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80100000016

第16章 惠安堡盐池兴废史略

张树林

宁夏盐池县以盛产池盐而得名,古称盐州、盐川郡、花马池等,皆与产盐有关。但是,由于地理区划的演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属于盐池县管辖的池盐产地只剩了惠安堡盐池一处。

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处享誉了2000余年的盐池,可能是由于地质、气候的变迁等诸多原因,而逐渐变得原盐质量差、产量低微,于2000年8月被县政府批准“改制”而关闭。为了使曾经享誉西北的惠安堡盐池不致于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笔者特将该池2000多年来的历史概况记述、考证如下。

池盐的产地是咸水湖,因此“盐池”也俗称“盐湖”。惠安堡盐湖位于宁夏盐池县惠安堡集镇之西约2公里处的城滩地上。该地古名凤凰台,传说曾有凤凰落过,故惠安堡盐池在民间又有“凤池”的称谓。盐池由南、北、中3个咸水湖相连组成,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西、北两面均靠“沙边子”(沙漠边沿),南靠荒漠,东靠惠安堡集镇。

惠安堡盐池见诸史册始于汉代。《汉书·地理志》安定郡下载:“三水(县),属国都尉治,有盐官。”《水经注》曰:“高平川水又北迳三水县西,肥水注之。肥水东有山,山东有三水县,故城西南去安定郡340里。”又说:“(三水)县东有温泉,泉东有盐池。”据考,高平川水源出今固原市原州区南,今名清水河;肥水是其支流,应为今中宁县鸣沙乡东的红柳沟,发源于罗山西侧;“肥水东有山”,是指罗山山脉;温泉指惠安堡与同心县韦州中间的太阳山温泉,亦称暖泉;“泉东有盐池”,显然是指惠安堡盐池无疑。

又《汉书·食货志》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置均输盐铁官,是为中央直接选派地方盐官之始。凡郡县出盐多者,“置盐官,主盐税”。由此可见,西汉时三水县“有盐官”,说明当时惠安堡盐池的产量已经不少了。但那时该盐池还没有具体的名称。

到了唐代,惠安堡盐池被称为“温泉盐池”,简称“温池”。《新唐书·食货志》载:“唐有盐池十八……盐州有乌池、白池、瓦池、细项池,灵州有温泉池……皆输米以代盐。”之所以称之为“温泉池”,是因为其西约10公里处就是有名的太阳山温泉,池因泉而得名也。

唐神龙元年(705年),在今惠安堡附近设县(县治待考),取名“温池县”,属灵州(治今吴忠市利通区境内)所辖。县因池而名,可见惠安堡盐池在唐代的重要地位。

唐代惠安堡盐池的规模与产量。据《唐会要》载:温泉池“置榷税使一员、推官两员、胥吏三十九、防池官健及池户百六十五户”。以“户”推断,采盐工人当不少于300人。产盐量也与乌池相当,在15万石左右。

五代十国时期,惠安堡仍为温池县地。北宋建立不久,党项族割据今宁夏、陕北地区及内蒙和甘肃部分地区,建立西夏国,与宋朝对峙近200年。西夏国由于占据了许多池盐产地,故盐产甚为丰富。但北宋对西夏进行经济封锁,禁止西夏盐入境运销,敕令关陇民众皆食山西解池之盐。庆历四年(1044年)宋夏议和,宋每年“赐”给西夏大量物资;西夏对宋称“臣”,并提出每年输往宋地食盐10万石(可见西夏盐产之丰),但宋朝仍不予允准。然而,关陇人民因解盐路程遥远,售价必高,所以不顾禁令,《宋史·食货下三》中载“土人及蕃部贩青白盐者益众,往往犯法抵死而莫肯止”。

元时国家统一。经监察御史帖木儿不花与廉访史胡通奏议,朝廷下令“以黄河为界听民用之”,即河东民众食解池盐;黄河以西,陕西、庆环一带民众均食温泉等池盐。此举深得民众拥护。

