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54400000001

第1章 读书絮语(1)

1.书籍的变迁和阅读的况味

书籍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并且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踏着书的阶梯,人类从蒙昧洪荒的远古一磴一磴攀缘而上,历尽千辛万苦迈进现代文明的门槛。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捧着不同形态的书展卷阅读时的况味是千差万别和难以言状的。

我曾怀着肃穆、虔诚、探究和惶恐的心情,一次又一次地到博物馆隔着厚厚的玻璃去读那种种古文字的残片,品味它们的身世和内涵,揣测古人当年阅读它们时的种种况味。早在原始社会中后期,我们的祖先便已经学会结绳记事了。《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如果说结绳记事还只是书籍的萌芽或书籍产生的前奏,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产生了刻有文字的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以及刻(或铸)有文字的青铜器和刻有文字的石鼓,则是名副其实的书籍了。其后,书籍的形式又逐渐发展成为竹简木椟、羊皮书、缣帛书等等。史载:“文王拘而演周易”,遥想西伯姬昌,被殷纣王囚于?里,一边埋首于坟丘般龟甲牛骨间昼夜苦读,呕心沥血,推演他的《周易》,一边还为能否保住自己的小命而忧心忡忡,心里时时刻刻嘀咕着想出点什么诡计来个金蝉脱壳,早日逃出鸟笼,甚至还处心积虑地谋划着如何收买人心,何时挥戈伐纣以取而代之。这书读得真可谓惊心动魄,意味深长,又千肠百结。相形之下,孔子读书则要从容洒脱得多。孔子一生手不释卷,“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其“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可见一斑。

公元2世纪初,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纸张诞生了,随之产生了便于阅读、易于流传和收藏的手写纸质书。至于批量印制的纸质书的问世,那是在公元6-8世纪印刷术的发明,特别是11世纪40年代毕升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的事。据考,现在存世最早的雕版印刷的书是刻于唐代公元868年的《金刚经》,活字印刷术发明后仅宋代刊印的书流传至今的大约有600余种。近代以来,随着印刷术的不断发展,石印的书、木印的书、铅印的书、激光照排印制的书等等相继问世,书的印刷质量越来越精美,但却并没有改变印刷术发明以来书的“白纸印黑字”的基本形态。

纸质书的出现对于人类文明史的意义和作用是毋须赘言的。仅就阅读的况味而言,有了信息密集体积小巧的纸质书,人们才可能摆脱被困扰了数千年之久的阅读时的诸多不便和种种无奈,才可能埋首于纸的清馨和墨的幽香之中其乐陶陶,才有了牛角挂书、挟策读书、负薪读书、“三上”读书、带经而锄等读书佳话的千古流传。

20世纪中后期,随着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电子图书以崭新的姿态闪亮登场,给长期以来习惯于手捧书本阅读的读书族带来了一个惊喜,惊喜之余,忽然发现在自己心理的底层竟又生发出些许淡淡的失落与惆怅。究竟失落了什么又缘何而惆怅呢?当我们敲击键盘,轻点鼠标,在五彩斑斓的荧屏上尽情地浏览,为电子图书的形象、直观、方便、迅捷、浩繁等天然特性而赞叹,为能够享受到前代读书人无缘享受的阅读荧屏的愉悦和振奋而暗自庆幸,为能够享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精神快餐而洋洋自得,蓦然“回车”之间,发现在这虚拟的世界里我们始终是在同书的幽灵打交道,那数千年来令读书人心醉神迷的书的躯壳寻觅不见了!失却了承载幽灵的躯壳,也就失却了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书香味儿,而生活中一旦失却了书香味儿就像失却了氧气一样,其后果令人不堪想像。因为亘古及今,仁者的豁达博爱之性,智者的儒雅聪慧之神,读书人的清雅醇厚之气,社会的文明道德之风,都是仰仗这神奇的书香味儿熏陶浸染而成,如今,这书香味儿就要随着电子图书的问世与我们揖别了,怎能不使人感到失落和惆怅呢?

