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10900000004

第4章 秦汉—隋唐军事工程

秦、汉的城池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当时全国人口及城池的总数,与战国时大致相同。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等统治者接受了秦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的历史教训,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将田租由原来的“十税一”减为“十五税一”,并将因饥饿而卖身的奴隶免为“庶人”。特别是文、景时期,更为重视“与民休息”。文帝曾宣布免除12年田租,禁止肉刑;景帝进一步把田租改为“三十税一”,并作为定制。这些措施,对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据《汉书·地理志上》记载,至西汉末年平帝时(前5—前1),官府登记在案的有耕地800多万顷,人口5900万,城池1500多座。但至东汉时,由于战乱,造成许多城市被毁,人口大量流动。据《后汉书·郡国志一》刘昭注引《帝王世纪》的记载,桓帝时(147年—167)全国总人口虽然仍有5000余万,但很多城池却被废弃,城市总数较西汉时减少400余座。如春秋时吴国所筑邗城(江苏扬州),战国时楚国于怀王十年(前319),对该城进行修整,更名为广陵。秦及汉初,仍然沿用此城。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还曾封吴王濞于此。但后因战乱叠起,城中居民大多逃亡,城郭遂废圮。三国时“先属吴,后属魏,皆议重修不果”。实地勘察及发掘的考古资料,也证实该城曾于东汉时废弃。直到东晋时,桓温任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率军屯驻于此时,才又重修此城。又如汉定襄郡(内蒙古呼和浩特)武泉县城,城内出土文物,都属于西汉时期,既没有秦前的,也没有西汉后的,可见该城建于西汉初期,至西汉以后就荒废了。直到清代,才又开始有人在此建房居住。再如陕西华县城东8公里处,曾发现一座古城。发掘结果说明,该城早在西周时即已建成,春秋战国相沿使用,但至西汉时则被废弃,荒芜至今。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东汉时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增大,而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下降,城的范围也有所缩小。

目前考古发现的秦、汉城池遗址,仅据已发表于《考古》、《文物》等专业性杂志上的不完全统计,就已有近200座,遍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新疆、内蒙古及辽宁等全国各地。这些城池,在与前代城池的关系上,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沿用或改建战国时期的旧城池。战国旧城,除因战争毁坏严重,或被秦始皇认为对其统治有潜在威胁、在下令“夷郡县城”或“毁郡县城”的浪潮中被毁掉的外,大多数仍被秦、汉所利用。以临淄齐国国都旧城为例,据勘探资料判断,秦、汉的临淄城,可以说是完全沿用了战国旧城。在临淄旧城内,曾发现大量汉代封泥、冶铁、铸币作坊的遗迹,还有汉代建筑群,说明秦临淄郡和汉齐郡郡治一直仍然利用旧城池的。邯郸的大北城等城,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汉代的中小郡县,沿用战国旧城的为数更多。也有一些郡县是在原战国城池中,重建一座范围较小的城池。如前述洛阳东周王城,废弃之后,汉代又在该城城中间废墟上重建一座小的河南县城。还有一些郡县,在原战国城池上,利用部分城墙,改造为范围较小的城池。如山西夏县汉河东郡安邑城,就是在战国魏都安邑城内西南隅,利用原城西、南两墙部分城墙改建的。山东曲阜汉鲁县城,以及位于燕下都东城南与贯城村附近的汉安县城等,都是采取类似方法改建的。出现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一些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都,至秦、汉时,被降为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失去了原来所处的一国政治、经济、军事中心重要地位的结果。

另一种是在前代居民点上发展起来的新城市的外围建筑城墙、外壕等防御工程而新立的城池。如河北黄骅汉城、湖南宁远的汉冷道县城以及河北武安午涉汉城等,都是构筑在前代居民点上的。如午汲遗址,自春秋战国以来,人口已比较密集,但至东汉时才修筑城墙、外壕等防御工程。

再一种是在被平毁的战国城址附近,另建新的城墙,置建郡县。如湖北江陵纪南城遗址东南2.5公里的郢城,就是如此。但规模比纪南城要小得多。

秦、汉时期的城池,就其规模、性质等而言,大致有四种类型,即国家首都、一般郡县、边陲郡县及少数民族政权所筑城池。

国家都城

国都,是皇帝和王朝中枢机构所在地,是全国统治的心脏,因而,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对他的位置、规模以及内部布局等极为重视。不仅要使它符合军事方面的需求,而且要使它符合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的需求。从宏观上说,地理形势、交通状况等各方面,必须有利于和便于控制全国。从微观上说,地形条件、工程设施等各方面,必须有利于长期防守,当然也必须有利于对内部可能发生的叛乱进行防范。

秦至周显王十九年(前350)孝公徙都咸阳,直至秦统一全国,始终以咸阳为国都。咸阳位于关中渭河之滨,史称:“名山耸峙,大川环流,凭高据深,雄于天下”;或说它“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由于渭河河床北移造成的严重破坏,咸阳城墙及护城河等的具体情况,今日已难以搞清。目前仍保留较好的部分仅有城中宫殿区。在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2公里的咸阳塬地区,分布有一系列的大型宫殿台基遗迹。每个基址的夯土台,都长宽数十米。如其中的1号宫殿台基,长60米,高6米。宫殿区附近,散布有铜器和铁器作坊的遗址。

西汉国都长安城

西汉建国之初,高祖刘邦仍选咸阳为国都。但因咸阳城已被项羽放火焚毁,所以在渭水之南重建都城长安,与原咸阳城隔水相望。刘邦选在渭水之南,也有加强都城与函谷关以东广大地区联系的考虑,因这里的交通条件,远比渭水之北便利。

