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67200000007

第7章 经济安全预警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

一、经济安全思想的产生

(一)国家安全的内涵在不断丰富

众所周知,安全通常与危险、威胁和恐惧相关联。在汉语里,安全的含义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远离恐惧。在英语中,安全(Security)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安全状态,即免于危险,没有恐惧;二是指维护安全,即安全措施和安全机构。安全是相对的,一是指安全与危险相对而存在,没有危险,就谈不上安全,反之亦然;二是指判断安全的标准是相对的,从哲学上讲,危险是绝对的,是无时无刻无不存在的,而安全则是相对的,危险小就是安全,危险大就是不安全,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获得安全。从传统的军事、政治角度来看,安全可以理解为生存(Survival),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主观上不存在担心外来攻击的恐惧感,即当某个实体(国家、民族、社会)面临现实威胁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二是在客观上不存在外来攻击的状态或现实,即一个实体至关重要的价值在可接受的最低条件下不存在紧迫的威胁,安全受到威胁是触发非正常防卫手段的前提条件。

美国出版的《国际社会关系百科全书》在解释“国家安全”时写道:“现代社会科学家谈到这个概念时,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保护它的内部社会制度不受外来威胁的能力。”日本警视厅在解释日本的国家安全时认为,“所谓我国的国家安全,应该理解为用军事以外的手段保卫我国的领土,国民的生命、身体和财产不受侵犯,或者指我国的基本政治组织的永存。”转引自李晓勇:《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前苏联出版的《大百科全书》指出,“保卫国家安全,即保卫现行国家制度、社会制度、领土不可侵犯和国家独立不受敌对国家的间谍特务机关以及国内现行制度的敌人破坏所采取的措施的总和。”转引自李晓勇:《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可见,国家安全,是指一国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不受国内外因素破坏与潜在威胁的状态。国家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保卫本国国土不受外来侵犯,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保证国内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和平发展,保证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国家安全的另一方面,是维护国家的战略安全。1950年,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发动侵朝战争,虽未直接入侵我国,但把战火燃到我国边界,已对我国的战略安全构成威胁。因此,我国派出志愿军。显然,国家安全既指显性安全,也指隐性安全;既强调现实的危险,也重视潜在的威胁,它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安全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安全的标准至少包括四个基本内容:(1)国土完整、主权完整以及有效保护公民权利;(2)积极维护直接涉及国家经济发展之关键部门、产业、地区的稳定;(3)防范与控制来自国内、国外的各类危机,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和军事的危机;(4)与周边国家、地区搞好共同安全合作体系。参见路志凌著:《国家经济安全与流通》,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

(二)经济安全的概念和实质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对经济安全越来越关注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应该说自古有之。从国家产生以后,就存在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当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的君主发动战争或抵御侵略时,首先要想到本国的经济状况,如粮草是否充足,国家战略资源的储备如何等等。古代兵圣孙子在其不朽之作《孙子兵法》中写道:“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荣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兵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顿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故令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令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孙子这段精辟论述,阐明了战争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

在人类发展和演进的历史长河中,自从各国各民族开始打破相互封锁和相互割裂,逐渐加强国际交往和联系,发展经贸往来与合作,人类历史就发生了重大转折,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全球化开始萌芽。现在人们一般认为,全球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后期。由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迪亚士和达·伽马等葡萄牙人开辟了抵达亚洲的海上航线,麦哲伦率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从而宣告了东西两半球互相隔绝、互不了解的历史结束。从此以后,历经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几次技术革命的促进,各国的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

当前,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首先,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使信息产品的国际贸易和信息服务的国际贸易迅速崛起,而且,任何一个国家要想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赶上时代潮流,加速经济进步,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的国际贸易;其次,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制造业技术尤其是电子、机械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生产国际化或生产经营的跨国化创造了最佳条件。由于信息高速公路能够在瞬间快速传递大量经济和技术信息,利用国际互联网也可以完成生产的统一组织和与生产有关的任何业务,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使全球经济没有国界和空间障碍;最后,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货币电子化和金融系统网络化的进程,从而使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大大加快,巨额金融资本的国际转移可以在瞬间完成,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各国对经济安全也越来越重视。20世纪60年代,一些美国学者开始关注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对于各自根本的经济利益的利弊问题;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日本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遇到了挑战,一批学者开始关注“日本的生存空间和经济安全问题”;20世纪80年代,日本发表了题为《以确立经济安全保障为目标》的国家经济安全报告,将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思路和政策运作贯穿于日本的经济发展实践之中;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指出将把“经济安全作为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之后,拉美国家经济学界、金融界对金融风险防范给予了极大的关注;1996年5月,俄罗斯政府明确提出了“俄联邦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基本原则)”和“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1997年,东南亚诸国相继爆发了金融危机,并蔓延到其他国家,一时间,关于金融安全的各类文献大量涌现在各种报刊上,经济安全问题开始在我国国内引起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实施军事打击,南联盟及周边国家经济利益遭受重创,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参阅王永县主编:《国外的国家经济安全研究与战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2.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和实质

