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68500000010

第10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理论上讲,民主社会主义在社会民主主义的基础上得以形成;欧洲共产主义于70年代悄然兴起;新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托洛茨基主义等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异彩纷呈。从实践上看,社会党国际的成立有力促进了各国民主社会主义政党的成长,英国工党、瑞典社会民主工党、德国社会民主党、法国社会党和意大利社会党等相继上台执政,推行自己的内外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共产党的力量逐步壮大,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共产党奉行欧洲共产主义理论,反对大党大国主义,坚持独立自主,在国内政治舞台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葡萄牙、希腊、美国、日本等国共产党亦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第四国际等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活动一度也非常活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逐渐成为当今世界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

第一节 社会民主党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一、社会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社会党国际的成立及其主要活动

社会民主主义思想萌发于19世纪30—40年代,这一思想主张通过普选和议会制度改革,实现民主与社会主义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曾自称为社会民主主义者或社会民主党人,第二国际的大多数成员党也以社会民主党或社会民主工党为名。但马克思认为,社会民主主义这一名称是不确切的,只是在当时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彻底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的特定情况下可被当成社会主义的同义词加以使用。第二国际后期,随着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社会民主主义的内容发生了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第二国际破产后,列宁主张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应抛弃社会民主党的旧名称而改称共产党。共产国际二大把改党名为共产党和修改旧的社会民主主义纲领作为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之一。与此同时,原第二国际的各国社会民主党分别于1919年2月和1921年2月建立了伯尔尼国际和维也纳国际,并于1923年5月合并为“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于是成为与布尔什维主义相对抗的原属第二国际的各国社会民主党和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的思想理论体系的总称,即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提倡抽象民主,主张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社会主义工人国际被迫停止活动。战后经一些国家社会党人的努力,社会党国际得以重建。1951年6月30日—7月3日,国际社会党代表会议委员会在联邦德国的法兰克福举行会议,通过了重建社会党国际的决议,将国际社会党代表会议改成为社会党国际,并宣布这次会议为社会党国际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讨论并通过了社会党国际的章程和纲领,选举英国的摩根?菲利普斯为社会党国际主席,总部设在伦敦,社会党国际正式成立。

社会党国际成立大会上通过了以《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与任务》为题的原则宣言(又称《法兰克福声明》),阐明了民主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观点。民主社会主义在社会民主主义的基础上得以形成。此后,社会党国际陆续发表了许多决议和声明,阐述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政策主张。其中主要包括:(1)意识形态上主张多元主义,强调社会主义思想来源的多种途径,反对单一的思想理论基础;(2)政治上既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又反对共产主义和“极权主义”,宣称民主社会主义要成为代替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第三种力量,主张多党制和民主、自由、人权,主张走民主的和平的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以实现政治民主的社会为奋斗目标;(3)经济上主张实行经济民主,实行职工对企业的参与决定制,在实现经济与社会保障和社会日益繁荣的基础上扩大个人自由;(4)提倡社会民主与文化进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指导原则是满足人类的需要;(5)主张国际民主,把维护世界和平作为当今时代的最高任务,推动裁军进程,促进南北经济合作,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社会党国际成立之初,共有34个成员党,978万党员,现已发展为拥有111个成员党和成员组织、2500多万党员和两亿多选民的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自成立至今,社会党国际共召开过19次代表大会,其中前12次大会的中心议题局限于欧洲,其活动和影响也基本上限于欧洲。1976年十三大被称为社会党国际的振兴大会,会上号召采取稳定的和平,争取建立新的南北关系,争取人权的三大攻势,吸收了第三世界一些接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族民主政党,社会党国际开始冲出欧洲,走向世界。1989年十八大重申了和平、民主、人权、自由、平等、公正、团结等原则,提出了“通过东西合作解决南北问题”的口号,宣布社会党国际90年代的中心任务是使其影响向亚太地区扩展。1992年9月召开的十九大的主要任务是调整政策,重新使用了“社会民主主义”的提法,反对新保守主义,极端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原教旨主义,主张以社会民主主义为指导,建立“全球安全、责任分担、国际合作”的新世界秩序。

二、英国和北欧的民主社会主义

在英国和北欧奉行民主社会主义的政党分别为英国工党、瑞典社会民主工党、丹麦社会民主党、挪威工党、芬兰社会民主党和冰岛社会民主党。二战以后,这些政党发展很快,对各国政局有较大影响。这6党均有长期的执政经历。英国工党曾于1945—1951年、1964—1970年、1974—1979年三次组阁;瑞典社会民主工党从1932年至1976年连续执政长达44年之久,1982—1991年再次执政9年,1994年再度在大选中获胜,执政至今;芬兰社会民主党于1946—1958年执政后,1966年再次上台,至今已连续执政近30年;丹麦社会民主党从1924年第一次入阁起至1982年的近60年里单独或联合执政40多年;挪威工党则分别于1945—1972年、1973—1981年、1986—1989年三度上台;冰岛社会民主党也在1944年冰岛独立后多次与其他政党联合执政。

英国工党的理论基础源于费边社倡导的社会改良主义。二战后,工党把费边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等相结合,提出了一套体现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施政纲领和具体政策。工党认为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优于资本主义和苏联式社会主义的最好的模式,即“一种把个人自由与计划经济,把民主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制度”①(①引自米列伊夫斯基等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经济与政治》,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版第540页。),宣称“英国工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主义政党”。其目标是“建立一个人人都能享受丰富多彩生活的无产阶级社会”,它的首要任务是“使权力和财富的对比发生有利于劳动人民及其家庭的不可逆转的根本的变化”②(②《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年9月第1版第427页。)。

国有化和福利制度是工党执政期间对内政策的突出特点。

1945年,工党领袖艾德礼上台执政后,立即推出了8个国有化方案,将英格兰银行、煤业、民用航空业、通讯业、国内运输业、电业、煤气业、钢铁业等收归国有,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提供了大批的就业机会,使传统工业部门很快得到了恢复。同时,为减少失业现象,实现公平分配,工党政府实行了社会福利制度,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案》、《国民医疗保健法案》、《国民救济案》等,向所有的人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开创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制度之先河。1948年,艾德礼自豪地宣称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建成了福利国家。但好景不长,英国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财政危机相继爆发,工党政府采取冻结工资和物价,削减公共开支,追加军备预算的政策,引起人民的不满。1951年工党在大选中下台。后两届工党政府政绩平平,鲜有建树。

