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69300000011

第11章 官场之忍

包括内容如下:

第一节成大器须坚忍

第二节忍与领导之术

第一节 成大器须坚忍

1.屡败屡战方成大器

我们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是的,自古以来,一帆风顺者实在渺少,大凡有大成者,都是在经过无数次失败的考验后方获得成功的。

刘邦是经受得起失败和经得起挫折的人。

刘邦不仅经受得起失败和挫折,而且有的时候甚至惨败到身边只剩下了一个人,但他照样斗志昂扬,不久又卷土重来,继续与项羽争天下,搞得项羽一点儿脾气也没有。

刘邦与项羽争天下,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凡他亲自与项羽交锋,几乎每战必败,所不同的是最初他毫不经打、一战即溃,后来逐渐勉强支撑住了。但是在最后一仗,刘邦把汉军主力聚合起来,交由韩信指挥,竟一战击败了项羽,取得了全胜。

刘邦与项羽大规模的交战一共是六次,刘邦失败了前五次,赢得了最后一次,结果天下就改姓为“刘”。

刘邦与项羽的第一次大交锋,是在鸿门宴之前的那次夺关战。

当时,率先进入关中的刘邦采纳了不知何人的建议,派军队把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的军队进关中,异想天开地打算独自在关中称王,惹得项羽大怒。项羽命令英布抢关,仅一仗,刘邦的军队就弃关而逃。正是这一仗,让刘邦看到了自己的军队与项羽的军队的差距,最后只好亲自上门谢罪,演出了一场千古惊险剧,在经历了一番卑躬屈膝的自白后,方才避免了厄运上身。

刘邦与项羽的第二次大交锋是彭城大战。

刘邦东归,消灭三秦之王(章邯、司马欣、董翳),之后巧施调虎离山之计,骗过项羽,让他首先将注意力放在齐地,然后乘项羽率军赴齐地作战之机,汇集起各诸侯之军五六十万人,攻下了项羽的都城彭城。项羽闻报大惊,立即点起三万精骑急速南下,在彭城附近与汉军会战两次,大败汉军。此战汉军的战场损失就高达二三十万人,另外许多已经投靠刘邦的诸侯又都背汉附楚,连刘邦本人都差点儿被楚军捉去。

刘邦与项羽的第三次大交锋是荥阳之战。

楚汉战争期间,项羽曾一度将刘邦紧紧地包围在荥阳城里,一连数月,日夜攻打,情况十分危急。最后,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将军纪信主动要求假冒刘邦向楚军请降,让刘邦乘机逃走。纪信选择在晚上出降,他率领二千甲士和一大群妇女从东门出降,故意走得很慢,楚军都到东门围观,准备庆贺胜利,疏于守备,刘邦带领数十骑赶紧从西门走脱。最后,忠心耿耿的纪信被项羽活活烧死。这次战争没有太多的历史记载下来,反正刘邦又战败了,最后只与滕公两人逃脱出来。

刘邦与项羽的第四次大交锋是在成大战。

在此次战役中,项羽又把刘邦的军队团团围困在成。最后,刘邦终于寻得机会,仓皇从城北门逃脱,后又北渡黄河,才最终摆脱了楚军的围追堵截。这次战役又是以刘邦的失败告终。

刘邦与项羽的第五次大交锋就是固陵之战。

此时,楚军大势已去,项羽无心恋战,与刘邦签定了一个对谁都没有约束力的所谓“和约”之后,就急匆匆地率军东归。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劝告在后面紧追不舍,同时派人通知韩信、彭越到固陵共同围歼楚军。但韩、彭二人没有来,刘邦被楚军杀了个回马枪,又一次大败。不过,这次汉军没有像以前那样被击溃,而是退守到壁垒之中,掘深沟自守,所以没有让楚军占到大便宜。而此时,楚军也到了强弩之末,无力再继续进攻汉军。

刘邦与项羽的第六次大交锋就是垓下之战。

这次大战紧接着固陵之战。得到刘邦封王许诺的韩信、彭越等人终于发兵赶到,在垓下与刘邦亲自指挥的军队会合。战役是韩信指挥的,汉军先败后胜,将楚军层层包围起来。韩信让汉军大唱楚歌,瓦解楚军的人心。这一着果然奏效,心慌意乱的项羽以为楚地已经被刘邦攻取,无心恋战,与虞姬死别后,乘夜率八百精骑突出重围。最后,在汉军的紧追下,他再也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边,死时年仅三十一岁。

项羽是真正顶天立地的英雄,只是缺少些计谋。

至此,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项羽在临死之前感慨说:“我起兵以来,至今已经八年了,身经七十多战,战无不胜,从来没有失败过,今天的失败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会用兵。”项羽关于自己百战百胜的话是真实的,他仅失败了这一次,但就将江山拱手让出去了。

当然,我们这样的统计,仅仅是数字上的加减。从战局的发展总形势看,当刘邦把韩信派到今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攻城略地,联络彭越在楚军后方骚扰,引诱英布投降以后,他在战略上就已经占据了主动地位,虽然后来他接连失败,但不会伤害到全局。

因为刘邦有一个巩固的后方,军队打散了、粮食没有了,又很快地补充起来。而项羽东奔西跑,疲于奔命,虽能取得战役上的胜利,但无法扭转战略上的不利地位,所以最终失败。

在楚汉战争中,数次面临险境、绝境的刘邦,在逃脱以后从没有显现出一丝一毫的气馁,始终以高昂的斗志与项羽作战,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由此可见,失败后,只要你坚强地站起来,沿着既定的目标走下去,你一定会获得成功的。

