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26800000006

第6章 没有悬念的“黑色”五月天

2008年5月的天,是“黑色”的天,黑色成为房地产的主色调,这一切都没有悬念。

“黄金周”成了“破铜烂铁”周,冬天的风景愈加凝重。接踵而来的地震更让少数房地产企业雪上加霜,稍不留神,在爱国主义空前高涨的时刻,离经叛道的高谈阔论必然会遭遇封杀。必然性与偶然性错综交织,房地产市场毫无悬念地步入酷冬。

不再“黄金”的黄金周

2008年,实行了7年之久的“五一”黄金周被取消,7天长假不复从前,时间被分摊在中秋节、清明节等节日中。黄金周不再“黄金”,同样对于房地产,往年5月份销售火爆的场面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5月份销售旺季还没到来,各地开发商趁机加大推盘力度。但市场并未出现“井喷”的迹象,在传统的销售旺季仅出现弱势反弹的行情。在一线城市中,北京房价继续上涨,成交量也略有上升。即便如此,仍旧不能改变大势已去的状况。2008年第一季度,北京现房成交72万平方米,期房成交102万平方米,总成交面积174万平方米,较2007年一季度总成交面积322.75万平方米下跌46%。

与北京相似,上海的房价也在继续上涨,但成交量却止不住地下降。据统计,4月份成交面积约140万平方米,较3月份下降17%,较2007年同期下降25.8%,量价背离现象加剧。

与前两个城市不同,深圳的房地产市场是既无价也无市,4月份的房价环比下跌12.4%,与2007年3月份的水平持平,1—4月份的销量同比下降66%。

一线城市不尽如人意,二线城市中的杭州、武汉、厦门等城市的成交量却有所上升。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回暖:在杭州,成交量虽然有所增长,但远远低于同期推盘量;而武汉、厦门的市场观望气氛依然浓厚,“只看不买”、“持币待购”之势愈演愈烈;反观天津、重庆两地,局势已经渐渐清晰,观望情绪加剧之后,是销售量的明显下降。

房地产行业需求弹性之大得到充分证明,以深圳市场为例,从价格高涨时的供不应求到价格下跌过程中的供大于求,反差的转换在短时间内出现。以此来对照北京、上海房价依然上升的一级城市,供不应求并不能作为上升的充分必要条件,这些大量需求也可能在短期内突然消失。

与长达数月之久的冰封之后,北京房地产在“五一”3天“小假期”中感受到了些许春天的气息。来自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北京市日均期房网上认购套数达到403套,与刚刚过去的清明小假期相比,上涨了120%。尽管如此,短暂的回暖并不一定代表北京楼市的春天来了。

造成北京房地产暂时回暖的因素很多,开发商的疯狂打折、假期缩短将计划出京的人群留在北京看房等。很多人抱着这样的心态:“‘五一’3天小假期如果离开北京到外地游玩比较匆忙,正好有买房的打算,所以利用这3天到处看看,即使不买也多了解一下行情。”说到底,这仍旧是一种观望心态,仅凭这3天的交易量就断言北京房地产春天的到来并不客观。“可以肯定的是,接下来的一个月将会是北京楼市的关键期。”21世纪不动产高级分析师表示,“期望2008年房价回到2007年的非理性上涨状态是不现实,也是不正常的。”

如果说北京房地产市场受到“五一”些许“恩惠”的话,被开发商寄予厚望的上海房地产市场却没有因为取消外地旅游人数的增多,而使回暖之光照到上海。2008年5月1日,上海召开春季房展会,虽然展商数目可观,由原来的150家增加到180家,但展会上的实际人流量却并不尽如人意。“等等看”成为购房者的普遍心态。

2008年春节过后上海部分房地产项目的降价促销,以及珠三角房价下跌、“拐点论”等不利消息的影响,购房者的观望情绪就一直存在。从年初开始,上海商品住宅成交行情已经连续4个月供过于求,然而,市场上存量房源日益稀少、上海新房开工量的连年下降,也让开发商有资本观望。

在降声一片之时,还有一些优质楼盘的价格在步步走高,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4月份推出的65批商品住宅房源中,有34批房源的价格比前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占总项目数的53%。其中,多数是品牌已经获得高度认可的开发商楼盘。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不怕环境的恶化,关键是要根深叶茂。房产乱世也是历练英雄的好时代。正是在这样的不断分化中,弱者更弱,英雄继续上演奇迹。

与北京、上海稍兴旺的房地产市场相比,广州仍是日益低迷,房地产企业感受不到一丝回暖的气息,也没看到丝毫黄金周该有的迹象。广州的房地产市场日趋成熟,在黄金周期间,人山人海的看楼人潮已逐年减少。2008年的“五一”楼市,看楼的人潮更是不再出现。黄金周期间购房已不再是购房者的“习惯性”选择。

5月8日,黄金周落下帷幕之后,当看到广州市阳光家缘中心六区的统计数据,人们的猜测就被证实。这个黄金周难以再称得上“黄金”:“黄金周”7天住宅签约量只有243套,仅占供房总量的2%,与2007年同期签约量相比,更是缩减近半。

“今年过节不买房”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五一”过后,南京一个网站上关于购房意愿的调查,将市场的疲态一展无余。在“您认为‘五一’期间南京楼市人气如何?”的调查里,52.94%的网友认为“跟以往比,人气很差”,29.41%的网友认为“人气看起来很旺,但看热闹的多”。当被问到“‘五一’期间,您是看房了还是买房了?”时,58.82%的网友表示在“五一”期间楼市“看过但没买”,而真正买房的只占11.76%。

