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14400000017

第17章 中书省

中国古代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它和汉代尚书有渊源关系。

汉武帝时进一步强化君权,以主管文书的尚书掌握机密要政。为便于出入后宫,用宦者担任,称为中尚书,简称中书,又因兼谒者之职,故又名中书谒者。其长官有令,仆射。宣帝末弘恭为中书令,石显为仆射,元帝时石显为中书令,牢梁为仆射,均专权用事,为朝臣所恶。成帝时废除由宦者担任中书之制,此后至东汉末,改以士人为尚书。尚书台独掌枢要,地位日益崇重。但专制主义的封建统治者总要防止臣下的权力过大,以免威胁到自身。东汉末,曹操受封为魏王后,在建置魏国百官时,便设立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文帝曹丕即位后,改秘书为中书,设监、令各一人,监、令之下置中书郎若干人,于是中书省正式成立,其官员由士人充任,与西汉时用宦者充任的中书不同。从此以后,中书省与尚书台并立。原来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中书监、令的品秩虽低于尚书令、仆射,但与皇帝的近密程度过于尚书,故机要之权逐渐移于中书省,尚书台的地位因之削弱。三国除曹魏外,孙吴亦设中书,置令、郎,但其制与魏制稍有不同。蜀汉不详。西晋以后,历代都沿袭曹魏立中书省,只有北周实行六官制,无中书之名。中书省之印但其春官府有内史中大夫、下大夫等职,即相当于中书令、侍郎的职务。隋代废六官制,置内史省,即中书省。炀帝末又曾改名内书省。唐初亦名内史省,武德三年(620)始复名中书省。高宗龙朔二年(662)改称西台,咸亨(670~674)初复旧,武后光宅元年(684)改名凤阁,中宗神龙(705~707)初复旧;玄宗开元元年(713)改名紫微省,五年,复旧。自魏晋以后,中书省是与尚书省、门下省鼎立的三省之一。

中书省的组织,历代均有变化。自魏晋至隋初,以监、令各一人为其长官。后隋又废监,置令两人。唐承隋制,中书令曾改称为右相、内史令、紫微令等,均不久即复旧称。监、令之下,有中书侍郎(魏晋时也有单称郎或通事郎的,晋宋以后,概称侍郎),为中书监、令之副,它与监、令的职责都是答复皇帝的咨询,负责起草诏敕及阅读臣下的表章。自晋至隋初,侍郎员额四人,后改为二人,唐因之。侍郎之下,有中书舍人,初称中书通事舍人,后去通事之名。中书舍人初掌呈进章奏,后掌撰作诏诰及受皇帝委任出使,宣旨劳问,受纳诉讼。其员额历代不同,唐时置六人。中书舍人之下,复有通事舍人(一度改称事谒者)若干人,掌朝见引纳,殿廷通奏。此外,又有右补阙、右拾遗,掌谏诤,唐代所置;起居舍人,掌修起居注,隋代所置。

中书省最重要的职权是撰作诏令文书。魏晋之初,监、令、侍郎多亲自起草,如曹魏时刘放为中书监,善为书檄,三祖(魏武、魏文、魏明)诏命多出自刘放。西晋张华为中书令,当时诏诰皆张华草定。其后,担任监、令的高门士族,崇尚清谈,厌亲细务,起草诏诰文书,多委之于舍人,于是机要之权逐渐下移。南朝时,草拟招诰成为中书舍人的专职,其时皇帝为了便于驱使,多以低级士族或寒人充任舍人,“入直阁内,出宣诏命,土时有陈奏,皆舍人持人”,这样,他们就有机会参预决策。南齐永明(483~493)中,中书通事舍人权倾天下。梁武帝信任周舍、朱异,两人先后任中书舍人,专掌机密,虽官位多次升转,但不离舍人之职。陈时,“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省有中书舍人五人”,“分掌二十一局事,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司,总国内机要,而尚书唯听受而已”,形成中书舍人专政的局面,监、令、侍郎反而成为虚位。这种情况在陈亡以后才有所改变。北朝的中书监、令仍然掌握诏命起草权,如北魏高允、高闾均以能文为中书监、令,诏令书檄,多出其手;北齐邢邵、魏收亦曾为中书监、令,亲作诏诰,与南朝由舍人起草诏诰的情况不同。隋代内史令与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仆射并为宰相之任,地位尊崇。下置内史舍人(即中书舍人)八员,专掌诏诰。唐朝也沿袭隋代,置中书舍人六员,以撰作诏制为其主要职责,又分押尚书六部,佐宰相判案。故舍人之职在唐代颇为显赫。

中书令在唐朝前期与侍中、仆射同为真宰相。宰相集议朝政的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高宗死后,移至中书省。此后,中书令执政事之笔,有出令之权,遂居宰相之首。其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者,多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为本官。至唐中叶以后,势力强大的藩镇和勋高望重的武臣常被加尚书仆射、中书令、侍中等官衔,以示荣宠。于是,中书令也逐渐成为虚衔。与此同时,以他官掌诏命敕策的制度也发展起来,翰林学土逐渐成为重要诏令的起草者,中书舍人的职权渐被侵夺,只能草拟一些例行敕书,变得无足轻重。所以中书省到了唐代后期也大权旁落。

