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81400000009

第9章 壮族婚姻家庭与性别平等(3)

壮族不落夫家婚俗有它的积极作用。首先,“不落夫家”有益于缓和男女两性之间的矛盾。如前所述,人类婚姻形式从“夫从妻居”变为“妻从夫居”,是女性具有世界意义的一种失败,从此男女就进入了不平衡、不平等的时代,“男权”与“女权”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落夫家”包含着男女之间的某种妥协与平衡,所以它的流行肯定具有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壮族地区在历史上较为安定,这是众所公认的,这不能说与其较为平和的婚姻形态没有关系,因为“家和万事兴”嘛。其次,“不落夫家”有益于青年男女的顺利成长。赵翼在《檐暴杂记》中说过:“粤西土民……是以其俗成婚虽早,然初婚时夫妻例不同宿。”由于种种原因,壮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在一定范围内也有“早婚”的现象,从而对青年男女的身体的成长发育极为不利。而通过不落夫家这种婚姻习俗和过渡方式,他们在有意或无意当中就能够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经验,储备足够的体力和精力。尤其是,由于女性独特的身体机能,过早成家立业无异于杀鸡取卵,所以“不落夫家”无疑是对她们生存权和健康权的一种保护。再次,“不落夫家”有益于维护青年女性的经济权利。在早婚的情况下,尚处于青春期的女子因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沉重的劳动任务,因而不仅往往与公婆相处不好,其在家庭中的经济权利也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而在壮族妇女“不落夫家”期间,经济上处于一种半独立的地位,虽然她们也帮父母家干活、与父母同吃住,但父母总要分一点田地牲畜给她们,由她们来耕种养殖,其收入全归她们所有,这种积聚而得的少量财产便是她们的私房钱,将来长住夫家后,或带往夫家,或留在母家,都属于她们所有,进而也为她们其他权利的保障提供坚实基础。当然,“不落夫家”在历史和现实中确实也带来对婚姻稳定性的某些损害,不过这只是“凡事有利必有弊”的又一个例证而已。

三、壮族入赘婚俗中的男女地位保障

入赘也是一种能够平衡壮族男女权力地位的婚姻形式,它与不落夫家一样,历来被看成是对“母权制”的一种历史记忆。从性别关系理论来说,这种说法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它没有看到入赘这种婚姻形式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某些积极因素。

入赘是指男子结婚后到女方家上门落居的婚姻形式。在壮话中,入赘一般被称为“很栏”(hwnjranz),ranz一种意思为“家”,另一种意思为“姓”,家与姓同一个字,故“很栏”直译就是“进人别家”,意译则为“加入他姓之家”。[14]而在百色等桂西一带,“人赘”也叫做“被伞”(baecuemq),bae即“去”之意,cuemq则有“戴帽”、“罩住”的意思,如果整体联系起来理解,“被伞”就有“帮别人戴帽”、“帮别人罩住”的内涵。这些,还可以从桂西一带流传的一首歌谣得到佐证。这首歌谣的壮音是:“高麻更愣,服得香灯,洽稔驮焚。”翻译成为汉语就是:“我来干吗?服侍香灯,挑水打柴。”总之,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男子“入赘”与女子“出嫁”既然都是壮族语言的原生语称,而不是一种外来词或借用词,因此可以说明它们都是一种原生于壮族社会的婚姻形式。对此,民国的《柳城志》作了一定的总结:“僮人为居留此地最早之民族……男固可以娶妻,女亦可娶夫,俗称入赘或上门。”

从史料记载来看,壮族的入赘婚俗应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张声震在《壮族通史》中所作出的关于瓯骆地区到商周之际还保留有“女娶男嫁、夫从妻居”的推断,同样也能够用于对入赘婚制的解读。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载的关于秦始皇南巡时大加“声讨”的百越婚姻家庭制度,也同样包括入赘婚俗。因为在周秦之际,中原华夏地区只是偶有入赘婚,并且受到民间、舆论的鄙视和歧视。《史记·滑稽传》载:春秋时“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索隐》注云:“(赘婿)女之夫也,比于子,如人疣赘,是余剩之物也。”“疣赘”,肉瘤也。把“赘婿”比作像肉瘤一样的无用之物,这是封建社会道德观念之产物。因此,“入赘”、“赘夫”、“赘婿”等在汉文古籍辞典中,均含有贬义乃至侮辱之义。秦始皇对这种在中原华夏族地区并不普遍的婚姻形式尤为反感,不仅声讨而且付诸行动。比如,对于瓯骆地区“从妻居”的男子,他在石碑刻文中毫不掩饰地告令:“杀之无罪”。即使对于中原华夏地区的不是很多的“从妻居”男子,他不仅骂为“赘婿”,而且与其他犯人等量齐观,于公元前206年把他们一起流放到岭南戍边。[15]当然,一个民族婚俗的变化不仅受制于外来强势文化,更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这种客观规律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管秦始皇及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如何想方设法进行强行“改造”,入赘婚制还是在壮族地区普遍保存下来,在百色的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以及河池的环江等受中原汉族文化影响较少的偏远地方,它在婚姻总数的比重至今还是比较大的。比如据有关部门在1958年的调查,西林县维新乡的入赘婚姻占当地的婚姻总数的近50%,原百色县两琶乡的入赘婚姻则占当地婚姻总数的50%以上。[16]

