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74700000001

第1章 批评的意义何在——一个人的批评观(代序)

当下,文学批评生态的变异有目共睹。商业批评风行不衰,学院批评一统江湖,20世纪80年代那种“万类霜天竞自由”式的格局悄然瓦解。一种流行已久的说法是,欲当批评家,必欲先拜码头,找门子,傍高枝,寻找话语平台,方可发迹有望,不致被淘汰出局。其过程无非先是屈身为奴,之后做大做强,其成名速度堪比养鸡场里快速繁殖的肉食鸡。倘此说法成立,曾经不无神圣的评论确已成为与时俱进的垄断性行当。尤其在文学凋敝评论式微之际,公众注意力发生集体性转移,遂给一些惯于跑马圈地的业内大佬以天赐良机,自恃长缨在手,公然蝇营狗苟。于是,英俊沉下僚,劣货行其道,一干小马仔呼朋引类,同气连枝,切蛋糕,分残羹,紧随佩带知识者徽章的文化班头攻城掠地、抢滩占点,呐喊聒噪声不止。以20世纪90年代为分水岭,批评的阳关大道,一转而为羊肠小径。纵有三二清流,面对此情此景,往往也只如神龙一现,几声慨叹过后,终究和光同尘。

今天的批评界貌似热闹,却几乎是清一色的学院派当家。学院派中虽不乏高人英士,终究庸者苦多。其备受诟病之处,乃是圈养于学府,畅享体制春风,饱食终日而鬼话满篇,五迷三道而尸位素餐,惟知在“学理”“规范”的幌子下卖野人头,以似懂非懂为时髦,以不知所云为荣耀,乐此不倦地炮制着有字之天书、绿林之暗语。表达能力的匮乏和审美能力的低下是其通病:学理既无足可取,文字亦粗疏滥俗,偶有一星半点华词丽句的卖弄,终究欲振乏力,腐气满纸,朽如败革,让人悲哀于所谓的“圈内人”竟不谙文章之道,不得文章之要。为文应如灵狐炼丹,当全力施为才好,此系基本常识。正视问题和展开学理是必要的,回到常识尤为必要。

20世纪90年代以降,一些作为批评主阵地的业内刊物,多为市侩、乡原者流盘踞把持,或是铁板一块针插不进,或是按篇索价六亲不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弥漫着令人掩鼻的江湖气和帮会气;他们把党同伐异说成同仇敌忾,把拉帮结派说成志趣相投,把小圈子叫做同仁,把财迷心窍唤做“与国际接轨”,彰显修辞高手本色。当八面来风变成了帘幕重重,当开放的广场萎缩成独家小院,一些缺乏基本才具的外行,竟也通过特殊渠道混入批评之门,安然讨得一杯羹汤。如此,遂有了指鹿为马,看朱成碧,有了南辕北辙,焚琴煮鹤,评论的生态怎不恶化?只须驻目评论圈,看看有几多不三不四之人、不痛不痒之文,即可明白问题的实质。而那些隳突乎南北、叫嚣乎东西的“研讨会动物”,则赫然成为时代一景。

当批评不再向大众敞开,而成为少数人的专利,批评也便日渐蜕化为交际的手段,蜕化为评职称的敲门砖。我们经常在报刊见到的那些钝于感知而敏于阐释、拙于创造而长于勾兑的呆鸟文章,也许仅仅对职称有用。此类批评文字之所以喇喇不休,未能言尽而止,正是出于量化的要求和职称的考虑。在今天的各色学府及科研机构,文章倘不能达到某一规定性长度是不能被确认为“成果”的,而“成果”是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待遇的。这不免让人想起希腊神话中那张魔鬼的床,为求整齐划一,不惜把短的拉长,把长的削短。

