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73600000012

第12章 学习、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

第三章 学习、创新与浙江产业集群发展

创新是地方产业发展的不竭的动力,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产业集群不断升级的关键所在。但是,学习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学习就没有创新。因此,必须全面考察学习与创新对浙江产业集群演化的具体作用。本章首先总结学习、创新对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理论,其次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介绍浙江产业集群的学习机制与创新类型,最后介绍浙江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思路与对策 。

作为创新与集群两大热门话题的交叉领域,近年来,创新(的)集群、集群(的)创新等概念频频出现于各类媒体。由于创新与集群本身含义众多,由创新与集群组合而成的创新(的)集群、集群(的)创新等概念往往会由于重心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内涵,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等方面造成一定的混乱。本节简要回顾创新集群的研究历史,区分创新(的)集群、集群(的)创新的不同语境与内涵,分析创新(的)集群、集群(的)创新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明确分析的视角与重点。

(一)从创新的集群到集群的创新

1.创新的集群研究

创新理论的先驱熊彼特在提出创新概念的同时也指出了创新的集群现象,他认为:创新不是孤立事件,不是在时间上均匀分布的,而是趋于结成集群,? ?创新不是随机地均匀分布于整个经济系统,而是倾向于在某些部门及其周围环境中聚集。因此,创新具有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成群出现的特性。美国经济学家罗森伯格等人将创新集群分为 M 型创新集群与 T 型创新集群两类,其中M 型创新集群主要反映在同一时期集中出现的成群的、在技术上并无直接联系的创新集群类型,如20世纪50年代钢铁行业出现连铸、电子行业出现计算机、纺织行业出现涤纶等创新在技术并无直接联系,却由于当时经济繁荣、需求旺盛等因素在同一时期出现了。T型创新集群则是指一项重要的创新技术所形成的一系列技术上相关的创新集群类型,如电子计算机出现后,围绕计算机的软件、硬件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形成了庞大的IT产业。

Rosenberg认为,创新以集群的方式出现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技术系统的瓶颈效应,创新孕育着其他创新;第二,创新孕育了投资,投资反过来又刺激了新的创新活动。在宏观经济条件的作用下,大量互不相关的创新在时间轴上结组成群地汇聚形成M 型创新集群,而M型创新集群的形成又依赖于先前已有的 T型群体。T型创新集群则通过汇聚大量互补性创新,形成了互补的、相互渗透的多样化知识集群。多样化知识集群具有较强的正反馈外溢效应,创新知识在整个创新网络中的循环累积,既降低了创新的不确定性,又进一步激励了新的创新,从而实现了创新集群的规模收益递增机制。

由于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从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角度,T型创新集群又可以分为“企业内创新集群”与“企业间创新集群”。企业内创新集群主要表现为企业基于某一项(类)创新技术而持续进行的一系列相关产品与工艺创新所形成的集群,属于微观层次上的创新集群;而企业间的创新集群主要表现为由某项(类)创新技术而引发或促成的多个企业同时或相继进行相关创新而形成的创新集群;往往属于宏观和中观(即产业)层次上的创新集群。T型创新集群形成于技术的相互作用。由于技术的外部性、涌现性等特征,T型创新集群的总体经济绩效往往大于单个创新活动的经济绩效之和,从而体现了创新的“集群经济”。

20世纪80年代,随着创新研究的深入,创新集群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门斯的技术僵局学说、杜因的工业生命周期解释、克莱因克希特的创新与经济波动的分类研究、曼斯菲尔德的创新适宜时机研究、弗里曼的新技术系统理论、杜绍兹的技术集群战略等都从不同角度进一步研究了创新集群。在这些研究中,许多是对M 型创新集群的研究,如德国经济学家门斯提出的“基本创新的集群”指的就是M 型创新集群。弗里曼的新技术系统理论则是对 T型创新集群的研究,认为通过技术在扩散过程中形成的创新集群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宏观层次的创新集群研究大多是经济周期研究“副产品”。杜绍兹的技术集群战略主要从微观的角度研究企业的创新战略。加拿大学者德布瑞森是第一位把创新集群作为一个专门题目来研究的学者,他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中观角度研究技术关联型的创新集群,认为创新集群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认为范围经济、创新技术的外部性、技术范式的不连续性、学习过程的累积性等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促使创新活动形成集群。

