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54900000004

第4章

20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378.14千米,极半径为6356.76千米,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为40075千米和39941千米。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去24~30米。所以有人说,地球像一个倒放着的大鸭梨。其实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数千千米的大气层。探空火箭在3000千米高空仍发现有稀薄大气,有人认为,大气层的上界可能延伸到离地面6400千米左右。据科学家估算,大气质量约6000万亿吨,差不多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其中包括:氮78%、氧21%、氩0.93%、二氧化碳0.03%、氖0.0018%,此外还有水汽和尘埃等。

地球轨道

地球轨道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路线,形状为一非常接近圆形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两个焦点之一。公转轨道最靠近太阳的一点称近日点,距太阳约14710万千米,地球于每年7月经过该点。远日点约15210万千米。日地平均距离为14960万千米,即1个天文单位。轨道全长约为94000万千米。

第一颗人造卫星——“人造地球卫星-1”号

1957年10月4日,在前苏联哈萨克共和国威海附近的拜科努尔宇宙飞行器发射场上,矗立着一枚高大的两级液体燃料运载火箭。

这颗世上首先进入太空的卫星是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的。其轨道近地点为228.5千米,远地点为946.1千米;轨道倾角(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面的夹角)为65度;运行周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为96.17分钟。“人造地球卫星-1”呈圆球形,其直径为58厘米,星体结构材料是铝合金的。卫星周围均布四根弹簧鞭状天线伸向后方,其中一对天线长240厘米,另一对长290厘米,其无线电频率为20.005兆赫和40.002兆赫。卫星内装有两台功率为1000毫瓦的无线电发射机、化学电池、测量星内温度与压力的感应元件、磁强计和辐射计数器等,整个卫星仅有83.6千克重。

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

1926年3月16日,在大雪覆盖的美国马萨诸塞州奥本郊外的沃德农场,戈达德检查了发射架,把一枚长3.04米,重5.5千克的小型液体燃料火箭安装到发射架上。他和助手特别仔细地检查了火箭顶端长0.6米的火箭发动机,又依次检查了发射架下部的两个液氧和煤油贮存箱,还有燃料阀门和输送管道。当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后,下午2点30分,正式点火发射。这是戈达德研制的液体燃料火箭,它耗费了这位注定要载入史册的科学家20多年的心血。一声巨响,火箭发动机尾部喷射出熊熊火焰,火箭离开发射架向空中飞去。火箭飞行了2.5秒,上升高度为12米,坠落后离发射架56.12米。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就这样发射成功。

1930年7月15日,戈达德在第一个飞越大西洋的飞行员林白的帮助下,从着名慈善家古根海姆那里筹得资金,把试验基地迁到新墨西哥州罗斯韦尔东北的梅斯卡勒罗农场。同年12月30日,又一枚戈达德火箭试验成功,发射高度610米,飞行距离300米,速度达到每小时800千米。

“德尔塔”号运载火箭

“德尔塔”号运载火箭是1959年开始研制的美国中等运载能力的运载火箭。1960年5月开始发射的第一批12枚火箭是三级火箭。第一级由“雷神”中程导弹修改而成,第二、三级沿用“先锋”号运载火箭的第二、三级。火箭全长28米,重52吨,第一级直径2.44米,运载能力为220千克(480千米高的圆轨道)。此后,又增加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助推器的数量,加大发动机推力,加长第一级推进剂贮箱,扩大第二、三级直径等,使火箭的运载能力不断提高。火箭经过13次改型,如标准型、2914型、3914型等,到1982年演变为“德尔塔”3920/PAM-D型。这个型别的火箭由4级组成。助推级(又称零级)是捆绑在箭体下部四周的9台固体火箭助推器,每台推力378.6千牛(38.6吨力),第一级用液氧和RJ-1煤油推进剂,发动机推力提高到912千牛(93吨力)。第二级用四氧化二氮和混肼推进剂,推力43.6千牛(约4.45吨力)。第三级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靠旋转稳定,推力82.3千牛(8.4吨力)。火箭全长35.35米,直径2.44米,起飞重量193.2吨。运载能力提高到1312千克(过渡轨道)。到1982年年底,“德尔塔”号火箭共发射155次,其中失败11次,成功率达93%。用这个火箭发射的航天器包括“先驱者”号探测器、“泰罗斯”号卫星、“雨云”号卫星、地球资源卫星、“辛康”号卫星、“国际通信卫星”Ⅱ号和Ⅲ号等。

