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12800000025

第25章 从前,山里有一个庙……

这是一个过去小时候在回族孩子中经常讲述的“无头无尾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故事,讲的啥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

在遥远的过去,蛮荒封闭的泾源似乎是原始森林中的一处化石坑,永恒的静止和沉默,给贫困的生活覆盖了一层灰垢。泾源除了望不尽的山,流不完的水,很少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庙”是百年前已遭兵燹的破砖碎瓦,“老和尚”早已循去,“故事”是大人们无聊至极时哄孩子玩的一种语言游戏。

这样重复的、无趣的,关于“从前”的故事,讲了几代人,听了多少年。

历史上的泾源教育一片荒芜凋零。

据民国《化平县志》记载,清朝年间,泾源县唯一的学堂是提督喻胜荣捐资创建的“归儒书院”,后改称“两等小学堂”,当时开设的科目是四书五经。那时候由于贫穷、民族习惯及宗教文化等原因,回族子女大多进清真寺诵念《古兰经》,而读书人很少。

从那时开始,一直到宣统六年(1909年)民国建立前,全县的贡生、附生等仅有36名。

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回族儒生,时任劝学所所长的张逢泰先生撰写的《化平县劝学所学事年报》,写尽了民国时期泾源办学之艰辛:校舍“苦于无款”不能扩建完善或“年久倾塌”而致停办,“学生颇有拥挤之虞”。当时全县总人口有2.1万人,在2258名学龄儿童中,仅有282名男童入学,入学率仅为12%,以致张老先生不得不感叹“唯化平回族居多,重经而轻书”,请县公署衙门“实行强迫”就学。那时候,全县人口的文盲率高达97.3%。

斗转星移,苍桑巨变。

今日的泾源教育与旧时代的情形已不可同日而语。

新中国建立五十余年来,泾源教育事业发展迅猛。至2000年,全县共有各类中小学75所,教职工934人,在校学生1333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4%,15岁-45岁人口中的文盲率下降为9.3%;全县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有815名,初中、高中文化程度1.48万人,占总人口的12.3%。

过去县城和泾河源镇的集日上,有一种很荣耀风光的职业——代写、代读书信的“先生”,早已消声匿迹。小学校遍布全县的村村落落,到处可以看到背书包的学生,听到读书的声音,每一个农村家庭都拥有自家的“小先生”,再也不用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去求人写信、读信了。

现在,进入每一个回族村落,你会看到三个最醒目的“靓点”:党员活动室(村部)、学校和清真寺。

聪明才智和知识改变了无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的命运。从小学、中学、大学学到了知识的新一代农民比起他们的父辈,少了迂腐、保守、狭隘,多了精明、开放、豁达,他们致富的欲望更强,路子更宽,对生活的追求更高、更远。随着越来越多的莘莘学子走出大山,到大都市甚至国外求学、创业,关于“泾源人”的描述里,已经增添了越来越多光彩夺目的词汇。

知识如同清濯甘甜的泾河水,洗开了泾源人惺忪的双眼。人们看到未来幸福的曙光正在从校园里升起,下一代的美好人生也将从教室里开始。

观念引发人的行为发生变化。

清真寺的一位驻学阿訇讲了一件事:有一位农村的坊民请阿訇收下他愚笨的大儿子学念经,而让聪明的小儿子上学读书。老阿訇唏嘘感叹:“教门世风日下!”其实,这是人们精神世界获得新的平衡的另一种诠释。

米岗山西风烈烈,大雪山睛雪皑皑。

贫穷在泾源的躯体上刻上了太深太痛的印痕。

20世纪80年代初,仲秋季节。泾源一中。

新学年开学之初,一位年轻的初一年级班主任老师因为新入学的几名农村学生的困窘,而感到心情沉重。

一名13岁的男生,从泾河源镇的冶家村,沿泾华公路步行30华里来到县城中学报到,是为了节省下区区的1元钱。

另一名从惠台乡惠台村来的小姑娘,抄近道走了近20里,从走出家门到站在报到桌前的4个多小时里,小小的手心里一直紧紧攥着叠成小块的10元纸币,递给老师时,已经潮湿粘连的纸币竟然热乎乎的,一时铺展不开。她认为捏在手里,要比装在衣袋和书包里更安全。