商品销售固然与时节颇有联系,但如果企业把希望寄托于某一月份,而不注重未雨绸缪、顺势而为,可能会在某一时期幸运地得到顾客的眷顾,但以长远眼光来看,迟早会惨遭“滑铁卢”。在五月,房地产企业的亲历遭遇,也告诫着其他行业的企业们:功夫在诗外,积累在平时。

高调的“新面孔”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是市场上一切活动的圆心,围绕利益,企业们你追我跑、你争我逐。

产业的选择,固然与创业者的兴趣、特长关系密切,但与其中所含的利润和潜在收益更为息息相关。在人们眼中,房地产一直是“暴利行业”,几乎具有吸引资金的一切要素。房地产业的“快钱效应”对其他行业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当城市化达到40%—60%时,房地产业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而之前较为宽松的金融与土地政策,也让房地产业成为能快速积累财富的高额利润行业。

我国香港人常说,香港没有资本主义只有地产主义。城市中最大的经济体就是地产,制造业就是制造房子,商业就是贩卖房子。在全商皆地产的年代,似乎只有购房者处于这条地产链的最底层,被盘剥得“一丝不挂”。

从2000年开始,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房地产投资逐年增加,销售面积与销售价格不断攀升;虽然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相对于传统行业仍属于尚未发展成熟的新兴产业,专业化程度不高,入市门槛较低。经过几年宏观调控之后,房地产市场日益规范,行业利润逐步回归合理,但仍可被归为高利润行业,对外行企业和资本产生着强烈的诱惑。

家电业是向房地产业进军最大的一支队伍。国美集团早在1996年就开始涉足房地产,在京已有鹏润大厦、鹏润家园、国美家园等多个项目,成功开发明天第一城之后,又进军商业地产,开发鹏润时代广场。2005年末,国美第一城夺得北京单盘销售额冠军,预示着外行资本和经营逻辑在地产业的基本成功。

同为家电零售巨头,苏宁进军房地产的历史也比较“悠久”。早在2000年初,张近东就以苏宁电器大本营南京为始涉足房地产,先后开发出银河国际广场、天启花园等高端项目。2007年之后,苏宁就撤下“羞答答”的遮盖,一改常态,四处拿地,脚下一路狂奔,大踏步进军房地产。2007年8月24日,南京苏宁环球以44.04亿元竞得上海黄浦区163号街坊地块;不到一个月后,苏宁又以14.12亿元的总价,在无锡夺得一块地皮。从各个角度来看,苏宁都颇有些“地王”的派头。

继家电业之后,各行各业的“枭雄”们开始掀起一场地产大潮,雅戈尔、TCL、创维、美的、联想、红豆、奥康……有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末,我国已有三百多家上市公司涉足房地产开发领域,有的甚至将主业转型为房地产。

随着地产泡沫的不断膨胀,他们也获得了意想之中的利润。2006年雅戈尔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76亿元,其中,房地产收入就达到19.27亿元。2007年红豆集团净利润同比增长150%—200%,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项目竣工交付面积比上年同期有较大增长。

资金是原因也是目的。充足的资金储备是新面孔进军房地产的原因,当然目的也是为了收获更丰厚的利润。与被外界誉为“暴利”的房地产企业相比,其他行业企业并不缺钱,甚至还更有钱。2007年,万科集团销售额创下新高,达到500亿元,成为行业内的“马首”。而家电业巨头海尔同期的销售额已经接近600亿美元。可以说,仅从资金储备而言,两家企业就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眼看外行不断“蚕食”自己行业市场,被哄抬得一塌糊涂的房地产市场招来了国家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7年底开始,国内“专职”房地产企业就开始“资金饥渴”,之后的状况并没有缓解而是日益恶化。2008年5月,SOHO中国的老总潘石屹就公开表示:“今年,中国房地产公司所面临的金融环境是非常困难的。”不止中小企业,即使一些上市房地产企业也不能幸免,从公布的财务状况来看,即使是运营相对健康的房地产公司,也面临着资金危机。于是,他们开始纷纷抛售原有的物业,或者以股份转让的形式出让储备土地。

而银根紧缩的对象只是房地产行业,其他行业并没有被拖累其中。“现在国家加大对房地产企业的宏观调控,银行对房地产企业严格控制开发贷款,基本上已关紧了信贷闸门,而家电行业则有另一番春天,”一位家电企业的老总表示,“国家不会对我们收紧银根。”

资本的稀缺,让房地产企业的生存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人们对房子又是刚性需求,一些资金充裕的外行业企业,在觊觎地产行业许久之后,纷纷加入房地产市场的竞争。中铁在房地产领域成功进行资本运作后,意欲投资百亿元用于房地产开发建设,正在各大城市拿地;电信运营商铁通也在积极与房地产开发商洽谈收购股权;中国的几大航空集团,也在各地展开拿地开发、物业转让“行动”。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一家家电企业的房地产业务负责人感慨颇深,并丝毫不掩饰对房地产的“痴心不改”,“如果房价再涨3年,中国就只会有房地产,不会有制造业”。

但在这家公司,业务没有根本性变化,家电依然是重心,但同时也把可以动用的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并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可以借资金给困境的房地产企业,也可以与房地产企业共同开发项目,甚至可以直接购买优质房地产企业的股份。

思路决定出路,布局决定格局。市场上,格局不是铁打的营盘,随时因新来者的介入而变幻不定,这些新来者“来势汹汹”,旧有的秩序逐渐被打破,利润也要重新分配,原有秩序坚守者的利润势必受到吞噬。

但万事总要有一个过程,外行变内行也必须有一定时间。由于地产业的特殊性,资金的大量投入并不能万事大吉,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以及政策调整的成本,都是不能忽视的“行业障碍”。随着房地产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方针、优秀的专业人才等都是进入房地产业后立即会遇到的难题,不能深入了解市场,开发为购房者所接受的项目,资金再充裕也不能逃脱被市场淘汰的厄运。

