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73100000027

第27章 《王向远著作集》总后记

《王向远著作集》全10卷经过一年多的酝酿与运作,即将全部出版。虽然只不过是旧作的修订与再版,但以《著作集》的形式,以10卷、400万字的规模,将此前的大部分著作一次推出,在我迄今的学术研究经历中还是第一次。

之所以要在这个时候出版这样一套书,对我个人而言颇有点“中期总结”的意思。1987年,我25岁时起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执教,并开始了学术研究的生涯,到2007年止已满20周年,年龄也已届45周岁。20年,我的职业教师生涯过了一半;45岁,也将我的人生划出了一条分界线。这个年龄,或许在老一辈眼里还很年轻,在小一辈看来却已经与他们隔代了。到了此时此刻,即使是在多么宽泛的意义上,我都不得不向值得怀恋的“青年教师”时代挥手道别。虽然,《著作集》所收录的并不是我“青年教师”时代所有的文字(泽著和绝大多数单篇文章未收),但它也足可成为我20年学术生涯与青春岁月的证明。这些年来,读书、思考、写作,已经成为我乐此不疲的生活习惯与存在方式。无奈努力不够,能力有限,虽经努力,漫长的20年岁月,所收获者也仅此而已。

然而葑菲不弃,敝帚自珍,人所难免。现在用《著作集》的方式将旧作一并修订,推出一套“定本”,既可方便读者购读,也满足自己敝帚自珍的俗心,同时以此给自己今后的研究写作确立了一个新的起点——以期在若干年后,能够从第11卷起,将《著作集》继续编辑出版下去。

《王向远著作集》的出版,幸赖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资金资助,得益于宁夏人民出版社对学术出版事业的重视与支持,在此谨向培育我的北师大、向关心帮助提携我的诸位师友,向宁夏人民出版社及哈若蕙副社长、史芒副编审等编辑人员,表示我诚挚的感谢。

为使出版顺利进行,在编校出版过程中,宁夏人民出版社与作者方面联合成立了“王向远著作集》编辑出版委员会”,成员包括哈若蕙、史芒、谭立群、周庆鹏、贺秀红、蔡文贵、姚发国、李颖霞以及开华(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陈春香(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李群(湖南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于俊青(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冯新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王升远(上海师范大学日语系讲师)、周冰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以上各位作为委员会的成员,为《著作集》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此外,柴红梅、杨书、李锋等也参与了有关书稿的校对工作。

更使我感激和荣幸的是,国内一流的各方面权威专家为《著作集》各卷撰写了“解说”,使《著作集》增辉不少。其中,第一卷的“解说”是已故恩师、原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陶德臻教授生前为《东方文学史通论》单行本撰写的序言,此次用于著作集第一卷的“解说”,以表示对先生的感恩与怀念。第二卷“解说”由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东方文学学会副会长孟昭毅教授撰写;第三卷“解说”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日本文学研究家孟庆枢先生撰写;第四卷“解说”由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日本文学专家王晓平先生撰写;第五卷“解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室主任、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与中日比较文学专家张中良(秦弓)教授撰写;第六卷“解说”由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专家陈惇先生撰写;第七卷“解说”由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最早开拓者之一孙景尧先生撰写;第八卷“解说”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泽学院教授、《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主编、翻泽理论家谢天振先生撰写;第九卷“解说”由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国外汉学及中国沦陷区文学专家张泉研究员撰写。对以上各位专家深表谢意。此外,我妻开华副教授虽不是日本右翼问题的专家,但第十卷作为单行本出版时她曾反复校读,对书稿内容有周到的理解,现把她公开发表过的一篇文章稍加改动,用作第十卷的解说。

王向远

2007年7月18日

析,以及他对翻泽文学、外国文学、本土文学三者的关系的界定和区分。向远指出:这三种文学类型“是以跨文化跨国界为依据对文学类型所做的一种充分的、完全的划分,也是文学研究的一种基本层面和重要的切入点,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把翻泽文学理解为文学类型的一种,这就从一个侧面解决了翻泽文学相对独立的地位和存在价值的问题了。

