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89000000011

第11章 境不转心转,没有过不去的坎(1)

佛陀说世间种种皆苦,却也没否认痛苦反而可以造就我们。一切苦痛,其实都是助道的因缘;一切逆境,其实也是通向净土的捷径。老人们常教导我们少走弯路的办法,可不走弯路,怎么学得会走路?不如安下一颗躁动的心,慢慢走;抛却一颗自缚的心,尽情舞。人生如茶,当用心去转一转,拌一拌曾沉淀茶垢,散出一世清香。

喝点苦丁茶,品品人生三苦

香叶,嫩芽

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致红纱

铫前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降至醉后岂堪夸

——唐·元稹《一字至七字茶诗》

唐朝诗人元稹与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诗唱和,人称“元白”。元、白二人不仅爱美酒,也嗜茶如命。据《旧唐书》记载:当时元、白的诗篇居然能到市场上去换取茶叶,传为一时的佳话。上面这首《一字至七字茶诗》就是元稹为送别白居易调任洛阳所作。这首“宝塔诗”共分三层,分别写了人们对茶的喜爱,饮茶风俗以及茶的功用。古人酷爱饮茶,而且甚为讲究。饮茶之时,应是“夜后邀明月,晨前对朝霞”,才能饮出茶香茶趣。

茶和苦是分不开的。“苦”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并不都是坏的,自古就有“良药苦口”一说。而有种茶,干脆以苦为名,名曰苦丁。苦丁茶的特性是“苦后回甘,苦中有甘”,佛家据此联想到世间的苦乐转化,遂在禅茶之道中劝诫众生品茗识苦,参破苦谛,修出自在无忧的佛香禅趣。

佛门把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类,我们不妨效法古人,把这人间三苦,一一细细品味。 

1.苦苦

苦苦并非两个苦,前一个苦字是逼迫的意思,后一个才是名词,因寒、热、饥、渴等原因造成的苦。苦苦即被各种忧患所逼迫,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有社会环境引起的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的爱别离苦;还有所求不能如愿的求不得苦;冤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怨憎会苦;五蕴身心不平衡的五蕴炽盛苦。

这个“苦苦”仿佛是我们生命中的“死对头”,无时无刻不在纠缠着我们,折磨着我们。刚温饱无忧,仇人却来烦扰我们;刚打败了仇人,亲人又离开了我们;刚平复了受伤的心,自己又被病痛、死亡折磨。我们的一生,仿佛都在这“苦苦”里挣扎。

可是,倘若没有这“苦苦”,生命还能称之为生命吗?没有衰老、病变,谁会珍惜青春年华?没有分离、远隔,谁会懂得家人、爱人的可贵?没有仇人、逆境,谁会发愤图强、日益精进?就像“在纯粹的光明里,我们同样什么都看不见”,正是有了“苦苦”,我们才懂得珍惜这人间行脚中所遇到的一切。

2.坏苦

坏苦,一般人比较难以理解,因为它是指我们快乐的感受。快乐怎么会是苦呢?在佛家智慧看来,我们所谓的快乐并非真正的快乐,其实质也是痛苦的。比如看电视是快乐的事,但是让你没日没夜地看,连看一个月,你还觉得是快乐的事吗?再比如我们觉得蛋糕很美味,但是如果给你一百个蛋糕让你一天之内必须吃完,你还会觉得快乐吗?

虽然对于看电视、吃蛋糕,我们懂得要有所节制,但对于很多事,人的欲望是没有极限的,被功名利禄“撑死”之人,历史上俯拾即是。

我们因某种欲望的满足而获得快乐,同时,我们也因对这种欲望的过于满足而痛苦。因此,我们需要冷静地看待那些平日给我们带来快乐的美食、电视剧、闲聊……要仔细辨认,我们究竟是真的喜欢那些东西,还是仅仅因为它们打发了我们的胃、眼睛和一段空虚的时光。倘若是后者,是因为我们自身的欲望和空虚,那我们只会不断地尝试新奇的食物,寻求更新的节目,渴求更多的朋友……当然,结果只能是更加饥渴、空虚。

