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91500000043

第43章 炎帝以姜水成

宝鸡姜水与上党水、郯水

“炎帝以姜水成”,这是学术界考察炎帝发祥地所在的一个标志性文献记载。找到所居之水,并具有姜姓炎帝神农氏族的足迹和印记,才能作为具有文化意义的依据。这是对山西炎帝神农氏族真实性的重要考证依据。

上党古姜水,是一个重要而且关键的文化信息。刘毓庆先生指出:“炎帝‘西来说’学术界几成定论,却没有最关键的‘证据’,先秦文献中没有任何资料能为这个理论提供支持,一条都没有。”

《水经注》记载了“岐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但郦道元这位受到历代史学者尊重的伟大地理学者,在此问题上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疏忽。按此观点,岐水流至姜氏城而为姜水。《国语》却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世本》也记载“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氏焉”。都认为炎帝是因姜水而为姜姓。分歧在于以水为“姜”姓、还是以“姜”姓命水,观点完全相左。

郦道元这个疏忽虽小,影响却不小,历代学者因此把姜水定位于宝鸡地区。以至当地学者在民国版《宝鸡县志》中,为此直接指出了郦道元的错误,在“姜氏城”下注:“郦氏不考,以岐水蒙姜水之名,而并移姜氏城以就之。误矣!”

那么,姜水何在呢?

历代专家在西部评说之际,都忽视了古上党地区太行山中流淌着一条更为古老的水,而且是先秦文献中唯一一条水。

《山海经》记载,发鸠山以北有“陆山,多美玉,水出焉,东流注于河(郭璞注:或作郯水)”。据考证,陆山,即与长子县发鸠山通体联麓,位于屯留县西南的鹿渎山,今称盘秀山;水,即发源于鹿渎山谷、东流入漳的绛水,又称降水。《史记》记载:大禹治水,“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张守节注“降水出潞州屯留县西南”。《通典》记载“屯留县……有鹿渎山,绛水所出”。绛()水之滨,炎帝文化遗存密布。春秋时期是炎帝后裔之国。《路史》记载“屯留故城南,即故留吁国也”。屯留南面就是炎帝少女女娃化作精卫所居的发鸠山,这是关键所在。

《淮南子》记载“清漳出谒戾,浊漳出发包”。高诱注:“谒戾山在上党沾县。”雍正《山西通志》记载:“少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一名谒戾山,一名何逄山,又名沾山。”而《元和志》记载,谒戾山一名羊头山,此与相传炎帝建国的长治羊头岭、炎帝陵所在的高平羊头山,皆属古上党。其间关系,可以想见。

水在《山海经·北次三经》中与发源于“发鸠之山”的漳水流向完全相同。这是见于文献最早的、有明确方位记载的水,至少也比郦道元的记载早八、九百年。尽管年久日远,已无法确定其所指是现在的具体哪条河,但其方位在太行、太岳之间则可以确定。而且发现这条叫作“水”的河流,同时还叫作“郯水”(见《山海经》郭璞注)。这里同时是至今炎帝神农传说极盛的地方。

汉字右边“右耳”之“阝”字旁为“邑”字的简写,表示一个可居住的地方即“居邑”。因此字即“姜”氏族居住的地方,“郯”字即“炎”氏族居住的地方。与“郯”有内在联系,也就是“姜”与“炎”有内在联系。能够使“姜”与“炎”联系起来的,只有姜姓炎帝,舍此无它。那么,两千年前已经整理成书、记载远古时代的地理志《山海经》里,记载着上古时代上党地区与姜姓炎帝直接相关、并且只与姜姓炎帝相关的一条河流,能够说明什么?答案只能是以姜姓炎帝“命名”,这个唯一的历史文化原因。因此,只有姜姓炎帝神农氏在此地居住,才能在我国最著名的历史地理文献《山海经》里,保留如此准确定位的记载与内涵。

从双法字理分析,由99对即198个“文”,发展到十万个“字”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增加文化信息与内涵的过程。因此由“姜”演变为,由“炎”演变为“郯”,显然带有这种文化源流发展过程的印记,以此标志着炎帝神农氏族迁徙发展的源流和脉络。