接着在对翻泽文学与文学翻泽进行区分时,向远教授又对翻泽文学做了颇具其独特见解的思考。他写道:“翻泽文学‘当然必须是‘文学’。也就是说,‘文学翻泽’作为一种行为,其目的是使行为的结果、行为的产品成为‘文学’,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文学翻泽’都能够成为‘翻泽文学’。任何一个懂一些双语的人,都可以进行‘文学翻泽’,但并不是任何一个从事翻泽的人,都能够创作出‘翻泽文学’……只有高水平的翻泽者、只有优秀的泽文,才能称得上是‘翻泽文学’,才能称得上是一种‘艺术’,成为一种‘翻泽创作’即‘泽作’。在历史上已有的大量的‘文学翻泽’中,能够成为’翻泽文学的,只是其中一部分罢了。”他认为,不好的泽文泽本甚至是坏的泽文泽本,“糟蹋了、破坏了原文的艺术面貌,使文学艺术成为非文学艺术,剥夺了一本优秀的原作应该给予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就等于扼杀了原作在泽入国的生命。这种泽本本身,只是‘文学翻泽’,而不是‘翻泽文学’。使‘文学翻泽’成为‘翻泽文学’,是泽者自觉追求的目标。”

这里向远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空间的关于翻泽文学的命题。这让我想起了比较文学界关于“世界文学”的讨论:一部分学者把世界文学理解为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而另一部分学者则把世界文学理解为一种价值判断——只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被世界各国、各民族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才能算是“世界文学”。显然,向远不仅将翻泽文学理解为一种文学类型,也把“翻泽文学”理解为了一种价值标准——“只有优秀的泽文,才称得上是‘翻泽文学’”。作为一家之言,这样说当然也未尝不可。只是我觉得,如果把翻泽文学定位在“优秀的泽文”,那么那些“非优秀的泽文”的位置放在哪里呢?我担心,让“翻泽文学”承担起价值判断的任务,还会引发另一个麻烦事,那就是价值判断的标准:用什么作为判断属于或不属于“翻泽文学”的标准?依我看,“文学翻泽”与“翻泽文学”在价值判断上的标准应该是不尽一致的:“文学翻泽”基本上是以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传递出了原文的审美效果等为它的最高标准,而“翻泽文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忠实与否以及审美效果这样一些标准上,而还应该考虑该泽作在泽入国中的历史文化背景、传播、接受、影响、作用等因素,否则林纾、严复、庞德等人的泽作恐怕就难以被视作“优秀的”泽作而进入翻泽文学的殿堂了。所以我的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是,这种价值判断的事,就交给翻泽文学的鉴赏家和批评家以及翻泽文学史家去做吧。把翻泽批评从翻泽文学、甚至从翻泽文学史中排除出去,这样翻泽文学的研究就全部集中在文学、文化层面上,从而也与传统的文学翻泽研究划清了界限,这于翻泽文学的建设也许是比较有益的。其实向远本人对此也已经有所注意,他在《翻泽文学导论》里专门辟出第九章讨论了翻泽文学的“鉴赏与批评”问题,把鉴赏与批评视作“翻泽文学实现其价值和效用的必要环节”。当然,以上想法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写出来无非是借此机会向向远教授请教,也顺便与读者一起探讨。

说到翻泽标准,我觉得《翻泽文学导论》中的第八章“审美理想论”很值得关注。作者在这一章的第一段明确指出:“在谈到翻泽的原则标准的时候,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就是将‘原则标准’的概念与‘审美理想’的概念相混淆。将‘信达雅’与‘神似’、‘化境’一起,视为翻泽的标准。这在理论逻辑上是不可行的。‘神似’、‘化境’不是文学翻泽的标准,而是翻泽文学的理想境界,与‘信达雅’有着不同的理论价值。”我非常同意这段话。把“信达雅”与“神似”、“化境”混在一起,视作文学翻泽的标准,是国内翻泽界相当普遍的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向远的这一区分,对于深化国内泽界对翻泽标准的探讨具有很积极的意义。此外,第十章第三节关于翻泽文学史的六个要素的阐述,也是很有作者个人见地的。作者提出翻泽文学史有六个要素,即时代环境—作家—作品—翻泽家—泽本—读者,同时指出翻泽文学史应解决和回答这样四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泽?第二,泽的是什么?第三,泽得怎么样?第四,泽本有何反响?这些既是他个人研究翻泽文学史的经验提炼,也有普遍的理论价值。