房地产也地震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应用在社会学界就是指,一个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引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引起一场暴风骤雨般的变革。

这种现象也被称作“蝴蝶效应”,同样适合于汶川大地震后的房地产市场。

一场突如而来的大地震,摧毁了建筑、城市,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给五月的中国添上抹不去的哀伤,汶川地震对房地产的影响也开始向全国蔓延。地震的发生,是对房价的间接打压还是促进房价的上涨,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是非题。“地震将导致中国房地产的下跌,地震将会给行业造成致命性的打击”等论点纷纷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地震中绝大多数人是因房屋倒塌而遇难,房屋结构安全、抗震性能等被遗忘在角落的旧题目开始重新被提到台面上来。当人们从悲痛中坚强起来,“建筑质量”这个词开始浮现于脑海。

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启动应急预案,要求震区在建的建筑工程酌情停工。而四川省则要求全省建筑施工现场即日起全部停工。原材料、劳动力倾斜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房地产项目的工程进度自然也会被制约。

中新地产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其位于成都和重庆的开发项目受到直接损害,预计相关项目完成日期会延迟,可能会对其2008年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华人置业集团执行董事刘鸣炜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在成都的项目已按政府要求暂停,复工时间未定;万通地产也表示,正在评估地震对公司项目进展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并已拟定了应急预案……

虽然政府的金融手段已经抑制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暴涨,但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心态决定的,对房地产市场的打压政策虽然起到成效,但远远没有打压到最根本的地方,即购房者需求。看到地震中失去的一切,看到再优质的房子也会倒塌这一现实,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是为房子而生存,还是因为有房子可以更好地生存。当得到确定回答后,这种反思或明或暗地影响到购房者的置业心态。

在地震爆发后,搜狐网站进行了一项“四川汶川地震后置业观念调查”,来调查地震后购房者的意愿,并依此来查看房产的投资功能是否遭到削弱。对于第一个问题:“四川地震发生后,你认为买房好还是租房好?”59.41%的被调查者认为租房好:买的房子损坏了不仅没保险赔,房贷还得继续还,太亏,租房可以避免吃这个亏。当被问道:“地震后,你还会把房产作为投资的首选对象吗?”51.7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优选黄金等其他物品。”

“有人说此次地震将对房地产业带来较大影响,真不知道现在买房是否合适?”在北京某IT企业工作的王小姐困惑地对记者说。事实上,王小姐的心态并不特殊,地震的发生的确给中国房地产市场蒙上一层阴云。

来自重庆春节房交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5月15日—5月18日,重庆房交会共成交房屋8690套,成交金额28.67亿元,比2007年春交会下降了近50%。“到处都是中介机构的置业顾问,买房子的没有卖房子的多。”与2007年相比,购房者锐减4成。地震虽然没有对重庆造成直接危害,但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的恐惧与迷惘似乎不能立刻消除。购房者对地震的恐惧将影响他们对后市的认识和判断。

重庆房地产交易量的暴跌,与地理位置距离成都较短不无关系,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都或多或少地被“拖了后腿”。5月18日、5月19日,郑州四五个楼盘的售楼部里都冷清异常,偌大的售楼部里只有一两组客户在看楼,很多置业顾问百无聊赖地坐在椅子上,久等客户上门。当被问到惨淡的原因时,售楼人员无奈地表示:“这几天受汶川地震的影响,看房的人比平时有所减少。”

水火无情,地震更是冷酷至极,或许“地震对房地产的5大冲击”是其最真实、最详细的描述和写照:

第一,灾后重建任务艰,使当前原本已复杂的宏观经济又添变数。主要表现为两点,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在灾区放松,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将重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全国金融和财政政策;地震导致的局部农业生产和运输中断,短期增加国内通胀压力。宏观经济的变化会传递到房地产经济,利弊共存。

第二,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坍塌、损坏,对于房屋建筑质量与抗震性能的讨论遍及媒体。尤其是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的受灾情况非常严重,由此造成大量学生伤亡,是值得反思的。毋庸置疑,将来政府必定进一步提高建筑质量标准与抗震指数,全国各地的相关标准也应根据地震风险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第三,房地产市场也会受地震波及。首当其冲是灾区,部分房屋已完全破坏,更多的房屋因受损而不再具备居住条件。从供应上分析,由于灾后重建需要一个过程,而且部分已立项的项目也会因此改变规划或取消或延迟,由此导致市场中短期内出现供不应求格局。对于全国楼市而言,地震的巨大负面影响(包括心理)将使部分购房者暂缓入市,从而使原本就低迷的市场更加下滑,全国房价盘整甚至下跌的可能性增大。

第四,地震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影响也很明显。突出表现社会舆论对企业道义感的评判上,在公众心目中,房地产业是暴利行业,在全国各行各业的捐赠大潮中,房地产企业就应充当“弄潮儿”。但房地产企业的表现却遭到指摘,先是被认为不够踊跃,后被质疑捐赠额不够大。公平的评判,房地产企业表现总体不错,捐赠千万以上者为数不少。尤其是万科经历一次信任危机,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万科开展危机公关,宣布投入1亿元展开灾后重建。亡羊补牢,总比不补要好。

第五,地震引发个人房贷和财产保险的争议。灾难中,大量房屋(包括商品房)毁坏,对于那些仍存有按揭贷款的房屋,贷款须继续还,还是可以“放羊”?如果要还,很多房子根本没有参保房贷险,即使少数参保,在地震这种特殊灾害下得到理赔也是困难重重。如果不还,则大量的坏账银行又如何承担得起。看来银行界得尽快谋划权宜之计,外加长远之策。另外,以前从不被关注的房屋财产险,亦是剪不断、理还乱。