进入80年代后,工党党内左派力量上升,党内派系斗争加剧。1981年3月,工党右派退出工党,另建“社会民主党”。1983年10月,工党第82届年会上,尼尔?金诺克当选该党领袖,力求调整政策,再度振兴工党。在1984、1985和1986年春的地方选举、1984年的欧洲议会选举和1987年的议会选举中,英国工党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1989年10月的年会上,工党放弃了老式的国有化政策,承认市场的作用,鼓励创造财富,只在关键的公用群众企业恢复公有制。1991年年会则把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在以投资推动经济发展上。政策的调整使党的影响有所增强,1989年欧洲议会选举中,工党在英国的77个议席中占到了45席。但在1992年4月的大选中,工党仍未能东山再起,金诺克也被迫引咎辞职。

在北欧四国中,瑞典的民主社会主义具有典型意义,瑞典模式曾一度成为各国社会党的楷模。在理论上,瑞典模式的特点突出表现在社会民主工党对以改良主义与和平方式实现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不断探索上。早在社会民主工党成立之初,雅尔马?布兰廷就开始了这种探索。他主张争取普选权,通过合法的议会斗争上台执政,实行社会改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并领导社会民主工党进行了首次执政的尝试。阿尔宾?汉森继承了布兰亭的思想,在他带领社会民主工党执政期间,提出了“人民之家”的构想,把瑞典社会比喻成一个平等、关心、互助、合作的人民的好“家庭”,以实现普遍的社会福利、阶级合作、提高民主权力以及中立加防卫的外交政策为近期目标,其核心是福利社会主义制度。60年代中期以来,福利社会主义的主张日益暴露出问题,社会民主工党威信下降,在此情况下,阿德勒?卡尔松的“职能社会主义”理论应运而生。这一理论认为,所有权是个可以分割的包含许多所有权职能的概念,因此,可以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手段,利用“职能社会化”方式,对资本主义所有权的各个职能分别实现社会化,逐步使资本主义所有权化为乌有。“职能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台为社会民主工党的改良政策找到了理论根据。70年代中期,“基金社会主义”方案在瑞典国内引起了激烈争论,社会民主工党第四代领袖奥洛夫?帕尔梅坚决支持这一方案,认为通过工人集体控制企业利润和股份,短期内可有利于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增加就业机会和缓解劳资冲突,长远看可使工人逐步控制资本所有权,最终实现经济民主的目标。1984年1月瑞典社会民主工党正式实施了“雇员投资基金”的政策。

在实践上,瑞典模式最突出的特色是高水平的福利国家制度和阶级合作政策。瑞典的福利国家制度在西欧各国中享有盛誉,它主要表现在:(1)实行混合经济制度,私人资本对生产有绝对的支配权,政府在财政、货币和劳动市场政策上亦有很大的控制权,从而稳定了经济的发展,对保证充分就业和收入均等化起了重要作用;(2)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措施,政府用于社会服务的开支居资本主义国家的前列,条件优厚的养老金、国民健康服务以及家庭和教育津贴、住房保险等等都十分引人注目。瑞典社会民主工党还一直推行阶级合作政策,逐渐形成了以各大政党合作、劳资合作及政府与各大利益集团合作为主的不同范围的活动机制。

几十年来,“瑞典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使瑞典享有民主社会主义的“橱窗”和“实验室”之美誉。但1989年后,社会民主工党减少政府干预和公共开支的政策引起了选民的不满,党内矛盾加剧,再加上苏东剧变削弱了其盟友左翼党的力量,社会民主工党一度陷入困境,在1991年9月的大选中遭受了1932年以来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成为议会最大的反对党。大选后,社会民主工党中央立即组成了一个“特别分析小组”,总结教训,制定90年代的战略。在1994年9月的大选中,它紧紧抓住解决失业问题这一首要任务,赢得了选民的支持,以45.6%的得票率重新获得了组阁权。

三、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民主社会主义

德国社会民主党是西欧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社会民主党。它初创于19世纪60年代,此后,在漫长的岁月里,几经浮沉,直至1946年5月9日,才在库特·舒马赫的领导下于汉诺威得以重建。重建之初,德国社会民主党所追求的争取德国统一,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与德国西部的现实格格不入。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后,它在大选中屡遭失败,党员人数逐渐减少,处境十分不利。为适应形势,争取选民,社会民主党开始转变其理论政策,1959年哥德斯堡特别党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基本纲领》(又称《哥德斯堡纲领》)标志着这一转变的完成。

《哥德斯堡纲领》宣布,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性质已经根本改变了,“从一个工人阶级的政党变成了一个人民的政党”,“一个思想自由的党”,一个“由具有不同信仰和思想的人组成的”共同体。它所追求的政治目标是以“自由,公正和相助”为基本价值,以“基督教伦理学、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为思想来源的民主社会主义,一种“新的和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纲领完全摒弃了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强调必须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划请界限,否定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提法,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暴力革命,宣称民主社会主义是一项“争取、捍卫自由和公正”的“持久的任务”,“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民主才能实现,民主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才能完成”。

《哥德斯堡纲领》通过以后,社会民主党的首要任务便是争取执政。但直到社会民主党重建20年后的1966年,它才得以同基督教民主联盟一基督教社会联盟组成大联合政府,3年后同自由民主党组成小联合政府,党的主席维利?勃兰特和副主席赫尔穆特?施密特先后任联邦总理,社会民主党终于成为主要执政党。从1966年到1982年,社会民主党执政16年中,推行改良主义政策,在政治上主张在维护现存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民主化改革;在经济上建立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公有制为辅,市场机制与国家计划调节相互补充的混合经济制度,实施企业法和参与共决制,使职工在企业、公司及各级经济组织中对经济的意向形成和决策过程拥有参与决定的权利,实现经济民主,保证劳动者的社会权益;在社会政策上增加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补贴和捐赠及其他社会服务设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福利,以此来实现“不断增长的富裕,使人人都能从国民经济的收益中得到公正的分配,过上一种摆脱了不光彩的依赖关系和没有剥削的自由生活”①(①《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年9月第1版第153页。);在外交上推行新东方政策,主动缓和与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开创了联邦德国外交的新局面,也推动了东西方关系的缓和。1982年10月,由于对国内经济和就业问题解决不力及执政两党分歧加剧,联合政府破裂,社会民主党下台。