本是源诸性灵的批评,正变得越来越技术化、格式化、量化,同时也越来越异化、僵化。个性是学术的灵魂,真正的个性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因强调学理而删除个性,摧折锋芒,剿灭思想,此种杀鸡取卵式的举止,无异于倒洗澡水时连同婴儿一并泼出。大树不能在花盆里生长,大象无法在手帕上漫步,若无天马行空式的大精神,又怎会有大艺术的产生?遥思今人乐道的盛唐气象,该是怎样地放想无碍一任天纵,丰茂盛大开阔恢张;——何谓盛唐气象?一言以蔽之,曰百花齐放,曰气象发皇,曰灵魂粗壮。回首以质取文的20世纪80年代,正是一个感应盛唐精神的文化时代。班声动,北风鸣,剑气冲,南斗平;20世纪80年代的批评文字多是拿掷飞腾的,热风撩人的,血性昂扬的,就事论事的,读来何等痛快淋漓!那样龙腾虎骧的时代,我们往往称之为大时代,如20世纪80年代,如“五四”;向上追溯则是唐、汉、先秦,其间还可以包含魏晋。那是些培育大动物的时代,放眼弥望,但见阡陌纵横,冠盖连云,狮虎鹰隼雄视阔步,狐兔蛙鼠各安本位,洋溢着原生态的粗砺和自在。今天的我们,显然已经身处貌似众声喧哗实则千部一腔的“小”时代。俱往矣,当习成软熟取代了发唱惊挺,陈陈相因遮蔽了戛戛独造,剩下的惟有以“学理”为恃,蚂蚁装大象,侏儒充巨人。只是,有了“学理”这匹怪兽的横加羁勒,批评之马如何还能所向空阔、驱驰万里?

思想的缺失,分析的乏力,概念的罗列,术语的堆砌;对异域文论的生吞活剥,对他人成果不知餍足的引用,种种的谈空说有不着边际,都使得当下的批评文体流于神秘和玄虚。一些无良学人偏爱将此种文体芹献于众,恨不得遍撒四海,邀天下人共享术语大餐。所谓学理、规范,原本只是形式层面的要求,在浅表的逻辑论证和格式规范之下,更应有着丰富的内心,深邃的精神。优秀的批评文字永远是空诸依傍而直指灵魂的。一篇批评文章,即便从技术的角度观照,也应援引有度,布局合理,倘一味沉溺于掉书袋,做文抄公,在“学理”的堂皇面纱下,彰显的乃是令人齿寒的跪拜之姿。这正如一个人要走路,只须放开步子即可,倘其腿脚无恙却偏喜倚杖前行,必然令人忍俊不禁。综览那些主体缺席的批评文字,隐去评论者的姓名,你看不出是谁写的;隐去被评论者的姓名,你也看不出是在写谁。又遑论学理的清通,思路的畅达?

在“学理”“规范”的指挥棒下,多少低能的批评者因了运笔踯躅变得不说人话,犹如故事中原本行走如飞的蜈蚣,待到被问及走路应先出哪一条腿时,反而再也不会走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九月风怒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那样的生动有趣、奇光异彩没有了,那样的差异性、多样性和个性不见了;万卉竞发既成一花独放,光明之灯顿变幽幽鬼火。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式的顾盼神飞知人论世的性情学术几成绝版,俄罗斯别、车、杜式的手挥目送移山填海的批评风范陨声哀远。评论的黄金时代杳如黄鹤,“将军一去,大树飘零”,此情此景,怎不让人一次次临风击剑,呼唤批评精神的魂兮归来?

铁石相激,必有火花;水月相荡,乃生长虹。批评必须有感于心不平则鸣,方可心追手摹笔下生风。与创作无异,批评也是创造性极强的个体活动,也是诗性的飞翔、心灵的冒险,融铸着主体的人格、气魄和性情,精神、信仰和胸襟。批评文字应该是大气磅礴的,运斤成风的,自由自在的,特立独行的;是草根的也是精英的,是谦逊的也是高扬的,是包容的也是亮烈的。开阔的思路,缜密的逻辑,优美的学理,锐利的锋芒,都应成为评论必备的元素。探囊取物,心有灵犀,一针见血,直击腠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样的批评真是令人拍手叫绝,尤其在屡屡领教过吹鼓手的媚俗、长舌妇的恶毒和文抄公的迂腐之后。

