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31700000006

第6章 慈善 公益 参政 行为因情而变

刘彪的财富观:财聚人散、人散财聚

刘彪是陕西省府谷县保榆煤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同时,刘彪也是陕西省人大代表、陕西省劳动模范、榆林市政协委员。

自2003年以来,他累计向社会捐助善款1500万元,涉及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交通、扶贫、救灾等多个领域,有5万多人直接受益。2006年,他还拿出几千万元,用于当地新农村建设。2007年,刘彪凭借4年捐出1500万元的捐赠额,以排名97位进入“2007胡润中国慈善榜”。2009年又出资4000万元修建“刘彪”小学,2009年出资3亿修建榆林市最大的养老中心。

府谷人民政府网站近期有关刘彪的报道有:

2010年1月1日,刘彪应邀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新年茶话会,并受到政协主席贾庆林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近年来,民营企业家刘彪先后向社会捐助慈善款累计达1亿多元。

2010年2月27日,在府谷县煤炭企业和煤炭企业家为公益事业捐资大会上捐款5000万。其中个人3800万,所属企业1200万。

刘彪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山村,他种过地、放过羊、当过木匠、做过瓦工、挖过煤,如今成为拥有过亿资产的民营企业家。据熟悉他的人讲,刘彪日常生活非常节俭,舍不得买好衣服,连外出住宾馆的洗漱用品都要带回家里来用。他的办公室里,除了必要用品之外,没有任何高档摆设。他平时不抽烟不喝酒,却把节省下来的大笔钱回馈社会。“府谷的民营企业家草根出身,饱尝了创业的艰辛,积累了巨额的财富。金钱对于拥有亿万资产的人来说,也许只是个数字。但钱有时可以让人获得尊敬,有时可以让人变得善良。”一位文化学者评价他时这样说过。

对待财富,刘彪很有感触的说:“财聚人散,人聚财散。”

苦难的农村记忆

十岁刚过的刘彪,要在继续上学和辍学回家干活之间做出选择。如果选择辍学,就意味着自己将成为农民中的一员,担负起劳作挣工分的担子。其实,这时候他几乎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家里兄弟五个,父亲在外面工作,家里的生计全靠母亲一个人的工分来维持。面对饥不果腹的日子,留在学校继续求学的愿望已显得微不足道。

就在这一年,刘彪离开了学校,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同龄人都知道,刘彪从小就是个做事认真的人。队里安排他去种地,他很快就能成为能干的农夫;安排他去放羊,他也很快就成为熟练的羊倌。

在那样的时代,唯一的出路就是学手艺,刘彪选择了学木匠。不出一年时间,他就成了远近有名的木匠。可那时期的手艺人也不是随便就可以出去找活干,只限于为队里修农具或者农闲时间为邻近村子的乡亲做一些木工零活,有了手艺也不能改变作为一个山区农民的命运。不过总算有了一点帮助乡亲的能力,谁家有木工活需要他,他义不容辞却从不计较报酬。

后来,他终于像村里的其他年轻人那样,有机会参加公社的专业队。专业队就是要离开村子外出修公路或者到其他地方集体修田打坝。慢慢的,见识多了,扎根心中的那个为农民开辟新生活路子的念头越发强烈。但众多限制因素却使他这样的志向一直无法得到拓展的机会。

改革开放后,刘彪找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机遇。他率先组织一些松散的建筑班子加上他的木工手艺,带领乡亲外出揽工。慢慢的,终于有了一些起色。同村的刘润羊至今都记得当年跟着刘彪一起在一个斗峁沟干活的情景。当时大多数农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虽然主家用炒豆子招待他,他心也是豁亮的,总算有了一条不用守着那点贫瘠土地过着靠天吃饭的苦日子了。

再后来,村子附近有了煤矿,刘彪又和其他人一起去当矿工。做矿工的这段日子,成为他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用他的话说,等于自己上了一次煤炭学校。刘彪的想法和其他打工的村民不一样,他不甘于一辈子做苦工。从井下采掘到地面管理,他都早早开始留心了。

从矿工生涯开始,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刘彪决定自己开煤矿。

艰难的创业善良心

创业之初,煤矿的大多数设备都是刘彪用肩膀从几十里外扛进来的。然而,建设和经营一座煤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资金不足到处借贷,加之当时煤炭市场不好、交通不便,最初的几年刘彪一直都是亏本经营的。而他在开办煤矿过程中的一些做法,至今都让村里人难以理解,附近的其他煤矿只要修好煤台,打开井口就迫不及待生产,挖出煤来卖钱。他却不慌不忙,一股劲花钱投资,搞煤场建设,严格按照规定设计搞井下的设施,到他认为可以生产时已经债筑高台。村里人和周围的人以为刘彪是在搞排场,虽然后来知道他是为了做长远打算,但都认为他和其他那些从外面到这里来办煤矿的人相比,真的不够精明。

一段时间里,刘彪被沉重的债务压得快喘不过气来,甚至有人看着他的煤矿不赚钱,拿着刀上门逼债。最先体验到村里有煤矿的好处是芦草畔的村民。已经债筑高台的刘彪,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其他村民,在煤矿负债经营的情况下,他每年依然为贫困的同村村民每户送一袋化肥,一袋白面。

村里的弱智男子刘绞爱对什么事都没有记忆,唯独能准确记起刘彪送给他家多少大米,多少白面。刘绞爱的父亲刘须儿死的早,丢下孤儿寡母三口人相依为命,刘绞爱的弟弟刘润爱是家里的顶梁柱,却不幸在一次车祸中丧生,留下弱智的绞爱和年迈的母亲,两个特殊人的生活如雪上加霜。承受着债务重压的刘彪把这家人的生活当成是自己的责任,亲自把一袋袋的白面一袋袋的大米送到他们家里,百忙之中还时常关注着这一家人的生活。艰难的日子里煤矿难得改善一回伙食,有一回灶上吃饺子,刘彪端起饭碗忽然想起刘绞爱母子俩,咬在嘴里的饺子咽不下去,他让儿子赶紧把煮好的饺子给他们送过去。

九十年代末,煤炭价格一路飙升,而这时候一些急功近利的煤矿主已经在煤炭价格最低的时候迫不及待挖出来贱卖了,有的煤矿接近枯竭,这时候同行们不得不佩服刘彪的远见卓识。刘彪终于翻身了,那些曾经拿着刀上门逼债的人也从他的成功中得到了利益。这两年是煤炭价格的最高峰,但刘彪的煤矿又不生产了,原来他又要投资对煤矿进行技改,投资近两千万元,要改建一座机械化标准煤矿。

从新民镇的芦草畔到赵五家湾乡的水洞沟有两三百里地,而住在那个村的崔玉宝和刘彪原本素昧平生,是降临在崔玉宝身上的一场灾难和灾难造成的贫困把刘彪与他们一家联系在一起。

崔玉宝原是一名汽车驾驶员,收入虽然不是太丰厚,也完全可以过正常日子,但一场意外的车祸使他成为残疾人,更严重的是为了给他治伤,原本不算富裕的家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并且主要经济来源也一下子断了。这场灾难也给崔玉宝的儿子崔晗的人生带来始料未及的坎坷,品学皆优的崔晗高中毕业,如愿以偿考上了羡慕以久的大学,然而债台高筑、一贫如洗的家庭无法拿出供他完成学业的高昂费用。不甘心的崔晗无奈之下,手拿大学录取通知书,走了乞讨之路。在人来人往的县城街道上,崔晗不顾一切,抛掉虚荣与尴尬,跪在街道上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祈求得到社会的扶助。但是由于这种途径早已被社会上的一些人做为敛钱的办法,从他面前路过的人一时难以辨出真假。整整一天的祈求都没有得到任何同情。就在他要绝望的时候刘彪出现了。只是简单询问了一下崔晗的情况,刘彪就把身上装着的两千多元现金拿出来交给他,嘱咐他赶紧往学校赶,以免耽误了报名,至于其他学费,他会考虑的。

从那次邂逅开始,崔晗上学的学费、生活费全由刘彪一个人包了。去年听说崔晗学习需要电脑,刘彪二话没说,出资为他买了笔记本电脑。刘彪对崔玉宝说,你的儿子,现在也是我的孩子,不光上学我要管,毕业以后的就业问题,我也要为他解决。崔玉宝一个大男人被这番话感动地热泪盈眶。

