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51900000018

第18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教育制度(3)

诂经精舍在杭州孤山,嘉庆初阮元任浙江巡抚时建,选拔浙江经学修明、学有功底或已通一艺的学子30余人肄业其中,书院以“专励品学,非以弋功名”为宗旨,不学八股帖括,讲求实学,专修经史辞赋,兼习天文、地理、算学、兵刑、漕河、航运等经济之学,还兼习西学。阮元与孙星衍、王昶等大师都曾在其中主讲,特别是大师俞樾担任主讲达32年之久。教学中实行学长负责制,即大师主讲启发为主,主要由学有专长的教师进行辅导,注重学生的自学讨论,而且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两浙许多名士,如黄以周、崔适、戴望、章太炎等都曾就学其中。

学海堂在广州粤秀山,是阮元于道光初任总督时创建的,是继诂经精舍后又一所讲求实学的书院。阮元亲自制定《学海堂章程》,确立学长制:以学长代山长,由学长指导评点学生课业;季课制:每年分四季考核学生,依名次发给膏火;刊刻制:专门编辑刊印经籍和师生着作;专课肄业生制:院中高才生于经史子集中,自选一门修习,由有专长的学长辅导,以3年为期,后又增加算学一科。该堂先后共招生十六届,计260人。郭嵩焘、张之洞等都曾亲自主持过该堂的教学。

综观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概而言之,有以下三点:

第一,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其创立的初衷是专志于学术研究,而不事科举。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政府的控制和利禄的引诱,逐渐官学化,成为科举的附庸。而阮元一反当时书院教育的腐败之风,强调书院的宗旨是“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因而在诂经精舍中不学八股帖括,讲求实学,专修经史辞赋,兼习天文、地理、算学、兵刑、漕河、航运等经济之学。在学海堂同样不事举业。

第二,各用所长,因材施教。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在对教师的使用上,贯彻“各用所长”的原则,即充分发挥教师学术专长,对学生因材施教。

第三,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既进行教学活动,又从事学术研究。两所书院均组织师生合作编书,学生也可独立从事着述,对优秀的文章,书院编辑刊刻,甚至还出学生的专着。诂经精舍和学海堂刊刻了许多师生着作。

2.官学化的书院

书院发展到明清,虽然有不少倡导实学的书院,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已被纳入官学体系,即官学化。官学化书院的制度与官学几乎没有差别。书院的教学以应举为目的,有些主张自由讲学的书院,也是讲学与应举兼顾。明代后期,书院与科举的关系更为密切,教学内容、考课制度,基本上是与科举的要求相适应的。特别是“洞学科举”的实行,使书院完全与官学一样,成了科举的预备场所。天启年间,南康推官李应升主持白鹿洞书院,首倡“洞学科举”,即选拔书院的学生,保送其参加科举。不久又规定,书院与官学一样分配一定的名额参加科举。

书院的师长由政府聘任,直接归各省督抚或学政掌握。有的书院的山长,就是由地方官学的教师兼任的。乾隆时明令对山长、教师的考核、惩罚、提调,都得由政府官员处理。如福建张甄陶掌握昆明五华书院5年,移掌贵阳贵山书院6年,成绩卓异,议叙赏给八品官职衔。

不仅对山长、教师如此,就是学生也要由政府官方选拔录取和考核。清政府明文规定:书院的生徒,由各州县选拔,经驻省道员会同省级最高官员布政司严格考察,确实是才堪造就者,才准许到书院肄业。

书院的课程,明文规定为“四书”、“五经”之义或进而求史之类。

书院的经费由政府定期拨给,或置学田,或筹备赏银。

鸦片战争以后,在新教育的冲击下,书院也开始在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书院改为学堂,书院这种教育组织形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三、蒙养教育制度

