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00800000005

第5章 千古疑案(4)

隋文帝为何实行一夫一妻制

中国古代的封建帝王不仅富有五湖四海,也占有很多美丽的女人。民间曾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说法,帝王过的是一夫多妻制的生活。杨坚像早在周朝时期,就有这方面的规定,《礼记·昏义》记载:“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照此规定,天子可以合法占有126个女人。秦始皇统一六国,改“天子”为“皇帝”,把嫔妃分成7个等级(即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又增加了1000多名宫女供其役使,大大突破了周代后宫编制。王莽篡汉立新,听说黄帝有120个妻妾才得以升天,他也急忙仿效,重新立了一个皇后,一次娶进119名美女。后来有些皇帝嫌这个数目太小家子气,大大扩充后宫人数。如三国时吴后主孙皓,后宫佳丽多至5000多人。晋武帝又胜过孙皓,使后宫编制升至万人。唐玄宗李隆基玩女人的气魄更大,所谓“三千宠爱在一身”是白居易先生为他打了埋伏,实际上唐明皇的后宫曾达到4万多人。总之,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想占多少女人就占多少女人。可是,凡事常有个例外,历史上也有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规规矩矩只守着一个并不漂亮的老婆,眼看着周围如花似玉的美女而不敢染指。这个很本分的皇帝就是隋文帝杨坚,那个把杨坚管得很严格的女人名叫独孤伽罗,据说他俩是中国历史上很少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帝王夫妻。

隋文帝杨坚“妻管严”的问题,引起了许多人的猜测。一个居于九五之尊的皇帝,为何只有一个老婆?隋文帝“惧内”的原因又有哪些?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先认识一下这位怕老婆的皇帝。众所周知,隋文帝杨坚是继秦始皇、晋武帝之后第三个统一中国的皇帝。史书说他“性严重,有威容,外质木而内明敏,有大略。……上推以赤心,各展其用,不逾期月,克定三边,未及十年,平一四海。”从正史记载来看,至少能说明这么两点:一是隋文帝决非窝囊邋遢的男人,他很有个性,又很威严,只是外表不大善于言谈,显得有些木讷,但他内秀聪敏,决非愚笨之人。这从一个例子可以看得很清楚。当时的杨坚在北周任大将军,齐王宇文宪每见到他就觉得很可怕,便偷偷对周武帝说:“(杨)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杨坚的相貌把宇文宪吓成这个样子,可见他多有男子汉气派。二是隋文帝有很强的事业心,很会用人,具有高超的领导才能,“不逾期月,克定三边,未及十年,平一四海。”他先是平定北方,继而扫梁灭陈,打遍天下无敌手,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成为统一的隋朝开国之君。若是凡夫俗子,谁能做到这些?

隋文帝既有男子气派,又有非凡本领,还这样害怕老婆,是不是他患有性冷淡的毛病,或者生殖器官出了问题?据《隋书》记载,杨坚与独孤氏一口气生了5个儿子:老大杨勇、老二杨广,老三杨俊,老四杨秀,老五杨谅。此外还生了两个女儿:杨丽华和兰陵公主。看来杨坚的生殖器官没有什么问题。既然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隋文帝为什么会“惧内”呢?

立誓说

周孝闵帝宇文觉元年(557),京城长安有一桩婚事格外引人注目。新郎是柱国将军、隋国公杨忠的长子杨坚,时年17岁,因受父亲福荫,已被拜为骠骑大将军,进而又被加封为大兴郡公,正是少年英俊,前程无限。新娘是大司马、河内公独孤信14岁的小女儿独孤伽罗,知书识理,蕙心兰质,是京城难寻的大家闺秀。这一对小夫妻可谓天造地设,门当户对,其婚事促成者还是杨坚的老泰山独孤信。据《隋书·后妃传》记载:“(独孤)信见高祖(杨坚)有奇表,故以后妻焉。”杨坚与独孤氏结婚以后,生活非常美满,独孤氏虽然年幼,因为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显得格外成熟老练,很受全家人的喜欢。史书评价这个时期的独孤氏“柔顺恭孝,不失妇道”,是个不显山不露水的温良女子。不久,很偶然的一件小事,使独孤氏显露出长远心计。

这天,杨坚回到家中正在休息,忽报一位名叫赵昭的官员求见。此人善于看相,据说还很灵验。这位不速之客的突然造访,是带着皇帝的秘密使命而来。原来,当年的周太祖宇文泰见了少年杨坚,惊异过他的相貌:“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因为杨坚尚小,谁也没把他放在心上。周明帝宇文毓上台后,见杨坚位至骠骑大将军、大兴郡公,猛然想起太祖皇帝那句话,心中生出疑忌,便让赵昭特地给杨坚看相,如果真有帝王之相,就要想办法除掉他。赵昭一看杨坚面相,额头广阔,中央突兀,直贯中顶,这种“玉柱贯顶”之相,当为天下人主也。他左看右瞧,心中暗暗吃惊,当即决定投靠杨坚,为日后的富贵腾达铺好道路。便悄悄说了这次来意,并详细说了看相的结果。

杨坚听后,吓得忙掩赵昭之口。赵昭又好意嘱道:“公当为天下君,必大诛杀而后定。善记鄙言!”说罢走了。而赵昭对周明帝却诡说,杨坚的面相“不过作柱国(将军)耳!”,轻轻一句话,使杨坚避免了灭顶之灾。

独孤氏听说这事以后,异常高兴。夫君既有帝王之相,那么,自己日后就主后宫,生为女人,还有什么比当皇后更荣耀呢?她了解自己的夫君,也知道当朝皇帝的无能,认为杨坚一定可以取代北周而君临天下,这不过是迟早的事情。可是她又一想,夫君一旦做了皇帝,必然也是三宫六院,美女如云,而自己可能已是黄脸婆了,夫君还能对自己保持现在的恩爱吗?自己能够保持主宰后宫的地位吗?她左思右想,估摸不准,便郑重地向夫君说出了自己的担心。杨坚听了一笑了之,他认为妻子的话十分好笑,这皇帝是说能当就能当的?再说就是当了皇帝还顾得上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认为这是庸人自扰,劝说妻子不必为此担心。

然而独孤氏是个颇有心计的女人,她可不是拿几句话能哄倒的,非要丈夫立个誓言不可。杨坚拗不过她,只好按照独孤氏的要求在自己的房内摆好香烛,夫妻双双跪地,向苍天郑重表白:“誓无异生之子!”。杨坚从此记下了自己的这个誓言,决不和其他任何一个女人再生孩子。对此,独孤氏当然比杨坚记得还牢,她时时处处监督着丈夫,不让他和别的女人来往。杨坚因为有誓言在先,即使贵为皇帝也不敢造次,认真过着一夫一妻制的生活。虽然后宫佳丽成群,他有淫心而无淫胆,只好老老实实服从独孤老妻的约束管理。