批评应秉持审美标准与道义标准,与流动不居的文学星河齐头并进。批评的要旨在于护守文学本体,捍卫普世价值,切实把握所评对象的丰富与复杂。批评的立场是随和的,平易的,弹性的,又是鲜明的,超拔的,高远的,不苟且的。立场彰显尊严。一个批评者,哪怕他立场有误,倘能如尾生抱柱,坚执如一,亦不失其可敬可佩。时见某类批评俊彦,才思不凡而立场飘忽,一夕三变,因其过于聪明的行止令人嗟叹。

批评者不是上帝、判官,被评者亦非贱民、罪人。反之亦然。批评的过程不是在审判在施舍,而是在交流在对话。可怕的是一些批评者,高擎客观公允的大纛,却将个人恩怨置于批评的公信力之上,或投桃报李,或睚眦相向,遂使批评沦为纯然的报恩工具和泄愤载体。如此“掺沙子”式的举动,诚为对批评的轻慢亵渎。说好即抬入九霄、在天为龙,说坏则全无是处、黄泉为虫,这样的二值判断和线性思维断不可取。舌灿莲花的表扬,意态亢奋的谩骂,二者同为价值失范时代的劣行恶举。倘若说文字如刀,其功能则在于疗疾而非伤人。从乱象纷呈的捉对厮杀中固然可以获得虚假的凯旋,然而,攻击与谩骂毕竟是心怯的体现,沉静内敛远胜于词气浮露,包容大度远胜于刻薄尖酸。一个合格的批评者,在其文章中所展示的应是澄澈的内心,而非浑浊的内分泌。当然,在我看来,哪怕是酷评,只要不是出于哗众取宠耸人视听的病态心理,也总比那些生死人而肉白骨的关系批评、人情批评、哥们姐们批评好出许多。不论酷评雅评,均须析之成理、言之有物,蕴含着怀疑的精神和个性化的元素。

往事惟余歌哭,现实尚须直面。今天的评论虽已失去昔年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王者之风,但仍具备照亮世界温暖人心的作用。修辞立其诚。从事批评不能强作解人,断章取义,发诛心之论。批评家务须虔诚检视内心的道德律令,方可坦然仰望头顶的灿烂星空。

一篇好的批评文章,必然是雍容的,舒展的,诗性的,深美的,闳约的,人文的,具备了慧黠与厚重、温情与幽默等多种美质。评论大可随意,但绝不能随意到穿着内衣见客、光着膀子上街的地步,如此傲慢和托大,便是把庄严的文场当成了自家卧室(每每读到此类批评文字,每每感慨于垃圾是怎样生成的)。评论应该是神采奕奕的,犹如天鸡唱晓;是枝叶纷披的,犹如高树婆挲。今天,我们很难再读到李健吾、宗白华、钟惦棐、胡河清式的活色生香沁人心脾的批评文字了——那样地随物赋形,风骨卓荦,灵动丰沛,如同云层激发出闪电一般令人感奋。近年在内地文坛闪亮登场的美籍华人学者王德威,其批评理念大可商榷,其批评姿态颇值嘉许:文体如璎珞敲冰,惊彩绝艳,笔调如鸣溪出涧,满眼生鲜。“五四”以降白话汉语的纯美风情,或许正可从中见出端倪。

面对文学和批评,全力投入的姿态是需要的,闲云野鹤的心态同样需要。对于我,评论是全部,还是部分?是主业,还是副业?是生活,还是娱乐?不得而知。一脚在门内,一脚在门外,用业余的眼光看问题,用专业的态度写文章,也许正是我属意的。

批评是精进不息的文学远征。时流所致,批评的堕落在所难免,不必大惊小怪,更不必谴责连连。世间本无绝对的圣徒。与其讨伐别人,不如清理自我。建构比批判重要。行动比言语重要。我们尤应将视线从灰色的理论之树移开,去关注常青不凋的生命之树。批评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事情。我只希望自己播下龙种,不至于收获跳蚤。

2007年9月15日定稿

同类推荐
  • 美丽山西

    美丽山西

    本书是大型科普系列丛书“美丽中国”的一种。以精准流畅的语言和与内容相关的精美图片,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三大板块,全面立体地展现了山西省的自然景观,介绍了山西省的经济成就以及文化古迹、民风民俗。同时还设置了知识链接栏目,对相关概念予以解释,以增强知识性内容的普及。
  • 美国商业电视的竞争