坏苦如同攥在魔罗手里的一条鞭子,在身后时刻鞭打着蠢蠢欲动的我们。但是,我们的人生正因为这样的鞭策,才谨修慎思,不致误入歧途。

3.行苦

行,是迁流变化之意。世间一切,变幻无常,这是宇宙的规律。世人不识这种规律,希望一切好的东西都能永恒。生命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业永恒……可美好的事物,最后往往如昙花的盛放,转瞬即逝,于是人们产生了无尽的痛苦。所以,行苦可算是一切苦的根。人们在无常中求永恒,求而不得,不得而生万苦。

但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行苦的原因,认识到了无常才是世界本来的面目,那就如云水般随缘任运好了。我们不必放下整个娑婆世界,也做不到,但我们可以凡事看开一点,就像品茶时的心态一样。我们会大口地喝水,喝果汁,却绝不会急匆匆地灌下一杯香茗。

品茶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放慢节奏、放怀得失、放下那些执著的追寻,只是单纯地品味着当下苦中有甘的茶香。最后你会发现:不管是甘是苦,其实都是一种乐趣。

试着喝一点茶!更真切地品味人生苦苦、坏苦、行苦三苦之中蕴涵的滋味。茶虽苦寒,但正如元稹诗中所说,它可以洗去古今众生的所有疲惫,同时,还能醒一醒我们在红尘中执迷不悟的宿醉。

一切苦痛,都是助道的因缘

玉在池中莲出水,污染不能绝方比。

大家如是苦承当,洞庭一夜秋风起。

——宋·佛印玄禅师《偈子》

佛门常以莲花作喻,这源于莲花与佛陀之间的动人传说。佛陀在娑罗树下降生时,百鸟群集歌唱,天乐鸣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开,尤其是沼泽内突然开放出大得像车盖一样的莲花。佛陀成道后,起座向北,绕树而行,一步一朵莲花,共十八朵莲花。每当他传教说法时,坐的是都是莲花座,坐姿也成莲花坐姿,即两腿交叠,足心向上。但这些仅仅是形似而已,莲花最重要的,是象征着佛陀从长期的苦行里汲取养分,最终证得圆满觉悟的过程。人们只知道莲花的高洁,“出淤泥而不染”,却不知莲花出淤泥时承担的苦痛,才是花开灿烂、出尘脱俗的助因!

佛陀曾是一个很穷困的人,当时有佛出世,看到大家都先供养佛然后求法,自己却贫穷得无钱可供。于是,他便打算以身卖钱来供佛,他就到大街上去叫卖自己的身体。

当他在大街上叫喊卖身时,巧遇一个病人。医生叫这个病人每日吃三两人肉,那病人看见有人卖身,十分欢喜,便向他说:“你每日给我三两人肉吃,我可以给你五枚金币!”

佛陀听了这话,便与那病人商量:“你先把五枚金币拿来,我去买东西供养佛,求闻佛法,然后再每日割肉给你吃。”

病人应允,当即先付了金钱。佛陀供佛闻法已毕,就天天以刀割身上的三两肉给病人吃,吃了一个月,病人的顽疾才痊愈。佛陀每天割肉的时候,常常念佛所说的偈子,精神完全贯注在佛法上,竟没有痛苦,而且不久他的身体也就平复无恙了。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我们常常以一定的痛苦来换取某些想要的东西,像佛陀以割肉换取供佛聆佛之资,我们以寒窗苦读换取知识、证书,以辛劳的工作换取能力、报酬,以宽容与耐心换取家庭和睦、人际融洽……每一种得到都伴随着一定的痛楚。但如果想要换取的,是我们真心渴望的东西,那我们经历的痛楚反而会愈发坚定我们向前的脚步,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达到目标。

大部分人之所以常常错过机遇、无法实现理想,往往都因为身心安逸、昏沉度日。而苦痛,则可以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

很久以前,有一位已得大觉悟的佛,法名为一切度王。在一切度王弘法的时候,有两位比丘,一位是精进辩比丘,一位是德乐正比丘。一天,一切度王佛正在宣说精妙的佛法,众生前往听法。精进辩比丘心念专注地听世尊说法,一瞬间忽然契悟,当下证得菩萨的果位;而一旁的德乐正比丘却敌不过昏沉与瞌睡,提不起修行的精神。

精进辩比丘劝说德乐正:“千万亿年之久才能遇到佛陀住世,因缘如此难得,你要赶快提起道心修行。人一昏睡,觉性就沉下去了!”