史载,黄帝取代八世炎帝榆罔,取得部族联盟最高首领地位后,封榆罔到“潞”这个地方。“潞”,位于现潞城市东北25公里西流乡古城、潞河、续村一带,分布着大量的古城址和古墓葬,是春秋时期炎帝榆罔后裔赤狄潞氏的聚居地,其在续村的大坟冢,俗呼“龙嘴圪堆”,是潞氏国王潞子婴儿的坟冢。

80年代,根据长治市城区分水岭考古发掘的两座春秋中期的墓葬随葬物,其中“铜器,尤其礼器方面,颇具中原地区特点,但其中的羊首铜矩、鸟首衔蛇为内容的銎斧及矛、镞等为特点显明的地方因素”,基本明确为赤狄墓葬。

潞城附近有羊神山。羊肠坂,是太行山上的古坂道名,一在平顺县东南,一在晋城市南。古籍载:“羊肠坂道在太行山上,南口怀州,北口潞州”。这些都是羊崇拜的遗迹。

不要轻视《山海经》的记载,这本书已经学术证明是一本“图书”,即有“图”有“书”。“书”不过是“图”的文字说明,尽管“图”已佚,但在中华文化圈范围的朝鲜国家图书馆里,还保存有一幅尘封的山海经图,是一幅包括南极和北极的世界地图。德国的一部电影纪录片《想往将来》,就采用了这幅《山海经》图。因此,《山海经》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考据价值。

至于非洲、美洲的测绘工作如何跨越大洋,南极冰盖下的陆地范围古人如何测绘,是我们的古代先人难以想象的智慧与成就。

《山海经》自殷商至战国成书以来,以至于明朝胡应麟之前,都被视为“实用地理书”,胡氏以一己之见视其为古今语怪之书,后人便以神话大全看待《山海经》,这是后世学界的一个大误解。

根据卫聚贤教授所著《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还有人自1986年开始认真研究并依书中记载自绘地图,画出了超过古代中国版图的山海经地图,认定《山海经》不仅是最古老之中国地理书,亦是最古老全球地理书,因为其描述内容广至全球,不仅描述亚洲、欧洲、美洲三洲之山脉、河流、矿物、动物、植物,更描述上古风俗民情以及信仰崇拜,并非一些现代学者所认为的“神话”。

七千年遗址

山西垣曲县北橄乡枣园村发现7000年前有火烧山灰的遗存的农耕文化遗址,证明是一支由东南历山迁徙而来的原始先民。同时还有从历山向东部阳城、沁水方向迁徙的一支,以烈山而得名的烈山氏炎帝神农氏部落。由阳城、沁水继续东迁到达高平羊头山,继续用“烈山”的方式垦荒。迁徙总的方向,与炎帝神农氏族初期由西向东运动的大走向一致。上党地区因此出现了羊水、羊头山、首阳山、阳城、昌羊镇等地名,具有姜姓神农氏族最基本的文化烙印。

姜姓后裔上党分布

姜姓炎帝神农氏族在上党地区的遗址分布流向归纳如下:

潞城市;榆罔封潞。《汲冢周书》记载:“昔烈山帝榆罔之后,其国为榆州。曲沃灭榆州,其社存焉,谓之榆社。地次相接者为榆次。”可见,榆社和榆次都曾是炎帝榆罔后裔所建榆州国的重要领地,自榆罔之后一直延续到商周春秋时期。《周书》记载“伐智而专事疆力”,榆州民乘其弊伐灭曲梁(曲梁在潞城西十里)。榆州地次相接者有榆次,解州有解榆,古亦为榆州。《博物志》记载:“榆州孤而无使,曲沃伐之而亡”“国亡而社存,故称榆社”。

长治市:曾为赤狄铎辰氏占据,晋景公七年被晋国灭。

武乡县:曾为柱公孙(庆甲子)赤狄甲氏之领地。晋景公七年被晋国灭。

皋落镇:位于今垣曲县东南5公里处。春秋时期赤狄别族皋落氏居于此,故名。《左传》记载“晋侯(献公)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灭之。

屯留县:春秋初期为赤狄留吁国和茅戎的徐吾氏所居。晋景公七年,晋将率军灭赤狄的甲氏及留吁、铎辰等,这一带并入晋国势力范围。

壶关县:黄帝封榆罔于“潞”的领地之一,曾为炎帝八世榆罔子系长狄和白狄所居。后被炎帝支系后裔蚩尤族攻占,至商朝为黎国属地。春秋时被赤狄潞氏攻占,晋景公六年,晋大夫荀林父率军灭潞,归晋。