2.韬光养晦以屈求伸

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成功地运用韬晦待机之计克敌制胜的例子。他们有两个基本点:一是韬晦,即收敛锋芒,隐蔽自己;二是待机,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运用这种思想多在敌强我弱、于我不利的情况下,韬晦是手段,待机是策略,战胜对方才是目标。在待机中,一定要观察敌我双方的变化,一旦到来,就毫不犹豫地出击,克敌制胜。

“韬晦”,就是隐藏自己的才能,瞒人耳目。“韬”本意是弓袋子,有“进去”的意思。“晦”是“黑暗”、“隐晦”之意,比如月末,又说成是“晦月”,因为按阴历,月末是月亮的黑暗之日。由于隐藏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保住了自己。这样一来,在恰当的场合,当对方无戒备心时,就可实现其预定企图。这和“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的意思接近。在人生之路,在商场如战场的当今社会,要想绝处逢生,巧用韬晦之计,可谓明智之举。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温故而知新。

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相传他是孙武的后人。他少年时聪明过人,心智灵犀,后拜名师学习文韬武略,颇受老师的喜爱。他有一名同学名叫庞涓,此人心计诡谲,阴险狡诈。他自知才能不如孙膑,便想法迫害孙膑,但他表面却装着与孙膑交好。孙膑为人心地淳厚、善良纯洁,没有觉察出危险,把庞涓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经常与之讨论韬略、议论时局、指点江山,庞涓越发嫉忌孙膑的才能。

后来,庞涓出师了,至魏国被召为附马,深得魏王的重任。他深知孙膑的存在早晚会对自己构成威胁,他写信邀请孙膑到魏国共事。当孙膑来到魏国,庞涓就利用手中权力,在魏王面前诬陷孙膑。魏王信以为真,下令要处斩孙膑。庞涓又在魏王面前替孙膑求情,建议将处斩改为“膑刑”,即砍去双腿的膝盖骨。表面上是救了孙膑,实质却是“一箭双雕”,既迫害了孙膑,又可把其留在身边,控制他的人身自由、为己所用。他把已成残废的孙膑接到自己府中,假装殷勤照顾,并要孙膑将平生所学写成兵书。

孙膑在惨痛的血的教训面前,终于认清了庞涓的真面目。他深知兵书著成之时,就是自己身首异处之日。但他心计周密,明知自己现在掌握在庞涓手中,稍有反抗,就会遭受更深的迫害,他决定深藏仇恨,等待时机。为了不为庞涓著书,他佯装疯颠,整日在街上爬来爬去,夜晚则睡在茅厕、牛栏、猪圈等处。虽然庞涓没有看出孙膑是装疯,但他仍派人暗中监视孙膑,一旦发现破绽,就派人暗杀孙膑。孙膑只得整日整夜露宿街头,忍受种种苦难。

齐国大将田忌出使到魏国,见到了孙膑,非常同情他的遭遇,就秘密地带他到了齐国做了他的谋士。后来孙膑在马陵之战中打败了魏军,杀死了庞涓,报仇雪恨。

在这则故事中,孙膑巧妙地运用了韬晦待机的策略,既保护了自己,又消灭了仇人。

《史记·滑稽列传》云:“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凡事没有取胜的绝对把握,就不必四处张扬,与其使人早有预闻而有所准备,不如突然出击,致敌人于死地。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时务,也指时机,是客观形势和时代潮流。凡人要想成就事业,建立功勋,必须认清时务、相机而动,如果一味死拼,不讲策略,英雄是英雄,却无人喝彩,终究一事无成,后悔晚矣。

秦朝末年,相传张良行刺秦王失败后,曾逃避秦军追捕,隐匿于下邳。一天,张良到外面散步,当他走到水桥上时,迎面走来一名老者,只见他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正在他观察老者时,老者有意将鞋子掉下桥去,接着,老者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拣上来。”语气极为傲慢。

张良正值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不禁想:“这老匹夫看似和蔼,却如此不讲理。若不是看你年高体弱,本想一拳将你打下桥去。”转而一想:“看他年老体衰,行动不便,还是给他拣了来吧。”张良按捺住火气,下得桥下把鞋子拣来。

老者又说:“小子,给我穿上。”

“唉,也罢,做好事做到底,给他穿上。”张良单跪着地,给老者小心翼翼地把鞋穿上。谁知老者一声谢也未说,仰天大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老人复返道“孺子可教也”,与张良约定五天后清晨重见。

张良感到很惊异,五天后,第一遍鸡叫时,他便起身来到桥边。不料老者已先到,他斥责张良:“你与老人约会,还来晚了,五天后再来吧。”如此这般竟连续三次,张良一无所获。

这天,又到了与老人约定的时间,张良一夜未睡,半夜里就来到桥边。他站了一会儿,见老人跚跚而来,张良的坚忍与真诚受到老人的赞扬。老人拿出了一本书,对张良说:“读此书可成大事;用此书可兴邦定国,成就大业。”说完,飘然而去。

张良惊奇异常,天亮后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诵读,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后来,辅佐刘邦夺秦天下,争楚霸位,遂成一代名士。

《三十六计·假痴不癫》中曰:“假作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不可为,或将有所为。”意思是假装不知而实际非常清楚;假装不愿做,实际却是不能做,或是等待时机到了再去做。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乌江亭》:“胜负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中,杜牧感慨项羽逞一时之英雄,惜一时之名,不能忍辱负重,包羞忍辱,而自刎乌江,失去了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机会。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在早年还是一名布衣百姓,衣食常常没有着落,贫困潦倒,常为人讥笑。

一天,当他在街上走时,迎面过来几个少年无赖。韩信见了,急忙撤身而走,不愿与之正面冲突。

这时,几个无赖也发现了韩信,见他要走,其中一个一把抓住韩信的衣领:“你这个胆小鬼,见了我想跑,想往哪儿跑?”