如前所述,入赘婚俗也是壮族由母系向父系过渡的产物。具体而言,它是“女娶男嫁、夫从妻居”婚姻形式的一种遗风,尤其是“夫从妻居”向“妻从夫居”过渡的一种婚姻形态。从历史角度来说,它来源于“母权制”对“父权制”所作的顽强斗争,以及“父权制”对“母权制”所作出的某种妥协。从现实社会的实际来看,入赘婚俗存在的主要原因则应该从经济方面来寻找。民国的《榴江县志》有载:“入赘之际,则为壮人居多,其因人口单薄,以女招郎,助理家务,或母爱女,不忍他适。”《明江县志》也说:“有女无子者招男人赘,家产赘婿与子均分。”结合近现代壮族社会的具体情况来看,人们采取入赘婚姻形式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从女方来说,由于一些家庭只有女子没有男子,或者女多子幼,其父母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或今后的养老送终问题,就有招婿上门的要求。而对于一些女青年来说,招婿上门往往意味着要走一条与其他姊妹不同的婚嫁之路,即使因感觉有些“另类”而不不太情愿,但出于对孝道的遵守只得留在家里供养父母。其次,从男方来说,一些青年男子之所以愿意走“从妻居”的、与大多数伙伴不同的婚嫁之路,无非是因为家里男孩过多、难以承担娶亲及其他费用,或者虽然家里男孩不多、但经济条件不好而招不来“金凤凰”等。壮族的入赘婚姻往往也具有较多“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性质,但无论如何都要经过男女双方出自内心的同意,有不少还是男女双方事先接触、深入了解的结果。

壮族入赘婚俗对男女两性地位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刘锡蕃在《岭表记蛮》中认为,入赘“即女性娶男性为妻,操夫权者在女性,而不在男性。故招赘之日,女家必致聘金于男方,其金额普通较男娶女减少一半。”即从女方来说,招婿上门比外嫁他乡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即她们会通过各种途径对男青年进行详细了解,并且在多数情况下都要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同时,女子在自家从事生产和进行生活,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省去外嫁所要碰到诸如婆婆为难、小姑掣肘、繁文缛节限制等等的不如意,而且居家过日子还可以得到父母、亲属和父老乡亲的庇护,这样即使碰到不好的“上门郎”也不至于过多地受到欺侮。所以,对入赘的仪式历来都是女方家比男方家的更重视。比如,一些地方的男青年“入赘”时不像女子出嫁那样收到很多彩礼,结婚那天也不带很多“嫁”妆,因为很多都应由女方准备的。不少地方在男子“出嫁”时,其家里一般也不举行很隆重的仪式,有的甚至不举行婚礼、不摆宴席;而女方的婚礼却往往要办得很隆重,几乎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前来祝贺,当晚还要邀请族中元老围桌而坐,然后按本族姓氏和同辈男子的排行给赘婿改姓换名。

从男方来说,做上门女婿可能会面临较多改变。比如要更其姓,还要改和妻子的兄弟、堂兄弟一样的“字派”,惟一能够保留的是最后一个字,以作为自身原有族系的象征符号;入赘后所生的子女一般得从母姓,不得从男方之姓。这些,对于习惯于“男婚女嫁”或“男权”观念强烈的人来说无疑会感到失落,所以在附近的汉族村屯一直被认为是一件有辱祖宗、为人所不齿的事情。尽管面临着一些失落,但在壮族地区做上门女婿的,其权力地位还是有所保障的。比如,好的上门女婿会被女方亲属当做亲生子女来看待,“家产赘婿与子均分”,即有家产的继承权。对此进行明确记载的,还有民国时的《宜北县志》:“凡年老无子,仅生女者,则招人入赘,所有产业,亦开亲族会议立契,交由赘婿承管,族人不得干涉。”另外,入赘者如果妻子过早去世,家人还会给他另娶媳妇。在不少地方,男方还可以把父母带到妻方家供养,可以带祖先灵牌到妻方家供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入赘男子享有的权利更是越来越多,比如有能力、有威信的,群众可以推选他为村寨干部,从而与本地男子享有同等待遇。在现代壮族社会中,不少人赘男子待够一定时间之后,还可以带着妻儿回到父母家,其前提条件是已完成对女方父母的养老送终,或者女方的弟妹已长大成人;即使在上门期间因为没有搞好与女方父母和其他亲属的关系,或者因生产搞不上去等,入赘男子也可以重归故里,但如果女方父母无人照顾的必须一同带回赡养。“女子招赘:过去和现在在两琶区均很普遍,几占一半以上。招赘时,双方立字为凭,永远承顶香姻,并宴请村老族内一餐,取得社会公认,赘夫才能承管全部产业,不由旁族过问。在民国初年以前,男子必须改用女方姓氏,否则不予过赘。后来人们一般在其父母过世后,转用自己的姓,所生子女亦用父姓,旁族也不加干涉了,现在仍是如此,父姓的观念很强。”[17]