灾难面前,任何个人与企业都不能幸免地受到“牵连”,尤其是根基已经被触动的房地产。如何积极“救灾”,也是摆在中国房地产商面前的一道大难题。

王石身陷“捐款门”

挫折或灾难会使人们更加坚强勇敢。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爆发,举国悲痛。不过苦难之中显真情,一时间,全国上下都开始了对灾区的支援和募捐,大到企业,小到个人,都奉献了自己的一份爱心。

事发当天,万科积极迅速响应捐款,向灾区捐款220万元(200万元公司捐款,20万元员工捐款)。就在同日,王石还在自己博客上发表题为“密切关注、冷静应对”的文章,此后的两天,关于万科捐款的数目并未引起争议,只有少数几个网友回帖认为,以万科的实力、行业地位,与其他企业相比,有些偏少:“才200万元,太失望了。万科在我心中的形象大减。”

据万科的年报显示,2007年,万科销售额排名内地房地产企业第一,已超过523亿元,净利超过48亿元,而此次捐赠的善款不足其净利润的万分之四。

虽有反对之声,但并未形成大势,或许人们寄希望于万科220万元之后的行动。让公众没有想到的是,特立独行的王石并没有按照人们的想象再次捐款,而是于5月15日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一篇名为“毕竟,生命是第一位的”的文章,文中写道:“我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元是合适的。这不仅是董事会授权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即使授权大过这个金额,我仍认为200万元是个适当的数额。”接下来,他继续表达自己的观点:“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

作为近几年网络流行的新鲜事物,博客一直都是个人不上锁的日记,而王石的博客也是王石作为一个知名公众人物以及宣传万科的重要阵地,此前一直发挥着积极、正向的作用。相反,这次却成为“捐款门”的导火索,并迅速发酵、蔓延。

在世人眼中,万科成为一个既不想多掏钱、又想摆姿态的虚伪企业,王石则蜕变成一个重利不重义的“薄情”商人。网上的批判之声潮水般涌来:“以前一直觉得王石是比较优秀的商人,现在他在我心里的形象一落千丈,从商可以算计,良心不能算计!你的祖国遭受了如此大的灾难,我们每天看着电视为同胞受难难过流泪,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捐出自己的钱能让灾区早日重建家园,中国已经经历太多的苦难了,身为中国人要和祖国共患难!”

有的网友言语犀利,以奉劝者的姿态,大有“怒其不争”的意味:“王石我告诉你,毛主席说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希望你不要自作聪明,踏踏实实走下去,再美的语言不如行动。”有的网友甚至大声嘲笑:“王石,你应该向内蒙古的捐款的乞丐学习!”

企业责任感是提升企业整体声誉的关键。管理大师彼得·圣吉也认为责任感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他谈到:“愈来愈多的企业已经不用传统方式来凸显自己,而是以责任感使自己脱颖而出。企业如今不仅只提供给顾客优质的服务、提供股东丰厚的报酬。有些企业也承认,他们负有善用力量的责任。社会授予企业追逐利润的权利,随着权利而来的是责任。但责任感的意识在过去数十年并不明显。当企业的力量扩大,但责任感却在恶化,会造成不堪想象的结果。”不负社会责任的企业是可怕的,单方面追求利润,只会让利润之泉枯竭。

在一片质疑与谴责声中,也不乏一些理解和支持者,潘石屹就对王石进行声援:“王石身处在危险的灾区四川绵阳,帮助那些突然遭遇灾难的人们,但他还要通过网络向那些用不堪入目的语言骂他、骂他父母、骂他祖宗的人道歉。我认为这太不应该了。在地震发生的这10天时间里,王石做到了一个人、一个企业家能做的一切。而在不清楚灾情的情况下,王石当时的反应和语言也是可以理解的。”

灾难当前,行动最重要,尤其在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被公众所关注的情况下,企业在这次地震时的表现就更加引人关注。捐款数量虽不能完全代表企业重视社会责任的程度,但在公众看来,也是一个较为直观的标准。接下来的10天,王石与万科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质疑。

压力与质疑,不仅笼罩在王石与万科身上,还有整个房地产行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房地产行业所占国家GDP超过10%,在有些城市和地区这一比例更高。但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除恒大地产、世茂集团及碧桂园、富力地产等捐款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外,大多数地产企业则表现得过于“冷静”。截至2008年5月底约4.6亿元的地产行业捐款总额,在所有行业的现金捐款中排行倒数第二(倒数第一是无偿进行了难以列数的药品支援的医药行业)。

不可否认,2008年以来,全国房地产销售的冷清以及景气度的回落,限制了其成长空间;而信贷从紧、上市受限导致的融资门槛和成本的提高,也使得开发商日趋紧张的资金链难以缓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住房市场景气指数”为104.72,比上月回落0.83个点,这是自2007年11月份以来,连续第四个月下滑。但公众坚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高涨的房价犹如昨天,仍旧存活于人们心中,对于大多数地产商而言,已经赚得钵满盆盈了。

公众就是购房者,就是房地产企业的真实或潜在的顾客群,他们的呼声与意愿直接影响购买行为,在行业不景气时,房地产企业的不当行为只能让顾客离自己越来越远。万科6月初发布的5月份销售数据显示,万科共实现销售面积58.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5%。这是2008年以来万科的单月销售面积同比首次出现下降。