蒙养教育在我国古代主要是由私学来承担的。私学在我国古代一直比较发达,是我国封建社会,与官学并存的一项重要教育制度。

明清时期的私学,是汉唐私学的继续和发展,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识字和学习基本知识为主的“蒙学”,相当于小学;一类是在蒙学基础上,学习儒家经典、理学着作,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经馆”等,相当于大学。两类私学,有的分别设置,但多数统一于一校之内,阶段划分亦不明显。从宋代开始,私学明显地呈现出蒙学化的特征,高层次的私学和一般的读经教育多被书院所取代,私学便主要承担蒙养教育的任务。

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识字读书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加上明清统治者对蒙童教育的重视和提倡,蒙学遍布城镇、乡村乃至穷乡僻壤。

明清时期,在民间比较经常和普遍设置的蒙学主要是“私塾”。私塾一般按其设立的情况分三种: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读者,称“门馆”、“家塾”;由一族一村延请教师择址建馆教其子弟者,称“村塾”、“族塾”;由富裕人家独自聘请教师在家设馆专教自家子弟及亲友子弟者,称“坐馆”、“教馆”。明清时期的私塾,是府、州、县学的重要补充。

明清私塾的教学,基本上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背诵和反复练习。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识字、写字、读书和作文等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攻读儒家经典及注疏文字,教材以“四书”、“五经”以及《四书集注》为主,同时兼习史书选编和历代名家散文。从中学习古文、作诗赋和八股文章,作为科技应试的预备。

蒙学的教师一般称“蒙师”,在中国古代,蒙师的社会地位很低。明清时期,随着蒙学教育的发展,蒙师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蒙师”教学水平相差极为悬殊,志趣也有很大不同。有的是“不屑仕进”“耻事权贵”;有的是当朝士大夫以“传道授业”为儒者要务而“授徒讲学”;有的是屡试不第,为了养家糊口而“教授乡里”。

明清私塾学规极严,订有严格的罚规,除罚站、罚跪外,经常使用戒尺“打手心”、“笞臀”等,严重影响了儿童身心的发展。

明清时期,随着蒙学的“普及”、印刷术的进步以及蒙养教材编写经验的积累,蒙养教材更加丰富多彩,大致有以下几类:

1.以识字为主的教材。这类教材以识字教学(包括读写训练)为主,其中也往往讲述一些知识和道理。明清时期这类教材主要有前代流传下来的“三、百、千”。

《三字经》相传为宋代大学者王应麟作,全书1068个字,采用以三字为一句,句句成韵,朗朗上口,易于成诵。内容非常全面,先言学习的重要意义,次叙伦理道德,接着分别介绍名物常识、历史沿革及其兴衰原因、读书次第、勤勉好学范例,被誉为“小百科全书”。

《千字文》为南北朝时梁周兴嗣撰,唐代已经盛行于世。是从王羲之遗书中选录1000个完全不同的字,按四言韵语编成的,共250句。每一句都有实际内容和意义,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各方面。

《百家姓》相传为宋初人所作,内容以名字姓氏,通行本472字,集有单姓408,复姓30,四字一句,隔句押韵,便于记诵。

此外,还有《古文观止》、《文字蒙求》、《正字千文》、《虚字说》等。常用的工具书有《养蒙针度》、《同文字汇》等。

2.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的教材。流传较广而且有特色的有:明朝吕得胜、吕坤父子编的《小儿语》、《续小儿语》,是吸取流行的格言、谚语编成的道德教育课本,分四言、六言、杂言,如“一切言动,都要安详;一差九错,只为慌张”,“自家过失,不消遮掩;遮掩不得,又添一短”,均以白话写成整齐押韵的警语,易诵易懂。清朝李毓秀以学规、学则的形式编写的《弟子规》,也是主要进行道德教育的课本。

3.诗歌类教材。以《千家诗》、《神童诗》为代表,所选多名篇,题材广泛,文字浅显,很适合儿童朗读、背诵。《千家诗》有多种刻本,明清时流传的《千家诗》,是在宋刘克庄选编的《千家诗》基础上选录编订的。《千家诗》与教识字的“三、百、千”合称“三、百、千、千”,是社会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蒙学教材。《神童诗》初名《汪神童诗》,辑录宋代汪洙幼小时诗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补入他人作品。清朝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由于选诗精当,流传甚广,是较高年级的教材。