敬重说

独孤氏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又出身于高官家庭,尽管足不出户,却很关心朝政,熟悉时局,经常为丈夫出谋划策,而且言无不中,计无不成,使杨坚一次次化险为夷,不断取得新的胜利。比如,在对女儿的婚事上,独孤氏表现出了可贵的远见和果断。其女杨丽华长大之后,独孤氏一手操办了女儿的婚事,将其嫁给周武帝的儿子宇文为妻。对此,杨坚有满肚子意见。理由是这位太子生性顽劣,喜好女色,就算以后顺利继位,也非贤明之君。况且,女儿比女婿的年龄还大,极易遭到抛弃,责怪妻子所择非人。独孤氏对于丈夫的世俗之见毫不理会,她不冷不热地说:“宇文是当今太子,他再不成器,身上流的也是皇家血脉,只这一条就足够了。”独孤氏的选择有她的道理,姐姐为周明帝的皇后,已经领受了恩宠无比的味道,如果自己家里再出个皇后,那将是罕有其匹的荣耀。作为独孤氏而言,她需要的不仅仅是满足一下虚荣心,更需要为丈夫创造争夺天下的条件。事情果如独孤氏所料,周武帝不久死去,女婿宇文继承皇位,是为周宣帝,女儿杨丽华被封为皇后。杨坚也因此而跃升为上柱国、大司马,后又疾升为大前疑(位同丞相)。皇帝如果外出,则由他总揽所有政务。

杨坚成为国丈之后,不久飞来一场祸事。杨皇后因规劝皇帝而冒犯天颜,宇文竟逼皇后自尽,还要夷灭皇后全家!多亏内史、上大夫郑泽讲情,杨坚一家才转危为安。

这场风波使独孤氏寝食不宁,她认为只有让丈夫外放,才能实现长远大计。经过努力,大象二年(580)五月,杨坚被外放扬州任总管之职。刚要上路,内宫传出意外消息:皇帝饮酒中毒,已经两天昏迷不醒。独孤氏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机会,力劝丈夫暂缓外出。她认为,万一皇帝驾崩,时局必然动荡,如果远离京城,后果不可设想。在她的布置筹划下,杨坚假装失足扭伤,不能行走,他和郑经联合起来,借宣帝昏迷之机,任命杨坚为辅政大臣。宣帝驾崩,扶7岁的皇太子宇文阐登位,杨坚独揽了朝政。这一来引起宇文氏诸王的强烈不满,赵王宇文招设下“鸿门宴”,想要谋杀杨坚。多亏护卫人员拼死相救,杨坚才幸免一死。独孤氏及时提醒丈夫借机起事,杨坚又想起当年赵昭那话:“必大诛杀而后定”,决定开始实现“为天下君”的目标,讨伐所有的反对者。他先命人告发赵王与相州(治所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总管尉迟迥企图叛乱,牵连坐罪,一口气杀了5个亲王及其家属,又杀掉6个反对他的大将。大定元年,也即开皇元年(581),逼小皇帝让位,杨坚登基为帝,建立了隋朝,历史上称他为隋文帝,独孤伽罗也实现了当皇后的梦想。

隋文帝深知,自己能够执掌天下,与皇后的帮助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对于这位发妻于敬重中带有畏惧。凡遇军国大事,隋文帝经常征求皇后的意见。一时拿不准的事情,要回后宫同她商议之后再作决定。后来,独孤皇后干脆与隋文帝同乘一辆御辇上朝,至金殿前而止,然后目送皇帝进殿。如果听到杨坚处理政事有误,就让宦官随时前去匡谏改正。皇帝退朝时,帝、后二人一同乘辇回宫,朝臣们都很敬慕这一帝一后,尊称他们为“二圣”。面对这样一位“女圣”,隋文帝自然敬畏有加,不敢再拈花惹草了。

惧内说

独孤氏是历史上有名的妒妇。《隋书·后妃传》称她“性尤妒忌,后宫莫敢进御”。前面已经说过,她尚未大贵时,就要丈夫发誓不与其他女人生孩子。本来,情人间的这种誓言最狗屁不如,然而独孤氏对于这类事情却最最认真。她容不得任何女人与她争宠,一旦发现这种对手,就毫不留情加以制裁,甚至刀斧相加也不手软,杀害尉迟氏就很能说明问题。

开皇十九年(599),隋文帝新建的仁寿宫落成,皇帝与皇后本欲一同前去巡宫,不巧独孤皇后身体不适,隋文帝只好带了几个亲信去仁寿宫视察。他见宫殿造得很好,心里十分高兴,不免多喝了几杯,遂选了一间宫室休息。一名宫女前来献茶,立刻打消了隋文帝的倦意。但见她蛮腰摆柳,仪态非凡,不禁一阵阵心旌摇荡。经询问方知是老对手尉迟迥的孙女,坐罪入宫已有4年。隋文帝看着这位楚楚动人的少女,一种报复的快意涌上心头,便急不可耐地拉她上床,匆匆做了云雨之事。这事被独孤氏知道后,雌威大发,她一面厉声斥责隋文帝的背誓行为,一面派人把尉迟氏偷偷杀了。并以此晓谕后宫,凡是想得到皇帝宠幸者,即以尉迟氏为例!众多后宫佳丽个个花容失色,害怕因此丢掉性命,便像躲避瘟神一样躲着皇帝。隋文帝见皇后妒意如此,又不敢因这种事在宫内发作,便怒气冲冲骑上一匹快马,出长安城北门,驰入山谷20多里。大臣高、杨素闻讯随后赶到,苦谏皇帝回宫,隋文帝仰天叹道:“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高赶忙劝说道:“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隋文帝当然能拈得出孰轻孰重,“驻马良久,中夜方始还宫”。

独孤皇后也许感到自己做得太过分了,待隋文帝回宫时摆上酒宴,流涕认错。高、杨素又在一旁极力说和,才化解了这场风波。可是高却因此而触了霉头,因为他说过皇后不过是一妇人,遭到独孤氏嫉恨,不断散布高的坏话,终于导致此公被黜(事据《隋书·后妃传》)。

独孤皇后不仅在自己的皇宫称霸,连其他人的小妾她也衔恨,发现谁的小妾怀孕,必定劝说隋文帝对其痛斥。像被废的皇太子就因为多了几个小老婆而吃了大亏,他的爱妾云氏也被独孤氏害死。诸王、大臣凡有小妾者,无不提心吊胆,生怕让这位皇后醋意大发,进而也使自己因此倒霉。当时的一些大臣以没有小老婆为荣,而且获准提升的机会很多。那些受小妾“连累”的大臣知道了这个诀窍,纷纷抛弃自己心爱的女人,装模作样地只爱结发妻子。可以想见,本来惧内已成习惯的隋文帝,面对这种环境和氛围,怎能不带头实行一夫一妻制呢?

