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02800000014

第14章 平常也是道

人我共尊

摒弃门户之见

在日本,耕田的农民被视为贱民,连出家当和尚的资格都没有。无三禅师虽然出身于贱民,但是他一心皈依佛门,于是假冒士族之姓,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无三禅师后来被众人拥戴为住持。举行就任仪式的那天,有个人突然从大殿中跳出来,指着法坛上的无三,大声嘲弄道:“出身贱民的和尚也能当住持,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就任仪式庄严隆重,谁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众僧都被眼前发生的事弄得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不能来阻止这个人说话,只好屏息噤声,注视着事态的发展。

仪式被迫中断,场上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众人都为无三禅师捏了一把汗。

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难,无三禅师从容地笑着回答:“泥中莲花。”

绝对的佛禅妙语!在场的人全都喝彩叫好,那个刁难的人也无言以对,不得不佩服无三和尚的深湛佛法。

就任仪式继续进行,这突然的刁难并没有对仪式产生什么影响,由于禅师的佛禅妙语,更增加了他的威信,众人更加拥护他了。

人无差异,无贫富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追求真理的权利,面对他人的刁难,一句“泥中莲花”尽显真人本色。

有人说:“世间没有完全平等的事情。”诚然,事实上的平等很难达成,但我们可以从心理上建立平等的观念。世间大小尊卑岂有一定的标准?我们唯有摒弃成见,彼此共尊,人我同等,相互接纳,才能和平相处,共享安乐。

平等和摒弃门户之见并不只是挂在嘴上的空口号,而是要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给予他人尊重并施以慈悲,本身就是一种待人平等的表现,当我们能够做到待人平等,那么,我们也就真正理解了平等的含义。

正见不在于年龄的高低

有一位云水僧听人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法,适逢禅师外出,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

云水僧道:“你年纪太小不行。”

侍者沙弥道:“年龄虽小,智能不小喔!”

云水僧一听,觉得还不错,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侍者摊开双手,画了个大圆圈。云水僧伸出一根指头,侍者伸出五根指头。云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

云水僧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顶礼三拜,掉头就走。云水僧心里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问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画了个大圆圈,说有大海那么大。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一个侍者尚且这么高明,不知无相禅师的修行有多深,还是走为上策。

虽然云水禅师羞愧而走,但是他待人平等,礼貌地对待小侍者的修养和胸怀值得钦佩。

其实,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并不在乎年龄的大小,大人不一定会比小孩懂得多,老师也不一定就比学生更明白真理。我们向别人请教,往往不是因为他所掌握的真理,而是因为他的权威。但这是不正确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根据一个人所掌握的真理来判断是否该向他请教。

中国自古便有“不耻下问”的美德,只要谁掌握了真理,那么谁就能当之无愧地成为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的当属我国古代的圣人孔子。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予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俗话说:圣人无常师。即使有学问的人也没有固定的老师。他(她)不但向比自己知识渊博的人学习,而且也向许多比自己学识浅的人学习。这正如犹太法典所谏言:“能向任何遇到的人学习好处的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人生在世,最聪明的不是我们所固有的天赋,而是我们懂得不耻下问地获取。

清代刘开说:“君子之学必好问。”只有问与学相辅而行之,做一个有宰相风度的人,勇于探寻,心明眼亮,才能做一个博学的君子。

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们绝不能因为别人比我们的年龄小或者经历没有我们丰富、社会地位不如我们高,便否认他们可能掌握我们所不知道的真理,因为真理是不分年龄大小和高低贵贱的。

佛在平凡人世间

《指月录》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释迦牟尼佛一日在静坐时,看到两个人牵着一头猪从面前走过,于是他就问:“刚才从我面前过去的是什么?”

于是有人回答说:“佛具备一切智慧,难道连猪都不认识吗?”

释迦牟尼佛说:“那也要问过之后才知道啊。”

释迦牟尼佛那么伟大,也没有目空一切,何况其他人呢?