明清两代是惠安堡盐池最昌盛的时期,明朝廷以盐税收入为西北地区军事费用的主要支柱,故对于盐业生产十分重视。明初,惠安堡盐池的名称由古老的“温泉池”演变为“花马小池”,简称“小盐池”。“花马小池”的名称是相对于“花马大池”(简称“大盐池”)而言的。花马大池位于今宁夏盐池县与陕西定边县交界处(即盐场堡盐池)。大、小两池相距约150里。另一种说法是:花马大池最早指的是今盐池县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交界处的北大池,后因修筑边墙(长城)而将北大池限隔边外,又将边内的一个盐池叫成了“花马大池”。“花马池”这个名称的由来,是缘于民间“池中有花马隐现,盐产顿丰”的美丽传说而来的,另说是因“以盐易马”而得来的。

明正统八年(1443年),在花马盐池北筑城屯兵,该城亦名花马池城,置花马池营(后上升为花马池守御千户所)。于是“花马池”又同时成为这一地区(今盐池县境)的行政区划名称。这一名称延续了明清两代,直到民国二年(1913年)盐池设县,花马池名称才逐渐废止。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宁夏巡抚王为了加强花马池一带的军事防御,将花马小池北15里处的一座旧城进行拓展修筑,驻兵防守并设驿递(最初的邮递机构)。该城因地近小盐池,故取名为“盐池”城。这一名称也延续了明清两代,至民国二年(1913年)花马池城成为盐池县城后,小盐池附近的盐池城遂被人们习惯地称为“老盐池”至今。以两个盐池的名称来命名两个城郭的名称,正说明花马大、小盐池在明代地位的显赫。

为了加强盐税征缴,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今惠安堡设立灵州盐课司。该司主要管理花马大、小二盐池,代管漳县、西和(俱在今甘肃境内)两处井盐。据《明史·食货四》记载:该盐课司从成立到弘治年间,每年盐课额为351万多斤,其中西和、漳县井盐64万多斤,大、小盐池盐286万多斤,占总数的81%。到万历年间,灵州盐课司岁办盐课1257万多斤,所增900万斤基本上都是大、小盐池增产。按明代盐法,朝廷盐课以“引”为计算单位。“引”也是一种证券的名称。商贩购盐须先领取引目(引的数量),然后执引目到盐池购盐。无引之盐则被视为“私盐”。当时还在距小盐池南90里的萌城专门设立“批验盐引所”,因萌城正位于小盐池通往关陇的交通要道上。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以前,规定每引为400斤,俗称大引;以后改以200斤为引,俗称小引。盐池以斗量盐,每引可购盐1石(每石500斤),有时多至1.5石。据正德元年(1506年)统计,小盐池盐课为33150引(当年新增30000引);到嘉靖八年(1529年),小盐池又增盐课22417引,产量比明初增加20多倍。

明代大、小盐池之盐税收入,多做边费开支。除了买马,当时的军饷、修筑长城、防秋等军费开支,也多取于盐税。例如《皇明世法录》记载:“(嘉靖)十四年,题准灵州小盐池额盐3105引,专供花马池一带修边(墙)支用。其加增盐3万引,召商开中三边轮流买马,或接济军饷用。”“嘉靖三十四年奏准,(小盐池)收贮银两,于年终解送花马池粮衙门交收,专备防秋用。”由此可证明小盐池对明朝财政的重大贡献。

明嘉靖年间,为了加强花马小池的盐务管理,特在盐湖东畔筑城一座,名惠安堡。城周2里4分,高3丈,址厚2丈5尺,顶厚1丈5尺,门2道,门楼2座,南北敌台3座。明巡抚黄嘉善瓮以砖石。《嘉靖宁夏新志》载:“灵州盐课司、巡检司初无城郭,今有之,名惠安堡,二司皆在于内。”

明庆藩王府长史周澄,写了一篇题为《盐池》的五言诗,赞美花马小池。诗曰:“凝华兼积润,一望夕阳中。素影摇银海,寒光炫碧空。调和偏有味,生产自无穷。若使移南国,黄金价可同。”