独孤皇后可以管住皇帝,可以统驭后宫,甚至还能阻挡别人娶小老婆,可是她没有办法操纵自己的寿命。仁寿二年(602)八月甲子夜,独孤皇后在永安宫病逝。妒者短命,她只活了50岁,葬于太陵。

独孤皇后去世之后,可怜的隋文帝始得解放,能够随心所欲地与宣华夫人陈氏、荣华夫人蔡氏等女人亲近。谁知这一放纵,几个女人再也容不得皇帝有所空闲,你争我夺,恨不能把老头子掏干。隋文帝无缘享受这种艳福,很快染上疾病。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这才明白纵欲实在不是什么好事,重又思念一夫一妻制的好处。临死前,对侍者说:“使皇后在,吾不及此。”(引见《隋书·高祖本传》)。仁寿四年(604)七月丁未日,隋文帝驾崩于仁寿宫大宝殿,终年64岁,与独孤皇后同葬太陵。奇怪的是这一对帝后“同坟而异穴”,大概隋文帝担心在另一个世界仍受独孤氏的严厉管束,所以采取这种葬法,看来死后他还是“惧内”。

对于隋文帝是否认真实行一夫一妻制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是夸大其辞,与事实并不相符。理由是,自开皇二年(582),隋文帝就大致参考《周礼》决定了内宫之式,只是“省减其数”,不够详备,但是嫔妃3员、世妇9员、女御38员等人数还是有的。据《隋书·后妃传》记载:“初,文献皇后(独孤氏)功参历试,外预朝政,内擅宫闱,怀嫉妒之心,虚嫔妾之位,不设三妃,防其上逼。自嫔以下,置六十员。”从这段记载看,独孤氏确系一位内擅宫闱的妒妇,之所以“不设三妃”,是为了减少竞争对手,当然也防备皇帝与这几位身份较高的女人亲近。而嫔以下“六十员”,与独孤氏有较大距离,没有资格和实力同她较量,她无须防备和嫉妒这些女人。独孤氏出身高贵,姐姐和女儿都是皇后,她岂能不知后宫之礼?如果真要皇帝同她一人相好,还要那60个女人做什么呢?再说,她总不能把皇帝拴到身上,他要真和后宫的女人亲近,皇后能看得住吗?事实上隋文帝还宠爱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就是宣华夫人陈氏。据《隋书·后妃传》记载,她是陈宣帝陈顼的女儿,“性聪慧,姿貌无双。及陈灭,配掖庭,后选入宫为嫔。时独孤皇后性妒,后宫罕得进御,惟陈氏有宠”。可以说这位宣华夫人是独孤氏在世时可以与之争宠的女人,由此看来隋文帝实行的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一夫一妻制。

历史上确实有真正的一夫一妻制帝王夫妻,如北朝时期西魏废帝元钦,他只守着一个名叫宇文云英的女人。元钦当太子时,她是妃子。元钦当皇帝,她进位至皇后。偌大宫殿空空荡荡,元钦始终没有册立其他妃嫔。不过,元钦只当了两年皇帝,似乎时间太短,而金朝宣宗皇帝完颜雍在位29年,却始终没有册立皇后,他心中的位置,只有未做皇帝时的发妻乌林答氏一人,至死他的中宫都一直空着。以上两例才是真正的一夫一妻制帝王夫妻,隋文帝尚无资格入此行列。

隋文帝为什么实行一夫一妻制?他实行的是不是真正的一夫一妻制?目前仍然存有争论。弄清这个问题,决非杨坚一家一户的小事,对于研究隋初宫廷制度、朝政建设、勋戚关系等都会有所帮助,期望能够找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以解开这一不大不小的历史之谜。

唐太宗是否混血儿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君明主,他在位23年,政治清明,国家安定,人民安康,史称“贞观之治”,为后来唐王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位英主,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自古以来,研究唐太宗的人不知有多少,在他的血统问题上,发生了较大争议。

传统观点认为李世民为汉族血统,证据是新、旧《唐书》中李氏自言其为西凉王李后代的记载。按李为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的建立者,世称凉武昭王,他出身于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北)李氏望族,是汉代将军李广的后裔。既然李世民为李广、李的后人,理所当然是汉族人。

但是正史中的记载并不一定可靠。早在唐代,就有人敢冒杀头的危险提出异议。据唐代僧人彦《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记载,高僧法琳曾直言驳斥李世民的出身,他说:“琳闻拓跋达,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认为李氏实出鲜卑族拓跋达宗族,而不是陇西望族李氏之后,法琳的说法应比较可信。一则僧人不打诳语,不会无端提出这样重大的问题。二则没有确切证据,他是不敢拿自己生命开玩笑的。《宋书·柳元景传》、《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对李氏一族另有相关记载。李渊祖父李虎有兄名“起头”,有弟名“乞豆”,李起头之子名“达摩”,这些名字显然带有异族色彩,并非为汉族人所常用。而李氏的先祖在北魏时,做过弘农太守,名叫李初古拔,四字姓名在汉族中除复姓外极其少见,由此不难推断,唐宗室李氏应出自胡族。

对新、旧唐书中记述的李氏家族渊源,经现代学者考证,存在疏漏。李渊自称出自陇西李氏望族,其祖父李虎因为这个原因被封为陇西郡公。而李渊四世祖李熙、曾祖李天锡却出自河北赵郡李氏。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没有必然联系,北魏时,以赵郡李氏为望族,西魏时改封陇西李氏为望族。宗族郡望应是固定不变的,李氏家族却频繁更换郡望,可见,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汉族血统出身。随意更改郡望,无非是想要获得较高的政治地位,他们的这种行为彻底暴露了其胡族的真实身份。

传世的唐代画家阎立本《步辇图》,细致描绘了李世民的容貌。他身姿丰伟,神态安详,两颊和下巴的胡须卷曲着,与西域胡族男子有着近似的相貌特征。从生理学来看,这多少与其胡族血统有点关系。除此,李世民的性格、行为、擅长、嗜好等,也集中体现了其胡族出身。首先,他贵为一代明君,却在“玄武门之变”中残忍杀害亲兄弟,这与胡人的“嗜血成性”一脉相承。其次,他精于骑射,在戎马倥偬中度过了大半生生涯,显然是继承了塞外民族的优良传统。再次,他嗜爱骏马,生前有良驹万匹,死后也要在墓前设立“昭陵六骏”陪侍左右,一定程度上显露了游牧民族所共有的“恋马”情结。种种迹象都表明了李世民的胡族身份。