一名姓禹的男生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泾源一中,他的哥哥已是兰州大学某系一年级的在校大学生。他们的父亲中年丧妻却不能续弦再娶,为的是省出钱来供养两个儿子读书上学,家里唯一的一头黄牛卖掉做了哥哥的学费。从那年起,上大学的哥哥说假期不再回来,要打工挣钱积攒够兄弟俩人的学费,为父亲减轻负担。

——这是笔者20多年前的亲历亲闻。

90年代第四个金秋季节。天高气爽,红叶似火。泾源县的教育振兴之梦因为一种契机被激活。

1994年10月,自治区首府银川市。

在宁夏会堂隆重庄严的气氛中,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即将闭幕。作为大会最后议程——泾源县“两基”目标责任书签字仪式正在进行。

时任泾源县人民政府分管教育的副县长童全成,代表县委、政府在责任书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在他签名的上方位置,是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刘仲的签名。

那一时刻,这位土生土长的回族青年,年仅29岁的副县长,一刹那感到手中的签字笔异常沉重,重若大山。

童全成出生于米岗山下的刘家村一个普通农家,自幼聪慧好学,品行端正。他19岁参加工作,26岁任财政局长,28岁被提升为副县长。在贫穷闭塞的回族村落中,他是童家门户也是全村人的骄傲。

在大山脚下贫瘠的土地上长大,童年时亲历求学之艰难,工作后又历任县财政局副局长、局长的童全成,深知经济落后,带给教育事业的重重压力和羁绊。

按照《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要求:泾源县在2000年实现“两基”之一——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

六年后的2000年是世纪交接的零点时刻,而对于签署了“两基”目标责任书的泾源县而言,不异于一场挑战。

当年的县委书记海军在全县“两基”攻坚动员大会上慷慨陈辞,激昂冷峻:

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回族人口占98%以上,自然条件恶劣,山大沟深,靠天吃饭,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素质整体不高,群众思想观念陈旧,生活艰苦,形成“老文盲扫不掉,新文盲不断产生”的恶性循环。“两基”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本世纪末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确定的历史性任务,也是向国际社会和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实施的“两基”攻坚,是全县人民向贫穷和落后的宣战,是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的根本保证,是一项提高民族素质,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我们必须下定决心,迎难而上,举全县之力,打好“两基”攻坚战!

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评估验收实施办法》及《宁南山区基本普及初等教育评估验收标准》规定,以县为单位的小学教育要在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普及教育程度等主要方面达到一定指标。

1995年的泾源县初等义务教育现状并不乐观:

全县财政总收入当年依然仅有2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457元。全县农村按照人均纯收入630元,人均有粮300公斤的脱贫标准,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还有5.98万人,占总人口的70.5%。

财政拨付的教育专项经费虽然连年增加,当年已达154.9万元,但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仅有21元,与“最低40元”的底线相距甚远。

《泾源县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发展规划》(1995年-2000年)客观地叙述了验收前的困难处境:

虽然办学条件较前有明显改善,生均占有校舍面积达到3.5平方米,大部分学校基本达到“人人有课桌凳,班班有教室”,但是普及率由于辍学家庭贫困等原因低而不稳,学生平均公用经费严重不足,教学设备缺少,仍有大量危房存在。

20世纪最后五年,泾源县的舆论、文件中有两组词汇最热门——“‘两基’攻坚”、“普初验收”。

“两基”:我国要在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普初”:2000年泾源县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攻坚”: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团体、机关、企业、学校及各界人士从“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出发,关心支持义务教育,响应县委、政府“举全县之力,攻‘两基’之坚”的号召,历时五年,殚精竭虑,克服困难,采取“十二项措施”,力争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育水平、普及程度等主要指标达到国家和自治区的验收要求。

“验收”一词则具有更加丰富的色彩。

2000年,世纪末的践约,如期而至的许诺。

秋色斑斓,层林尽染。泾源县的初等义务教育硕果累累,成绩喜人。

在“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闽宁对口帮扶”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援助下,全县各类学校在校舍条件、图书、仪器、器材水平及校园的绿化、美化、硬化建设等方面得到很大改观,各项任务指标基本达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验收标准。