长安城的建设,是分为三次完成的。汉高祖刘汉长安城遗址平面示意图邦在位时(前206—前195),将秦始皇的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西又修建了未央宫,并在两宫之间,修筑了武库。汉惠帝在位时(前194年—前188),才开始在周围构筑外城城墙及护城壕等工程。工程作业是分段、分期进行的。大约是从西北角起,先筑西墙,再筑南墙,又筑东墙,最后方筑北墙。据《汉书·惠帝纪》载,当时曾征调长安300公里内的农民和诸侯王、列侯的奴徒来修筑城墙。构筑一面城墙,需要14万5千人劳动一个月,每年征调一次徭役,用了近5年的时间,才筑完四面城墙。在筑墙的同时,还修建了城内的商业区、东市和西市。至汉武帝在位时(前140—前87),于长乐、未央两宫之后,又修建了明光宫、桂宫及北宫,于城西修建了建章宫,并扩建了上林苑,开凿了训练水军的昆明池。至此,都城的修建全部完成。

1956年和1957年,曾对长安城的城墙及城门进行了勘察和发掘,以后勘察工作一直未断,迄今仍在继续进行中。长安城的平面形状,基本上为方形。但由于是先建长乐、未央二宫,后建城墙,城墙必须迁就二宫位置,所以南城墙有数处曲折;北面因受河流等地形的限制,因而北城墙也有数处曲折。《三辅黄图》说“城南为南斗形,城北为北斗形”,不过是后世附会之言,并非事先有意筑成这种形状。1957年及1962年勘察时,大部分城墙犹高出地面,东城墙和南城墙保存较好,虽已倾圮,仍连续不断;西城墙和北城墙保存较差,有不少断缺之处。

平面示意图4900米,北城墙长约7200米,四边总长25700米左右,合汉代62里强,基本上与《史记·吕后本纪》、《索引》引《汉旧仪》所记长安城周围63里相符。城墙剖面下宽上窄,倾斜度内外侧均约11度左右。基部宽12—16米,高度在12米以上。与《三辅黄图》所记“城高三丈五尺,下阔一丈五尺,上阔九尺”不符。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极坚固。城墙外侧有宽约8米,深约3米的壕沟围绕,与《三辅黄图》所记“广三丈、深二丈”相近似。城门处的城壕稍向外部突出。城壕上架有木桥,以便出入。

长安城每面有3个城门,四面共12个城门。经发掘发现,城门是按照严格的制式设计的,每个城门有3个门道,每个门道各宽8米,减去两侧立柱所占的2米,实宽6米。在霸城门内发现当时的车轨遗迹,宽1.5米,每个门道恰好容纳4个车轨,3个门道共可容车轨12。张衡《西京赋》描述长安城门,“三途夷庭,方轨十二”(薛综注:“一面三门,门三道,故云三途,途容四轨,故方十二轨”),从发掘中得到了证实。城门门道的间隔,有两种形制;一种间隔4米,如直城门、宣平门等;一种是间隔14米,如西安门、霸城门等。

城门全未用砖,而是两壁直立的阙口,在门道两侧沿边排列几对石础,石础之上立木柱,再在其上架横梁建门楼。城门地下还埋有排水涵洞。涵洞宽1.2或1.6米,高1.4米,系用砖、石砌筑。城内积水通过大街中的排水沟,经城门涵洞排入城外壕沟。

城内共有8条大街,均为直线。各大街宽度基本相等,均为45米左右。每条大街,又分为三条平行道路,各条道路之间,挖有宽约90厘米、深约30厘米的排水沟。中间道路称为“驰道”,宽20米,专供皇帝行走;两侧道路宽12米,供官吏及平民行走。班固《西都赋》所说的“披三条之广路”,即指此。

城内各宫,均筑有宫墙,实际上形成内城。长乐宫宫墙周长为1万米左右,面积约6平方公里,占长安城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未央宫宫墙周长为8800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占长安城总面积的七分之一。由于该二宫先于构筑外城城墙前修建,所以推测当初主要考虑的是其防卫性能,厚度均在20米以上。因宫墙绝大部分已经夷平,无法准确地判断其高度,但未央宫西宫墙尚保留一小段,其残高竟达11米,由此判断当时宫墙高度应在此数之上。未央宫前殿基台,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00米,北端最高处在15米以上,是全城的制高点。

武库是保管国家武器装备的仓库,是重要的城防设施之一。长安城内的武库,也修有围墙。整个平面为长方形,东、西墙各长320米,南、北墙各长800米。内部中问有一隔墙,分为东西两院。东院有4个仓库,西院有3个仓库。其中最大的长230米,宽46米,面积在1500平立米以上。库房内,紧密地排列着放置兵器的木架,木架虽已腐朽,但木架的础石仍然存在。至今仍有残存武器,如戟、矛、剑、刀、镞及铁甲等。

东汉国都雒阳城

东汉国都雒(洛)阳,原为西周时成周城,战国时改称雒阳。该城位于今河南洛阳市东15公里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河,东汉雒阳城平面示意图不仅有天然屏障,而且扼交通要冲。东汉光武帝刘秀建国之初,被选作国都,并逐渐扩大城池的范围,增筑城墙,大约在汉元帝建昭元年(38)前后,城墙及城门的修建工程方才告竣。东汉所筑城墙,东、西、北三面,尚残留于地面上。1962年进行考察时,有的地段城墙残高犹达7米以上。南面城墙,因洛河改道冲毁,已无遗迹可寻。但与文献对照考证,当在今洛河河道中央。

雒阳城墙与长安城一样,全为黄土夯筑而成,异常坚固。据钻探了解:城东墙基部厚14米,西城基部厚20米,北墙基部厚25米。可能西、北两面,在筑成后,又有加强。据实测,东墙残长3900米,西墙残长3400米,北墙全长2700米,南墙应为2460米。如按南墙在河道中央计算,则东、西墙应各增300米,这样,全城周长为1.3万米,合汉代约31里,与《晋元康地道记》所记“城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的数字,基本符合。全城平面呈长方形南依洛河,其他三面,城外当有外壕。

雒阳城门和长安城一样,也是每面3门,共12门。城门也是3个门道。构筑形制基本相同。大街一般宽40米。据《太平御览》引《雒阳记》说:“宫门及城中大道皆分作三,中央御道,两边筑土墙高四尺余外分之,惟公卿、尚书章服从中道,凡行人皆行左右。”说明洛阳大街虽和长安一样也是一分为三,但不是以排水沟隔开,而是改为以土墙隔开,规定也较西汉有所放宽。