德乐正比丘听精进辩比丘的话有所醒悟,便抖擞精神,专注听法,但时间一久,他又困了。这次又被精进辩比丘看到,为了护念德乐正比丘的道业,精进辩比丘化身为一只蜜蜂,发出嗡嗡嗡的声音,朝着德乐正的眼睛直飞过去,好像就要蜇刺他的眼睛似的。德乐正比丘一睁眼看见飞来的蜜蜂瞬间除去了昏沉,醒了过来,便又开始用功。

接下来,每当德乐正比丘想睡时,“蜜蜂”就俯身作势要蜇他。如此一来,德乐正再也没有打瞌睡了,可是他还是不能时刻专注于一切度王的说法。这时,他看见“蜜蜂”停在鲜粉色的荷花上,吃饱了蜜的蜜蜂昏昏睡去,不料一阵风吹过,花儿摇曳,蜜蜂竟连翻带滚地掉落到泥沼中,它用尽全力才飞出泥沼,逃过一劫。

德乐正比丘看到这般情景才明白过来,蜜蜂作势蜇他是为了帮助自己提起修行的道心,倘若自己继续昏沉,就会像这只蜜蜂一样因贪吃、昏沉而陷入泥沼。于是,德乐正比丘下定决心不再昏沉,禅坐经行、精进不懈,很快就证得圣人果位。

故事中的精进辩比丘就是佛陀的前生,而德乐正比丘则是后来的弥勒佛。佛家用这个故事告诫世人,生活如同修行一样,如果只有顺境,没有苦痛,那么在安逸中我们只会愈发懈怠、昏聩,永远无法体悟自性的清净,达到光明彼岸。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佛教看来,磨难是人走向佛境的必经之旅,只有历经磨难,才能成就“金刚不坏”之佛身,才是生活中真正的强者。因为一切苦痛,都是助道的因缘。正如山崖上的松柏,经过无数风雪的历练,终于长成铁一般坚固的树干;也如池水里的莲花,奋力钻出淤泥,让风雨洗涤,才得脱胎换骨的高洁。

不走弯路,怎么学会走路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

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这两句话并非弘一法师所作,而是被他整理收录在《格言别录》里的佛家偈语。这说明很久之前,人们就觉察到了风雨历练和人生境界之间的关系。柳暗花明时,人人都能恣意骋怀;风平浪静时,谁都可以平波万里;但只有真正经得起荆棘和风雨的考验,才算有真的手段和能耐。同时,也只有这荆棘和风雨才能锻炼出真正的手段和能耐,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但在现实生活里,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自己走过弯路吃过苦后,就不想再让子孙步自己的后尘。可是,倘若他们不去亲身经历那些尘垢的纷扬和弯路的崎岖,又怎能修炼出从容的心态和笃定的脚步呢?

不走弯路,永远也学不会走路。

在一个村子里,有个渔夫有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每次外出打鱼,总是他收获最多。然而渔王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捕鱼技术都很平庸。于是渔王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到鱼,怎样划船最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有一天,一位路过的老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渔夫回答:“是的,为了让他们学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老人接着问:“他们一直跟随着你吗?有没有犯什么错误?”

渔夫:“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在打鱼的时候,他们的方法都没有问题,从没有出过差错,但是打上来的鱼却总是没有别人多。”

老人点点头,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他们技术,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渔夫回想起自己最初的打鱼经历,翻然醒悟。