传统的创新集群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创新,“集群”只是“创新”时空分布的一个特征。在大量的创新集群研究中,又往往关注创新的时间分布,而不是创新的空间分布,对于创新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没有作深入具体的分析。M型创新集群与T型创新集群都强调了创新在时间意义上的集中。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则在一定意义上强调了创新的空间集中现象。佩鲁认为,增长极往往具有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与空间集聚的特征 。创新地理学则通过对专利、新产品等创新指标地理集中状况的分析,探讨区位、距离及邻性与创新之间的复杂关系。

美国学者Jaffe等人以专利引用作为知识溢出的主要标志,认为知识流动具有地方化特征和效应,与产业内劳动力流动方向和R&;;amp;D的集中地区一致,具有较高水平的“知识基础设施”(如私人和公共实验室、大学等)地区,由于地区内知识溢出而产生较多的创新成果(如专利、商业化的新产品等)。美国学者Audretsch和Feldman等以新产品作为创新活动的标志,通过分析创新的地理集中水平发现创新活动倾向于地理集中,而且那些新知识投入越是重要的行业,创新活动的地理集中倾向越发明显。创新的地理集中会带来加速的技术改进,从而促进经济(产业)持续发展,一旦某个地方形成了创新活动的集聚,创新集聚的正反馈效应使得创新优势更加凸现。地理邻近对于创新的影响会随着产业生命周期的阶段不同而变化。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最初阶段,地理邻近往往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产业的日渐成熟与技术的标准化,地理邻近对创新的影响会逐渐减弱。尽管创新与生产活动的空间集聚都会随生命周期而出现阶段性变化,但是趋势却各有不同。在产业生命周期的最初阶段,当创新活动高度地方化时生产活动却没有倾向集聚;随着产业进入成熟阶段,由于“新的创意需要新的空间”,生产活动趋向于地方集聚,而创新活动却倾向于分散化。尽管创新的地理集中与企业的地理集中关系密切,企业间的创新集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进行相关创新的企业的集群。但是由于集群只是地理集中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创新的地理集中并不必然意味着创新的集群。

2.集群的创新研究

产业集群是地方产业演化的重要组织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的流行,产业集群的创新特征也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但是,关于产业集群是否促进创新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论。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集群内企业间激烈的竞争与频繁的合作、新企业的形成都能够进一步促进创新并扩大产业集群;但是,有时产业集群的群体思考方式会强化原有的行为模式,从而排斥创新;而且,产业集群不会支持真正激进的创新,因为激进创新会使产业集群既有的能力、信息、供应商和基础设施逐渐丧失影响力。瑞士手表集群对石英表的态度,生动地表明了集群与创新之间的复杂关系。2001年,波特主持了美国竞争力委员会的创新集群计划,他认为产业集群集中的产业布局与紧密的相互联系产生出更好的市场洞察力、更精炼的研究日程、更广泛的专业人才储备和对新知识更迅速的运用,从而成为区域创新的中心。

国外许多学者对产业集群是否促进创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马歇尔强调了产业区内本地知识溢出对于地方产业分工、创新的重要意义。他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写道:“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成为更新的思想的源泉。”意大利学者Becattini、Bellandi等也认为,产业区通过知识溢出与劳动力转移,形成创新扩散能力,从而建立嵌入于地方的内生创新机制。Doeringer和 T erkla也指出,企业在空间地理位置上邻近,能激发竞争、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进而得以促进创新。英国学者Baptista和 Sw ann根据 1975 年到1982 年英国248家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数据,分析了集群对创新活动的影响,认为产业集群有助于企业创新。但是,意大利学者Breschi和Lissoni则认为,专利及专利引用等指标并不能很好地衡量集群与创新之间关系,产业集群对于创新的积极作用往往被夸大了。