另外,还可以找到一些旁证来证明李世民出自胡族。据《旧唐书·李元婴传》载,李世民侄孙滕王李涉“状貌类胡而丰硕”,明显具有异族人的特征。又唐代刘鋉《隋唐嘉话》说,隋末王世充部将单雄信曾呼李世民之弟李元吉为“胡儿”,这不应是讽刺挖苦之语,而是揭了李世民家族的老底儿,令他特别恼火。最突出的例证是李氏家族中部分人的婚姻,显著地带有胡人婚俗遗风。如唐高宗李治在太宗死后,纳其父才人武则天为昭仪,讲号宸妃。唐明皇也不顾众人反对,公然纳其儿媳杨玉环为贵妃。这些行为,用汉族的礼仪来看有违伦理,不符合道德规范,但以胡人眼光观之,并无不妥之处。南宋理学家朱熹曾批评说:“唐源流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主事不以为异。”道明了此中缘由。还有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据学者考证也带有胡族的痕迹。陵前原有的14个“番西”雕像虽已不知去向,但他们应该与墓主有一定联系。昭陵的骏马石刻为中国历代帝陵所独有,它代表了一种特定的陪葬习俗,这种习俗只能来自于塞外民族。综上言之,这些旁证进一步证明了唐太宗的身上确实流淌着胡族人的血液,他的民族属性应该是胡族而不是汉族。

开创大唐基业的李世民,竟然是胡人血统,似乎令人不可思议,因此招致了一些人的反驳。他们认为,《步辇图》中李世民的肖像,尽管胡须有些卷曲,但这是画家的夸饰之笔,不一定是真实情形。以此来判定李世民为胡族血统,未免太武断。唐太宗弑兄夺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种残忍手段并非他所独创,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了杀父弑兄、夺占王位的丑行,而两汉、魏晋南北朝时为了抢夺皇位,父子相残、兄弟互戕之事也时有发生。这些人中,既有汉人,也有胡人,如果仅以夺位者所用手段的毒辣凶残来断定其族属,那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因此,也不能用“玄武门”之变中唐太宗的所作所为来认定他是少数民族后裔。

历代开国君主在未取得帝位之前,大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如东汉光武帝刘秀、晋武帝司马炎等。骑马作战是他们应具备的本领,唐太宗自然也不例外。李世民出身于豪门,其父兄皆能骑射,作为胸有大志的李家二公子,注重学习兵法,喜欢骑马射箭,所以,根据李世民擅长骑射而臆断他是胡人也是不足取的。爱马并非游牧民族的独特风俗,在汉族中也不乏其例,如项羽有马名“骓”,项羽视之如生命,即使在他兵败乌江时,也不忍心将其杀害,而将它送给了乌江亭长。汉武帝也酷爱名马,当李广利在攻灭大宛向其进奉“汗血”宝马时,他惊呼其为“天马”。可见,“昭陵六骏”陪葬石刻也不能充分证明唐太宗为塞外民族后裔。至于李世民后代的乱伦行为,这在性关系比较自由的唐代算不上丑闻,而且也很少提到伦理的高度认识这点。往往倒是人的情欲战胜了伦理,李治、李隆基均为美色所迷惑,全然忘记了道德人伦,才做出令后人耻笑的荒唐事来,这与其胡族血统没有必然联系。由此可见,唐太宗李世民根本不是什么胡人后裔,他还是彻头彻尾的汉族人。

然而,结合魏晋南北朝时的史实,完全认定李世民是汉族人,似有不妥之处,因而有人提出了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他是汉族与胡族的混血儿。

其一,李世民先祖并非凉武昭王李之后,因而也就不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后人,他的真正祖籍应在今河北赵县。唐高祖李渊自称祖居陇西狄道是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来,其统治地区允许胡汉通婚,李氏又与鲜卑族杂居在一起,因此李世民身上应流淌着胡人的血液。还有人认为,北魏时期,太行山以东地区有五大望族王、李、崔、郑、卢,其中李姓为鲜卑族中一大姓氏,是汉化后取的汉姓。《旧唐书·高祖本纪》也有李渊祖父李虎在北魏时被赐姓大野氏的记载,由此推断李氏先祖应为鲜卑贵族大野部的姓氏。《旧唐书》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无意中漏了马脚。这么来看,李世民成了胡族血统,但根据北魏异族可以通婚的法令,他的身上又涌动着汉族人的血液。

其二,对于李渊的血统,学术界仍存在着三种观点:河北赵郡破落贵族、鲜卑族大野部和老子李耳后裔。目前尚没有足够证据说明他不是汉族。即使是汉族,李渊也不是纯种,他身上仍有胡人血统。其母独孤氏为鲜卑族,显然李渊是混血儿。他又娶妻窦氏,据窦氏言,其父窦毅托言是东汉窦章之后,汉末章子亡奔匈奴,被封为部落大人,实际上是匈奴人,最起码也是匈奴化的汉人。窦毅妻宇文氏系出匈奴,那么窦氏必然具有胡族血统,她与李渊生的儿子李世民当然是混血儿了。这不是虚妄之谈,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其三,唐太宗李世民的言行举止也表明了其作为混血儿的特征。他曾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毕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倘若他没有胡族血统,是绝不会说出如此英明果敢的话的。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金明馆丛稿》)。这也明确说明李世民是混血儿。

李世民究竟是不是混血儿,至此已有了较为清晰的眉目,他的身上确实流淌着胡汉两族的血液。出身不能由自己选择,这不能视为李世民的“短处”。应当看到,这与社会大环境有直接关系,是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促成了这一事实。或许是他深受胡族与汉族两种文明的影响,才形成了勇猛善战、做事果断、胸襟开阔、大度容人而又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豪爽开放的性格,从而开创了国家鼎盛、各民族友好相处的贞观盛世。后人在评论李世民时,说的多是这位明君的丰功伟绩,看的是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对于他身上带有什么血统,则不必过多计较。中华民族本来就是众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李世民无论是否为混血儿,都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一代英主。

武则天是否是淫妇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李唐王朝有290多年的历史,其中有近50年是由她支配的。

武则天本名照,称帝后自名为。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生于唐武德七年(624),其父武士原是木材商人,后从李渊起兵,被封应国公。武则天像她因为“美容止”被选入宫。“则天”是她死后追加的尊号,全称是“则天顺圣皇后”,后人多以武则天称之。在她执政期内,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人才兴旺,边疆稳固,外交活跃,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可以说,她的统治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对唐代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历史功绩,昭昭于世。但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武则天遭到的非议要比颂扬多得多,其中被攻击得最多的罪行是“荒淫”,武则天因而也成了历史上很有名的“淫妇”。多少年来,有人津津乐道于这个话题,甚至给她编造出一套套荒诞不经的故事。特别是《如意君传》、《浓情快意史》等色情小说的广泛流传,使武则天的“淫行”流布四海,尽人皆知,把她放到了一个非常难堪和无奈的位置。