怀海禅师是禅宗史上著名的大德,是马祖道一门下的得意弟子。

怀海禅师对禅宗的又一个巨大贡献就是订立了天下闻名的禅门清规《百丈清规》,他总是亲自实践,带头劳动,年老了也不停止在外劳作。据说百丈怀海禅师九十四岁时,还与弟子们一起劳动。有一次,弟子们把他的农具悄悄藏起来了,想让他休息,百丈却说:“我没有什么德行,怎么敢让别人养着我呢?”所以,当天他没有参加劳动,也没有吃饭。

百丈怀海就这样告诫他的弟子们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句话成为千古传颂的佳句名言。

怀海禅师并不因自己有德行而不劳作,相反,他还“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很多人认为成佛的人就飞到西天之上,不食人间烟火了,其实不然,真正的佛是平凡的,和常人没有什么不同。

学佛学道,千万要丢掉那些神奇、不平凡的观念,能到达人生最平凡之处,你便可以学佛了,也知道佛了。换句话说,你可以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佛不可以得,人世间一切相也不著了。

所以,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切宗教、哲学、一切形式之上的。也就是佛说的,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罗蜜;智慧到了极点,没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往往就是最平凡的人,平凡就是伟大。

平常就是道

一位学僧看到禅宗里有这样一则名言:

在修禅之前,山是山,水是水;在修炼禅宗之时,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修成之后,山仍是山,水仍是水。

“这是什么意思呢?弟子不明白。”迷惑不解的学僧去问禅宗大师。

大师解释说:“最先的状态和最后的状态是相似的,只是在过程中截然不同。最初,我们看到山是山,最后看到山还是山。但在这当中,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为什么呢?”

弟子摇头,表示不知道。

禅师继续说:“因为一切都被你的思维、意识搅乱了、混淆了,好像阴云密布、云雾缭绕,遮住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是这种混淆只存在于当中的过程。在沉睡中,一切都是其本原;在三昧中,一切又恢复其本原。正是关于世界、思想、自我的认识使简单的事物复杂化了,它正是不幸、地狱的根源。”

弟子自以为明白了老师的解释,唉声叹气地说:“哎,这么说起来,凡夫俗子和修禅的开悟者也没有什么区别啊!”

“说得对,”大师答道,“实在并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开悟者离地六寸。”

什么理由呢?真的佛,法身之体,悟了道,证得法身之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不坐也不卧。你说那是个什么境界?其实,那是个非常平凡的境界。什么境界?就是你现在这个样子。你现在这个样,不坐也不卧,不来也不去,现身就是佛,既没有动坏念头,也没有生好念头,此心平平静静,不起分别,当下就在如来的境界里!

现实人生,不要把佛的境界假想得那么高远,其实是非常平凡的。用《中庸》中的话来说,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是怎么样的呢?极高明而道中庸,最平常,不来也不去,就在这儿。一个真正成佛的人,就在人间最平常的去处,这才是成佛的真谛。

先学做人再学做佛

良宽禅师终生修行修禅,从来没有懈怠过一天,他的品行远近闻名,人人敬佩。

但他年老的时候,家乡传来一则消息,说禅师的外甥不务正业,吃喝嫖赌,五毒俱全,快要倾家荡产了,而且经常危害乡里。家乡父老都希望这位禅师舅舅能大发慈悲,救救外甥,劝他回头,重新做人。

良宽禅师听到消息后,不辞辛劳,立即往家乡赶。他风雨兼程,走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回到了家乡。

良宽禅师终于和多年没见过面的外甥见面了。这位外甥久闻舅舅的大名,心想以后可以在狐朋狗友面前吹嘘一番了,因此也非常高兴,并且特意留舅舅过夜。

家人也很高兴,心想禅师可以好好规劝一下自己的外甥了。外甥却寻思,久闻舅舅大名,要是他真的对我说教,我可要好好捉弄他一下,日后就能在别人面前吹嘘了。

出乎意料的是,晚上,良宽禅师在俗家床上坐禅坐了一夜,并没有劝说什么。外甥不知道舅舅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惴惴不安地勉强熬到天亮。这时禅师睁开眼睛,要穿上草鞋,下床离去。他弯下腰,又直起腰,不经意地回头对他的外甥说:“我想我真的老了,两手发直,穿鞋都很困难,可否请你帮把我草鞋带子系上?”

外甥非常高兴地照办了,良宽慈祥地说:“谢谢你了!年轻真好啊,你看,人老的时候,就什么能力都没有了,可不像年轻的时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轻的时候,把人做好,把事业的基础打好,不然等到老了,可就什么都来不及了!”

