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10900000015

第15章 历代军制(6)

京军与地方军的编制

明朝的军队,分为京军和地方军。京军的主要部分是京营,它由全国卫所军队的精锐部队组成,平时宿卫京师,战时为征战的主力。据《明史·兵志》记载,洪武年间,京营有48卫,“士卒之数二十万七千八百有奇”。明成祖迁都北京,将京营的步骑军分为中军,左、右掖,左、右哨,正式建立五军营。同时,每年调河南、山东、山西、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及中都(今安徽凤阳)卫军16万至京师操练,称为班军,隶五军营。后来,得边外降丁3000人,又建三千营。另外,又建立一支火器部队,称为神机营。这三大营俱上隶五军都督府,称五府兵,共72卫,兵额大约35万至40万,加上隶属京营的畿辅驻军和京操班军,京营劲旅不减七八十万。平时,五军营习营阵,三千营主巡哨,神机营掌火器,战时扈驾亲征。除了隶属五军都督府的京营,京军中还有两支不隶五府的亲军。一支是侍卫上直军,洪武时有锦衣、旗手、金吾、府军、虎贲等12卫,后增至22卫,专门侍卫皇帝,归亲军都指挥使司统辖。另一支是宣德八年(1433)建立的腾骧、武骧等四卫军,专职供养马役,“听御马监官提调”。此外,还有一些既不隶五军都督府又非亲军的卫军,如武功等工卫(隶工部)和长陵等陵卫。

明代的京营制度,后来屡有更易。正统十八年(1449)的土木之变,京营精锐丧失殆尽。兵部尚书于谦一面补充兵员,一面进行改革。他认为三大营各有总兵官,互不统辖,号令不一,“临期调发,兵将不相习”,是一大弊端。景泰二年(1451),从三大营中选出精壮军士10万人,分为5营团练,名曰团营法。翌年,将团营军士增至15万人,分为10营团练。10营共设总兵1人,受兵部尚书节制。未编入团营的军士仍归三大营训练,称为老营或老家。团营的设置,乃是对三大营编制的一种改进。成化年间(1465—1487),又选精壮军士14万,分12营团练,命12侯掌之,称为选锋,余军称老家,以供役作。正德(1506一1521)时,调数万边军入卫京师,设东、西两官厅操练,于是边军又成为选锋,12团营反变为老家。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京营“见籍止十四万余”,经过改革,重新恢复三大营的建制,只将三千营改称神枢营,设总督京营戎政(武臣)和协理京营戎政(文臣)统辖,并募兵4万,“分隶神枢、神机”。此后,募兵数量不断增加,逐渐取代京营担负起征战的重任。

地方军的主要部分是地方的卫所军队。洪武、永乐年间组建的数百个卫所,除驻扎在京师的京营、侍卫上直军、四卫军和工卫、陵卫外,其余均为地方卫所。地方卫所的军队皆统于都司而上隶五军都督府,分别驻守在北方的九边、东南的海防要地和内地的军事重镇。后来,江南军士多用于漕运,江北军士多作为班军,进京操备,驻守九边的边军人数虽多,但分路把守,势分力单,“一旦有警,全借京兵”。募兵制广泛推行后,地方卫所军的作用也逐渐为募兵所取代。此外,洪武、永乐年间,周边少数民放地区归附后,明政府又陆续在当地设立羁縻性质的番夷卫所,“官其长,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官,赐以敕书印记,”。计有“番夷都指挥使司三,卫指挥使司三百八十五,宣慰司三,招讨司六,万户府四,千户所四十一,站七,地面七,寨一”。番夷卫所不隶五军都督府,而归兵部的职方清吏司管辖。

明朝的地方军还包括名目繁多的民兵。内地各府县有民壮、乡兵,边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有土兵、达军、狼兵、士司兵,各地的盐徒、矿徒、僧徒也有各种名目的兵勇。民兵有佥派的,更多则是召募的,皆不入军籍。他们对维持地方治安起着重要的作用。“边省凡有攻剿”,明廷往往“就近调用民兵、土兵,故饷省而易集”。

军饷与屯田

明朝的军饷,依靠“屯粮”、“盐引”、“民运”和“京运”四个途径来解决。“屯粮”指由军屯士卒交纳的税粮;“盐引”指用盐引换取的商屯粮;“民运”指从民田上征收的税粮;“京运”指由户部太仓库拨付的存银。

明朝前期的军饷,基本上由“屯粮”和“盐引”解决。明朝建立后,明政府曾大规模推行军屯和商屯。开国之后,明太祖即“令军士屯田自食”,要求卫所军卒,一部分负责戍守,一部分从事屯垦。具体的戍守比例,开始没有统一的规制,洪武二十一年(1388)规定:“凡卫所冲要都会及王府护卫,军士以十之五屯田,余卫所以十之四。”洪武二十五年改定全国卫所皆以十之七屯种,十之三守城。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又规定边地卫所“每百户止选老弱三十名下屯,替回精壮守城”,即七分守城,三分屯种。这样,就形成了内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边地七分守城、三分屯种的制度。不过,各地执行情况千差万别,“又有二八、四六、一九、中半等例,皆以田地肥瘠、地方缓冲为差”。每名军卒种田五十亩为一分,又或百亩,或七十亩,或三十亩、二十亩不等,并可得到耕牛、农具的资助,收成之后须向政府交纳赋税,叫做“屯田子粒”。初亩税一斗,建文四年(1402)改为“每军田一分,正粮十二石,收贮屯仓,听本军支用;余粮十二石,给本卫官军俸粮”。即亩税2斗4升。永乐二十年(1422)又改为亩税1斗2升,遂为定制。明初各都司卫所屯田数额高达896350.4顷。内地军屯“实收子粒,足以充军食之半”。屯粮不足的部分,由“民运”支付。边地卫所,屯田军卒比例较少,屯粮缺欠较多,如由“民运”支付,路途遥远,运费很高,于是明政府又大力提倡商屯。商屯就是朝廷利用对食盐的专卖权,招诱商人到边境地区出资募民屯田,把收获的粮食交给当地政府充作军饷,然后向政府领取“盐引”,到指定盐场支取食盐,贩卖获利。这就叫做“开中”法。洪武四年(1371)定中盐则例,规定商人按道里远近,交纳5石至1石不等的粮食,可向政府换取1小引(200斤)盐引。后来则例屡有更改,“率视时缓急、米直高下、中纳者利否”而定。由于商屯的发展,明政府“不烦转输”,便可“坐得刍粮,以佐军兴”。