2006年夏天,腿脚不灵便的崔玉宝修剪树时,不小心掉下来,摔断了腿,刘彪得到消息,立刻请中医院急救车和救护人员赶到崔玉宝家,及时把他接到医院救治,并负担了全部医疗费用三万多元。崔玉宝担心多花钱要提前出院,刘彪说什么也不让,坚持让他在医院做完全部治疗,才派车把他送回家。

2006年4月份,县中医院为买一辆救护车而愁于资金困难的时候,中医院的院长董金海求助于刘彪,刘彪当场答应资助10万元购买一辆救护车,在购车过程中刘彪了解到10万元购买的急救车设备并不齐备,就找到中医院院长说,要买就买一个好的、设备齐全的,如果遇上紧急病人,没有抢救设施就会延误病情、耽误人生命,最后另加10万元共资助20万元买了一辆设备齐全的救护车。中医院副书记王凤琴说,刘彪心里一直装的是人民群众。

2006年12月,刘彪得知二中办学条件差的情况下自己捐资15万元,同时和高乃则、王栓狗等企业家捐资15万元,共为二中捐资30万元,拿刘彪的话来说,自己没有念过书,吃过很多苦头,有时候上卫生间要看红人人、黑人人才能分开,如果是英文字母就认不得了,因此办好教育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奉献社会真的已经成了刘彪的一项事业,仅看看2006年他捐资的项目和金额,就可以看出他的情怀和胸襟。2月,为西耳村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捐资;4月为中医院捐助救护车和配套设施20万元;5月,为孤山镇杨家沟植树造林捐资6万元;6月,组织芦草畔村村民旅游捐资8万元;7月,捐助贫困大学生10万元;10月,为修建新民镇城川大桥捐资10万元,通过关工委资助贫困学生5万元;11月,为新民医院购置救护车、CT等医疗设备捐资30万元;12月,为二中捐资15万元;为清水学校取暖捐资3万元;全年为芦草畔荒山治理绿化出资115万元;给新民学校,新尧小学修路捐资90万元;长期供养6名大学生每年花费6万多元;新农村建设捐资投入600多万元,共计捐资金额达到939万元。在2006年12月份榆林市政协会议上给予刘彪“突出贡献奖”,会议之后刘彪积极响应市政协以工补农的号召,在2007年1月1日,为清水乡和碛塄乡的群众各送去化肥100吨,共计价值11万余元,解决了当地困难群众买不起化肥的问题。清水乡古圪垯村群众陈憨维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感谢企业家刘彪。

2008年春节期间,湖南出现罕见的冰雪灾害,牵动着刘彪的心。他专程从陕北赶到湖南灾区,为灾区捐款100万。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握着刘彪的手说:“陕北老区人民和湖南灾区人民永远心连心!”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刘彪心情沉痛,在第一时间就为灾区人民捐款129万,并且日夜思念灾区人民。

刘彪拿出这么多钱用于扶贫帮困和公益事业,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他的回答很简单,我挣钱并不是为了我自己花,而且社会需要这些钱。

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府谷这片经历过不同时期矿产开发的土地上,一些资源已经枯竭的地方看上去满目疮痍,大批的村民面临着搬迁和失业。做为煤矿企业经营者的刘彪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经营煤矿的地方也是他的家乡,他绝不能让祖祖辈辈生活过的故土成为废墟,不能让家乡人背井离乡。

很快,结合煤矿采空区治理,为矿区培植后续产业的规划就形成了,这就是刘彪实施的投资7000多万元的芦草畔新农村建设工程。这项工程包括建设村民住宅区、人造小平原、综合养殖区、绿色蔬菜基地、高效农业区、荒山绿化、人工种草、以及配套的水利和基础设施。其中住宅区占地面积50亩,40套别墅,每套320平方米,建筑面积总计14000平方米;人造小平原300亩,规划综合养殖区占地30亩,绿色蔬菜基地占地30,高效农业区占地240亩;完成荒山绿化500亩,人工种草200亩;同时还完成人畜饮水、农田浇灌等水利设施,以及新农村居民生产和日常生活配套设施包括街道、绿地、路灯、供热、供水、沼气池、休闲娱乐广场、有线电视、电话等,还修建了5公里水泥路面。

工程的全部资金均由刘彪出资,工程总投资7000万元。工程建成后,原来居住在自然条件落后,生活环境较差,而且大部分居住区属于煤矿采空区的芦草畔、陈峁、东沟三个自然村60户,300多口人将彻底脱离贫困落后的山区。人工造地和养殖种植等产业可以解除矿区农民的后顾之忧,为农民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同时人工造地、山区绿化等措施对于改善矿区环境有着深远的实际意义。工程体现了建设新农村与培植新型产业相结合,移民搬迁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改善矿区环境相结合三大特点,将为矿区农村和未来经济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芦草畔村40套别墅住宅,已成为陕西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中央及省市领导多次去视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刘彪奉献社会的想法并没有就此停下,他策划组建一个建筑工程公司。可是,和煤焦以及其他工业企业相比,建筑工程是一个低利润行业,他又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行业做为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呢?刘彪说,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容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力,在工业现代化的时代,要想为农村剩余劳力提供就业机会,就只有建筑行业了。

姚王顺的追求

太阳落山了,灰蒙蒙的天色越发沉重,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来,几颗微星偷偷地露出身子,胆怯地望着大地。

姚王顺站在一处断崖顶上,已经整整一天,冬日的寒风犀利如刀,他和脚下的几支枯草一起瑟瑟发抖。他身上仅仅穿着一件薄毛衣,根本无法抵御寒冷,只能像虫子似的把身子蜷缩起来,但眼睛始终紧盯着距离他100米外一沟之隔的井架上那灰暗的灯光,那灯光闪闪烁烁似乎随时都有可能消失。

好一会儿,他才换了个姿势,背着灯光,从裤兜里掏出烟盒,抽出一根含在嘴里,两手拢着划拉着火柴,风太大,连着三根火柴都被风吹灭,他猛地把嘴里的烟摔在地上,抬起脚来狠狠踩得粉碎。然后伸高手臂,把火柴盒远远的甩到崖下。仿佛还不解气,又从兜里掏出烟盒,两手一合,揉成一团,接着扔了出去。做完这一切,他一屁股坐在地上,眼中隐隐有些潮湿。

他心里窝火得难受。眼下是大年三十,除夕之夜,一家团圆的时候。别人都在家里热热闹闹过新年,其乐融融,尽享天伦之乐,而他却被追债的人像狗一样从家里撵了出来,甚至连件外套都没来得及穿……姚王顺费力地抬起头来,看着这苍茫天空,他心中竟升起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凉。

沟那边的灯光灭了又亮了,这是家人给他的信号,如此反复三次。他看得分明,好似这灯光的闪亮驱散了盘踞在他心头已久的阴云,他长出了口气,讨债的终于走了。虽然知道这样躲躲藏藏不是长久之计,但他坚信,只要煤矿出了煤,就是他翻身的日子,还上这些债务不成问题。

1990年,在一个县办国有企业上班的姚王顺在朋友的引导下,偶然萌生了办煤矿的念头,当时的陕西渭北黄土高原,处处涌动着一股开发的热潮。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地下有煤自然就要发煤财。再加上这个地方的县委、县政府放开搞活,拍卖县属的全部国有企业,为创业者提供贷款和各项优惠政策。

姚王顺说,1990年前后,只要你想上天,政府设法就给你租飞机;你想入地,政府就给你请土地爷。其实姚王顺对煤矿一点认识都没有,当他看到周围许多人的条件不如他,都在争相贷款开办水泥厂、砖瓦窑、种果树,努力寻找致富门路时,自己还是整天钻在化肥厂里装化肥袋子,氨气熏得眼睛都睁不开,一个月30天没黑没明的干,就挣那36元钱,实在心里不平衡。