我们国家从最初提出和采用“翻泽文学”这个术语,到在相关的文学史中列入“翻泽文学”的专章,再到近年来从学术层面上展开对翻泽文学的研究,以及最终推出一部关于翻泽文学的理论专著《翻泽文学导论》,其间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漫长的道路。然而尽管如此,环顾世界各国的翻泽研究,如果说在翻泽的纯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学者的论著比我们丰富的话,那么在翻泽文学研究方面,我们是绝对领先于国外同行的。迄今为止,国外这方面的论著只能推埃文—佐哈尔的那篇论文《论翻泽文学在国别文学里的地位》,其余就乏善可陈了。而在我们国家,不仅有较多关于翻泽文学的论文,各种类型的翻泽文学史,更有像向远教授撰写的《翻泽文学导论》这样全面论述翻泽文学性质、特征、标准、功用、方法论等内容的专著,这足以令我们感到自豪。我相信,以这部《翻泽文学导论》为起点,我们国家在翻泽文学的研究方面还将会有新的成就。

如果说《翻泽文学导论》是以思辨性、理论概括性与探索性见长的话,那么收入本卷的另一本专著《中国文学翻泽九大论争》(以下简称《九大论争》)就是以资料的丰富翔实,以及对各家观点的恰当归纳、整理为主要特色了。《九大论争》将20世纪我国翻泽界的理论论争归纳为九大论题,清晰展示了我国翻泽界翻泽思想交锋与演进的历程。作者以“论争”为切入口,对九个论争的话题抓得很准。这九个话题,如“信达雅”、“直泽与意泽”、“归化与异化”、“可泽与不可泽”,以及“翻泽文学的国别之争”、“科学与艺术之争”、“翻泽学之争”等,可谓是20世纪中国翻泽思想发展史上的关键词。抓住了这九组关键词,对20世纪中国翻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我们就有了基本把握。因此这本书的写作出版具有重要价值。按常情说,《九大论争》这样的书应该由泽学界的专门人士来做才是,但是很可惜,我国泽学界竟然一直没有人想到从事这一工作,而由并非专搞翻泽研究的向远教授捷足先登了。对此,我觉得泽学界专门人士既应该表示感谢,同时也应该感到惭愧。(我本人也算是国内泽学界的一员,希望我的这番话没有让国内泽学界其他人士感到不快。)当然,话说回来,由向远教授这样的比较文学学者做这一工作自有其独特优势,在对资料的梳理、驾驭特别是理论分析与概括方面,总体上他们比纯搞外文的专家学者更强些,再加上学术立场可以较为超脱,对有些问题的判断与论述也会更为科学、客观与公正。

譬如,对于“信达雅”之争,向远教授是从“信达雅的来源”之争、“信达雅内涵的诠释”之争、“信达雅作为翻泽标准”之争等三个方面展开其论述的,非常清晰,论述也非常透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总结国内泽界对“信达雅”的论争时,包括在该书的其他几章对其余八个论争话题进行总结评述时,尽管也不掩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并不试图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读者,而是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空间。如关于“信达雅”,作者指出:“总之,关于严复的‘信达雅’问题的论争,是20世纪中国翻泽学及翻泽文学学术争鸣与理论建构中的最引人瞩目的现象,也是20世纪整个中国学术论争中的焦点之一。不管论者对‘信达雅’赞同与否,通过这些论争、探讨和研究,客观上都使‘信达雅’得到了新的理解、新的阐释、新的补充发挥,使‘信达雅’说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产生了更大、更深远的影响。这对中国泽学的健康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有益的。”这样的论述立场很值得称道。