宣德以后,由于官豪势要侵占屯田,将校侵暴屯卒,加以吏治败坏,军屯逐渐遭到破坏,屯田子粒逐年下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政府又于弘治五年(1492)令商人纳银代粟,“每引输银三、四钱有差”,商屯也随之废弛。再加上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大批破产流亡,政府从民田上征收的赋税不断减少,军饷开支只得仰赖于国库。从正统开始,明廷便需按年补助边镇守军的粮饷,称为“年例”,由京运支付。后来,随着募兵制的大规模推广,年例的数额不断增多。弘治年间,各边年例银约43万两,嘉靖时增至270万两,万历时高达480万两,此后仍不断增加。巨额的军费开支,成为明政府的沉重负担,最后弄到太仓银库空虚,入不敷出。到嘉靖后期,明廷只得采取饮止渴的办法,增加田赋,名为加派。从万历末年到崇祯十二年(1639),以辽饷、剿饷、练饷为名的几项加派,一共增赋1670多万两。超过常年岁入1倍以上。

清代前期军制

八旗和绿营军制的兴衰

八旗是满族社会特有的制度。清太祖努尔哈赤首创满洲八旗,清太宗皇太极又增编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明初,女真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每大部之内又分为若干小部。长期以来,“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战杀”,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从16世纪80年代开始,女真社会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广大人民盼望尽快统一,奴隶主也急需建立强大的政权,于是,生逢其时而又雄才大略的努尔哈赤,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登上了历史舞台。“只有强力才能解决伟大的历史问题”,而“强力的组织就是军事组织”。明万历十五年(1587),努尔哈赤开始采取一系列“定国政”的措施,万历十七年(1589),又分其军为四部:“一曰环刀军、二曰铁锤军、三曰串赤军、四曰能射军”,后来,又用黄、白、红、蓝四种颜色的军旗作为识别的标志。军队的基层组织是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牛录。万历二十九年(1601)规定,每牛录300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又将原有四旗扩编为八旗: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

八旗制度以兵民结合、军政结合、耕战结合为特点,实行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成年男丁皆可为兵的世兵制。初定以300丁为1牛录,由牛录额真统领,牛录额真之下设代子二人为其副职。将300丁分为4个达旦,每达旦由1个章京率领,章京之下设一个管文书的拨什库。又以5牛录为1甲喇,由甲喇额真率领。以5甲喇为1固山,由固山额真率领,固山额真之下设梅勒额真为其副职。汉语称固山为旗,八固山即称八旗。又称牛录额真为佐领,甲喇额真为参领,固山额真为都统,梅勒额真为副都统。后金天聪五年(1631)正月,皇太极向众汉官庄重宣布:“从今以后,凡汉人军民一切事务,悉命额附佟养性总理,尔众官不得违其节制”,于是开始创建汉军旗制,先成立“旧汉兵一旗”。崇德二年(1637)将汉军扩编为二旗,分置左右两翼。崇德四年(1639)又扩编为四旗。崇德七年(1642)又扩编为八旗。天聪八年(1634)先创建蒙古二旗,分置左右两翼。崇德四年(1639)又扩编为四旗。崇德七年(1642)又扩编为八旗。故满、蒙、汉各有8旗,共24旗,旗制大同小异。

清兵入关前,按统治者的需要和客观条件的许可,男丁抽几出征的比例是有变化的。但一般说来,“满洲出兵,三丁抽一”。蒙古也是“每三丁一人披甲”。而“汉人十丁编兵一名”。平均每牛录以60名为常数。满洲八旗的牛录丁数大致可以300丁计算,而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的牛录丁数一般是200名。总计清入关前,满洲八旗约310牛录,9.3万丁;蒙古八旗118牛录,约2.3万丁;汉军八旗164牛录,约3.3万丁。满、蒙、汉八旗共约592牛录,有14.6万丁。再加上清政权可以动员的其他壮丁,总兵力可近20万。

清兵入关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八旗的某些制度和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如每牛录的丁数减少至百余丁,而每甲喇的牛录数却有增加。旗主的实权被削弱,八旗全归皇帝统帅。八旗生计困难,牛录的军事职能削弱。

清朝统治者在全国建立统治后,按其战略意图,将八旗分为京营和驻防两部分,各10余万人。京营是首都禁卫军,又称禁旅八旗。其中由领侍卫内大臣率领的侍卫和亲军,负责侍卫皇帝,保护皇宫,称郎卫;由都统、统领、总统、管理大臣等率领的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军营、火器营、键锐营、神机营等,负责拱卫京师,称兵卫。驻防八旗由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率领,分驻于全国性的战略要地,负有镇慑地方,监视绿营,保卫边防海防的重任。除郎卫以直属于皇帝的正黄、镶黄、正白的满蒙官兵为主外,兵卫和驻防都由八旗满蒙汉共司承担,但京营巡捕营由绿营兵担任。京营八旗的分布是:镶黄旗在安定门内,正白旗在东直门内,镶白旗在朝阳门内,正蓝旗在崇文门内,以上四旗自北而东,自东而南,为左翼。正黄旗在德胜门内,正红旗在西直门内,镶红旗在阜成门内,镶蓝旗在宣武门内,以上四旗自北而西,自西而南,为右翼。城门守卫制度是以安定、德胜、东直、西直、朝阳、阜成、崇文、宣武、正阳为内城九门。除正阳门以八旗满洲、蒙古轮流当值外,其余八门各按八旗方位由满、蒙、汉官兵当值。外城共有七门,其中以镶黄旗、正白旗值东便门、广渠门,以正黄旗、正红旗值西便门、广安门,以正蓝旗、镶蓝旗、镶白旗、镶红旗值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外七门均以汉军当值。城门之外郊区,按八旗方位设营房,派兵日夜巡察。