《周礼·考工记》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是一种理想化的都城规划。根据实地勘察和发掘的资料,战国前的各国都城,除鲁都曲阜城和楚都纪南城稍有近似的格局外,其他各国都城均与此说不符。但此书在汉武帝时被发现后,对以后的都城建设,却有极为重大的影响。西汉长安城和东汉雒阳城,很大程度上是在这种设计思想指导下营建的。

郡县城池

郡县,是秦、汉王朝地方行政领导机构所在之地,也是一个地区的统治中心,有的还是重要的军事基地或据点,因而,根据郡县的性质、地位、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的情况不同,其城池的位置、工程的规模和范围的大小也就有所不同。一般说,除少数战略要点及经济特别发达的若干大城市外,一般郡县城池的规模,都比战国各国都城小得多。

两汉司隶部的河东郡,是长安、雒阳北部的重要战略基地,也是京畿地区大的郡城之一,下领24县。其郡治即在前曾提及的、原战国魏前期的国都安邑故城,但郡城的城池,却只利用了原城的西南一隅,面积不足原安邑城的三分之一。

再如两汉的鲁国(秦时为薛郡治),治所即前曾提及的先秦鲁国国都曲阜城。但它新筑的城池,也是仅仅利用了鲁旧城的西南一隅,面积不足原故城的二分之一。

又如汉司隶部河南郡的河南县,是京畿地区的大县。它在洛阳东周王城中所筑的新城,周长约5400米,基宽6米左右,总的面积不足原王城的四分之一。

从目前发现的汉代郡县城池遗迹来看,一般郡县中最大者面积达5平方公里,稍小者则在1平方公里以上,但更多的不足1平方公里。如1956年发掘的河北武安县午汲古城,即相当典型。该城位于武安东北,是汉代冀州魏郡的武安县城,系当时的大县。城墙为东汉时新建或重修,黄土夯筑而成,墙宽8~13米,现存残高3—6米。全城呈方形,四边各长800米,面积约为0.64平方公里。

一般郡县的主要防御工程,有夯土城墙一道,宽10米左右,高8米左右,城墙顶部大致宽5米,外侧有高约1米左右的女墙,有的还有垛口。城四面各有1门,门上有城楼,门外有的有瓮城,四角拐弯处建有敌楼。城外有宽窄不等的壕沟1道,有的利用河流修改,形成护城河。城内有沿城的环城路和登城的梯道。

边陲城池

边陲郡县,大多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置的。所以它的军事性质特点较为明显。城池的范围,比内地一般郡县小些。有的城池是修于原来的居民点上,有的是移民守边,在荒野上修建的。有的使用时间很长,与内地郡县城无甚差别。城内有官署,有居民,但也有一些属于临时军事性质的,时用时废,这种城池的构筑,一般较为简单。不论何种城池,一般都是据险扼要,构筑在易守难攻,或必须坚守的交通要道处。根据战略、战术地位的重要程度和人口、兵力的数量,城池的范围大小不同。

幽州右北平郡,是西汉北方的军事重镇。郡治即今辽宁省宁城县黑城古城。该城位于老哈河上游北岸、老哈河两条支流——黑里河和五十家子河汇流处的三角地带,距宁城县所在地天义镇60余公里,与辽宁陵源、河北平泉县交界。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我国北部草原牧区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1976年对该城遗址进行了发掘。该城系西汉时修建,平面呈长方形,有内外两城。内城东西长750米,南北宽500米。现存城墙残高八九米,墙基宽15米。城四面中央,各有城门1座,门宽7米。门外筑有瓮城,瓮城东西长50米,南北宽33米。瓮城门设在顺城墙的走向上,必须转90度角才能进入城内。外城沿内城北城墙向东西延伸,然后向南转弯。除南城墙东南部有一段被老哈河冲塌外,其他城墙轮廓基本清楚,有的地方高出地面一二米。城墙东西长1800米,南北宽800米。

西河郡之美稷县,是西汉属国都尉的驻地,也是东汉初期匈奴中郎将的驻地,后来南匈奴内附,便长期移驻于此,系汉王朝北部边陲的重要军事基地。该城位于正川河东岸,河谷两侧高崖屏立,谷中宽广,是南北交通要道。城墙遗迹,宛然犹存,现存残高尚有超过4米的。城址略呈方形,东西宽360米,南北长410米。

边陲郡县的城墙,一般都是夯土筑成,除极少数例外,通常只开一个城门。城的平面有三种形式:

1.方形或长方形。只有一道城墙,大致每边长420—600米。如内蒙古磴口市的布隆淖古城、内蒙古奈曼旗的沙巴营子古城等。以沙巴营子古城遗迹为例:城址平面为方形,现存东、西、北三面的城墙,每边长450米,残高4米左右,夯土版筑,细密坚实。北城墙上有敌楼两座,据发掘资料表明,敌楼系两层木结构的建筑。西、北两面城墙没有城门,东城墙偏南处有一豁口,宽3.5米,有路土厚45厘米,显系城门遗址。南城墙已被牛亡牛河冲毁,无法探明是否有门。城中偏北处有高台建筑遗迹,为官署所在之地,其西有手工业作坊及居民区。此城初建于战国,秦和西汉时期继续使用,东汉时废弃。该城为秦汉时何城,现尚未能确定。

2.呈“回”字形。城有内、外二重,方形。外城每边长通常在1000米左右,内城在城中间,每边长约200—250米。官署设于内城,屯戍军队及居民等居于外城。如内蒙古包头市的三顶帐房古城(九原郡治城),内蒙古和林格尔的塔布秃古城等。塔布秃古城,即汉定襄郡武泉县城。该城外城南北长约900米,东西宽约850米。城墙系黄土夯筑而成,宽约9米,残高一般为2—3米,高处达6—7米。东、西、北三面没有城门,仅南墙中央有一城门。内城位于中央稍偏北处,为正方形,四边各长230米。北墙距外城北墙250米,南墙距外城南墙420米。城墙残高亦为3—7米。外城南北墙和内城东西墙,顶部有高低不平的土丘,连续不断,似为雉堞遗迹。内城为官署所在,居民区集中于内城以南部分。该县城北距长城仅30余公里。