此后,国内房地产企业掀起一阵灾后“补捐潮”,其中也不乏对自己在此次抗震救灾中的形象进行“补救”者。5月21日,王石公开道歉:“这段时间,我也为我这句话感到相当不安!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引起了全国网民的分心,伤害了网民的感情。二是造成了万科员工的心理压力。三是对万科的公司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里对广大网友表示歉意!”并公告宣布以1亿元资金参与灾后重建。5月24日,万科发表声明:公司参与四川地震灾区的临时安置、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是完全无偿的,不收取任何直接与间接经济回报,不回收任何成本的纯公益性质,万科在本次地震灾后重建的全过程中,不承揽任何有回报的重建业务。

目前来看,虽然万科的一系列公关行动缓解了公众的悲愤情绪。但要真正得到公众的原谅,还需要拿出行动接受时间和人民的考验。有的网友甚至认为“万科所说的‘灾后重建’不过是在搞危机公关,玩弄文字游戏”。但时间是最好的良方,针对此次危机,王石最好在这半年内多登登山、多旅旅游,少写点博客,少接受点采访,以免又有好事者“哪壶不开提哪壶”了。

危机面前,有时沉默也能是金。静等时间消除危机也许是王石当前最好的危机公关策略。

怪现状:房产中介费“南涨北降”

在经历半年之久的调整后,生存在“高压”之下的房地产中介,为找寻出路可谓“绞尽脑汁”。只要有用,一切方法皆可为我所用,本着此原则,南北地产中介在2008年5月,上演了方式不同、但目的一致的群体“演出”。

楼市持续萎靡,成交量不断萎缩,行业生存艰难,自2007年10月以后,地产中介一直面临寒冬。但只有失败的企业,没有失败的行业,再萧条的行业总是有几个佼佼者。虽然地产中介在这次房地产洗牌中首当其冲,但有远见的中介公司们心中清楚,只要自己挺过去,前面仍旧有明朗的春天。

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召集京城各大地产中介讨论关于整合、规范现有中介行业收费项目的问题。希望中介公司在现行收费标准的基础上能进行整体性下调,以降低中介费附加在房价上的压力。

眼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强,想要不费力气地赚取大额利润的日子,对于地产中介只能是昨天的历史。想要在不再“黄金”的五月中继续生存,只能寄希望于中介费。

房价的博弈,让原本春光明媚的春夏之际,仍夹杂着丝丝寒意,刚刚进入房地产传统的“红五月”,北京地产中介巨头就迫不及待地集体降价,“180万元以上房源,中介费5折,120万元以下,8折优惠。”在2008年5月的房展会上,有多位中介经纪人表示佣金可商量。“3%的中介费不是死的,如果所购房款较多或是房屋地处区域属于非热点,费用是可以商量的。”经纪人一边推荐房源,一边向购房人解释。

北京地产中介集体喊降,是大批中介倒闭关张后,幸存者的抱团取暖。

从5月1日开始,北京中介老牌劲旅中大恒基就推出了为期两个月的促销活动,根据成交金额,来决定优惠幅度,从5折到8折不等,成交额在180万元以上,中介费打5折;成交额在120万—180万元,中介费打7折;成交金额在120万元以下,中介费打8折。

降价是最直接的促销方式,在中大恒基的示范效应下,北京另外两家大型中介“我爱我家”和“链家地产”也采取行动,宣布将中介代理费由原来的3%下调到2.5%。不仅如此,在下调中介费的基础上,各家中介还实行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根据具体情况举行种类不一的促销活动。

一石激起千层浪,行业巨头联手降价,让一些中小中介感到震动和不安,其中的一部分闻风而动加入降价行列。大中介本来信誉和品牌效应就强之又强,服务和保障也让购房者更有安全感,他们尚且都降价了,中小企业想不跟进很难。根据北京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北京市住宅现房销售面积37.4万平方米,期房销售面积88.1万平方米,分别下降39.2%和50.9%。从住宅销售套数来看,同期间,北京住宅销售量为10598套,日均签约量仅有116套,比2007年同期下降近乎一半,即46.9%。在“五一”小长假期间,北京市住宅交易量比前3天骤降5成之多,与2007年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

而5月份,历来是地产商一年中必争的黄金旺季。经历了半年之久的蛰伏期,中介商只能通过降低中介费来刺激成交,虽然在高房价面前只能算作杯水车薪,但在心理上对购房者的触动,在开发商看来,也算是刺激成交的最后一招。

就在北京中介费抱团降时,与之大相径庭的是,南京900家地产中介集体上书要求涨价。2008年3月,南京市900家地产中介通过房地产协会经纪人专业委员会向市场物价局房地产价格处提交《关于调整房地产中介服务费收费标准的建议》,建议中希望降中介费率由当时的1.4%提升至2%。

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南京地产中介费一直处于低水平。1997年,国家为房地产中介规定的服务费率标准为总房价的3%。2003年7月,江苏省物价局、建设厅将该省的收费标准定为1.5%—2%。此后,面对一路见涨的房价,南京市物价局又将该市收费标准由2%下调为0.4%—1.4%。

原本就低的中介费,在遭遇2007年四季度开始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之后,显然让地产中介公司无法招架和抵御。在连续数月没有成交量之后,大批中介选择倒闭关张。剩余者在苦苦支撑之后,并没有感受到期盼已久的“阳春”的温暖:南京365地产网数据显示,整个4月份,南京挂牌的二手房房源数量为17685套,但成交却只有3981套。进入5月份,持币待购的观望情绪并未得到缓解,交易量比4月下旬还有所下滑,往往5套房子只有1个客户。

团结就是力量,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中介一致认为,既然低中介费不能赢取购房者的“欢心”,倒不如调高中介费,一起抱团取暖“过冬”。