绿营是清初根据明朝的边防镇戍制度,将明朝降军和新募汉兵改编而成的各省地方军,因以绿色旗帜为标志,以营为基本建制单位,故名绿营。绿营建立营制的第一个原则是因官设兵,故其兵因官分类:总兵所属称标兵,居中镇守,以备征调;副将所属称协兵,本镇冲要,率兵协守;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称营兵,城邑关隘,领兵专守;千总、把总、外委所属称汛兵,道路边境,分汛备御。第二个原则是因地设兵,故其兵数因地而异,虽属同级之官,同营之制,所属之兵众寡悬殊,甚者相差10倍。

凡标、协、营兵皆以营为编制单位,一般有1至5营,别以左、右、前、后、中营之名,惟汛兵不设营。汛兵由协、营分派出来,每汛数人至数十人不等。全国绿营兵60万左右,汛兵约占三分之一。总兵以上官员所统绿营亦称标兵,故除总兵的镇标外,又有八旗驻防将军的军标,总督的督标,巡抚的抚标,提督的提标,河道总督的河标,漕运总督的漕标等。

绿营本来实行募兵制,但承平日久,兵皆土著,父兄在营当兵,子弟为余丁备补。兵有缺额,按级升补,骑兵拔于步兵,步兵拔于守兵,守兵拔于余丁,不足再募于民。“绿营兵丁世代以食钱粮为业”,实际上已由募兵制向世兵制转化。

满蒙八旗以骑射为根本,在平川旷野冲锋陷阵是其长,而汉军八旗善用火器,围城攻坚和水上作战屡立战功。因八旗官兵为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汗马功劳,故清朝实行首崇满洲优待八旗的政策,在各方面都给予特殊照顾。但因八旗官兵脱离生产,贫富分化,斗志消沉,一代不如一代。自康熙平三藩之乱开始,八旗对绿营的依赖日益严重。至乾隆时,连皇帝也说,打起仗来,八旗不过随众行走,还不如绿营奋勇,深为可恨。这表明,八旗的战略主力地位已逐渐被绿营取代了。

绿营兵平时担负繁重的地方杂役,战时又为八旗打先锋,当后勤,而各种待遇又远不如八旗,处处受压制,加之装备落后,兵将不亲,自嘉庆初期五省白莲教起义以来,绿营也开始衰落了。

八旗和绿营是政府的正规军,称经制兵。除正规军外,清朝还有乡兵。“乡兵始自雍、乾,旋募旋散,初非经制之师”,自嘉庆镇压白莲教起义,“乡兵之功始著”。由于八旗、绿营的战斗力逐渐衰落,乡勇的地位日益重要,军政大权也随之由满洲贵族手中向汉族地主阶级手中转移。

中央和地方的军事领导体制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政权机构以满洲贵族为核心,以满汉地主阶级的联合统治为基础,中央集权达到空前的高度。其军事制度既因袭历代王朝旧制,又保持本民族的传统特点,具有民族压迫和集权专制的封建性质。最高军权由皇帝掌握,皇帝年幼未亲政前,暂由摄政王代理。协助皇帝执掌军政机要的机构,雍正前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后来是军机处。兵部名为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实权不大。议政王大臣会议创始于努尔哈赤时期,具有八旗旗主共主国政之意。清报告文学关后,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议处,或廷议,或议后复奏。康熙、雍正时期,由于旗主势力的削弱,皇权的加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衰落,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终被废止。早在康熙十六年(1677),康熙帝就选亲近翰林入南书房当班,替他拟谕旨,发布军政命令等。雍正时,因西北用兵,急需一个得力的机要班子,故于八年(1730)成立军机处。其主要职责是“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自成立后,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削弱了内阁的职权。直到清末宣统三年(1911)四月,实行责任内阁制时,执政长达180余年之久的军机处才被废止。

兵部成立于天聪五年(1631),入关后为管理全国绿营兵籍和武职官员的机构。八旗则主要由八旗都统衙门管理。军机要务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负责,所以“名为兵部,但司绿营兵籍武职升转之事,并无统御之权”。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兵部改为陆军部。

绿营以一省或数省为军区,省内最高武官是提督。提督有陆路和水路之分,也有水陆兼任的提督,或由巡抚兼任的提督,每省一至二人,管理一省军政,其办事机构是提督衙门。一省之内又分若干镇,每镇由总兵官统领,各镇守一方,其办事机构为总兵衙门。总兵也有陆路和水路之分,也有水陆兼任的,每省二至六人,惟东三省不设绿营,故无提督和总兵。提督对各镇总兵有统领权,但无征调权。全国性的征调权属皇帝,地方性的征调权由中央分寄于地方最高文官总督和巡抚。分统各镇的总兵受督抚和提督的双重节制。康熙皇帝说:“武官久任非善事。”为防止绿营中的中高级武官久擅兵权,骄纵不遵国法,造成尾大不掉之势,清政府一方面实行兵皆土著,将皆升转,回避原籍,丁忧请假等制度,使兵将分离;另一方面又通过集权分寄,以满治汉,以文督武,大小相制等政策,使官官相制,从而巧妙地将各省兵权归集中央。

装备、训练、后勤

清朝统治者自诩“以武功开国,弧矢之利精强无敌”。然而,时当火器逐渐代替冷兵器的伟大转折时期,由于社会生产的落后和清朝统治者的保守,清军的武器装备,尤其是火器的发展,始终非常缓慢,用来镇压国内之敌尚有余力,用来抵抗外敌入侵就显得落后,力不从心了。

总的说来,清军的装备是:金、鼓以示进退之节制,海螺以定早晚之聚散,旗纛以一瞻视,甲胄以卫身体,器械以制敌人。各兵专习者为弓箭、鸟枪、火炮、藤牌,兼习者为长枪、大刀、挑刀。水师则除火炮外,仍兼习排枪、钩镰枪、标枪、火箭。马兵每名马1匹,甲胄1副,弓箭1副,囊楗1个、箭40枝、腰刀1把。步兵有甲胄1副、腰刀1把。弓箭兵有弓箭1副、箭30枝。长枪兵有长枪1枝。鸟枪兵有鸟枪1枝。武官的装备各按其官品级别规定,战马、箭数等多少不一。骁骑营、护军营、前锋营、火器营等的装备也不一致。总的说来,八旗兵的装备比绿营兵的精良。