后人对其这方面的指责并非凭空捏造,且看当时骆宾王的《讨武氏檄》:

“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宫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翟,陷吾君于聚”。

这是一段贬斥性极强的文字,举出了武则天的两大淫行:一是“洎乎晚节,秽乱春宫”;一是“陷吾君于聚”。这里需要说说其中的有关内容。

先说“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按照字面理解,“洎”是及或者到的意思;“晚节”,即后来的行为;春宫,即东宫,为太子的居所。这句话说明武则天曾和当时的太子李治乱搞,如果属实,这当然是“秽乱”的淫行了。对此,正史只字不载,稗官野史的传说倒有不少,恐怕这些靠不大住,只能从武则天同李治的关系中去推测了。

贞观十三年(639),唐太宗颁诏:内职空缺,选良家有才行的女子充实。这次选美活动持续时间较长,贞观十五年,14岁的武氏入宫,被封为“才人”。其地位在后、妃、六仪、美人之下,是最低级的内官,负责掌管皇帝的宴寝。李世民给她起了个名字叫“武媚”,同“妩媚”谐音。古代又有一支乐曲名“舞媚娘”。这个名字不仅说明武氏长得漂亮,还含有她善于以美色来诱惑人的意思。所以骆宾王在那篇檄文中骂她“狐媚偏能惑主”,理由很是充分。

武则天比太子李治年长4岁,不但在男女风情方面经验丰富,在心智上也比李治开阔。李治以仁孝闻名,太宗皇帝晚年多病,他昼夜服侍在侧,无形中增加了和武媚娘接触的机会。武媚娘眼看唐太宗一天天逼近死亡,她不会不知道太子位置的重要,不会不知道为自己今后做些考虑。她在侍候皇帝的同时,也会恰如其分地照料一下太子,把一种近乎是母亲、又似乎是姐姐的温情送给李治。她知道太子的生母死得很早,十分需要女性的慰藉,这样很容易讨得太子的欢心,所以司马光说:“上(李治)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说明两人已经很有感情了。《情史·情秽类》则直接说:“高宗为太子时,入侍太宗疾,见武氏悦之,遂即东厢焉。”明确说是做了乱伦之事。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病逝,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武媚和其他被太宗皇帝“御幸”过而未生育的女人,一起被送到感业寺为尼。唐太宗去世一周年这天,高宗去感业寺行香,见到当了一年尼姑的武媚,“武氏泣,上亦泣”,武媚娘的几滴眼泪,引动了唐高宗的旧情,遂让她重蓄乌发,入宫侍寝。其实高宗身边并不缺少女人,已有了王皇后和萧淑妃一大帮美女。他这么痛快收纳武媚,进宫不久就封其为昭仪,位居九嫔之首,以此推断,高宗与武媚很可能早已私通,甚至还有了某种“契约”。否则很难一见面就感泣落泪,也不会很快让她入宫侍寝。看来所谓“秽乱春宫”并非捕风捉影,而是实有其事,而且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

再说“践元后于翟,陷吾君于聚磨”。

这句话的意思是:武氏登上皇后之位,穿上饰有五色雉和长尾雉的礼服,使我的君主落入颠倒伦常的“淫罪”。句中是母鹿,“聚”是说许多头公鹿共有一头母鹿。是指武媚以太宗妃妾而成为高宗的皇后,使高宗陷于禽兽之行。从表面看来,骆宾王说的这也是事实。武媚14岁入宫,以“才人”的身份侍奉太宗,时间长达9年。虽然“才人”的地位不高,但有妃妾名分,以这种名分再做高宗皇后,使父子两人先后占有一个女人,其行与禽兽无异,这就是“陷吾君于聚”了。

武媚能够由感业寺进入李治的后宫,并且进而成为皇后,谁该负主要责任,檄文的作者骆宾王应该十分清楚。可是他身为李唐王朝的臣子,并且以维护朝纲的忠臣面目出现,是不能指责皇帝这种禽兽行为的,只好说是“狐媚偏能惑主”,将此归咎于武媚的陷害。这种说法是否公平,明眼人一望即知。

武则天确实先后嫁给李世民、李治父子二人,但是,这就是淫荡的乱伦行为吗?讨论任何历史问题,都不能脱离当时的背景。这种事情出现在唐代,尤其是初唐,是无可指责与贬损的。如果考虑其种族和文化、习俗、道德等方面的因素,这种现象是不难理解的。

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里谈到了这个问题,他一开始就引《朱子语类》说:“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陈先生就此说道:“朱子之语颇为简略,其意未能详知。然即此简略之语句亦含有种族及文化二问题。”“若以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故李唐皇室之女系母统杂有胡血胤,世所共知,不待阐述。”

唐宗杂有胡族血胤,而且龙兴之地的并州也是汉胡杂居,这样,他们就不能不受胡族风俗文化的影响。而胡族风俗之一,是其王室父子可以共占一女。汉代王昭君的经历就是很明显的例证。她本是汉元帝的妃子,入宫后因不受宠幸而坐冷板凳。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至汉请求和亲,昭君自请远嫁匈奴。嫁过去后被称为“宁胡瘀氏”。据《汉书·匈奴传》载,王昭君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死,立雕陶莫皋为复株若革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瞧瞧,王昭君不仅嫁给了单于父子两代,还分别给他俩生了孩子,可是历史上没有人骂王昭君为淫妇,因为这是胡俗的规定,她作为单于瘀氏(正室),必须无条件遵守。相反,她如果“抗婚”不从,认为是乱伦之行,就一定会受到上上下下的指责。这就是事实中的胡俗。深受胡俗影响的李唐王室出现了父子共有一个女人的事情,不值得大惊小怪。不仅李世民父子如此,其后的玄宗皇帝李隆基也公开把儿媳杨玉环占为己有,很少听到有人骂杨玉环为“淫妇”,也没人斥责她“陷吾君于聚”,为什么单单要武则天背上这种恶名呢?

