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44200000008

第8章 清明节:祭祀扫墓与踏青出游(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七言绝句。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仍在每年四月固定活跃于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的生活之中。2006年,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首次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一直延续至今。

§§§第一节从节气到节日的演变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与其他节日相比,清明节的一大特色是兼具“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清明的本初面貌就是个春天节气而非节日,且早在200多年前的周代,就已很重要。《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气,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这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按《岁时百问》的说法是:“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时处早春三月的清明节,天气清朗,四野明净,春意盎然,处处草木繁茂,生机勃勃,用“清明”指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而英文也十分应景地翻译成了“PureBrightness”。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上的特点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清明节还有另外一个英文标准译名:Tomb-sweepingDay,这是清明作为“节日”所包含的风俗活动,即于此日祭祖扫墓。但在历史上,寒食节才是祭奠祖先的节日,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是融合寒食节而来。

寒食节在冬至后10天,在清明节前,与清明相连。所谓“寒食”,就是在清明时节禁火,不能烧煮,只能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熟食节”。汉代以前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较长,以一个月为限。汉代确定寒食节为清明前三天,唐宋时期减为清明前一天。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都被当做一个很大的节日,唐朝时它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开始式微,逐渐为清明节所兼并。

关于寒食节禁火习俗的形成,还有一段备受歌咏的典故。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外国19年。流亡期间,受尽磨难,介子推一直不离不弃护驾追随,甚至割自己腿上的肉为晋公子充饥。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封赏有功臣子。介子推不受,带着老母躲进绵山。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来,就放火烧山,不料介子推却与老母抱木而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寒食,以示追怀之意。

实际上,寒食节禁火习俗的起源与介子推毫无关系,介子推“割股充饥”是否属实在史界也有争议。虽然为怀念和祭祀介子推而禁火的说法纯属附会,但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喜好传说、崇信“忠孝”精神的民族,于是人们更乐意将寒食节与介子推联系在一起举行纪念活动。人们感念这位曾经割肉救主的忠志之士,感念他留下的遗诗对“清明”二字的谆谆叮嘱:“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短短几句就三嘱“清明”,尤其对为政“清明”的强调,实际表达的是人民的祈愿。这种附会在汉代发生后,传播渐盛,在寒食节的形成和传承过程中影响越来越大,也让清明节承载了中国人的多重文化理想。

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可知,禁火之俗早在周代已是惯制,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上古时期,人们钻木取火,季节不同,所用木材也不同,换季时就要改火,而每次改火都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人们自然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

唐宋时期,人们所过和所说的“寒食节”,就其内容来说已是现在所说的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混合。寒食与清明日期相连,三日禁火完毕,到清明这一天以柳条乞取新火,这样清明与寒食就连在一起,清明的换新火活动成为寒食活动的一部分。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寒食之后重生新火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寒食与清明前后相继,密切配合,二者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唐宋时期清明前后的一系列活动是连成一片的,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清明节是寒食节的一部分,作为换取新火的一天也被当做重要的日子。因为清明前几天是禁火的,到墓地上烧纸上供也应该是在清明这一天。晚唐、宋代以后,禁火冷食之俗转衰,到元代大体消亡,“寒食”的名称自然越来越少被人提及,而本来是节气名称的“清明”突显出来。到明清,“清明”之称多于“寒食”,渐渐取代后者。到现代,大多数地方的百姓只知“清明节”,不知道“寒食节”之名了。在时间邻近的条件下,民众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完成了从寒食节到清明节的置代。

清明节扫墓、游乐习俗的形成还与另外一个重要节日——上巳节相关。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开始日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今天,上巳节已经从中国人的节日谱中消失了,但过去它曾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从先秦到汉代,上巳节的习俗活动有三种:一是“祓除畔浴”,到水边举行祭祀仪式,并于水中洗浴,以祓除过去一年中的晦气。《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二是招魂续魄,在野外或水边召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先人认为自己的灵魂也如同万物一样随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故在初春要招魂。三是春嬉,即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戏,并自由择偶或交合。山西旧有“三月三日天气新,汾河两岸皆丽人”的说法。后来随着社会趋向文明,野合的主题被替换为求子,上巳节后来形成了祭奠女娲庙,妇女们在河边求子的风俗。

上巳节的早期节俗最重要的内容是祓禊。在上古时期,这种活动就不仅是在郊外水边举行辟邪求吉的巫术仪式,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男女自由交往的节日。魏晋以后,水中沐浴、招魂续魄之俗逐渐消失,临水祓除转为临水酒会。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觞曲水之饮。”这段文字里的上巳节习俗主要是一种水边交游、宴饮的活动。唐朝时,三月三仍然是一个全国性的重要节日。每逢此节,皇帝都要在曲江大宴群臣,所谓“曲水流觞”。民间男女也踊跃到水边饮宴交游。

由于时间与清明邻近,又都是在郊外的活动,上巳节的踏青饮宴与清明扫墓后的春游娱乐开始尚分头而行,后来逐渐合而为一,上巳节重交游踏青的特点就被整合到清明节习俗之中。可以说,清明节盛行春游的习俗主要是继承上巳节的传统,因而清明节古时也称“三月节”。