清初各处营伍所用器械向来无一定之例,往往以本部武官的爱好和习惯为转移,故士兵武艺难以精专。雍正五年下令各省将军督抚提镇要“因地制宜,酌定规制,永远遵奉”,自此各省驻军所用器械归于统一。根据雍正的旨意,清政府规定内地各省与沿海沿边各省的装备因地而异。如山东省,弓箭、鸟枪、炮、藤牌、长枪、大刀均系通设之械,每兵百名分作十分,其中弓箭三分、乌枪五分、藤牌一分、长枪一分,此外别设炮手专习演放,不得擅自更换。山西省每兵百名分作十分,其中弓箭六分、鸟枪四分。福建省陆路各营,每兵千名分作20队,其中弓箭马兵4队、弓箭步兵2队、鸟枪兵10队、炮兵1队、藤牌兵1队、长枪兵1队、大刀兵1队。

军器制造以实用为主,式样有规定,给发有定数,简阅有定期,年久朽损或出征残缺者及时修补,多余的武器存库备用,私卖私典者依法处置。军器一般由兵部定式后移交工部制造,按名给发,也有少数自备的。鸟枪一般不许民间私造私藏,子母炮等只许八旗兵使用,不准绿营兵制造和使用。清兵入关后,其火器的发展方向是轻型化,以满足国内需要为目的。对于某些很有发展前途的火器,如戴梓的连珠铳、伍连登的爆炸弹等,虽然引起康熙皇帝的惊喜,但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支持。由于清朝统治者对于前人的经验和西方的先进技术都重视不够,所以,在火器制造方面日益落后。各省炮位长短、大小、轻重不一,其制法亦互异。八旗和绿营的军器本有专官负责制造、保管和检查,但后来执行不严,形同虚设,以致军队装备逐渐落后,严重影响了战斗力的提高。

清军平时的训练因时因地而异。太宗天聪年间亲率八旗演习行阵,是为清代皇帝举行大阅之始。后来皇帝每年亲巡塞外校猎行围,三年举行一次大阅典礼,在京师南苑、玉泉山、王家岭等地检阅京营八旗。此外,京营训练各有定制。如正黄、镶黄、正白三旗亲军,每月分期轮流训练骑射二次,步射四次。八旗骁骑营每月习射六次。春秋二季还披甲练步射和骑射。春月分操二次,合操一次,秋月合操二次,仲春孟秋还要登城操习鸣螺。汉军每月练习鸟枪外,春秋月,每旗出炮10位,在卢沟桥试炮五日。春秋两季,四旗合操四次,八旗合操二次,初冬,各旗演习步围。

绿营训练方法是沿自明代的旧法,以所谓连环法阵势为主,“平时较阅虽属可观,临阵打仗竟无实用”。其法是,每年秋季霜降日,绿营将弁率兵入教场,设军幕。中军建大纛于场中央,士卒披甲列阵肃立,统兵大臣传令合操,中军便扬令旗指挥,发炮三响,鸣角击鼓,步兵骑兵列队行阵,施放火枪,连环无间。同时也表演长矛、短刀、藤牌等武艺。平时也有小操、大操、合操、试炮、巡察、步围、步行等制度。乾隆五十年(1785),“以绿营阵法,向习两仪四象方园等旧式,无裨实用,改仿京营阵式,由提督颁发各标镇,如式教练,各营每月定期合操,并演九阵十连环之阵”。分散驻防应差的绿营平时训练最少,巡抚标兵也如此,只得抽空训练。绿营鸟枪兵照八旗火器营进步连环之法操练,统兵官习射以六力弓为度,习枪以迅速命中目标为度。尽管朝廷大臣和将军、提督、总兵等不定时地到各地营伍中巡视训练的情况,但总的说来,各地清军“甲仗旗帜尚属鲜明,而鸟枪骑射各种技艺则皆属平常”,“营伍整饬者少,废弛者多”。由于清朝统治者顽固坚持“骑射、国语,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的观点,所以,对火器的装备和训练仍重视不够,严重影响了清军战斗力的进一步提高。

清太宗皇太极曾把入关前的八旗军制和明朝军制作过对比,他说:“明国小民,自谋生理,兵丁在外,别无家业,惟持官给钱粮;我国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先还之兵,俱已各理器具,治家业,课耕田地,牧马肥壮,俟耕种既毕,即令在家之人经理收获,伊等军器缮完,朕即率之前往。”由此可见,八旗军制兵民结合、耕战结合的特点,决定了其后勤供应必然是“军器、军粮使之自备”。又因当时后金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农奴制转化时期,抢夺明朝的人口和财物是战争的重要目的,所以,出征的八旗官兵,“家有奴者,不限多少,自以其意,甲骑偕行”,并且“各带子弟甚多”,这些随征的奴隶和子弟,既是预备兵,又是后勤兵,“随伊家主于战阵之间则奋力向前,到营则汲水造饭,夜则牧马匹”。八旗官兵“专为抢掠财物”而战争,必然通过以战养战来解决其主要的后勤供应问题。因此,清兵入关抢掠时,一般只自备一月左右的粮料,入关后,全靠抢掠来维持供应和鼓励士气。

清兵入关后,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权,清朝统治者基本上禁止军队的公开掠夺行为,通过户部、兵部、工部的分工合作来解决军队的后勤供应。至于清军官兵及其家属的生活,主要靠其俸饷和旗地来维持,总的说来八旗待遇比绿营优越得多。如“八旗兵饷之制:前锋、亲军、护军、领催、弓匠长月给银四两,骁骑、铜匠、弓匠月给银三两,皆岁支米四十八斛;步军领催月给银二两,步军一两五钱,皆岁支米二十四斛;炮手月给银二两,岁支米三十六斛;由觉罗补前锋、亲军、护军者,月加银一两。教养兵月给银如步军之数,不给米。绿旗兵饷之制,京师巡捕三营,马兵月给银二两,步兵一两,皆月给米五斗;各省镇标马兵月饷银三两,步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皆月支米三斗”。