1986年8月,社会民主党纽伦堡大会通过了新的基本纲领草案,重申其“人民党”的性质和“自由、公正、相助”的基本价值,重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来源之一。1989年12月,社会民主党在西柏林举行特别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德国问题的《柏林声明》和新的基本纲领,宣称要迎接民主社会主义复兴时代的到来。但在1990年12月的联邦大选中,该党仅获33.5%的选票,是60年代以来得票率最低的一次,党员人数也从1990年9月德国东西部两党合并时的95万多下降到1992年末的不足90万。

针对党组织涣散,党员减少的状况,社会民主党在1992年制订了《2000年纲领》,为1994年的大选作准备。但在1994年大选中,德国社会民主党仍然未能如愿以偿。

四、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民主社会主义

法国和意大利国内都存在一个从原社会党分裂出去的力量强大的共产党,社会党与共产党时而联合时而分裂的关系使这两国的社会党带有激进的色彩。但究其根本,法意两国社会党的理论和实践仍未超出民主社会主义的范畴。

法国社会党(又称新社会党)成立于1971年6月,其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工人国际法国支部(又称老社会党)。二次大战后,社会党成为法国政治生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1947年1月一1958年6月的第四共和国时期的27届政府中,社会党参加了21届,并在其中5届政府中任总理。在此期间,社会党继续推行战后戴高乐政府的国有化政策,颁布了第一个全国经济计划,在经济、社会领域进行了一些有限的改革。在对外活动中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坚持殖民主义立场。1959年1月第五共和国建立后,该党在政治生活中曾一度退居次要地位。

1971年6月,密特朗领导的共和体制大会党与老社会党合并,成立新社会党。此后,社会党力量不断增强。1981年5月,密特朗当选法国总统,6月,社会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组成了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左翼联合政府。

社会党虽然承认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所做的贡献,接受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某些分析,但它把马克思主义同列宁主义对立起来,明确宣布反对列宁主义和共产主义;密特朗虽然声称法国式社会主义是一种比苏联模式更民主,比瑞典、德国等国的民主社会主义更先进的社会制度,但法国式社会主义所倡导的自由、民主、人道主义、人的解放和自治管理的目标,以及通过议会选举,民主道路,依靠“左翼联盟”战略,组成“阶级阵线”同垄断资产阶级阶级抗衡,进行“平静的”变革,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与民主社会主义并没有实质区别,法国式社会主义只是民主社会主义在法国的具体表现而已。

1981—1986年,法国社会党执政期间,在国内推行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改革,扩大国有化范围,实行“计划民主化”,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改革税收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在国际事务方面,社会党强调法国的独立自主,推动欧洲联合,主张东西缓和、南北对话,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1986年3月,由于经济状况恶化,失业问题严重,加上“左翼联盟”破裂,法国社会党在选举中失去议会多数。1987年4月,社会党在里尔召开九大,通过了《为了胜利,团结起来》的决议,为迎接1988年的总统选举作准备。1988年5月,密特朗再次当选总统。6月,社会党以相对多数重新上台执政,开始改变以往的激进做法,转而执行温和政策。进入90年代以来,法国社会党虽然还在台上,但在选举中的得票率每况愈下,在1993年3月的议会选举中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社会党失去了第一大党的地位,法国再次出现了左翼总统和右翼政府共处的局面。大选失利后,社会党内部各派就社会党的重建问题展开了讨论,并于1993年10月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了党的第一书记,通过了大会的《最后文件》。这次大会避免了党内斗争公开化,向党的重建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意大利的民主社会主义在代表保守势力的天主教民主党和代表革命力量的共产党的对峙中一步步向右发展,意大利社会党与共产党的关系从密切合作、联合行动转向逐渐疏远、公开对抗,直到参加资产阶级政府。

战后初期,社会党对内与共产党合作,对外支持苏联,因此被排除在社会党国际之外,其右派因反对联共、联苏和反帝的政策另建了社会民主党。1956年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后,社会党与共产党逐渐疏远,同社民党逐渐接近,甚至表示愿与资产阶级政党,特别是天主教民主党合作。1963年,社会党与天民党组成了第一届“中左政府”。1966年,社会党与社民党合并为统一社会党,并于次年加入了社会党国际。然而,合并非但没有带来真正的统一,反而使社会党陷入更尖锐的派系斗争之中,1969年,统一社会党再次分裂为社会党和社会民主党。10年的“中左政府”时期,社会党所要实行的改革因天民党的激烈反对或胎死腹中,或半途而废,或最终失败,并因分享特权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印象,党员人数减少,力量不断削弱。

在此形势下,1976年接任社会党总书记的贝蒂诺?克拉克西提出了一套以“可治论”为中心,以控制危机和变革为目标的新改良主义纲领,宣布改革社会党,使其成为既能牵制天民党又能牵制共产党的第三势力。他宣称社会党既继承意大利社会主义运动的传统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经验,又把改良主义奉为基本路线和指导方针,其政治目标是改革现社会,使之现代化和民主化,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主义社会。1980年,社会党再次与天民党联合组阁,1983年8月—1987年3月,克拉克西出任五党联合政府总理。在国内政策上,社会党认为意大利现行制度存在结构性危机,必须进行整顿、革新和改革;在对外政策上,它强调与社会党国际的联系,主张西欧联合,支持北约组织,努力改善同美国的关系。1992年大选后,米兰丑闻使社会党的威信一落千丈,担任总书记17年之久的克拉克西于1993年2月被迫辞职,社会党陷入空前的衰落和混乱之中。1994年3月意大利全国大选中,社会党被排除在议会之外,沦为无关紧要的政治小团体。

第二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社会主义

一、意共的社会主义主张及其演变

意大利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1月,是西欧最大的共产党,其创始人安东尼奥?葛兰西和帕尔米罗?陶里亚蒂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坚持探索本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他们的思想成为欧洲共产主义理论的直接来源,意共也因此被誉为欧洲共产主义的代表。