他一眼又看见韩信腰下的佩剑:“哦,你小子还佩剑,你配佩剑吗?”说着动手要解韩信的剑。韩信往后一跳,挣脱了无赖的纠缠,想照旧走自己的路。

不料,被无赖一把抓住,“我说,你虽说人高马大,却是一个草包。咦,生气了吗?你的嘴角抖什么?如果你是条汉子,就拔剑来刺我,咱们比划比划。如果你没有勇气,贪生怕死,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听了,血一下涌上了头,他盯着那张无赖之极的脸想了很久,很想拔剑出来,与他决斗,凭自己的武功,是不怕他们的,但韩信的心里又在琢磨:“这几个家伙虽不怀好意,与之决斗却无太大意义。唉,也罢,我就是从他胯下爬过去,他就能比我高明了吗?”

想到此,韩信慢慢俯下身,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这时,街上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韩信不逞一时之勇,而是忍辱负重,不把自己的生命浪费于不足轻重的决斗上,虽然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仍能自强自新,终于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大显身手。他先是投靠项羽,后来又投刘邦,被刘邦拜为大将,强兵百万,指挥若定,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刘汉政权四百余年的基业立了汗马功劳,终于成就大业,名垂千古。而那位无赖却连姓名都未留下,相比之下,孰胜孰败,孰优孰劣,自见分晓。

包羞忍辱是一种特殊情形下的应变术,在这种情况,可能要遭到巨大的人格、精神的污辱,但如果是已经有救济天下的雄心壮志,便不能斤斤计较、目光短浅,而应该着眼未来,不做无谓的牺牲。不逞一时之勇而毁掉自己的美好未来,小不忍则乱大谋。珍惜生命,珍视自己才是上策。

3.大忍有大福

地位过高,权力过大,必定遭到外来力量的制约,“高树易悲风”说的也是此理。如何才能更好地保全和发展自己,小不忍则乱大谋是做领导应遵循的原则。

唐朝名臣郭子仪对此有独到之法,简简单单两个字“忍”和“慎”,就做了四朝红人。

鱼朝恩是皇帝身边的宦官,此人虽无才情,但会溜须拍马,所以为皇帝宠幸。他对郭子仪的才干、权势十分妒忌,曾多次在皇帝面前打小报告,诽谤攻击郭子仪,都没有成功,愤怒之下,竟暗中指使人盗郭家的祖坟。

郭子仪知道这是鱼朝恩的卑劣伎俩,当时他身任天下兵马大元帅,手握重兵,一举手、一投足,都关系着大唐帝国的兴亡,连皇帝都敬着他三分,要除掉一名鱼朝恩,真可谓不费吹灰之力。当他从前线返回朝廷时,满朝公卿都以为他必将有所行动,岂料郭子仪却对皇帝说:“我多年带兵,并不能完全禁止部下的残暴行为,士兵毁坏别人墓坟的事也很是不少,我家祖坟被掘,这是臣不忠不孝、获罪于上天的结果,并不是他人故意破坏。”

祖坟被挖,历来被视为奇耻大辱,而郭子仪却能隐忍下来,足见他的气度之大。也正因为他能曲能伸,能忍能让,他才能在那个奸佞横行、国君昏弱的时代,逢凶化吉,度过一次又一次政治险滩,享尽富贵,以八十五岁的高龄,安然辞世。

其实,以忍化凶之道,不仅良臣君子懂得,奸臣枭雄也不糊涂。

忍是大福,小忍有小福,大忍有大福,小不忍则乱大谋。

4.忍辱负重

春秋时期,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财物,展开了生死搏斗。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在和越王勾践的争战中受重伤而死。夫差守孝期满,亲率大军,兵临越国。越王勾践率军迎战,但是由于兵力悬殊,越军惨败,只剩下五千人退到会稽。在越国将要灭亡的时候,范蠡进言:“战争打到这个地步,惟一的办法就是送上丰厚礼物,谦恭哀求,讨得吴王的哀怜和同情,越国或许可以幸存。如果他不允许的话,君主只好委屈自己,去做吴王的奴仆,寻找时机,以图东山再起。”勾践依范蠡的话,言卑情切地向吴王请求活命,并且答应献出越国,越王和王妃供吴王驱使。夫差答应了越国讲和投降的条件。

公元前492年,勾践怀着极其伤感和屈辱的心情,带着自己的王妃,在范蠡的陪同下来到吴国作奴仆。勾践入见吴王时,跪拜叩首,感恩戴德的表情,从脸上清晰地表现出来,连吴王夫差也觉得于心不忍,便决定不给勾践太重的杂役干,只教他去宫中养马。

越王君臣在马圈里结屋居住,他和妻子、范蠡在宫中小心翼翼,既不敢发怒,也不敢多说话,只是用眼睛交流彼此之间的心意。夫差派人侦察他们的行动,只见他们穿的是破衣烂裙,吃的是粗糠野菜,勾践喂马,范蠡打草,王妃做饭洗衣,个个安分守己,一副心甘情愿,长相厮守,甘愿终生养马的样子。吴王夫差得到报告后,认为他们意志消磨殆尽,再无王者尊严可言,于是对他们放松了警戒。