晋城:周时为赤狄族铎辰国占据,后被晋景公派大夫隋会率军攻占,归晋。

高平市:春秋时曾沦于戎狄辰放氏,为辰米国,后被晋灭。今陈塸镇相传为部族遗址。

陵川县:春秋时期曾为赤狄陵泽占据。毕氏《四州文献》记载:“陵泽隗姓国,即陵子寿胡也,今陵川”。春秋时期,晋献公多次于此地讨伐狄人并攻占。

吉县:夏至周,赤狄一支啬咎如国占据,后被晋国灭。

春秋时期,山西上党地区的炎帝后裔族系在数十年内相继被晋国所灭。

姜姓后裔山西分布

姜姓炎帝神农氏族后世在山西各地的分布流向归纳如下:

方雷与方国。神农榆罔与黄帝联盟打败蚩尤。时榆罔之子名雷,加入黄帝联盟,为黄帝左相,随黄帝伐蚩尤有功,封于方山(汾阳县一带)。夏商时方国仍为大邦。甲骨文记载,方国常侵扰商朝及属国缶、俞、唐。缶即陶,与唐皆为陶唐后裔,俞即榆罔后裔,居河东一带。方国逐渐南迁中条山一带,故雷首山一名方山。商王武丁派兵伐方国未能获胜,后方国为商之属国。周初武王、成王都曾讨伐方国,终使其降服并向周王朝贡。《周书》记载“方扬以皇鸟”,方扬为方国之君,周王大会诸侯时,方扬向周天子进贡雌凤凰。

炎帝后裔有烈山氏,烈或作列、历、郦、赖等。一支迁于介休之烈山(即介山),后散处晋南各地,洪洞西、永济、垣曲均有历山,史称“舜耕历山”。因此汾水中下游分布着许多姜姓部落方国,晋中姜戎,洪洞县明姜村,解县姜村等。

灵山与巫咸。炎帝之孙灵契(恝),传为上古巫史,自炎黄至殷中宗千余年皆称巫咸,为世系名号,《山海经》记载灵山有十巫。巫咸迁河东。黄帝与蚩尤战时,灵契族支持蚩尤。万荣汾阴、蒲坂襄山均为灵人居地。黄帝与炎帝争战涿鹿时,巫咸筮后卜曰“果哉而有咎”,意为能获胜然而亦有凶险。《世本》宋衷注:巫咸以鸿术为帝尧医。到殷商时,巫贤为贤臣。《竹书纪年》记载“商祖乙三年,命卿士贤”,贤即巫咸之子。《大清一统志》记载“殷巫咸墓、巫贤墓,在夏县东五里,巫咸山下”。

四岳与太岳。炎帝后裔共工氏重孙伯夷,为颛顼帝师,虞舜时为秩宗,主三礼,即尧时的四岳。汉经学家郑玄曰“四岳,四时官,主方岳之事”,即尧时主持祀四岳之事。四岳部族居太岳山,故称太岳。

吕国的迁徙。四岳部由陕入晋,“虞夏之际,封于吕”,即吕梁山。尧舜之时,吕氏族人迁太岳山。《元和郡县志》记载:永安有吕乡。今霍州西南十里有吕乡、吕阪。尧都平阳,以霍山为太岳,“太岳”祀之,后又任太岳为四岳。四岳伯夷佐禹治水有功,祭祀岳神。“太岳袭吕,余为申许”。吕侯长子袭父封,以国为氏称吕氏,次子以官为氏称岳氏。殷周之际,吕氏助武王灭商,其中吕尚功勋卓著封齐侯(今山东)。周王曾命吕侯——吕他伐越戏方,命吕侯作《吕刑》,成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法典,历史价值堪与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相媲美。周王以吕侯为司寇之卿,位居三公之一,“周穆王以吕侯为相”。吕尚即姜尚、姜太公。

后世称姜、梁、申、许、箕。四岳后裔一支建梁国(善建桥梁),梁山在离石县东北,梁国在今汾阳,亦为秩宗伯夷之裔。炎帝裔四岳部在晋西山区建立吕国和梁国,后称吕梁山,有吕梁湖,梁国后裔迁徙各地,临汾有高梁,翼城有南梁、解县有解梁,长子有梁山梁水,潞城有曲梁城。

