨她,但是有不想放下,你问我最想要的是什么,是拥抱你的温暖,可惜你永远不懂。冯婷婷,你的友情让我窒息,你的爱情让我痛苦,我有足够的理由恨你。几人兜兜转转,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爱没有限制,没有习惯,只有心甘情愿。
  • 雪荒剑谭

    雪荒剑谭

    “一时成败,何足道哉!”天才少年步凡尘觉醒失败却锐气不减,他如何乱世崛起,执剑九霄?流传千古的不解传说,冰封万世的荒古神剑,举世无双的先天战魂……覆雪千山为红颜,执剑万里入雪荒,且看少年神教救母,凌霄悟剑,一步步走向那精彩绝伦的雪荒深处,最终决战神魔,剑主乾坤!(望月书友qq群:548931254)
  • 揽月歌

    揽月歌

    谢英娘自打当了宫女之后,总是盼着放出去的日子。结果呢,盼来盼去,她这辈子竟再也没有出去的一天了。
  • 校花的绝世保镖

    校花的绝世保镖

    “什么黑龙戒?什么东西?”李飞纳呢喃,脑中却是匪夷所思。而正在此时,黑龙戒突然绽起一道白光,李飞目光一闪,顿时只觉脑中涌现片片画面信息,而这些画面信息却都是围绕着黑龙戒有关……丝丝胀痛充斥大脑,随之无比强烈,最后李飞终于忍耐不住,昏了过去……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亲亲老婆:傻瓜,我真的很爱你

    亲亲老婆:傻瓜,我真的很爱你

    他爱她,可她不知道,一直深爱着另一个人。转了这么久,受了这么多伤,他一直在原地等你,不曾离开。
  • 风火传说

    风火传说

    本篇小说以热血为主要题材,描绘了科幻世界里的故事。
  • 独宠契约情人

    独宠契约情人

    阴阳交错他救了她,意外和他签下协议,成了他的女人。母亲刁难,姐姐的侮辱让她更加坚强。可是面对他的阴情不变,她无法控制情自己。前一分钟还宠她在云端,下一秒就能把她打入地狱。她以为,多少有点爱,可惜她错了。直到她的孩子被迫引产,她彻底崩溃:“欧阳皓,你真的好狠!”那个女人回来了,看着与自己相似的面孔,她恍然大悟。这么久,她不过是个替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