3.内城位于外城一隅,城池范围更小于“回”字形城池。如内蒙古托克托的哈拉板申古城、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二十家子古城等。1959年,曾对二十家子古城(即汉定襄郡的安陶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外城平面方形,每边长460—475米,黄土夯筑而成。北城墙西段已毁,东、西、南三面和北墙东段保存尚好。内城在城内西南隅,每边长300—320米,也是夯土筑成。城内有官署及炼铁场、陶器窑及居民建筑遗迹。

沿北部边陲的郡县城池,多数有内、外两道城墙。这当然是由它们所处地位及军事性质所决定的,但也和晁错的建议有密切关系。晁错在上书文帝说“守边备塞”乃“当世急务”时,曾提出在边陲地区,择“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为之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障碍),复为一城其内,城间百五十步”,深得文帝嘉许,所以文帝之后,内、外城之制,成为主要形制。

北部边陲的城池,城墙大多夯土筑成,但在取土不易的地方,特别是纯军事性质的屯戍据点小城,也有石块砌筑的。如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的朝鲁库伦古城,就是一座纯军事性质的小石城。该城位于乌拉特后旗的西北、高勒布桑旦赛拉河西畔的大戈壁滩上。石城平面呈方形,南北长127米,东西长125米。城墙砌垒整齐,基宽5.5米,墙高约3米,顶宽2.6米。城墙四角向外凸出,凸出的部分也较方正,约25平方米。城门开于东墙,门道宽6.6米,外筑瓮城,长14.5米,城门南向。城门内两侧,城墙四角两侧及南墙、西墙中部,都筑登城梯道,每个台阶宽1.1米。城内西南隅,还有一小内城,方形,每边长约65米左右。城内出土大量铜镞,并有冶炼手工业所用小坩埚及铜渣,说明有些简单的兵器,如箭镞等是就地制造的。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内蒙古包头西北)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又《汉书·地理志》五原稠阳县(包头境)条下注:徐自为所筑列城,“北出石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河城,又西得宿虏城”。在北部边陲有许多城池的遗迹,至今仍皆保留,其数目远远超过上述五城。据调查者推测,认为朝鲁库伦古石城可能为宿虏城。

少数民族所筑城池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早在先秦时期,有的民族就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建立了政权,并与中原地区和中央王朝,有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的密切联系。除了游牧民族外,不少建立了政权的民族,都修建了防御性的军事工程。在工程的基本构筑技术上,虽然和中原地区无大差别,但在设计和布局等方面,受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较少,各有其民族特点。

(一)东北地区高句丽的山城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原系扶余族的一个分支。据史载,在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时,高句丽族领袖朱蒙,率其族人“至卒木川,观其土壤肥美,山河险固,遂欲都焉,而未遑作宫室,但结庐于沸流水(富尔江)上居之,国号高句丽”。次年,地处沸流水上游的沸流国国王松让臣服于朱蒙,遂在这一带开始修建城池。后至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于国内(吉林集安),国势日强,曾迫使汉王朝将玄菟郡向西迁徙。就在这时,高句丽政权在辽东浑江流域修建了一系列的城池。城址的选定,固然决定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因素,但在城的形制上,不像中原地区那样以规整的方形为主。设计、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上黑沟山城平面图是从军事需求出发,根据并充分利用地形进行构筑。

辽宁新宾红庙子乡有黑沟山城一座,就是高句丽早期所建城池之一。该城位于浑江支流富尔江和聚流河交会点的三角地带内,构筑在海拔700米的山地上。由高达数十米的8个陡峭壁立的狭长山脊环绕而成。各山脊间的豁口,由人工修建石墙联结。城平面呈极不规整的长条形,南北纵置,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

城墙由9段人工墙和8段天然峭壁墙构成。总周长1943米。其中人工墙累计共447米,峭壁墙1046米。峭壁墙一般倾斜面都不大,高则达40—80米。人工墙高低厚薄不一,一般宽2—4米,高2—5米。城墙底部,先用石块平铺,以取平基础,然后建筑基墙。基墙砌石4层,呈阶梯状逐层内收5厘。基墙以上,墙体平直,略向内倾。在峭壁外侧坡度较大时,则利用峭壁为城墙内壁,在外侧挖土垒石,取平基础,然后屏依峭壁砌筑石墙以作为城墙外壁,内、外壁之间填以碎石,构成墙体。城西北角处筑有凸出于城墙之外的石砌角台,平面梯形,西壁长12.6米,东壁长13.2米,北壁宽6米,残高4米。角台外壁以楔形石块筑砌,内壁以不规则的扁条石块干插,缝隙充填碎石。北墙中部东门瓮城平面示意图伸出约27米的山脊,顶端筑有望台,并有报警烽火设施遗迹。

东墙偏北部,筑有城门一座,并筑有方形瓮城。瓮城外偏南一侧,筑有一座与峭壁墙相连的天然小平台,长15米,宽5米,台上四边砌有石墙,是防守瓮城的敌台。北墙偏西部也筑有城门一座。

构筑人工墙内外壁所用石块,全系经过加工的楔形石,即头大尾小的扁方锥体石块,大头一端打磨为光滑的长方形石面,以此组合成壁,因而每层厚度均匀,较为整齐。人工墙墙心使用扁平石块,采取向心式交错叠压的干插石方法构筑,使所有石块牢固结合,形成整体。

西墙紧接角台的一段城墙顶部,在距外缘1米左右的位置上,筑有一行25个直线排列的方形石洞,间距1.5米,洞口每西墙外拴缚滚木石边约长20—35厘米。洞为垂直,深约30—60厘米,洞内竖立牢固木柱。这是用于设置檑木、滚石的防御设施遗迹。设置方法是将檑木用绳绑缚,悬系在墙外陡坡上,绳索上端拴在洞内木柱上,檑木内侧,堆放滚石。战斗中,当由此地段攻城的敌军进到一定距离时,守城战士便砍断柱上绳索,檑木、滚石即一泻而下,杀伤攻敌。现西墙下堆有大批石块,应是滚石实物。这种设施,在霸王朝山城、丸都山城等高句丽早期山城中,都曾发现过。