4.综合知识类教材。介绍掌故、名物、各科知识的蒙学课本始创于唐朝李翰的《蒙求》。这本书一直流行到清初,以后许多同类的书就称为“蒙求”。明清私塾普遍采用的蒙求一类的书,除《蒙求》外,还有《龙文鞭影》,是以介绍自然知识、历史典故为内容的蒙学课本。还有《史韵》,是一种介绍历史知识的课本。还有一种是介绍自然和社会常识的,以宋朝方逢辰编的《名物蒙求》为代表。清朝邹圣脉在明人程登吉《幼学须知》基础上增订的《幼学琼林》,是以解释成语典故的形式介绍自然、社会、历史、伦理等常识的知识性课本,在蒙学中流传亦很广。

蒙学在经过初步的识字、读写训练后,即开始教授《孝经》和《论语》以及《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这也是蒙学主要的教材。

古代蒙学教材,渗透着浓郁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但是,其编写的原则和经验有不少规律性的因素,如考虑儿童的兴趣和心理特点,注意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易记易诵。还注意“文以载道”,让儿童在识字读书中,懂得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第三节)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一、明清科举概况

明代始终对科举极为重视。科举考试制度更为完善,更加注重形式,规条更加繁琐,而科举地位却更加提高。尤其是八股取士的创行,导致教育呆板,思想僵化,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附庸。

明朝科举常科只有进士一科,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清代大体沿袭此制,然而其考试办法比较前代更为繁杂而周密。正式科举考试仍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但在正式科举考试前尚有“童试”,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前提。

童试。既是地方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也是获取“秀才”资格的考试。清代规定,童生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及格者称为“秀才”,同时可入地方府、州、县学为生员。获得秀才资格才能参加乡试、会试和殿试的逐级考试。

乡试。每逢农历子、卯、午、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由各省提学使(学政)主持,各省乡试的场所称“贡院”。考期在秋八月,考生为府、州、县学生员(俗称“秀才”)经考试合格者。乡试考中者统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举人有参加会试的资格,也可以就任小京官、州县属官或教官。

会试。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于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师举行。这时,各地举人会集京师应进士考试,考期在春季,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乡试和会试的考试内容大致相同,考试分为三场:第一场考试《四书》义1道,每道限200字以上;经义4道,每道限300字以上;第二场考试论1道,限300字以上,判语5条,诏诰表内科1道;第三场考试经史时务策5道,均限300字以上。

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期在会试一个月以后。殿试没有淘汰,只是通过考试把应试者(即贡士)排出名次。应试者均被正式赐出身“进士”。“进士”一般分为三甲:一甲有三名,赐“进士及第”,一甲第一名曰“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有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兼解元、会元和状元于一身者,称“连中三元”。殿试放榜后,皇帝赐诸进士“恩荣宴”,一甲的三名进士放榜后即授予官职,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在我国历史上,从科举制开始到废除,“连中三元”者一共有13人。

明清特别重视科举取士,明朝曾规定非进士莫入翰林,非翰林莫入内阁。明朝一代宰相170多人,由翰林出者十分之九。所以,当时士人竞相参加科举。明朝还规定,参加科举者必须由学校出身,因此,科举对学校教育及学风具有直接的影响。学校完全成为科举的附庸,学生入学受教育,目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

二、八股文取士

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考试的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作文者必须“依经按传”,用“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不能作任何发挥。考生作文一律采用八股文。

八股文通称制艺,或时文、八比文、四书文,是一种严格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文体,包括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和大结等几个部分。破题、承题和起讲为八股之前的格式,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才是八股正文,八股正文必须有四段对偶的句子,每段两股,合起来为八股。大结为全文的结束语。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对偶文体。

八股文源于宋代。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罢诗赋、帖经、墨义,采用经义取士,即以儒家经典为依据,阐发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思想。王安石试图通过这样的文体,既能考察士人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又能考察其思维的敏捷性、政治才能、应变能力和文辞表达能力。