葛兰西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反对照搬照抄苏联经验。他认为西方革命战略要采取“阵地战”,即无产阶级不单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还要经过长期的有组织的准备,逐步控制和摧毁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夺取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领导权,建立无产阶级思想统治,从而争取大多数人民的支持,最终夺取政权。他还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发扬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反对官僚集中制。

二次大战后,以陶里亚蒂为代表的意大利共产党继承葛兰西的传统,明确提出“走向社会主义的意大利道路”的思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陶里亚蒂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反对大党大国主义,主张“多中心论”;在国内政策上,他主张通过“结构改革”的民主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在党的建设上,陶里亚蒂提出要把意共建成一个具有民族特点和群众性的新型政党。长期以来,陶里亚蒂的思想成为意共贯彻执行的基本路线。

1977年3月,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三国共产党在马德里会晤,发表了三党联合声明,提出了“欧洲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标志着欧洲共产主义正式诞生。1979年3—4月,意共召开十五大,正式将“欧洲共产主义”一词写入大会提纲,指出“争取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应该在充分的扩大民主和一切自由之中进行。这就是欧洲共产主义的选择”。欧洲共产主义直接继承了葛兰西和陶里亚蒂的思想。在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意共主张建立社会联盟和政治联盟,团结全国大多数人民在议会内外进行公开的合法斗争,和平改造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对意大利政治经济结构实行具有社会主义内容的民主改革,在民主和自由中走向社会主义;在未来社会的模式上,意共提出要摆脱苏联的单一模式,建立在政治民主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用无产阶级领导权代替无产阶级专政,充分发扬民主,实行多党制和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在政党理论上,意共自称是“为在欧洲和世界上实现社会主义与和平的理想而斗争的工人、劳动者、知识分子和公民”的组织,它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思想为指导思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调节党内生活”,反对派别活动,并通过多党联盟来实现其领导作用;在各国党之间的关系上,意共以新国际主义代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新国际主义包括各国共产党、社会民主党、社会党以及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主张所有党应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意共在欧洲共产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力量不断增强,在议会选举和地方联合执政中取得显著成绩,成为意大利国内唯一可与天主教民主党抗衡的政治力量。但无论是1975年意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支持天主教民主党政府的“历史性妥协”路线,还是1980年提出并在十六、十七大上确认的联合社会民主党等左翼民主力量的“民主替代”战略,都未能使意共执政的愿望得以实现。

东欧剧变后,意共于1991年2月改名为意大利左翼民主党,奉行民主社会主义,并于1992年9月加入了社会党国际。而原意共党内反对改变党的性质和名称的党员则于1991年12月成立了意大利重建共产党。1994年1月,重建共产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全,确定了加入以左翼民主党为首的左翼进步联盟共同参加竞选的路线,但在1994年3月的大选中,左翼进步联盟只得到了213个席位,没有取得执政地位。

二、法国政治舞台上的法共

法国共产党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第二大共产党,也是法国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成立于1920年12月。早在30年代,法共就开始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政策,1934年7月,法共率先与社会党签订了盟约,1934年10月,法共领导人多列士首次提出人民阵线的设想,并于1937年5月与社会党、激进党等69个党派建立了反法西斯人民阵线政府。二战后,法共放弃了武装斗争的策略,参加了戴高乐为首的联合政府。在1945年10月的普选中,法共获得26%的选票和152个议席,成为国内第一大党。从1944年7月至1947年5月,法共先后参加过5届政府,在恢复民族经济,实施有利于劳动者的社会措施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60—70年代,法共在全国性选举中所得选票维持20%左右。

1975年11月,法共与意共发表共同声明,阐述欧洲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政策。1977年3月,法共与意共、西共发表三党联合声明,确定了欧共的思想、理论和路线。1979年5月,法共二十三大正式把欧洲共产主义一词载入党的决议和党章。在以《未来从现在开始》为题的二十三大决议中,法共自称是一个“由一切为改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目前的命运并给法国带来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未来而共同奋斗的人自愿结合组成”的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依据,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的,“工人阶级的党”、“革命的党”,其奋斗目标是“通过发展在斗争和普选中表现出来的多数人民运动,保证国家民主地走向民主的社会主义,走向一种法国色彩的社会主义”。即把社会民主、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进行到底,从而过渡到“自治管理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为此,法共把争取执政作为主要任务。1981年5月,法共全力把社会党领袖密特朗推上总统之位,6月,它在大选中提出上台执政的目标,但由于法共把自己绑在了社会党的战车上,在选举中它失掉了1/4的选票和一半议席。竞选失利后,法共参加了社会党领导的政府,处处以社会党为核心,其力量和影响大大削弱。基于这种情况,法共一方面重申欧洲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改变了具体做法。在1985年2月的二十五大上,法共正式宣布退出左翼联合政府,提出“新的多数民众的联合”的战略路线,即通过发动多数民众的运动,在普选中不断扩大民主的成果和地盘,但1986年的选举仍不如人意,法共所获选票数为1932年以来最少的一次。1987年12月,法共二十六大决定不再与社会党缔结像1972—1983年那样的左翼联盟,并推举安德烈·拉茹瓦尼为法共候选人参加总统选举,但在1988年4月的总统选举中,拉茹瓦尼仅得了6.7%的选票,接着在6月的议会选举中法共又失去了组成议会党团的资格。在此情况下,法共拒绝与社会党结盟,不参加社会党领导的政府。东欧剧变后,法共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主义理想,成功地举办了1990年和1991年的《人道报》节。1990年12月法共二十七大上,马歇要求法共坚持自己追求的目标,保持本色,到群众中开展工作。在1993年3月的议会选举中,法共基本制止了十余年来党的影响不断下降的趋势。1994年1月,法共召开二十八大,通过了宣言、党纲和新党章,选举了新的领导机构,保证了党的新老交替。大会宣言再次重申法共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前景和建立民主的、自治管理的、使全体社会成员均能全面参与决策的社会主义。新党章还以民主原则代替了民主集中制原则。这次大会对法共今后向多元化的发展及其在法国政治舞台上的地位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三、西、葡、希等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

希腊、西班牙、葡萄牙三国共产党分别成立于1918年、1920年和1921年,直到70年代中期,他们才相继推翻本国的独裁政权,取得合法地位,提出自己的社会主义主张。