“大力神”号运载火箭

美国以“大力神”2型洲际导弹为基础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有3A、3B、3C、3D、3E、34D等多种型别,主要用于发射各种军用有效载荷。“大力神”3A和3B都是三级液体火箭,用“大力神”2型导弹的第一、二级作为前两级,起飞推力约1913千牛(195吨力)。3A的第三级叫过渡级,长4.9米,直径和前两级一样,都是3.05米,重约13吨。过渡级装2台推力各为35.6千牛(约3.63吨力)的发动机,工作时间约480秒。发动机可以多次起动,能使火箭在较大范围内机动变轨,将有效载荷送入不同的轨道。3级都用四氧化二氮和混肼50推进剂。制导系统利用“大力神”2型导弹的惯性制导系统。

3A于1964年开始发射军用卫星。1966年开始使用的3B用“阿金纳”火箭作为第三级,用无线电指令制导系统取代惯性系统。

3B主要用于发射军用侦察卫星。3C是在3A火箭的两侧各捆绑一台大型固体火箭助推器组成的。每个助推器长25.9米,直径3.05米,重200吨,通过由助推器旁侧的贮箱喷注四氧化二氮的方法来控制推力方向。3A和3B火箭重160~180吨,可将3.6~4.5吨重的载荷送入低地球轨道。

3C于1965年开始使用,主要用来发射军用通信卫星。火箭重635吨,起飞推力约10498千牛(1070吨力),能把13.4吨重的载荷送入低地球轨道或把1.6吨重的载荷送入地球静止卫星轨道。3C火箭去掉过渡级就变成3D火箭,用“半人马座”火箭取代3C的过渡级就变成3E火箭。3D重590吨,从1971年开始用来发射重型侦察卫星。3E重640吨,从1974年开始用来发射“太阳神”号探测器、“海盗”号探测器、“旅行者”号探测器等行星和行星际探测器,可把3.8吨重的载荷送往金星或火星。3C火箭通过增大芯级和固体火箭助推器的长度,并用惯性上面级取代过渡级,又演变为34D火箭。34D重780吨,从1982年开始用来发射重型军用卫星。“大力神”号运载火箭在118次成功的发射中已将150多颗卫星送入不同的轨道。

对接装置

对接装置是用于两个航天器在轨道上固定连接的装置。对接装置一般采用“销钉-锥孔”结构方式。

在空间交会中,一航天器主动靠近另一航天器进行对接,前者在对接中是主动的,它的对接装置采取“销钉”形式,中央有一导引杆;后者在对接中是被动的,它的对接装置采取“锥孔”形式。对接时导引杆使两航天器的对接装置精确对准,“销钉”插入“锥孔”,锁紧机构自动锁紧,完成对接。前苏联“联盟”号飞船与“礼炮”号航天站的对接和美国“阿波罗”计划中飞船的对接都采用这种对接装置。另一种方式是采用周向排列的导向装置和对接装置,可用于两个都能主动对接的航天器。在“阿波罗-联盟”号飞船联合飞行中首次采用这种对接装置。

“东方”号飞船

“东方”号飞船为前苏联最早的载人飞船系列,从1961年4月~1963年6月共发射6艘。“东方1号”飞船是世界上第一个载人进入外层空间的航天器。“东方”号飞船用于单艘和编队载人飞行。

飞船由球形密封座舱和圆柱形仪器舱组成,重约4.73吨。在轨道上飞行时与圆柱形的末级运载火箭连在一起,总长7.35米。“东方”号飞船由密封座舱(2400千克)和工作舱组成,质量约4730千克。球形座舱直径2.3米,能乘坐1名航天员,舱壁上有3个舷窗。舱外表面覆盖一层防热材料。座舱内有可供飞行10昼夜的生命保障系统、弹射座椅和无线电、光学、导航等仪器设备。“东方”号飞船在返回前抛掉末级运载火箭和仪器舱,座舱单独再入大气层。当座舱下降到离地面约7千米高度时,航天员弹出飞船座舱,然后用降落伞单独着陆。仪器舱位于座舱后面,舱内装有化学电池、返回反推火箭和其他辅助设备。“东方”号飞船既可自动控制,也可由航天员手控。飞船飞行轨道的近地点约为180千米,远地点为222~327千米,倾角约65°,周期约89分钟。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Ⅰ.A.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绕地球飞行108分钟后,安全返回地面,开始了人类载人航天的新时代。1963年6月16日,世界第一个女航天员V.V.尼古拉耶娃-捷列什科娃乘坐“东方6号”进入太空。“东方”号飞船系列在空间进行了科学、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以及技术试验后,都安全返回地面。

“东方红一号”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按当时时间先后,中国是继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当时共做了五颗样星,结果第一颗卫星就发射成功。该院制定了“三星规划”:即东方红一号、返回式卫星和同步轨道通信卫星,而孙家栋则是当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负责人。1967年,党鸿辛等人选择了一种以铜为基础的天线干膜,成功解决了在100℃~-100℃下超短波天线信号传递困难问题。“东方红一号”卫星因工程师在其上安装一台模拟演奏《东方红》乐曲的音乐仪器,并让地球上从电波中接收到这段音乐而命名。