    美国商业电视的竞争

    在我动笔写作本书时,对开头部分要写哪些内容,已经心中有数了,而先前的几本书却不是这样。矗立在大地之上的电视塔,其象征意义显而易见:以经济和技术力量征服现实,展现城市风对乡村宁静平和生活的影响,以及里普利笔下那奇异的图景。在一次为期两周的旅行中,一个周末我因故来到北达科他州,博比·肯尼迪(Bobby Kennedy)的葬礼正好在那个周末举行。在若干个农业州,一些当地电视台在转播葬礼车队漫长的行进过程中,正在插播当地商业广告。
  • 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山东大鼓》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山东大鼓相关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山东大鼓》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青少年一定要了解的文化艺术:中国篇

    青少年一定要了解的文化艺术:中国篇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文学篇、戏曲篇、书法篇、绘画篇、音乐舞蹈篇、陶瓷篇、建筑篇、民间工艺篇。
  • 文水民俗

    文水民俗

    本书以文水县县城民俗活动为基础,汇编的一部有关于地方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民间活动的文字记录,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用文字再现了当时民间民俗活动的场景。
热门推荐
  • 贴身冰王

    贴身冰王

    张可可父亲惹上强大犯罪集团,导致张可可受到生命威胁,而此时刚好海归回来的季冰,拥有修真天武之境的他,为了报仇,成为了张可可的贴身保镖。季冰为报仇担当女主保镖的过程。同时为‘战旗’为华夏担起保卫身份,驱赶外敌。不断地战斗,不断地增强,最后到达修为巅峰一人撑起华夏,在这世界上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最后为了保护世界,对抗恶势力,成就了无上的冰王。
  • 九命妖帝

    九命妖帝

    卫轩变成了一只黑猫?还是最普通的那种?卫轩究竟该何去何从?喵喵叫的成为别人的宠物?还是在这个绚烂的世界留下自己的猫爪印?这是个问题!
  • 斩道之路

    斩道之路

    这是一个唯我独尊的世界,主人公——尉龙炎和他的伙伴们披荆斩棘,历经艰难,开创出属于他们的时代!
  • 上古世纪之非常规灵魂术士

    上古世纪之非常规灵魂术士

    谁说灵魂术士就一定要苦大仇深,人见人嫌。林肯第一个啐他一脸,因为林肯自己就是一个欢欢乐乐的灵魂术士。要问为什么,你为他在一个十分有爱的公会里,这里就是他的家,他绝对不会让公会的每一个人在哭泣。年少的他曾经如此发誓。
  • 游龙剑帝

    游龙剑帝

    武有乾坤成武祖刀有刀魂立刀主看凌天在武和刀的世界手持游龙称帝君斩武祖灭刀主斩苍穹傲世天下间世人称我为游龙我已游龙称剑帝
  • 网游之虚拟打游戏币

    网游之虚拟打游戏币

    无聊打发时间,新手一枚勿喷。觉得可以的给个票票
  • 商不厌诈

    商不厌诈

    本书是一部商战小说。本书以国内某日化公司现实场景和真实案例为蓝本,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点,披露了日化行业的营销、策划、公关等内幕和生死博弈。
  • 中国现代诗体论

    中国现代诗体论

    本书研究了国内外古今各类诗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诗体、外国诗体与中国新诗、微型诗、格律体新诗、歌词等。
  • 今生有缘,来世相见

    今生有缘,来世相见

    林晓缘曾在年少时期抢走了元沫琳第一个心动的人。3年后,元沫琳也抢走了林晓缘此生最爱的男人---叶凌羽。本是一记陷阱,想让叶凌羽爱上自己,可没想到,自己却沦陷了。一次意外,让他们相隔五年。五年之后得知林晓缘和叶凌羽要订婚时,她觉得不能坐以待毙。3年前,林晓缘抢走了自己心爱的人,3年后,元沫琳绝不会让往事再次上演......
  • 大学生艺术素养

    大学生艺术素养

    本书为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类教材,涵盖了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及其他艺术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本书从艺术学科的整体性出发,理论与作品结合,图文并茂,以直观的图例诠释艺术形象;立足于崇美扬善、怡情悦性和笃学尚行的人文素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