由于学习是创新的前提,产业集群的创新动力研究往往与集群的知识溢出及学习机制研究结合在一起。意大利学者Camagni和Capello等人强调集体学习(collective learning)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专业化知识被视为一种“俱乐部产品”,集群内经济主体可以自由地、无成本地获取,而集群外主体却难以获取;集体学习通过促进知识的扩散,提高了地方创新能力;由于集体学习不一定符合创新者的意志(创新者一般并不乐意知识的外溢),容易导致模仿与搭便车行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新的深入。与外部知识源的联系不仅仅是产业集群克服技术锁定的有效方式,而且有利于维持产业集群的内生增长。北欧学者 Peter M askell 和Anders Malmberg则从本地知识溢出(local buzz)的角度强调地方化学习(localized learning)有助于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扩散,并针对地方化学习容易导致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依赖,提出了发展全球管道(g lo bal pipeline)等外部联系的重要性。国内学者魏江等人则基于对产业集群结构的分析,将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机制细分为集群内企业间、企业与当地公共机构间、集群与外部环境间三个不同层次。

发展中国家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较弱,通过集群内企业与集群外企业或机构之间的交互作用获取外部知识源进行创新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发展中国家的集群创新研究特别关注产业集群的学习与吸收能力。意大利学者Elisa Giuliani借鉴了Cohen和Levinthal的企业吸收能力概念,提出了“集群的吸收能力”,构建了一个将“外部知识流”与“企业吸收能力”以及“地方知识系统”联系起来的集群学习与创新理论框架。Elisa Giuliani认为,集群的吸收能力取决于集群内每个行为主体对外部知识源的吸收能力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由于集群内每个行为主体实践、经验、努力程度以及历史等方面的差异性,他们对外部知识源的吸收能力是有差异的。一部分具有较高技术能力的行为主体对于集群的创新与动态演变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在集群的知识获取与技术扩散过程中,不仅率先引进、消化、吸收外部技术创新,而且通过技术示范,将外部知识源扩散到集群内其他行为主体,从而决定了集群对外部知识源的吸收能力与过程。国内学者魏江等人也提出了基于学习代理人的产业集群学习模式,从技术能力的角度把集群中的企业分成高位势与低位势企业,其中高位势企业在整个产业集群知识流动、学习与创新的“外部引进—内部扩散”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集群创新研究的出发点是集群,由于集群限定了创新的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讲,集群创新研究的范围往往小于创新集群的研究。很多集群创新研究往往是把“隐性知识在集群环境(或地理邻近)下自由流动”作为隐含的假设或前提,而把集群环境促进创新作为结论,至于地方知识溢出、集体学习或地方化学习对于促进创新的具体机制则语焉不详。由于不同的产业集群其创新能力不同,既有创新能力较强的集群,又有创新能力较弱的集群,许多研究把创新能力较强的集群称为创新的集群,这样创新集群其实是创新性或者说是创新型的产业集群,不同于创新在时间与空间集中所表现的创新集群。国外学者M ario Cimoli,M arina della Giusta提出了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的概念,认为集群创新能力是在某一地域内、特定产业领域的科学技术资源相互关联、协同作用和优化整合而形成的科技创新功能。N 。Ro‐ettmer和B 。Katzy则进一步区分了影响集群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因素对集群潜在创新能力的影响,从而为评价产业集群表现提供了新的思路。国内学者杨晓明、徐道宣、吴开军等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评价集群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与方法,集群创新能力研究成为集群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产业集群与创新环境、创新网络、创新系统研究