敢拼才有赢的希望,这是姚王顺的秉性。说干就干,到底干什么?他心里没有个底,反正该干的别人都干完了。只有别人参谋去开煤矿,对于私人来说,现在在县上还是独门。他下定了决心,排除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阻挠,将自己以前贩运柴油、跑公交车挣下的积蓄,全拿出来,投资建矿。这里的煤不像陕北,地质赋存简单,谁想挖就能挖到。这里的煤一般都埋藏在500米以下,开采难度极大。没有一点煤矿知识的姚王顺开始以为办煤矿就像在自家院子打水窖一样简单,花不了几个钱。等设备购齐,井筒才打了不到10米,他所有的积蓄就已经如流水般花光了,而想要见煤,根据钻探钻眼提供的资料,最少还有346米!这可咋办啊?身无分文的姚王顺傻眼了,家人也为他发愁,他在这时想到了政府,他坚信有国家政策扶持,到银行就能贷到款。“我有项目,在搞企业啊!”他想。

事实证明姚王顺的想法太简单了,银行的钱就那么的容易贷给你吗?贷款是有条件的:一是请有经济实力的人、或者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官员做担保。二是投资的项目确实能看到可观的利润、效益。姚王顺没有硬关系为自己担保,煤矿也是八字还没见一撇,谁敢把钱贷给他。

资金短缺的致命打击,严重捆住了姚王顺放开胆子大整的手脚。亲戚好友好心相劝,放弃得了。说钱是人挣的,也是人花的,咋花都是花,赔进去了,咱再挣,不能把人给折腾垮了,现在趁着没把大家都搭进去之前赶紧撒手吧。每遇到好心人的训斥,他总是沉着脸,一声不吭地抽闷烟。

凡是成就大事业的人都具备一种近乎偏执的执拗性格。这类性格的人,他们大都越在困境中,头脑就越发的清醒,认准的路越难、越艰险、越要走下去。资金的困扰和周围好心人的规劝,对姚王顺来说,不但没有成为压力,反而更加激励他把认准的路必须走下去。有人说他是不到黄河心不甘,不碰到南墙不回头,姚王顺说:“我既然已经上了这条‘贼’船,就是到了黄河心也不甘,我相信我碰不到南墙的,即使碰到了南墙、碰得头破血流,我也不会回头的,大家也不要再劝了。”他排除干扰,四处借款,但那口煤井仿佛一个吸钱的怪兽,总是“喂不饱”。债台越筑越高的现实更是让他再无退路,向前走很艰难,后退就会血本无归,所以再难也要杀出一条血路来。当时的姚王顺没有后来成就事业后立志于办社会公益事业高尚的境界,也没有那么高的追求,只是每天看着厚厚的一沓借条,想想那不断增加的债务,仿佛感觉就是一条无形的鞭子在身后鞭策着他。他不敢再深入地想下去,只有一个念头,尽快打到底,见煤后卖钱还账是正事,其它都是白想。井停停挖挖,挖挖停停,挖得相当的艰难。按照施工队的水平,10米7天是正常速度,而姚王顺的井10米就得1个月时间,甚至更长。主要是资金跟不上,施工单位不愿垫付。

就在这样艰难的境况中,井在一天一天的往下延伸,却连一点煤影子都没见着。债主们纷纷坐不住了,开始上门催账。姚王顺只好拿出钻探资料一遍一遍给他们比划着解释:“您看这图,这里是煤层,我们已经挖到这里了,还有几十米,马上就要见煤了,再缓一缓吧,等煤出来卖了钱连本带利一分不差还您!”有些人听进去了,答应缓一缓,而有些人压根就不信这个井里能出煤,仍然吵着要账,当时的姚王顺已经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哪还有钱还账。逼得紧了,他就跟债主们打游击,玩失踪,尽量地拖延时间。因为他知道,只要矿井出了煤,这些麻烦立马就会迎刃而解。

随后的姚王顺更加艰难,钱借不来,大家都有了顾虑,害怕他没能力还。矿井建设也陷入了停顿。“这一刻,我几乎绝望了。”姚王顺后来回忆这段四面楚歌的困境生涯时,依然唏嘘不已。对当时的他来说,地狱与天堂似乎仅仅就隔着这几十米的黄土层。他始终坚信地下一定有煤,如同一个疯狂了的赌徒,他把所有的家产做抵押,把以前都不好意思借的穷亲戚们都借了个遍,只要谁还能拿出10块钱,都在他的考虑范围之中。为了节省工钱,他发动家人上阵,雇用熟人干活,这样工资能缓一缓。最困难时期,他甚至不顾妻子的反对把家里的口粮全都卖了……

姚王顺姊妹8个,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孩子多不是福而是祸根,顿顿都要张口吃饭,已经折腾的这个还有点积蓄的大户人家一贫如洗,姚王顺作为长子,从小就承担着养活姊妹、赡养年迈多病父母的责任,当他最困难的时候,已经嫁人过日子的姊妹们一起上手,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就这样断断续续的两年多,姚王顺的煤井终于见煤了。

命运往往和有抱负、有志向和远大目标的人过不去,也许是在故意开玩笑,考验你是否能在重压之下,经受得住考验,锻炼你的意志和耐力。古语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当见到第一块煤时,姚王顺激动得跪在井口捧着煤嚎啕大哭,他认为终于盼到苦尽甘来的时候了,可命运却不想让他如愿以偿。他的矿出煤正赶上煤炭市场新一轮开采过剩,煤价暴跌,几乎难以保本。许多国有煤矿都出现煤炭积压,开始限量生产。周围的私人小煤窑、乡镇集体矿,更是由于开采技术差,成本高,没有国家电煤计划和铁路运力保证,出一吨赔一吨,许多矿已经被迫停产。暗淡的煤炭市场差点将这位敦实的西北汉子击垮,难道煤矿真的就经营不下去了吗?我的决定错了吗?即使国家用煤量少了,但周围老百姓也得生活烧煤啊!

为了解惑,也为了寻找出路,他跑到国有大矿取经学习,到一些经营好的煤矿了解情况,最终得出了结论:煤炭价格上不去,固然对煤矿经营是最致命的打击,但许多经营不下去的煤矿都是管理粗放,欠账太多,又失去了信心,开始放弃管理,导致事故频发,成本居高不下,所以才走到关闭停产的地步。其实只要加强管理,煤矿还是有利可图的。他回到矿上开始加强对自己煤矿的管理,像以前家里过穷日子一样,能扣一点是一点,能省一分是一分。没有多少管理知识的他,却知道节约才是硬道理,只要把成本降下来,煤矿就能维持生产,走出困境。

姚王顺从材料采购抓起,严格材料采购价格关。那段时间人们很少见到他的影子。有人说,他是煤矿办烂了,欠的人钱太多,还不起,到外边躲债去了。而此时的姚王顺正在困境中为自己的煤矿思考一条效益型的发展之路,为他以后能成为全县、全省、直至全煤炭行业的典范,17年没有发生任何事故,在煤炭价格最低潮时期能挺过来奠定了基础。为了采购到物美价廉的材料,姚王顺长期在白水蒲城两县的生产资料公司和配件门市部奔波,大到一辆架子车,小到一张掀头、一颗螺丝钉,他都货比三家,心中有数。在煤炭市场经营不景气的三年时间里,他外出开会、办事情,跑市上,去省城,凡是当天能赶回来的,他都会赶回来,几乎在外边没有吃过一顿饭。

姚王顺深知煤矿是“地下工作者”,高危行业,安全是天,甚至比天还大,绝不能出事故,一旦安全上出了问题,自己就会被彻底“打回原形”。再加上自己是在家门口办企业,矿工都是十里八乡的乡党,一旦发生事故,很难给乡亲们一个交代。背上一辈子的人情债不说,煤矿也就真的没有能力再办下去了。所以他立下军令状:大小事故都不能发生。尽管经营相当困难,但他在安全上的投入从不吝啬,他说《煤矿安全规程》是用无数矿工的生命换来的,是最好的安全管理活教材,只要我们严格按照安全规程来,我相信是不会出事故的。所以,姚王顺的清泉煤矿在全县众多小煤矿中,安全基础硬件设施建设投资量是最大的。

他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素质,他珍惜矿工的劳动权利,建一流澡堂,盖高标准的职工公寓,想尽千方百计为员工创造一个舒心宽松的安全环境。全方位、立体化、多棱角地加强安全软环境的改善,最终产生出了效益。在受市场价格影响,周围煤矿普遍亏损的情况下,姚王顺的煤矿每吨煤还盈利1元多,使他度过了内债累累外债如山的困境,熬过了最为寒冷的严冬,并出现了4年后的新转机。