清代前期,花马小池的盐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嘉庆灵州志迹》记载:“宁夏盐捕厅灵州花马小池,产盐地方周围36里零。池设有壕墙,按年疏筑,限隔内外。”这里所说的“壕墙”,是一道沿着盐湖东岸修筑的堤埂,南北长约7里,址厚约5丈,高1丈,顶宽约5尺。用沙蒿柴和泥土混合筑成,工程量大,每年都要检查修补,其用途是防御暴发的山洪淹毁盐田。壕墙的中间建有砖石砌成的门洞一处,俗称“盐门洞子”,高约3丈,是专为防止食盐走私而设,规定所有运盐的“脚户”都必须经盐门洞子出入,验票放行。该门洞于民国年间倒塌,今只有一土丘,壕墙尚在,但倾圮严重。

《嘉庆灵州志迹》较详细地记载了花马小池的产盐及税收情况:“旧盐井200眼,额坝夫200名。征纸价银522两3钱4分,工食银2457两6钱。捞盐61440石,引61440张。征课银13240两2钱2分。又于雍正六年,在《盐井增添》案内查出新井202眼,共402眼,额坝夫402名,雍正十三年,在《署员成效已著》案内,增引6000张,共新旧引67440张。原额每引征银1钱1分5厘5毫,自康熙十五年至二十五年,在于《量增盐课》各案内,递有加增。除康熙二十年的恩诏《豁免遇闰增课》和康熙二十五年部议《停征五分加增》二案外,现额每引征银2钱1分5厘5毫。共征课银14533两3钱2分,按年解布政司奏销。”“额产盐67440石,在于平(凉)庆(阳)两府各厅州县并宁夏河东各营堡行销。”

乾隆元年(1736年)起,朝廷在惠安堡设盐捕厅,衙门在城内西城,置官盐捕通判,正六品(比县官高一品),专管民事与盐务。

盐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清前期的惠安堡城内,街道整齐,人烟稠密,市场繁华,商贾云集,一派升平景象。但是,到了同治年间(1862~1874年)爆发回民起义,惠安堡因位于交通要道而首当其冲。800多户盐民死的死、逃的逃,十室九空,盐业生产全部陷于停顿。到了光绪年间(1875~1908年),逃亡的人口开始陆续返回。光绪末年,惠安堡全堡仅有居民246户,1233人,盐民不过四五十户。如《光绪灵州志》记载:“白同治变乱后,除划拨宁灵、平远二处管辖外,现只剩山水一十二堡。因人烟无多,销售不广,且盐务既不归州,又无商人承办,刻下尤能销引若干、征课若干,州中无案可考。”其萧条景象可见梗概。

民国初年,惠安堡共有居民近200户,其中有盐民六七十户,经营者都是汉民。年产盐3000吨上下。盐民世代以捞盐为生,有的兼搞农牧业及卖柴、卖水等副业,一般仅能维持生活。其时,花马小池名称渐废,以惠安堡池代之。

民国三年(1914年),西北的花(马池)、定(边)行盐区域成立了“花定榷运局”,辖有10个分局及西峰镇1个查验分卡。其中只有花马池、惠安堡2局为产盐局,其余均为收税分局或榷运分局。清代设在惠安堡的盐捕厅改为盐务局,设局长及文牍(秘书)、票房、司秤等职员,管理盐务出票事宜。其次设有缉私队,分马巡与步巡,均配备有武器,分班轮流巡湖缉私。

民国十八年(1929年)宁夏建省,当年12月成立宁夏榷运局,辖烂泥池、苟池、北大池、定边、惠安堡、中卫、红盐池(在阿左旗)、同湖池(在阿左旗)、叶盛等9个盐税分局。花定榷运局撤销。