西班牙共产党是率先倡导欧洲共产主义的政党之一,1977年3月,它与意共、法共发表联合声明,公开打出了欧洲共产主义的旗帜。4月,西共取得了合法地位。1978年4月,西共召开九大,确立了欧洲共产主义的方针。该党领袖卡里略指出:欧洲共产主义是“当代进步革命运动的一种倾向”,是“正在制订中的产生于独特经验和具体现实之中的一种自主的战略概念”,它的根本特点在于“各国共产党要独立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明确地表明一条真正的民主道路”。它具体表现在:(1)在政党理论上,西共宣称它是“西班牙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进步力量先进分子的政治组织”,是“一个新型的群众性的党”,它以“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以“合法条件下的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其目标是“巩固和发展民主,对西班牙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达到共产主义社会”。(2)在革命道路上,西共放弃了武装夺权的原则,主张通过议会内外的群众斗争,和平夺取政权。(3)在国家问题上,西共认为不必用暴力打碎现存国家机器,只需使社会主义力量打入军队、警察,政府和意识形态内部,在内部开展斗争,逐步确立工人阶级领导权,从而改变国家制度的性质。(4)在未来社会的模式上,西共提出要建立“民主的、多元化的社会主义”,在政治上实行多党制,在经济上保持公有制和私有制的长期并存。(5)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西共“始终不承认一个党或一个国家的领导中心”,认为“所有的党都是独立的,享有同样的权利”。“并准备在不干涉、权利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同所有的党建立关系”。

在1979年的全国大选中,西共成为议会第三大党。进入80年代以来,西共内部明显地分为三派,以卡里略为首的“欧共”派、主张继续追随苏共的亲苏派和要求党进一步向自由化方向发展的“欧共”革新派。党内矛盾的加剧,导致了两次分裂。1984年成立了西班牙人民革命党,次年又成立了西班牙马克思主义革命党,三党鼎立局面严重削弱了西共的力量和影响。1986年,西共与一些小党结成联合左翼,影响逐渐回升,在1989年的大选中成为全国第三大政治力量。苏东剧变后,1991年12月召开的西共十三大仍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保持共产党的传统。在1993年6月的选举中,西共与一些左翼小党的竞选联盟保持了上届的得票率,这在西欧共产党中是极为罕见的。

1974年4月,葡萄牙共产党取得了合法地位,参加了临时政府。1975年4月在议会选举中成为国内第三大党。葡共不赞成欧洲共产主义理论,仍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内主张联合左翼民主力量,和平、民主地走向社会主义,对外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主张缓和与裁军。它的活动主要是围绕联合左翼力量,组成竞选集团,争取参政,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进行的。苏东剧变后,葡共顶住了国内外的强大压力,在1992年12月举行的十四大上,统一了对苏东剧变原因的认识,剖析了20世纪末的资本主义,坚定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顺利完成了党的政策调整和主要领导人更新换代的任务。1993年底,葡共在地方选举中巩固了原有的阵地。目前葡萄牙共产党正在走出困境,迎接新的挑战。

希腊共产党于1974年9月取得合法地位,影响不断增长。1977年开始单独参加竞选,获11个议席。希共反对欧洲共产主义理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在国内政策上主张争取那些跟随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和新民主党的劳动群众,进行共同斗争。在国际政策方面,提出要用“新的思维方法”看待当今世界,主张两种社会制度间的和平共处,支持缓和与裁军。1989年,希共与左翼党达成合作协议,组成“左派与进步力量联盟”参加竞选,并两次参加临时政府。面对苏东剧变后东、西欧一些共产党纷纷更名的严峻形势,1991年2月希共十三大宣布,希共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党的名称。同年6月,希共退出“左派与进步力量联盟”。12月18日,希共召开第十四次特别代表大会,再次重申为社会主义而奋斗。1994年1月,希共中央扩大全会总结了十四大以来党的工作,提出党在新阶段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加强党的革命性,加强为社会主义而进行的斗争,要在全国各个基层组织积极进行发展新党员的工作,进一步支持劳动者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

四、美、日等国共产党的活动

美国共产党成立于1919年9月。二次大战后,麦卡锡主义盛行一时,美共活动受到限制,再加上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党内就如何看待个人崇拜及苏共教训问题上出现了三派争论局面并导致了分裂,党员人数迅速下降,到1958年初党员人数尚不足1万人。直到1966年底,美国国会实际上中止了麦卡锡法中对共产党人活动的限制,美共才开始进行公开斗争。

美共在国内主张采取渐进的战略,通过日常斗争中的改良措施,打破资产阶级传统的两党制,逐步建立一个以共产党为中坚力量,联合广大工人、黑人和民主力量的联盟性的第二政党和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首的以反对种族主义为前提的广泛的人民反垄断统一战线,反对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争取在美国宪法程序范围内以和平方式达到社会主义。在国际共运中,美共始终追随苏共,对欧洲共产主义亦持否定态度。

参加竞选是美共的中心活动之一。1968年底,美共自1940年以来首次参加总统竞选,推举查?米切尔为候选人,结果只在两个州获得了1,075张选票。在1972年和1976年的总统选举中,美共先后提出霍尔和泰勒为候选人,后者赢得了近6万张选票。其后,霍尔在1980年和1984年的总统选举中先后获得45,000多和35,000多张选票。在日常斗争中,美共力图在工会中发展力量。1970年6月成立了“争取工会行动和民主全国协调委员会”,次年又组织召开了产业工人代表大会,号召白人与黑人工人团结起来,1975年美共二十一大也要求积极开展党在基层工人中的活动。但由于美共与产联在历史上的矛盾,美共始终被排除在工会运动主流之外,工会工作进展不大。1987年8月,美共召开二十四大,提出建立工人阶级统一阵线以实现全民团结的任务,指出:“在树立左翼团结——全体人民大团结——的新观念过程中,我们的党必须、并将成为一支积极的、富于建设性的组织力量,使工人阶级的统一阵线在为实现我国多种族、多民族、男女工人阶级的团结中显示其威力。”①(①吴彬康、姜士林、钟清清主编:《八十年代世界共产党代表大会重要文件选编》下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第861页。)