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广义上的国家经济安全,由国内经济安全和国际经济安全组成。一般而言,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国家的根本经济利益不受国内外因素破坏和干扰,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它首先是指一种状态,即国家经济利益的获取受到保护,国家经济的发展不受威胁和破坏,稳定、均衡、持续发展,国家主权不受分割的一种经济状态;其次,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种能力,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资源的稳定获取的能力,国家经济抵抗国内外政治、经济和军事变动的冲击的能力,国家经济抵御经济入侵和防范经济危机的能力;最后,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目标,是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发挥和扩大自身优势,增加安全因素,减少不安全因素,在动态发展中保证本国经济安全这样一个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在扩大对外开放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经济不安全是绝对的,经济安全是相对的,国家经济安全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可以逐渐接近但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实现的目标。

经济安全问题的提出与国家安全观的转变相关联。受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发生了重大改变,国家安全的基点由军事转向经济。在新科技条件下,过去那种仅仅靠军事力量定胜负、以军事力量保证国家安全的观念已经时过境迁。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以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新时代,谁掌握了高科技,谁就能迅速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国家安全就有保障;反之,如果跟不上新科技革命,经济搞不上去,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就会失败。目前,国家关系的主战场已由军事、政治让位于经济、科技,各国在经济、科技领域里的矛盾和摩擦愈演愈烈,相对而言,军事对抗和冲突则趋于缓和。

国家经济安全的提出是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转移的必然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已从军事力量转向科技力量及由其决定的经济力量之上。国际较量的主战场已经开始转移,从军事竞争转移到高新技术主控权、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主控权、信息的主控权的争夺上。国家安全领域由单纯的军事领域扩张到经济和技术领域。发达国家不仅把别国技术和经济优势看成是对自身安全的挑战,而且利用这种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上的不等价交换,攫取超额利润,施加影响。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日益紧密地与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扩大就业机会联系在一起,因此,提高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安全中所占的分量也就越来越大。国际竞争力弱,一国经济发展就会下降,人们就业机会就难增加,生活水平自然也就受影响,一国的经济安全也就无法得到保障。从这一意义上说,国家经济安全的实质就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1.国家安全观的转变

一般意义而言,国家安全是为了保证国家利益在根本上不受威胁。但是,这只是泛泛而谈的。具体到国家某些安全的领域,比如国家经济安全,那么现实的国家经济安全必须涉及这样两方面内容:第一,我们要识别什么东西对国家是最有益的,而且它正在受到威胁。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知道怎样根据国家的价值观来确定国家的经济利益。第二,要知道为了保障这些国家利益和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目标,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即应该知道如何来制定国家经济安全策略,有效使用经济手段、军事手段、政治手段,有效的实现它们之间的替代和补充作用,寻求以经济力量解决安全问题,寻求采用多种力量来保证国家经济利益的最有效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才能保障国家经济繁荣,促使世界经济有利于本国的国民。

因此,国家安全的概念至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它首先是一种价值观。它是一种关于安全的观念,这种安全的观念是建立在识别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的。而国家利益取决于国家的目标,这个目标主要是由社会的目标和领袖的目标组成。在民主社会,这个目标最终取决于全社会的价值观,同时又与一国的文化传统、历史沿袭息息相关。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一国社会的价值观还受到全球价值观的影响。第二,它具有政策含义,即国家安全最终必须通过国家的安全政策来保证,“国家安全”包含了政策的内容。此外,根据国家安全的价值含义,还可以依照国家利益在不同领域的构成,把国家安全细分成为许多子领域的安全问题。客观地看,国家安全的主要利益领域包括:主权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等等内容。