1933年马鸿逵任宁夏省主席之后,为了加大盐税征收力度,在花马池(盐池县城)设一等盐务分局一处,管辖定边、北大池、苟池、烂泥池4个三等盐税分局和倭波池1个运放分卡;惠安堡设二等盐税分局。当年统计,惠安堡局收盐34324担(每担100斤),销盐27257担40斤。据民国《宁夏资源志》记载:惠安池产盐地方88平方里,年产量为25000担,合1250吨。

马鸿逵政府每年在全省征收盐税约100万元。1935年,国民政府将甘宁青三省盐务收归中央管理。为了弥补宁夏的财政收入,财政部决定“调济盐税补助款,当年“协济”宁夏72万元。以后因抗日战争开始,降为每年50万元。

1936年6月,红军解放了盐池县大部分地区,原花定一等分局所辖诸盐池,遂归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省(后为陕甘宁边区)管理。只有惠安堡一池仍归宁夏惨淡经营。由于历经年久,多数盐井倒塌沙压,中、北湖几乎全无井,仅南湖尚有20多眼残缺不全的盐井,捞盐也只有中湖和南湖两处。

1949年8月,惠安堡(国民党盐池县政府1936至1947年所在地)解放,盐湖回归人民政府,遂成立惠安堡盐务支局,直属宁夏省盐务局。

1953年,经中央人民政府和西北局批准,将宁夏三边盐务分局(简称三边分局)所辖的盐场堡(花马大池)、烂泥池、莲花池等均交定边县管理,从此盐池县只剩下惠安堡一个盐池了。

1956年农业合作化以后,惠安堡盐池归当地社队集体开采。1959年,盐池县在惠安堡建立国营盐场,将社队经营的盐井、盐田均收归盐场。盐场有职工84人,当年产盐1035吨。1970年产盐1106吨,上缴税金10.44万元,纯利润1.65万元;1980年,盐产达到3622吨,上缴税11.11万元,纯利润1.46万元。食盐主要销往银川及银南、固原各县市和甘肃环县等地。

1981年,惠安堡农民(原盐民)要求返还原属集体的盐田、盐井。县政府批准将52.5亩旧盐田划归当地农民就近经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签订合同,集体承包。产盐计划由盐场下达,所产原盐由盐场一并统计、上报和销售,生产队照章纳税,盐场从销售总收入中提取6%管理费;另外25亩新盐田,仍由盐场经营。

1986年,盐场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将盐田面积由95亩扩展到1000亩,计划年产量达到2.5万吨。但由于改造脱离了客观实际,改造后的盐田含硝量大,水的问题也达不到预期效果,仅有40亩左右能够勉强生产,且产量不高。当年,盐场又根据县上“内引外联”的政策,引进河南省偃师市化工厂技术和人才,联营新建年产200吨化工染料厂。1988年11月,化工染料厂竣工投产,但因产品技术不过硬,销售不畅,1991年被迫停产,1994年彻底破产。与此同时,盐场在1988年经银南地区工交处批准,贷款62万元,上了一个“利用常规生产法,用食盐制取烧碱和盐酸”的项目。由于论证不充分,工艺流程不合理,设备选型不准,造成该项目无法投产运行,1990年被迫停产整顿。盲目乱上项目,使得盐场亏损严重,负债累累,经营艰难。

2000年8月18日,盐池县经贸局正式上报了《关于盐池县盐场破产的请示报告》称:“盐场建于1959年,由于地理环境恶劣,靠天生产,企业所产原盐质量差,多为低质工业用盐。这些年来企业又无能力投资生产出合格的食用盐,一直亏损经营,投入大于产出,举步艰难。1999年6月自治区人大颁布了宁夏《盐业管理条例》,条例中对食用盐有明确要求。依照盐业管理条例,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现已无法经营,申请破产。”

盐池县企业改制领导小组于8月24日研究批准了县经贸局《关于盐场改制实施方案的请示报告》,同意盐场“先以部分资产一次性安置职工,后依法破产”。当年12月,盐场“破产”办理结束。为防止有人偷着生产私盐,用推土机填塞了盐井,推平了盐田,惠安堡盐池两千余年的产盐历史至此结束。