技术可以传授,经验教训却只能由每个人自己去积累、沉淀。渔夫的错误在于,他没有让儿子们在打鱼过程中去犯错,从而汲取教训。因为他和儿子在打鱼上的潜力和弱点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他能放手让儿子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尝试、去碰壁,或许他们就会更加出色。别人的经验毕竟只能当做借鉴,哪怕这经验来自“渔王”,也是一样。而且,渔夫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当初把他教成“渔王”的,不是另一个“渔王”,而是自己经历的错误和失败,是他自己。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就没有发言权。”如果你真的想了解、学会一件事情,就要放手去做、投入其中,认真品尝其中的酸甜苦辣,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哪条路通,哪条道阻。我们经常听到老人善意的劝告,说年轻人如何如何才能少走弯路。但是,我们在接受他们好意的同时,也要提醒自己:人生的任何一条路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生并没有弯路可言。每一条路,都必须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我们只有在不断自我选择和确认中,才能听到属于自己灵魂的声音,才能知道什么样的路,才是真正适合我们的坦途,哪怕它在别人看来,泥泞而崎岖。因为只有我们才知道,怎么才能在那样的崎岖中,安然行脚。

自己吃下去的饭才有营养,自己读过的书才是知识。生命并不是一代代累加起来的简单汇总。父母积蓄的财富、人脉并不能取代自己的努力。每个人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暮年的步伐都是不尽相同的,少年得志的比比皆是,大器晚成的也大有人在,平平稳稳的更是多如牛毛。父母或者师长与其做一个形象光辉的领路人,带他们绕过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不如做一个温暖的陪伴者,在他们与坎坷、泥泞搏斗时为他们加油打气。这样不仅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也是两代人感情的更好联结。德国教育家卢安克写过一首《留守》,里面有几句话很值得父母和师长们借鉴:

你们要成为怎样的人?

承担怎样的事?我不知道。

我无法给你们定下一个明确的目标,

我想做的只有陪伴着你们一起在寻找的路上。

云翳造就的不是黑暗,而是黄昏

竹窗闻远水,月出似溪中。

香覆经年火,幡飘后夜风。

性昏知道晚,学浅喜言同。

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

——唐·卢纶《宿澄上人院》

“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我们常常会在佛经禅偈里看到类似的言语,表示悟道后身心通达透彻、圆通无碍的境界。天地仿佛一下开阔、平坦起来,任我们信步漫游,而且不管选哪条路,哪种步态,最后都能达到佛的境界,令人神往。可现实是,迷惘的众生依然迷惘,崎岖的路途依然崎岖,开悟之路仿佛不是“何山路不通”,而是“山山路不通”。

“路不通”的原因有很多:贪著、愚昧、虚荣……这些都是人性的阴暗面,是我们晴朗心空里的“云翳”,它们往往遮蔽、捆缚住我们,使我们不能一目千里、平波万江。但这些局限的“云翳”也不是只能造成黑暗,我们若能重新认识自己的“局限”,善加利用,就有可能从中观悟出更宽阔的境界,到时,云翳会聚成的就是一个美丽的黄昏。

同类推荐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不生气2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嗔心起时要思员,熄下怒火最吉祥。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以虛养心,以德养身;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 每天读点星云大师全集

    每天读点星云大师全集

    本书内容包括星云大师谈禅净、星云大师谈生活、星云大师谈事业、星云大师谈职场、星云大师谈人生、星云大师谈智慧、星云大师谈修身、星云大师谈幸福等。
  •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本书主要指道教历史与道教文化。包括道教、道教绘画、道教雕塑,其中图文并茂,图解图注,形象直观,赏心悦目,彩色制作,丰富多彩,设计精美,格调高雅,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和陈列。
  • 佛眼看人生

    佛眼看人生

    佛法,就是智慧。生活中处处皆是佛法,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佛法的妙处:如果把“明心见性,本来清净”用在人生上,每个人都能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把“回归自然,返本还元”用在生活上,遇到挫折我们就能泰然自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的妙用,使佛光普照在南赡部洲,让更多的人早日摆脱痛苦的煎熬,也为了继承大德们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编写了这本《佛眼看人生》。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大量佛学大师的语录、开示、演讲录、文集等。
  •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来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与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传统儒道的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的相互吸收、独立创新,以及入宋以后的融合渗透、三教合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质的中国佛学理论。中国佛学一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宽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精神。
热门推荐
  • tfboys之爱情是否痛苦