传统的国家安全观中包括军事性内容和非军事性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冷战一直是国际关系中的主题。当时,人们一直习惯性地把国家安全的概念界定为主权安全和军事安全。冷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的安全政策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国家经济安全概念的提出上。

在全球化趋势下,出现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国家利益原则。主要有:第一,国家安全的科技竞争原则。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国家利益中的科技水平涵盖了军事力量等多个方面。科技对于国家利益的支持一方面在军事力量中得到体现,同时还体现在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上。从历史的角度看,科技对经济的贡献最终也将决定着军事实力,成为决定性的国家利益,科技水平成为国家之间“利益及权力再分配”的根本性尺度。换句话说,冷战结束后,在战争的直接威胁暂时消除的年代,军事力量对于国家利益的意义已被科技水平所涵括,科技成为国家利益的直接体现。第二,国家安全中的市场竞争原则。在国际经济及政治关系中,市场竞争超越了领土扩张。信息革命的直接结果是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为世界市场的一体化奠定了一个技术性的前提。占领越来越多的世界市场份额替代了传统意义上对其他国家领土的掠夺,一个国家能够占领的全球市场份额成为国家实力的象征。因此,国家的利益也随着市场的延伸而延伸。在一些发达国家看来,在全球推行市场经济体制也将有益于它实现占领国际市场的战略目标,把市场经济力量的扩散也归入本国的国家利益。第三,国家安全的经济实力原则。经济实力成为国家权力的最终体现。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作用是国际政治变革的一个基本特征。冷战后意识形态斗争的减弱,军事重心被经济重心替代,国家之间在经济上的互相依赖程度加大,更是相应弱化了国家间政治的意义,强化了经济实力在国际体系中的作用。

因此,伴随着世界经济的深化发展,权力再分配过程将依“科技—市场—经济实力”为“轴线”来重构国际体系。这些国家价值观念的变化,基本上体现了国家安全观的变化。一些美国学者甚至认为,当今威胁美国国家利益的不是政治,也不是军事,而是经济。因为随着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使得美国多年来面临的政治威胁和军事威胁“烟消云散”。虽然俄罗斯手中还掌握着大量核武器,但目前,这些核武器不能构成对美国的威胁。美国是否能够按照自己国家利益的要求重塑世界,只取决于自己的意愿和重塑成本,而这些都是受到经济条件左右的。随着政治威胁和军事威胁的减少,美国需要越来越多地关注其他领域的发展问题。摘自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兰德公司在“国家安全的经济范畴”讨论会上发表的研究报告。

虽然冷战后各国对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明确认识,但尚未对经济安全的含义达成一致。这是因为不同国家对经济安全的界定,往往受不同国情和不同国家战略目标所制约。美国坚持在自由市场经济与自由贸易基础上谋求全球霸权的经济安全观。美国的国家安全报告强调,美国的国家力量取决于国内的经济力量,国家安全和经济实力是不可分割的。俄罗斯侧重于整顿内部经济秩序和摆脱经济危机的经济安全观。《俄罗斯国家安全构想》指出,“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总体利益决定着俄罗斯在经济领域、社会、内政、国际和信息等领域,以及军事(国防)、边防和生态安全领域的国家利益,其中经济领域的国家利益是最主要的。”日本基于资源小国和经济大国的矛盾,奉行与强国结盟确保海外能源供应的经济安全观;欧盟立足于建立统一市场和扩大欧洲经济体的经济安全观,新兴市场国家坚持改革中求发展、改革中保安全的经济安全观。

在我国,一些学者在研究我国国家安全时认为:在理论上,我国新的安全观侧重于国际安全,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国际安全面临的威胁来源、构成国际安全的基本条件、维护国际安全的基本方法等三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重心上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军事安全战略和政治安全战略上,更加明显的变化还在于把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列入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内容,形成国家安全战略的第三大支柱。