四岳后裔一支建申国(岳阴一带),助周武王伐纣有功,封伯国,与吕为兄弟之国。《诗·嵩高》曰:“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吕)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申、吕都是捍卫周天子宗主国的重要封国。申伯与周王室结亲,申后生子为宣王,宣王命王舅申伯镇守南国,封侯于谢(信阳)。留晋中之申人后称申戎或羌戎,宣王伐之不克。姜戎南迁于晋之南鄙,曾与晋人同击秦军,即《左传》记载晋国及“羌戎败秦师于崤”。秦汉以后羌人西迁,今平遥有羌城,赵城明羌镇,盂县羌贾村、解县姜村等。

四岳后裔还有许、箕。由陕入晋,散居各地,今蒲县、太谷、左权、平陆等县都有箕山、箕城。炎帝时夙沙氏叛,箕文(夙沙氏臣)谏不听被杀,夙沙氏煮海为盐,居运城盐池一带。《元和郡县志》载:左权县箕山上有许由冢,唐初置箕州,洪洞县有九箕山、洗耳泉。临汾城北康庄涝河段也称洗耳河,有尧访许由民间传说。

后土句龙。炎帝后裔共工生后土。帝颛顼时,“举以为土正,天下赖其功,尧祠以为社”,奉祀为社神。后土原名句龙。东迁后居于猗氏、绛州一带。《国语·鲁语》记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九有即九州岛,伯即霸,即称霸中原。句龙为该族的图腾,勹形如盘龙,勹内加日为旬,即以旬记日。临猗西南、解县西北有郇城,新绛县西有荀城,应即句龙氏之遗族(《炎黄源流史》)。

汾阴(万荣县)的一个土丘,史称脽上或魏脽。黄帝时开始设坛祭祀后土,汉文帝时建后土庙,武帝置后土祠,并亲往拜祭如上帝礼。汉元鼎元年(前116)汾阴巫锦在此建民祠,掘土得一大鼎,周八尺一寸,高三尺六寸,与众鼎不同,以为祥瑞,迎之甘泉官,藏之帝廷。武帝东幸汾阴,亲祠后土,三年一次,凡五次。后土族后裔一支以土为氏,居于今石楼一带,商代称土方,汉为侯国,晋设吐京,后魏置吐京郡,隋改为石楼县,土族西迁入藏称吐蕃、土伯特。

伯夷、叔齐。四岳之裔有孤竹氏。以竹为觚亦称觚竹。东迁入晋,临猗县北五十里有孤山,山北古城疑即孤竹城,其南为首阳山。《史记》记载夷齐故事,山上有庙有碑,夷、齐兄弟乃孤竹君之二子,皆让国出奔,谏阻武王伐纣不听,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孤竹国后迁卢龙,一支徙西南建夜郎国。

姜、齐、蒲、柴。姜氏之后有古蒲氏,建蒲子城(隰县东北四十里),蒲伊传为古代之高士贤人,隐蒲子山,尧亲往拜访。汉置蒲县。蒲人后迁河东中条山,故雷首山亦称蒲山,山下汉置蒲坂县。蒲山、蒲川、蒲谷、蒲城、蒲州、蒲县均蒲人居住地。

姜齐的一支为柴氏。《太平环宇记》记载:晋州郡六姓之首为柴氏,襄汾有柴庄,古称柴壁。唐高祖之女平阳公主嫁临汾柴绍为妻,官至骁卫大将军,封爵霍国公。

缙云、赤狄。炎帝裔缙云氏,黄帝时以云为官,其任夏官缙云,赐姓酉,封涿鹿新郑大隗氏,后裔以缙云为氏,缙初为晋,当与晋水晋地有关。其初居之地必在平阳之晋水一带。尧舜时“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魑魅”。今浙江括州有缙云县,当为其后裔徙迁之地。

炎帝裔“揉木为耒”,古以火焙、手揉之法为赤制,故其民称赤氏。赤松子号为仙人,为黄帝师。赤氏族人入晋,今孝义县曾置赤谷县,太原有赤唐关,盂县古有赤狄仇由之国,春秋战国之际,“智伯以钟遗仇由,赤将蔓枝(仇由臣)谏令不受”,为智伯所灭。赤狄之“甲父氏,古诸侯国,以国为氏,因以为姓,高平县东南有甲父亭,即其地(《古今姓氏书辩证》)”。甲氏先分布于沁县一带,后为晋所逼,东迁河北,为赤狄甲氏,后为晋国所灭。