然而,无论我们赞叹、庆幸也罢,失落、惆怅也罢,都不能改变章 竹简木椟代替甲骨之书、纸质图书代替简策缣帛之书一样,一经呱呱坠地,便既作为前者的承传者背负起其全部使命,又作为前者的对立物排斥前者并最终取得自己的社会独占权,它只可能与纸质图书长期共存,优势互补,决不可能“消除异己”,取而代之。因而伴随着人类走过漫长历程的沁人心脾的书香,并不会因为电子图书的问世同人们别离而去。让我们打开一本书去寻找读书的乐趣吧,那伏案苦读时的含英咀华,心有所悟时的掩卷沉思,拥衾披览时的舒心惬意,穷卷问津时的苦苦求索,读到欣喜处的忍俊不禁,读到悲哀处的潸然泪下,读到兴奋处的情难自已,读到精妙处的拍案叫绝,“韦编三绝”般的发奋忘食,“汉书下酒”般的赏心悦目,为书馨墨香熏染得如醉如痴,为纵行横行困扰得夜不能寐,所有这一切都是电子图书和其他任何手段所无法替代的。

2.书缘

一个人是否与书有缘,与什么样的书有缘,一辈子有缘还是一阵子有缘,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和有多大作为。历史上关于书缘的故事数不胜数,诸如张良圯上受书、董遇三余读书、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等等。如果说现代交通工具缩短了人们同客观物质世界之间的距离,书籍则不仅缩短了人们同历史之间的距离,而且使人们带着阅读的翅膀,瞬间飞越遥远的时空,满怀信心地走进过去的世界,把握现在的世界,创造未来的世界。

人类是吮吸着书籍的乳汁告别愚昧,走进文明,并且不断推进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的。高尔基说:“书籍使我的智慧和心灵受到鼓舞,帮助我从生活的泥沼里爬出来。如果没有书籍,我会在泥潭中被愚蠢和庸俗窒息而死。每一本书都好像是一级阶梯,我拾级而上,从动物上升为人。”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何尝不都是像高尔基那样踏着书的阶梯拾级而上,不断上升到新的高度达到新的境界呢?书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它是人类思想成果的结晶,是人们亘古及今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心血的凝聚,是千百年来人们仰观天文俯察万物求索人生真谛的感悟、梦想和期冀。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无限性,以及社会实践发展运动的绝对性,注定了人们必须终生与书结缘。倘若没有书的出现和对书的依恋,没有书的阳光雨露的滋润,人类便无法也无力走出洪荒与愚昧的漫漫长夜;倘不是与书结缘,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一步一个脚印地踏着书的阶梯拾级而上,人们至少还要在愚昧与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也不可能有人类文明的传承与不断发展进步。

一个人是否一生与书有缘以及与什么样的书有缘,对于其修身立世与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许许多多历代先哲前贤的书缘故事,尤以萧何“秦宫搜书”和张良“圯上受书”的故事写得更加形神毕肖,动人心弦。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及至汉得天下,论功行赏,群臣争持年余,仍然定不下来。刘邦首推萧何,以为萧何功劳最为显赫,因而赏赐最为优厚,位列群臣之冠。群臣不服,牢骚满腹:我等披坚执锐,攻城夺隘,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难道还不如一天耍耍笔杆儿、动动嘴皮子的萧何么?面对群臣的议论纷纷,刘邦不动声色地讲了这样一个精妙的比喻即拂袖而去:“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斯言一出,众将默然俯首。《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的书缘故事则更具传奇色彩: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

“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张良的书缘故事近乎天方夜谭,然而,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千古奇才与赫赫功业,缘自于他终生与书结缘,“常习诵读之”,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解了萧何的“众将拾金,我独惜书”与张良的“常习诵读之”,或许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们何以同列“汉初三杰”,何以能够为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汗马功劳,何以能够成为彪炳青史万世景仰的旷世雄才。