八股文本身具有一定的优点:八股文严密的程式、严密的结构,培养锻炼了人的严密的逻辑思维和作文做事的严谨。严格的程式和标准化的内容有利于评分的客观性,这就促进了考试制度本身的逐步完善。但是,八股文也有一定的缺点:科举八股重而学校轻,人才废。把经义考试发展到极端,规范化、标准化,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了严格的限定,使它成为束缚士人思想的文化专制的工具,使其日益僵化而走上穷途末路,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明清八股文取士,对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仅局限于训练八股文,学校完全变成了八股文的训练基地。读书人终日沉溺于八股的套术之中,严重地败坏了学风。八股文有固定的文章格式,考试的题目又必出于《四书》、《五经》,这就助长了一些读书人的侥幸心理。他们想方设法搜集一些乡试、会试考中者的答卷作为范文,终日描摹,不仅不务经世致用之学,就连《五经》、《四书》也不认真去读。特别是到了清代,《四书》、《五经》中的题目出了几百年,已经没有新鲜题目可出了,为了避免士人抄袭成文,就出一些离奇古怪的题目。为了应付这种考试,读书人更是用心去钻营,不求真才实学,只求侥幸中举。这种侥幸奔竟之风,严重地妨碍学术的进步。

因此,八股取士自明朝末年开始,不断遭到早期启蒙思想家的猛烈抨击。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为代表,掀起了一场反对科举和八股取士的高潮。顾炎武、颜元甚至将八股取士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相比较。他们在痛斥八股之害的同时,纷纷发出改革科举的呼声。但由于科举制度从根本上说,是适应封建专制制度的,因此,一直得以维系下去,直到社会制度发生根本的变化才得以废除。

同类推荐
  • 俗物与天才(精典教育)

    俗物与天才(精典教育)

    本书前半部分,作者塞德兹先阐释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而在后半部分,又以小塞德兹的成长经历为主线,论述了天才教育法的实践过程。
  • 这样做在学生中最有威信

    这样做在学生中最有威信

    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从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常常事半功倍;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对他的劝导会置若罔闻,甚至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往往事倍而功半。
  • 我们生于70年代

    我们生于70年代

    本书主要内容为:70年代有自己的朋友,七十年代生人之生长简史,七十年代生人之42个生活烙印,关于70年代
  • 简明编校应用手册

    简明编校应用手册

    “无错不成书”的说法听似有些夸张,其实这是读者群对书报刊等出版物(广义上含广播、电视、音像制品及网络上的用字用词)极为中肯的评语。同时也是鞭策和激励出版人应该更加辛勤努力,让面世的出版物完美无缺,把各种可以避免和应该避免的差错减少到最低限度,直至消灭殆尽。然而现实却是许多出版物上差错依然屡屡出现,这不能不使众多出版人感到困惑、不安和忧虑。
  • 常用熟语由来

    常用熟语由来

    本书收集了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习惯语和歇后语等形式的熟悉词语近300条,以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等为依据,介绍其出处、原意、变化等来龙去脉,还有相应的典故、趣闻、故事、传说等。
热门推荐
  • 龙血斗神

    龙血斗神

    少年路,多坎坷。逆天劫,浴龙血。战天斗地,气吞八荒,枪指漫天神魔:“谁人一站!”
  • 轮回重生之永恒

    轮回重生之永恒

    三生石,轮回道。重生一场,方会始终。前一世,我们受奸人迫害,彼此分离。这一世,既然上天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守护好你,握紧手中龙戟的意义,只为守护于你以及这一世所有值得珍惜的存在。这一生,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将你我分离。三生轮回,终遇你。执戟在手,破碎虚,毁天道。因为心有执着,所以才能义无反顾。因为我要更好的守护好你,所以我才要君临天下。
  • 梨园风流