1993年,煤炭市场开始回暖。姚王顺占着自己的矿地理条件好,煤质在方圆百里10多个矿中,正好适用于民用这个契机,以及雄厚的基础管理为根本,开足马力,加大生产,生意异常的火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基本还清了债务,而财富也以他做梦都没想过的速度迅速增长。姚王顺以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终于成功地站在了自己人生的至高点上。

人一旦有了钱之后,世界观就发生了变化,眼界也会随之开阔。有抱负的人会干更大的事业,为社会做贡献,相反有的人有了钱就忘乎所以,不知道该怎么花,成了财富的奴隶。姚王顺有了钱后,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回想的是自己艰难的成长历程。

姚王顺上世纪50年代出生在渭北黄土高原偏僻山村。这里土地贫瘠,干旱缺水,农民一年辛辛苦苦所收获的粮食仅够半年吃。而他的家里人口多,父母又年迈多病,他又是长子,一家人生活的重担无疑就落在了他的肩上。生存的压力迫使姚王顺不得不辍学回家挣工分。

那时农村纯粹是靠天吃饭,仅凭勤劳和汗水是难以致富出人头地,就连养活一家人的吃饭都成问题。弟妹上学,父母多病,生活的重担、家庭的责任逼迫他必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经人介绍,他去了离家100里路外的宜君县大山沟里割条子为煤矿井下编荆芭,这一去就是一年多,每天能挣得两块钱。当时在农村挣工分,每个劳动日只有两角钱,能挣得两块钱,已经是难得的高收入了。

初步外出挣钱成功的喜悦,彻底打开了他的眼界,促使他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贫困面貌。他用割条子挣来的钱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偿还了陈债旧账,为母亲送终。随后又回到村里当小卖部的售货员,感受到挣固定工分站柜台的荣耀感。他承包工程修过公路,经营公交车跑过运输,还搞过油料经营。由此不难看出他那不安于现状,敢打敢拼的个性和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勃勃雄心。姚王顺说:直到煤矿资源到了枯竭期,他才算真正摆脱了生存危机,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而后面的路还很长,到底咋走?还是未知数。但是他会实实在在地干事情,走到任何地步都不会违背良心,做出对不起社会、对不起别人的事情。

依靠国家资源致富的人更应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富裕起来的姚王顺,开始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审视这块生养他的贫瘠的土地,还有那些仍然在贫穷中挣扎的父老乡亲们。从贫穷中走出的他知道贫穷的痛苦,每次从村中走过,乡亲们都投来的羡慕目光,带给他的不是骄傲,而是窒息般的难受。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才能为这座古老的村庄,为生养自己的这方热土,为父老乡亲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姚王顺凭精心经营撑过了煤炭市场低潮期,迎来了滞销后反弹的大好形势。机遇就是效益,时间就是金钱,许多煤老板看到这可遇不可求的发展良机,扩大再生产。也有人建议姚王顺对煤矿进行技术改造,一是眼下市场供不应求,扩大产量能获取更多的利润。还有人建议说,现在市场上的煤是几天一个价,有的矿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煤质都不如咱矿,可人家每吨已经卖到二百好几了,咱还是160块钱三年不调价,现在是市场经济,涨价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些周围办煤矿的同行也对他这种作法特别反感,因为清泉矿的煤价格不涨,限制了周围其它小煤窑价格的无序上调,要是贸然调高,当地群众的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他们:“你看人家清泉矿煤质比你好,运输也方便,才卖多少钱,你咋就卖这么高呢?你干脆钻到钱眼里死了算了!”所以,他们背不起这个骂名。为了同行的利益,姚王顺曾经产生过跟上市场的变化,一吨煤涨上几十元钱的念头,这也是情理中的事情。然而,有一件事情让姚王顺彻底打消了涨价的念头。

2003年是历史上煤炭最为紧张的时期,尤其是进入冬季,每天早晨5点钟就有各种车辆排长队,等候在煤场大门外装煤,开始姚王顺以为都是做煤炭贩运生意的,并没有在意。一天他在煤场了解煤质情况,一位熟人找到他说:“王顺,你看在咱一个村的份上,你也得想办法给我装车煤啊,我已经等了两天了,家里老人有病,这么冷的天,没有煤生火取暖那咋行呢?”

此事对姚王顺震动很大,他对手下人说:“咱办煤矿的目的就是方便群众,在乡亲们的心目中树立形象,通过开办煤矿这样的一个过程,体现自己的价值,挣钱只是一个方面。现在这么冷的天,群众过冬都拉不上煤,这是整个煤炭市场的事情。咱的矿就这么点能力,我也想多出煤,可超能力生产是违法的,再说了主要是超产安全上没有保证,这事咱不能干。但不涨价可是咱说了算,乡亲们等上一天都装不上一车煤,再涨价于情于理都讲不通,咱不涨价,而且一定还要装足、装饱,尤其在煤紧张的时刻,一定要严把质量关,不能在量和质上让群众戳着脊梁骨骂咱。家门口办煤矿就得这样,都是乡里乡亲的,拉点煤不容易。”在一些地方人们称煤老板是没有人性的“黑老板”时,姚王顺的这些话传了出去,一时成为佳话,王顺矿的煤不涨价,在当地广为流传。

姚王顺并不是“苦行僧”,他也是一个普通人,有了钱也想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他决定先改造一下自己的居住环境。他把老祖宗留下的家产全让给弟弟,分文不要,自己重新申请了庄基地,并请专业的建造师设计,按照图纸施工建造了一座仿欧式三层楼房。全部钢筋水泥,砖混结构,工期长达3个多月,耗资近100万元建成,并按照城里人的标准,选用一流的名牌材料装修。里面摆设清一色的欧式红木家俱,装修后的房子尊贵典雅、富丽堂皇,与周围村民低矮的土房子形成极大的反差。反差的程度有多大,在村民的心目中,这简直就是天与地之间的距离,他们都称为是“宫殿”。

姚王顺说,在村里盖房子比他后来在省城办加气站,比他坐高档小汽车,比他在县城、省城买房子,比几个子女上大学,所产生的震撼都强烈,一时在全村、全镇、乃至方圆几十里都引起了轰动。

姚王顺设计别致的“宫殿”,如同一个“灯塔”,建在全村最为显眼的地方。在一些人嫉妒、羡慕、恨自己没本事,“看人家咋给先人争光”的同时,也冲击着村里人甘于贫穷,长期守着10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只要能吃饱穿暖,就是最大满足的小农经济生活观念。开始有人把姚王顺作为自己的偶像和学习做人的目标,登门请教致富诀窍。因为姚王顺经常出门办事,消息灵通,乡亲们就常来家里探讨致富的门道,商量如何改变贫穷面貌。有年春节,本村一位在外做官的人回家,看到姚王顺的豪华住宅,先是夸奖了一番话后,直接切入主题:“现在我们国家要走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邓小平都说让一批人先富起来,最终是要带动大家跟着富起来。你现在房子盖得这么豪华,可你看村里这个样子,你住上能安心吗?要想尽办法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啊!我相信咱村只有你有这种能力。”这句话一下提醒了姚王顺,他顿时找到了自己新的人生目标与追求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2002年姚王顺经过群众选举当上了清泉村这个拥有近2000人口,5个自然村的村民委员会主任。当时的清泉村全年的人均收入只有500元,初级小学经过30多年的风雨侵蚀,严重破烂不堪,成了危房,尤其是遇到下雨天气,外面下大雨,教室里面下小雨,老师只好让学生停课放假。5个自然村的道路坑坑洼洼,晴天灰尘弥漫,雨天泥泞不堪,严重制约了当地果业的发展,同样的品种和质量,清泉村苹果价钱就要比交通条件好的地方每斤少卖几角钱,甚至卖不出去;而最急迫的还是韩窑自然村。这个村有92户、430口人,由于周围不到500米的6个小煤窑狂挖滥采,致使该村500余间房子无一幸免的全部开裂,成了危房。6年时间先后有四位县长、三任县委书记在该村现场办公,当场拍板,并把解决韩窑村塌陷搬迁问题放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高度来认识,形成会议纪要,责成职能部门立即就办。县、镇两级政府还按照新农村规范的标准,请专业的设计院设计《韩窑村建筑变形报告说明书》和财产损失评估报告,为最终通过法律程序解决问题,落实搬迁资金奠定了基础。

