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83800000005

第5章 影响就业的因素

就业是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受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人口因素、劳动力参与率、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职业培训、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结构、投资情况、消费结构和水平、技术水平、经济体制等等,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影响到劳动供给、劳动需求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从而进一步影响就业的状况,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技术进步、经济体制。

一、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有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在这里所讨论的主要是人口规模、人口结构。

(一)人口规模

人口规模,是指人口数量的大小。人口规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①全社会某一时点的人口总数。例如,中国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普查结果表明,中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②区域人口的规模。例如,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北京市有人口1382万,江苏省有人口7438万,青海省有人口518万等等。

一般而言,人口的规模与劳动力的供给最成正比,人口规模越大,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也就越大,区域人口规模越大,地区的就业压力也就越大,反之亦然。但由于人口是一个动态的因素,在不同的时段上是不同,且人口从出生到成长为劳动力,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某一时点上的人口规模未必会对当前的社会就业状况产生直接的影响。人口规模对就业的影响还取决于人口的结构,特别是人口的年龄结构。

(二)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指人口因素中各种属性之间的数量关系,如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文化水平结构等等,在这里是指人口的年龄结构,即劳动年龄人口与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各个国家都对允许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劳动力供给的人的年龄范围做了限定,处于法定年龄段的人口称为劳动年龄人口,它是指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是指16~59岁的男性和16~54岁的女性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非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同,对劳动力供给和就业的影响就不同。0~15岁年龄人口比重大的人口结构为增长性结构。处于这种结构中,可能眼前劳动力供给数量不大,甚至劳动力供不应求,但随着年轻人口的成长,劳动力的供给量将呈上升趋势,如增长超过了社会劳动力需求量,就会给社会造成就业压力。高于劳动年龄人口上限的人口比重大的人口结构为老龄型结构,处于这种结构中,劳动力供给会出现停滞甚至减少的趋势。此时就业压力虽然很小,但是也会引起劳动力市场上的供不应求性的供求失衡。合理的年龄结构应该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年龄结构,即劳动年龄人口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所要求劳动力数量大致平衡,年轻人口与生产力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增长的速度大致平衡,老龄人口与生产力所具有的赡养能力大致平衡。

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内地0~14岁的年轻人口为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15~64岁的人口为88,793万人,占总人口的70.1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年轻人口比重仍比较大,约占总人口的1/4,因此未来20年中,中国的就业压力趋于增大。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也比较大,约占总人口的70%,这个比重给当前就业造成的压力非常明显。

(三)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从动态的角度看它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过高,就会使人口结构趋向增长型,从而增加未来的就业压力。如果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过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就会使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型。中国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人口规模过大,造成现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过大和未来二三十年间劳动力供给必然持续上升的局面。70年代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的国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使人口出生率由70年代初的33.43%下降到90年代末的15.23%,死亡率由7.6%下降到6.46%,自然增长率由25.83%下降到8.77%。中国用了不到30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在一段时间内仍将比较快,这会形成中国近几十年内持续的就业压力。

(四)劳动力参与率

在人口的规模与结构的基础上,劳动力的参与率对劳动力的供给产生更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劳动力参与率是指经济活动人口在劳动力资源中所占的比例。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劳动能力人口的总和,又称劳动力资源总数。目前,在国际上一般指16岁以上的全部人口。经济活动人口指在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换句话来说,劳动力资源包括了有劳动能力的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年龄以上人口中在从事社会劳动人口的部分。

劳动力资源有着总量、性别、年龄段等不同方面的属性,因此劳动力参与率也可以分别从这些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形成不同的劳动力参与率的指标,如劳动力总参与率、男性劳动力参与率、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各年龄段的劳动力参与率等等。劳动力参与率的高低对就业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较高的劳动力参与率意味着较大的劳动力供给量,要求社会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如果社会不能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就会出现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使劳动力市场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