2000年9月5日早晨。阳光灿烂,风清气爽。

泾源县委会堂内与会人员精神振奋,主席台前一盆盆秋菊清香沁人。泾源县人民政府县长邓向贵从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刘仲手中接过“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合格证书”,心潮澎湃,笑容灿烂:“两基验收,不仅仅是为了过关,更重要的是通过验收,从而建立一种教育保障机制,推动全社会、全县人民都来关心教育、办好教育。”

刘仲副主席在大会讲话中热情称赞:泾源县义务教育是宁南山区盛开的一朵民族教育之花。

在园子小学检查参观时,刘副主席一行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勤工俭学·学农基地”和师生自制的教学模具,和蔼可亲地细心指导少先队广播站的播音员小姑娘,与着装整齐的教师们合影留念。在乡教委负责人和校长、教师们的热情请求下,刘仲副主席和教育厅厅长当场挥毫泼墨,题词鼓励为普初工作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要面向未来。

铸民族教育丰碑,建千秋万代伟业。

“两基”目标的实施是一项巨大工程,多少部门、单位和个人为之倾情付出,可歌可颂。

1997年-2000年是泾源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也是闽宁对口帮扶工作的开始阶段。来自福建省厦门市及其开元区、市建委的大量的政府助学资金和社会捐助物资、资金,有力、有效地推动了泾源普初验收,成为泾源县义务教育“两基”攻坚战役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队伍。在此过程中,厦门市投入帮扶资金220万元,修建希望小学10所,新建翻建校舍8370平方米,围墙625米;另外用于“一帮一”捐资助学活动、救助贫困大中专学生基金及购置教学仪器等社会捐资达92.1万元。

教育局局长拜志明评价说:“‘两基’工作能够通过验收,离不开厦门各界的大力支持。13所希望小学的新建、扩建,价值300多万元的微机、电教设备、衣物、图书等,在‘两基’验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类推荐
  • 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宗白华卷

    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宗白华卷

    本套书含选主小传、导读(概述)、正卷(哲学;人生卷与艺术;文学卷)三部分。在时间上限各选主49年前的论文。编选思想上着重突出他们的人生美学特色。力求雅俗共赏、学术与市场兼顾。
  • 大湘西系列作品集(第2卷)

    大湘西系列作品集(第2卷)

    《大湘西系列作品集(共4册)(精)》由李康学所著,这部汇集李康学数十年文学创作作品共计267万字,是武陵地区历史文化集大成之作。李康学在《大湘西系列作品集》中,通过挖掘武陵地区留下的印记,拾掇民族地区传奇的历史;客观评价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并用散文笔调创作游记美文,把武陵地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描绘得惟妙惟肖。
  • 爱默生诗歌精选

    爱默生诗歌精选

    本诗歌集编译了美国浪漫主义的领军人物爱默生的大部分重要的诗歌作品,同时也收入了与他风格相近的梭罗、爱·伦坡和麦尔维尔的诗歌作品,爱默生和爱·伦坡的诗歌作品在我国至今还没有较为系统的译介。
  • 月下小景·如蕤(沈从文小说全集)

    月下小景·如蕤(沈从文小说全集)

    该卷本收录《一个母亲》《月下小景》《游目集》《如蕤》四个子集。《月下小景》是沈从文1932年—1933年写成的一个短篇小说集,叙写有关旧时湘西地区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故事。短篇小说《如蕤》是文学史上难得的精品,显现了作为文学大师的沈从文天才的想象力和非凡的艺术才华。
  • 校园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校园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热门推荐
  • 肥唐

    肥唐

    军医张建因为参加地震救灾工作,遇到了余震之后,穿越到了唐朝末年。元和初年,大唐经历安史之乱之后初定,天下疲惫,百废待兴,张建复生与名将张巡后人张去病之身。回不去之后,张建决定接受张去病的身份,留在唐末,他要用自己前生的记忆与后世的生活来帮助唐末唯一一个英明的君主李纯,来彻底实现他的“元和中兴”“打仗最需要的是粮食,张巡就是因为没有粮食所以才吃人,我做张巡第二,就万万不会再吃人了,所以我要种田。”山河破碎风飘絮,岭南开荒赈天下,张去病去的不仅是人的病,还是国的病。
  • 爱梅也要乐