日本共产党创建于1922年7月。成立之初,它屡受日本天皇政府的打击,活动基本停止,直到1945年12月才得以重建。重建后,日共的活动以1961年日共八大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1961年以前,日共对内主要进行了民主改革和建立民主统一战线的斗争,并参加了战后第一次大选,进入了议会,为合法斗争创造了条件,从而得以在制定新宪法的过程中,迫使政府接受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日本共产党对外则围绕反对美军占领和维护民族独立展开活动,要求严格执行《波茨坦公告》,撤走美国占领军,实现日本独立。

1961年7月,日共经过三次争论,终于在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日本共产党纲领》。《纲领》指出,应利用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力量积极争取议会多数,并结合议会外斗争,使议会由反动统治的机关变成为人民服务的机关,进而合法地建立统一战线政府,建设独立、民主、和平和中立的日本,逐步走向社会主义。其后,日共的活动主要围绕“和平革命”进行,以争取大选胜利,建立民族民主统一战线政府为主要任务。在整个60年代和70年代中期以前,日共在国会和地方议会的席位保持了稳定提高的势头。日共在选举中的成绩引起了反动势力的仇视和攻击,他们激烈的反共宣传使日共在1976年的大选中失利,议席下降到19席。大选失利后,日共全面分析了大选结果,总结了经验教训,决定对反共宣传展开斗争,加强宣传活动。在其努力下,1979年大选中,日共的席位增加了一倍多。但在1983年的大选中,日共在众议院的席位由29席下降到26席,1987年又有所好转,众议院席位增至27席。

五、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关系的变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的大多数共产党是在本世纪20年代第二国际复活和共产国际成立以后从本国社会民主党中分裂出来的,这就决定了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之间既相互对立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种关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曲折过程。

二战后,在美苏冷战的局势下,东欧社会民主党与本国共产党合并,而西欧社会民主党则大多拒绝与共产党合作,甚至把共产党人从政府中排挤出去,比如,法国社会党自1947年把法共排除出政府后,直到1972年,一直推行坚决反共、联合中间党派的所谓“第三种力量”的路线。在社会党国际重建的过程中,大多数社会民主党反对把共产党包括进去,意大利社会党由于同共产党合作而长期被社会党国际拒之门外,直到它与意共断绝关系11年之后的1967年才得以加入。社会党国际成立后,猛烈抨击苏联和共产党,与共产党为敌。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与社会民主党合作的要求,立即遭到社会党国际的坚决拒绝。1962年6月,社会党国际在《奥斯陆声明》中减少了抨击本国共产党的分量,把矛头直接对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此后,社会党国际又多次开会讨论社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问题,但因各党意见不一始终没有结果。

与此同时,欧洲共产主义在西欧各国共产党中勃然兴起,它提倡包括社会民主党在内的“新国际主义”原则,要求与社会民主党合作争取执政。如英共曾致函工党,呼吁两党联合行动,共同反对保守党以确保工党继续执政;意共也提出“民主替代”战略,希望联系社会党建立政治联盟,以取得大选胜利。

1971年6月,法国社会党率先提出与法共结成左翼联盟的战略,这推动了社会党国际改善同共产党的关系。1972年4月,社会党国际在阿姆斯特丹举行执行局特别会议,会上同意社会党国际的成员党有权自由地决定同任何政党建立双边关系,同年6月召开的十二大确认了上述方针,社会党国际主席皮特曼在开幕词中表示,应该允许成员党自由决定他们自己同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其他政党发展双边关系。但这一方针并未写入大会决议。直到1976年1月17日,在各国社会民主党政府首脑和党的主席的秘密会议上,才最终明确了社会民主党可自主决定与共产党关系的立场,社会党国际及其成员党开始缓和同共产党的关系。具体到各国,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的关系又各不相同,如英国工党一直拒绝与共产党合作;德国社会民主党虽然推行新东方政策,与共产党执政国家缓和关系,但却始终不同本国共产党来往;意大利社会党直到1985年5月才答复了共产党的合作要求;而法国社会党却借与共产党的联合削弱了对方,扩大了自己的力量,为此,法共于1984年退出政府,拒绝同社会党结盟。

80年代末,欧洲各国共产党提出要在全欧范围内与社会民主党合作,靠“欧洲左翼”战略推进自己的事业;社会党国际则采取“溶共”政策。1989年6月社会党国际十八大通过新的《原则宣言》,表明要合力支持东欧的自由化进程,使其摆脱共产主义的束缚。1989年11月,当东欧局势处于关键时刻之际,法国、德国、意大利等23个国家的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在米兰会晤,制订了推动东欧各国向民主社会主义演变的共同路线。紧接着,社会党国际又在日内瓦召开理事会议,通过了《关于东欧问题的决议》,宣称共产党专政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呼吁西方各国通过经济援助促使东欧实行民主社会主义。面对社会党的攻势,东欧国家共产党步步退让,一些党改名为社会党,转而奉行民主社会主义。西欧各国共产党在苏东剧变的严峻形势下,基本上出现了两种倾向:以意共、英共等为代表的一些共产党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改变了党的名称和性质,向民主社会主义靠近;法共、西共、葡共、希共等党则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继续坚持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为社会主义而斗争。

第三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他社会主义流派

一、新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

新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首先在欧洲经济发达国家兴起的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意在重新解释和补充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性思潮。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没有像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而是在经济落后的东方国家相继取得胜利,这就促使一些学者对所谓旧马克思主义进行反思,他们力图结合本国实际,找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发表也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另外,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反传统、反制度、反权威的激进社会运动也进一步推动了这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他们的思想体系形成了多样性的流派。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新马克思主义中资格最老、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出现于本世纪20年代。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等人强调辩证法和无产阶级主观能动性,在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和革命的战略策略问题上,提出与列宁主义相悖的观点。二战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热潮,马克思主义被当成脱离政治的纯学术在一些专门的研究所和大学课堂里探讨和讲述,呈现出多元化结构。具体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包括分属两种思潮的四大流派,即属于人本主义思潮的法兰克福学派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属于科学主义思潮的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人本主义思潮主要从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的研究出发,主张回到青年马克思,把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其中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较长,早在20年代就已经形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尔、阿尔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韦尔梅尔、奥费等。6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开始走出学院,对西方社会发生影响,并被西方“新左派”运动奉为思想武器。法兰克福学派以批判人的异化为理论核心,其社会批判理论带有抽象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的色彩,即从人类理性入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认为理性既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胜利,也带来巨大的野蛮。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二战后出现在法国的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用存在主义精神解释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流派,代表人物是让?保罗?萨特和梅洛一庞蒂。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用存在主义的人学去填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空白。它反对唯物主义,主张“我思故我在”,以主观性为出发点建立一个有别于物质世界的、价值模式的人的王国;它指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简单的被动性,认为人的意识是自为的、主观自生的和不受客观世界限制的;它否定自然辩证法,主张辩证法只存在于人类社会而不存在于自然界,即人学辩证法;它主张历史人学,提出“异化一造反一再异化一再造反”的无限循环的社会发展图式。