(五)教育和培训

教育和培训是指使潜在的劳动力变成现实的劳动力,使低素质的劳动力变成高素质的劳动力的过程。教育和培训还可以改变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力参与时间和参与效率,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产生影响。

教育按照教学目的可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按照教学层次可分为基础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少年和20岁以前的青年,教育方式是系统的学校教育,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养、基本的劳动技能、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这些都是成为一个为社会所需要的劳动者必备的基本条件。普通高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完成中等教育的青年,它以分门别类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方法为基础,培养应用型、学科型的高级专门人才。职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完成初等教育的青年,它以各种职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基础,培养技术员或技术工人类的中级操作型的专门人才。

职业培训,是指通过学校、社会、企业等各种途径,对完成初等或中等教育准备加人劳动力市场和已经就业的从业人员进行的以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培养训练。培训可分为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转岗培训等。就业前培训是指帮助新成长劳动力形成必要的职业观念、技能素质,使之能够顺利地实现有学问就业的身份转变的培训;在职培训是指为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所进行的提升能力的培训;转岗培训是指为劳动者转换职业或工作岗位而进行的以学习新技能为主的培训。

教育和培训培养和提高了人的素质。高素质的劳动力就会促使社会就业进入良性循环,投人生产的劳动力素质高,必然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增长又必然带来就业领域的扩大,就业环境的改善,从而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教育与培训的水平与要求。同时,教育及培训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还有助于减少就业压力。接受并完成初等、中等以至高等教育的青少年越多,社会平均初次就业年龄就会越迟,青少年劳动力参与率就会降低,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人数越多,形式越灵活,也越有利于劳动力的分层与分流,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的需要,减少结构性失业的可能。

二、经济因素

经济,是指社会物质的生产和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从本质上说,就业本身就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社会经济活动总的状况和经济生活中的其他因素必然对就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总的来看,一个社会的总体经济状况决定了该社会的就业状况,即就业的水平(就业总人数与就业率)、失业状况(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就业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等)、就业的发展前景等各种经济因素,如经济结构、经济周期、投资、消费等,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就业产生影响。

(一)经济周期

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社会经济的增长是有着周期性波动的。虽然自上个世纪后半期以来,古典式的大起大落的经济周期已经基本上看不到了,但经济发展的波峰与低谷仍然存在。例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2001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持续下降,被认为是近10年以来的第三次经济衰退;90年代是美国经济高歌猛进的时代,1991年3月至2001年3月,美国经济创下了持续增长最长的历史纪录。但2001年11月,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宣布,美国经济于当年3月达到高峰,这标志着历时整10年的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经济增长的结束和衰退的开始。

一般来说,就业状况与经济发展状况是同步的。在经济上升时期,社会经济需求旺盛,劳动力需求也相应扩大,失业率降低,呈现就业扩大的良好形势;在经济萎缩时期,市场“疲软",经济需求不足,劳动需求也相应收缩,失业率上升,呈现就业减少的不良局面。例如,目前处于衰退期的日本,工业生产总值跌到13年来的最低点,而企业还在不断紧缩开支与裁员。日本央行的官员估计,日本经济在本财政年度和下个年度都将出现负增长,相应的就业萎缩也是必然的。2002年2月美国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显示,2001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1.2%,略高于原先估计的1.1%,但仍是1991年以来的最低纪录。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往往一国,特别是经济强国的经济波动,也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如美国的经济衰退会使加拿大、马来西亚和墨西哥的生产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它们对美的出口额占其GDP的1/4~1/3.美国在信息技术产品方面花费的减少也将打击韩国和中国台湾,因为美国是它们电子产品的购买大户,同时美国衰退引起的连带效应,也会使世界电子市场的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美国的衰退将意味着对石油和其他初级原材料需求的减少,这些产品的价格的下降会打击有关生产国。这些因素都导致受影响的国家相关生产的萎缩,就业量的减少。

因此,尽量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抵御外国经济波动的冲击,缓解经济周期带来的就业震荡,就成为各国政府努力的目标。