为防止在搬迁期间出现意外,镇政府还从不宽裕的办公经费中,拿出资金建临时房子,安置灾民。县财政本着急事急办的原则,给每户村民补贴一部分搬迁费,由于房屋无法居住村民急于搬迁,小煤窑的赔偿还没有落实,村民相信政府,就东凑西借,盖起了房,新村很快形成规模。可谁知,人还没有搬进去住,新村又出现不同程度的地基下沉、裂纹,村民无奈,只能继续住在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危房里。问题的复杂化,让各级地方政府左右为难,时过境迁已经8年多了还没有下文……

像这样一个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姚王顺这位新主任的面前,有人担心他能啃动这块硬骨头吗?因为每一项干起来都需要巨额的资金做保证。这些对于他来说确实是难。但是,再难也得硬着头皮干啊!这么多棘手复杂的问题不可能同时进行,必须有个轻重缓急,让群众讨论,先理出个头绪来,村委会再研究实施。村民大会开了整整一天,简直吵成了一团,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都是从各自利益出发,没有任何结果。姚王顺理解群众的心情,因为他们怕了,穷怕了,尤其是搬迁问题,一旦得不到很快落实,对每个家庭来说,就是倾家荡产也盖不起第二座房子了,本来就在困境中挣扎的村民,生存问题将更加恶化。群众的情绪丝毫没有影响姚王顺为群众办事的决心,他有自己的想法,比村民想得要深远得多。他开会时力排众议,拍着桌子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之所以穷,就是吃了念书少、没文化的亏了,我们不管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受多大的难,首先要建学校,聘请老师把教育质量搞上去。”村民们顿时哑口无言,无话可说。

姚王顺说干就干,并承诺建学校不向群众摊派一分钱,他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地质勘探、教学楼设计,总预算资金107万元。当时村里账上没有分文,其他干部看到如此的天文数字都傻了眼,不说建教学楼,就几万元的设计费到哪里去筹呢?姚王顺自有主张,先自己掏腰包捐资80万元作为工程启动资金,剩余的27万元资金的缺口,他利用自己及村内知名人士在外的关系,争资金,号召境内其他企业捐资,弥补了资金不足。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一座占地面积25亩、可容纳240名学生的设施俱全的高标准化初级小学在渭北高原这个偏僻的乡村落成。在竣工典礼上,市县领导对姚王顺办企业不忘群众、带领大家致富、并主动捐巨资建校的高尚风格给予了高度评价。而在建校的同时,他多管齐下,四处筹措资金70万元,将4个自然村(其中一村要实施搬迁)的道路全部修成水泥路面,使村民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出门行路难的困扰。一连解决困扰全村的两件大事,姚王顺的个人声望达到了极致。而他服务村民的热情也被彻底引燃。

这位名声远扬的村主任引起记者的注意。去之前,尽管听说这位村主任已经开始修路了。但记者还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穿了件旧衣服,借了双布鞋。家里人笑说,在城里住了几十年,这一打扮,又回到了解放前。他们哪知道记者对去清泉村的那条路实在是印象深刻,不得不如此啊。

清泉村是全镇11个行政村中离镇中心最远的一个,一条简陋的通村公路将它与镇子相接。这是怎样的一条路呢?厚厚松软的黄土铺在路上,足有十多厘米厚,一辆农用三轮车从身边呼啸而过,从后轮飞扬起的灰尘将视线完全断开,久久不散。而在这黄土的掩藏下,则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陷坑,让你防不胜防。

再次去清泉村,还是沿着那条路,但已经有了巨大变化,八米宽的硬化路面结实平整,笔直通向前方。平整的路面一直铺到了清泉村口,车直接开到了姚王顺那座雄伟的仿欧式楼房前。

下了车后,姚王顺已经站在门口,高大敦实的身材,穿着一身旧西服,满脸红光,肚子微掂,笑眯眯。他谦虚着连连说不值一提,但谈论的中心话题还是转移到路上,姚王顺说,长期制约村民出行的就是路,我已下决心今年把路修通,6公里大概要花100多万元。

“有把握吗?钱从哪里来?”

“你就等着瞧,我有办法。”他咧嘴一笑,脸上满是自信。

韩窑村92户、430口人,500余间房屋塌陷,7年未能解决的搬迁问题。韩窑村的问题一度引起上级重视,韩窑村的塌陷是因为当地小煤窑乱挖滥采造成的。

“韩窑村的问题,曾经引起了县乡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问题之所以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是造成塌陷的小煤窑井口在另一县的地盘上,越界开采到村下形成的,两县之间协调你想想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在小煤窑的几次整合中,有的资源枯竭,有的不具备开采条件,属于非法小煤窑,前几年已经全部关闭了,现在连人都找不到,你说去哪里要钱,即使见了人,没有钱你也拿他没有办法。不管咋说,不能叫群众受罪,先搬迁了再说,估计得100多万元,我准备了一些,现在还差60多万,我正在想办法,相信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这个直接涉及群众安危、并经新闻媒体多次披露、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的搬迁工程一定能够按期完工。”

面对一个接一个棘手的问题,姚王顺说:“要给群众办点事,实在太难了,自己多亏还有个煤矿在支撑着,不然的话,你只能有想法,却没有能力去解决。”

最后他说:“我已经是五十六的人了,面对村里的问题,已显得力不从心。人常说,一心不能二用,我深有体会,群众信任咱,要当好这个父母官,必须专心致志,踏踏实实地为群众办些事情。所以,我决定对煤矿实行股份制改造,让别人控股经营,自己一心一意地把群众的事办好,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初次成功的喜悦,使姚王顺体会到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性,尽管自己的企业尚未走出困境,但是,当他得知相邻的一个县级国有煤矿经营困难,职工发不出工资,连养老统筹都交不起,退休职工长期上访要求解决吃饭问题的时候,他的心动了。他了解职工的困难,理解矿上的难处,他知道这个矿是一个老地方国有煤矿,尤其在七八十年代,这个矿为当地群众的生活用煤、壮大县财政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后来经济结构调整,国有煤矿的价格全面放开,这个矿由于开采时间长,系统非常复杂,退休人员多,包袱重,长期亏损,造成现在经营形势严峻,职工生存困难。经过一段反复的思想斗争之后,姚王顺毅然决定从自己不宽裕的生产资金中拿出60万元,为煤炭事业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职工补交了所欠的养老统筹,使他们老有所养,为矿上解了燃眉之急,维护了社会稳定。

煤老板心系退休职工,为县办煤矿解燃眉之急,一时间也成为当地新闻媒体捕捉的热点。

一年之后再去清泉村时,高标准的水泥路已经从镇过境公路分岔后,直接通往清泉村家家户户的门前,村中道路也铺成了水泥路,整齐大方。韩窑村也已经集体搬迁,一座新村在离原村不足一公里的地方悄然矗立起来,一排排房屋宽敞整洁,硬化路面笔直平坦。傍晚时分,炊烟袅袅,香气萦村,呼儿唤女,一派生机。

站在村头,默默地遥望一公里外那座破败不堪、寂然无声的昔日韩窑村逐渐被黑暗包围,成为一片混沌。收回目光,身边的一颗小树苗吐着新芽,嫩黄的叶芽娇嫩而柔弱,却在春寒料峭的春风中坚强地向上伸展着。这位煤老板,确切地说应该是村主任,农村最基层的一级组织的带头人,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所要采访的问题。有这样的村主任,老百姓就会有希望,就会有一个一个富裕新农村的崛起!

可就是这样一个在夹缝中起步,在困境中创业,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中,为老百姓办了一件件实事、好事的煤老板,最近也在煤炭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受煤的困惑,压得喘不过气来。

姚王顺说:“那是2003年的事情,我们县是个农业大县,财政吃紧,是历届领导最头疼的棘手问题。县主要领导找到我说,‘你是企业家,又是人大代表,县上的困难你不能不管,慷慨解囊也是给社会做贡献嘛!不过不让你白给,地方煤田边上那块边角料,县矿采不到,别人也没法采。再说了,前几年,县矿职工交不起统筹,是你给解了燃眉之急,我们和县矿协商过了,你给县上200万元,算资源税,这块煤田划出,归清泉煤矿,我知道清泉煤矿的资源也不多了,这样一来也解决了你们矿的资源接续问题,县上考虑得比较全面,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对县上和清泉矿都也利,你看如何?’”