北宋前期,中书省仅存空名,与门下省并列于皇城外两庑,所掌只是册文、覆奏、考帐等例行公事。宰相办公处称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置于皇城之内,不再设于中书省。中书令不真拜。中书舍人亦为寄禄官,不起草诏命,而另设舍人院,置知制诰或直舍人院以掌外制。元丰官制改革,将中书门下职权分属三省,恢复“中书取旨、门下覆奏、尚书施行”的唐制,并任命实职省官。同时废舍人院,建为中书后省。中书令仍虚位,而以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与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并为宰相;别置中书侍郎一人为副,与门下侍郎,尚书左、右丞并为执政。然因三省分权制影响行政决策效率,实行中改变为由宰、执事先共议于政事堂,奏准后以“三省同奉圣旨”行下。南宋时,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中书门下省,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改称右丞相,中书侍郎改称参知政事。

辽以南面官治汉人,其南面朝官亦沿唐制有三省之名。中书省初称政事省,兴宗时改。其官见于记载者有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然未必皆有实职,大抵多用以招徕汉人或示荣宠。金熙宗完颜官制改革,参用唐、宋之制建立三省,然中书令以尚书右丞相兼任,位在丞相下,亦不置实职之侍郎、舍人,掌诏敕者为翰林院,故中书省徒有虚名。完颜亮废中书、门下二省,仅存尚书省为最高政府机构。

元世祖忽必烈以前,大蒙古国以札鲁忽赤掌政务,大札鲁忽赤是最高行政官。此外,大汗的怯薛组织中有必阁赤(意为掌文书者)一职,掌写发诏令及其他宫廷文书事务,设有分掌畏无儿文、汉文、波斯文等各种文书的必赤。随着蒙古统治地域的扩大,在中原和西域各地区颁布政令以及征收贡赋、任免官吏等事,都需要行用文书,必赤机构在行政事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必赤长得以参预管理政务,成为次于大札鲁忽赤的辅相之臣。1231年,窝阔台南征驻骅云中(今山西大同)时,仿照中原官称,必赤长耶律楚材、粘合重山、镇海三人分别称中书令和中书左丞相、右丞相,同时将必亦机构称为中书省。但这只为适应统治中原汉地的需要而权宜使用中原官名,并未成为蒙古国的定制。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后,始采用中原官制,设立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其设官沿袭金尚书省之制,长宫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未立皇太子时则缺。实际长官为右丞相、左丞相(元制尚右,故右在左上),各一员,或仅置右丞相,总领省事,统率百司。平章政事四员,为丞相之副贰;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两员,为执政官;统称为宰执。又置参议中书省事四员,掌左司、右司文牍,参决军国重事。左司、右司,各置郎中、员外郎、都事等官。中书省领六部。中统元年初置左三部(吏、户、礼)、右三部(兵、刑、工),至元元年(1264)分为吏礼、户、兵刑、工四部,七年始分立六部。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各地区相继分立行中书省,总隶于中书省;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则由中书省直辖,称为“腹里”,即内地的意思。至元七年至八年,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至大二年(1309)至四年三次设立尚书省分理财赋,亦置丞相及平章、右丞、左丞、参政等宰执官。在这期间,行政权实际上归尚书省,各行中书省亦相应改为行尚书省。尚书省罢,权力复归中书省。

明初沿袭元制,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领辖六部,职权甚重。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乘机废中书省,以六部分掌庶政,直接受命于皇帝,中央集权空前加强(见胡惟庸案)。

同类推荐
  • 三国情殇

    三国情殇

    郭嘉天生鬼才以一已之力助曹操平定中原却奈何英年早逝。吕布天下战神竟成三姓家奴到底他所求为何?赵云忠勇无双德才兼备为何在群雄竟起之时却默默无闻?《三国情殇》看三兄弟穿梭时空,为了心中的目标在混乱的后汉时代艰难行走,却难逃宿命的安排;明明相爱的人却不能在一起;亲密无间的挚友却反目成仇。亲情、友情、爱情,烽烟之后究竟还剩下什么?
  • 红石场恩仇记

    红石场恩仇记

    清朝末年间的黄老头因为贪、恶、痴而纠集了三个地方的势力对江南安仁县红石场四个老板的家庭进行了大屠杀。王知县及时侦查全案,但一时无法结案,逃出的两个老板在告状途中被追杀而引发了报复。当他们认识到是错误是犯罪而隐居起来后,官府抓住了罪魁祸首黄老头。但是,该案的结局出人意料。十三年后,石场老板的后人等为收复石场同包括黄老头在内的各方势力斗智斗勇。在官府的支持下,小说的结局才完美结局。小说不到二十一万字,写了一百来人,跨越十三年,涉及的事情多而杂。着重表现的是封建社会黑恶势力的猖獗、官场的腐败和官员主持正义的艰难以及受害百姓的挣扎与无奈。小说使用了不少该区域内的群众口头中的有生命力的语言词汇。
  • 一百个理由