(二)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生产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生产要素分配体系的内部构造,以及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可以得到不同的经济结构,如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产值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地区结构、进出口结构等等。这些经济结构从不同方面影响就业结构,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状况。就业结构是社会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数量和比例。

由于各个产业在同一时期能够容纳的劳动力数量不同,因此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就会通过对就业的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而决定社会的就业状况。在现代社会中,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弱。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大,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要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要流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但是,到目前,中国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有限,不能充分吸纳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这些转移劳动力就成为剩余劳动力,徘徊在就业的大门外。因此,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对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三个产业的产值比例的变化符合经营发展的要求。第一产业比重始终呈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先升后降。

(三)投资

投资是对社会生产进行资本的投入,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从宏观经济学来说,投资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向:企业固定资本投资,是指企业对机器、设备和厂房等资本投入;住房投资;存货投资,是指各个企业中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存货的增加。无论哪个方向的投资,都会带来就业的增加。

1.一定的投资量可以直接带来一定的就业。当一个社会将积累的资本进行投资,投向老产业扩大再生产,或者开辟新产业时,必然使整个社会或行业的生产规模扩大,这样必然带动新、老行业生产的发展和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2.投资可以带来经济的连带发展和长期增长,从而导致较大的就业增长。即使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向老产业或老企业的投资未必会导致其就业岗位的增加,甚至可能减少,但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投入,必然增加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从而引导其上游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就业的扩大。就业人数的变化也会引起社会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消费品生产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扩大,同时连带第三产业的迅速增加。也就是说,一定数量的投资,可以带来比它直接吸收就业数量大得多的乘数效应。

(四)消费

消费包含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个方面。生产消费,主要是指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使用和消耗。生活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对于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劳务的使用和消耗。生产消费本身就是就业的过程,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消费主要是指生活消费。生活消费属于最终消费,是生产消费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消费的水平和结构,通过生产消费这个中介,对就业的水平和结构有着决定作用。往往越是高质量、高水平的生活消费品,其上游的生产环节越多,由其引发的相关行业也越多。例如,同样消费面制品,如果是简单的馒头、面包,即使是社会化的生产,那么它的上游生产过程也主要是:小麦的种植——将小麦加工成面粉——将面粉加工成馒头或面包。由于生产环节少,加工方法简单,因此家庭也能完成全过程。但如果消费的是包子或蛋糕,那么除了上述环节外,还要加上家畜家禽的养殖,肉类、奶类、蛋品的加工以及食用香料、染料的生产,包子、蛋糕的生产工具的生产等等。再例如,电脑的出现,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和兴起。简单地数一下,就会发现仅个人计算机的消费,就带动了计算机硬件生产业、软件生产业、网络业、电信业、打印机业、纸业、计算机教育业、鼠标、磁盘、喇叭、话筒等小配件的生产和销售,以及其上游的各种原材料生产、销售、贮藏、运输,下游的包装、销售、维护及至电子垃圾处理等等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因此,消费水平的提高和结构的升级,必然会引起生产的发展和就业的扩大。

三、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体现为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水平的提高,劳动对象的扩展和深化,以及劳动者技能的提高。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从局部来说,技术进步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机器取代人工;劳动者技能的提高,也使得在其他条件不变化的情况下,劳动力使用量的减少,出现结构性失业。

从总体上来说,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总量。因为技术进步使劳动工具不断发生变化,从而扩大了人们所能利用的劳动对象的范围。这又使生产劳动工具的部门必须要扩大其生产和对劳动力需求。技术进步还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提高,个人消费的领域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刺激消费品生产向多样、复杂、高级的方向发展,从而极大地增加劳动力需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分工协作的发展,从而对各种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加强,并且改变家庭生活方式,使生活服务机构增加,使第三产业获得极大的发展,从而扩大了劳动力的需求。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了资金积累,有利于扩大投资,从而形成更多的就业岗位。技术进步还使劳动者的职业结构向减少体力劳动、增加脑力劳动的方向发展,促使劳动者就业水平的提高,从而带动教育事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技术进步还使个人的教育训练时间延长,劳动时间减少,在社会总劳动量增加的情况下,必然需要更多的人从事社会劳动。