惠安堡池生产的食盐,俗名“惠盐”或“小盐”(颗粒较小)。其虽为池盐,但传统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则与其他盐池有所不同。

盐池、定边、内蒙古鄂托克前旗诸盐池生产池盐的经过大都是:“春间开始坝畦,引水溉灌,风起波生,自然凝盐。”用力极易,唯天早水少或雨水过溢,则所产差少。惠安堡池则不同,需要“种盐”。如民国《盐池县志》载:“惠安池制盐须相天时。先将井水汲出,再和宿水、淡水溉于町畦之中,俟盐花将起未起之时,略洒以卤水。卤水者井水也;宿水即隔年收贮之雨水;淡水即现时所收之甘雨。经此作用,土人名曰‘种盐’。隔日复益以水。如值风和日晒,四五日内即可凝结成盐。设遇霪风暴风,则所费手续即归无效。故每个盐户均有盐井一二口,盐坝若干畦,又有水壕两道,一盛雨水,一贮井内卤水,以为之备。”

盐民的叙述则更为详尽且与以上记载略有不同:食盐产于盐湖,但惠安堡池的湖水则不能直接用来灌溉成盐。盐民须先在湖边盐碱滩上挖掘水井,为防止井壁塌陷,要用芨芨胡子(芨芨草的根须)混合泥土砌护。然后将盐井周围的盐田分隔成畦,叫“盐坝子”。盐坝子是很规则统一的长方形小块,每处数量不等,最多的有40多块,最少的10多块,视地形的大小而决定。每年的产盐时间在农历的三月至七月。将井水灌入畦中,经过日晒,水面上蒸发起微小明亮的颗粒,俗称“盐花”。这时再把少量的成盐撒入池中(撒的是成盐而不是卤水),叫做“种盐”。假若喜遇南风,把盐花吹落水底,与撒进的成盐结合,凝结续盐,逐渐长成颗粒。每日添水,每日续盐,经过3至5天(最多也有10多天的),可扒盐一茬。成盐天数的多少,要看水的含盐量多少来决定:酽水(盐浓度高的水)放的天数多,扒的盐多;淡水放的天数少,出的盐少。如果把淡水放的天数太多,就会变成质量最次的硝盐。所以,扒盐也要看准“火候”。

捞盐的时间,只要井里有水,就再不要雨水,天越旱扒盐越多。因此,到了秋季雨量多的时候,盐湖即停止生产。为了保证旱季有水,每处盐坝子除了盐井之外,还要挖几道大壕收集雨水。

盐坝子出盐的数量,也分上等下等之别。比如上等坝子水好,一处有二三十块盐畦者,自农历三月至七月,一个产盐季节(一季子)能扒300来担盐。而不好的下等坝子,同样多的盐畦只能扒100多担盐,相差一半甚至还要多。

惠安盐池的销盐也很有特色。前清时代,盐课归于地丁,食盐自由贸易。至清末改为招商包运,民国初仍采用包商制。由于承运公司垄断把持,弊端百出,故于民国七年(1918年)又改为自由运销,以后长期不变。公家盐务机构只管收税得利,盐户只管卖盐得钱,公私两利。民国年间,盐税奇重,每百斤盐价5角,而盐税竟高达3元。逢畅销期,一天可销盐20吨左右,盐务局的盐税收入则可达1000多元。

清代前期,惠安池以打盐为生的盐民达到808户之多,各有自己开发的盐井和盐田。盐民有自己的民间管理组织,名“三池公局”或“三池公所”。其负责人由盐民自己推选,掌握并召集盐民商议池务诸事。808户盐民,每两户排为一个名号即404个名号,每个名号称一个“盐名子”。卖盐时,三池公所负责人按照在红布上排列的人名册子,依次发放卖盐条子,轮到谁谁卖盐,公平有序,自觉遵守。

同治变乱以后,盐民死的死,逃的逃,全部散伙。至清末民初,外逃的盐民逐渐返回,但总共不过百户。户数减少了,但盐名子未变,一户可占有十几个甚至30多个名子不等,以至在各池均占有名子者。无论轮到哪个池,他们都可以卖盐。