夫差每次乘车出行,勾践都亲自给他备好马车,每到一地都当站马桩。吴国的老百姓都认为此人太没有志气,于是朝着他吐唾沫,弄的勾践满身都是唾液,而勾践毫不理会,只是静静地站着,好像惟恐自己一动,惊了王驾的马,自己吃罪不起的样子。连吴王看在眼里,心中都觉得十分不应该,于是命令人们禁止侮辱勾践。

最令吴王夫差心生怜悯的是:有一次,吴王生病,勾践叩见吴王,显出对吴王十分关心的样子,跪拜询问病情。恰在此时,吴王要到厕所去,勾践便请求饮溲尝便,判断一下病情。等尝过之后,高兴地对吴王说:“大王的病很快就会好了。”

一个人忍辱负重、甘受凌辱的事例,在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但忍辱到勾践这种程度:去主动尝人的粪便,想必古今中外,只有他勾践一人吧?

常人做不到的事,一个国王却不得不去做,为何?复国雪耻也!这样的屈辱,只有政治家才会承受。

就这样,冬去夏来,越王勾践整整服了三年苦役。与此同时,范蠡用重金收买了伯丕,并向吴王献上美女西施,吴王夫差终于赦免了勾践,放他回国。越王回国之后,一面仍给吴国纳贡,一面卧薪尝胆。他鼓励生产,养护军备,自己亲自下地种田。越国的人口于是猛增,生产迅速发展,军事力量逐渐强大起来了,在二十二年之后灭了吴国。吴王羞愧难言,自杀而亡,越王终于报了血仇。

不难想像,越王受的耻辱是非常人所能忍受的,但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复国志向一直激励着他,使他忍受了各种屈辱,这就是大丈夫的能屈;回国之后,励精图治,卧薪尝胆,鼓励生产,养护军备,使国力大增,终于击败吴国,报仇复国,这就是政治家的能伸。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也!

第二节 忍与领导之术

1.驾御部属恩威并用

为人、处世、做领导均艺术也,智慧也。掌握了黑脸白脸术当能屈能伸,能柔能刚,亦宽亦严,亦恩亦威。因此,对待下属既要有软的一手,也要有硬的一手。只有恩威并用,才能真正树立大正的官威。

许多强悍之人,尽管武艺超群,生性勇猛,但生来粗鲁、莽撞,因此,要想驾御悍将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悍将的优点是勇敢、不惜力,冲锋陷阵的时候,还真少不了他。所以,悍将就像烈马,要想使用他,先要收服他。

什么人能收服悍将呢?有两种人:一种是比悍将更强悍的人;另一种是有威严,能震慑住悍将的人。

清朝名臣曾国藩的手下有一员悍将,叫陈国瑞,此人原是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的手下大将。他从未读过书,更不知道什么德不德的,只要开口说的就是脏话,只要想干的事,任天塌下来也要办成。

当年他十五岁时,在家乡湖北应城投了太平军,后来又投降清军,几经辗转被收在僧格林沁部下。据说他异常骁勇,打仗时,炮弹击碎了他手中的酒杯,他不但不避,反而抓起椅子,端坐在营房外,高叫“向我开炮”,使手下都很敬畏他。

要说他是粗鲁莽撞之人,僧格林泌比他有过之无不及。传说僧王是个暴虐、狂躁、喜怒无常之人,听手下汇报战况也要到处走动,赞赏时不是割一大块肉塞进对方嘴里,就是端一大碗酒强迫别人喝下去。发怒时则用鞭子抽打或冲过去拧脸扯辫子,搞得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只有陈国瑞不怕这僧王。他是打心眼儿里佩服僧格沁林。

僧王死后,曾国藩接替剿捻事宜,与陈国瑞军打上了交道。当处理陈国瑞与刘铭任所统率的两军械斗事宜时,曾国藩感到只有让他真心地服自己,才有可能在今后真正地使用他。于是,曾国藩拿定注意,先以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打击陈国瑞的嚣张气焰,继而历数他的劣迹暴行,使他知道自己的过错和别人的评价。当陈国瑞灰心丧气,准备打退堂鼓时,曾国藩话锋一转,又表扬了他的勇敢、不好色、不贪财等优点,告诉他是个大有前途的将才,切不可以莽撞自毁前程。使陈国瑞又振奋起来。紧接着,曾国藩坐到他面前,像与儿子谈话那样谆谆教导他,给他订下了不扰民、不私斗、不梗令三条规矩,一番话说得陈国瑞口服心服,无言可辩,只得惟惟退出。

但是,陈国瑞的莽性难改,所以一回营就照样不理睬曾国藩所下命令。看到软的作用不大,曾国藩马上请到圣旨,撤去陈国瑞帮办军务之职,剥去黄马褂,责令戴罪立功,以观后效,并且告诉他再不听令就要撤职查办,发往军台效力了。陈国瑞一想到那无酒无肉、无权无势的生活,立即表示听曾大人的话,率领部队开往指定地点。

所以,曾国藩以软硬兼施的办法,剃了陈国瑞这个刺头。

作为一名领导,要实现自己的意图,必须与下属取得沟通,而富人情味就是沟通的一道桥梁。它可以有助于上下双方找到共同点,并在心理上强化这种共同认识,从而消除隔膜增加了解,缩小距离。

有许多身居高位的人物,会记得只见过一两次面的下属的名字,在电梯上或门口遇见时,点头微笑之余,叫出下属的名字,会令下属受宠若惊。

上司要赢得下属的心悦诚服,一定要宽严并施。所谓宽,则不外乎亲切的话语及优厚的待遇,尤其是话语。要记住下属的姓名,每天早上打招呼时,如果亲切地呼唤出下属的名字再加上一个微笑,这名下属当天的工作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他会感到,上司是记得我的,我得好好干!