卯、午、辰氏。炎帝裔共工氏噎鸣,首先发现木星12年运行一周天的规律,今日可称著名天文学家,他的儿孙以十二地支为氏。其中以卯为氏者,以柳为图腾,称柳人。初居于吕梁柳林镇一带,后一支迁晋南,居夏县东南十五里中条山内柳山林谷,垣曲县有柳庄隘;一支迁入晋中,太原有柳子峪,太原县东南三十里有柳林,五代唐筑坛于此。“卯为刘之原字”,相传尧之长子监明早卒,其子式封于劉,今临汾东有伯王劉村。噎鸣之子以午为氏者,东迁入晋,居吉县大宁一带,吉县东北60里。《太平记》记载“隰州大宁县,后魏太武帝于今县东南60里置仵城县”,今为午城镇,以酿酒闻名。魏末西山动乱,午人流徙,于临汾侨置伍城、北伍城郡,或即今伍级、伍默。

炎帝姜姓之裔,以辰为氏者,晋东南有铎辰。辰古为农器,“摩蜃而耨”,故农、辱、蓐、耨等皆有辰字形。帝喾之裔实沈居于大夏,“沈、姒、蓐、黄、实守其祀”,其蓐国当为蓐收后裔故地,颛顼时为“金正”曰蓐收。蓐国当与辰氏有关。

我们由此能够得出结论,有着黍稷种植传统即炎帝神农氏农耕传统的姜氏、戎狄、九黎等部族、氏族,他们共同尊崇炎帝神农氏,即使有战争和迁徙,这种传统也会随之传播与弘扬,直至整个中华民族共同认祖归宗为炎黄子孙。

国的演变

秦以前的“中国”,只是一个不带政治含义的地理名词。《吕氏春秋》记载:“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两河,是指黄河中游的一段,其南流至风陵渡晋陕间的一段为西河;再向东经豫北、晋南一段为南河;再转折自南向北纵贯今河北中部稍偏西古河道为东河。黄河至天津附近入海。冀州即西河与东河之间的晋地即今山西省。因为黄河环绕,也称“河内”。《禹贡正义》进一步描述为“明西河之东,东河之西,南河之北,为冀州之境也”。显然,“西河”“南河”“东河”这种表达方式,始终是立足冀州即今山西省南部一带来描述,正是尧、舜、禹建都山西的立足点。

冀州得名,源于夏商时代晋南有个冀州。《禹贡辩》记载“晋地有冀,秦地有雍,则是冀、雍以地名州”。《水经注》记载“汾水又过冀亭南……京相璠曰:‘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国所都也’”。皮氏即今河津市。古冀国被晋国灭后成为晋地,故“晋地有冀”。《吕氏春秋》记载“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这个历史渊源与今日想当然地认为河北省为冀州完全不同。

《山海经》注“冀州,中土也’,故曰中冀”,“中冀,即冀州之野”。这就是冀州又称中冀的由来。黄帝擒杀蚩尤的“冀州之野”或“中冀”即指晋南地区。故《左传》载孔子引《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

“中国”的名称到西周时演变为为京师附近,相对于东西南北四方而如此称谓,春秋战国时泛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又称中原。故有些国家属于“中国”,如晋(韩、魏)、鲁、宋、郑;有些国家属于四方蛮夷,如秦、楚、吴、越、燕、中山、巴、蜀;有些国家则地跨“中国”与夷狄之间,如赵、齐。

从“国”的演变可以看出,最初的“国”就是诸侯,《通典》记载:“黄帝,方制万里,为万国,各百里。”虽然称作“国”,彰显的内涵还是“诸侯”。如西伯戡黎,周文王武力平定的是黎侯之国。下一年伐邘,也是征伐鄂侯的邘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同样称作“国”,同样还是周王朝的诸侯,彰显的内涵却已经是独立自主的“国”,诸侯只是一个名义而已。韩赵魏三家分晋,自立为国已经既成事实,请封为侯,还送上礼物,周天子不得不封侯。这时“国”是主体,请立为侯只是要个虚名而已。那么,居羊头岭上的黎侯国,显然属于早期的黎侯之国,与黎侯相关的历史文化内涵,只是他最初的从属,“这些全是黎氏之地,蚩尤的领土”。

