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36400000007

第7章 点分茶汤显奇技

前文说过,自陆羽倡导品饮法后,唐人饮茶就离不开煎煮这一环了。这种煎煮法讲究细煎慢饮,第一次将单纯的饮茶活动升华为艺术的享受,使人在轻啜慢饮之余,能够忘却世间烦恼事,沉醉于一种恬淡、安谧、怡然自得的境界中,充分体会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因此,自陆羽时代起,煎煮法风行了整个大唐。

宋人在百无聊赖之余,把斗茶引进到了整个品饮过程,他们充分继承和发扬了唐人的煎茶法,并根据需要作了较大改进。于是,点茶道应运而生了。这种抛弃了唐代茶道基本精神的“创举”,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将品茶艺术演变成了玩茶游戏。

始于北宋末年的分茶游戏,一度成为文人雅士们所津津乐道的活动。它要求击拂后盏面的汤纹水脉的线条、多彩的茶汤色调、富于变化的袅袅热气,经过茶人自己的臆测,组合成一幅幅朦胧画面,有的象山水云雾,有的似花鸟虫鱼,有的象林荫草舍……,据说,茶皇帝宋徽宗就是一位分茶高手,他曾在宣和二年(1120)当着群臣的面露了一手:亲自煮水煎茶,注汤击拂,妙手丹青后,幻化出了一幅“疏星朗月”的图象。而最擅长于此道的还是僧人福全,他能够在汤面幻成一句诗,若同时点四盏,便能得四句诗,并连贯成一首绝句。凭此绝技而名声大振的他实在有点忘乎所以,竟然不把茶神陆羽放在眼里,他曾经吟作过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

“生成盏里水丹青,巧尽工夫学不成。却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不过,这位眼高手低的和尚确实有资格自吹自擂,因为他在以玩茶为荣的国度,真可谓生逢其时了。

诗人杨万里在《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中生动传神地描述了这种游戏: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煎水老禅弄泉声,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宋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艺术感悟力,透过分茶,的确让人叹为观止。

在斗茶成为社会风气后,点茶的重要性就益发突出了。

宋人对唐煎茶法的改进之一就是煎水不煎茶。他们先将碾罗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开水调成糊状,如同浓膏油,这一步叫“调膏”,然后再注入沸水煎茶,之后就可点茶了。点茶是斗茶过程中最见功夫的一环,成败与否,往往在此一举,所以斗茶会通常也叫“点茶”。点茶实际上就是在茶盏中注入开水,与此同时,还要用茶筅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

徽宗赵佶对点茶造诣颇深,他认为点茶的诀窍就在于要全力避免“静面点”和“一发点”。所谓“静面点”,是指手持茶筅击拂无力,或者茶筅过于轻巧,无法击透,不能形成茶汤泛花效应;但如果击拂过猛,不懂得利用腕力和绕着圈使用茶筅,茶汤没有形成“粥面”时茶力就已消失殆尽,等到注水击拂一停,汤花就会消散,出现水痕,这就是“一发点”。

正宗的点茶在《大观茶论》里有详尽的描述:

“妙于此者,量茶受汤,调和融胶,环注盏畔,忽使侵茶。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第二汤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拂既力,色泽渐开,珠巩磊落。三汤多置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周环旋复,表里词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其清真华彩,既已焕发,云雾渐生。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结浚霭,结凝雪,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结,则以筅著之,缓拂绕动而已。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桐君录》曰:‘茗有饽,饮之宜人,虽多,不为过也。’”

“七汤”点茶法如此复杂,可见,点茶确实是门艺术性与技巧性紧密结合的学问了,难怪文人学士要纷纷效仿,连苏轼公也不例外了,他的《试院煎茶》就很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态: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凤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松。”

……

且学公家作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伟人与凡人都沉湎于回味无穷的点分茶与斗茶游戏中,以斗茶艺术来推动茶具向适应其需要的方向发展,一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茶具开始独领风骚数百年。

整个宋代茶具家族中,烹点器可说是出尽了风头,不惟数量众多,品种各异,而且做工十分考究,充分考虑了斗茶的需求。

在点试斗过程中使用的烹点器,主要有茶碾、茶臼、汤瓶、茶盏和茶筅等。

(1)茶碾

宋朝在制茶方法上的改进,使得饼茶的胶质较浓,陆羽推荐的木质茶碾显然不符合要求,因此,宋人对茶碾要求较高,除质地要坚硬外,造型上还要槽深而峻,轮锐而薄。在这种情况下,金属茶碾和石碾瓷碾就逐渐取代了木碾的地位,唱起了主角。蔡襄和宋徽宗就是坚决主张推广使用金银铁碾的代表人物,徽宗更是详尽地说明了理由,前文已经提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审安老人在《茶具图赞》里美其名曰“金法曹”,并配诗赞道:“柔亦不茹,刚而不吐,圆机运用,二皆有法,使强硬者不得殊轨乱辙,岂不韪舆?”字里行间,饱含了对茶碾的一片深情。我国曾在福建宋墓与宁波瓷窑中出土了铁茶碾与大批黄褐釉瓷茶碾,说明茶碾在当时的茶道活动中具有相当的地位。