(二)西北地区的草原土城

我国历史上的西域各族,主要指居住在巴尔喀什湖以南以东、新疆地区的古代人们。他们大多从事农牧业生产。至秦、汉时,许多地方已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管辖的人,多的几万,少的仅有数百。自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去西域开始,西域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及加深。至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西汉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昆仑山以北、天山南北路直到巴尔喀什湖一带。当时,西域各民族地方性政权共十余个,其中以龟兹、乌孙等国较大。它们都先后修建了自己的都城。

龟兹国都延城,即今新疆库车东郊的皮朗古城。该城位于沁色依河东岸,乌恰河流穿城内。城的范围颇大,城墙尚存东、北、南三面,西墙已被河水冲没。城的平面略似方形,迂回曲折,极不整齐。北墙长约2075米,东墙长约1608米,南墙长约1809米。估计总长约7公里。北墙与南墙完全相同,均系初建时所筑,夯土筑成,夯层厚6—12厘米,土质细洁,呈黄红色。残高3.8米,宽8—16米。北墙中有一段为后来补修。补修城墙的下部用土夯筑,土质粗糙,为黄褐色,内含石子或陶片等物,夯层厚20—30厘米。上部则用土坯及砂土垒筑,与其他段迥然不同。东墙保存较好,残高7.6米,宽15米,城墙每隔40米筑有马面一座,凸出墙外,长、宽各4.8米。但东墙的构筑方式、土质,与北墙修补的一段完全相同,与初建的不同。因而,可以肯定,带有马面的东墙,是后来在原城墙位置二次重修的。东墙马面的形制,已较汉边城的早期马面有所发展,基本上同于后世定型化了的马面形制。据文献记载,延城一直为后世沿用,唐时为安西都护府、安西节度使的所在地,并曾屯驻唐军2.5万人。该城遗址中除出土大量汉代文物外,还曾出土大量唐代文物。据此推断,该城带有马面的东城墙,可能建于唐时或稍早,但必然晚于徐自为修建列城的西汉中期。

城内西北角与东南角,各有一座夯土高台。西北角高台,当地人称南海墩,周长150米,残高914米;东南角高台,当地人称皮朗土拉,周长120米。两土台斜角相对,站在台上可俯瞰城内外敌人,当为敌台或堡垒的遗迹。两台附近,均有小型土台,上存建筑遗迹,当是守军居住的营舍。

从目前考古勘察的资料看,西域大小城池已发现10余座。前述龟兹城是西域中占地范围最大的一个,其他都较小。如新疆焉耆的萨尔墩古城和日孜和田古城,据认为可能是古危须国都城和古焉耆国属城。前者有内外两城,总面积约0.2平方公里,内城周长388.5米;后者全城平面略作圆形,周长505米。西域最小的城,面积不过3000平方米。如新疆哈密的焉不拉古城,位于高土岗上,东西长60米,南北宽50米。城墙仅宽3米,残高5米。不论大小城池,从目前发掘的结果表明,城墙都是夯土筑成。

(三)东南地区越族的山城

福建崇安县城村,发现一座古城遗址,开始时认为是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灭掉东海王余善后修建的军事据点。后经详细发掘考证,肯定为我国东南地区百越族中的闽越国王城,西汉初期时修建的,即余善王的都城。汉武帝灭余善后,驻军于此,大概在西汉末期王莽执政时被废弃。

该城城墙构筑于丘陵山坡之上,随地势起伏,平面呈不规则的菱形。对称边长约800米,宽约500米。夯土筑成,墙基宽8—10米,残高为2—6米。已发现三座城门,环绕城墙有宽约5米的外壕。

(四)东北地区邑楼族的土城

在黑龙江省国有友谊农场,最近新发现19处汉代古城遗址。它们地处我国东北边陲,过去一向认为千古荒原的处女地地带。据初步勘察,其中最大的一座为六分场四队附近的一座遗址。考古专家判定为距今两千年前,即西汉中、后期时,我国邑楼族人所筑。城为东西二城:东城周长3894米,西城周长861米。全城北面为双城双壕。东城内还有内城。内城周长471米,外壕宽16米。内城在构筑上最大的特点,是和汉武帝时徐自为所修边陲城、障相似,有马面的建筑。据报道说每五六十米就有马面一座。详情尚未公布。

(五)西南夷的石碉

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在秦、汉时隶属于蜀郡,居住着当时称为冉夷的少数民族。汉王朝中央将他们和西南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泛称为西南夷。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前111),在此置汶山郡。宣帝时由西部都尉管辖。这里“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邛笼”,即近代的碉堡。唐高宗李治的太子李贤注《后汉书》时,注“邛笼”说:“按今彼土夷人呼为雕也(当时字书无碉字)”。三国时称为“石门”,隋时称为“石巢”。这是一种具有军事性质的防御工程,并非如有的人认为的仅仅是一种石砌住房。《隋书·附国传》对此叙述得较为明确。它说:“附国者,蜀郡西北二千余里,即汉之西南夷也。有嘉良夷(即冉夷)即其东部,所居种性自相率领,土俗与附国同,言语少殊,不相统一。其人并无姓氏”。他们“无城栅,近川谷,傍山险。俗好复仇,故垒石为碟而居,以避其患。其石巢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丈余,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石巢上方二三步,状似浮图(塔)。于下级开小门,从内上通”。又据史籍记载,诸葛亮出祁山时,曾命大将张嶷率军攻汶山“叛羌”,当地少数民族于隘要之地,筑建石碉,在碉上堆积石块,用以掷击蜀军,接近石碉的士卒,被石击中,“无不糜烂”。张嶷见强攻难下,后改为政治说服,才终于争取该族各部落归附。后至清乾隆时,清军进攻大小金川,该地少数民族,也是据守石碉与清军战斗的。