综上所述,根据现有资料,清明最早作为节气出现于先秦,本身并非节日。从起源和形成的角度看,清明节是“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节日,可以看做是中国传统春季节俗的融合与升华。

我国民间有“四五清明”之说,即清明节是在月日。天文学家表示,其实,每年清明节的日期是在月日—月6日这三天之间变化的,并不固定在月日。比如2010年的月日是清明,而2009年的清明则是月日。

§§§§§§第二节祭祀:从家庙到墓地的转移

清明节又叫“扫墓节”,是中国人慎终追远、缅怀先人、敦亲睦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每当清明时节,人们总要焚香祭祖,扫墓踏青,祭奠的形式也许各不相同,但向先人表达的尊敬与怀念、对逝去生命的尊重与哀思是一样的。

扫墓俗称“上坟”,又称“墓祭”、“祭扫”、“培墓”(闽南人)或“挂纸”(客家人),是传统的纪念祖先、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这一习俗相沿已久。古代“墓而不坟”,只打墓坑,不筑坟丘,因而祭扫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当时,扫墓仪式非常郑重,摆放供品、整修坟头、焚香火、烧冥纸,甚至在墓上栽种松柏,表达追思悼念之情。身处异乡的人们,也需望乡遥拜。汉代以后儒家学说的流行、宗族生活的扩大,人们的亲族意识和返本追宗的观念更是日益发达和强固,对于祖先魂魄托寄的坟墓愈加重视,上墓祭扫之风更盛。

清明祭扫的习俗兴起于唐代。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颁布了敕令:“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上墓”,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前的寒食节,正式将祭扫定为“常礼”。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宋时期,寒食节或清明节有全国性的休假,因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朝廷又颁布几个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由天增加到7天,给予充分的时间祭祖扫墓。

清明时节,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漏雨。由活人联想到死人,人们担心自己祖先的坟莹经过风吹雨淋,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要到坟上看一看,拜祭一下。清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称为“整修阴宅”;准备一些祭品,烧些纸钱,举行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按照旧的习俗,人们要给坟墓铲除杂草,为坟墓培上新土,打扫整个墓地。之后,将携带的酒食果品供祭在亲人墓前,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至于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后10天,有的是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中国有2个民族过清明节。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各地的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习俗不尽相同。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墦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清明节上坟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可见一斑。山西南部多数地方受传统寒食节禁火习俗的影响,扫墓时不燃香、不化纸,而是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而且,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妇女一般不到坟茔。大同、平遥等地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

河北的上坟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很少有人在清明当天去扫墓。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扫墓。

福建闽南的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扫墓的具体方式与北方地区也有所不同,清理完杂草,整理好坟墓环境后,先祭拜土地神,再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表示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据传,此习俗与刘邦有关。

清明对于香港人来说也是重要的节日,为避免人多拥挤,港人习惯提早数星期拜山。到祖先坟前要焚烧香烛、冥镪,祭物多为水果、鲜花、烧猪或白切鸡。

同类推荐
  • 突围中的农村

    突围中的农村

    摆在读者面前的是—部引人入胜的书。它呈现的事实,它引发的思考,它展示的人格,都是一般书所难以具备的,并形成了其独特的魅力。逐字逐句的阅读打动了我,也相信会打动你。这部书对问题的感受为常书所不及……这部书对问题的思考为常书所不及……这部书作者的人格魅力为常人所不及……这本《突围中的农村》(李桂平编写)展现的事实,所引发的思考的价值可能远远超过那些尽管精细却似曾相识、千人一面的著作。相信你可以读后收益不少。
  • 城中小村的“前世今生”:一个平话人村落的变迁考察

    城中小村的“前世今生”:一个平话人村落的变迁考察

    书稿的写作终于完成了,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但却丝毫没有放松的感觉。也许,是我还无法在短时间里从写作的兴奋抑或思维的快乐中解脱出来;也许,这薄薄的纸页根本承受不起太多的希望和期待,因为过程远比结果更复杂,更精彩,也更值得缅怀。每当想起在平西生活的平淡而不平凡的日日夜夜,想起在宿舍里在那台破旧的“笔记本”上写作的每时每刻,我的内心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 中华名句智慧金典

    中华名句智慧金典

    本书所选名言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做人、处世的各个方面,除了本身具有的艺术价值外,大多数还具有劝世的功能。有的饱含人生哲理,读之能启人心智;有的慷慨陈词,忧国忧民,读之令人振奋;有的循循善诱,借物言志,读之令人顿悟;有的文字优美,意境雅致,读之如沛春风……
  • 中华千年文萃:风俗民情

    中华千年文萃:风俗民情

    风俗民情,也就是一些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采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生活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 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