对待下属,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的忧虑,他们的起居饮食都要考虑周全。

所谓严,就是必须有命令与批评。一定要令行禁止,不能始终客客气气,为维护自己平和谦虚的印象,而不好意思直斥其非。必然拿出做上司的威严来,让下属知道你的判断是正确的,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

上司的威严还在对下属布置工作,交代任务上。一方面要敢于放手让下属去做,不要自己包打天下;一方面在交代任务时,要明确要求,什么时间完成,达到什么标准。布置了以后,还必须检验下属完成的情况。

宽严并施,才能驾驭好下属,发挥他们的才能。

对于部下,应用慈母的手紧握钟馗的利剑。平日里关怀备至,错误时严加惩诫,宽严并施,如此才能成功统御。

2.刚柔相济不可偏废

古人曰:刚柔之道在于刚可压柔、柔可克刚。若太柔即靡,太刚则折。所以得天地之道,宜刚柔相济,不可偏废。

一个人如果懂得刚柔之道,则处事矣,为官矣就会事半功倍,恰到好处。

1862年咸丰帝在逃往热河途中,命令曾国藩速派湘军大将鲍超带兵北援。

曾国藩一时举棋不定,几天都“通夕不能成寐”,因为北援事关“勤王”,无可推诿,但又想留下鲍超所部对抗太平军。他召集文武参佐讨论对策,要求每人提出一种方案,结果多数人主张派兵入卫,只有李鸿章力排众议,说“夷氛已迫,入卫实属空言,三国连衡,不过金帛议和,断无他变”,而“楚军关天下安危,是失,切宜慎重”,主张“按兵请旨,且无稍动”。李鸿章认为英法联军业已逼近北京,“入卫实属空言”,英法联军之役必将以“金帛议和”而告终。危及大清社稷的不是英法联军,而是造反的太平军。湘军“关天下安危”,应把刀锋对准太平军。至于北援,应“按兵请旨”,静待时局之变。曾国藩深受启发,一面上疏冠冕堂皇地表示:“鲍超人地生疏,断不能至,请于胡(林翼)、曾(国藩)二人酌派一人进京护卫根本”;一面在实际行动上采取拖延观变战术。结果不出所料,10月便接到“和议”已成、毋庸北援的廷寄。而同时接到率勇北上谕旨的河南、陕西等省巡抚闻命即行,结果却空跑一趟,劳民伤财。相比之下,则显出曾、胡二人的高明。而他们二人之所以高明,则由于接受了当时正在曾国藩幕中充任幕僚的李鸿章的意见。事后,胡林翼选择李鸿章、陈鼐、李榕三人的献议附于曾、胡二人的书面意见之后,编为《北援集议》一书,刊行于世。大概由于内部议论过于直露,不宜公开发表,在刊刻时删去一些内容。故在李鸿章的条陈中已不见“按兵请旨”的字句。

曾国藩、胡林翼不愿派鲍超入援,还有另一层考虑,即鲍超乃一员勇将,朝廷肯定令鲍超归胜保管带,而胜保乃极端仇视湘军,胜保若以“勤王”之名,将鲍超收为麾下,那时北援湘军就会拱手送人,这对全局又是大有影响的事。但鲍超不明底里,认为自己失了一次立功社稷的大好机会,故露出不满之意。还是胡林翼善于做思想工作,写信劝诫说:

“涤帅与我都深知胜保为人忮忌贪诈,专意磨折好人,收拾良将,弟若北援,无论南气异宜,长途饷项军火,无人主持,且必为磨死,而又不能得功得名。惟北援是君父之急难,不敢不遵,万不可以他词推诿,其时涤帅筹思无策,只得应允,自行北援,或兄北援,以兄与涤帅若能北行,则所带将士,或不致十分饥困,亦不致受人磨折。弟若知涤帅此次之恩,弟且感激流涕之不暇。涤帅待弟之恩,是天地父母之恩……弟于世事太愚,当一心敬事涤帅,毋得稍有怠玩,自来义士忠臣,于曾经受恩之人,必终身奉事惟谨。”

经过胡林翼的一番开导,鲍超才明白了曾国藩的良苦用心。如果说在“勤王”问题上,曾国藩采纳李鸿章意见“按兵”抗上是一种“刚”,而曾国藩对待鲍超的这番良苦用心则可谓是另一种的“柔”。

后人评价说,清末中兴名臣曾国藩就是一个能柔能刚、能弱能强之人。那么他柔弱在什么地方?刚强在什么地方呢?

清朝末年,朝政掌握在西太后手中,她是清政府的实际统治者,但是清末的江山却是靠曾国藩维持的。

曾国藩比慈禧大二十四岁,早死三十六年,可以说他为官一生,荣辱升降都是由一个女人控制着。曾国藩可以算得上是清王朝的一个忠臣了,但是任何一个注定灭亡的朝代,那些企图力挽狂澜的所谓忠臣其实都是很成问题的。曾国藩也一样。他可以说是清末“功盖天下而主不疑”的社稷栋梁。他是用什么方法逃过“功高震主”的悲剧结局,尤其是在西太后那样阴狠毒辣的铁腕下?