从以上分析来看,骆宾王《讨武氏檄》指责武则天为“淫妇”的材料都不够过硬,因为人们都很清楚,这是政治斗争中的宣传需要,是借这种人所共知的材料,将武则天置于舆论、道义上的被告地位,是一种瓦解对方精神的心理战术,不免带有人身攻击的成分。所以,仅凭这两条材料而说武则天为“淫妇”,显然难以使人信服。

除此以外,在正史中记录武则天淫行的材料还能找到,比如在《旧唐书·薛怀义传》里,就把这种行为写得很明白。

薛怀义,京兆县(今西安市户县)人,本姓冯,名小宝,以做小生意为业。此人伟形神,有膂力,是出众的美男子。他在洛阳时,偶然被高祖皇帝女儿千金公主发现,便对武则天说:“小宝有非常材用,可以近侍。”武则天立即传命召见,一试果然非常满意。为了方便他出入禁中,命其剃度为僧。同时,提升他的门第,与女儿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绍合族,改姓为薛,名为怀义,要求女婿薛绍以父礼待之。“诸武朝贵,匍匐礼谒,人间呼为薛师”,一时恩宠无比。连他乘骑的马匹也由宫中供给,并派专门官员侍候。薛怀义既为僧人,总要有个头衔,遂要求当洛阳白马寺主持,武则天御批照准。不仅薛怀义为所欲为,其属下也恃宠狂蹶,无法无天。御史冯思勖上疏弹劾,薛怀义在半路将其拦截,差一点把他打死。武则天装聋作哑,公开袒护这个男宠。不久,又让薛怀义指挥数万人建造明堂,竣工后他因功被封威卫大将军、梁国公。

薛怀义受此恩宠,也要想办法回报。他除去满足武则天淫欲外,还为她改唐为周大造舆论。薛怀义与法明和尚等一起伪造《大云经》,胡说武则天是弥勒佛下生,做“阎浮提主”,唐室气数将尽,武氏应登基称周。他们还把伪造的《大云经》颁布天下,每寺一本,为武氏改朝广为宣传。后来薛怀义厌倦了宫中生活,在白马寺选了几千名身强力壮的和尚,刺血以画佛像。侍御史周矩疑其不轨,上疏弹劾薛怀义。武则天假模假样派人抓他,薛怀义“乘马蹋阶而下,便坦腹于床”,像在自己家里一样随便,结果这位侍御史不仅没有把他参倒,反使自己下狱免官,差点丢了老命。

再后来,御医沈南受到宠幸,薛怀义被冷落一旁,遂怀恨在心,一把火烧了明堂和天堂。武则天认为愧对怀义,不仅没有追究,反下诏命他再造一座明堂。薛怀义自此愈加骄倨,引起武则天厌恶。太平公主乳母张夫人设计将其缢杀,武则天终于丢掉了这个多行不义的男宠。

薛怀义由一个小生意人而平步青云,享尽了荣华富贵,连当时不可一世的武承嗣、武三思对其也礼让三分,让许多人馋得直流涎水。宫禁虽然森严,但挡不住春光外泄。武则天淫欲旺盛的传说很快不胫而走,许多人都想走这条又快活、又便捷、又稳当、又省事的升官之道。尚食奉御官柳谟公开向武则天推荐自己的儿子柳良宾,夸赞他皮肤洁白,须眉俊美,身躯伟岸,壮硕无比,武则天急不可待立即传命召见。大诗人宋之问自认为文才出众,又生得一表人材,也想走这条捷径,他写了艳诗加以试探。武则天说,小宋哪方面都不错,就是有口臭的毛病。宋之问臊得无地自容,从此口中常含鸡舌(香植物)除臭,但武则天还是看不上这种秀才。此外,还有不少人自我推荐,甚至要求现场表演,武则天坚持来者不拒的原则,从中择优召幸,弄得后宫秽闻迭出,形同淫荡的集市。

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夸大,但从正史记载看,武则天晚年确曾宠幸过张易之、张昌宗同胞兄弟。《旧唐书》、《新唐书》都记载了这件事情。张氏兄弟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张希臧,官至雍州司户。易之以门荫累迁至尚乘奉御,当时他“年二十余,白皙美姿容,善音律歌词”,是多才多艺的美男子。通天二年(697),太平公主推荐张昌宗入侍内宫。昌宗对武则天道:“臣兄易之器用过臣,兼工合炼。”武则天见了十分喜欢。“由是兄弟俱侍宫中,皆傅粉施朱,衣锦绣服,俱承辟阳之宠”。很快,张昌宗被授以云麾将军,易之为左卫少卿,连同父母也跟着荣光,父亲赠襄州刺史,母亲韦氏封太夫人。武氏子弟也跟着巴结张氏兄弟,承嗣、三思、懿宗等“候其门庭,争执鞭辔,呼易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简直到了让人肉麻的地步。其后,武则天不断给张氏兄弟升官赐爵,哥哥是“奉宸令”,弟弟是“秘书监”,实际上他们的主要任务一是满足武则天的淫欲,二是天天陪她饮酒作乐。

武则天对此仍不称意,令选美少年继续充实后宫。这种欲壑难填的要求,引起了大臣朱敬则的不满,他上疏劝谏道:

“臣闻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嗜欲之情,愚智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则前圣格言也。陛下内宠,已有薛怀义、张易之、昌宗,固应足矣。臣闻上舍奉御(官名)柳谟,自言子良宾,洁白美须眉;左监门卫长史(官名)侯祥云,阳道壮伟,过于薛怀义。无礼无仪,溢于朝听,臣愚职谏诤,不敢不奏!”

像这样亵渎的奏疏,在正史中十分罕见。从奏疏内容看,武则天的嗜欲之情,已经到了难以节制的程度。多亏她有些度量,没有当场翻脸,只是自我解脱说:“非卿直言,朕不知此。”居然还赏了姓朱的彩绸百段。

这样一来,张氏兄弟的丑闻就盖不住了,武则天只好找件好事情掩盖。遂下诏编撰《三教珠英》,把一流文人李峤、张说、宋之问、崔湜等26人找来帮助工作,让不懂文字的张昌宗当主编,成书1300卷,又分别给张氏兄弟升了官。因为武则天年事已高,政事皆委于张氏兄弟,他们乘机收受贿赂,弄得人人侧目。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病重,正月二十日,大臣崔玄日韦、张柬之迎立太子李显,是为唐中宗。当天在迎仙院斩杀了张易之、张昌宗,并把他们的脑袋悬挂在天津桥南,落了个身首异外的凄惨下场。

这些都是武则天为“淫妇”的事实,载之于正史,言之凿凿,焉能不信?