东方快车

美国的下一步载人航天目标,是建造“东方快车”空天飞机和“自由”号永久空间站。目前正在研制一种叫X30的试验型样机,差不多像今天的DC9客机大小,是“东方快车”的1/3。最关键的技术是要解决制造大型组合式推进装置、轻型高强度耐高温材料、高超音速飞动结构外形和先进的控制系统。航天飞机能像普通飞机那样从地面水平起飞,以高超音速在大气层内飞行,并直接加速进入地球轨道飞行,完成任务后返回大气层,又像飞机那样水平着陆,完全达到能重复使用的目的。预计21世纪初能够进入轨道飞行。

地球静止环境业务卫星

美国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系列,英文缩写为GOES。这个卫星系列的第一颗卫星GOES-1在1975年10月16日发射,到1982年发射了6颗。地球静止环境业务卫星系列是世界气象组织从1978年开始的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第一期全球试验的重要气象观测工具。卫星外形是一个圆柱体,高2.6米,直径1.9米,重294千克,工作寿命3年。卫星采用地球静止卫星轨道,位置保持精度:南北向优于1°,东西向优于0.5°。卫星靠自旋稳定,自旋速率为100转/分。卫星携带的气象遥感器是可见光、红外自旋扫描辐射计(VISSR)。仪器的望远镜口径为0.4米,两个波段为0.55~0.75微米(可见光)和10.5~12.5微米(红外),星下点分辨率分别为0.9和9千米。它拍摄的云图一帧有1820条扫描线,每帧的扫描时间为20分钟。对连续观测4帧以上的云图进行数据处理可获得风速和风向。测风速的精度优于3米/秒,这是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一个重要特点。仪器获得的原始云图数据以28兆比特/秒的速率传送到地面,经数据处理后每3小时通过卫星用1700兆赫频率向各地广播一次适用的云图资料。

这颗卫星还携有数据收集系统(DCS),可以收集1万个地面气象站、海洋自动浮标和无人值守地区的自动气象站所获得的温度、压力、湿度等环境资料,它的工作频率是401兆赫和468兆赫。卫星还携带有测量太阳粒子(质子、α粒子和电子)的空间环境监测器(SEM)。

从此系列的第四颗卫星开始,携带的气象遥感器改为可见光、红外自旋扫描辐射计的大气探测仪(VAS)。这种仪器有1个可见光通道和12个红外通道,除能拍摄云图外,还通过15微米(CO2)波段探测大气垂直温度分布和3.7微米(H2O)波段探测不同高度的水汽含量分布,从而获得大气三维结构的气象资料。探测大气垂直温度和水汽分布的星下点分辨率:晴朗地区为30千米,有云覆盖的地区为60~100千米。这样的分辨率已足以了解风暴的形成、发展和移动。

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是美国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第一颗是1957年10月16日发射的。卫星外形是一个圆柱体,高2.6米,直径1.9米,重294千克;工作寿命3年。卫星携带的气象遥感器是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计,星下点分辨率:可见光为900米,红外为8千米。它拍摄的云图一帧有1280条扫描线,对连续观测四帧以上的云图进行数据处理,可获得风速和风向,风速的精度约3米/秒。卫星观测的原始云图数据可及时传送到地面,经数据处理后,再通过卫星每隔3小时向各地广播一次适用的云图资料,各地接收后便可以进行气象预报。这类卫星还携带数据收集系统,可以收集一万个地面气象站、海洋自动浮标和无人看守的自动气象站所获处的温度、压力、湿度等环境资料。它每半小时提供一张云图,每天由计算机处理出1200个以上风速和风向数据,广播400多种传真气象图。在美国,除海洋大气局外,还有200多个用户接收它的云图。它还为世界服务,从西起澳大利亚,东至西欧和非洲,有1200多个站接收它的资料。

地球资源卫星

同类推荐
  • 修养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修养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修养故事》每个典故包括诠释、出处和故事等内容,简单明了,短小精炼,具有很强的启迪性、智慧性和内涵性,非常适合青少年用于话题作文的论据,也对青少年的人生成长以及知识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骄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骄傲

    本书是澜涛专门为中学生量身打造的青春励志读本,意图传达给读者尊重生命、直面挫折、追寻成功和爱等等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引导青少年太空探秘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引导青少年太空探秘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本书是献给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创造科学的青少年的一份礼物。过去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说:“科学就是力量。”科学是智慧的历程和结晶。从人类期盼的最高精神境界讲,朝朝暮暮沿着知识的历程,逐步通向科学的光辉圣殿,是许多有志于自我发展的青少年晶莹透明的梦想!
  • 中国古代寓言(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五辑)