曾国藩作为一个汉人,受到满清政府的赏识,开始走的就是上层路线。最初曾在京城做官时,只是礼部的一个小职员,他有目的地结交了一位亲王。太平天国刚起事时,亲王向咸丰举荐曾国藩说:“此人胆大心细,才堪大用。”咸丰于是召见了他。曾国藩受命前往一便殿觐见皇上,可是殿里空空的,不见一个人影,只是在上首有一把皇帝坐的椅子,下面有一锦墩。带领他的太监叫他等候。他向皇位三跪九拜之后,就规规矩矩坐在锦墩上静候,等了一个多时辰,始终不见皇帝出来。最后一个太监出来通知他,说皇帝今天有事,改日再召见。曾国藩只好对着那把空椅子再拜之后回去。保荐他的亲王询问他接见的情况,曾国藩一一告知。亲王问他在便殿里有没有看见什么东西。曾国藩仔细回想,除了皇位和锦墩,确实没有看到什么。这位亲王一听,说了声“糟了!”就赶紧跑进宫里,找到当值的太监,送上红包。结果打听出来皇帝座位后面的墙上,挂了一张很小的字条,上面写的是《朱子治家格言》。亲王回来告诉了曾国藩,并对他说,前日向皇帝保举时说他“胆大心细”。果然过了几天,咸丰召见曾国藩时问起他这张字条的事。这时曾国藩当然早有准备,回答得令咸丰非常满意。不久就让他回湖南老家组练湘军,把剿灭太平天国的重任寄托在他身上。

曾国藩没有辜负清室的希望,他从1853年组建湘军,用了九年时间,终于打垮了已经占领了半壁河山、几乎夺得全国政权的洪秀全。在他全线告捷,清王朝又可以吁一口长气的时候,咸丰因纵欲身亡,政权落在了西太后手中。而曾国藩当时正如日中天,功高盖世,达到了人生事业的顶峰。若按封建社会的常规,接下来所面临的必然是“敌国破,功臣亡”的结局。然而曾国藩对此早有准备,他以一套又一套太极拳的柔劲就把所有险情化解了。

后世有人说,曾国藩所以被称作中兴名臣,一代圣相,共有十三套大本领,其中十一套没有流传下来,传世的只有两套:写了一部相书《冰鉴》,再就是大量的日记和家书。

清朝自打入关,以一个被传统的大汉族思想视为“蛮族”的名分来统治整个中国,面对着明的和暗的“反清复明”的潜流,除了依靠比明朝更正确、更高明的统治艺术外,只能以特务组织驾驭各级官吏。这是整个清朝期间一直沿用的传统的统治手段。从雍正在位时的一件事,可以看出清政府的特务是怎样的无孔不入,怎样的令人毛骨悚然。

据说雍正当政时,有一官员一天夜里与家人打牌消遣,正在玩得高兴之际,一张“二万”掉到地上怎么也找不到了。第二天上朝,雍正问他昨晚干什么去了。这位官员是个老实人,战战兢兢但如实地告诉皇上是与家人玩牌,后来有张“二万”掉到地上找不到,就再也没玩。雍正笑着从身上摸出一张牌,放到他面前,问他:“是不是这一张呀?”这个官员一看,一点儿不差,正是自家昨晚丢失的那张“二万”,当时吓得他汗流浃背,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连连口称死罪。雍正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很诚实,大大表扬了他一番。

慈禧太后以一女人专政,特务组织更是其须臾不可离的控制文武大臣的工具。所以,当时曾国藩的日记与家书,尽写一些养猪农作的家务琐事,与其说是给家人子弟看的,不如说是写给西太后看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消除她的疑心,表示自己不过是一个求田问舍、怀无大志的乡巴佬。

大致浏览曾国藩的处世哲学,始终是以“内用黄老,外用儒术”为其总则,亦即“能柔能刚,能弱能强。舒之弥四海,卷之不盈杯”。当他对付最高统治集团时,用的是柔术;当他镇压太平天国时,就刚强之至,毫不心慈手软。他训练出来的湘军子弟兵,都是骄兵悍将,攻克南京后,他纵兵烧杀,以至“秦淮河尸首如麻”,“子女玉帛悉入湘军”,致使“金银如海、百货充盈”的南京人财为之一空。尤其是他的弟弟曾国荃,把太平天国宫中的财宝全部侵吞,以致引起了左宗棠等人的不满。不过清政府对曾国藩的烧杀抢劫倒不怎么放在心上,惟一提防的只是曾国藩会不会用手中的军权谋反。在他第一次攻陷武汉,消息传到北京后,咸丰大为高兴,情不自禁赞扬了曾国藩几句,当时身边的近臣就说:“如此一个白面书生,竟能一呼百应,未必是国家之福吧!”咸丰听了,脸上的笑容马上消失,久久沉默不语。

面对这种大祸即将临头的险恶局面,曾国藩立即又打了一套漂亮的“太极拳”。他首先用“御”劲退出一部分军权,并裁减四万湘军;又用“封”劲把南京的防务让给旗兵,由他发全饷;用抢来的钱财建筑贡院,提拔江南士人,一下子就封住了朝野的铄金之口。此计一出,果然朝廷上下交口称誉。曾国藩不但没招致祸患,反而更加取得了清廷的信任,赐一等侯爵,双眼花翎。至此,曾国藩荣宠一时。

