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51700000031

第31章 人不可貌相——荀子(1)

智慧与识人术人不可貌相,识别庐山真面目

【原文】“长短、大小、善恶形相,非吉凶也。”

【大意】人的高矮、大小、美丑等形态相貌的特点,并不是吉凶的征兆。

“识人”就不能被对方的外表所迷惑,而应由表及里,抓住他的实质,看准对方的“庐山真面目”。

看人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据说有的人从走路方式和表情,即可判定一个人的性情。但如何择友用人这里头还真是有门道的。

如果你也有这种功夫,那么就不怕碰上心术不正的“坏人”了,不过那种看人的功夫不是谁都能学得到的,也不是几天就能学得到的,而且,你还不一定会有耐心去学。可是我们每天都要和许多不同性情的人共事、交往、合作,对“看人”没有一点能力还真是不可以的。

那么我们要如何来看人呢?

有位专家和我谈到这个问题时,向我提出这样的建议:用“时间”来看人。

所谓用“时间”来看人,就是指通过长期观察,而不是在见面之初就对一个人的好坏下结论,因为太快下结论,会因你个人的好恶而发生偏差,从而影响你们的交往。另外,人为了生存和利益,大部分都会戴着假面具,你所见到的是戴着假面具的“他”,而并不是真正的“他”。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这些假面具有可能只为你而戴,而扮演的正是你喜欢的角色,如果你据此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并进而决定和他交往的程度,那就有可能吃亏上当或气个半死。用“时间”来看人,就是在初次见面后,不管你和他是“一见如故”还是“话不投机”,都要保留一些空间,而且不掺杂主观好恶的感情因素,然后冷静地观察对方的行为。

一般来说,人再怎么隐藏本性,终究要露出真面目的,因为戴面具是有意识的行为,时间久了自己也会觉得累,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会将假面具拿下来,就像前台演员一样,一到后台便把面具拿下来。假面具一拿下来,真性情就出现了,可是他绝对不会想到你会在一旁观察他。

用“时间”来看人,你的同事、伙伴、朋友,一个个都会“现出原形”。你不必去揭下他的假面具,他自己自然会揭下来向你呈现真面目,展现真实自我的。

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用“时间”来看人,对方真是无所遁逃。

用“时间”特别容易看出以下几种人:

不诚恳的人。因为他不诚恳,所以对人、对事会先热后冷,先密后疏,用“时间”来看,可以看出这种变化。

说谎的人。这种人常常要用更大的谎言去圆前面所说的谎话,而谎话一说多说久了,就会露出首尾不能兼顾的破绽,而“时间”正是检验这些谎言的利器。

言行不一的人。这种人说的和做的是两回事,但通过“时间”,便可发现他的言行不一。

事实上,用“时间”可以看出任何类型的人,包括小人和君子,因为这是让对方不自觉的“检验师”,最为有效。

至于多久的时间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性情真本质,如果是许多年,这似乎是长了些,但如果说就一个月又短了些。那么到底多长的时间才算“标准”?这并不能做出规定,完全因情况而异,也就是说,有人可能第二天就被你识破,而有人二三年了却还“云深不知处”,让你摸不清楚。因此与人交往,千万别一头热,先要后退几步,并给自己一些时间来观察,这是最起码的保护自己的方法。

在识人的实际过程中,有些管理者往往被下属的外表和漂亮的言辞所欺骗,委以重任,结果是“一块烂肉惹得满锅腥”。因此,不以外表取人,而以才用人是每个管理者必须掌握的识人原则,否则你自己也是庸人一个。

不能以貌识人,难道就没别的方式可循了吗?因此,下面提供几条正确的识人的方式。

(1)听其言识其心志

潜在的人才大多尚未得志,他们在公开场合说官话、假话的机会极少,他们的话,绝大多数是在自由场合下直抒胸臆的肺腑之言,是不带“颜色”的本质之言,因而就更能真实地反映和表达他们内心真实的思想感情。

(2)观其行看其追求

一个人的行为,体现着一个人的追求。任何一个人,一旦进入了自己希望进入的角色,就会为了扮演这个角色而多多少少地带点“装扮相”,只有那些尚未得志的人才,他们既无失去角色的担心,又不刻意寻觅表现自己的机会,所以,他们一切言行都比较质朴自然。管理者若能在一个人才毫无装扮的情况下透视出他的“真迹”,而且这种“真迹”又包含和表现出某种可贵之处,那么大胆启用这种人才,十有八九是可靠的。