姚王顺说,当时的煤炭经营形势虽有好转,但也不容乐观,感觉煤炭市场风险太大。清泉煤矿虽然10多年没有发生过事故,但周围小煤窑出的事故,也让他害怕了,等现在的几十万吨煤采完了,有洗手不干煤矿的打算,准备转到燃气行业。而且已经在西安购置地皮办起了加气站,是西安市政府首批的10个加气站之一,享受许多优惠政策。再说了,在省城办企业,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利用起来,听起来也好听。随着井下煤炭开采资源的枯竭,他正在筹措资金,购买气站设备,实现产业转移……

父母官的话勾起了姚王顺的心,他满口答应。随后便放慢了气站的建设速度,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为吃紧的县财政解了围,到现在气站也没有正常运行。

当姚王顺按照县煤炭局、市煤炭局给省煤炭局、省国土资源厅的报告,将资源划转的一切手续办全时,正好赶上难得的煤炭发展机遇,价格从每吨煤180元飞涨到480元。姚王顺心想,看来干大事情的机遇来了!他请专业煤矿设计员按照现代化煤矿的标准,对井下地面进行了规划设计,以高起点的标准,将新矿建成一个服务社会、安全高效型的中小样板矿。

他决定给矿上成立党支部,已经在规划中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发展党员,过正常的组织生活。他还决定成立工会,使农民工的权益在工会的监督下,得到有效的维护。他要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帮助周围小煤矿提升管理水平,合理科学开采。他要用新矿效益的提升,带动清泉村走上小康之路,还要办社会慈善事业,资助困难家庭的孩子圆大学梦……

然而,一件小事却让姚王顺的新矿停住了脚步。新矿由于在前期忽视了让煤炭局出据一个技改的证明,再加上体制和众多人为的因素,让姚王顺这个手续齐全的合法煤矿,硬是因地方主管部门的这一纸技改文件两年不能到位,将他卷入到无法自拔、上下为难、穷困潦倒的泥潭之中。

问起最近的整改进展情况时,他说:“现在情况能好些,调查组是以事实为根据的,估计很快就有结论出来,只是现在让我开,也十分困难了,因为错过了最佳市场机遇,煤价还继续往下掉,要降到什么程度,还说不清。恢复生产,最少还得两三百万的投资,我这几年几乎把所有的积蓄都花光了,钱在哪里?就是勉强生产,也不知道还要发生什么事情,我已经是60岁的人了,我真怕了,要干点事情咋就这样的难啊!”

姚王顺谈起今后的煤炭战略发展时,明显调子很低。他说:“我经营的清泉煤矿已经开采了18年了,最多再能出两年煤就没有资源了,而新井虽然投入500多万进去了,却遇到这种事。过去还有想法,想在煤炭上下功夫,再拼搏10年整出点成绩来。可这几年的折腾,已经让我心灰意冷,精力和资金难以为继。我打算,实在不行,那就专心搞西安的加气站,大城市人文环境好,经营起来轻松。”

看来姚王顺依托煤炭的思路能否实现,都取决于他的煤矿到底能不能开。也许能开,因为手续齐全,不在关闭整顿范围之内,如果有一个宽松的经营氛围,姚王顺凭他18年办煤矿的经验,尤其是从未发生过一起事故,慷慨解囊、为民办事、为政府分忧的高尚品德,不会放弃他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最终愿望。

但是,姚王顺的根在煤矿上,他的发展只能靠山吃山,以现有的资源为依托,带领大家富起来。他出资建学校,将两个采煤沉陷区的村庄实施整体搬迁,他硬化道路……使老百姓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他的煤矿也许开不成,因为制约的因素太多,他和全国所有中小煤矿一样,经过10多年的发展,暴露出了许多实际问题,实践证明国家关大压小、资源整合的政策非常正确,可各地的实际情况又不尽相同,操作起来缺乏相应的针对性。

只有各地方煤炭管理部门能从当地煤炭生产的实际出发,能从有限的煤炭资源富裕一方老百姓的角度考虑,拿出一种更高的姿态来,为煤老板的二次创业,为他们的转产,鼓励他们为政府分忧,为生他养他的那方百姓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当好欠发达地区、依托资源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相关背景”从高刘现象到府谷模式

煤老板刘彪和高乃则出资兴建新农村的事迹被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赞誉为“高刘现象”(二人事迹见本书相关章节具体介绍)。像高乃则、刘彪一样,府谷县已有176家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与165个村庄达成了帮扶意向。

府谷县县委书记张惠荣认为:“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发展,政府是主体,但仅靠财政的力量还不够,所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双百”帮扶工程实施以来,累计落实帮扶资金5.2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669个,惠及全县20个乡(镇)、165个村。大量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实践,被国务院扶贫办誉为“府谷现象”,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的学术机构专门组建了“府谷现象”课题研究小组。陕西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进一步促进榆林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府谷县列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试点县。

2008年9月,由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企业社会责任”研讨会在府谷县隆重举行,对“府谷现象”进行了初步探讨。同年11月,由国务院扶贫办指导,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等学府和有关机构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组成的“府谷现象”研究课题组在北京成立。

课题研究组于2008年12月2009年11月,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深入研究了“府谷现象”,为国家实施新阶段“大扶贫”战略,制定《2011年2020年中国农村扶贫纲要》提供成功的案例和有益的模式。

2010年1月,新阶段社会扶贫机制暨“府谷现象”研讨会指出,“府谷现象”是新时期我国创新扶贫开发融资机制,探索新的扶贫模式的成功实践,是一种“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扶贫模式,并非以往的“政府主导、财政投入”的主题模式。民营企业帮建新农村是一种自觉自愿行为,但没有政府的组织、引导,不会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农村量大面广,不仅需要府谷这样一批企业家,而且更需要政府创新服务形式,广泛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府谷县政府的有效引导,是“府谷现象”得以形成的关键;府谷的民营企业家多数由当地农村和个体工商户转变而来,很多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农民,具有朴素的同情观念与乡土情怀,这使他们主动承担起了企业社会责任,来改善家乡的面貌,他们的积极参与成为“府谷现象”形成的必要条件;府谷县位于资源富集区,优势资源开发给府谷带来了县域经济的腾飞,同时也为府谷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与财富积累带来了契机,为参与扶贫开发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成为“府谷现象”形成的有利环境。

来自2010年2月19日的《府谷县人民政府网》消息:由世界品牌组织、美中经贸投资总商会、世界500强全球合作组织联合推选的共和国六十年最受关注“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排行榜近日在日本东京向世界公布,府谷县榜上有名。入选特色示范县将会受到海内外投资贸易机构的关注,也将会成为中外游客主要旅游目的地。

2009年4月12日,第五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在北京结束,会上评选出15个第五批中国金融生态县(市、区),府谷县榜上有名。这是继神木县之后陕西省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县。

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地方竞争力的表现,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银行、保险和担保单位实施投融资评估的基础。中国金融生态县评价工作主要从当地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投融资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

2009年,府谷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完成GDP155亿元,同比增长33.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5亿元,增长61.73%;完成财政总收入42.03亿元,增长41.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56亿元,增长59.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00元,增长17.56%;农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增长21.2%。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跨入“全省十强”、“西部百强”和“全省扩权县”行列,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县”,2010年将全力冲刺全国百强县。

“相关链接”对加快陕西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局长王双明《对加快陕西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认识与思考》文章认为:煤炭工业是建设西部强省的巨大优势,要促进陕西煤炭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把全省发展煤炭工业的认识和积极性引导到持续、健康发展上来。具体来讲,当前主要应当做好统筹规划、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环境保护、安全监管及理顺体制6项工作。