1.产业集群与创新环境研究

创新环境(innovative milieu或milieu innovateur)最早是欧洲创新研究小组(简称GREM I)提出的一个地域发展理论。GREM I的核心概念是社会文化环境(M ilieu),他们认为社会文化环境是地域发展的基础或背景,它使得创新性的机构能够创新并能和其他创新机构相互协调。法国学者A y dal‐ot甚至认为社会文化环境作为创新的孵化器对于创新具有决定性作用。创新环境则是指在有限的区域范围内,主要的行为主体(结点)通过相互之间的协同作用和集体学习过程建立的非正式的复杂性社会关系 。

GREM I认为,企业是环境的产物,创新环境则是培育创新和创新性企业的场所。环境是创新所必需的,在环境中是否能够得到技术诀窍、地方性联系和地方性投入,是否接近市场,能否得到高素质劳动力,都是决定区域创新性的因素。GREM I通过对包括第三意大利在内的欧洲15个区域和美国硅谷等产业区进行了广泛的案例研究,并在创新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型区域的概念,认为区域发展以及大量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集聚,与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欧洲与北美的一些新产业区之所以保持发展的态势,关键在于区域内形成了创新的环境,特别是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因此,区域的发展依赖于区域创新环境的改善。

“集体学习”是“创新环境”的标志性特征,是指区域内的创新主体(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等)之间强大和稳定的创新协同作用,其实现途径包括新企业区内衍生、当地企业间的结网和互动以及人才在当地企业间流动等过程。传统的学习理论侧重个人的学习,组织学习理论强调单个组织内部的学习,集体学习则是产业集群背景下群内企业与机构等组织间的互动形成的知识传递、积累及新知识的产生过程,具有跨组织与地方化的特征。GREM I认为,欧美高科技产业区主要通过集体学习,促进专业化知识的流动与共享,加速地方知识的积累,从而进一步促进创新与地方发展。

创新环境理论把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与创新活动联系在一起,重申了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主题———创新存在于某种无形的氛围之中。但是GREM I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的高新技术产业(如信息和电讯技术、互联网和多媒体应用以及生物科技等),使创新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科技产业区的代名词,因而与马歇尔的传统产业区形成一定的区别。作为促进创新的地域模式,创新环境更加强调地域的社会文化特性,而非产业组织等经济特性。与产业集群相比,创新环境可以说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系统,与产业区、地方生产体系、创新型区域等空间概念具有更大的相似性。GREM I把创新的环境从企业扩大到地区,强调了社会文化理念、人际关系等因素对创新的影响,为营造创新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GREM I学派反复强调创新环境的重要性,却没有能够说明创新环境的形成机制及其促进创新的具体过程。在解释区域发展动力机制时,创新环境理论强调区域内部力量对于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外部环境对地方创新的影响。

由于环境一词的通用性,随着创新概念的流行,创新环境逐渐从高新技术产业区扩大到各类地区。目前,一般所说的创新环境往往泛指有利于创新的区域条件,而不仅仅限于产业集群或产业区。近年来,创新环境研究日益与创新网络、创新系统等研究融合。由于创新环境对于促进创新的重要意义,国内学者荣飞、李婷、赵强运用灰色系统等理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章立军则在创新环境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盖文启将创新环境细分为静态的创新环境与动态的创新环境(即创新环境的自我演化),体现了创新环境形成与演化的复杂性。

2.产业集群与创新网络研究

随着创新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创新的动力逐步从传统的线性模式向网络与系统模式转变。网络作为系统的常见隐喻,创新网络在很多情况下成为创新系统的代名词。Imai和Baba把网络视作超越市场与等级制的技术经济系统,认为创新网络是应付系统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在1991年创新研究领域权威期刊Research Policy第20卷第6期关于“创新者网络”(networks of innovators)的研究专辑中,Freeman、DeBresson等学者都是在等价意义上交替使用“创新者网络”与“创新网络”等概念。罗斯威尔(Roy Rothwell)则认为,由各种节点组成的网络是产业创新的主流形式。