    一百个理由

    在当今的世界环境里,对于中国来说,面对如一只海龟般趴在太平洋风涛里、总是令人难以琢磨的日本,需要警惕,需要谴责,也需要和平共处。《一百个理由》中,作者引用丰富例证想要说明的是:中国有一百个理由谴责日本,也有一百个理由与日本和平相处。中国欲一扫近代以来的耻辱与颓唐,走向民族的全面复兴,非得通过日本这道心理门槛;在很大程度上,这道门槛将考验中国能否成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与此同时,日本要洗去孤独与暧昧,成长为世界性大国,更是绕不过中国这道道义门槛;在某种意义上,这道门槛成了判断日本能否重铸为一个政治诚信国家的试金石。所以,这一百个理由,给中国,也给日本。
  • 袁腾飞讲先秦·战国纵横

    袁腾飞讲先秦·战国纵横

    本书讲述了战国七雄,各国兵争舌战,风云际会,政客过招。奇招、绝招、阴招、险招令人眼花缭乱,大战、小仗、明争、暗夺令人目不暇接……直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中国又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段。袁腾飞以其独到的“史话体”,为我们轻松解读华夏文明的起源、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
  • 春秋再轮回

    春秋再轮回

    一个被灭门的青年,轮回转世却没有忘记前世的记忆在同一个春秋时代出生,带着上一世的记忆,他学会了淡然,带着上一世的血海深仇,他学会了隐忍与坚持,在一步步揭开前世死亡的谜团的同时,他也在一步步迈入江湖的中心,最终的敌人却是他……
热门推荐
  • 重生梦幻之兽王传奇
  • 魏晋玄学“三大派”

    魏晋玄学“三大派”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魏晋之际,儒家经学受到严重挑战,玄虚之风大为兴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魏晋玄学“三大派”》讲述在我国历代的学术思想中,可以说玄学是最具有内在意蕴、对文人最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文学内涵的一种思维模式。其在发展过程中,内部又分为三个派别:何晏、王弼主张名教本于自然;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此三者即为魏晋玄学“三大派”。
  • 遗落星空

    遗落星空

    这是科技时代之后的故事:天灾人祸之下,人类依然猖獗。
  • 改造大师

    改造大师

    经历灵魂重生的他是基因改造专家。国仇家恨,他游走于法律和伦理之外,把自己秘密改造成战争机器——长途奔袭,力大无穷,刀枪不入,精准射击……甚至自我修复,变形易容,监听电波……随着基因改造的深入,他还能挖掘出多少人类的潜力?有热血,有柔情,隐藏在书生外表下的超级异能特种兵,尽在《改造大师》!
  • 江山英雄卷

    江山英雄卷

    明朝嘉靖年间,北疆动荡,商事凋敝,滇地偏安西南,因茶马古道之便,通四夷,纳八方之财,获利颇丰。名利诱惑之下,晓月别庄、极乐帮、风枪门、黑鹰台等正邪势力相继卷入,为争滇地之利,酿起了一阵阵血雨腥风,波云诡谲的滇地,肃杀之气弥漫,人心惶惶不安,犹如乌云遮日,实不知明日何度!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武林豪杰将如何解百姓倒悬之苦,随着彩笔瑶笺,作者将一一展陈,带着看官们回到那侠骨柔情,荡气回肠的世界。在叹息、欢呼、哀伤和激动的情绪间,领略最最诗意的武侠情节。
  • 再次成为勇者的我

    再次成为勇者的我

    三年前,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最后带着无数人的敬仰离开了。时间飞逝,这个世界过去了五百年,我又再一次降临。我曾经的那些朋友们,你们在否?(新人新作,跟新不多别介意,求收藏。另外,本书前几章写的或许不好,请耐心的看下去。)
  • 摸金校尉的那些事

    摸金校尉的那些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世代以种花为生的小村落里,那一天阴风阵阵,婴孩齐哭,不仅如此,天上还出现了天狗食日,死去的怨婴缠我,不让我出生,好在我命大还是来到了这个世界,但我的眼睛却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那就是鬼!直到我被送到一个叫上景高校的学校读书后,那些一层又一层蹊跷迷离的秘密终于被发现,爷爷的身份,他们的阴谋,一个个别有洞天的诡墓,为什么我在乎的人都想杀了我?究竟谁值得我去信任,还是说,这本就是一场永无止尽的逃亡游戏……
  • 青春的誓言之十年一梦

    青春的誓言之十年一梦

    哎呀,不介绍了,直接看正文吧!请别介意把EXO和tfboys些在一起,但他们不会有任何交集。(表打我!)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极至元阳

    极至元阳

    “复仇少年”天生淬体,异血阳气,被亲人发现,想杀人夺血。巧遇校花,猛闯阴界,得入奇遇,炼化阳火,金刚淬骨,泰坦之心,回归校园,捧为校草,严惩校霸,泡各种妹,等级规划(太白、子虚、淬元、心元、空元、空门、煞紫、元域、仙人、上仙、(仙、魔、妖)尊皇境)(神皇)以下略书群:588953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