总之,虽然技术进步会导致局部性的就业萎缩,但它创造的就业岗位比它所减少的就业岗位要多得多,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规律。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减少因技术进步所必然带来的局部性就业萎缩的危害。如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使劳动者具有更多的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使他们能随着技术进步的浪潮不断地前进。

四、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指一个经济机体为了配置资源和进行利益分配所必然具有的、组织协调内部各种经济要素和全部经济活动的一整套制度安排。这个经济机体可大可小,可以是国家、企业,也可以是某个经济部门或者某个经济领域,在这里是指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功能是解决经济机体所遇到的各种经济问题,特别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动力问题。因此,经济体制是权利结构、运行机制和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目标三者的有机统一体。经济体制也可以简单地分为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对就业的影响主要通过就业体制实现,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市场就业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行政计划就业体制。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经济体制不同,就业水平就会有所不同。

(一)计划经济体制与就业

计划经济,是指以计划作为主要资源配置机制的经济运行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主要依靠中央政府的行政计划调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的决策权高度集中,而且几乎所有决策权都集中在中央一级。经济计划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形式的指令性计划,各级政府管理机构与各种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垂直联系。经济计算和编制计划按实物量单位进行,实行实物管理,在整个经济活动中货币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市场活动被严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作为生产力的要素其就业问题也被列入计划之内,劳动者没有选择就业领域、就业单位的权利,劳动者到什么岗位都由政府决定。在这种就业体制下,劳动者就业被称为“分配”,劳动者转换工作岗位是“调动”。用人单位也没有用人自主权,单位是否用人、用什么人、用多少人,也要听从政府的计划,单位用人被称为“安排”,劳动者一旦就业,就是端上了“铁饭碗”,单位无权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计划的意义在于防止经济的盲目发展,避免经济发展周期性波动对生产力造成的巨大损害、就业波动和社会不稳定。所以,对劳动力的计划使用,也包含有反对劳动力是商品,人民政府对劳动者进行就业保障的超经济意义在其中。但是,在生产力水平不很高,信息传递速度比较慢,经济单位情况差异很大的条件下,不顾经济发展的规律,盲目高度集权,不顾就业规律,一厢情愿地安置劳动力,就必然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低下,最终无法形成有利于就业增长的稳定的经济发展机制。因此,过去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增加就业。

(二)市场经济体制与就业

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的经济运行方式或经济运行体制。在市场经济下,经济决策是分散的,由经济组织和个人各自独立地作出。生产什么商品,用什么方法生产以及生产出来以后谁将得到这些商品等问题,依靠价格信号,通过市场机制来确定和实现,通过市场机体内的供给与需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部门的按比例发展。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有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目标都是在其所拥有的资源限度内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根据市场供求机制,拥有劳动力所有权的劳动者根据劳动力市场价格自主竞争就业,拥有经营自主权的用人单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用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是以市场规律为基础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合同建立有限期的劳动关系。这样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使用和流动,适应市场经济对劳动力需求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充分发挥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因而市场经济体制比计划经济体制更有利于开拓就业空间,增加就业岗位。

但是,完全的市场就业机制也有不利于就业的一面。由于通过市场价格信号进行的市场调节存在盲目性和滞后性,市场波动较大,容易造成就业的波动。同时,在就业机制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也会使社会弱势群体受到伤害。毕竟,劳动者就业的问题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买卖,还有很多社会性的因素也必须要考虑。因此,通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也要对宏观计划进行必要的调节,避免由于就业问题引起社会不稳定。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逆战之代号小丑

    逆战之代号小丑

    生化实验室的新型病毒流出,城市陷入疯狂,比起丧尸,更可怕的是人心,活下去……我只想要活下去……
  • 审判苍生

    审判苍生

    圣界不容双子,但我却一定要双子并存,即使一路艰难一路痛苦,也不低头
  • 梦入仙家

    梦入仙家

    梅园一怒,风雪顿住。天道无常,人道茫茫。
  • 阳光女生:校草轻轻走过来!