无独有偶,2008年初,建设部到上海专题调研二手房相关问题时,上海多家大型中介公司也提交了要求提高收费标准的方案。目前,上海二手房交易中介费率为2%,而上海某地产中介总经理则表示,国外服务较完善的中介公司收取佣金费率在5%—6%之间:“在提供更全面服务的同时,应当允许中介公司适当调高中介费,一单买卖交易收取3%—5%更为合理。”

然而,降价既然都不一定能解决交易低迷的难题,涨价能否如愿更是一个谜。2006—2008年间,南京房价上涨1倍之多,即使中介费按照1.4%计算,单笔交易的收费也相当可观。不断增加的地产中介门店就是证据,从2003年年底南京市下调中介费标准到2005年8月,南京的中介公司数目为500家;而截至2007年底,已经变为900家。如果原中介费率过低,致使中介亏损无法生存,增加400家就变成无法说通的事实。

“行情一冷就嚷嚷涨价,凸显出中介企业普遍存在经营手段单一、危机应对能力欠缺的问题。”专业人士一语道破其中的“天机”。

“喊涨”或者“喊降”,表面看起来南北殊途,背后的实质却是一样:一为抱团取暖,一为刺激成交,都是地产中介的求生手段。

逆势飞扬:杨国强收购TVB之谜

与其他行业相比,房地产业略显高调,特别是2007年其销售额已达2.9万亿元,俨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支柱性产业;与其他企业家相比,房地产商也是镁光灯聚焦之处,占据着财富榜的半壁江山。万科的王石、万通的冯仑、SOHO中国的潘石屹……企业与企业家相映生辉、互相映衬,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眼球。

见过杨国强的人都说他谦虚、低调、平易近人。这个农民出身的企业家开发了中国南方最成功的房地产项目碧桂园,其销售业绩好得惊人。2002年5月,在广州碧桂园凤凰城销售大厅,人流如潮,万头攒动,场面不仅令杨国强又惊又喜“太可怕了”,连一些在现场的见过大世面的业界人士,也无不担心地说“太可怕了”。这种火爆,也许只有杨国强和碧桂园才能创造出来。

之后,碧桂园又创下内地房地产企业融资额的最高纪录。2007年4月20日,该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此次上市共发行24亿股,行使超额配售权后,融资148.49亿港元。在此之前,杨国强退居幕后,将其所有股权转给女儿杨惠妍,希望培养其为接班人,截至2007年3月,杨惠妍持有碧桂园70%股权,成为最大股东。

2007年的胡润排行榜注定是群星闪耀,但没有哪颗“财星”的光芒可以掩盖碧桂园的炫彩夺目。不到26岁的杨惠妍因占有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7成股份,以1300亿元的身价摘下百富榜的桂冠。碧桂园也因土地储备达4500万平方米(万科地产的3倍,SOHO中国的10倍),而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最大的地主。

碧桂园和杨惠妍声名鹊起,而运筹帷幄的杨国强却低调依旧。但正是这样一个极少直面媒体的人,在最近一年间却一直充当着重磅新闻的焦点人物。先是2008年初,即有传言称杨国强计划投资30亿元在内蒙古建“煤制油”示范工厂,此后追加投资估计最少达130亿元;5月,杨国强欲以125亿—130亿港元收购独霸香港电视界几十年的TVB,消息一曝出,即令业界震惊。

创办于1967年的TVB,是我国香港首屈一指的电视机构,全球最大的上市中文传媒集团(市值210亿港元),又是全球最大的经纪公司(旗下共有三百余艺人)。2007年,其翡翠台收视份额平均高达84%,故而其广告业收入(以我国香港地区为主)相当可观。在播出的10大类消费广告中,7类有7%的增长,其中5类有高达50%的增长。

由于创始人邵逸夫年事已高,又频传病危的消息;加之为避免发生子女与第二位夫人方逸华争夺财产的局面,从2006年年底就陆续传出“TVB卖盘”的消息。资本的“嗅觉”极其灵敏,这项交易引起多位中国和外国买家的兴趣,其中包括百仕通、凯雷和贝恩资本,也包括拥有我国香港居民身份的杨国强。

2008年1月,杨国强就注册一家私人控股公司准备以此作为收购TVB的载体。此后,一直在做资金上的安排。邵逸夫要求交易金额不得少于100亿港元,并以现金交易。资金虽然不充足,但已得到恒基地产李兆基30亿港元的资金援助,杨国强是唯一符合邵逸夫所设标准的买家。邵逸夫一向以爱国著称,具有同样理念的内地企业家,自然是其首选。

5月14日,TVB终于向媒体承认有财团接洽收购“邵氏兄弟”,5月16日媒体通过银行界知情人士获悉,最大买家就是碧桂园老板杨国强。一切都按照人们的设想进行,很多人甚至在讨论TVB因杨国强的加入有何种走向,5月20日,碧桂园发布公告否认该公司参与潜在收购TVB的间接权益,但并未否认公司执行董事杨国强在与邵逸夫就潜在收购事宜进行磋商。

碧桂园的公告让人如坠雾中,摸不着方向,同样模棱两可的还有邵氏。5月28日邵氏发布公告,宣布此前媒体传出的杨国强收购邵氏75%股权的消息“仅属揣测,并不真确”,公司至今并无就任何收购达成协议。

此后,关于杨国强与TVB各种各样、亦真亦假的消息一直充斥着人们耳畔。6月28日,有媒体报道:“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斥资百亿港元收购TVB有了新进展,外传他已加码到125亿港元,邵逸夫同意做出让步,原本要求的一次付清已变为可接受分期付款,双方有望在今年8月达成协议。”历经波折之后,希望的曙光再次出现,但随即又一次被浇灭,10月15日,邵氏兄弟却发布公告表示:所有可能收购邵氏或其附属公司所持有的邵氏兄弟股份的商讨均已经终止。这也意味着杨国强收购TVB的计划最终流产。