    梨园风流

    小说将历史与现实,舞台与主会统一完整的板块,着力刻画了众多个性鲜明人物群像,语方情新,故事生动,意味深长,发人警悟,是一部很文化品位的现实主义佳作。
  • 白发为谁伤

    白发为谁伤

    意外来到地仙界,是阴谋还是巧合。西游之行已经过去五百年,传说中的人物是否还在。天地间的执法战神悄无声息的陨落,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缘由。追寻着战神的脚步,一步一步解开这些谜团,却得到了更多的谜团。铜鼓,斧头,金色的胎记。前世今生,还是命中注定。蓦然回首,白发沧桑为谁伤。
  • 半缘落暮半缘君

    半缘落暮半缘君

    九灵界:不可避免的狐仙大战中,狐族知名的废柴她竟然一步登仙,成为传世的灵物——玄月玉狐。他是万俟仙,是九灵界不可超越的存在。当她受尽生不如死之苦时,他不离不弃;当她承受剔仙之苦被人带走,他却抛弃一切只为寻回朝思暮想的她;当她倍受邪术反噬,他只求她一切安好。她叫落小暮,当他万箭穿心,她却无能为力;当他走火入魔,她便永远站在远处等他回头;当他即将长眠,她却用自己性命换取他的长存。这是她欠他的......--------------------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月明屋下,只求能永伴石墓下长眠的君,流下清清泪,永伴君三世。【繁华落幕】
  • 七柱传说

    七柱传说

    王涛是一名年轻的考古学家,在某个洞穴的意外探索中,发现了七根由水晶制成的水晶柱阵,而这水晶柱阵却将他传送到了一个充满魔法、危险的未知世界中。而王涛在这个魔幻的世界中游历、冒险时,发现原来这一切不单单只是一件意外,而是一场阴谋。
  • 贝比·鲁斯(名人传记丛书)

    贝比·鲁斯(名人传记丛书)

    1895年2月6日,在美国东部巴尔的摩市卡姆丁路426号,一个男婴出生了。他的出生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快乐。具有德国血统的父亲为了一家的生计忙碌个不停,都顾不上看这个孩子一眼;有着爱尔兰血统的母亲已经被众多的孩子和艰难的生活把精力都消磨光了,没有一点为人母该有的欣喜。刚出生的小男孩就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职业棒球运动员贝比·鲁斯。
  • 此刻,花微凉

    此刻,花微凉

    “嫁给我好吗”某男单膝跪地“不好”某女无情拒绝“为什么”某男痛心疾首“那我们先离婚吧”某女手执红本著名女星闪耀回国,他们说她知性,善良,美丽,优雅,然而,事实上……“她是我的小泼妇”某男柔声说道。
  • 大学故事

    大学故事

    大学时光,飞扬的青春激起的尘埃已缓缓落定,日子混杂着留恋、无聊、茫然,憧憬的心情一天天过去,似乎只是弹指间;或晴或雨,或悲或喜的几年已是悄然而逝。那些年少轻狂,那些同窗共度的读书时光,那些触动心弦的校园歌曲,都将在新学期得以续写。大学是青春构筑的营盘,我们是流水的兵。大学的心情,有多少支歌唱过,有多少首诗写过,又有多少人曾经历过。华年在握的大学时光,有时真如一方魔镜,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夸张了自己真实的快乐与忧郁,放大了自己微小的智慧与激情。我们将纯真年代的一切悲伤与快乐淋漓尽致地演绎到底。我们要细细记下流光碎影般的校园往事。
  • 九天之苍穹劫

    九天之苍穹劫

    痴痴傻傻了十五载,一朝醒觉,却惊悉父亲下落不明,家族危在旦夕,世界浩劫将至,少年该如何承担?行遍天地,追寻着九天之路。邪魔当道,天地已一片黑暗。世人愚昧,我却不负天下人。荡尽奸邪,主宰乾坤,虽傲立于苍穹之巅,却又怎及上你那深情的一瞥......PS:新人新书,求收藏,求点击,求推荐,您的支持,是我坚持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