在理县、汶川、茂汶以及马尔康等地区,至今仍有大量的这种石碉,也有不少古代石碉的残破遗迹。碉墙全为石块砌筑,结构简单,但极为坚固。有些古代石碉遗迹,经过地震及长时期的风雨侵蚀,至今仍屹然峙立。据实地考察,石碉有不同形式。有的粗大,最高不过三四十米,多为八角形。有的细高,可达六七十米,多四角形。一般底部直径约为10米左右,门开于距地2米的位置,用梯出入。碉墙厚约1米,内分为若干层,顶部有的筑有类似雉堞的边墙;有的筑有木结构的楼房,并用木材构筑一至两层凸出于碉墙外约1—2米的平台,类似近代楼房的凉台,似用于消灭碉下死角。康定瓦泽乡义子甲布遗址,有一由3个八角石碉连接而成的大石碉,有通道可以互通。石碉位置,多在峡关要道,悬崖陡壁之处。居民稠密的聚居点,也筑有石碉,如丹巴的格宗一大居民点,共有石碉10座,分布于山坡之上。

藏语称这种石碉为“赞宗”,据《藏文大辞典》解释为:堡垒、碉堡。若尔盖人称为“劳扎”,劳为舌头,扎为界限,即看守边界之意。这种石碉,只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大渡河岷江流域及云南北部少数民族地区有,内地及西藏、甘肃、青海等地则无发现。汉代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的石碉,是我国兵垒发展史上最早的碉堡。

秦代长城

战国末期,正当秦始皇积极进行统一战争,中原地区战争方酣之时,原来被赵将李牧歼灭10万余骑、远遁漠北不敢侵扰赵边的匈奴,乘秦、赵无暇顾及之机,向南扩展。至秦始皇消灭六国之际,匈奴已南逾阴山,越过黄河,占领了河南地(内蒙古河套地区)及其以东的九原、云中诸郡部分地区,并不断抢掠陇西、北地、上郡各地,不仅劫掠人畜财物、破坏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而且也严重地威胁着秦都咸阳及整个关中地区的安全。

秦始皇在灭六国后的第一年(前220),即亲自到西北边陲地区进行视察。由咸阳出发,先至陇西郡(甘肃临洮),然后沿秦昭王长城走向,巡视了北地郡(甘肃庆阳西南)及鸡头山(宁夏隆德东)地区。回咸阳后立即派内史蒙恬率一部兵力进屯上郡(陕西榆林南),负责西北边防,并进行北击匈奴、收复失地的战备工作。

秦始皇在二十八年、二十九年(前219、前218年)连续出巡内地,视察了原韩、魏、齐、楚及赵国地区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如下令“坏诸侯之城”,即毁掉妨碍统一的、原各国所筑内地长城军事据点,以及“收天下之兵(兵器),聚之咸阳,销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防止人民用以反抗秦王朝。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再次巡视北部边疆,先至碣石(辽宁绥中东南),尔后沿原燕长城和赵长城走向,经右北平(天津蓟县)、渔阳(北京密云西南)、上谷(河北怀来东南)、代(河北蔚县东北)及雁门(山西右玉东南)各郡到达上郡。在向蒙恬了解了当面敌情及战备状况后,认为中原局势已经稳定,平定百越的战争也已接近尾声,于是决定将战略主要方向转向威胁最大的匈奴,下令蒙恬率军30万进击匈奴。他的作战指导是首先收复河南地,尔后再北渡黄河,收复高阙、阴山,将匈奴驱逐至阴山以北地区。

当年冬收复了河南地,次年春主力由九原(内蒙古包头西)北渡黄河,迅速攻占了高阙、阳山(狼山)及阴山地区。另一部秦军西渡黄河,也攻占了贺兰山,匈奴北逃漠北。秦始皇在阴山地区设置了34县,重建九原郡,又迁内地居民3万到北河、榆中(内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一带)屯垦。为巩固北部边陲防务,防止匈奴再度入边袭扰,根据匈奴骑兵机动性强、来去迅速的特点,沿袭战国时秦、赵、燕的国防战略方针,修建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浩大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三)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徒适戍以充之。……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历来不少学者,根据“可缮者治之”的记述,认为秦始皇时所修长城,主要是利用原秦昭王、赵、燕所筑长城,加以修缮和使其联结起来。其实,以当时情况推断,秦王朝拓地甚广,远已超出原来长城范围,如仍沿用旧城,则无法发挥应有的防御作用。特别是西段,尤其如此。秦昭王长城,现已经实地勘察证实,是由陇西向乐北经宁夏、陕北至内蒙古。河南地恰好弃置于该长城之外,而这个方向,又正是秦始皇的主要战略方向。假如仅沿用秦昭王旧长城,将蒙恬收复的河南地和新建各县及移民置于防线之外,根本不从军事工程的角度考虑加强这一主要方向的防御,似乎难以令人信服。当然,长城不是边境线,是根据战争的需要,选择最有利的地形而构筑的线式防御工程,一些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并不受长城的约束,在长城之外有县,并不奇怪,如陇西郡的木包罕县等就设于长城之外。但这种情况不过是个别的、或出现在次要方向的,秦长城确实掩护着极为广大的地区。再让我们来看看历史的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有“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筑亭障以逐戍人”的记载,这段文字表明了沿用秦昭王旧长城之说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事实上,秦长城不仅西段已由秦昭王长城向西推至黄河一线,就是北段,也并非仅将赵、燕长城联结起来,而是于赵、燕旧城之北地区新筑了近1000公里的长城。

关于秦长城西段的具体位置,由于尚未得到考古勘察的证实,各家之说,都是据古籍叙述推断而来。又因古籍文字极为简略,有的甚至相互牾,所以说法并不一致。我们认为这段长城主要是利用洮河和黄河为自然屏障,以亭、障为支撑点,堑削山崖,增修堤防,并联结各点而修建的线式防御工程,和周威王十八年(前408),秦简公沿洛河而修建的长城相同。对西而言,它是秦昭王长城的第一防御地带;对北而言,它是大青山南麓原赵长城防线的第二防御地带。它南起于今临洮,与秦昭王长城南端联结,沿洮河向西北永清、黄河与洮河交会处,再沿黄河经兰州、靖远、中卫、中宁、吴忠、灵武、陶乐、乌海、磴口,然后转东至达拉特旗以东,基本上与秦昭王长城北端相连。