禅师说完这句话后,掉头就走。

但就从那一天起,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地去浪荡了,而是改邪归正,努力工作,像换了个人似的。

良宽禅师并没有用什么大道理规劝外甥,其实,那些道理不用说外甥也懂,只是没有照着实行而已。禅师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只是要唤起外甥的良知而已,做好了人,一切都有可能,否则,就无药可救,再无他法。

在佛家看来,世法与佛法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出家的人要懂世法,世法懂了,佛法就通了。

先学做人,再学做佛,这是世间不变的道理。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够照此修行,不但可以使自己获得幸福,而且还能够造福社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哲学家在海边亲眼目睹一艘船遇难,船上的人全部葬身大海。他便抱怨上帝不公,只为了一个偶尔乘坐这艘船的罪恶之人,竟让全船无辜的人都死去。正当他感慨万分时,发现自己被一大群蚂蚁围住了,原来哲学家恰好站在一个蚂蚁窝旁边。有一只蚂蚁爬到他脚上,咬了他一口,又疼又恼的他立刻用脚踩死了所有的蚂蚁。这时,上帝出现了,他看着哲学家说:“你自己也和上帝一样,如此对待众多可怜的蚂蚁,又有什么资格批判上苍的行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也是一种同理心的表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就是一种平等的观念,一种尊重的表现。

一个孩子,在学校时的功课差极了,老师说他的智力有问题。看上去,孩子的确有些沉默寡言,他可以一个人坐在屋前的花园里看着花草小虫很长时间。他的父亲教训他:“除了打猎、养狗、捉老鼠以外,你什么都不操心,将来会有辱你自己,也会有辱你的整个家庭。”

他的姐姐也看不起这个学习成绩平平、行为怪异的兄弟。他在家庭中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但是他的母亲很爱他,也很尊重他。她想如果孩子没有那些乐趣,不知道他的生活还会有什么色彩。她对丈夫说:“你这样对他不公平,让他慢慢学会改变吧。”

丈夫说:“你这是溺爱,不是教育,你会毁了他的一生。”但她却固执己见,他是她的孩子,需要她的理解和鼓励。

她支持孩子到花园中去,还让孩子的姐姐也去。母亲对孩子和他的姐姐说:“比一下吧,孩子,看谁从花瓣上先认出这是什么花?”孩子要比他的姐姐认得快,于是她就吻他一下。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一件事,他回答出了姐姐无法回答的问题。他开始整天研究花园的花草、蝴蝶,甚至观察到了蝴蝶翅膀上的斑点的数量。

对于她的做法,她的丈夫觉得不可理喻,认为那种疼爱除了暂时麻醉孩子之外,根本毫无益处。但是,就是这位醉心于花草之中的孩子,多年后成为生物学家,创立了著名的“进化论”。他就是达尔文。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都渴望能够按照自己的天性来成长和发展,作为父母,首先要平等地看待自己的孩子,只有这样才会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的天性得到健康的发展,从而成就孩子的未来和一生。

人生在世,不仅要善待自己,更要善待别人。人往往是自私的,普通人大都有这样的通病:自己不愿意的,却推给别人。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你有权利不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最终“自食其果”,因为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谨记这句可以履践终生的圣人箴言,你将受益一生。

持平等心不以貌取人

从前有一位居士,常发愿要见文殊师利菩萨,因此不时地广行布施,恤孤济寡。每逢斋日,斋戒沐浴,严净坛场,敷设高座,种种供养,至心恳礼文殊菩萨驾临坛场,以满所愿。

有一次,见坛内高坐椅上,坐一老翁,不但边幅不修,且容貌极其丑恶。豆大的眼眵,深黄的鼻涕,如弓的佝偻,似土的肤色,简直形类夜叉,人鬼不辨。居士吓得倒退一旁,将一颗虔诚心,顿成怔忪心,并自思念,我每敷高座,庄严坛场,皆愿求文殊师利菩萨光临道场,慈悲一现。而今座上,究是何人?竟然胆大包天,敢于上座。遂走至座前,在气愤之下便牵着老翁下座,并嘱之曰:“请老翁自爱,下不为例。”老翁毫无表情,立即悄然而去。

第二天,居士便净备香花水果,前往寺中,恭献佛前,虔礼默祷曰:“弟子某持此功德,愿现世得见文殊师利菩萨。”事毕返家,晚间就寝,于梦中有人言:“你一向恭敬诚求,愿见文殊师利菩萨。可是,你见之而不识,当面错过,还求于何处得见文殊?”