统筹规划。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发挥煤质优势,减少采动损害和环境污染,做大煤炭经济总量。规划的核心内容是把原煤生产、煤炭洗选、矸石利用、低温干馏、煤焦油加工等工作作为系统工程统一按排。使其规模配套,有序衔接,煤质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固体、液体、气体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原煤生产规划包括矿区功能规划和开采条件分区规划。矿区功能规划主要依据煤质特点和水资源丰富程度编制,突出对煤质优势的合理利用。灰分硫分较高,发热量较低,水资源丰富的矿区应设定为煤电基地;低灰、低硫、高发热量,水资源贫乏、交通条件较好的矿区应设定为商品煤基地;低灰、低硫、高发热量、高化学活性、水资源相对丰富的矿区应设定为煤化工基地。开采条件分区规划主要依据煤水共生的地质特点编制,突出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目的是根据煤层、含水层、隔水层的空间共生特点选择采煤方法,将采动损害减到最小程度,确保矿区生态水位不发生明显下降。对煤层开采后不影响含水层的地区,应设定为综合机械化开采区,以高产高效和高回采率为追求目标。对煤层开采后对含水层有一定影响的地区,应设定为控制采高综合机械化开采区,以分层开采和限制单层采高的方式减小采动损害对含水层的影响,确保生态水位不明显下降。对煤层开采后会对含水层造成破坏的地区,应设定为特殊开采区,以间隙式开采或充填式开采方式,避免采动损害对含水层的破坏。煤炭洗选规划主要依据煤矿生产规模编制,大矿配套洗选厂,小矿分区建设群矿洗选厂。洗选方式及工艺根据煤质特点确定,但必须做到精煤出矿。矸石利用规划要与洗煤厂配套,洗选煤产生的矸石、煤泥必须全部用于发电,发电产生的粉煤灰用于制作建筑材料,做到煤矿开采固体废弃物全部利用。低温干馏与焦油加工规划是发挥陕西煤炭资源比较优势的核心所在,其布点要与煤矿布局相配套,规模要与可用作干馏煤炭产量相一致,1.5亿吨原煤低温干馏可获得1000万吨左右焦油,相当于再造一个延长。如果干馏和催化结合技术取得突破,到2015年全省生产3000万吨焦油是有可能实现的。相当于建设了一个大型油田。届时全省用45亿吨原煤产量,可以做到10亿吨原煤的经济总量,煤炭资源大省到煤炭经济强省的转变将变成现实。

结构调整。包括产能及产品调整两个主要方面。产能结整以减少煤矿数量,提高生产集中度为主要内容。一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中,一个矿区由一个主体开发的要求,引导煤矿企业按以大并小,以优并劣,以强并弱的原则进行兼并重组。二是把好新建矿井生产规模关,国家规划矿区内必须大于120万吨,其它矿区必须大于30万吨。三是加快现有矿井技术改造步伐,对现有小型煤矿,应在核实保有储量的基础上分别进行扩能技术改造和安全技改。扩能技术改造依其保有储量和能大则大的原则确定改造规模,一般不应小于30万吨。安全技改矿井按安全高效要求进行改造,应达到淘汰落后采煤方法的基本要求。通过上述工作,力争在近期内使全省煤矿总数控制在600处左右,单井平均产能达到50万吨。到2015年,使全省煤矿总数控制在400处左右,单井平均产能超过100万吨。产品结构调整以发展循环经济,做大经济总量,实现节能减排为目标。一是加大洗选煤能力建设,到2010年,形成1.2亿吨洗选能力,原煤入洗选率达到40%左右,入洗选总量达到1亿吨以上。二是发展煤矸石、煤泥发电、粉煤灰制建材一体化项目,做到固体废弃物全部利用。三是发展以低温干馏、配煤炼焦、焦油加工、焦炉气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

人才培养。我省煤炭工业目前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全省从业人数约20万人。要实现陕西煤炭工业安全、健康、持续发展,必须着力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人才培养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从长远着眼,主要解决后继有人问题,由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会同教育部门,根据全省煤炭工业发展规划,按照大型煤矿矿长及副矿长达到大学本科层次,区队长达到大专层次,班组长达到中专层次的要求,制定煤矿专业招生计划,比照师范类大专院校的做法,免收煤矿专业就读学生的全部学费,毕业后分配到煤矿工作。立足当前主要解决急需用人问题,由煤炭企业选派具有3年以上井下工作实践经验的优秀青年到煤矿大专院校脱产学习1-2年,学完必修课程考试合格者由就读学校和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共同颁发毕业文凭,省内煤炭企业按大专院校毕业生对待,以便在较短时间内改善目前煤矿企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的现状。

环境保护。我省煤炭开发所面临的环境保护工作可概括为两句话,即北部保水,南部减排。陕北侏罗纪煤田含水层位于煤层之上,煤层开采后往往形成地表开裂塌陷,导致地下水渗漏,引发矿区水位下降及地表生态环境退化。开采实践表明,陕北榆林地区植被与地下水位埋深敏感性强,煤炭开采不仅要避免地下水大量漏失,而且必须做到维持地表植被正常生长的生态水位不明显下降,才能有效保护矿区环境。借鉴国内外同类地质条件煤矿开采经验,必须从采煤方法规划入手,根据煤层、含水层、隔水层三者共生关系,采用充填、房柱、长壁式等不同采煤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小采动损害。渭北韩城、铜川及黄陵、彬长矿区均为高瓦斯矿区,目前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瓦斯主要以通风方式向空中排放。而瓦斯空排的主要原因是抽采出来的瓦斯甲烷含量低,变化幅度大,满足不了瓦斯发电和生产化工产品的含量要求。因此,实现减排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矿井抽放瓦斯浓度,并将其有效利用,而提高浓度的有效途径就是采前抽放。采前抽放必须打破以矿井为单元的采矿权分割现状,对适应地表抽放的地区,应以矿区为单元,统一规划,统一布井,先采气,后采煤。对不具备地表抽放条件的地区,要以矿井工作面为单元,按照掘进,预抽,生产三步走的方式实施井下瓦斯抽放,做到既保证煤矿安全生产,又减少风排瓦斯对大气污染,增加清洁能源。

安全监管。安全生产贯穿于煤矿生产全过程,按照杜绝重特大事故抓高瓦斯大矿、减少一般事故总量抓小煤矿的思路,主要应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瓦斯治理督导工作,由省市两级政府向18处高瓦斯和5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派驻瓦斯督导员,对煤矿瓦斯治理工作实施不间断现场监督,并赋予瓦斯督导员在瓦斯超限时停产撤人的权利,确保不发生群死群伤的瓦斯事故。二是市县政府向所属煤矿派驻安全监督员,赋予安全监督员在发现危及矿工生命安全隐患时有权停止矿井生产的权利,把政府对企业的安全监管落实到煤炭生产全过程。三是探索煤矿安全监管方式,充分发挥经济手段在煤矿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对非公有制煤矿加大安全事故经济处罚款力度,提高事故成本,促使矿主加大安全投入,重视安全生产。对国有矿矿长实行任期安全奖罚制度,按矿井规模、安全管理难易程度设定任期安全控制目标及标准,促使矿长增强安全责任心。

体制改革。煤矿生产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煤炭行业管理是以煤炭资源勘查、规划、开采技术为支撑的行政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开采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煤炭行业管理的任务和难度越来越大,要做好煤炭行业管理工作,首先要从省到县建立起技术力量雄厚的行业管理机构,将其作为政府组成部门或直属机构,承担政府监管职能。二是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煤炭管理职能进行梳理,凡能整合的全部进行整合,赋予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凡受法律、法规限制不能进行整合的职能,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要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的要求,明确由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牵头办理,形成集中、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

“核心启示”巨额捐资见证企业家的“道德血液”

2010-02-28 西安日报 作者邓海建:57位府谷当地民营煤炭企业家及其所属77家煤矿,现场捐资12亿余元支持政府兴办教育、卫生事业。“慷慨自古英雄色”,57位企业家,77家民企,12亿余元捐赠,这些数字也许比豪言壮语更有说服力,更掷地有声。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8月视察广东时,对广东的企业家说了一句后被广为解读的话——企业家的血管里要流淌道德的血液。所谓“道德的血液”,就是企业社会责任。府谷部分企业家此番义举的背后,兑现的即是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为社会承担责任的路径很多,其中颇受舆论关注的便是慈善责任。企业慈善责任之所以成为焦点:一是在于特定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我们需要企业为社会和谐创造更多的物质条件,在政府公共财政力度有限的语境下,为经济社会发展弥合好薄弱的“短板”;二是企业慈善责任账单历史上还不尽如人意,此前发布的《企业公民蓝皮书:中国企业公民报告(2009)》显示,“目前中国企业逾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尚未达10万家,也就是说99%的企业没有履行慈善义务”。此外,在宏观分配体制中,慈善作为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意义也日益彰显。企业慈善客观上对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有着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