    阳光女生:校草轻轻走过来!

    她叫:冰然。这个名字,大多数人一听肯定都以为这个人很冷漠,可是都猜错了,人家可是阳光美少女呢!可是,当家破人亡,当遇见冰山,这一切还会这么顺利吗?她与‘冰山’之间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冰然会因为复仇而放弃真爱吗?她叫:冰晶。也和冰然一样,大家都会误以为她是一个十分冷漠的人,可事实是人家也是个阳光美少女呢!可是,当家破人亡,当遇见‘冰山’,她的人生还能顺利吗?她与‘冰山’之间又会有怎样的火花呢?她,叫:冰琳。这个名字就比较活泼了,让人感觉到比较好相处,可是人家虽然也是个阳光美少女,但这腹黑因子可就完全不符合美少女的了!遇见‘冰山’?错了!那可是一个假冰山,实则内心的腹黑绝对不比冰琳差!
  • 校草霸道爱,丫头,别跑

    校草霸道爱,丫头,别跑

    她,是失散多年的千金;他,是叱咤商业界的少爷。他为她,哪怕热血尽流,也甘之如饴。他和她的相遇,却早已注定了一切。“夏以沫,你是我的,除非我死,否则你都别想离开我”他抱着她,霸道的宣告着。“好”她嫣然一笑,回手抱住他“除非你死,否则我都不会离开你”
  • 媚欢

    媚欢

    一粒媚药,他冷眼看着饥渴难耐的她朝他爬来。有趣的观赏着她欲火焚身的样子,听着她的低声哀求,薄冷的唇线掀起恶魔般的笑容,冷眸之中夹着报负的快意。 三夜的索取之后,他霸道的宣布婚约无效,曾经风光一时嫁入夜府的林家堡大小姐一夜之间变成了弃妇,更在一时之间成为全城笑柄。十年前,全家被杀的邪恶势力在江湖除名,联合了三帮七派的实力,撤底除去了那股阴冷的邪派组织而在十年后,却渐渐听到各大帮派一夜挖解的惨剧...
  • 英雄联盟之王者队

    英雄联盟之王者队

    这本书写的是一支小小的LOL战队经历许许多多的困难,最终成为了国服,外服最强的战队。这是我写的第一本小说,可能写的不是很好看,但是,我会尽我所有的你3能力来写好这本小说的,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潜龙无用

    潜龙无用

    灵魂夺舍者程飞,在这个武力为尊的世界里,小心翼翼地活着。从小被龙女银兰欺负;后来勾引魔兽风狐拉帮结伙,欺负别人;回到东屏城程家认祖,为报养育之恩,玩残同为炼药师家族的曹家..............更新时间:每天12:20和20:00两更,不定时加更!
  • 剑舞春秋

    剑舞春秋

    这本书披着玄幻的皮,侠义为骨,情作魂。一个小男孩的成长史。穿越的阿姐,腹黑的女帝,邻家的师妹。家族与个人权衡,门派与王朝的纠葛,江湖与边疆的厮杀。且看裴长青从一张白纸到一幅泼墨国画的蜕变。让我们成长的是那些逝去的......或许还有......将来的事,将来再说!
  • 重生之无敌圣人

    重生之无敌圣人

    北大古代文学研究院毕业的王小云,为救美而死去,不料重生在子圣大陆的一个废材身上。子圣大陆,灵气枯竭,浩然之气繁盛。无诗仙李白,无诗圣杜甫,无……被亲人陷害,被发小抛弃,惨遭退婚,被……欲害我,看我一首唐诗,你定下跪求饶。欲弃我,待我一阙宋词,你定后悔当初。欲轻我,待我初现峥嵘,无你一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