清军平时军费的开支,每年大约2000万两银,占清政府每年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左右。战争期间,又有行粮、装备、募勇、募夫、采买、赏恤、转运等项战时军费开支,平均每年约400余万两。平时、战时两项军费开支,用去国库收入的大半,因此,一旦财政危机,清政府就只有通过对地方厉行田赋考成、超额起解地方钱粮,鼓励屯垦,实行捐纳、加征多派,就地设法解决等办法来缓和危机,以确保战争供应。

为保证前线的军需供应,户部曾在某些前线省份设饷司,专司钱粮。后因奏销制度不完善,饷司官吏利用部规、仓规、加耗、口袋等项制度钻营射利,使需费倍于正额,民不堪命,故于顺治十一年(1654)将饷司撤了。以后前线的军需供应主要由户部、兵部的官员,与有关的地方官员联合负责,利用沿途的驿站、军台,募夫转输,运输工具有车、马、驼、船等。出塞远征,很难因粮于敌,故运粮尤艰。“康熙漠北之役,西路惟归化城满兵不恤驼马,中途馁匮。而宁夏镇兵以总兵殷化行有备无患,令多携而啬用,又亲相水草,恤马力,故虽行寇虏烧荒之地,而一军饱腾,且分余粮以济满兵”。“塞外运载,莫便于驼,一驼负米一石五斗,饮水不多,食草不择”。特别是沙漠地带,炮车、粮车行走十分艰难,很难按时将军需运到前线,最理想的办法是“改用驼负以行”。

边防与海防

清初,于各省边境扼要处设立墩台营房,有警则守兵举烟为号。寇至则挂席鸣炮报讯:寇至百人者,挂1席,鸣1炮;至300人者,挂2席,鸣2炮;至500人者,挂3席,鸣3炮;至千人者,挂5席,鸣5炮;至万人者,挂7席,连炮传递。后来又于“水陆孔道之旁,均设墩台营房,驻宿兵丁,传报紧急军机,稽察匪类,护送行人”。

清代在北部边境主要实行卡伦制度。卡伦是满语的音译,意为更番候望之所,即边防军事哨所。卡伦的职能是防敌入侵、保卫边境,管理游牧,监督贸易,捕盗缉私等。卡伦一般由当地的八旗驻防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帮办大臣、领队大臣等直接管理,在中央则由军机处、兵部、理藩院领导。卡伦按其任务的区别和设置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木兰围场卡伦、御营前卡伦、内地常设卡伦、添设、移驻卡伦、边境卡伦等。在以上各种卡伦中,数边境卡伦最重要。两卡伦之间立一鄂博(鄂博是蒙语的音译,即在无特殊标志的地带,以人工垒成的石堆为标志),作为两卡伦官兵会哨的地方。同时,边防驻军还定期派出官兵巡边,以随时检查和支援各卡伦的官兵。总之,北部边境卡伦制度,在保卫边防,抗击沙俄入侵方面起过重要的警戒作用。

南方边地设施则以贵州等地的碉堡著称于世。其制开始于嘉庆年间镇压苗族人民起义。傅鼐精练乡兵,遍设碉堡,以苗制苗,将起义镇压了下去。其法为:关墙则沿山涧建之,炮台则择冲要处筑之,哨台则于关墙之隙修之,卡碉屯堡则因地制宜,或品字式、或一字式、或梅花式。关墙以严边界,炮台以备堵截战守,哨台为巡逻了望之用,屯堡为边民聚卫之所,卡碉则战守兼用。防守兵丁有警出战,无事屯种,可进可退,能攻能守。

清前期的海防以防海盗为主。东三省、直隶、山东海域为北洋,江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为南洋。清初,沿明旧制,于沿江沿海各省设提督、总兵、副将、游击等官如陆营之制,设厂造船,编设外海水师,其船三年小修,五年大修,十年拆造。雍正时,令沿海总督、巡抚出洋巡视海疆,在天津成立满蒙八旗水师营。令福建、浙江水师除在本省洋面巡哨处,每年仍需到外洋会哨。乾隆、嘉庆时期,由于“沿海战船过于累重,不便捕盗,每届修造,需费尤多”。并且水师官兵“日久玩生,弁兵于操驾事宜全不练习,遇放之时雇用舵工,名为舟师,不谙水务”。于是下令,将旧式战船“俱仿商船之式改造”,水师官兵“勒期训练,一切帆舵各技,务皆娴习。其最优者,不次擢用,惰者惩之”。虽然清朝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挽救措施,但海防力量并未有多大加强,而其衰败之势却不可遏止。

武科、军政、回避

(一)武科考试

清代的武科考试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种,简述如下:

童试:参加武科考试的人,凡初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武童。一武童三年一考称童试。童试必须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三关,中者称武生或生员。武童应试,或由本县之武举、武弁、武生各教习将所教之武童姓名开明具结作保,或由本营参将、守备印结并五童互结。他省武职与本省员弁之随任子弟,须归本省应试,不许在所任地方应试。县试由知县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学政主持。县、府两试监考较松,院试较严。学政是文官,故由该省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在副将、参将、游击中,就近选派一名外省籍贯的武官,协助学政主持院试。这位武官必须严格回避与本地人员的交往,以防作弊。童试分三场考:头场马射,驰马发三箭,全不中者不续试;二场步射,连发五箭,仅中一箭者不续试,再试者先试硬弓,次试刀石。头场二场又称外场,第三场称内场,主要是默写武经(即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李靖问对、黄石公三略,姜太公六韬等)。八旗武童外场,在京师由副都统一人会同顺天府学政主考,奉天及各省驻防八旗,由将军委协领一人会同本省学政主考。

乡试:武生在本省省城应考称乡试,三年一科,子、午、卯、酉年为正科,每逢庆典为恩科。乡试中者称举人或武举。顺天外场由皇帝派大学士、都统四人为考官,内场派翰林院官二人为正副考官。各省则以都督、巡抚为监临主考官。

会试:每逢辰、戌、丑、未,各省武举按期赴京师向兵部投呈应试称会试。恩正科与文会试相同。会试由皇帝选派大学士、都统四人为外场考官,从内阁、六部等处选派二人为内场正副考官。