3.屈尊自责换得支持

古时候,作为一个英明的统治者往往将人治和法治结合起来运用。因为,人治是指以统治者的人格作为基础,当统治出现危机时,屈尊自责就成为他们唤起同情,争取支持的伎俩。

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兵大举南下,逼临宋境。徽宗对此束手无策,于是向大臣请教计策。宇文虚献计道:“今日宜先降诏罪已,更革弊端,俾人心天回,则备御之事,将师可以任之。”于是,徽守委托文虚草拟了一份“罪已诏”,批评自己的“言路壅蔽,面谀日闻”的错误,并表示要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于是沸腾的民怨稍有平复,但实际上,宋朝朝廷仍旧腐败堕落。

这类“罪已诏”在许多时候往往是行之有效的,因为以天子之身而屈尊自责,必将更加坚定百姓“皇上圣明”的信念。特别是在一个封建愚昧气息充斥的国度里,百姓的怨怒往往是只反贪官而不反皇帝,这样的一个“罪已诏”很容易使百姓宽宥他们犯下的罪恶。所以晋人《习凿齿》曾议论道:“承认过失而使事业兴盛,这是最聪明不过的做法。如果推诿过失,只宣扬自己的成功,不提及自己的失误,以致上下离心,人才流失,那才是最蠢的做法。”

这种看似勇于承认错误,实则为“障眼法”的伎俩,往往极具欺骗性,因而也就为历代许多统治者施用。

孔子说过“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别人有毛病就反省自己,孔子大概是中国第一个善于反省的大师,而孟子也是一个善于反省的大师。作为孔孟之道的信徒,曾国藩最佩服孔孟的反省之术。对于自己的错误要勇于承认并改正,对于由自己造成的失败要敢于自责,曾国藩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来“逐日检点”的,由于此举关系进德修业的大事,所以他才能自己要求得那样严格,不可有一天的怠慢。而手下诸将受其影响也都愿意承担失败的责任,统帅如果有了这种自责的精神,那么打胜仗就是必然的了。

中国历史上,许多帝王都懂得以仁为治的道理,也多次运用于自己的统治之中。

唐太宗去世前夕,曾故意把已经负有辅佐太子重任的宰相李贬官。

他告诉太子道:“李是有能力辅佐你的,但他是我手下的功臣,是前朝元老,而你跟他并没有什么恩爱相结,因此,难免会摆出桀鹜不驯的样子,使你难于驾驭于他,所以我才故意贬谪他。你继位后,可即刻让他官复原职,他便会对你感恩戴德,忠实地效命于你。”

果然,太宗逝世后,太子李治继位的当日,就让李复任宰相,由此,李对新皇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从此忠心耿耿,不复二心。

无独有偶,汉代大将卫青不斩败将的故事也说明其仁治的高明。

有一年,汉武帝派卫青出兵定襄,他的部将苏健、赵信两军共三千多骑兵,个个具有非凡本领。一日,这两军突然与单于的部队遭遇,经过一日激战,三千多骑兵几乎全部战死,赵信也投降了单于,只有苏健只身逃回汉营。

一时间议论纷传,都道苏健必死无疑。更有议郎周霸对卫青进言道:“自从大将军出兵以来,还未曾斩过部将,今天苏健损失了这么多人马,还一个人逃了回来,以卑职愚见,应将其斩首示众,昭示全军,以显示将军的威严和治军有方。”

但军中有一个叫安的长史却竭力加以劝阻,他说:“万不可如此做!想苏健以数千人马抵抗数万敌军的围攻,奋力苦战一天,士卒悉数战死,不敢有二心,可见其忠焉,如今他死里逃生,拼死逃回营中,如果反而被斩,这无异于告诉众人,今后如打败仗,千万别跑回来,干脆投降敌人。所以万不可杀他。”

卫青听了这番陈述,心中深以为然,于是说道:“我卫青将真心诚意地待他,让他待留军中,我不怕会因此失去威望。周霸劝我以斩部将来显示威仪,这根本就不符合我的心愿。再者,虽然大将军有权斩杀部将,但以我被皇上宠幸,也不该在城外擅自诛杀部将。将他送往皇上那里去,让皇上自己亲自发落他吧!这样形成大臣不敢专权的局面,不是更好吗?”

左右的人听了这番话,深为卫青的深明大义和忠诚所感服,更加钦佩卫青的为人和仁慈,莫不肃然以对。

于是,卫青将苏健囚禁起来送到汉武帝那里,汉武帝果然不久就赦免了他的罪。

卫青不斩部将,说明他是一位宽厚仁慈的将军,同时也说明他是一位懂得仁治的统帅。

同类推荐
  • 只赢不输

    只赢不输

    为了找到一条不必赔上生活也能事业有成的新路,两位作者开始满世界寻找一种新的榜样:一群事业上超级成功,同时又生活得幸福而平衡的创业者们。这25位新生代创业明星在书中站出来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如何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提高效率,避免精力和时间的浪费,从而在实现工作游刃有余的同时,更能从容兼顾生活之乐。你可以继续为了工作而“暂时”放弃其他,或者你可以趁早意识到,只有相信并用心,平衡的生活才会来。“只赢不输”是完全可能的,并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追随的趋势。
  • 全世界聪明人都在学的70种思维方式