在现代传媒手段正在日益改变着人们阅读习惯的今天,与书结缘仍然是人们成长成才道路上的必然选择。随着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影碟、图片、网络等图视传媒正在猛烈冲击着人们的传统阅读习惯,使人们面临着“读图时代的阅读危机”。诚然,相对于文字语言而言,图视语言不仅能够刺激人的视觉快感,而且使得文章 情感和意趣,而当我们捧起书本,细细揣摩和体味白居易的“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刘琨的“功业未及进,夕阳忽西流”,朱自清的“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叶剑英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清山夕照明”,便不难理解和感悟个中各自不同的意味、意境和各自特殊的思想内涵。互联网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拓展了我们的阅读空间,使我们对各种信息的采集更加迅速和便捷,但是上网和图视一样,只是人们阅读生活的有益补充,不应当也不可能冲淡甚或阻断绵延了数千年之久的人们的书缘。因为阅读是母语学习之根,也是心智成长和情感培育之根,西方发达国家的图视传媒文化比我们发达得多,但他们的人均购书大多相当于我们的数十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图视传媒文化也必将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但是无论图视传媒文化怎样发达,与书结缘,一以贯之地踏着书籍的台阶拾级而上,仍然是人们走向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3.读书的“窄化”与“博览”

一位正在读大学的青年朋友不无苦恼地对我说:“有的老师告诫我要‘窄化’自己的读书,也有的老师劝导我要广泛阅览,我究竟该怎么办?”我对他讲了如下的话:

“窄化”读书,很有必要。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门类繁多,各种书刊浩若烟海,据资料记载,仅1949年至1985年,我国出版的图书就多达706162种,计970亿册,再加上各种古书和外文书刊,其数目就相当惊人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和时间、精力的有限性,决定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遍读世间书,成为精通各种学科的“通才”。正像控制论专家维纳所说:“从莱布尼茨以后,似乎再没有一个人能够充分地掌握当代的全部知识了……”面对着浩渺书海,我们必须选准“突破口”,去粗取精,窄化“作战阵线”,主攻精深。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某一学科的某一方面有所突破,有所作为。

然而,“窄化”读书并不排斥博览。知识的单一和薄弱,是窒息人的潜能的桎梏,是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致命弱点。

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文学艺术神圣殿堂的建造,以及各个不同学科和艺术门类继承、创新与发展,不仅需要有某一专门学科尖端的必要知识作利斧,在前进的道路上劈山开路,而且需要凭借广博的知识作根基,以磨砺这劈山的“大斧”和窥探开掘的方向。南朝大学问家刘勰说:“将赡才力,务在博见。”

古今中外的科学巨匠,文学泰斗,无一不是学富五车的博学之士。众所周知,鲁迅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就是建立在他的哲学、历史、社会、自然科学等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再则,博览群书,拓宽知识的视野,才可能高屋建瓴,融会贯通,在某些学科的交叉地带开辟一个崭新的天地。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就是魏格纳把大地测量学和古生物学这两种不同门类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而建立起来的。

如是说来,究竟是应当“窄化”还是应当博览?“窄化。”

读书,主攻精深,才能“站在巨人肩上”,在知识的纵深处掘进;广泛阅览,兼收并蓄,才能博取众家之精英,在知识的横向上开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决不可把它们对立起来,厚此薄彼。当然,一般说来,属于“窄化”范围的书,要精读细研;作为博览对象的书,当粗读快读。但却又不尽然。

至于哪些书需列为“窄化”书目,哪些书应排在博览的行列,哪些书必须十目一行细细玩味,哪些书只需一目十行粗粗浏览,这又因人而异。古语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似乎颇有点儿玄学的味道了。