(3)析其能辨其才华

潜在的人才虽处于成长发展阶段,有的甚至处在成才的初始阶段期,但并不因此而掩盖人才的真实才华。他们或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略,或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可贵品格,总之,既是人才,就必然有不同常人之处,否则就称不上人才。一位善识人才的“伯乐”,正是要在“千里马”无处施展腿脚之时识别出它与一般马匹的不同,若是“千里马”早已在驰骋腾越之中显出英姿,又何须“伯乐”识别。

(4)闻其誉察其品行

善识人才者,应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受“语浪言潮”所左右。对于已成名的人才,不要一味地跟在吹捧赞扬声的后面唱赞歌,反而应多听一听负面意见;对于未成名的潜在的人才所受到的赞誉,则应留心在意。这是因为,人们大多有“马太效应”心理,人云亦云者居多,大家说好,说好的人越发多起来,大家说孬,说孬的人也会随波逐流。所以,人们对潜在的人才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所以用人者如果听到大家对一位普通人进行赞扬时,一定要引起注意。

会识人才能用对人

【原文】“身不能,知恐惧而求能者,如是者强。身不能,不知恐惧而求能者,安唯便僻左右亲比己者之用,如是者危削。”

【大意】(君主)本身没有能力,于是很恐惧,寻求有能力的人,希望自己强大。如果(君主)本身没有能力,又没有认识到这样很可怕而寻求有能力的人来辅佐,只知道任用阿谀逢迎的人和左右亲信,像这样的国家就会危险、被削弱。

用人就像用马,如果得到千里马却不认识,或者即使认识了,却不能充分发挥它的能力,那就会产生误区。

“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收之欲其广,用之欲其慎”。凡是具一技之长的人都要广为延揽,而在使用时则小心谨慎,尽可能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量才录用,扬长避短。

慎用人才的一个基本内容是量才器使,才尽其用。要真正做到量材器使,首先就得去认识人。“窃疑古人论将,神明变幻,不可方物,几于百长并集,一短难容,恐亦史册追崇之辞,初非当日预定之品。”在这里,把有一定能力或有一定成就的人誉为“百长并集,一短难容”,甚至神化,无疑是认识人才上的一种片面性。因此,衡量人才要不拘一格,判断事情要不苛求,不因木材腐朽就弃置不用,不频繁撒网不会有捕抓大鱼的机会。重要的是善于去认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可苛求全才,“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才。”有材不用,是浪费;大材小用,也有损于事业;小材大用,则危害事业。古人说:“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捕鼠;骐骥不可以守阁;千金之剑,以之斩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故世不患无才,患有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以良药不适于病,梁丽之材用于窒穴,嫠牛捕鼠、良马守门等比喻,批评用人不当,指出对于人才必须“器使而适用”,使其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而造成这些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识人不够透彻。

据说,每有赴军营投效者,曾国藩先发给少量薪资以安其心,然后亲自接见,一一观察:有胆气血性者令其领兵打仗,胆小谨慎者令其筹办粮饷,文学优长者办理文案,讲习性理者采访忠义,学问渊博者校勘书籍。在幕中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使用,感到了解较深,确有把握时,再根据具体情况,保以官职,委以重任。为了使贤才学用一致,他十分重视幕僚的工作安排。对长于治军者,便安置到营务处,使其历练军务以为他日将才之备;对精于综核者,便安置到粮台、转运局、筹饷局等机关,使其学习筹饷理财、运输的工作;对善于创造者,便安置到制造局,做造舰制炮工作,务使人人能尽其用,用尽其才。

识人、知人是对人才实施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识人是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激励人才奋发进取的有效措施。

《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陈平,阳武(今河南省阳武县)人。家境清贫,好读书,初事魏咎,继事项羽后归汉。他通过魏无知推荐得见刘邦。刘邦跟他谈话,见他有才智很高兴,问:“子之居楚何官?”陈平答:“为都尉。”当天,刘邦就任陈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知道了都为之哗然,说:“大王一旦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刘邦听了,更加厚待陈平。