科学主义思潮则强调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彻底决裂,彻底清除马克思主义中黑格尔的影响。新实证主义是科学主义思潮中的一个流派,它出现于二战以后,1956—1965年是其最活跃的时期,创始人是意大利的G。德拉沃尔佩。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的辩证法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断然分开,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认识论与科学的逻辑联系起来。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发端于60年代中期的法国,是科学主义思潮中一个最新的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L。阿尔都塞。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张用结构主义的方法来解释马克思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强调科学性,否认意识形态的认识作用,认为任何意识形态都受阶级利益的支配,只有科学才摆脱了阶级利益的影响,具有理性的批判作用。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影响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出现了打着新马克思主义旗号的反对派,包括南斯拉夫马尔科维奇、弗兰尼茨基为代表的“实践派”,波兰沙夫、科拉科夫斯基为代表的“人文学派”,捷克斯洛伐克科西克为代表的“存在人类学派”,民主德国布洛赫为代表的“希望哲学”以及匈牙利黑格杜斯为代表的“布达佩斯学派”。它们之间交往密切,观点上也有相似之处。在理论上,它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封闭体系,而是多元性和开放性的,是理论和实践中的真正的人道主义,并试图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心从政治、经济理论转向哲学、文化和艺术,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反对自然辩证法,认为人是实践的本质,克服异化是社会主义的中心问题。在政治上,它们揭露本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弊病,反对教条主义、个人崇拜和斯大林主义,强调民主、自由、法制和人道主义,主张进行社会改革,以寻求一条既非西方资本主义也非苏联式共产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除此之外,有的学者认为,新马克思主义还应包括西方马克思学、早期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和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新左派评论”的左派文人、法国“新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美国“学院式马克思主义”、第四国际的芒德尔和前法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加罗迪的所谓“修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托洛茨基主义和第四国际

托洛茨基主义是以托洛茨基思想为代表的国际共运中一种极“左”的机会主义思潮。1905年,托洛茨基首次抛出“不断革命论”,1924年他接连发表了《论列宁》、《十月的教训》等文,反对一国胜利论,企图用托洛茨基主义代替列宁主义。为此,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相继进行了反对托洛茨基、新反对派和托一季联盟的三次党内斗争,批驳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确立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1929年1月,托洛茨基被驱逐出国。他在同年出版的《不断革命》一书中,把“不断革命论”概括为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即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和国际革命的“不断性”,鼓吹落后的资产阶级国家可以超越民主革命阶段,直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把社会主义任务提上日程,落后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后,只有把革命推进到其他国家去,并得到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直接的国家援助,才能建成社会主义。

托洛茨基被驱逐出苏联后,开始积极同各国反对派集团和反对派分子联络,企图建立一个与共产国际相对抗的国际组织,托派由联共(布)党内的反对派变为一个国际派别。1938年9月3日,美、法、俄、英、德、意、波、比、荷、希等10个国家的托派代表和一名拉美托派代表在巴黎召开了第四国际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由托洛茨基起草的题为《资本主义的垂死呻吟和第四国际的任务》的《过渡纲领》。《纲领》认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但革命领导者的主观条件还远远落后于客观的革命形势,只有建立第四国际这样真正的革命指挥部,才能引导工人阶级去夺取政权,取得世界革命的胜利。

二次大战爆发后,第四国际错误估计了战争的性质,把法西斯国家和反法西斯的资本主义国家同等看待,大肆进行反战活动,不但反对德、意、日法西斯,而且反对对法西斯宣战的英、美、法政府以及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和他们所执行的统一战线政策。这种脱离实际的极“左”路线使第四国际陷于孤立,力量大为削弱,再加上1940年8月托洛茨基被刺身亡,第四国际濒临死亡。

二战后,第四国际开始重建组织,1946年4月,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代表会议,选举了新的执委会和书记处,通过了《只有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才能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用“战争一革命”概括战后世界形势,认为一个世界规模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正在形成,并进一步发展了托洛茨基的世界革命理论。(1)第四国际认为,世界革命的客观条件不仅已经“成熟”,而且已经开始有些“腐烂”,革命的成败完全取决于革命的主观条件,即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和政策,无产阶级应充分抓住有利时机,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2)第四国际号召所有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的无产阶级进行政治革命,从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和政府手中夺取政权,以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民主,消灭社会不平等,废除官僚专制,并放弃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出兵支持各国革命;(3)第四国际还把殖民地革命列入世界革命战略,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可以同时完成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甚至跳过民主革命阶段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布鲁塞尔会议后,第四国际开始实行“打进去”的政策。即让其成员隐瞒身份加入各种政党和组织,秘密发展托派成员,壮大托派组织,并改变了对世界革命进程的传统看法,认为世界革命的中心已由欧洲转到了亚非拉地区,把世界革命的战略重点转向了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地革命。但是,第四国际队伍的壮大也带来了严重的思想分歧,再加上长期以来对世界革命的预言没有实现,第四国际内部爆发了激烈争论,并由此引起了组织上的分裂,出现了6个第四国际并存的局面。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国家工潮、学潮和新社会运动兴起,第四国际重新把主要精力放到了西方国家,他们参加资本主义国家的反战运动,声援美国黑人的解放运动,并积极投入到以法国“五月风暴”为代表的欧美学生运动中去,这是第四国际活动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70年代中期以后,面对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国被迫从印支撤军和西、葡独裁政权的垮台,第四国际认为世界革命形势正在迅速到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即将进行最后决战。1979年11月,第四国际第十一次世界大会上,强调要把出身于青年学生和白领阶层的托派干部和成员送往工厂和工会,使之成为工人运动的核心,以迎接世界革命的到来。苏东剧变后,面对国际共运的低潮,第四国际仍然坚持认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种晚期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的趋势会突然逆转”①(①戈尔巴乔夫、勃兰特等著:《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第154页。),“社会主义的危机实质上是社会主义者的实践的危机”②(②同上,第134页。),并由此否定了苏联、东欧、西欧乃至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指出当前的任务就是为所谓“马克思式的社会主义”的胜利创造绝对必要的主观前提。