一般地说,创新网络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与其他相关的企业、大学、研究所、中试基地、营销服务机构、政府部门以及金融、保险、法律、人才、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之间建立的一种稳定持久的合作关系。弗里曼从创新研究的视角将创新网络分为合资企业和研究公司、合作R&;;amp;D协议、技术交流协议、由技术因素推动的直接投资、许可证协议、分包、生产分工和供应商网络、研究协会、政府资助的联合研究项目等类型 。在政府推动下,以市场为导向,由大学、科研院所和产业形成的优势互补、互动共赢的“产学研”也是常见的创新网络。亨利·埃茨科威兹的“三螺旋创新关系模型”则认为政府、企业及高校和公共研究机构三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共同演化,可以形成高效的技术创新网络。

在创新理论看来,创新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互动体系。由于创新网络组成多种多样,结构错综复杂,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区分为企业创新网络、产业创新网络、空间创新网络等不同类型。Robertson等根据网络的垂直一体化水平,将创新网络分为马歇尔产业区和“第三意大利”产业区、钱德勒式企业、日本企业创新网络、硅谷创新网络等五种类型。由于创新网络理论没有指明具体的空间背景,因而存在地方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网络、国际创新网络乃至全球创新网络不同空间尺度的创新网络。不同空间层次不同治理类型的创新网络其结构及其内部的知识流动、积累与创造的机制都有所不同。

GREM I则在创新环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网络的概念,强调企业及其外部的网络联系对于企业发展、创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GREM I认为,创新网络不仅包括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链条上的正式的产业和经济网络,而且还包括企业在创新与发展过程中,与当地的大学、研究机构、行业等中介服务组织以及地方政府等公共组织机构间合作基础上结成的研究和开发合作网、社会关系网、企业家间的个人关系网等。创新网络根植于区域社会文化环境,创新网络的发展将会推动区域创新环境的改善,从而形成创新网络与创新环境有机地互动促进的局面。由于创新环境的空间范围总是有限的,GREM I的创新网络概念往往是地方性的或者是区域性的。

鉴于产业集群与产业区在推动创新创业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显著绩效,在创新系统、创新环境等理论的推动下,区域创新网络成为创新、产业与经济地理等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作为创新网络的地域表现形式,区域创新网络显示了企业和网络其他成员的地理邻近,对于促进网络主体的信任、交流与创新的独特优势。美国学者萨克森宁在强调区域创新网络对硅谷发展重要性的同时,提出区域创新网络包括产业合作网络、社会关系网络与人际关系网络等不同层次。国内学者王缉慈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建立在区域内企业间,以及企业与科研机构和行政机构间长期合作的基础上的稳定关系。从狭义上说,区域创新网络是指战略联盟、合资企业以及和供应商、客商的垂直联系等正式合作关系;广义的区域创新网络还包括企业间以及企业与机构间在长期交易中发生的非正式交流渠道与联系方式 。

Camagini等学者指出,创新网络与创新环境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创新环境由于强调地域的创新性而往往被限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而创新网络由于没有明确的地理限制而具有更多的表现形式。区域创新网络与创新环境之间联系更加密切,但是由于侧重点不同使得区域创新网络更注重区域范围内企业之间、企业与相关机构之间的有形与无形的相互联系,而创新环境更强调创新网络在地域经济社会中的普遍性与显著性。因此,区域创新网络只是创新的空间组织形式,而创新环境则超越区域创新网络成为地域发展模式。

3.产业集群与创新系统研究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弗里曼、纳尔逊和伦德瓦尔等学者先后提出国家创新体系(N IS)的概念,并运用于企业、产业与区域等各个领域,推动了创新系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创新系统理论采取整体主义的研究方法,认为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不同参与者和机构大量互动作用的结果;同时强调创新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非线性机制,认为创新不仅取决于系统的构成要素,而且取决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创新系统理论高度重视知识、学习与创新之间的复杂关系,认为知识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学习则是最重要的能力。查尔斯·埃德奎斯特认为,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国家创新系统也是国家经济的学习体系。