对于计划的流产,碧桂园资金上的困境是最大的“嫌疑”,8月12日,碧桂园在中期业绩报告中披露,由于和美林签订的一份“股价对赌协议”,使碧桂园损失约4.428亿元,导致公司上半年净利润首次出现同比下滑28.5%。

但不管怎样,碧桂园及杨国强在地产市况不佳时进行其他产业投资,也被看做是平衡财务风险、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举措。“这样也好,当收购TVB的尘埃落定,不管是碧桂园还是杨国强,都会把精力集中到主业地产业务中来。”在地产大洗牌之际,碧桂园仍需看管好“房地产”这块自留地,以免精力分散将自己经营多年的帝国摧毁。

危世警言:“地王”不一定是王者

中国概念在2006年热得发烫,而房地产业则是热上加热。然而,资本有自己的选取之道,“我们更看重的是开发商持续拿地的能力,如果他手头只有一个较好的项目,我们不会考虑。”这是欧美一家房地产基金中国首席代表的筛选标准。

在一个资本追逐资产的年代,谁掌握了土地就掌握了产业链的上游,就会得到资本的青睐。开发商如同穿上了红舞鞋,如果不去想办法拿地,就将被淘汰出局。

2006年,各地土地的“招拍挂”价格一路走高,开发商几乎不惜成本地大肆拿地。2007年,这种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地王”宝座屡屡被颠覆:7月,万科以26.8亿元拿下广东“地王”,富力地产50亿元轻取天津地王;8月,北辰实业以92亿元拿下长沙土地,成就全国新“地王”;9月,香港九龙仓集团以72.4亿元拍下成都商业中心82亩土地,地价每亩高达8800万元,等同于每平方米十余万元……

成都房价最高时也没有冲破每平方米万元上限,房地产商仅拿地就耗费每平方米十余万元,远远超过以后出售的价格,实在想不通房地产商的思维方式。开发商的非理性投资,或许是唯一的解释。竞标现场的氛围,很容易激发开发商的非理性冲动,往往会报出高于自己计划的数字。绿城中国总裁宋卫平在一次竞标时,计算出按照最终地价,地块开发“可能会吃亏”,但他仍然选择高价出手,理由简单无比:“别人能做,我们为什么不能做?”

商人最忌冲动、不理智,在不理智的状态下成就“地王”,一开始就已注定失败的结局。伴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非理性的繁荣,“地王”疯狂出现;而国内房地产行业的理性回归,则意味着“地王”的终结。这种变化的曲线,正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一个最为显著的转变。

“地王”是伴随着高房价而来,同时也催生了更高的房价,这背后反映的是开发商投机取巧、牟取暴利的心态;而当地产行业进入调整后,政府、购房者、社会舆论一切回归理性,“地王”已经没有了滋生的土壤。

2007年让各大房地产开发商引以为豪的“土地储备”,到了2008年变得让这些开发商如坐针毡。当年寸土寸金的土地,转眼就变成烫手山芋。那些疯狂圈地、雄心勃勃的房地产公司,一夜之间就仿佛置身于一个极其尴尬的“高岗”上。

当楼市调控开始,一方面是消费者观望情绪加重,房价下跌。而另一方面是楼盘滞销,资金周转不畅通,银行贷款基本冻结,让许多地面价格已经超过房价的“地王”在市场上无力生存。

政府逐步加大对于囤积土地、投机取巧的打击,是扼杀投机型“地王”的源头。2007年9月27日,银监会、央行规定,有囤积土地、囤积房源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对其发放贷款。2007年10月9日,国土资源部正式发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39号令),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必须在完全付清土地款的情况下才能获得,不得进行按比例分期发放。2007年3月,证监会提出,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不得用于囤积土地。2007年8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金融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金融机构禁止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专门用于缴交土地出让价款的贷款”。对土地违法违规现象予以金融力量干预。

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理性回归,开发商会更加注重品质的提升而不是牟取暴利,购房者则更在意建筑的内涵而不是外表,“地王”时代已经基本终结。

非理智心态、过高房价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三者相结合,就注定了“地王”并非一定是王者。但是由疯狂到理智,由喜到痛,这是中国房地产行业蜕变重生所必经的痛楚,也是“地王”们真实经历的写照。

小鱼分吃大鱼;或者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甚至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大小房地产商和炒房团,究竟谁能活到最后,现在下结论言之过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何在商业模式、融资渠道和竞争策略上创新,是决定去留的关键。

然而,纵观中国二三十年来各个行业走过的轨迹,房地产的现状也不足为奇。当然,这不是中国特色,而几乎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产业的轨迹,只要那里奉行的是所谓的自由经济政策。当一个行业处于朝阳时期,资本趋之若鹜,都想抢得一杯羹,随之而来的是竞争环境的恶化,导致行业地震,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当行业残阳西下之时,弱者首先经受不了市场浪潮的冲击而缴械投降,最终强者吞食掉弱者,实现所谓的行业整合。

面对未来的时候,人们经常借助古代的智慧。古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告诫人们在做一个优秀者时,要格外小心谨慎。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这个人或者这个企业在一场来势凶猛的暴风雨中就被轻易摧毁,只能说明他或者它的内部有问题,肌体还不够成熟。中天置业、创辉租售、顺驰……这些风暴中的首当其冲者,以其亡者之身再次告诫人们:堡垒往往从内部被攻克。