乡试和会试规制相同,武生、武举须具本省同考五人联名互结,方准入场。头场马射,树靶三个于道旁,每靶相距三十五步,驰马三次,发九箭,中二箭以上为合式。二场步射,以布侯为靶,在五十至八十步内,发九箭,中二箭以上为合式。然后开硬弓、舞刀、掇石,试其技勇。弓、刀、石各以头号、二号、三号分等考试,只有一二项得头号、二号者,方准入三场试策论。策即考兵书,论考儒学经典,后改考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可。

殿试:武举会试中式后,由皇帝选派六部堂官二三员,按会试原册弓、刀、石斤重号数,逐一复试,并派亲王、郡王临试。复试合格后,再由皇帝与众大臣亲试马、步、弓、刀、石各项,中者即为武进士。武进士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头名称状元,二名称榜眼,三名称探花。第二甲赐武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武进士出身。殿试一甲虽定制取三名,如难得其人,亦可缺额,只取一二人。清初规定,武状无授参将,武榜眼授游击,武探花授都司。二甲均授守备。三甲授署守备。雍正时规定,一甲授一等二等侍卫,二甲授三等侍卫,三甲选十六名授蓝翎侍卫,其余武进士以营卫守备在兵部注册选用。

武科乡会试对考官要求很严,与武生、武举有亲戚关系必须回避,否则考官革职,考生黜革。考官的身份在当地明确后,即不许归私宅住,必须住在离开考场较远的地方,禁止一切私交,以避嫌疑。

(二)军政

清代对武官的考核五年举行一次,称军政。考核的目的在于整饬纲纪,黜陟将弁。

凡遇军政之年,八旗武官由该管大臣将所属武职官员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开列四栏,填注考语。格式如下:

1、操守:分廉、平、贪三等。

2、才能:分长、平、短三等。

3、骑射:分优、平、劣三等。

4、年岁:分壮、中、老三等。

与此同时,该管大臣应将所属武职官员的履历,以及有无在军前行走、受伤、得功等情况注明,分别应留、应去,造册送部。凡有职任的武官,必须注有行止端方、弓马娴熟、管辖严肃、当差谨慎、不扰下属、给饷无虚等考语,方准荐举。对于有贪、酷、不谨、罢软、年老、患病、才力不及、浮躁的武官,必须纠参。

绿营武官凡遇军政之年,提督、总兵初令总督开报贤否,后改为自陈。乾隆时,由兵部列本缮具简明清单进呈,候皇帝裁决。副将以下的武官,初由各省布政使、按察使、守道、巡道,将其实际表现和履历,按文官大计例填注考语,拟定去留,再交总督、巡抚严加考核,确定官评,另注考语,并造册密报兵部。至于表现特别好或特别差的武官,则单独密报兵部。后来对副将以下武官的考核,又改由兼辖将领注考后,呈送总兵。不属总兵兼辖的,由兼辖副填注考语于五花文册,呈送总督、提督严加考核,决定去留,再送兵部。特别好或特别差的,仍另揭密报兵部。

考核绿营与考核八旗的内容相似,定以四格(即才技、年力、驭兵、给饷),纠以八法(贪酷、不谨、年老、有疾、浮躁、罢软无为、才力不及),于当年十月内将考核各册送兵部,再由兵部会都察院、兵科、京畿道核议,汇疏上奏。

军政考核后,提督、总兵贤者优叙,劣者罢黜,一切由皇帝决定。副将以下,优者以卓异荐举,贪酷者革职提问,不谨、罢软者革职,年老、患病者休致,才力不及者降二级调用,浮躁者降一级调用。

除五年一次军政外,绿营副将以下各官,还有二年半甄别之制,即军政后二年半,各省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将其所属副将以下各官具疏奏闻,部复得旨后,荐举的予记录,纠劾的议处。

(三)回避

清代的文武官员回避制度,是清政府为了防止官吏利用亲族、同乡、师生等关系,结党营私,破坏法纪的一项重要制度,在维护中央集权方面,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现将武官回避制度简述如下。

1.亲族回避

由宗族血缘和姻亲关系形成的亲族,是结党营私的最有利条件,故列为回避之首位。清制规定,文职,京官三品以上,外官臬司以上;武职,京官副都统以上,外官总兵以上,其亲子弟,均不准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兵部,尚书以下,司官小京官以上,凡亲伯叔兄弟同衙者,令官小者回避,系同官则令后至者回避,其余均令子孙回避。父兄现任三品京堂以上官,及外任总督、巡抚者,其子弟俱令回避。拣选大臣及乡试会试考官,如与被拣选之人及取中者有亲族关系或师生关系,亦应回避。属官于上官,有钱粮、盗案、考核、贤否等项,属其管辖,若系同族,虽服制已定,而聚族以处者,令官卑者回避。至支分派远,散处各省各府,籍贯迥异者,不必回避。若在五服之内,虽住处不同。仍令回避。其外姻亲好之父与兄弟,妻之父与兄弟,己之女婿与嫡甥,均令官卑者回避。如有应回避不行申报回避者,降一级调用。八旗满洲从前无回避之说,后来也规定,八旗官员补用外任者,五服之内的亲族也必须回避。

2.本籍、寄籍回避

官员的本籍和寄籍,因亲朋好友最多,地理风俗最熟,涉及本身利害关系的事也最复杂,往往是以权谋私的理想地方,故必回避。清制规定,武职官凡属月选均回避本籍、寄籍。陆路题补官,副将、参将回避本省;游击、都司先尽他省人员题补,无则准以本籍五百里外人员题补;守备以隔府别营人员题补。水师副将回避本省;参将先尽他省人员题补,无则以隔府别营人员题补;游击、都司、守备均准以隔府别营人员题补。河营将备皆不避本省。营千总、把总不避本省。