2.威胁和影响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

国家经济安全在国家利益的意义上可以区分为众多的子领域,这些子领域在国家经济的层面形成经济意义上的综合安全。目前组成国家利益的比较重要的经济安全领域有:战略资源领域安全、本土制造业领域安全、金融财政领域安全,以及涉及影响经济安全的科技发展、信息安全、生态安全、人口与就业、国际经济关系等问题。参见雷家骕主编:《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与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国际、国内两方面多种因素的威胁和影响。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主权的严重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主权的让渡。有国家在参与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贸易自由化谈判时的主动让渡;也有在发生经济危机后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而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这些都属于一定程度上的主权让渡。这些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的让渡是有利的,但是如何掌握好尺度却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意义重大。第二,跨国公司对国家经济主权的侵蚀。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对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有益,但跨国公司在追求最大利润和占领市场的战略与东道国的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有很大差距,对东道国的经济主权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

(2)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平等竞争所导致各国的贫富差距加剧,出现了全球化的富裕和地区化的贫困的现象。由于世界经济贸易体制的制约,发达国家占据全球化的中心地位,在经济和贸易方面具有主导权,使得经济全球化的财富集中到少数国家和少数人手中。联合国资料显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差距从1983年的43倍扩大到目前的61倍多。1998年世界人均GNP最高的5个国家(卢森堡、瑞士、日本、挪威、丹麦)人均GNP为3.67万美元,而人均GNP最低的5个国家(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坦桑尼亚和布隆迪)只有154美元,两者相差238倍。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差距也出现了扩大趋势,美国最富有的20%家庭平均年收入为13.75万美元,而最贫穷的20%家庭平均年收入只有1.33万美元,两者的差距也在10倍以上。

(3)国际游资的运动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威胁。作为一种超国界的巨大金融力量,国际游资不断制造着全球金融动荡,成为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的美元危机,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80年代拉美的债务危机和欧洲货币体系危机,90年代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国际游资每次都表现出了巨大的破坏力。全球化的发展使这种破坏力传递得更广、更快和更加剧烈,因而给各国的经济安全和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金融安全的核心意义是规避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危机。一国金融风险的大小与该国对外依存度的高低成正比,同时,金融安全程度也取决于该国风险防范和危机处理的能力。金融危机会直接带来经济危机,导致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财政赤字、国内生产总值下降等。金融危机还带来致命的政治后果,造成社会动荡、政权更迭、心理恐慌、种族冲突等等。为了取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援助,还不得不向其提出的苛刻条件让步。

(4)国内因素比如稳固的国民经济发展基础、国家金融体系、合理的产业结构、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对经济安全至关重要的能源供应等对经济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广义上讲,经济安全领域应该扩展到提高经济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等通常属于经济发展战略范畴的内容。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和科技竞争力,保护主导产业,一直被各国视作经济安全的重要领域。战略资源的稳定供应是经济安全的主要保障。国际市场的拓展也很重要,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足,其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必将受到威胁。

(5)能源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领域,它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西方国家认识到能源安全的重要性。1974年,国际能源机构成立,并正式提出以稳定原油供应和价格为核心的能源安全概念。能源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业发达国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对外部能源供应的依赖性。如果这些战略性能源供应中断,将危害国家的经济和国防体系,加剧了国家安全的脆弱性。然而,能源安全的认识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能源安全不再被简单地理解为能源供应安全,即国家可以稳定而可靠地获得所需要的能源,人们开始审视能源使用的安全问题,要求能源消费及使用不应对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三、经济安全预警的发展

经济预警的产生来源于战争的启发。一方面,人类社会追求和平,防止战争;另一方面,战争又现实地存在着,并且战争确实推动了很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飞机的快速发展。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导弹、雷达的迅速发展,就没有预警系统的产生及发展。经济预警系统的研制就是仿照了军事预警系统的思想,如预警飞机(雷达飞机)、预警雷达(岸防雷达,舰载雷达,气象雷达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预警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首先是民间,然后向官方推广。

经济预警与景气分析、经济循环研究及经济晴雨表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在于两者都属于预测范围,前者是在后者基础上的发展,后者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其区别在于经济预警比后者所有概念均更加鲜明。前者不是一般情况的预测,而是特殊情况的预测;不是一般的预报,而是含有参与性的预报;不是从正面分析,而是从反面分析。也可以说,经济预警属于经济突变论的范围。

正如经济预测尚没有成熟的理论一样,经济预警也没有成熟的理论。经济预警在逻辑上应由这样几个部分构成:明确警义,寻找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这里,明确警义是大前提,是预警研究的基础;而寻找警源,分析警兆属于对警的原因、因素分析;预报警度则是预警目标所在。以上预警逻辑实质上很简单,它是果→因→果分析的具体化。顾海兵:《经济预警新论》,载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4年第1期,第33页。