    爱梅也要乐

    母亲死后,何厚重、何厚婷兄妹俩过的很苦逼,后来何厚重在舒校长的帮助下做了荷塘村村办小学的代课教师,日子仍没多大起色,何厚重不得不在教书之余,到生产队上上工来贴补家用,不久之后,兄妹俩的婚姻大事摆在了二人面前,几经波折,妹妹何厚婷最终嫁给了初中同桌陈富贵,而哥哥何厚重最后将身上有好多故事的王爱梅娶进了家门。自家的事儿和妹妹家的事儿,让这个没有父母依靠的毛头小伙子几度焦头烂额……爱梅?要乐?呵呵,一波波烦心事儿袭来,他顾得了吗?
  • 持笔从戎

    持笔从戎

    金榜题名的状元郎,自然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可不曾想,这马蹄太急了些,竟是让这状元郎王雪枫的灵魂来到了异界!而且是阴差阳错的融入到了一名武夫的体内!这接下来的变故可谓是接踵而至!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又是怎样?还请各位看官,到书中一观~
  • 万界好人王

    万界好人王

    做好人难,特别是做一个诸天万界的好人更难,但好人如果无敌了呢?不用辛苦地炼功,不用费劲地冲级,只需要一拳,一脚,一刀,一剑,一棍就可以让所有的反派滚回他姥姥家!
  • 早安,猫咪君

    早安,猫咪君

    天上掉下来一只萌萝莉?咦,竟然还是只猫?“早安,猫咪君!”
  • 炮灰女配修仙记

    炮灰女配修仙记

    穿越成小说里面的女配不要紧,可是穿越成炮灰女配就大大的要命了!刚死过一次的柳絮可真的不想再惨死一次,而且是被人当成炉鼎吸尽元阴的那种悲催死法。那个坑读者的作者,柳絮画圈圈诅咒丫的一百遍啊一百遍!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修真世界里,只有遇强更强才能摆脱炮灰的命运。柳絮泪流满面啊,她是被逼着走上修真这条不归路的。明明知道自己是炮灰女配的命运,却偏偏要活出不死女主的风采。柳絮的打算是,从一开始就把这本书整歪了!她不想死!
  • 陌路之源

    陌路之源

    她当初楚楚可怜的求着父亲不要让自己嫁给他,现在的生活却已经离不开了他。【甜文呐,大把糖】
  • 勒杜鹃

    勒杜鹃

    肖佚林是一家大型外贸公司的客户部经理,性格开朗,相貌堂堂,是公司很多女孩儿心仪的对象,可这种美好的生活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粉碎。肖佚林患上了家庭遗传的间歇性失明症,五彩缤纷的世界化为虚有,从一个受人敬仰的青年才俊到一个人人避而远之的盲人,从一个八面玲珑的客户部经理到一个要躺在床上靠别人来照顾的残疾人,他将如何战胜自己,面对黑暗而又孤独的世界,他又将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开始新的生活?喻佳的出现,让肖佚林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本小说通过主人公肖佚林失明后的艰难生活告诉正在经受磨难的人,永远不要放弃,坚持梦想,就一定会成功;只要心里有爱,人生处处是晴天。
  • 梦里京华

    梦里京华

    一梦千年,是庄周梦蝶?亦或是蝶迷庄周?这若是梦,为何这一切感受都来得那么真实?若不是梦,那21世纪历历在目的记忆又算是什么?她不过是一介妓子,她生逢乱世,可为何这天下却连让她偏安一隅都不允?既如此,那便祸了这天下,覆了这黄沙吧,便做了这妖孽妲己又如何?可明明是要冷眼看着这世界的,却又为何偏偏动了情?有着千年后知识的她,是否终究要成为他人角逐天下的筹码?天下风云涌动,她命似浮萍,她飘摇无依,她终究,何去何从?(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美女的最强高手

    美女的最强高手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华夏四大顶级高手。他是青龙,被称为龙神,号称史上最年轻最接近神的男人,回归都市原想安静生活,奈何一不小心成为中海第一女总裁谢程洁的贴身保安,预想当中的生活瞬间不同了。铁血与柔情并重,激情和刀光飞扬,最终,成就了一段王者炫丽的传奇故事。他是杨路,他是华夏第一狂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