国的形态演变最为剧烈的是绵延八百多年的周帝国。

周文王去世,周武王即位,发兵征讨殷商纣王得天下,封国达一千多个。进入春秋时代,因不断发生兼并,后来只剩约十分之一,即一百多个。到了战国时代,大国就只有秦、齐、楚、燕、韩、赵、魏“七雄”。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各国,规格低于“天子之国”,但各诸侯自立门户,各自为政,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文化、习俗等皆由自己当家作主。东周王朝所能做的,仅仅是号召出兵、册封诸侯、收取进贡(还常常收不到)。虽仍是“天子之国”,国王代代相传,历数百年,然而与西周王朝早已不能等同而语,地域狭窄仅有一个“王畿之地”,一个越来越徒有其名的朝廷,一座供放着九鼎亦即“社稷”象征的庙宇。这个王畿之地,还是诸侯们恩赐给它的一块保留地。

一些国家在相互兼并中势力大增,便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甚至出现“问鼎”的故事,询问鼎的重量,野心已经按捺不住,直至重演伐夏、伐商的故事,直接出兵攻打王朝。

长平关战役四年后,秦国的虎狼之师再度攻击韩、赵两国时,穿过洛阳古老的周王国领土,如入无人之境。周王国最后一位国王姬延,赫然震怒,亲自号召各国恢复早已无人再谈的合纵对抗盟约,组织讨伐秦国的国际联军。周王国的命脉不绝如缕,既小又穷,连神圣不可侵犯的九鼎,都熔化了卖掉过日子。如今竟去碰撞人人畏惧的侵略大军。

姬延好不容易招募了五六千人,又苦无粮饷,只有向地主富商借贷,约定胜利凯旋时用战利品奉还。到了约定的时间,只有楚、燕二国派遣了军队赴约,当他们突然发现再没有其它国家军队时,就惊惶地全部撤退。周王国那五六千人的乌合之众,当然不能单独行动,热闹了一阵只好解散。既没有战利品,也无法还债。债权人日夜追索,姬延无法应付,就躲在一个高台之上,不敢与人见面。但他这种儿戏举动,秦国听到后大不高兴。派出一支军队到洛阳,把姬延捉住,废为平民。这个立国八百七十九年,被儒家学派赞不绝口的周王朝,在没有一声叹息中灭亡。

当“天子之国”向秦国大军投降时,仅有邑三十六,人口三万。周制“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其统辖区域远不足一个县,有“中央”无地方,有“天子”无子民。

同类推荐
  • 文明解密

    文明解密

    《我的第一本探索书
  • 灾害:疯狂的自然灾害

    灾害:疯狂的自然灾害

    本书介绍了雷电灾害的危害及预防、雷灾多发生在什么地方、黑色闪电的形成奥秘、豪雨灾害的形成和危害、酸雨灾害的危害和防治、太阳风的形成和危害、臭氧灾害的形成与危害等内容。
  • 野马之舞(野生灵三部曲舞)

    野马之舞(野生灵三部曲舞)

    野生灵系列多是关于野生动物的记录和描述,这是作者戴江南在与自然万物的耳鬓厮磨间生出的大欢娱大忧伤,她带着人们徜徉在自然之中,在阿拉套山的悬崖旁观察金雕,在青格里河畔看蝴蝶,在天鹅湖畔驻足,在艾比湖畔与迁徙的鸟儿作别……她将一切自然生灵视若亲朋,以细腻亲和的笔触写下了一部当代自然传奇。同时,本系列作品对普及科学知识、宣扬自然美均有较高的意义和价值。
  • 天文百科知识博览

    天文百科知识博览

    《巅峰阅读文库 我的第一本百科书:天文百科知识博览》是一本献给天文爱好者的书籍,也是同青少年朋友分享天文科普知识,掌握各种天文观测常识,了解最新天文探测成果的书籍,内容主要包括宇宙、太阳、太阳系外天体、星系、星云、银河系、银河外星系、恒星、行星、太阳等等。《巅峰阅读文库 我的第一本百科书:天文百科知识博览》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丰富多彩。它既是人们认识世界、感知历史、触摸时空和超越未来的组合工具。又是聆听历史和探索未来的一条捷径,同时也是家长引领孩子成长的教育指南。
  • 科学家传奇