    tfboys之爱情是否痛苦

    莫浅轻与王俊凯的约定会完美的结束吗?莫浅轻与王源的友谊会发展成爱情吗?莫浅轻与易烊千玺的关系会一直僵持下去吗?莫浅轻,你是谁?你在王俊凯的面前是开心,快乐与天天微笑的你,这是真实的你吗?莫浅轻,你是谁?你在王源眼前是爱吃鬼,爱笑鬼,把王源当哥们的你,真是真实的你吗?莫浅轻,你是谁?你在易烊千玺的身边,总是摆着一张满不欢迎的脸,不跟他说话的你,这是真实的你吗?莫浅轻,你到底是谁?莫浅轻你真的没有发现你的身边有很多爱你的人吗?莫浅轻你的心真的是冷的吗?没有任何的感情吗?莫浅轻你真的愿意一个人生活吗?没有他们的陪伴,你真的可以吗?莫浅轻,你是谁?请大家尽情,期待我们这本小说,O(∩_∩)O谢谢
  • 冷面王爷的纨绔王妃

    冷面王爷的纨绔王妃

    “啊”醒来发现周围怎么都这么像古代的风格啊!我“冷亦汐”不是在班会上听老班“放机关枪”吗?伦家只是睡了一会儿,怎么醒了变成这样了?呵呵,一定是在做梦……
  • 最强契约

    最强契约

    “你想要得到改变世界的能力吗?”柔美空灵的声音顿了顿,然后继续平淡的说道,“即使是不计一切后果。”……杨坦沉默了片刻,目光停在了自己正在微微颤抖的手指上。“真的…真的可以吗?”
  • 客满天下

    客满天下

    或是上天注定,我不入阵眼谁入阵眼,穿越罢,看少爷如何把西湖客栈弄得客满天下!
  • 冥界代理人

    冥界代理人

    在一次车祸中,让我精神临近崩溃边缘。但是死去的女朋友想让我活下去,我成为了谢必安的人间代言人,每次获得的宝箱让我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
  • 下班别走

    下班别走

    公司小职员赵慎三,无意间傍上了冷艳女上司,从而陷入了集团波谲云诡的高层纷争,且看他如何化险为夷,步步为营,成就最强打工仔的逆袭人生!
  • 血契三生

    血契三生

    女娲舍己补天,离世之际,留下七块石头:白魄,赤金,熙木,蓝淼,凤焰,碧垚,黑曜。修炼后七石中的两石,可以结成三世生死契约。如果生死血契结成,从此天不再混茫,地不再荒芜,人们都欢快地生活,繁衍生息。“等待千年,霓虹出现天空,七人中有缘的两人血尽、相融。”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生死血契才能结成。如果错过,再等上三千年,加入六道轮回,重新拟成新的血契。到那个时候,你是谁?谁又是你?
  • 血发乱舞

    血发乱舞

    暗红,却光亮如月光滑如丝的发,在空中飞扬站在顶端,睥睨天下,一缕发,斩无数“豪杰”,唯我独尊一抹笑颜,让江湖鬼哭狼嚎,一抹笑颜,让无数人痴心痴狂如她,身着纱衣,冷面冷心亦冷情,一个丫鬟欲为她挽发,突地向后一掌,丫鬟被抛出几丈,筋脉尽断而亡;挽过自己的血发,有一下没一下的抚摸,然后用一根发带,松松的扎起来,在她身边的人都知道,不得她的允许,不准任何人碰触她的发。
  • 道衍之路

    道衍之路

    传言,至强者的一滴血可以融化一片海,一根发丝可以斩断一座山脉,一粒皮屑可以打破一颗星辰,弹指之间,天翻地覆。群雄并起,动天乱地,纷乱的年代,谁主沉浮。一个少年从神秘的山谷中走出来,一切从这里开始……
  • 三国小秃驴

    三国小秃驴

    穿越就罢了,穿越成一个和尚;穿越成和尚也就罢了,还穿越到三国!穿越到乱世也就罢了,等等,关羽真龙护体,郭嘉逆天改命?!宗师多如狗,群仙遍地走!继上古封神之后,最混乱的群仙争霸,儒家智珠在握,道家不甘示弱,贼秃蠢蠢欲动!云杰仰天长啸:这是开什么国际玩笑!为了活,与神鬼妖仙圣,战个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