居士曰:“我素来细心观察,未见形影,究于何处得见,请君示知?”梦中人言:“日前你严净坛场,敷设高座,于高座上,坐一老翁,彼即文殊师利菩萨。”居士闻言及此,不觉周身急出大汗,自梦中醒来,遂向空中求乞忏悔。

现实中,有些人自以为是,心中没有平等的观念,总喜欢拿别人的缺陷或长相来歧视他人,结果反被他人羞辱。历史上“晏子使楚”就是一个很著名的故事。

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有一次,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予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那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赔着笑。

接着,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洋洋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了脸。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啊?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楚王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很轻视晏子乃至齐国,才会有失礼节。晏子知礼且据理力争,几个回舍下来,楚王输给了晏子,并且心服口服。假如当初晏子不顾礼节,面对楚王的挑衅勃然大怒,那只会惹来楚国君臣的耻笑而已。

礼是文明的标志,礼是一个人行走社会的通行证。当人怀有一颗平等心,就不会以貌取人,对待任何人也会以礼相待。

18世纪有一位学者曾这样说过:“任何东西都无法抑制我们的欲望,任何人的欲求总要自然地表现出来。”真诚和坦率总是通过谦恭有礼、温文尔雅、友善和体贴他人等外在行为表现出来。优雅文明的行为举止总是让人兴奋快乐,使人心悦诚服。

德国有一句谚语叫“脱帽在手,世界任你走”。有礼节不一定总能为你带来好运,但没有礼节却往往使你与幸运擦肩而过。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走得更远、更好,就要时刻注意保持礼节。

同类推荐
  • 别人不说,你一定要懂的人情世故

    别人不说,你一定要懂的人情世故

    《别人不说,你一定要懂的人情世故(精华读本)》的特点在于通俗易懂,实用有效,没有空洞地讲大道理,一切都从实际的生活出发。通过对生动有趣的生活事例的讲述,对人性与心理进行了详细深刻的分析,从而阐述了实用有效的人情世故哲学。人情世故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有助于我们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和美好生活的一门实学。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的:“人情世故不是简单的圆滑处世,不是假意的虚伪逢迎,不是单纯地屈服于现实,而是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安详地走完自己的人生。”
  • 扫除成长心理障碍(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扫除成长心理障碍(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居住的房间需要经常打扫,以保持它的整洁,供我们更好地居住。殊不知,心理空间也是需要经常整理的,以扫除层层灰网和尘雾,供青少年快乐地成长。当你心理的房间清理干净后,你就可以驾驭情绪并学会做它的主人、你就可以交到真心知己朋友,那些阻碍你成长的心理障碍都会灰飞烟灭。
  • 决定女人一生的8种智慧

    决定女人一生的8种智慧

    描述的是美丽的容颜,漂亮的妆扮,婀娜的体态,让女人星光闪烁。但真正令一个女人闪耀的始终是她的思想、修养与学识。有智慧的女人才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 一生的财富(经典励志文丛)

    一生的财富(经典励志文丛)

    在拿破仑·希尔的诸多著作中,《一生的财富》可谓是最重要的作品,被誉为“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的思想观念,激发了所有美国人的潜能”。你真想将自己的生活改变得更好吗?如果是的,那么本书可能是你所碰到的最好的书之一。阅读它,再阅读它,然后开始行动。这是一本铸造富豪的奇书。这本书介绍了一个最奥妙、最玄炒,也是最科学、最实用的法则——“每个人都能成功”——每个人都能发掘自身所潜藏的“积极的心态”,都能思考致富。
  • 大智大勇(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大智大勇(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在田忌赛马的故事中,孙膑用了绝妙的策略;望梅止渴的故事中,曹操略施小计,就解决了将士口渴的难题;孙权断案,明察秋毫,根据一粒老鼠屎探查出事情的原委……这些历史上著名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有智有勇者才能成就大的事业,你能从他们故事中得到灵感和启发,得到勇往向前的动力。
热门推荐
  • 四少的小狗:偷吻成灾