3.本营回避

本营兵丁拔补为千总、把总时,必须回避本营,但可在左、右、前、后营中互相拔补。

4.本哨回避

本哨兵丁拔补为千总、把总时,如在独营地方,必须回避本哨,但可在本营左哨、右哨,或前哨、后哨内调拔。

5.任所回避

武职置产业必须回避住所。罢任后,如武职官原籍既无产业又无宗族可归,愿去任所入籍者,副将以上;由总督、巡抚具题请旨,参将以下报兵部,获准后方准入籍置产。

6.边疆苗疆的回避制度

边疆苗疆各官亦应回避本省,但地方既属紧要,用人稍当变通。如遇员缺,令各省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先尽外省之人拣选胜任者题补,如无,则照豫保之例,陆路都司以上,于本籍五百里外,守备于隔府别营,均准其题补,咨送兵部引见,恭候钦定。如再不得其人,则由兵部将卓异荐举保列一等证名之人,开列请旨简用。

从上可见,回避制度对于高级武官、陆路武官、内地武官较严;对于中低级武官、水师河营武官、边疆地区的武官较松。

军纪、军功、优抚

(一)军纪

八旗、绿营军纪,初创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完成于雍正和乾隆时期,大致可分为扎营、行军、战场三大类。

扎营纪律规定:兵丁在营内乱走,高声说话,白天犯者,八旗兵鞭五十,绿营兵棍责四十;夜间犯者,若引起乱营,立即斩首。看守营门时,无故私放外人进入营地者,八旗兵鞭七十,绿营兵棍责六十,若对敌时犯者斩。兵丁在营,敢在该管官面前妄行,或动作骄慢无礼者,插箭游营。

行军纪律规定:兵行各按队伍依次而前,无论道路平坦窄狭,后队不得越过前队,违者,八旗兵鞭五十,绿营兵棍责四十,仍插箭游营。官兵沿途欺压民番,恃强买卖,掠财物,毁民房、淫污妇女者斩。兵行遇有草地方,当陆续行走,如有不顾队伍混行,致践踏草者,八旗兵鞭一百,绿营兵棍责八十。

战场纪律规定:战阵之际,听掌号击鼓鸣金为进止,如有闻声不进,闻声不止者,斩。归阵须奋勇前进,如有回顾畏缩交头接额私语者,斩。将军密传军令,如转传之人将其中要言私自增减,并将疑似之言添造者,斩。将军授紧密军令,如敢私告他人以致私扬误事者,斩。将军、参赞大臣、领兵提督、总兵等官密议军情时,如敢私行窃听,即系泄漏军机之人,犯者,斩。差往探听敌军形势,如有畏缩不往,诡称已到彼处,以少报多,或以多报少,探信不实,贻误军机者,斩。官兵杀良冒功者,斩。

乾隆十三年(1748),针对高级将帅糜饷老师现象日益严重,又特定将帅军纪三条:统兵将帅苟图安逸,故意迁延,不将实在情形具奏,贻误军机者,拟斩立决。将帅因私忿妒嫉推诿牵制,以致糜饷老师,贻误军机者,拟斩立决。身为主帅,不能克敌,转布流言,摇惑人心,倾陷他人,贻误军机者,拟斩立决。

制定军纪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士气,保证战斗力,使广大官兵知道与其伏法于误事之后,不如捐躯于临事之时的道理,从而牢固地树立死敌者荣,死法者辱的观念。但是,政治的腐败必然导致军纪的败坏。清朝中期,清军“一旦有事征发,其能知纪律,陷阵冲锋者,寥寥无几,不得不募民充勇以供调发”。

(二)军功

清军将帅战功卓著有特优叙者,由兵部覆议奏请随时酌定。其他有功官兵,由统兵将帅造册报兵部后,兵部核实功绩,分为五等。八旗官兵给印轴,称功牌。应授世职者移咨兵部,甄别授之,自云骑尉始按功递加。未至授世职者,由兵部注册,仍令图功,准其积算。绿营官兵第功议叙者,称功加。立一等功者,准功加一等,记录二次;二等功,加一级,记录一次;三等功,记录三次;四等功,记录二次;五等功,记录一次。立功多者,积算授世职。自提督有功加十等,至千总有功加二十四等者,皆准给一云骑尉。文官军功加一等者,准加一级。凡叙功不实者,依法惩处。

八旗官兵攻城,视城之大小,攻之难易,分等次授世职。凡攻寨堡,视其大小与城之等次相较而议功。八旗官兵攻克城堡,除授世职外,还以府、州、县、卫、所为等次给赏银。八旗官兵攻战时,敌人掘堑排栅坚固难克,有能越众前驱,众军随进克敌者,第一人赏银一百两,并咨吏部授世职。与敌交锋时,有冲锋在前,本旗大队随进克敌者,第一人赏银五十两,给本旗前进一等功牌。与敌对阵,八旗官兵力战,敌仍不退,执纛人有能鼓勇前进克敌者,第一人赏银一百两,并咨吏部授世职。遇水战时,八旗官兵能登敌舟杀敌有获者,视舟之大小分为三等。一等舟叙五人,第一人赏银二百五十两,并授世职。

绿营官兵用云梯攻城,分别等次授职。克府城者分五等,一等叙五人,第一人授参将。凡强敌在前,阵坚垒固,能倡众胜敌者,叙三人,第一人赏银五十两,授守备。遇水战,能超登敌舟有获者,分三等,一等舟叙四人,第一人赏银一百两,授都司。

清军官兵招降敌人和难民,也有军功奖赏。

(三)优抚

清朝统治者视八旗为国家根本所在,实行一系列优抚政策,如增加兵额,恩赐饷米,官给马匹、器械,赎回旗地,免其借贷,赏给婚丧银两,天灾或大典皆赐银米,年老告退之官优给俸禄,等等。例如,八旗一二品武官,因老病自行奏请休致,奉旨令原品致仕者,该旗将其军功及食俸年分查明,或给全俸,或给半俸,具类请旨。若非自行奏请,而是特旨令其休致者,不给俸禄。三品以下官员,有年至六十岁以上因老病告休,曾经出征打仗受伤及有功牌者,请旨令其原品休致,给与全俸。其出征并未,打仗及无功牌者,请旨令其原品休致,给与半俸。官兵身故后,无论其妻年岁及有无子嗣,凡情愿守节者,该管官具保,给与半俸半饷一年。若食半俸半饷的官兵身故,其妻仍给半俸半饷。阵亡官兵寡妇无嗣,或子年幼,无钱粮者,给其夫俸饷之半,养赡终身。如其子长大当差,其银米已足抵寡妇所食半俸半饷,则停其支领。前锋、护军等,曾在军前立功,因老病告退,每月给银一两,米一斛,身故后,其妻可照领一年。若未立军功,又无所依靠者,每月给银一两,身故后,其妻可照领一年。出征官兵阵亡或受伤病故,预借银两可具奏免还。