    中国古代寓言(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五辑)

    本书所收我国古代寓言,按照思想内容,可以概括成三类。第一类是以生动活泼的比喻讲出深刻的哲理;第二类是具有“劝善惩恶”性质的;第三类是具有讽刺性的。 本书所收我国古代寓言,按照思想内容,可以概括成三类。第一类是以生动活泼的比喻讲出深刻的哲理;第二类是具有“劝善惩恶”性质的;第三类是具有讽刺性的。
热门推荐
  • 我当鬼差的那些年

    我当鬼差的那些年

    因为打翻了路边一碗米,得罪饿鬼,使得我走上了成为鬼差的路。却没想到,成为鬼差之后,麻烦事不断。红衣女鬼、恶鬼青夭、尸鬼、尸妖……各种邪恶的鬼怪层出不穷。
  • 时空历险

    时空历险

    一个叫王聪的男孩收到一个奇怪的包裹,他穿梭于未来与过去,却不知道这个包裹后面隐藏着惊天大秘密
  • 羽化恶魔是为谁

    羽化恶魔是为谁

    有没有一个人会让你为了他放弃一切,有没有一个人会让你爱他爱到失去自己,为了你,我努力变好;为了你,我努力学习;你的一切我都知道,可是我的一切你又知道多少?你们都说我残忍,可是你们知道我的难处吗?(如果大家喜欢也希望大家踊跃发言,有什么不足之处就写出来,我会改进的,或者觉得故事哪里不好的都可以写一下,我都会一一回复给大家,尽量写出更好的作品。)
  • 冒险之翼

    冒险之翼

    所有自己不知道的都被称为「未知」所有解密「未知」的过程都叫「冒险」梦想,希望,求知,勇气,智慧。这是「冒险家们的」信条,更是让少男少女们跨过各种危难险阻发现世界,开拓世界的最终信条。这是一个属于「冒险」的故事。
  • 七海之光.

    七海之光.

    >这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她的仇人是龙族之王,无论是地位还是修为都冠绝天下,所以她一直努力修炼,坚决不当小白女主!>她带着许多的秘密,一步一步走到了龙王身边。>为了复仇,她放弃了仙姿出尘的温情暖男,她与桀骜不羁的霸气魔子若即若离,她伤害了那个冷漠骄傲的美男子,令他的心再次冰封。>当她即将手刃仇人的时候,才发现一切才刚刚开始!
  • 空间天道

    空间天道

    闹书荒!想自己写一下,仅供自娱自乐,更新会很不稳定。觉得我写的还不错的话,小小的求一下支持。谢谢大家
  • 争世雄

    争世雄

    人死后不会去往天堂,而是去往一个叫地域的世界,那里不止有灵魂,还可以有肉身,甚至可以走上无法用科学技术解释的修炼道路。地域就是天堂,强者的天堂。地域就是地狱,弱者的地狱。这里不再有“死”这个名词,这里只有灰飞烟灭。殷明松送原来的世界来到地域如瞬间从天堂坠入地狱一般,从万人追捧到万人唾弃,从衣食无忧到青黄不接.............“我得了一种病叫——野心”“我字典里有‘屈服’这俩个字,但是还有‘不’这个字”“地狱就是天堂,只是因为你的弱而无法感受”..............
  • 仙医空间

    仙医空间

    看一个普通的少年,是如何在城市里建立自己的帝国的,,,
  • 笔尖划出墨水引出心中那片天

    笔尖划出墨水引出心中那片天

    传递不到的语言终究成为无解的迷听不见无力的意志也不再听见在没有语言的世界里我又怎能存活下去也没人愿意了解自己的过去无力声音好似痛苦呻吟谁能告诉我关于存在的意义我还在笑着,在笑着面目全非依旧疯狂笑着扭曲了一切玷污了纯洁的自己痛苦而开心人们依旧平常生活描绘生命的洒脱平淡惊喜依旧依旧仰望深邃星空期待着新一天的朝阳崇拜过珍惜的沉淀再次轮回着,划着轮不再理解世间繁华的轰轰烈烈沉浸在亢奋的颓废中看着扭曲的世界扭曲了自己只是世界,从未扭曲而自己,沉入了地狱
  • 健康一生的最佳习惯

    健康一生的最佳习惯

    我们的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的细节,都和我们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有些人习惯于早晨刷牙,有些人早晚都刷牙,但可能没有人去想究竟是早晨刷牙好,还是晚上刷牙好。生活中我们很多的习惯在不知不觉地吞噬着我们的机体,在无形中积累了这样或那样的疾病。其实,“一个人的后半辈子是由习惯的组成的,而他的习惯却是前半辈子养成的”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很重要,好习惯可以使你长寿,好习惯可以伴你健康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