    科学家传奇

    《科学家传奇:科学家的最高荣誉》收集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学大奖,为读者讲述众多科学家获得巨奖背后的故事。一个个如雷贯耳的科学大奖,如同竞争激烈的竞技场,引来无数的科学巨人一展风采;一个个走上领奖台的科学巨匠,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闪耀在科学的天空中。在通往科学的道路上,满是荆棘与鲜花,留下的是他们的一个个动人又神奇的故事。期望读者从这些神奇的故事中,既能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更能感受到科学家们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从中受到激励。得到人生的启迪。
热门推荐
  • 五岁“坏”宝贝

    五岁“坏”宝贝

    五年前,她被男友狠心抛弃,偶然间惹上那位必国际恐怖分子还可怕的富翁老外。只是简单的一句“我要嫁给有钱人”。却不曾想改变了她今后的整个人生!那时的她,只是她众多女人中的一个,有时候他甚至连她叫什么都会忘记!他只知道,只要跟他上过床的女人都是他的女人!他决不允许她跟其他男人有瓜葛,都看一眼不醒,碰一下更不行!她见过他的恐怖手段,他,令她感到害怕!五年后,她的身边多了一个可爱的小宝宝,终究,两个人都逃不过命运的联结……
  • 张氏妇科

    张氏妇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三生石

    三生石

    新坑《我们这一代不懂爱情》http://***.***/origin/workintro/85/work_1998933.shtml佛看着我的眼睛叹了口气,终于轻轻开口,我给了你两千年的时间,想让你明白,其实世间繁华不过弹指,转眼便会烟消云散,可你依然不懂,那么我就成全你这两千年的心愿,去吧。然后他一挥手,给了我一颗心,我终于得以成人,降落凡间。
  • 绝世临尘

    绝世临尘

    纵使承载了万年的霸业雄疆,掌控了颠倒乾坤的力量,即便能够改阴逆阳,却也逃脱不了在生死间的穿梭。人世间千百轮回,多少生死别离,而他从没想过自己也会有轮回的一天。在历经生死背负着种种谜团从莽莽大山中走出,原本期待着山外世界的精彩纷呈,不曾想一个接着一个的苦难漩涡将其卷入其中,在经历世间辛酸,多次游走于生死边缘之后,他不禁黯然,如果可以,轮回池畔,他不会再选择做人,如果可以,寻一处无人踏迹的高崖,做一株无人问津的草木,争一岁荣枯足矣。
  • 总裁独宠:娶个警花尝尝鲜

    总裁独宠:娶个警花尝尝鲜

    她接触他,是任务需要。他接受她,是被逼无奈。孤独的他有着世人羡慕的身份,却不知他在深夜暗自神伤着命运;快乐的她有着平凡而温馨的家,每天努力的朝着自己的梦想靠近。初次见面。“我不走。”她的声音里透着一丝倔强,“你需要我的。”他低声的揣摩着两个字,“需要?”话间,他的眼神有意无意的扫视着她脖子以下。“……”
  • 原来霸道是一面之词

    原来霸道是一面之词

    她,居然被自己的亲生哥哥给卖了!逃能逃得了么?她求过那个男人,可是身子,依旧不再清白。原以为自己会痛不欲生,可现实,生活,钱……步步紧逼。
  • 科技领导者

    科技领导者

    黄小明带着外星科技传承回到了2010年。在最好的年纪,遇见最美的她,携手共创属于他们的时代。
  • 三毛的流金岁月:三毛扮演者王龙基的精彩人生

    三毛的流金岁月:三毛扮演者王龙基的精彩人生

    本书讲述的是电影《三毛流浪记》中”三毛”的扮演者--王龙基,父亲王云阶及母亲的故事,1948年,根据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流浪记》而改编成的电影上演后引起了极大轰动,在影片中饰演三毛的王龙基红遍全国,成为家喻户晓的”天才童星”。王龙基的父亲王云阶是我国著名的音乐作曲家,他为40多部电影配写的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王龙基除了外形极像漫画中的三毛外,更重要的是他幼年时的贫困生活赐予了他和三毛相似的经历和一样的倔强性格。他的表演充分地展示了三毛身上的那种善良、机智、坚毅、乐观、幽默、勇敢、天真无邪和嫉恶如仇等可贵品质。
  • 阿景寒假默示录

    阿景寒假默示录

    小景才考完试,放了假,女神就找上来了,之后又有数不胜数的女生,他们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小景的幸福寒假开始了
  • 知梦又知你

    知梦又知你

    新书《你的心里有鬼》我终于找到你,然后和你一起看花好,看月儿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