总之,壮族社会的入赘婚姻从“远古遗风”性质到近现代“延续香火”功能,都具有较多对女性权力地位的彰显。梁庭望老师认为:“壮族的一些习俗与新时代的要求不谋而合,传统的上门之风现在受到了社会的推崇。”[18]现如今,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壮族地区中只有两个女儿的农村家庭多是招婿入门;而有独生子女的城市家庭之间的联姻,逐渐地失去了“从夫居”的内容,相反“入赘”的特点却是越来越浓厚了。这大概就是壮族入赘婚俗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表象吧。

四、壮族的鳏寡再婚与“节妇”难觅

寡妇再婚问题是表现男女权力地位的又一个重要观测点。有人甚至认为,“寡妇能否改嫁,是判断一个政权、一个时代妇女政策及妇女是否得到解放的一个重要尺度和重要标准。”[19]这种说法与中国尤其是与壮族性别关系的历史发展情况是相一致的。

按照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规定,丧偶妇女是没有再婚权利的。因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20]。而寡妇再嫁就不是“从一而终”,就是“不义”行为,应该受到制裁。《白氏长庆集·妇人苦》有云:“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子”。为了达到制止寡妇再嫁的现象,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还通过彰显“节”、“烈”等的办法来营造相应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比如《大清会典》就明确规定:30岁以前守寡,至50岁不改节者称为“节妇”;殉家室之难或拒奸致死者称为“烈妇”或“烈女”;未婚夫死,闻讯自尽或哭往夫家守节者称为“贞女”。不言而喻,凡是进入“节”、“烈”之列的妇女都是受到褒扬的,甚至可以树“贞洁牌坊”。另外,正常男子娶寡妇为妻也是被正统的伦理道德所否定的,所以美国学者汉克斯在作了很多横向比较后认为,中国古代的丧偶妇女再嫁是最困难重重的。“妇女即使丧偶仍属于夫家;如果寡妇的娘家要其再嫁,通常要从其亡夫的家里赎买回来,而她与前夫所生的儿女仍与其先父的家庭共同生活。”[21]相比之下,孤寡男人则有着无限的再婚权利。比如,班昭在《女诫》中强调:“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清的《贞烈篇》也说道:“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故一与之醮,终身不移,男可从婚,女无再适”。这就体现出男女之间的极端不平等。

然而,壮族社会对鳏寡之人却给予深深的同情。比如,《传扬歌》在“鳏寡”中,就用相当篇幅诉说了过去时代鳏寡生活之艰难,藉以引起世人的同情和救助。首先是叹鳏夫,说:“鳏夫真可怜,心中无主张。日吃夹生饭,见人泪汪汪。”“富人可续弦,花钱买新娘”,穷苦人家就无法这样做,男人家“舂米不会扬,满屋飞米糠”,中年丧妻,其苦难言。过去壮族妇女包揽家务,同时也干田活,即所谓“俗皆妇女执役”,男子则干地里重活,多不操家务,一旦丧妻,则不堪其忧。尤其年老丧偶,无子女或儿女不孝,更加艰辛:“人过花甲年,今生没指望。青春若还在,单身可成双。年年人衰老,家业怎兴旺?不干人要活,要干又健忘。”其次是叹寡妇,说:“夫亡妻守寡,永别实哀伤。披麻送夫婿,一路哭断肠。夜来难人梦,情深怎能忘。日夜心忧愁,家业难兴旺。”“夫亡妻守寡,人在心已凉。幼儿难赶圩,思夫泪涟涟。过节人烹炒,我心如油煎。终年水煮菜,无钱买油盐。”生活如此艰苦,还要受到社会的歧视,以至于“日饱三餐气”。由此可见,“鳏寡”一章实为对旧时世态炎凉、人情如纸的悲诉。作者通过这些哀怜的诗句,意在唤起人们的同情感,以使“天地不照应”的鳏寡者能够得到关照。[22]又如,在《布洛陀经·唱罕王》中,为了给“王”解决续弦问题,村里的长老经常聚在一起商量:“哪里有寡妇,哪有老姑娘?咱为王谋划,为王想办法。”而大家都积极提供线索:“那边有寡妇,此有老姑娘。”于是大家就选派一个“会讲乖巧话”的人当媒婆,并经再三游说终于“得王妻到家”。从书中的描述看,这位女子在王家的权力地位,并没有因为她是寡妇再嫁而受到太多限制。壮族传统社会对寡妇再嫁的这种宽容态度,主要还是基于“孤掌事不成、鳏寡家不旺”的认识。所以《布洛陀经诗》经常提醒人们,无论男女都要尽量避免或尽快摆脱“孤家寡人”的处境,其方法就是“解冤”,即为不合规范的行为祈祷还愿。