    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

    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系列”之第一本《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数年里经过许多人的努力,如今终于得以付梓出版,作为本书编撰者,为此感到非常高兴,并向大家表示感谢。此书稿因为是编撰,在成书过程中,我通过多方渠道,搜集并参考了大量一手或二手文献资料,均一一注明了出处,在此向众多原作者们表示衷心感谢。如您觉得我应该给您支付一些稿酬,就请尽管同我联系吧。
热门推荐
  • 古代爆笑亲情喜剧1、2:不良家族

    古代爆笑亲情喜剧1、2:不良家族

    14岁现代孤女,云遮雾缭的身世,六位亲爹,什么、什么,竟然是六位,并且,是古典美男;这、这、这,爆笑温情的亲情喜剧,温暖背后,何处是归宿……一部《寻亲之旅》已完结,二部《宝妹的乌龙喜事》正在连载;三部《六喜临门》敬请期待。
  • 老子解略

    老子解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决战UFC

    决战UFC

    每个人的人生注定都是坎坷不平,到最后,所有的事情都是靠回自己。在这个夹杂着钱和欲望的灯火通明的城市里,陈磊、梅森、尼克靠着他们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决定从UFC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可是谁又知道,后面的路是否顺利呢。。。。。。
  • 遥想墨温当年

    遥想墨温当年

    在华夏,有一个四代同堂的家族,其强盛在华夏是数一数二的,并且于3015年五月四号,这个家庭迎来了百年之中的第一个女娃。根据家谱记载,上一个女娃出生于2901年。当一个女娃出生在阳盛阴衰的家族里,她获得的何止是宠溺。甚至在车祸之后,她居然…变成一只长得像凤凰的鸟!!!
  • 我没变我变了

    我没变我变了

    他最初认识她的时候,她还只是个高二的学生,他是她的实习老师,虽然倾心于她,却不敢言说……她进入大学时,他已经是一所师范学校的老师,军训期间她联系上了他。幸福从天而降,他觉得是上天再次给了他机会,于是狂热去追求她,尽管她说自己有男朋友。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学生里,有一位叫田芯的女生,慢慢地喜欢上了自己,他不知该如何处理两人之间的关系,导致两人矛盾、冲突不断,冷战、挑衅、焦虑、煎熬、愁怨的情绪弥漫在两人之间。追求她的征途中,她的男友,身边的田芯,无形的多角关系,情感上的你进我退、我进你退,他感觉每天都生活在煎熬之中。时间的流转……他找不到她了,田芯也与别人有了婚约。人海中,他的视线里出现了“她”,一位叫蒋思萱的女生如此像她……他简直要疯了,又一位姓蒋的女生出现了,她也像她……
  • 随风而逝的繁华

    随风而逝的繁华

    煤都,也许你只听说过它不可一世的繁华,也许你也听说过它繁华已然凋零,或许你还不曾了解繁华凋零后这里的人生活的压抑性。故事以顾采薇的三段情感和黑色双城的兴衰为主线,悉数着煤都神木、鄂尔多斯的特色风情。
  • 友情

    友情

    爱恨的交织,支离的破碎,我以为你会陪我到最后……七情的到来,欲望的体现,我才明白最后只有你们……我杀戮,我掠夺,我在别人眼中是无情之修。我放不下过往,我为此孤独等待千百年,最后也只有你们,叫我有情。到结束才明白,我只有你们,为此我无情,只因我的七情。
  • 火星战斗手记

    火星战斗手记

    银河历3865年,由于人类的贪婪和懒惰,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星际殖民时代后,人类遭到了高纬度规则的反噬,生存堪忧,1000亿人纷纷踏上了重返地球的征程。围绕着地球的最终控制权,爆发了毁灭性的战争,史称“返乡战争”。战争结束时,人类总数迅速的缩减到了五十亿。二百年过去了,满是弹坑的世界,如同一堆腐败的树桩旁边挤出的一株小树苗一样,开始恢复了一丝回光返照般的生机。混乱不堪,一团乱麻的银河系,歇斯底里地呼唤一位领袖的出现,来整合所有的一切。火星基地……一个樱红色头发的男孩,从沙丘里拿出半个锈迹斑斑的金属脑壳。“特么的!这是什么鬼?”
  • 遗失的古国

    遗失的古国

    中国虽然是个有史学传统的国家,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尚书》、《春秋》、《左传》等著作,尤其是司马迁《史记》问世以后,中原王朝就开始流行史书传世。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了解了祖先的生活和历朝历代每位国王、每位大臣的生平事迹,但遗憾的是,由于中原王朝高高在上和古代交流的有限性,使得封建王朝历代史书编纂者,对于边陲小国记载甚少。也许是因为史官们不了解,也许是因为史官不屑了解,总之,历代史书中对于这些古国的记述都是非常粗略而又不全面的。正因如此,使得很多古国完全消失而不为人所知。
  • 传奇不热血

    传奇不热血

    任泽玩传奇时不小心穿越了,还没来得及弄清这是哪时就被抓了起来,成为了一名可以被随意打骂的矿工,每天的任务就是不停的挖矿……这是哪任泽并不知道,不过听人说有国王,有各种官员,所以这里应该是古代吧?也许哪天我出去了也可以淫几手李白的诗,唱一下苏轼的词。然后买几个小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