具体而言,经济预警的几个环节是:

第一,明确警义。警义指警的含义。对警义的规定,目前尚无统一规定。根据顾海兵的研究,警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一个是警素;一个是警度。所谓警素指构成警情的指标是什么;所谓警度是指警情的程度。经济警素不同于自然预警的警素。在自然预警中,一般可以用单指标测度。例如火灾的警素是火势,地震的警素是震波,风灾的警素是风力,水灾的警素是水量等。而在经济预警中,经济的警素难以用单指标刻画。例如,仅用GNP或人均GNP增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考虑经济内部结构,必须考虑经济效益,必须考虑社会效益(就业、通货膨胀、环境污染等)。关于警度,可以分为五个等级,即无警警度、轻警警度、中警警度、重警警度、巨警警度。这五种警度分别与警素指标的数量变化区间相对应,因此,相应地有无警警限、轻警警限、中警警限、重警警限、巨警警限。其中,无警警限的确定最为关键。

第二,寻找警源。警源是警情产生的根源,是“火种”。从警源的生成机制看,警源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来自自然因素的警源,即自然警源;另一种是由国外输入的警源,即外生警源;再一种是来自经济运行机制内部的警源,即内生警源。

第三,分析警兆。分析警兆是预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警兆也可以叫做先导指标。一般而言,不同的警素对应着不同的警兆。当警素发生异常变化导致爆发之前,总是有先兆的。这种先兆与警源可以有直接关系,也可以有间接关系;可以有明显关系,也可以有隐形的未知黑色关系。警兆的确定可以从警源入手,也可以依经验分析。确定警兆之后,需要进一步分析警兆与警素的数量关系,找出与警素的五种警限相对应的警区,然后借助于警区进行警度预报。

第四,预报警度。预报警度是预警的目的。预报警度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建立关于警素的普通模型,先作出预测,然后根据警限转化为警度;二是建立关于警素的警度模型,直接由警兆的警级预测警素的警度。这是一种等级回归技术。在预报警度中,需要注意结合经验方法、专家方法等,这样可以提高预警的可靠性。

经济预警的方法依据其机制可以分为:黑色预警方法,即根据警素的时间序列波动规律不借助警兆直接预警;黄色预警方法,即依据警兆进行预警;红色预警方法,即依据警兆以及各种环境社会因素进行估计;绿色预警方法,即依据警素的生长态势,特别是农作物生长的绿色程度(绿色指数)预测经济及农业的未来状况;白色预警方法,即在基本掌握警因的条件下用计量技术进行预测。

在经济预警的各个阶段往往需要运用一些模型来帮助作出判断。在文献中所使用的预警模型大致可以分为计量模型和非计量模型两类。前者有ARMA模型、ARCH模型、VAR模型、STV横截面回归模型、MCS模型、贡献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判别分析法模型等,后者有NN模型、KLR信号分析法、概率模式识别模型、灰色预测模型等。注:其中使用较多的有,ARMA模型即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and Moving Average Model)。ARCH模型即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 Model)。VAR系统(Vector Autoregressive System)即向量自回归模型。NN模型即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模型。MCS模型即多元累计和(Multivariate Cumulative Sum)模型。其余模型有的是由首先提出的学者英文名字的首字母缩写而得名。根据王耀中等学者的研究,他们认为现有的经济预警模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王耀中等:《经济预警模型述评》,载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31页。主要是不完全适合于中国的经济情况,预警状态偏重定量指标,阀值的确定比较难,预警结论准确性不高,预警模型的行业适应能力不高等。

同类推荐
  • 中国农业保险制度演化研究

    中国农业保险制度演化研究

    制度变迁和制度演化一直是演化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演化经济学开创了一种新的研究经济发展的方法和范式,提供了一个解释经济增长源泉的动态制度演化框架和技术变迁范式。
  • 另类:斯坦福最受欢迎的经济学课

    另类:斯坦福最受欢迎的经济学课

    本书收录斯坦福经济学精品课程,并将课程中对当下市场经济最具指导性,与可操作的方法与案例予以最简洁的诠释,摒除高深的经济学理论,保留对创业者、店主、商家最具指导性的商业细节与规划,除了教大家如何快速、高效地获取经济利益之外,还对企业如何保持基业长青,提供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很多独到的创业与管理思想,还是刚刚问世,理念非常新,具有很高的前瞻性。
  • 驶向枢纽港