然而,也有人认为,即便是正史,也会言过其实,所列武则天的“淫行”让人难以相信。为了说清这点,请看下列事实:

唐高宗李治于永淳二年(683)十二月去世,这年武则天59岁。从史书记载看,薛怀义在垂拱元年(685)被武则天所幸,这年她61岁。这种岁数的老太太是否还有旺盛的性欲,很值得怀疑。通天二年张氏兄弟进宫,武则天时年73岁。朱敬则上那道劝止美少年入宫奏疏时,她已78岁。七八十岁的老妪能否做出“淫秽”之事,以生理学的知识判断,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因而断定正史中的这些记载多系夸大其辞,甚至有污损成分,不可尽信。

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正史所载不谬,不能轻易怀疑和否定武则天的这些“淫行”。武氏贵为皇后,锦衣美食,养尊处优,生活条件十分优越,加上她又注重保养,遇疾必去,不能拿一般人的生理标准去衡量武则天。再说,她自小生性好强,精力充沛,60多岁乃至70多岁仍然保持着旺盛的活力。《资治通鉴》中透露了武则天的身体状况,看来她确实异于常人:

“太后春秋虽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觉其衰。丙戌,敕以齿落更生,……赦天下,改元。”这一年武则天68岁;

圣历二年(699)正月,“太后生重眉,成八字,百官皆贺”。

这一年武则天75岁;

久视元年(700)五月,“太后使洪州僧胡超合长生药,三年而成,所费巨万。太后服之,疾小瘳”。

这一年武则天76岁。

从以上记载看,武则天尽管年事已高,但她“善自涂泽”,又祈求什么“长生药”,“所费巨万”也在所不惜,所以牙齿新生,眉毛再长,“虽左右不觉其衰”,她的身体状况是很不错的。虽是老妪,仍有正常的性欲,所以不断引进男宠,直到大臣谏止,她也不觉得是什么问题。因此,说武则天为“淫妇”并非言过其实。

对此,陈寅恪先生另有一种解释。他认为武则天既然做了皇帝,就该有做皇帝的排场制度,男皇帝可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还有成千上万的宫女随时供他宠幸,女皇帝为什么不可以有几个男人侍奉?对武则天来说,也许她正是需要拥有几个男宠,方显做女主的威严,这有什么可指责的呢?

陈先生的这种看法确有道理,看看历史上那么多的男性皇帝嫔妃成群,难道都把他们视为“淫棍”?如果从男女平等的这个角度看,南朝宋废帝的姐姐山阳公主自有见识。她对宋废帝说:“妾与陛下,虽男女有殊,俱托体先帝,陛下后宫数百,而妾惟驸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宋废帝为了“均平”,立即给姐姐引荐30个男人。南朝齐废帝萧昭业,给其母文安皇后也找了30个男宠。齐废帝何皇后认为守着一个男人没意思,自己找了20多名无赖子弟,轮流与之同宿,尚觉得不够新鲜武则天与这些前辈比较起来,岂不是小巫见大巫?

武则天究竟算不算“淫妇”?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不管怎样,都无法否认她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她成功地驾驭了一个属于异姓的国家,还同样驾驭了惯常由男人们抒写的历史。武则天靠什么取得这种巨大的成功?男人们很容易想到了性,认为她是靠了色的妖冶和性的放荡,才一步步走向权力顶峰。对此,有些男人无法容忍,便千方百计贬损她,说其为“淫妇”,成为越说越起劲的一大理由。另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武则天确实宠爱过异性,这是她的自由和权利,何况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给她提供了通行无阻的保证。值得称道的是,武则天没有像有些男性皇帝那样,因为宠爱女性而弄得丢了江山,相反,她却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可是,她为何遭到比历史上最淫荡的男性皇帝还要多的秽骂?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她是个女人。什么时候女人能够真正与男人平等,有关武则天是否为“淫妇”的讨论也就自然统一了认识。

安禄山迷惑唐明皇和杨贵妃

安禄山是唐代“安史之乱”的祸首,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他以讨伐宰相杨国忠为名,与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市城区西南)起兵叛乱。他指挥15万(号称20万)大军,很快攻下东都洛阳。次年正月,自立为雄武皇帝,国号燕,改元圣武,遣军攻破潼关。李隆基像六月兵锋指向长安,唐玄宗携宠妃杨玉环等千余人仓皇西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发生兵变,杨氏兄弟姐妹被诛。七月,玄宗皇帝让位于太子李豫,半壁江山陷于战乱之中,直到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底,动乱悉平,国家损失惨重。唐玄宗和杨玉环做梦也没想到,发动这场叛乱的头子竟会是他的宠臣和她的养儿安禄山。

这场几乎断送了李唐王朝的动乱早在酝酿之中,安禄山为了谋反成功精心筹划了10年。其间他多次来往于朝廷,唐玄宗竟然没有察觉,杨玉环更是一无所知。安禄山本是个粗人,目不识丁,他究竟用什么手段迷惑了被称为“中兴之主”的唐玄宗?又如何迷惑了大美人杨贵妃?

这里,有必要近距离观察一下安禄山其人。

安禄山,周长安三年(703)生于营州(今辽宁朝阳市)。其父是康姓胡人;母亲阿史德氏是突厥族巫婆。据说他的母亲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人尊该山为战斗之神),感应而孕,正月初一生了儿子,取名为“扎荦山”。安禄山的父亲早死,母亲改嫁突厥将军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开元初年,其部族败散,他与安思顺、安文贞一起逃离突厥,并与安思顺等人约为兄弟,从此冒姓安氏,名禄山。安禄山长大后性情残忍,狡诈多智,懂得六蕃语言,初任诸市牙郎一职。

安禄山有偷偷摸摸的习惯,开元二十年(732)因为盗羊被范阳节度使张守抓获,要用棍子打死他。安禄山大喊:“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守硅见他出语不凡,且生得肥白,于是当场将其释放,让他与同乡史思明俱为捉生将,留在军前驱使,并收他为养子。安禄山骁勇过人,又谙熟山川地形,故能以少胜多,很快以功擢升为偏将。其后,更是“所向披靡”,军功日多,升为员外左骑卫将军,充衙前讨击使。开元二十四年(736),安禄山升平卢将军,这年,他在讨伐契丹时失利,张守以其违反军令奏请将其斩首,宰相张九龄批示同意。在这之前,安禄山曾进朝言事,行为不轨,引起了张九龄的注意。他曾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这次安禄山打了败仗,正好借机剪除,谁知唐玄宗并不同意,他说:“你怎么能像晋朝王夷甫看石勒那样,随意断定安禄山难制呢?”终未准奏。看来唐玄宗早就对安禄山有了一定认识,否则不会为他保命。

开元二十八年(730),御史中丞张利贞为河北采访使,安禄山认为这是结交朝中大臣的天赐良机,遂“百计谀媚,多出金谐结左右为私恩”。张利贞及手下人得了好处,一致盛赞安禄山聪明能干,他也因此被授为营州都督、平卢军使、顺化州刺史。安禄山尝到这个甜头后,对过住的朝廷使者一律暗中贿赂,这些人遂众口一词为其评功摆好,唐玄宗更加认定安禄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天宝元年(742),授其为平卢节度使,兼柳城太守,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成为一路诸侯,在唐玄宗心目中有了重要位置。

天宝二年正月,安禄山入朝汇报工作,很称玄宗心意,加封他为“骠骑大将军”,倍加宠待,谒见无时,已经超出了正常的君臣关系。安禄山为了进一步固宠,千方百计迷惑唐玄宗和杨贵妃,取得了他们的高度信任。