前锋校、亲军校等,喜事给银十两,丧事给银二十两。马甲等,喜事给银六两,丧事给银十二两。步军等,喜事给银八两,丧事十六两。

绿营官兵阵亡,提督给银八百两,都司给银三百五十两,把总给银一百两,马兵给银七十两,步兵给银五十两,余丁给银二十五两。阵伤兵丁,头等伤赏银三十两,二等伤二十五两,三等伤二十两。兵丁阵亡病故,子弟可入营顶补,若无则给家属半饷,每月银五钱,米三斗。在军营病故官员,家属无依靠者,给半饷。兵丁喜事赏银二两,丧事给银四两。绿营官兵退休俸饷,以服役年限和出征效力为依据,分等给与。如提督、总兵,老病奉旨原品休致,六十岁以上,打仗受过伤的,可给全俸,年五十以上的,可领半俸。若出征打仗杀敌捉生各项俱全的,年五十以上,也可领全俸。若是上司勒令休致的,不给俸。若该员打仗受伤在三处以上,不论告休、勒休,皆可领半俸。兵丁出征受伤致残退役者,有子弟在营,则月给饷米三斗,无则给守粮一分。千总、把总、外委打仗受伤三处以上,年五十以上者,给岁粮一分。总之,同是优抚,八旗比绿营的待遇优厚。

同类推荐
  • 少年游乐山

    少年游乐山

    该作品讲述的是隋唐时期,在暗潮涌动、诸侯纷争的历史条件下,以一个流落江湖却率直随性、快意恩仇的女子为代表的少年豪侠扶危济困、解救苍生的壮志义举。该作品中的诗词歌赋、对联骈文均是作者原创。
  • 明朝谁来过

    明朝谁来过

    一个学生意外卷进几百年前的元末明初历史大战,故事的主人公能否在这乱世之中存活下来?
  • 春秋左传(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春秋左传(中国古代经典集粹)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 卿本木匠奈何做官

    卿本木匠奈何做官

    清朝的贪官穿越到明朝天启年间当清官的故事
  • 西域南海史地探索

    西域南海史地探索

    本书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西域(中西亚)、南海(东南亚)的历史地理研究。作者别具只眼,运用古今中外大量资料,对他人容易忽视的文化现象、政治事件等诸多方面,作了饶有趣味的考证研究。
热门推荐
  • 封皇战记

    封皇战记

    穿越不等于重生,穿越不等于强者,穿越同样不等于金手指.....一次意外的穿越,少年谢宸开启了异界之旅,是平淡还是传奇,是弱者还是强者,传奇的齿轮滚滚而来,剑与魔法的传奇由他缔造!
  • 芙蓉望秋月

    芙蓉望秋月

    人生两大憾事“来不及,回不去”ps:怕雷勿进ヽ(?ω?`)ノ=з=з=з
  • 李小宝的变异之旅

    李小宝的变异之旅

    他叫李小宝,他是时代巨人的独生子,却因遥不可及的父爱,离家出走;他是源基因完美融合的第一人,一次次通过基因变异挑战昊天星球的生存规则;他即是五系法师又是破魔者,同时兼具战神和死神的顶级体质;他尝尽友情,爱情,忠诚与背叛,终无法填补内心深处的缺憾。然,岁月流逝,归路已断……
  • 王牌神使

    王牌神使

    神使是什么东西?你让我当我就当,那我岂不是很没有面子。什么?均衡三大宇宙,维护世界和平?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那什么,我考虑一下...什么?月薪过万,包吃包住?别说了,我干!
  • 学渣称霸

    学渣称霸

    哈哈跟着一屌丝学生称霸全世界,闯仙侠,灭诸神这都不是事
  • 安塔拉传奇(第七部)

    安塔拉传奇(第七部)

    安塔拉(525—615)是阿拉伯蒙昧时期的悬诗诗人之一,被尊为阿拉伯古代文武双全的完美英雄骑士。《安塔拉传奇》在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是一部与《一千零一夜》齐名的民间故事。由于主人公是阿拉伯族王与黑奴所生,所以被百姓视为私生子。他一生重要的活动就是向堂姝阿卜莱求婚,但因出身门第而屡遭磨难。与此同时,安塔拉武功超群,一生屡屡拯救本部族于危难之中,成为游牧民族的理想英雄。全书情节跌宕起伏,在铁马金戈、血火交织的浓郁氛围中,突出了安塔拉的勇敢和冒险意识,集中体现了蒙昧时期阿拉伯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
  • 喜相逢

    喜相逢

    自从大理寺少卿纪大人上任之后,江月不得不每日提醒自己——不要惹纪大人!千万不要惹纪大人!“大人,您不觉得卑职还不错?”“嗯,比衙门口那两个石狮子强一点——能跑,会跳!”女扮男装小官差VS高岭之花纪大人!
  • 末世重生之尸妃萌萌哒

    末世重生之尸妃萌萌哒

    烈焰中亡,绝地重生;生死之线,亡命之徒。本欲复仇,安渡一生。不料为情所困,为世所恨,陷入蛛网,无力回天。恨我之人,我恨之人,终将消亡!心冷何妨?弑尽天下!我本尸后,何足为惧?我本强大,世事如何能困?我是奚尔岚。烈焰中绝望的心,在此重生……
  • 英雄联盟之冠绝天下

    英雄联盟之冠绝天下

    一枚平凡高中生,三十天从白银杀到国服第一,独占王者鳌头。但他为人低调,不喜抛头露面,日常默默殴打着众多知名选手。可是…S5世赛上,中国队又扑了…于无数人面前,他当时就怒了!“从S6起,世界冠军改由中国队包揽!”
  • 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

    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