(2)茶臼

茶臼又称“擂钵”、“擂碗”、“研盆”,也是用来捣碎饼茶的。唐时茶臼一般规格较大,有石质及瓷质数种。宋代由于盛行斗茶,参加者必须人手一套茶具,自点自饮,所以茶臼规格逐渐变小,质地多瓷,制作趋精巧考究。因为体积小,重量轻,又便于携带,所以深受茶人喜爱,平民甚至土大夫亦经常使用。江西赣州七里镇窑曾出土过大量标本,大小与茶盏近似,胎细密,造型规整,器外壁常施黑釉或酱褐色釉,内壁落脱,落脱处布满了简单或复杂的刻划线条。另外,在一些出土的宋元墓葬壁画里也经常可见到用茶臼碾茶的场景,这说明茶臼的使用也相当广泛。

(3)汤瓶

由于点茶道的盛行,煎茶只煎水,为了使茶性得到较好的保存,煎水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了,这样,唐代颇为风光的鼎、逐渐被废弃了,代之而起的是小巧玲珑的汤瓶和铫。

汤瓶的制作材料有很多种,唐人苏在《十六汤品》里分别评介了金银、玉石、瓷、铜铁和瓦质汤瓶的优劣等次,我们姑且不论其可信度之高低,但说明汤瓶的用料确实是五花八门。

汤瓶的形制小是其共同特点,也正因为小,在煎水时要向唐朝人那样靠目测是相当困难的。基于这点,宋人又发明了辨别水沸程度的另一种方法,即听声法。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一书里记下了友人李南金的观点:“《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后世瀹茶,鲜以鼎,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之节。”“当用背二涉三为合量”。也就是说在水煎过第二沸刚到第三沸时瀹茶最为合适。他辨别“背二涉三”之水的经验是:“砌虫唧唧万蝉催,忽有千车捆载来;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罗大经对李氏的提法并不很赞同,他认为:“瀹茶之法,汤欲嫩而不欲老,盖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苦矣。若声如松风、涧水而遽瀹,岂不过于老而苦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惟移瓶去火,少待其沸止而瀹之,然后汤适中而茶味甘”。由是引发了一场煎水的大讨论,直至明代的罗廪也加入其中,此处不述。

另外,汤瓶在造型上还有以下共同特点:

一是瓶口一定要直。只有这样,注汤才会流畅有力。徽宗称:“注汤利害,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

二是宽口、长圆腹。口宽便于观察汤,并能增强瓶内水面的压力,使汤力紧速,利于茶的发立。腹长能使执把远离火面,不会烫手,而且还能有效地控制汤的流量,使注汤准确无误。

目前出土的文物及墓葬壁画中,山西长治李家沟金墓壁画“茶具图”中的盘口削肩瓶、山西文水北峪口元墓“进茶图”中的长颈提梁瓶及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长颈黑釉瓶等均已确定为汤瓶,除此之外,在江西赣州七里镇窑、吉州窑、广元窑等一批窑址中还出土了大批“瓦砂壶”,宽口、鼓腹、平底、短流,在与流成九十度角的腹壁还有筒形把手,这些都是用来作点茶注汤之用的汤瓶。可见汤瓶在宋代斗茶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地位。

(4)茶盏

茶盏在宋代茶具中最具特色,与以往产品相比,在造型和制作工艺上作了较大改进。

唐时以汤碧为贵,茶碗尚青,入宋以后,斗茶以纯白为贵,为了体现茶色,茶盏开始改施黑釉,建盏迅速取代了越碗的地位,独角戏足足唱了三百余载。

斗茶的评判标准,使得茶盏的造型也面目一新,唐时的敞口浅腹碗已经失去市场,代之以口微,腹必深,底微宽,足宜小,坯体微厚、质地粗松,便于茶盏保温,“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盏底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足小使茶盏亭亭玉立,美观大方。迎合了这些要求的茶盏颇受欢迎,建盏和吉州窑产品的如日中天就是明证。

宋代茶盏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即从茶盏内壁口沿以下三至四分起内收一阶,从而在口沿内壁形成一道较宽的凸边。这种设计与宋代的点茶道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家知道,宋人煎茶先须调膏,再煎水,再点茶。点茶时,要用茶筅在盏内环回击拂。由于击拂时要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这样做,势必会产生一种离心力,使茶汤外溢,茶面破损。因此,点注茶汤要适量有度,既不能过满,也不能太少,过满易使茶汤溢出,太少则茶色掩蔽,不易形成泡沫。针对这种不足,设计者特地在盏内口沿上做出一道宽凸边,把盏的容量分成四六比例,这样既能在点试击拂时准确注汤,使茶汤不致受离心力影响而溢出盏外,同时这道宽凸边又能起到标尺的作用,达到“一之,不过二钱,盏量合,宜下汤不过六分”的严格要求。