同类推荐
  • 码头王

    码头王

    谢彩凤在牛背湾码头被人奸污,她怀疑此事与码头王癞子书记有关。她决定当一个码头王,报仇雪耻。在大学里,出于报仇,谢彩凤爱上了癞子书记的侄子章程,却被章程抛弃。由于没有背景,她重新回到码头,当了一个普通员工。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受着生活的煎熬,她沉沦了,到夜总会走台,却意外地遇见了本区章区长,并设局通过他认识了邹书记。于是,一个偶然发洪水的日子,她奔赴第一线,解救老人,组织抢险,得到了市长赏识,并理所当然地当了码头经理,成了码头王。
  • 血色残阳:西部的故事

    血色残阳:西部的故事

    彪悍男人与多情女人造出如许生动故事。独特乡情与现代意识结成耐品风味小说。西部,一个包含七情六欲的土地。男人、女人与山山水水都情感泛滥,处处充满奇闻轶事。血与泪、恩与仇、爱与恨、人性与野情,在冲突,在撞击。作者以获国内外大奖的《野山》《男人的风格》等等作品蜚声文坛。在此,又将以秦地那些劲朗的硬派故事及沉郁、苍凉的文风与深刻的哲理使你陷入沉思, 秦人贾平凹为此书作序。
  • 城里的兄弟

    城里的兄弟

    《城里的兄弟》是一部题材丰富、内容深刻、文字隽永的小小说作品集。作者写作手法独特老道,描摹现实,发人深省;刻画人物,惟妙睢肖;思考人生,探幽发微;解读历史,眼光独到。小说故事跌宕起伏,富含哲理,令人回味,给人启迪。
  • 他乡明月:柯岩文集第二卷

    他乡明月:柯岩文集第二卷

    本书是柯岩作品集第二卷,包含小说《他乡明月》。写的是20世纪80年代“新移民”的悲怆故事。歌舞团年轻貌美的女孩紫薇和朵拉为了报复团长对她们的打击,愤而出国,毫无思想准备的他们以为美国会是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天堂,而弱肉强食的现实终于给他们开了一个悲剧式的玩笑。
  •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8卷)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8卷)

    微型小说,在我国虽然自古有之,如《世说新语》《唐元话本》《聊斋志异》等,但一直属于短篇小说的范畴,未能从短篇小说中独立出来。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读者没时间看长篇大论,喜欢看短小精悍的小说。微型小说便很快盛兴繁荣起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因而一些报刊纷纷开辟微型小说栏目,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发表微型小说的报刊有两千家左右,每年发表的微型小说达七八万篇。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以微型小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的眼光,重新审视了过去混杂在短篇小说中的微型作品,精心筛选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微型小说经典佳作。较之近来出版的一些标榜微型小说经典选集,更具有综合性、经典性和权威性。
热门推荐
  • 好浩好号散文诗集

    好浩好号散文诗集

    梦想是天真的是美的。我也有这样的梦想那就是——作家。这本书是好浩好号的处女座书籍。记录了我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希望大家喜欢。
  • 小熊座少女

    小熊座少女

    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家庭中的少女春绯,一直在贵族私立学校读书,高二时搬到学校附近和妈妈好朋友的儿子夏森澈同住。相处中,夏森澈慢慢的发现春绯的优点,并不知不觉喜欢上孤独的女孩。甚至留级一年,陪春绯一起读书。但偶然之间知道春绯的母亲与父亲偷情的事实,于是他瞒住春绯,与春绯断了来往……\r
  • 我从不柔软,直到你来到我身边

    我从不柔软,直到你来到我身边

    仲寅帛:我和很多人说过再见,最舍不得的就是你。为何偏偏是你?岑德珍:你是不是觉得我没那么喜欢你?不是这样的……有些人吃东西习惯先挑最好的吃掉,有些人总把最好的留在最后,你不能因为我把你留到后面,就以为我不喜欢你……你有没有遇见过那么一个人,为了爱他,放下你所有娇矜。你有没有遇见过那么一个人,为了离开他,耗尽你一生勇气。他们太相似,又太不相似。他精明而慎戒,却总拿他那慑人的眼神端详她,审视她。她曾放言永远不会喜欢他,却在此后离奇的因缘际会中淡忘了誓言,被他吻,被他牵手……靠近,抗拒,逃离,放任,臣服,妥协。人在爱念中,如同孤海泅渡。谁可将谁解救?
  • 720天的记忆

    720天的记忆

    ——若时光倒流,你还会不会选择这条路?——会——为什么?——我要活下来
  • 在这个世界上我只为你悲伤

    在这个世界上我只为你悲伤

    妈妈说我从小长的就很可爱,所以给我取名为米粒。从小父母就抓住商机,帮我签广告公司,成为了小童星。可是,这怎么越长越丑呢?父母看着米粒,很想知道为什么,在小米粒又一次的被抨击后,米粒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广告圈。可是造化弄人,米粒又作孽了……
  • 世界中心:神位

    世界中心:神位

    世人说世界,却无一人知道世界的真相。世界有它存在的意义,但随着世界流转,意义会逐渐消逝,世界也就走到了尽头。但他要找到那意义消逝的根源,然后,除掉!
  • 地海谜踪

    地海谜踪

    一个少年,被大款养父送入重点高中,被一个来自雪山的神秘少女改变了人生轨迹,卷入了极度惊险曲折的灵异探险之旅:上溯宇宙洪荒,追寻古老民族的起源;下探黄泉,在黑暗绝域中见证无数奇迹,阅浮世千重变,结人生最美缘,在极度悲欢中看透人世真相,无数挫折让一个可能无限堕落的二世祖变成了真正的男子汉,一颗心百炼成钢!一次极度漫长、风光无限的阅读旅行,一次让你把卷不弃的文本穿越……本文转载自网络原创文学门户—起点中文网:http://www.*****.com/?Book/3424888.aspx
  • 都市错爱

    都市错爱

    懂乌云的密布,懂阳光的温柔,懂狂风的残酷,懂时钟的节奏,但却不懂这世界浓缩的态度。更加不明白青春到底散落在了哪一处……
  • 寻找腹黑殿下

    寻找腹黑殿下

    西钥香染自然是怕,这假冒公主和亲的罪名她是万万担不起的。可念及同皇甫极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她便再无畏惧;更何况西钥香染身为羯疆精英细作,背负的还有西钥元羽临行重托:“寻得前任细作同皇甫极所生之子,取其信任,辅其登位,以求羯疆九方边界长治久安。”偏偏,九方皇宫隐秘颇多危机重重,比她所想更为复杂,西钥香染若稍有不慎走错一步,便会丢了小命。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