盐的运输,旧时主要靠牲畜驮运,有骆驼、骡、马、驴,以驴居多,还有少量的盐车。盐商买盐,先由所住的旅店出票,再到三池公所去批条子,轮到哪个盐名子卖盐,就由“领驴子”的领下湖去装盐。装上盐回到旅店,再由盐务局来人过秤收税后,方准脚户(运盐者)驮走。一个盐名子一轮可卖多少盐,由盐务局以驮畜定额,骆驼35峰,毛驴55头,小推车与毛驴相同。如果脚户嫌盐质不好,看不上被指定盐户的盐,就再到公所另批,俗称“打倒板”。

“领驴子”由盐民兼任,谁有空谁干,油水不小,他不但可以赚脚户的钱,下湖再向盐主家要一半斗盐转卖给脚户,回头给盐主家交钱时,再少交一些。这种办法人称“三剥皮”。如果某一天来的脚户多,“领驴子”的收入就会是“早上栽树,晚上歇凉”。

卖盐的钱,还分“官盐钱”与“另盐钱”,由店主家充当中间人给算账清钱。每个盐名子不管卖钱多少,60%为官盐钱,交三池公所,作为买粮存储,以备盐民垫补口粮和遇有婚丧大事或较大困难时借用;余下40%,由“领驴子”转交给卖盐主家。

自从惠安堡盐民实行了农业合作化和成立了国营盐场之后,“盐名子”就变成了一个农业社或盐场。同时,运盐的工具也由毛驴子换成了汽车,“领驴子”的职业也就消失了。

同类推荐
  • 大宋帝国三百年:文功武治宋太宗(上)

    大宋帝国三百年:文功武治宋太宗(上)

    《大宋帝国三百年》共计8卷17册,突破了以纯研究为本,或以戏说为表的写作格局,将历史陈述与思想探索融为一体,既是一部大历史,也是一部剖析中国社会由衰及盛的思想专著。全书既忠实于历史,考证渲染相得益彰,又评判缜密,不乏真知灼见,叙事宏大广阔,生动有趣,余味无穷,为解读历史提供了一个新范本。
  • 大明朝反攻演义

    大明朝反攻演义

    ”轩辕神胄”是中国人的自称,中国也叫做“赤县神州”,而中国的历史则近乎神话。然而这个神的国度自东虏窃国之后却从此坠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神话一般的历史不幸中断了。大明朝,在这里,再一次雄起。
  • 重生郑成功

    重生郑成功

    崇祯自尽煤山,自成兵败一片石,满清入关,席卷天下,南明风雨飘摇,国将不国,民众水深火热,谁能挽狂澜于既倒,救万民于水火,郑家有男似黑罴,上马能击虏,下马草军书,看重生的郑成功如何翻云覆雨,重整乾坤
  • 五味楼

    五味楼

    自古只知寒山寺,谁人又识五味楼,以美食为主线讲述了主人公重振五味楼的故事,
  • 争霸朝鲜

    争霸朝鲜

    青龙神兽镇守新罗、白虎神兽镇守百济、朱雀神兽镇守高句丽、玄武神兽镇守扶桑。后倭国挑拨朝鲜三国开战,蔡伦、袁天罡、鉴真前来平定。十八般兵器、不一样的打怪升级,一本《太极天书》能否带来海东和平?
热门推荐
  • 异能少女:高冷校草,别跑!

    异能少女:高冷校草,别跑!