创新系统具有企业、产业与空间等不同的层次。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创新的动力机制。产业创新系统则以产业技术创新与扩散为核心,分析各个产业和技术演化的独特性及动态性。空间创新系统可以根据空间范围的差异进一步细分为地方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跨国创新系统等不同的层次。根据研究方法与侧重点的不同,创新系统理论研究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微观与宏观两个不同视角:微观视角主要分析创新系统中企业、教育研究机构、政府等各主体的地位及其有机联系,宏观视角则认为创新系统是一组促进学习、尤其是促进技术和组织学习及创新的制度。由于微观系统的形成过程即是制度的建立过程,因此创新系统研究的两种不同视角在系统演化的基础上得到了统一。

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区域创新体系不仅是一个规模缩小的国家创新系统,而且具有自身独特的创新优势。由于地理接近有助于知识的共享,企业集聚在一个区域有助于分享区域的专业化知识,从而提升区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为企业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个平台和一套机制,进一步促进和鼓励创新主体的研究和开发。因此,英国学者库克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支持创新的区域性组织体系 。

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网络及区域创新环境之间的关系复杂。网络作为系统的常见隐喻,广义的区域创新网络往往等同于区域创新系统,但是,狭义的创新网络则侧重创新主体之间的经济技术与社会联系。创新环境理论关注区域创新网络的集体效率,却缺乏对区域创新网络的深入剖析。主体与环境是系统的组成要素,因此区域创新系统往往是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创新环境的有机总和。在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创新环境等理论的基础上,西方学术界又进一步提出了学习型区域、创新型区域等概念,强调学习与创新在区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将成为知识、学习与创新的集聚地。

由于产业地理集中现象的普遍性,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网络、学习型区域、创新型区域等一系列理论与产业集群、产业区等存在着天然的密切联系。罗森菲尔德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就是地理上的相对集中的相互独立的企业集群 。阿歇姆也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支撑机构环绕的区域集群。欧洲及北美高新技术产业区则是创新环境理论的实证基础。波特用于分析国家竞争优势与产业集群的钻石模型也经常被学者视作国家创新体系或区域创新体系。由于产业集群保持了产业系统内在的本质特征,使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网络、学习型区域、创新型区域具有更加具体的产业载体。因此,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网络、学习型区域、创新型区域往往具有更加有序的内部结构与演化动力。

事实上,产业集群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学习与创新系统。经合组织(O ECD)国家创新系统N IS研究项目从创新系统的角度研究集群,提出了创新集群的概念,把创新集群视作简化的国家创新系统,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是由一定的简化创新体系(即各种各样的产业集群)构成。但是,与强调地理集中的产业集群不同,O ECD分析的创新集群有三个层次:宏观的国家层次主要分析国民经济的专业化产业群的联合,如基于国家投入产出表的宏观产业群(mega cluster)分析;中观层次主要分析在相似的最终产品生产链的不同阶段的产业之间和内部的联合,如产业价值链的分析;微观层次主要分析企业及其专业化供应商之间的组织,如企业供应链的分析。由于国家规模大小不同,创新系统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对大国来说,产业集群往往与区域创新体系联系更加密切。一些小国的国家创新系统从空间规模来看,往往相当于大国的区域创新系统,从而可以直接与产业集群相联系。

学习、创新是产业集群演化与升级的主要动力。随着产业集群研究的深入,集群创新系统、集群创新网络、集群创新环境、学习型集群、创新型集群等概念也逐渐成为理论与实践关注的焦点。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网络、学习型区域、创新型区域及集群创新系统、集群创新网络、集群创新环境、学习型集群、创新型集群等概念都关注产业集群的学习与创新机制,集群组织结构对学习与创新的影响以及学习、创新对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等问题,内涵大同小异,分析视角则受研究传统的影响而略有差异。它们与一般的创新系统、创新网络、学习型区域、创新型区域相比,地域与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内部的系统性与组织化程度更高,从而显示了独特的研究价值。