同类推荐
  • 死海古卷

    死海古卷

    《死海古卷》于本世纪中叶(1947-1952)在巴勒斯坦西部发现。本书反映了库兰宗团的思想,库兰宗团属于正统犹太教分裂出来的艾赛尼教派。
  • 中华国学经典:对联楹联

    中华国学经典:对联楹联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武林丛谈

    武林丛谈

    本书介绍了武林行当、武林习俗、江湖特征、江湖规矩、江湖习气追溯了武林形成的原因,探讨了武术流派发展成武术门派、武术门派和江湖帮派割舍不断的联系,以及武术从民间走向殿堂的历程反映了民间对武术的见解和理解记述了以良莠混杂的江湖文化为特点的武术文化现象,还原给读者一个真实的武林。
  • 中华茶道(第二册)

    中华茶道(第二册)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别有情韵的一部分。通过茶道可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最终使精神得到升华,人格得到陶冶。所以,只有通过茶道人才能体味茶的妙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和美学境界。《中国茶文化》集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让读者领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诗体寓言集,是继《伊索寓言》之后,又一部经典寓言名著。拉·封丹的寓言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罗马和古印度的寓言,以及中世纪和17世纪的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贵族、教士、法官、商人、医生和农民等典型形象,涉及各个阶层和行业,深刻描绘了人间百态,因此是一面生动反映17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镜子。一位法国作家曾打过这样一个美丽的比喻:“拉·封丹的寓言像一篮樱桃,如果我们要最美的,篮子就空了。”
热门推荐
  • 贝壳眼中的贝娜

    贝壳眼中的贝娜

    2015年1月15日,时光仿佛永远停留,那个顽强的女子离开了。她是贝壳眼中的娜姐,是贝壳的信仰,她是一个天才,但是天妒英才。天使已去天堂唱歌,就让我们留下的贝壳,继续她的光芒吧!
  • 王之纪年

    王之纪年

    纪年,纪念。这是我给你的礼物,伴随着你度过一生,请不要忘了我们,你漫长的时光中路过的人。
  • The Brethren

    The Brethre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的终极幻想

    我的终极幻想

    这是一个穿越到远古的庞大时空,激情、热血,一切充满未知。
  • 史上最坑爹系统

    史上最坑爹系统

    王奔意外获得一个LOL系统,从此,史上最坑爹的系统人生开始了。系统:“你不了解我你才恨我,你要是了解我,你得弄死我!”系统:“我坑你,是为你好!”……
  • 秦朝的那些事

    秦朝的那些事

    大秦,中华第一帝国。当附生在始皇之子扶苏身上时,一切的一切都变了。秦朝不再两代而亡,历史也终被改写。这是不一样的大秦,不一样的扶苏,不一样的华夏历史。
  • 佛祖纲目

    佛祖纲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万王的王

    万王的王

    冥冥之中总有一股力量把一个个人与事推上历史的舞台,继而又落下绚烂的帷幕,命运之轮从未偏离过它既定的轨迹。无可奈何却也不得不奋起抗争,但终究卷入历史的滚滚洪流。
  • 三生情缘之红梅断

    三生情缘之红梅断

    这一世,他一夜之间喜欢上一个妖精,族人视他为异类,他与她共存,下一世,他负她,她却始终不肯放手,含泪的对他笑这一世。第三世,他冰冷无情,她似乎很累,她放弃了他,她和他的三世情缘,断了。
  • 逍遥梦境

    逍遥梦境

    我们按规矩来,却下场凄惨;我们诚实善良却饱受欺凌。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又是真正的恶?既然善者不能善终,纵为恶又怎样!!一生梦,几时休;血月出,梦子现;八卦乾坤,逍遥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