企业尽责也可以助其走上向上的双赢之路。一方面,企业在履责的同时,既体现了对经济角色的平衡,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提高公众对产品、行业的美誉度;另一方面,成功的企业必定是具有公民意识和人文情怀的企业,身为企业公民,自然深谙企业与社会的共生关系,只有健康稳定的社会,才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慈善家。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行善或履行社会责任更需要成熟的激励机制和人本的社会氛围。譬如企业家或企业致富思源,将善款交给了政府,相关部门如何用好这些钱、完善监督与制衡的程序、激活其他企业“责任攀比”之心,还需要在制度与体制上有更扎实、更令人信服的作为。

“浮世绘——身影”

2008年3月18日,是陕西省子长县煤炭工业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子长县在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公开拍卖煤炭资源探矿权方面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经过拍卖会的激烈角逐,河北省中达公司以高达6.1亿元的价格,取得了子长县安定张家坪地区煤炭。11月12日,子长县能源化工工业园区奠基暨中达98万吨煤焦化项目开工仪式隆重举行,在欢快喜庆的唢呐声中,翻开了子长煤炭工业史上新的一页。

工业园区规划为一园四区,占地面积6000亩,规划建设15个项目,预计总投资130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利税25亿元,利润18.5亿元,可安置近万人就业。当天开工建设的年产98万吨煤焦化项目是由河北中达集团投资建设的重大项目,也是第一个入驻该工业园区的项目,项目总投资50亿元,其中一期投资30亿元,年实现产值40亿元,利税5亿元,可安置2000多人就业。人们有理由相信,能源化工工业园区建成之日,子长县必将成为延安市乃至陕北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2009年1月,西安榆林商会在曲江宾馆成立。一向备受关注的榆林煤老板开始仿效温州,以商会的形式将资本聚拢,形成合力后规模出手。“西安榆林商会将整合优势资源,聚拢会员资本,联合开发项目。”西安榆林商会办公室主任龙北海说。

而此前,来自榆林的民营企业,出资70亿进入西安一光伏产业项目的举动,再次引起投资界的关注。此举,再次加深了社会对煤老板“钱袋子”的印象。

同类推荐
  • 你总会路过这个世界的美好

    你总会路过这个世界的美好

    这是一本站在青春的尾巴上的回顾和总结之书。直面内心,砥砺成长,献给8090两代人的青春自白书。毕业十年了,但我们的青春依然不老。学生、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北漂、作家、创业者……伴随着这些不断转换的身份标签,得到或者失去,辛酸还是荣光、荆棘或是迷茫,不管经历着什么,一路走来,我们都在变得越来越强大。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致敬我们都曾路过的青春,致敬回忆里想见却不能再见的人。总有一个故事点亮你心中的灯火,在水格诚挚、温暖而治愈的文字中,幸福从孤独中开出了花。
  • 相对无语是清欢

    相对无语是清欢

    “作为作家和教育名家的彭辉以书为伴,孜孜不倦,浇灌了他的心灵之花;丰富阅历,行走山水,孕育了他的文人情怀;重情重义,坦荡处事,成就了他的诗意栖居。漫漫人生路上,他幸福地行走着,行走于浩瀚书卷,行走于湖畔山巅;行走于学生目光的河流中,那目光中流淌着信任和期盼;行走于今生无悔的爱情中,那内心里有两不相厌的敬亭山;行走于自我心灵的麦田,那心灵从不会干涸与狭隘。”本书以清新流畅的文笔记述了两位老人相对静坐的生活小事,面对这一平凡的人与事,我们难免会被那种最细腻的感觉所打动,其间也蕴涵着人生大智慧,可谓是平淡而隽永,让人反复地去品味,具有感人的力量。
  • 活在珍贵的人间:励志卷

    活在珍贵的人间:励志卷

    本书作者鲍尔吉·原野是中国作协会会员,一级作家,十几年中作品被收入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课本以及试卷,受到广大读者喜爱。本套书分为六卷,均为作者多年写作精华,其中《活在珍贵的人间》为励志卷,由爱与会爱、财富品质、眼睛里探望他的祖国、活在珍贵的人间等等,篇篇角度不同,视觉独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有关励志的散文选。
  • 顿河晨曦

    顿河晨曦

    本书将通过近些年来在俄罗斯有过较长逗留的10多位中国学者的所见所闻,反映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大体包括:莫斯科冬日即景、节日红场剪影、复活门前的企盼、造访列宁墓、众说纷纭的俄罗斯、深灰色的西装、新处女公墓记、又是玉兰盛开时、莫斯科购书记、走访索尔仁尼琴和拉斯普京、外交官笔记、桃花源里可耕田--访东正教小村、林中明亮的空地、冷眼看俄罗斯光头党现象、中俄学者的文化对话等数十篇散文,文章具有思想性、可读性,且文字优美,并配有几十幅相关图片。
  • 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

    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炼出的三种人生境界犹如人生的三味茶,我们用清茶、花茶、普洱茶隐喻人生的三重境界,作为上、中、下三篇的标题,意在对人生过程有所概括,而每篇的第一节均采用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意在描述人生从青春到壮年到晚年的自然过程。细心的读者将会发现本书每篇的最后一节则采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概括,分别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绘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归梦初,色俏无眠

    归梦初,色俏无眠

    她来时,明眸皓齿,安之若素。贪恋如竹清冽如水温柔的少年,然谁能如她心细如尘,隐忍到最后的绝地反弹总是比一开始的伤害更能将年少稚嫩的轻易摧残殆尽,甚至直至暮年后,儿孙满堂,少年早已褪剩白骨化入黄土,每年忌日墓碑前的两束石楠花也不曾相遇寒暄一句:好久不见。
  • 龙血魔树

    龙血魔树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爆炸,让原本安静生活的陆宇穿越到了异世界。在这里,他重生到一颗魔树之中,而魔树要以血肉滋养,他将怎么做……
  • 我的女儿是天使

    我的女儿是天使

    凌远重生了。一个平行于地球的时空,唯一不同的是这个世界没了上一世,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他被誉为是21世纪最伟大的人,文学上,他那脍炙人口的作品流传千古,《水调歌头》,《射雕》三部曲,《老人与海》等等全世界传颂。音乐上,他被称为再世贝多芬,《天空之城》,《我心永恒》经久不衰。动画上,他被所有动画从业者称为二次元的上帝,《Clannad》,《Air》,《EVA》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若干年后,有人采访已经称为传说的凌远,探究他当时开始进行创作的动机。凌远想了想笑道:或许只是为了赚钱,养我的女儿吧。这就是我要讲的故事,一个穿越的宅男为了女儿,开着金手指大杀八方的故事。
  • 异瞳特工:邪王的神女转世妃

    异瞳特工:邪王的神女转世妃

    是历史的延续,冷初彤穿越到了楼兰王国,现代高级特工拥有特异空间,穿越后成为楼兰王国的神女转世是运气还是注定?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逆天尸圣

    逆天尸圣

    天道三千,尸道三百。蚕蛹蜕变,破立后生。以尸成圣,独占巅峰。脚踏虚空,无尽苍穹。
  • 重生之最强游戏制作人

    重生之最强游戏制作人

    小小程序员重生平行世界,为偿还欠下的巨额贷款,接手游戏工作室,从手机游戏做起,单机,网游,无数经典的游戏一一现世,带起世界游戏之风,一步步成为游戏大亨。
  • 萝莉闯天下

    萝莉闯天下

    黑暗蠢蠢欲动,游历的阿珞不得不和伙伴们加入了寻找圣石的旅程,失去的记忆,离奇的梦境,一切都让眼前的事物变得更加的迷离而复杂。
  • 新婚不寂寞

    新婚不寂寞

    三年前,为了伤他,与别人上演了一场好戏。三年后重遇他,竟然死缠烂打,要求为他生一个孩子!!!!渣男也配有孩子!先玩弄着他的感情,再狠狠伤他,可……是谁再度掉进了不该涉足的圈套。嫁入豪门,沦为生孩子的工具?不!忍受不了他的粗鲁与不解风情,终究提出分手。然而,渣男说,“哈哈,终于被我伤到了吧,三年前,你不是要走么?”真的只是这样?表面的风平浪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