位于内蒙古及河北境内的中段长城,过去大多认为是在张家口附近地区,将原赵、燕长城联结起来,并加以修缮,就是蒙恬所筑的秦长城。但通过近年来的考古勘察调查报告却可以看出,秦长城并不如此简单。它不仅利用了原赵、燕长城,而且还在其以北修筑了新的长城,形成大纵深、有多道阵地的防御工程体系。

中段长城的走向和具体位置是:最北一道西起内蒙古杭锦后旗西南的敖龙布鲁格附近地区(汉时为鸡鹿寨),向西北行,至石兰计山口(高阙)与原赵长城相结,由今固阳、原赵长城东端,继续向东延伸,经武川北至察哈尔右翼中旗一带。另外又从更北的四子王旗开始,向东经商都、化德、康保、太仆寺旗,越闪电河,再经多伦、围场、赤峰、敖汉旗、库伦旗进入辽宁境内。

秦长城的东段,尚未进行全面勘察,目前多数人认为是从辽宁阜新地区与愿原长城联结。

汉长城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导致秦王朝的覆灭。接着又发生了刘邦、项羽争夺全国领导权的楚汉战争,直到汉高帝五年(前202),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失败自刎后,汉高祖刘邦才重新统一了中国。与此同时,我国北部的匈奴族,也在冒顿单于领导下,以武力统一了我国北部蒙古,建立起一个东尽辽河、西逾葱岭、南临阴山、北抵贝加尔湖、有“控弦之士三十万”的强大奴隶制军事政权。公元前201年,冒顿率军南进,攻略马邑(山西朔县),“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山西太原)下”,深入长城之内三四百公里。刘邦亲率32万大军北上迎击因初战小胜轻敌,于次年初被包围于白登(山西大同东北15公里),几乎被俘,后以重礼行贿,才得以出围返回。汉王朝统治集团,重新估计了当时的形势,遂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实施战略防御。同时对内部采取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的措施,整军经武,积蓄力量,作战略转变的准备工作。经过文、景两代的休养生息,至汉武帝时,社会经济已有了大的发展。不仅“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且“众庶街巷有马,而阡陌之间成群”,有了进行战争和组建骑兵大兵团的物质条件。汉武帝于是转变战略,开始实施反击。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匈奴进攻上谷、渔阳,汉武帝为争取主动,采取了胡骑东进、汉骑西击的方针,派卫青等率主力部队由云中(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出发,沿黄河河套北岸西进,至高阙后折而南下,大破匈奴军,尽复河南地。于是“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这次主要是修缮秦沿黄河长城及高阙一线长城,其目的不是满足于既得胜利,据秦长城实施防御,而是为进一步夺取阴山山脉做必要准备。阴山山脉地区,“东西千余里,草木繁盛,多禽兽”,匈奴军“依阻其中,作弓矢,来出为寇”。不夺取该山,仍难真正解决边境的安全问题。为了彻底击败匈奴,汉武帝一方面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联合月氏、大夏和乌孙等政权,并“西置酒泉郡以隔绝胡(匈奴)与羌通之路”,一方面派卫青、霍去病等,率10万以上的骑兵大兵团,连续发动四次大的战役,远出长城之外两千余里,大破匈奴军,终于迫其“远遁,而幕(漠)南无王庭”。至此,作为匈奴南进的主要战略基地的阴山山脉,完全被汉王朝所控制。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为巩固已经取得的战果,汉武帝又下达了在阴山以北修筑长城的命令。

太初三年(前102),“汉使光录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而使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屯其傍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泽上。”这条长城因位于阴山以北、原秦长城之外,所以历史上称之为“武帝外城”。过去对这条外长城没有进行过实地考察,所以其具体位置与走向鲜为人知。有人认为“远及兴安岭山脉”。有人认为根本不是长城外的又一道长城,而是一条与长城走向相垂直的一条行军道路,这条道路因深入匈奴腹地,不久就被破坏了。有人甚至根本否认有这条外长城。近年经实地勘察,证实了这条外长城的存在。它是由两条近似平行的长城组成的复线长城。两城之间的距离为5—50公里左右。南面的一条起自武川县境内,西越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向西北方向延伸,进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北面的一条,东起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西经乌拉特中旗和乌拉特后旗,伸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再转向南与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汉长城相连接。

汉武帝在修建外长城的前后,随着军事力量的向西发展,由河西至西域之间也逐渐修建了长城。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元狩间(前122年—前117)“汉始筑令居(甘肃永登西北)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元封元年(前110),击破姑师,“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矣”。又《汉书·西域传》载:太初年间(前104年—前01)攻大宛后,“自敦煌西至盐泽(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根据这些记载看,这个防御河西走廊、保障“丝绸之路”安全的防御工程,是从永登直至罗布泊。但工程的具体位置、走向如何,它们是长城还是仅仅是烽燧列亭,从文献中难以得到明确答案。不过由于近年疏勒河流域大批汉简的出土,对这个工程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肯定,该工程的主体是长城,位置走向大致是由令居北至古浪有一段,又从武威经民勤至当时的休屠泽(民勤东北今已无)再转向西南,经永昌西去,经山丹、张掖、高台沿黑河、纳林河北上至额济纳旗(汉时居延);在北大河与纳林河交会处,另有一条向西的长城,经安西沿疏勒河过敦煌西至玉门关。至于玉门关以西至罗布泊,据实地考察,仅有绵延不断的烽燧线,没有长城。但发现过罗布泊后,沿库鲁克塔格山南麓、孔雀河北岸,西北经沙漠至库尔勒的丝绸古道旁,还有一条烽燧线,直至库车西北止。烽燧结构与甘肃境内的略同。