    四少的小狗:偷吻成灾

    “影孝溪,从现在这一刻开始,你就是我四少风宿羲专属的狗了,以后不管你在哪里在干什么,只要我有需要你就必须,马上立刻跑过来讨好我;我不需要你的时候你也得时时刻刻待命着,绝对不允许对别的人摇尾巴,知道了吗!!!”“啊!哈......”“死丫头,你这是什么反应?!”“哦,我无所谓啊,只要你负责喂食,负责把我养的白白胖胖,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姐是无所谓的。”“啊!哈.......”
  • 寒衣至尊

    寒衣至尊

    天机门37代掌门李寒衣,一代阵法天才,却爱上魔门圣女,让自己举世皆敌,布逆天大阵就救爱人导致身死。死前有所执念,愿有来世将问鼎巅峰。重生异世,得无上神体,修逆天功法,乘神兽一路高歌。跟我讲阵法?这个异世之中我才是始祖。跟我比兽宠?神兽那是我坐骑。跟我比功法?你只要耍一次,我就能看出破绽。且看身处异世拥有轮回眼的我,如何登临巅峰。。。.
  • 天降萌宠:花仙娘子不要跑

    天降萌宠:花仙娘子不要跑

    小山,是天庭里王母娘娘的宠物猫,她从不知道自己的来历,她唯一想知道的,只是那个人身在何方。。。故事从她下凡后开始,她遇见了他,两人打打闹闹的走过重重关卡,心里情愫渐生,可她一心逃避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告诉自己只想寻找的那个人,可这一切却是有人在背后操纵。。。。。。
  • 都市路神

    都市路神

    大一学生李灿热血上头,单枪匹马救助了美女少妇,勇斗恶霸,无意中成为了一条路的神仙,开启神仙都市逆袭之路。作为现世唯一的神灵,李灿表示压力很大,为了壮大神灵的群体,屌丝灿决定多多娶媳妇,为神灵族群的壮大,李灿无奈奉旨泡妞!以神之名,追求美女!
  • 我的道士相公

    我的道士相公

    “相公,你能不能换个活儿?我不想当神婆!”“为夫最大心愿就是成为道士中的翘楚!”呸!以为你是太上老君?想她堂堂穿越人士,居然三从四德伺候他,是个瞎子也就算了,还偏偏是个神棍!不把他踢飞她就不姓姚!
  • 秋怜逝水之伯贤

    秋怜逝水之伯贤

    她,本是大小姐,却因为闺蜜的破坏,让自己被父母抛弃,让外人讨厌……可是,某一天,她遇见了他……
  • 摩利支菩萨略念诵法

    摩利支菩萨略念诵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绝世神域

    绝世神域

    当斗气、武魂、魔法淡出人们的视野,脉术开始登堂入室。脉术以脉气催发,当脉术修炼到一定的地步,便能召唤脉兽。强大的脉兽力可崩天,召唤者藏身脉兽之中,御兽而斗。脉兽过处,鬼神退避,万法不侵。叶羽本是帝都的平民子弟,家世平庸,可他却有一颗强者之心。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他因为袭了帝都魔女的胸,被魔女日夜追杀,为了能够逆袭成神,他从此便踏上了成为脉术强者的征途。等级:脉徒、脉士、脉师、脉王、脉皇、脉宗、脉尊、脉圣、脉神。
  • EXO:依赖成瘾

    EXO:依赖成瘾

    她以为,她的生命中不会有光,在她跌落至人生的谷底时,她碰到她的太阳。究竟是巧合?还是阴谋?面对感情欺骗的她又该何去何从?她的太阳,是他?还是他?
  • 你迟到了

    你迟到了

    黑暮集团的千金宋云,一个30多岁的女人和她女儿宋诗音相依为命,可是意外的病症困扰了她们的生活,看清了世上的人情世故,却始终坚信就算世上再困难的事也打不倒她们。。。。。由于这个病症也要揭秘一连串无法言说十几年前的秘密而这历史转轮也在改变,不停地旋转旋转。。。。。或许都是因为命运,也或许都是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