    一朝重生,慕容倾雪表示不想复仇,不想干大事,只想开开心心的当个米虫。可是,为什么小说里才有的异能会在我身上!哎!这一世,我注定不平凡!!!
  • 夜夕

    夜夕

    随着夜夕的成长,一点点的揭露了隐藏在深处的秘密……身份?前世?他是谁?想要了解敬请期待《夜夕传》,夜夕的成长故事!
  • 一见钟情许约

    一见钟情许约

    我是晨星【我的名字寓意着早晨的第一颗星星,但我迷茫的是个没有主的星星,自从对你一见钟情,我的目标来了】我是留夏【臭王源儿!死王源儿!其实……其实我对你是一见钟情啦!只不过没表现出来而已】我是李璇【见你第一次,我便从一个孤独的女孩变成幸福的女孩,我们要一辈子】我是王俊凯【晨星!不管你是晨星还是林穆萱,我约定了爱你不会变】我是王源儿【小夏夏!我喜欢听你叫我臭王源儿,死王源儿,开心叫一辈子吧】我是易烊千玺【有我你不会再孤单,一辈子不离不弃】
  • 完美的逆袭

    完美的逆袭

    当秋天弱弱的问道为什么会选择自己时,得到的确是一个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答案,“因为你是纯屌丝”!这个答案差点让秋天羞愧而死。这个被外星人选中的孩子又会发生什么有趣好玩而又惊险的故事呢?
  • 网游之只手剑魔

    网游之只手剑魔

    人生没有重来,但是命运给我第二次机会的时候,即使只有一只手,也别想阻挡我的身,我的心。仇恨只会令我更加冷静,奚落只会使我更加坚强,轻视只会令我更加奋进,只因为心中那不舍的眷恋真情,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我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单手持剑我要逆天!不疯魔,不成神!无尽杀戮之路开始
  • 幽默水浒

    幽默水浒

    这部水浒,是游戏的水浒,更是幽默的水浒,它是写给孩子看的水浒。在题材的选取上,初中生作者不再局限于一般儿童文学的中规中矩,不再一味美化生活。他将水浒人物置于原生汁的社会生活之中,那里有争名夺利,有夫妻吵架,甚至还有“三陪”现象,内容涉及社会办学、宠物饲养、知识产权保护、生物基因培植、美容时装、伪劣产品等多个层次。作者的视野极为宽广,他笔下的水浒人物遭遇的事就像是现代人的平常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相信孩子也能认可这种亲切的人物环境进而认同新式的幽默水浒人物。
  • 源自星

    源自星

    星河不过永恒、一切源于星、牵星于脉、破府刻道、惊尘于世……重生乃逆天,我就是天,不过逆我自己、混沌阴阳瞳、灭世乾坤倒、控玄冰之性、生葬魂之火、持十方之界、登巅峰之顶…破万物…
  • 痞商传奇

    痞商传奇

    你说什么?我老婆抗旨逃婚了?没事,反正有人愿意当我老婆就行!什么?睡错女人也算是欺君,不仅要充军,以后还不准在一起?这个是为什么啊!我们可是自愿的啊!庶出怎么了,不懂诗词又怎么了?就算是皇帝针对也没有关系,我要是心情不爽,让你灭国你就得灭国。还想当皇帝,那就要给我磕头认罪,承认你错了!不认错,那就当亡国之君吧!请看一个富商是如何在群雄并起的年代指点江山,称雄天下,成为一代枭雄的。
  • 网游之神魔传说

    网游之神魔传说

    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他考上了最为著名的[中华]大学.一款震惊世界的游戏凭空出现,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看一个苦命的人儿是如何拥有极品属性/极品宠物/极品武器以及如何获得美人青睬?面对生死恋情他该何去何从......天地神魔,如何出世.尽在本书出现?
  • 每天一个逻辑游戏

    每天一个逻辑游戏

    如果你平时不喜欢做逻辑游戏。那么这《每天一个逻辑游戏》会让你爱上它;如果你是个逻辑游戏迷,那么这《每天一个逻辑游戏》会让你觉得有新意;如果你觉得这《每天一个逻辑游戏》上的题太简单,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出师了!逻辑思维是人的一种潜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强则是智商高的表现。一般来说,每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藏,只要我们愿意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培养和训练,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提高!《每天一个逻辑游戏》突破以往根据解题方式而分类的方法,将题目分为文字游戏、数字游戏、图形游戏等;使各种题型灵活的交叉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