4.读书联与读书方法

人们究竟应当如何读书?读一读那些饱含哲理、意味深长的读书联,顿感如醍醐灌顶,幡然得悟。

读书须勤奋刻苦,惜时如金,迎难而上,持之以恒,像一个沿着陡峭山路奋勇攀登的跋涉者,一步一个脚印,永不停息,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峰。在这方面人们耳熟能详广为流传的两副读书联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进学解》有联云:“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荀子《劝学》有联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谚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犹如警笛聒耳,警戒世人珍惜青春韶华的宝贵时光,免得“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写过这样一副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写出了青年毛泽东浓烈胜火的求知欲望和脚踏实地的求学态度。当代著名作家刘绍棠有联云:“板凳须坐十年冷,疗治浮躁;面壁十年图破壁,疗治轻薄。”可谓抓住了某些人读书心浮气躁的要害,他们像市场中不准备有任何投入但却时刻翘首企望着转瞬就日进斗金的投机商人一样,花不得工夫,下不得气力,但却总企望一夜之间就功成名就,才学盖世。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撰读书联大气磅礴:“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可谓汪洋恣肆,洒脱飘逸,意蕴隽永,回味悠长,写出了读书人立志成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豪气。

读书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须有选择,坚持只读好书而不读坏书。清人毛怀有联云:“好书不厌看还读;益友何妨去复来。”有人为一位迷恋不健康书刊的朋友题联相赠:“交恶友如牵手魍魉,一步步误入歧途焉不自毁前程;读坏书若吞食毒药,一天天渐染沉疴岂不跌落陷阱。”

读书要广采博取,像蜜蜂酿蜜一样,不知疲倦地遍采百花,吸取精华,得其要义。苏轼有联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清人程允升有联云:“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儒学富五车。”清代文学家纪晓岚曾为自己的书斋题写一联:“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可谓平中见奇,天趣盎然,意味深长。

读书要善于思考,精读细研,一掴一掌血,一鞭一条痕,务求悟得个中意味。《论语?为政》有联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苏轼有联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当代历史学家范文澜自撰书斋联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读书不可盲从,不可人云亦云,拘泥于古人,机械呆板,要善于开拓创新,以审视的目光看待前人和他人的观点,论人推己,俯察万物,读出自己的心得和感悟。郑板桥有联云:

“书从疑处幡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有人撰了这样一副读书联:“读古人书须设身处地一想;论天下事要揆情度理三思。”

读书不可浅尝辄止,仅仅满足于书本的一孔之见,须学用结合,联系实际,身体力行,走出书斋去读自然和人生社会这部大书。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有联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代文学家老舍手撰的书斋联云:“付出九牛二虎力;不作七拼八凑文。”

读书不可急功近利,不可一味追求“奇效”、“速成”,要真正塌下心来下苦工夫,花笨力气,一心一意埋首耕耘。古语云:“不学灯笼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清人陈元龙自撰书斋联云:“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袁枚的书斋联云:“放眼读书以养其气;开襟饮酒用全吾真。”徐照的书斋联清醇豪放中凸现出其孤芳自赏的神气和志在书城的铮铮傲骨:

“志不求荣,满架图书成小隐;身虽近俗,一庭风月伴孤吟。”

展读一副副妙趣横生的读书联,不由怦然心动,不避附骥续貂之嫌,试撰一联附后:“开卷有益,三不窥悬梁刺股为臬,坐冷板凳耐得五更寒,非读书无以成才;以史为鉴,万勿蹈长平街亭覆辙,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间,尽信书不如无书。”

5.读书联与读书人的追求

人为什么而读书?历来见仁见智。读一读古今名人的读书联,可窥一斑。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章 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人们的心声,代表了大多数人读书求学的价值取向。民族英雄文天祥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民族和国家的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而且写下了用血与火的文字铸就的《正气歌》,并以一读书联为《正气歌》作结:“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苏轼青年时期曾撰一联自勉:“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孙中山早年题联励志:“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蔡元培为自己的书房题联:“都无做官意;惟有读书声。”他作为清末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中华民国的首任教育总长,淡泊名利,辞官不做,到北京大学去当校长,堪称一代师表。毛泽东青年时期曾撰“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联,题赠堂妹毛泽建,勉励她勤学苦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力求有所作为。徐特立1939年题赠湖南湘潭一青年:

“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郭沫若为上海韬奋图书馆题联:“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周恩来读中学时题联自勉:“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是一些读书人追求的又一种情态。“布衣暖”就是甘当平头百姓,不羡慕别人锦衣骐骥,飞黄腾达,不去为谋官做官光宗耀祖而读书;“菜根香。”

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别人家财万贯,钟鸣鼎食,不去为赚钱发财荣华富贵而读书;“诗书滋味长”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痴如迷地陶醉在书的世界里,自得其味,其乐融融。古语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有位朋友为自己的书房题联自赏:“有茶清待客;无事乱翻书。”

陆游诗《寒夜读书》,将其嗜书如命的生活情态描写的淋漓尽致:“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抄哪计年。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明代政治家于谦的读书诗更是直书胸臆,将其读书时的舒心惬意和怡然自得写得形神毕肖:“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宋人楼钥手撰的读书联颇有些自相矛盾,他既想闭门谢客,以免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读书时间,又企望与朋友相聚共同享受读书的乐趣,联云:“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

明代书法家、文学家祝允明的题联“每闻善事心先喜;得见奇书手自抄”,将自己得到好书后的迫不及待和喜不自胜的心情跃然纸上。清人王文治与包世臣的题联有异曲同工之妙:“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喜有两眼明,多交益友;恨无十年暇,尽读奇书。”郑板桥撰联悬于书斋:“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某人撰联自勉:“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此联貌似“谦恭”,实则自视甚高。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浩若烟海,谁敢夸口能够读尽?然撰联者虽未夸此海口,却居然从茫茫书海中发现尚有未曾读过之书,其已读过之书若何自不待言。这口气是何等的狂傲!当代画坛巨擘刘海粟自撰的书斋联,怡然自得中又透出几分潇洒和豪气:“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将读书作为个人博取功名或改变个人命运的门径,划着功利主义的舟楫荡游书海,是某些读书人的另一种情态。虽然这部分读书人所占整个读书人的比重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或时期各不相同,特别在当代人们对这种现象的看法更是各不相同,但是它作为读书人的一种情态,自古以来就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着,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民间广为流传的读书联“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对这种读书人情态的传神写照。旧时读书联“窗前勤苦读;马上锦衣回”,将这种为功名利禄而读书的情态,写得直白形象,神采飞扬。《论语?卫灵公》载孔子语:“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杜甫《柏学士茅屋》有联云:“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都是这种功利主义读书情态的反映。

6.读书切忌急功近利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论衡》指出:天下人各有所欲,亦各有所恨,“志士则恨义事未立,学士则恨问多不及,农夫则恨耕无畜谷,商人则恨货财未殖,仕者则恨官位未极……”这种世人皆有所欲亦皆有所恨的价值观,反映到读书观上即表现为急功近利。

读了几本《史学入门》,便急欲学冠中西,博古通今;读了几本《军事学入门》,便急欲“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读了几首唐诗宋词,便急欲“斗酒诗百篇”,抑或“下笔如有神”;读了某学科的简介、浅说或概论之类,便急欲成为该学科的饱学之士和行家里手……总之,无论读什么书,都不准备付出自己的艰辛和长期的努力,唯企望通过蜻蜓点水般偶尔为之或不费任何气力的举手之劳,轻轻松松地达到别人十几年几十年锲而不舍昼夜苦读才能达到的境界。一旦求此“速效”或“速成”而不可得上天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掷下如此之味美馅饼,便把书狠狠地往地上一摔,作“幡然省悟。”