同类推荐
  • 世界货币大战

    世界货币大战

    这部书从货币博弈的角度重新演绎了世界金融发展史,详细介绍了鲜为人知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及其对世界金融业的影响、国际银行家与美国百年战争的关系、美联储的实际操控者、一战与大衰退及其幕后的神秘制造者、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亚洲金融风暴的过程与影响、日本股市崩盘及中国的借鉴意义、恐怖主义袭击及引起的股市动荡、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阴谋、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影响、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争斗等等,并大胆前瞻了未来全球金融的新格局。这本书开创的新视角挑战了世界传统的货币发展机理及其货币关系的决定机制,并说明了金融是21世纪经济博弈的夺命武器,谁能熟练地掌握它,谁将获得最后的胜利。
  • 中国转型时期省际经济增长差异

    中国转型时期省际经济增长差异

    本书内容包括:资本与省际经济增长差异分析、技术创新与省际经济增长差异分析、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及特征、中国省际协调发展的建议等。
  • 在北大听的12堂经济课

    在北大听的12堂经济课

    爱尔兰的哲学家埃德蒙·伯克曾说过:“骑士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智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的时代。”或许很多人对经济学概念还很陌生,觉得这是一门遥远而专业的学问。但是,经济学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息息相关,影响着人生的每个阶段。即使你头脑中并没有“经济”的意识,经济学也会在你身边体现和发生。
  • 幸福乡村江山

    幸福乡村江山

    本书从基本县情、历史沿革、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入手,总结江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分析典型案例,凝练江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品牌特色和经验启示,积极探索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理念、新途径和新方法。
  • 蓝色构想

    蓝色构想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中国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本书以“海洋经济、海洋权益、海洋生态、海洋社会”四个专题来研究我国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问题。
热门推荐
  • 浴池

    浴池

    这是个都市言情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江文学的年轻人主动放弃了人浮于事,被人们看做是铁饭碗的国企的工作,自主创业的故事。主人公历经磨难,最终开办健康浴池成功。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他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其奋斗的过程,印证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那句至理名言。展示了一个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对待人生的态度。同时,作为江湖中的一员,江文学的所经所历,或高雅或庸俗,抑或是赤裸裸的人的原始本性的描述,都充满了真情实感,临摹了一个并非完美但真实的人性个体,展现了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本文力争贴近生活,让读者有所感悟、有所回味、有所启迪,或者说有所借鉴。如此,便是本文作者感觉万分荣幸的了。
  • 幸运四叶草之你我的三世情缘

    幸运四叶草之你我的三世情缘

    第一世:他们的门派是对立的,所以不管他们怎样努力都不可能在一起,最后携手跳下断肠崖,并且发誓来世再爱第二世:她是青木国的郡主,是安王之女,他是太子,两人终于可以长相厮守,可无奈小人从中作祟,他亲手杀了她,直到她死后的那一刻,他终于明白事情的真相,可是她已经死了,他哭了,为她而哭,可有什么用呢?她已经不在了,他捡起沾满她的鲜血的剑,刺向了自已......第三世:他是TFBOYS的队长,是一颗闪耀的新星,而她,为了他创造了忆,成为忆的队长,带着对他的忆,闪耀回归,再次相遇的两人,是否真的可以终成眷属呢,还是重蹈覆辙呢?......
  • 间行天下

    间行天下

    她,自小不被家人接受,只好成为一名反朝廷的棋子。当她以为所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时候,更大的阴谋等着她,难道她真的难以逃离做棋子的命运吗?他,自小不被家人宠爱,只好用冷漠,嗜血,来做自己的保护色。当他以为自己会孤独一辈子的时候,温暖渐渐渗入他冰冷的心,可是该怎样留住这份温暖呢?是意外,还是命运的安排?
  • 蜜爱宠婚:萌妻三次出逃