同类推荐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 欧盟层面家庭政策研究

    欧盟层面家庭政策研究

    本书详细分析了家庭政策在欧盟层面的发展脉络、决策机制、运作模式与发展动力。在此基础上,本书结合政府问主义和新功能主义理论对欧盟层面家庭政策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推断,得出了欧盟层面的家庭政策已经在最低水平模式上启动并将继续维持下去的结论。
  •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既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同时又是一种选官制度和文化制度。它经历了远古时代的“禅让制”、封建贵族的“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明清的“科举制”等发展阶段。大致分为以隋唐为分界线的“荐举”与“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两种制度。郭强编著的《中国古代选举制度》介绍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发展、改革完善、科举制度的鼎盛和终结等内容
  • 柏林墙

    柏林墙

    本书作者提供了柏林这座城市简要的发展历史,描述了冷战在柏林的表现,从东西方的对垒、前东西德的成立、柏林墙建造的前因后果,围绕柏林墙发生的种种事件,一直到冷战结束和柏林墙的倒塌,包括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的关于“我是一个柏林人”的著名演讲等。
  • 清廉之光

    清廉之光

    本书深入挖掘江西特色的廉政教育资源,从中精选出廉洁从政的名言警句100条,引导读者与历代先贤、革命先辈进行思想交流。全书分上下编,上编为江西古代先贤箴言,下编为红色江西廉政名言警语。
热门推荐
  • 从零开始学俄语这本就够

    从零开始学俄语这本就够

    本书针对没有俄语基础的人士写作,而这类人群却有着最强烈的学习需求。或为求职、或为留学。这是“零起点学外语”书系的一本,内容由浅入深,非常适宜初学者阅读。全书分为俄语基础入门、日常生活会话、校园会话、职场对话、应急俄语口语,内容简单实用,旅游、生活、留学一本就够!
  • 我们不期而遇,邂逅了美丽

    我们不期而遇,邂逅了美丽

    女生静静的坐着,遥望远方蔚蓝的天空,蓦然回首,走过的,错过的,都不再回来,他们的过去,终成那年故事,读来五味杂陈。高中毕业那年,她错过了那一场毕业聚会,也错过了那一次最佳的告白时间,青春虽然留有遗憾,但她却从不后悔。她也不知道,会发生那样的事情,让人措手不及,她和他,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告别,难道一切就这样结束了吗?许多年之后,他是否还会记得他的世界她曾来过。【我喜欢你好久了,从相遇的那一刻,尘缘中,好想时光停留,那离别的伤痛像箭刺在心口,回忆中泪湿透了清风】
  • 一条蛇引发的血案

    一条蛇引发的血案

    年幼险些被修炼成精的蛇吃掉,不想却因此家破人亡,遂决定踏上修仙之途已伺机复仇。那年,他将亲手铸成的桃花簪插入她的发中,从此在她心里长出了一缕桃花苗,随着时间流逝,桃花终开花结果。子欲问:君心可似我心否?恩怨情仇早已融化在岁月间,只愿能够成全一念情劫一世相思结。
  • 庶女本色:凰权

    庶女本色:凰权

    即将登上皇后之位,夫君竟是执意迎娶自己姐姐,她却被剖腹害死!傅妍容以滔天怨气重生,却发现似乎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就是你!这位素来以冷淡著称的皇子,为什么总纠缠着我?我要宅斗要闹翻天,不要总拉我宫斗啊!一开始傅妍容是拒绝的,等到后头自己几乎是被强硬送上皇后之位时,她回首望着面瘫脸夫君以及一群小面瘫,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她一开始就走错频道,说好的宅斗剧本都被甜宠替代!
  • 仙劫请走开

    仙劫请走开

    斩得三尸,即证金仙,这是一个胖子和仙劫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 前列腺疾病百问百答

    前列腺疾病百问百答

    前列腺是男性的一个附性腺器官,其体积很小,所处的部位十分隐蔽,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器官。在日常生活中,前列腺疾病很常见,而且,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和人口的老龄化,前列腺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前列腺疾病对患者生理、心理上造成的危害比较严重,我们在给前列腺疾病患者的诊治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病人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病人迫切期望得到那些令人困惑的问题的答案。
  • 一界之梦

    一界之梦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卧在软塌里,橘红色的阳光再也温暖不了他冰冷的身体,但他脸上却露出了幸福的微笑!身前有一本书,上面没有名字,但是有一个玄奥的图形印在图书左下角,整本书有种说不出的神秘!晚风吹来,书页翻动,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
  • 春天没有春

    春天没有春

    谁的青春没有爱谁的青春没有伤青春经历了无悔PS:小说的大意可以参考我为本部小说写的歌曲《不懂》(http://www.*****.com/?yc/2747518.html)和《一个人的路》(http://www.*****.com/?yc/2807617.html)这两首歌也将在小说中出现
  • 上古世纪之先祖荣耀

    上古世纪之先祖荣耀

    当时间的推移将曾经的历史掩埋,当岁月的车轮将过往的荣耀倾辙,东西大陆的人们似乎早就忘记潜藏在内心的那颗勇敢的心。战斗的号角再次响起,在所谓和平的大幕庇护下,历经轮回的四大种族又能否找回属于先祖的荣耀,再次捍卫这片大陆的光荣与骄傲。
  • 恶魔来袭:丫头暖暖哒

    恶魔来袭:丫头暖暖哒

    【宠文】家里来了个妈妈的学生,也是柳熹熹被虐的开端。顾夜诚欺负她,她只能忍着。最要命的是,这个恶魔还和自己拍了一张合照,老是用这个威胁柳熹熹听话。“顾夜诚!你不要太过分!”“这就过分了?还有更过分的!”柳熹熹:痛不欲生生不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