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38000000006

第6章 《历代名画记》的特色

中国美学在古代极少长篇论著,在先秦多散见于哲学、文学、史学之中。其后,常见于文论、诗论、画论中。中国古代美学虽未成为系统而独立的学科,但有它自己的长处和特点,它以结合具体的审美对象,从民族审美心理出发,作出民族所特有的审美评断。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一)绘画的伦理美和情性美

中国古代的美学观最早是以儒家政教功能为中心的伦理美,着重文学艺术的政治教化功能。孔子的“兴、观、群、怨”说认为《诗》三百篇有重大的认识作用和教化作用。而《毛诗序》中对《诗》的政教功能阐述得更明确:“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从政治到人伦、教化、风俗,诗的艺术起着无比巨大的作用。这也许有所夸大,但也说明统治阶级是非常重视艺术的社会功能,并充分利用它来为自己的政权服务的。这是以政教功能为中心的伦理美所以能够长期流传,并在文坛占有统治地位的缘故。伦理美这一美学观点虽起自诗歌文学,但也影响到绘画的美学思想,历代评画者论画意蕴的高低,往往以此为依据。

继承前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一开头就明确地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又说:“以忠以孝,尽在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他以政教功能为核心的观点和前人如出一辙,而他把绘画的政教功能“与六籍同功”,“六籍”者即“六经”,可见,张彦远大大抬高了绘画政教功能的地位。这是他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也是我们在研究张氏绘画美学思想时,必须注意并予以批判接受的。值得提出的是,在记述、分析南朝宗炳、王微诸人的美学思想后,他提出了一个超出于前人的重要观点:绘画能“怡阅情性”。《历代名画记》卷六中,说:“图画者所以鉴戒贤愚,怡悦情性,若非穷玄妙之意表,安能合神变乎天机。”

从东晋陆机在文学范畴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情性美后,在绘画理论中直接提出情性美的,张彦远恐怕还是第一人。面对时代的前进和山水画的兴起,张彦远洞察到对绘画不能再以“鉴戒贤愚”的单一政教功能及伦理美来规范,“怡悦情性”——情性美,这一在早期画论中尚未被重视的命题的提出,是张氏美学观的一大进步,也是他美学观的较完备之处,而且对其后的绘画艺术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形似与气韵——绘画艺术美的规律特征

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六朝是思想的又一次大解放时期。随着儒学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文学艺术、美学界也出现了崭新的局面。诗学美学中陆机倡导更加符合诗歌艺术规律的“情性美”;在绘画艺术领域中稍晚于陆机的东晋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形神论”。其后南齐谢赫在“形神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六法论”。作为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自谢赫提出后,历代画家、评论家都奉为圭臬。而最早加以具体阐述的要推张彦远。在《画论六法》中他对形似和气韵关系的见解认为:形似是基础,但不是追求的目标。刻板求实,以形写形,则失实,成死画。而绘画的根本要求,是在于“以形写神”,创造出富有气韵的画面,始能成为“真画”。这里,作者反复阐述了形似和气韵的关系,形似是对象的外貌,气韵是对象的实质;形似是作画的手段,气韵才是绘画的目的。绘画者纵得形似而无气韵,此画非成功之作,如果抓住了对象的内在实质,画出了气韵,则形象也就生动而丰富了。对于气韵的理解,元人杨维桢说:“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这里是把传神和气韵生动等同起来了。

气韵与传神的关系,气韵以传神为基础,只有具备了以形传神的条件,才能创造出气韵生动的局面。所以气韵生动是形神论的升格,它不仅要求写出对象的神,也包括画家本身的思想感情、审美理想和审美要求,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统一的表现。

张彦远继承谢赫的气韵生动论,作了强调和突出,但在运用于具体对象方面,又有具体分析。如“至于台阁、树石、车舆、器物,无生动之可拟,无气韵之可侔,直要位置向背而已”。一般作为人物画背景的这些东西,只要画出它的位置向背,轮廓就可,而“鬼神人物,有生动之状,须神韵而后全”。这里,把绘画的主要对象和次要对象,把有生命的人和物态化的台阁、器物等给予区别处理,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三)立意与笔墨