另外在河北承德地区、内蒙古赤峰地区及辽宁朝阳地区,近年又发现一条西汉时期的长城。其走向为西起隆秦汉长城示意图化县滦河南岸的郭家屯,向东南经隆化县城南,再东北行人内蒙古宁城境,沿老哈河上游支流黑里河,经喀喇沁旗进入辽宁建平境,转向东南至榆树林子的卧佛寺古城。这条长城的东段,即在辽宁、内蒙古境内约250公里的一段,城墙有石砌、夯土与土石结合三种形式。墙宽一般为3米左右,墙外有宽约3—4米的外壕。每隔1.5公里左右,建有一座敌台。台为圆形,直径约15—30米之间。另在城墙内外制高点上,共筑有120余座烽台;内侧重要地点,还筑有障城8座。河北境内的西段,绝大部分都和玉门关以西情况相同,只有烽台线,没有城墙。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公元127年,汉武帝在修缮“秦时蒙恬所为塞”的同时,“亦弃上谷之斗辟县造阳(内蒙古正蓝旗南、闪电河东)地以予胡”,可能就是那时又重新构筑的。

总的来说,汉武帝时所修长城,较秦长城更有所发展,除修缮了秦长城外,还增建了外长城和河西长城,总长度达到1万公里,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而且在主要战略方向上,都构成为多道阵地编成的大纵深防御工程体系。

同类推荐
  • 前秦猛士

    前秦猛士

    关中良相唯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时人相称已如此,而今几人能记得!
  • 落日之烈阳

    落日之烈阳

    一片虚幻的大陆,一些真实的人,当利益与现实碰撞,静待火花。
  • 诛佞记

    诛佞记

    明洪武十四年春。明太祖朱元璋将爱女安庆公主下嫁于壬戌年殿试二甲第一名进士——欧阳伦。欧阳伦小人得志,遂将青梅竹马的未婚妻——表妹弃遗。致授业母舅吐血身死,舅母自缢身亡,表妹悲愤交加、失心癫狂。洪武二十三年正月,欧阳伦置大明律条于不顾,公然对抗朝廷“盐茶国有,私人不得染指营运”的禁令,勾结湖广、陕西等地方官大肆运销。茶马互市、牟取暴利,且收受贿赂、侵吞赋税,阴买死士、杀人灭口。自洪武十六年始,欧阳伦即分别收受湖广史近山、云南邱汝昌等贪官的巨额贿赂。致洪武二十一年秋,云南曲源府大旱之年官府无钱粮赈灾,使曲源一地饿殍遍野,百姓聚众骚乱。
  • 从小兵到黄帝

    从小兵到黄帝

    大秦我的大秦我将以你为荣,我将把你重建你将是我的万世帝国
  • 惑国妖姬

    惑国妖姬

    世人皆知雪域少主无情,却不知她早心有所属,为了他甘愿双手沾满鲜血,为了他就算杀尽天下人又如何?
热门推荐
  • 玉龙吟

    玉龙吟

    其实,龙四公子只想好好的当他的云宣王,会友品茗,吟风弄月。可是,当现实击破了梦想,仇恨点燃了志向,在他与苏玉云的一步步谋划中,是谁的一生被他们覆灭,他们的一生又随何物飘摇……好吧,我先感谢国家…………求收藏啊求收藏~~~
  • 末阳九州制

    末阳九州制

    九州天空城,续集《末阳九州制》,热血,虐恋。生命的化身,月幕星神,降临人间,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相爱的两个人,苻蒾和末阳会怎样,鹰族的灾难能不能化解呢?期待吧。谢谢支持,上学快乐,学生党们!雪儿今年十三,大家敬请期待吧!
  • 大道君主

    大道君主

    大劫来临,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妖魔乱世,众神争锋。
  • 刹天纪

    刹天纪

    一个充满杀戮的位面,一个身怀惊天血脉的少年,确惨招天地嫉妒,在无尽压力下一步步崛起......
  • 缘音,这首曲为你而作

    缘音,这首曲为你而作

    叶缘音出生在音乐世家里,她从懂事起,一直接触着音乐,她希望自己能成为钢琴家。可好景不长,她的父亲出了意外去世了,她和母亲只能相依为命。虽然如此,但她仍然没放弃自己的梦想,她会完成自己的梦想吗?
  • 绝世狂枭

    绝世狂枭

    一个普通青年,出师后将会遇到什么事情呢?官二代......富二代...哼哼!!!!
  • 重生之找个人宠我

    重生之找个人宠我

    如果自己的人生再来一遍,你会怎样,也许有大作为,也许挥霍,但是有很多时候平平凡凡才是真,但是,重来的人生还是会有不同,心境变了,环境变了,身边的人变了,这样的生活中有酸甜苦辣,可是终归我可以自己掌握人生,可以改变自己想要改变的事。重生,也许就是幸福的开始······本来还在为自己的未来打算,结果却意外重生到小时候;本来不想恋爱,却意外的早恋,并被伤害;酒后吐真言,倾诉的对象却成了暗恋的对象;其实她的目标很简单,找个人宠自己,只是不知道会不会成功??????
  • 混帝之灵

    混帝之灵

    尊汐:曾今许诺一生,必定不朽,万世擦肩而过,只为诺言,相遇便是相守!
  • 鸾凤错:相思青萝〖全本已出版〗

    鸾凤错:相思青萝〖全本已出版〗

    苏影失去了所有的记忆,只记得那个给了她第二次生命的柳沁,苦苦等侯他七年。但等来的却是……苏影固守着自己的清冷淡然,却不敌柳沁越来越邪肆的冷笑,只能让自己越来越强大,来逼退这个居心叵测男子不断进行的身心攻陷。当苏影由青涩走向成熟,由清冷渐转凛冽,由落魄少年步入一方领袖,谁比谁更强大?谁比谁更辛苦?谁比谁更妖孽?
  • 霸道总裁:嚣张萌妻哪里逃

    霸道总裁:嚣张萌妻哪里逃

    青春期最大的烦恼,无非与学习、成绩有关,但乔伊诺最大的烦恼却是如何才能摆脱四个粘人的哥哥。原以为顾清恒能助她一臂之力“跳出火坑”,却不料顾清恒才是真正的龙潭虎穴。“喂!我已经跟你道过谦了,你还想怎么样?”乔伊诺警惕的盯着越靠越近的顾清恒。“你那是道歉的态度吗?”顾清恒不动声色的挑眉,道。“对不起!”乔伊诺瞪着他,咬咬牙低吼道。“你是在说对不起吗?我怎么感觉你在说滚蛋吧你!”顾清恒微微勾唇道。乔伊诺愣住了,他怎么知道她心里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