    全世界聪明人都在学的70种思维方式

    本书共六章,主要内容有:聪明看透世界要学会的思维方式、高效率做事要学会的思维方式、圆通人际关系要学会的思维方式等。
  • 财富的积累(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财富的积累(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致富的含义就是获得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看起来漫无目标,却是人类最强大的驱力。也可以这样说,世间一切事业归根到底都无非在于致富,而致富恰是人生的终极。
  • 做事重选择 做人轻得失

    做事重选择 做人轻得失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离不开选择,谁也不能例外。比如,大学毕业后是继续深造还是工作,打工还是自主创业,结婚还是不结婚……人们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选择。选择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选对了可能事半功倍,选错了可能就会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人们都渴望在每件事情上都做出明智的选择,拥有完美的结果,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想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并非易事,人们在获得成功的道路上,必然会经历一些失败。因此,人们在懂得做事智慧的同时,还需要掌握做人的哲学——放下得失心。本书将从有选择地做事和放下得失心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带给读者最为实用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和智慧。
  • 如何与大人物打交道

    如何与大人物打交道

    《如何与大人物打交道》讲述了:办任何事情都是必须讲究方法和技巧的。以前我们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但是现在的社会,更提倡“无事也登三宝殿”,就是要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要学会经营,人脉是成就大事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而一个大人物的圈子更是快速成就非凡事业的最佳途径。
热门推荐
  • 渣渣男与假淑女的欢喜爱情

    渣渣男与假淑女的欢喜爱情

    这是一个古代真渣男与穿越假淑女之间的欢喜冤家的爱情故事。真渣男和假淑女均逆袭。女主,她面若桃花,才气十足,名门闺秀。此女子表面上是书香门第家的乖乖淑女,实则却是现代穿越女,而且这穿越女乃是一个泼辣、热烈、矫情、腹黑的女娃子。男主,原本是一古代社会底层的小混混,因偶然机会巴结上了三皇子,自此便成了三皇子的走狗鹰犬,从此开始飞黄腾达。男主在没遇见女主前很渣渣,又是京城一恶霸,结果遇到了更厉害的泼辣女主,他表示他只得甘拜下风。本来,以男主很了不得的脾气,他是根本不愿意娶女主的,但后来被女主用计娶了后,两人这对欢喜冤家慢慢磨合,逐渐互生情愫,也就是所谓的日久生情喽。
  • 前夫别来无恙

    前夫别来无恙

    三年前,她为爱心死,三年后,一场婚姻,一纸约定,人前的恩爱,每夜的欢愉,她只当自己是在做戏。曾以为可以无所谓他的一切,可是当他的初恋小三轮番找上门来,她发现自己已经无法淡定。就当爱是飞蛾扑火,她决定义无返顾,却不曾想到背叛他的男人会重新站在了她的面前,当曾经搁置的往事被重新提起,温柔与陷阱,报复与反报复,身在迷局,她该如何擦亮眼睛看清楚事实?--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只手摘星辰

    只手摘星辰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遥遥星辰,看似遥不可及,平庸少年修星力,淬肉体,结识了一帮兄弟。少年种种磨难之后实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只手摘星辰……星武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 太上慈悲道场灭罪水忏

    太上慈悲道场灭罪水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危情韩国

    危情韩国

    队长苏艺45度仰望天空,风吹起她齐肩的短发,乱了思绪。“哟~我的小苏苏在思考什么人生哲学呢?”突然天空中响起吴亦凡轻佻的声音。只见吴亦凡悄然把苏艺搂入怀中……权志龙站在天台,远眺着四下的高楼耸立,不自觉之间已经叹出了一口气。天下之大,何处为家?“龙宝宝?”顾君的声音在权志龙的背后响起,“别看了,我一直都会在。”她的眸子,格外清澈。鹿晗从背后轻轻拥住了林岚,她的腰身几分轻柔。林岚轻声笑了笑,不说话,就这么让他平平静静的抱着。鹿晗笑。这样的时光,岁月静好…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梦里有桃花

    梦里有桃花

    传闻南海龙太子冷酷无情,心狠手辣。然而,当东海最受宠的小公主在战场上与他见面时,他是这样的:双眼含情脉脉的看着她,说:“叶意小公主,南海与东海虽有恩怨,但不能阻挡我爱你的心,希望你能嫁给我,化解开南海与东海万年来的恩怨!”而她,不复往日的清高,难以置信的看着他:“你在搞笑?”
  • 玉规

    玉规

    踏破诸山束缚,破碎世界命运,在新世界的诸天走出震烁古今的通天大道。
  • 步步攀升之废材逆天

    步步攀升之废材逆天

    她,是废材?身手敏捷,武艺超群的国家特工沐羽表示不淡定了!前世,她冷寂孤傲,誓死效忠国家,誓要杀敌人个片甲不留!最终还是落得一个成为死棋的下场。今生,她魂穿天灵大陆,人人修炼灵力,然,她却天生废材,被世人唾弃!没有灵力?强悍的姐姐我不怕!一身中国功夫把你打得屁滚尿流!在镇压家中毒母,收拾庶妹,收拾渣男之后。偶然间,灵力归来,身世之谜,家国深仇。从此,废材踏上了天才的路上,报家仇,洗血恨!步步攀升!
  • 首富橙妃的古代演唱会

    首富橙妃的古代演唱会

    彦文文,现代的十三岁童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唯一的愿望便是去古代赚点钱,开个演唱会,却邂逅无敌美男,腹黑的她和他之间会擦出怎样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