过了一段时间,周勃、灌婴等大将也对陈平有意见,认为刘邦如此信任陈平不当,都谗毁陈平说:“平虽美丈夫,如冠王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等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刘邦听了也起疑,便叫魏无知来,责备他为何推荐陈平这样的人,无知说:“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拒,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刘邦也叫陈平责备他说:“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固多心乎?”平答道:“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巨禄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巨画有可中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刘邦见他说得有道理,便向他道歉,厚加赏赐,擢升为护军中尉,监察全体官兵。从此,诸将不敢再谗毁陈平。

刘邦能取得天下最关键的因素是善于知人用人,敢于从基层中提拔人。在楚汉相争中,刘邦为何能用人之长,而项羽则不能?这是因为刘邦没有满足于自己的长处,也不认为自己的计谋超过人,更不以为自己有军事天才,正因他有自知之明,故能虚心听取张良、陈平等的奇谋深策,放手让韩信、英布、彭越等猛将去独当一面各自作战,也就是说他能用谋臣武将之所长,为他打天下。项羽则自恃深懂兵法,又有力可拔山举鼎之勇力,认为比谋臣武将都高一等,也就不能用他们的长处,既不听谋主范增的计谋,对于韩信、陈平的献策也不屑一顾;有猛将也视而不见,有也不信任,致使范增气得辞职,韩信、陈平等天下奇才和猛将英布离楚归汉。结果是:刘邦能用众人之长成己之长,项羽不能用人之长而致成己之短,谁胜谁败,大局则定。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用人者,取人之长,避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惟尽知己之所短而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入之长。”

在这里,魏源辩证地论述了用人的长短关系,把能否识人之长短作为能否用人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他强调:“惟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入之长”,是很有见地的,他揭示了能否识人和善于用人的关系。

在汉朝开国不久,刘邦和韩信等群臣曾经议论过各位将领的才能。刘邦问韩信说:“你看我能不能统率百万大军呢?”韩信说:“不能。”刘邦又问:“那能否统率十万大军呢?”韩信说:“不能。”刘邦生气地问道:“依你说,我能带多少兵呢?”韩信毫不客气地回答说:“至于我么,带得越多越好(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刘邦既不解又气愤地问:“那为什么我做皇帝,你只能做将军呢?”韩信又回答说:“陛下虽不善将兵,却善将将。”

的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刘邦不如张良;输粮草、保供给,治国安民,刘邦又不如萧何;亲临前线,挥兵杀敌,刘邦又不如韩信。但刘邦的长处就是能把这些人聚拢起来,让他们发挥各自的能力和长处,为自己服务。

刘邦确实是一个善于“将将”的人。韩信明知刘邦是这样一个人,却也逃不出刘邦的手掌。

唐太宗能用别人之长,隋炀帝则不能,其原因也如此。唐太宗是个文武全才的英明之主,但他不满足于己之所长,不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故能虚心听谏纳谏,用人之所长以补己之不足。故其身边,有所长的人才济济,能成就大业。而隋炀帝自恃其才高过人,他说的话都是对的,不容许别人反驳;他做的事都是对的,不允许别人违背。而顺之者则可升,违之者则杀头,故不能用人之所长,只能用人之短,即不能用有才能的忠直之臣,只能用一些阿谀奉承的佞臣,结果,众叛亲离,最后被他认为身边的“心腹”之臣所缢死。

毛泽东也是一位识人,知人的能者,在革命战争中识人、知人、用人,在和平年代中也择人善用。

同类推荐
  • 女娲文化研究

    女娲文化研究

    女娲神话与对于女娲的崇拜信念及行为,很难说其产生孰先孰后、孰因孰果。不过,此文化对我们现在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时至今日,依然有一些神话带着对女娲及其事迹的虔信和崇敬,成为当地民间女娲信仰的组成部分。不过如今大部分女娲神话已逐渐脱离了原初浓厚的信仰色彩,神圣性、虔敬化的程度已大为减弱,但从中依然反映出民间对于女娲的情感和观念,所以也是我们研究女娲信仰时的重要参考材料。
  • 论语一日一读