张彦远在论述形神问题时,认为“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意”在他的美学思想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范畴。作品的立意用现在的话说也即主题思想,这是作品的灵魂。张氏毫不含糊地肯定了立意在绘画美学中的重要地位。“意”中既有“形似”,又有“骨气”,只有立意深蕴,画家对客观事物从认识到分析,并将自己融入到物象中,经过运思、凝思,做到“物我两忘”,终于“妙悟自然”,创造出一个新的“自然”,也就是“神”。唯如此,才能使描画的物象转化为含蓄不尽的意境美。而意境美和含蓄美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张彦远又很强调绘画的含蓄之美,忌太露、太尽、太直、太谨、太细。如果这样,就会使作品一览无余,使人无回味的余地。他主张作画要“画尽意在”,这和同时代的诗论家司空图提倡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以及稍早时刘禹锡所说的“境生于象外”的含蓄美,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含蓄美和意境美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立意、内容是要通过相应的形式才能得到体现的,所以张彦远一方面认为“意在笔先”,强调了立意的重要性,同时又着重指出笔墨手段在绘画中的重要地位。在《画论六法》中他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于画者多善书。”就用笔本身的审美要求来看,张氏虽然还没有把墨趣强调到后来文人写意画那样,把它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审美标准。可这里也提出了“笔力”的问题,“立意”和“用笔”是内容与形式的问题,“立意”通过“用笔”使形与神、主观与客观得到统一,从而实现了艺术美。

在“立意”和“用笔”、“气韵”和“笔墨”的关系问题上,张氏并没有用简单的形而上学的方法来对待,“意存笔先”和“归乎用笔”,既是主次分明的,又辩证地说明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这样,使张氏的绘画理论和美学思想体现得比较周密而完备,从而为人们易于接受并传承于后世。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有它突出的成就,虽然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由于阶级的、历史的局限,它肯定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以政教功能为中心的伦理美服务的,是站在官僚地主阶级立场的思想反映。尽管如此,《历代名画记》从创作思想到创作方法,从形似、骨气、神韵、立意到用笔,条理分明,层次井然,不但丰富发展了前人画论中的美学观点,而且辩证地构成了适应唐代绘画“灿烂而求备”的美学思想体系,而且还在某些方面为后来的神思、意境、情趣以及气韵观念的演变,从传神到写意的过渡架起了无形的桥梁。这些成就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上应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在《历代名画记》中,于中国人之绘画上发现了中国所独有的文化教养与姿态,使中国的文人学者获得了一种明显的文化传统,且发扬光大。《历代名画记》结构宏大,自建体系,内容的安排和组织完整和谐。论中有史,史中有论,这也是《历代名画记》内容的一个显著特色。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史学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把一个地域之学做成了国际之学,把一个古代之学变成了现代之学。在这一过程中,派生出的论文和书籍已远远超出原著。回首过去的这段学术史,主线基本不离校勘与训诂的道路,这是我国学者所熟知的方法。但就方法论而言,西方的语言学家和史源学家给《历代名画记》的整理与研究输入了现代学术的新风,也将中国画的审美带向了新领域。

同类推荐
  • 香港类型电影漫谈

    香港类型电影漫谈

    香港影坛曾被誉为“东方好莱坞”,一方面是它以狭小的弹丸之地,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上半期这十余年间创造了商业上的票房奇迹,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制片厂制度,明星制度,类型化电影的制作模式,同好莱坞相比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本书试图从武侠功夫片、黑帮警匪片、恐怖鬼怪片和喜剧片四个香港电影最为常见的类型片种人手,为读者展现香港类型电影的兴衰,其中既有正史,也有戏说。另外还加入了“类型人物”和“类型之惑”两个单元,前者归纳总结了香港电影中一些特定类型的人物形象,而后者则更为深入地剖析了香港类型电影的特点,并对香港类型电影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 当代中国译制

    当代中国译制

    有人说如果没有翻译,西方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传到中国;如果没有翻译,中国的四大发明也不可能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如果说译制是电影在世界各国沟通交流的桥梁,那么译制工作者就是世界电影的普罗米修斯。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译制的过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翻译或者配音,因为诸多的译制生产元素,再加上生产之外的政策要素和市场要素构成了现代中国社会的译制文化。显然,当代的译制文化不仅仅涉及外来作品的引进,而且包括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及国产影视作品的对外输出,由此才能说明译制的全部意义。希望通过此书,把我们对译制工作的热爱、体验和认识奉献给广大读者。
  •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

    本书收录名家文学名篇、书法名作,以作品图版代替死板的铅字,配以解析与背景资料。
  • 塞上论乐谈艺文论选

    塞上论乐谈艺文论选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余年来,在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收获丰富,成就显著,《朔方》《黄河文学》《六盘山》等文学期刊,《宁夏艺术》《民族艺林》《宁夏群众文艺》《塞上文谈》《宁夏歌声》《民族之歌》等专业性、综合性文艺刊物,以及省、市级报刊学报等发表的文艺作品和具有一定学术性的述评文论成千累万。
  • 电视连续剧故事结构解析