不屑一顾状。还有些人一旦读得了某种学历,或者在学术上小有所为,便再也一刻坐不得冷板凳,暴发户式的志得意满旋即溢于言表,急于去捞个一官半职,以实现自己的所谓人生“价值”。如此心浮气躁,急于取得功利,却不肯塌下心来坚持不懈地下苦工夫,是读书求学的大忌。在2004年6月21日于上海召开的“复几何及相关数学国际会议”上,全球唯一获得菲尔兹奖的华裔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少中国科学家学而优则仕,甚至把自己的理想就定位于学术上有所成就后就做个官,即使在中国留学生中,不少人成功的追求目标也是升官发财。这是阻碍中国的科学发展一个重要原因。”

同类推荐
  • 一个人流浪

    一个人流浪

    20世纪90年代,那是诗歌盛行的年代,诗歌的重要性似乎和金钱差不多比肩齐高。年轻人爱诗,越朦胧越好。年轻人甚至把诗歌看成是感情丰富细腻的替身。一首好诗成就多少美好姻缘,这样的故事随处可见。
  • 外国文学名著选读

    外国文学名著选读

    本书精选40余部外国文学名著,以作家简介、作品节选和作品赏析相结合的方式加以介绍。在重温古典的基础上,更偏重20世纪的作品。注重名家精译及经典篇章,以助于学生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了解西方文化精神和东方文化神韵,汲取人类文化的精华,感情人生,净化心灵,提高综合素质,进而重塑一种强健的精神人格。作品赏析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社科院外文所、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教师、学者、博士生和硕士生执笔。赏析的宗旨在于,在抓住作品精髓的基础上,提供一种理解作品、分析作品的思路,不求面面俱到,只要有所启示。
  • 苏曼殊精品选

    苏曼殊精品选

    苏曼殊写过《无题诗三百首》,后存者101首,绝大部分是七言绝句。苏曼殊的小说也很闻名。他一生共写小说7种,其中《人鬼记》已散佚,流传下来的有《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绎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等6种。另有《惨世界》一种,名为翻译法国雨果的《悲惨世界》,实则三分之二的篇幅出自苏曼殊的创作,所以也应算作苏曼殊的作品。苏曼殊又是我国近代较早的翻译家之一。他精通日文、梵文、英文、法文,除翻译过雨果的《悲惨世界》外,还译过《拜伦诗选》和印度小说《娑罗海滨遁迹记》。他还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编撰过《梵文典》、《初步梵文典》、《梵书摩多体文》、《埃及古教考》、等多种专著。
  • 我最亲爱的

    我最亲爱的

    一位名场阅历销年华,每天在最紧张的新闻媒体前线调兵遣将,早识人间哀乐,心事颇有的中年父亲,带着一对古灵精怪,花样百出,黏时让你烦,不理时让你忧的青春女儿。一个屋檐下,三人如何互动过活?“西瓜你个芭乐咧”,看过女儿的“宇宙无敌成绩单”后,父亲这样说。“鸟咧?”染着一头黄发,如今整天只想跟男孩子打篮球的女儿如此回答。自认每天过着惊险生活的老爸,不禁想念起不过几年之前,还爱看鸟爱画画,成天爱黏跟老爸团团转,一身灵气的同一个女儿。怎么会这样?short time passing而已,到底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 最爱听小蔡的笑声

    最爱听小蔡的笑声

    作为一名留学生家长,作者孟久成对十几名留美学生做了详尽采访,描述了他们在国内一路打拼成长的过程,以及在美国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对他们的婚恋生活更有专章详述。本书可贵之处在于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在美国的生存状态,展示了一个“立体形象”。同时涉及国内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如留美过程,子女教育,如何择业,成功标志,人才评判,美国大学的学制。《最爱听小蔡的笑声》的另一个题材是有关美国家庭领养中国孤儿的故事,从宏观上讲述了美国家庭领养中国孤儿的由来,领养过程,抚养经历,讲述了发生在这种跨国家庭里动人、细微且国人闻所未闻的故事,有强烈的震撼力。
热门推荐
  • 墨上花开,待柒归