当然,在黑盏唱主角的在大气候下,其他釉色的茶盏如青花、白瓷茶盏,也在一定程度上行使了茶具的职能,丰富和充实了整个茶具家族。

(5)茶筅

茶筅其实就是竹帚,是点茶时的辅助工具,多用老竹制成,要求厚重,便于充分搅动茶汤,产生饽沫。

茶筅是宋人点茶道形式的发明,后流专到日本,经日本茶道的发扬光大,保持至今。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称之为“竺副师”,其文赞曰:“首阳饿夫,毅陈于兵,沸之时方金鼎扬汤,能探其沸者几?希子之清节,独以身试,非临难不顾者畴见尔。”

茶筅实物至今尚未发现,但从一些宋代墓葬壁画中还可见到它的身影,可见它也是宋代点分茶时重要的工具。

同类推荐
  • 三只耳朵听音乐

    三只耳朵听音乐

    本书是小提琴曲《梁祝》作者——陈钢的散文集,收录《三只耳朵听音乐》、《关于“耳朵”的补白》、《三个“洋”老头》、《命运在敲窗》等作品。
  • 歌仔戏音乐三十年(1980-2010)

    歌仔戏音乐三十年(1980-2010)

    《歌仔戏音乐三十年(1980~2010)》,从歌仔戏音乐的历史与审美引领我们进入“十年动乱”之后,大陆传统艺术复苏,歌仔戏音乐传统得到恢复和渐变的1980~1990年。紧接着李晖以学术的眼光分析了1990~2000年,随着大陆经济步伐的加快,娱乐方式的丰富多彩,戏曲在日渐式微的时候,歌仔戏音乐人无法回避地把流行音乐的思维引入歌仔戏的创作之中,在传统与流行乐的碰撞中产生出了创新的潮流。
  • 中国书法全集3

    中国书法全集3

    本书所收书法作品上迄商周,下迄当代,总计一百卷。立卷分两大类:一、断代卷;书家卷。各卷按时代归入十编之中,另有篆刻、论着、附录、补遗四编。
  • 小品入门学习指南

    小品入门学习指南

    相声,是曲艺的一种,起源于北京,一般认为在清朝同治年间由民间笑话演变而成,以引人发笑给人愉快为艺术特色,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 当代中国译制

    当代中国译制

    有人说如果没有翻译,西方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传到中国;如果没有翻译,中国的四大发明也不可能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如果说译制是电影在世界各国沟通交流的桥梁,那么译制工作者就是世界电影的普罗米修斯。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译制的过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翻译或者配音,因为诸多的译制生产元素,再加上生产之外的政策要素和市场要素构成了现代中国社会的译制文化。显然,当代的译制文化不仅仅涉及外来作品的引进,而且包括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及国产影视作品的对外输出,由此才能说明译制的全部意义。希望通过此书,把我们对译制工作的热爱、体验和认识奉献给广大读者。
热门推荐
  • 画继补遗

    画继补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好望嚼

    好望嚼

    作品,描写未央生,一步一步入世和情欲中,如何看透因果,以现在人的视角,看待过去的事,以现在人的阅读,读出古人的情趣。
  • 悸衍玄虚

    悸衍玄虚

    一颗星辰可为尘埃,涛涛大海可为晨露,剑碎虚空,刀斩日月,枪扫千军,群雄逐鹿,豪杰并起,当今大世谁主沉浮,又谁看破虚妄,永恒世间,世间浮沉,只因一梦而起,梦醒来。。。。。。。
  • 一片痴心唯有你

    一片痴心唯有你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佑天神尊

    佑天神尊

    一个在落魄家族中愤然出走的寻常少年,偶得神器——焚天剑,在归乡的那一刻起,注定开始谱写一曲血雨腥风的生命轨迹。我爱的人,谁人敢欺;我要的东西,哪个敢夺?神尊不再是传说,我要做这个世界的神!
  • 生灵骑士

    生灵骑士

    《没有骑士的年代》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也是本人第一篇长篇小说。故事围绕埃塞比亚大陆边疆重镇龙塞展开,采用多视角描写。
  • 杀出一个黎明

    杀出一个黎明

    爱情如同做爱,幻想的时候最美好,出来了,感觉了然无趣,所以爱情只有上升到亲情才能得以延续
  • 青青子衿幽我心

    青青子衿幽我心

    一次桥上的背影,注定了天崩地裂的结局;一段嘻哈的同学情,也有不住的泪眼盈盈。吴言是我,我常常一日无言,但我愿意等待,哪怕不能回头再来
  • 十七王源

    十七王源

    你说过只爱我一个人承诺不要忘记喜欢不要伤害伤心不要哭泣你说我的眼眸有温柔……
  • 仗剑焚天

    仗剑焚天

    金戈铁马几时休?自问苍天为何求?剑指天下为红颜,屠尽苍生不肯休。若苍天负我,我愿逆天而行!若众生负我,我便屠戮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