    论语一日一读

    本书以随笔和札记的形式来解读论语,针对当前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人处世、工作求学、人与人的关系、生命的目标和价值等等,提出了源自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解决方法和参考思路。
  • 勇于实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勇于实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生肖文化 羊致清和

    生肖文化 羊致清和

    本书研讨生肖羊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该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
  • 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从民间神灵、传统节日、礼仪禁忌、民族婚俗、生肖文化、民间游戏、神话传说、华夏饮食、民族服饰、中华民居、民族工艺十一个方面展现了一幅中华民俗的多彩画卷。
热门推荐
  • 赘皇

    赘皇

    *书名:赘zhui(第四声)皇,发现有的书友读成ao(第二声)皇,特此注明*江陵是唐家的上门女婿(就是入赘),无意间被召唤到另外一个世界,成为那个世界的召唤人。那个世界,到处充满着脑元素,人们通过修练,吸收空气中的脑元素来提升自己的智力。而江陵作为这个世界的召唤人,属于极为特殊的一类群体……在这充满脑元素的世界里,连杀人方法,都是别具一格。你见过……颜色会杀人吗?-------------------------------------请大家不要忘记收藏推荐。
  • 花千骨之三世情殇

    花千骨之三世情殇

    花千骨的第二世虐恋,本以为可以安安稳稳的度过一生,结果,半路杀出个假扮花千骨的默依!他们的结局会如何呢?相思泪深,天涯苦远。一缕叶落秋风残。苦海无边,回头怎是岸?过尽千帆,怎可回首曾归处?空悲切。独望千年的遥远,执念回忆的深陷,轮回的终点可不可以不说再见?寂寞的沧桑惹的谁人断了柔肠?泪眼的背影隐藏了谁人的思念?穿越了千年的忧伤,谁将我的最后一滴泪埋葬?
  • 纵横鬼界

    纵横鬼界

    萧峰等人为了救被吸入鬼界的亮亮,穿越到鬼界,展开了一段鬼界的冒险旅程
  • 魂断幽怨

    魂断幽怨

    唐朝乾元元年画圣吴道子卒,其魂进入其留下“湖笔”(丹青之笔)化名幽怨笔;其魄则迁入“凿子”(壁画之凿)名曰断魂凿。万物灵长,画圣将毕生精力灌注在幽怨与断魂之中希望自己的悟画之法得以传承。天道妒人,幻化雷劫欲将悟画之法抹灭,但是幽怨与魂断常年跟随画圣将画中灵气吸收并幻化成笔灵与凿灵,画圣之魂魄各入其中。天道的雷劫非但没有把悟画之法泯灭,反倒让幽怨断魂飞升成仙。为了躲避天道嫉妒,幽怨与断魂决定转世,分隔两地,这样天道之法无法发现其悟画之法…转世之后的幽怨笔与断魂凿会给天地裁决成什么形式,无人可知就像那些所谓的能人说的那样:“天机不可泄露”!
  • 钟无艳5840个守护

    钟无艳5840个守护

    瑾儿,如果时光可以回溯,我愿意用一生去换取那个熹微的清晨。我在雨露中为你采撷一朵茉莉花,换来你如靥的笑脸。
  • 大威怒乌刍涩摩仪轨

    大威怒乌刍涩摩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九转成皇

    九转成皇

    你给我一把刀,我还你一个江山!你传我一部功法,我还你一个世界!
  • 飞鸟与云朵

    飞鸟与云朵

    冬天的阳光里,两个女孩并肩走着。鲜花与猫咪,可互相依偎,也可各自安好。
  • 约定青春之惹怒霸总

    约定青春之惹怒霸总

    大学的我爱上了苏寒心,那时候不懂爱的我老是冤枉他,他啊,就会着急的百遍解释,我做错了,他只是微微一笑,眨着好看的清澈眼睛原谅我。我们相爱时间很短,产生误会很多,他彻底变了,变得腹黑霸气,我被他整的狼狈不堪,宠的柔情似水,我会继续爱他还是恨他?这是一部又甜又辣的爱情,友情故事,女主,男主学霸等过上幸福生活才为失去的青春所遗憾。来吧,让我们一起约定青春!
  • 诗如少年的歌

    诗如少年的歌

    我用最真诚的文字写下你的青春,你的青春渲染了我诗歌中的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