    墨上花开,待柒归

    翻船?穿越?架空?!无意牵错姻缘的夫君,究竟是同病相怜的废材,还是那青云之巅的人上人?他说,他不会爱,他不能爱。她说,她会努力,努力到强大如他,但她心知肚明,他们不能永远。最后的离别,他终于说了实话,他会一直等她,等她再次归来。墨上花开际,只待柒归来。
  • 废柴逆天:邪帝狂妃

    废柴逆天:邪帝狂妃

    她,21世纪的杀手之王,身怀异能,一朝穿越,却穿越到丞相府废柴身上,废柴?丑女?封印一解,绝色倾城,全系元素师,灵武双修,绝代风华,神兽抢着当跟班,他,冷酷无情、深不可测、视女人为蛇蝎的齐王,却偏偏爱上了她。某王:“王妃,今晚咱们继续滚床单吧!”啊!这个无赖真的是那个冷酷无情的齐王吗?可以退货吗?某女愤怒的吐槽~(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欢迎大家来看~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金牌废物

    金牌废物

    一个律师,穿越来到古代,代替一个“丑八怪”。而那“丑八怪”,灵魂走了,尸体还在。听闻那丑八怪是众人眼中的废物。可却料不到,“丑八怪”现在是一个江山大美人,不止嘴伶俐,等级也好,个个都好......
  • 入尘记

    入尘记

    异族,猛兽,怪物,精灵,人类,神明,魔王……那一年,是数据崩坏的一年;那一年,他从漫长的岁月囚牢里走出,来到了人间;那一年,四月的谷雨,我们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 王俊凯:我想我是你的唯一

    王俊凯:我想我是你的唯一

    当神经大条的女生安浅遇上了银幕巨星王俊凯……某女大叫:天哪!那可是她的偶像!每天舔屏不下100次的偶像!但是!某女汗颜: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像个刺猬?某女乞求脸:王俊凯大哥,虽然我很喜欢你,但你这样会让我被别人排挤的。某男略惊讶:哦?你喜欢我?面对某男的一些行为某女咆哮:王俊凯!你就不怕上新闻头条吗!某男勾唇:和你一起上,也不错。某女:……但人都是有脾气的!终于有一天,某女实在是忍不住了!“王俊凯!你是有未婚妻的!”某男淡淡道。“不是给你的竹马挖走了吗?”某女:……欢迎各位小宝贝进坑!
  • 名门之夜少宠妻

    名门之夜少宠妻

    她林氏集团的大小姐落入新郎结婚,新娘不是她的熟套之中。他夜氏的当家总裁被逼着相亲,呵,开玩笑吗?她闯入了他的视野之中说道“夜哥,结婚吗?”他说“结,走扯证去。”婚后“夜枭,你今晚睡客房去。”林雪儿生气的的说道。“为什么?”夜枭看着生气的林雪儿不解问道。“哼,你还不懂,说话不算话的人,骗子。”林雪儿又羞又气的说。“我今晚一定说道做到。”夜枭了解的说道。夜枭心想男人在床上说道做到,那说明那个男人不行,他呵呵!接下来的三天林雪儿没起来过床。
  • 流星雨过后的心动

    流星雨过后的心动

    明明我喜欢你,却不敢告诉你.....你别走,好吗....
  • 花凋零:原来我是如此爱你

    花凋零:原来我是如此爱你

    我被一股凉意惊醒,枕边的你还睡的很沉。我披着你的外套,来到窗前。今年的冬天雪下的整座城市都白蒙蒙一片。我伸出手,在朦胧的窗上写上你的名字。“吴亦凡”
  • 我用一场青春换来和你白头

    我用一场青春换来和你白头

    青春是什么你知道吗?青春就是用来头破血流的,不应害怕,更不该退缩。风雨过境,消散无痕,而那之后,我们终将长大我愿用一场青春所用尽的时间,换来余生,与你白头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