    电视连续剧故事结构解析

    电视连续剧的开场戏与电视连续剧的艺术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首先要把电视连续剧的艺术形态作为本书的前提加以研究。电视连续剧的开场戏与电影、话剧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就三者的共性而言,作为艺术品,它们的艺术形态必须是完整的;就其特殊性而言,电视连续剧的形态与电影、话剧的形态有着质的区别。什么是电视剧的形态?“形态”一词,《辞海》解释为:“形状神态。也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的形状或表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事物的表现形式”。
热门推荐
  • 苏宁管理模式

    苏宁管理模式

    本书20年前,苏宁还只是南京宁海路上一个仅有10万元资产、十几名员工的小小专卖店,今天一跃成为家电连锁业的龙头老大,连锁网络覆盖全国30个省、300多个城市,并进军海外市场。苏宁电器究竟是如何创造这个商业神话的?苏宁的迅速崛起,对中国企业的成长有何借鉴?
  • 兰迪的禁断之章

    兰迪的禁断之章

    .《终焉禁书录》——克瑟斯蒂亚大陆禁忌之书。书录内容自古无人敢过目,无人敢问津。只因为书录内所记载的诸神灭世禁忌——禁断之章!而同样权力、美色、财富,没有什么是拥有一章禁断之章得不到的!可本就不想毁灭世界的兰迪,只因不知为什么拥有了禁断之章中一直遗失的第一章——【始源】,无形间就成了全大陆强权们的公敌!至此,还想多活几天的兰迪,除了把《终焉禁书录》全部搬回家外,他还能怎么办!
  • 校草校花的纠心之恋

    校草校花的纠心之恋

    一场大火烧死了她唯一的家人,进入组织后与两个少女为伙,创建起强大的背景。在一个酒吧里,他对她一见钟情,他是她的仇人,开始的假戏真做,最后真的把心丟在了他的身上。父母之仇,心爱之人。她又该如何抉择?是为了报父母之仇而杀死仇人?还是放下仇恨不计前嫌和他在一起……………………
  •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法律的起源与历史上各种类型和各个阶段的法律制度的实质、特点、作用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它既是法学体系中的独立学科,也是法学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
  • Demon和恶魔王子

    Demon和恶魔王子

    早上,她兴高采烈的起床,打开一扇门,看见前几个小时还和她在一起腻歪的男人和一个小三生的贱人在一起……那一刻,她觉得世界都崩塌了,但是后来他们一点一点的激怒她,让她难堪,导致他们不好过的生活出来了,她把身上的豪门光环扔掉,让自己变回本来的自己……然后他和她在一所高中开始了一段美好而不美好的感情……看完后一定要推荐……拜托拜托……
  • 校园女生

    校园女生

    关于友情,别无他言,经的起年月的洗礼,留下的,便是我要的.我用我的方式诠释→友情
  • 爱!魔幻之恋

    爱!魔幻之恋

    一朵鲜花的凋谢是为了另一朵鲜花的绽放,女主在受人欺骗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公主、王子、骑士之间会因为身份、魔法、爱情而发生怎样的感情呢?满天的雪花,一个女孩从天而降,她的出现唤醒了沉睡的嗜血城城主。就在她离开这里的几年后,曾经说过要一直保护她的人,忽然成了自己姐姐的男朋友,为此深受打击。这一辈子,她又喜欢上了家族仇人的孙子,暗界王子忽然出现,他的可怕,让她很害怕,这时,她会怎么做?会继续变成恶魔吗?还是从此不理任何人?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神迹门

    神迹门

    拥有妖星之力的神迹门后世弟子铭凡,经脉堵塞,为报十年前灭门之仇,逆天改命,强行走上修行之路,神位武道皆兼修。看他如何手碎轻蔑,脚踏敌人,复兴神迹门,傲视群雄,狂傲九天,走入那传说中最高神位……
  • 魔夏

    魔夏

    超级特工孙破风穿越回充满神话色彩的大禹治水时期,成为一名普通的武士。在这个巨龙遍地走,圣人多如狗的年代,怎样活下去成了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历史的长河里,他见证了夏朝的建立,巫教的崛起,亚特兰蒂斯文明的发展。人世无常,历史无情,只有那些曾经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大悲大喜,无能为力,只有带点神经质的人,才可以妄加揣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