    蜜爱宠婚:萌妻三次出逃

    “就她那副模样想当我的老婆?”男孩鄙夷地看着妈妈怀里的某只。一年后“你跟着我干嘛?”“老公,我要抱抱”眼前的女孩张开双手,灵汪汪的眼睛眨巴着可怜兮兮地看着眼前帅帅的老公大人。“我才不是你老公”某人最后万般无奈将她抱起。十一年后,当某人小心翼翼地问道“哥哥,你会喜欢我吗?”某人却把她压在墙上,将她的耳垂含住惹得她浑身轻颤,“女人,我是你老公,不是你哥哥,而且叫了老公可是要负责任的”某人邪魅一笑转身离去。若干年后要宣布婚约时,某女人却逃婚去了,boss就怒了“无论如何都得去把她找回来”但是,原本以为就要圆满结局时,她却又背着包袱跑了…(欢迎拍砖:478060224)
  • 魂吞万象

    魂吞万象

    有人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苏邪以为不想吃狮子的兔子也不是好兔子。是谁说天命难改,是谁说食物链无法逆行,是谁说不能修炼就得坐吃等死……这些在苏邪面前通通作废,他会用他的实际行动向你证明:做人还是要有点梦想,万一哪天不小心就实现了呢。
  • 帝喾

    帝喾

    仙魔大战后,万界破灭只余仙魔两界,凡俗尽毁人类不足亿万之一。盘古大神悲天悯人,解神体、散神力,灵魂归墟充作界魂,一界遂成。女娲大神撒下最后一丝人类火种后,和其他众神为保此界纷纷陨落。帝喾,一代新锐天骄,纵横沙场,战群魔斩敌首,最后仙神惨胜后却被阴谋暗算,和群魔一起被封入魔界,生死不知。无尽岁月流逝,仙界一片祥和,凡间王朝更替,只是无论仙界还是凡间,腐朽的气息日益浓重,如冬日枯木,只是不知能否再度逢春?
  •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灵魂的雕刻

    灵魂的雕刻

    上官云河躺在病床上回想自己的一生:一生戎马,每次执行的都是最危险的任务,一生的功勋都体现在肩上一颗金灿灿的将星上。在军队服役期间她的身份是绝密,只有及少数的人知道,退役养病期间她的事迹才慢慢被世人知晓,想着想着意识渐渐模糊......
  • 为爱轮回:那一季舞落樱

    为爱轮回:那一季舞落樱

    我愿用永世的孤独,我愿做一个车轮永世为六道转动,只求换来一世与他们相见。为爱而生,为爱轮回。我是舞落樱,我是为他们而生、而亡。他是李富良,富士外语学院的校董,温文儒雅,与他相爱是劫数,却屡次打破禁忌,这一生我与他纠缠不清……他是安圣,富士外语学院的校草,冷酷霸道,爱着我,却只因这张一模一样的脸……他是白小虎,让人闻风丧胆的犯罪组织最高统领,他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一生只追随着我……她是白樱月,一个跟我长得一模一样的人.......我和她都是僧娑洛,只为五千年后与他们的遇见......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圣剑名为灾祸

    圣剑名为灾祸

    新人新作,感谢大家点击收藏!本作前部分以冒险解迷为主干,简单介绍故事的背景概况,后期会逐渐进入战争部分,以情感线贯穿始末,幽默感伤此起彼伏。所谓力量就是任人操作的道具,在不同人手里会有不同作用,圣剑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因此圣剑会成为战争这个大旋涡的中心,成为灾祸的起点。本作人物过去都会比较灰暗,但是各自不同处世态度又会带给他们什么样的变化呢?一切的一切尽在《圣剑名为灾祸》!!!欢迎大家多给意见,勇于评论。您的批评就是对作品中人物的关爱,您的指点就是对本书的最大的支持!最近要对之前的章节进行部分修改,因此更新速度会有所下降,但是十八章之后更精彩,尽请期待!本小说暂时停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