有出局者就注定有上位者。时势造英雄,历史上每次朝代更迭之际,关键人物应运而出,源于特定的时间和形势。所谓“怀才不遇”,正是说明了相反的状况。尤其对于企业,“势”必关己。逆势而动,则会功亏一篑;顺势而为,就能抢占先机。在房地产大洗牌的冲击下,有些企业接着这股劲,掌握住潮流大方向,把自己送上了另一个高度。

大浪淘沙的市场,多少企业只是昙花一现,变为成功者的阶梯,又有多少企业逐渐壮大,却始终在失败与成功的辩证法中如临深渊。市场的舞台上,只有胜利者的掌声,这是钢铁般强硬的游戏规则。

只有失败的企业,没有失败的行业,宏观经济快速增长趋势不变,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币升值、居住改善的刚性需求等因素依然存在,房地产全行业的整合优化在所难免。只有潮水退去,才能知道谁是在裸泳。谁是英雄,让我们拭目以待。

同类推荐
  • 张掖经济史略

    张掖经济史略

    本书共16万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概述了从远古到清代鸦片战争前,张掖农业、牧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中篇重点叙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9月张掖解放这段发展史;下篇从1949年9月至今,系统回顾了六十年来张掖经济发展的成就。
  • 动态能力理论的操作化研究:识别架构与形成机制

    动态能力理论的操作化研究:识别架构与形成机制

    本书旨在揭示动态能力的识别方法、架构及其形成机制,指导企业培养动态能力的实践活动,内容包括:动态能力的识别、动态能力架构、动态能力作用机理、动态能力形成的资源基础等。
  • 创业投资制度创新论

    创业投资制度创新论

    本书揭示了创业投资的起源、创业投资之区别于传统投资的制度创新优势以及创业投资运作的内在机理;论述了信托制度、有限合伙制度和公司制度对创业投资基金的适用性等内容。
  • 学习经济

    学习经济

    本书对目前经济学发展的状况作个简要的评价,根据新剑桥经济理论框架,我对“学习经济”的国内结构调整机制做了一个粗略的设计,重点强调了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提出一个新的“国家学习体系”的概念。
  •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本书由总论、改革篇和发展篇三部分组成。总论部分主要阐述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问题;改革篇主要阐述国有企业通过改革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发展篇主要阐述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热门推荐
  • 少主请留步

    少主请留步

    意外重生,她得知这个世界的父母为了替她渡劫而逆天交换了魂。如今替她渡劫的魂已经死亡她得以回归。她成为了神秘的幻虚谷3岁小少主。幻虚谷人们都习得辟谷术可在21世纪生活多年的的她却是个贪吃鬼。14年后的她偷溜出谷,遇上了她一生中最重要也是她最爱的人,机缘巧合她拜入绝尘山下聂无山人门下为第八弟子,位分尊贵。从她出谷开始命运的轮盘不停的转动,她不信命不愿被命运驱动。友情,爱情,痴恨,犹豫,凶残,秘密,阴谋。。。一切的一切都等待的她去揭开。最终她命运该何去何从?
  • 心墙

    心墙

    那年盛夏,带着不同于一般人的心情迈入那所校门,她知道从遇见了一个人就开始慢慢被打开心墙,然而三年又三年,他们却变得那般不同于恋人更像熟悉的陌生人
  • 幕后影子

    幕后影子

    大学生瞬鸣,在玛雅预言的世界末日当天穿越。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弱肉强食神魔坠落的世界,无处不是充满血与泪。他选择当一名刺客,在阴暗中游走,从普通人都不如,到一步一步走出大山,其中无数挫折与羞辱,无数血雨与泪水。最终遨游在强者之颠,成长到异大陆幕后的影子,使无数大能看到阴暗的地方都为之胆寒。
  • 首席的夺心恋人

    首席的夺心恋人

    一段彼此相守的爱情,有迷惘有泪水,幸好在最美的年华里,是你在陪着我成长,当我在翻山越岭的时候,幸好有你陪伴左右。
  • 吴郡图经续记

    吴郡图经续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雪堂行拾遗录

    雪堂行拾遗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灵魂摆渡人:亡灵驿站

    灵魂摆渡人:亡灵驿站

    生生世世三界中岁岁年年淡如风手中提的引路灯引了阵阵厉鬼声我已没有了灵魂却还有爱着的人我看透了生死门却添不上我心上痕传说把灵魂押给冥王就能获得永生奈何桥水彼岸花美饮一碗孟婆汤问一句生死为谁此后不生不死不灭游荡三界之中行勾魂引路之事称灵魂摆渡人
  • 我的明星老公:娇妻16岁

    我的明星老公:娇妻16岁

    “听说几个小鲜肉要来我们学校录制节目!”“真的假的?”“还有其他的明星,好像就要选择我们班喽”
  • 花异血香引

    花异血香引

    陌烟冷,古晏国亡国公主,拥有异血,被封印了大量的灵力,成为一个受尽侮辱的流浪者。什么废材,什么蛊惑人心,什么该死不该死,欺负她的人总该受到回报。世间最舒服的,不是居高临下的感觉,也不是万人迷倒的感觉,而是静静的看着你,所谓情字,正是你我的一把没有钥匙的枷锁。六界大战,引发洪荒,吸取天地怨气的邪魔终于诞生。一曲尽终,生死决别,待血兰再次盛开之时,你可在等我?
  • 盾一道门

    盾一道门

    大衍五十是为大道,天地开辟,大道分化,其四十九演变为天道,另其一则盾入虚,成为唯一的变数之道——盾一道。然天道无情,视众生为蝼蚁。众生为摆脱天道掌控而修炼,追寻盾一道,以达长生不死。莫言同为一名修炼者,历红尘三千,成为地球神话。渡无量量劫,以仙神为蝼蚁,视圣道为脚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