    驶向枢纽港

    本书考察了上海、宁波两港空间关系的演变过程与演变机制。作者建立了“区位优势—自我增强”的分析框架,并从自然条件、陆向海向腹地、临港集聚和港口制度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两港空间关系演变的动力机制。
  • 金融可以覆复历史

    金融可以覆复历史

    这本书就是为年轻人,也包括企业家和金融家们讲述金融历史和观念的。”我想,这是作者的明志之句,需要呼应一下的。为什么金融观念很重要?据作者之见,“缘于我们有太多的金融观念似是而非。而建立在这些糊涂观念基础上的思维模块混沌不清,但常常潜意识地支配着我们的金融思想”。这是说,深藏在人们观念里的“想法”可不是无关宏旨。观念影响思维模块,作用于金融思想。思想受了影响又怎么样?那就表现为行为,因为人的行为说到底就是不断的选择,其中思想的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常常是实际行为的第一步。
  • 财富羊皮卷

    财富羊皮卷

    上帝赋予每个人的灵魂和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致富的权利,但只有勤奋和有智慧的人才能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在本书中,富兰克林通过虎构角色亚伯拉罕大爷,汇总了他所出版过的作品中有关如何在生意上成功并获得财富的思想,经久不衰。
热门推荐
  • 青瓷赋

    青瓷赋

    天煞孤星,亡国之青瓷”是他与她的命数。青瓷易碎,“慕容盛,我累了。”
  • 红尘泣

    红尘泣

    迷失亿万年的魂在这一世觉醒面对前世今生展开宿命之战
  • 红衣当配白裳:异世风华

    红衣当配白裳:异世风华

    一代神偷穿越至异世:于是,一阵鸡飞狗跳。视财如命的她,第一次有了比钱还感兴趣的东西
  • 紫邪

    紫邪

    这里是命运大陆,这里无边无际,这里没有自由,这里的一切都被命运掌控着,无论你是什么种族,无论你是多么的富有,无论你是多么强大,正真的自由只有靠所有的生灵一起去争取。一代又一代的人,神,魔,妖,世间的所有种族一起安排的大局正在慢慢运行,以一切生灵为棋子,以天地为棋盘,以无尽未来为砝码,与命运对赌一局。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神阶之下为草芥,天阶之下为蝼蚁。我的命,我说了算。
  • 血族契约:撒旦米迦勒

    血族契约:撒旦米迦勒

    她愿想牢牢锁住他的心,再狠狠撕碎,可是,最后心被撕碎的,是她
  • 神级战兵

    神级战兵

    号称华夏国最强男人的暴君,带着上级安排的任务,回到了中海市,踩恶少、扬正义,嚣狂姿态。兵王,就要敢作敢当,替天行道;是男人,就要活得轰轰烈烈,江山美人一锅煮!兵王回归,谁与争锋?
  • 年轻错过你王俊凯

    年轻错过你王俊凯

    他是万众瞩目的巨星,她是一个普通的韩国学生,她为他来到了中国,在八中他们发生了感情,银雪的暗恋也走到了尽头。
  • 空轨之冒险

    空轨之冒险

    七耀历1203年秋。利贝尔·方舟崩坏事件的半年之后——埃雷波尼亚帝国东部,克罗伊森州中心都市巴利亚哈特。郊外的飞艇坪,出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青年身影。他名为本·格·凯·江山——穿梭于熙熙攘攘的乘客中间,江山踏上了长长的舷梯。伴随着莱恩福尔特社制造的大型引擎的重低音轰鸣,全长120亚矩的巨船缓缓升上了天空。一场新冒险的启程,由此揭开序幕。
  • 无赖幻想系统

    无赖幻想系统

    乔远莫名其妙得到了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让他得到想象中的任何东西:一叠钞票、一架飞机、甚至是一个可移动的炮火库……简单来说,乔远是无敌的。
  • 来生有缘再见

    来生有缘再见

    “当初我也不想走……”“当初和现在不一样了!”她吼完,就走了不是不想和你在一起,而是我只会拖累你……(请勿上升真人)不常更,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