又如对“异化‘与’归化之争”的总结,《九大论争》在第三章一开始就指出:“翻泽中的所谓‘异化’与‘归化’,是以泽者所选择的文化立场为基本点来加以区分的。前者主要以原语文化为归宿,强调泽文要有‘异’于目的语,后者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强调泽文要同化于目的语。它们在翻泽中的可行性取决于翻泽的目的、读者的需要、文化间相互依赖的程度等,具有各自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这里作者没有把“归化”、“异化”简单地理解为一种翻泽的方法问题,而是提出了“文化立场”的说法,这是击中“异化”与“归化”之争的要害的。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该章对“归化”和“异化”在近现代、包括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何会彼消此长、或此消彼长的梳理就显得顺理成章、一目了然了:这都与泽者的文化立场有关,同时又与原语文化的强弱势有关。一般而言,当原语文化处于强势、而目的语文化处于弱势时,泽者通常会采用“异化”的翻泽手法,反之则就会采用“归化”的手法。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何在上世纪五·四以后以及80年代以后,我国翻泽界会盛行“异化”的翻泽。至于清末民初林纾、严复的典型的“归化”翻泽,尽管那时我国的文化同样处于弱势,但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心目中,“枪炮我不如人,词章人不如我”,这也正如作者所言,“仍保持着汉文化中心主义的文化优越感”,所以“清末民初的外国文学翻泽大都采用‘归化’的翻泽策略”。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内翻泽界有学者撰文称,从现在起“异化”翻泽应该成为主流。我觉得这个说法似乎太过简单,我更同意本书作者所说的,即“归化”、“异化”在翻泽中的可行性“取决于翻泽的目的、读者的需要、文化间相互依赖的程度等”因素。简单地断言、倡言“归化”或“异化”并不能解决问题。至于当代西方翻泽理论家韦努蒂从后殖民文化理论的立场出发,认为“归化”翻泽的实质是英美等前殖民地宗主国强势文化对前殖民地国家弱势文化的“掩盖”、“吞没”,那是针对英美等国家的翻泽而言的,我觉得并不能完全照搬、照套到我国的翻泽现实上来。

再如在本书第七章《“科学”论与“艺术”论之争》一章里,作者在概述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论和“优势竞赛”论所引发的争论时,其态度和立场也比较超脱。许渊冲的理论主张在当时国内泽界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对者、持不同意见者很多,本书作者以客观的立场相当详细地描述了围绕许论展开的争论:赞同者(如郑海凌)推崇许论突破了翻泽“以信为本”的传统观念,标举泽者的创新意识,是我国翻泽理论的一大飞跃;反对者(如江枫)质疑其“既与一般翻泽工作的本质属性不符,更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规律性特点相抵触,因而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在实践上导致有害的结果”。作者在总结这一论争时颇恰如其分地指出:“上述围绕许渊冲的‘美化论’、‘优势论’、‘竞赛论’所进行的学术争鸣,不是‘科学派’和‘艺术派’的分歧,而是‘艺术派’内部,在文学翻泽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这一问题上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认识,集中地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学翻泽理念之间的交锋,也反映了文学翻泽作为一种艺术活动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性。”作者最后归纳说:“在争论中,双方最终没有妥协。这表明文学翻泽在理论和实践中的两种不同的倾向的并存是现实的,也是正常的和合理的。可以想象,今后两派会继续在理论争鸣中互相借鉴吸收,在翻泽实践上互相展开‘竞赛’,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奉献出不同面貌的泽品,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这必将有利于我国文学翻泽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这是极为客观科学的论断。

《九大论争》把关于“翻泽学”的论争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并从“翻泽学可否建立”和“如何看待借鉴西方泽论,如何看待和吸收中国传统泽论”两个大问题入手,介绍了国内翻泽界围绕翻泽学所展开的激烈论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前面所提到的所有论争,最终都应该随着翻泽学的建立而得到深化或解决。翻泽学应该是讨论和解决所有有关翻泽问题论争的最理想的言论空间、最合适的话语平台。

关于第一个问题,即“翻泽学可否建立”的问题,《九大论争》很详细地介绍了围绕这个问题两派论争者所发表的意见。一派认为翻泽学不可能建立,它只是一个“迷梦”、一个“未圆且难圆的梦”,不仅如此他们还要“揭破”翻泽(科)学的“迷梦”;另一派则认为建立翻泽学完全可能也可行,翻泽学的建立只是一个迟早的问题,终究能够实现。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两派论争者的身份和学术背景,我们也许可对这场论争有更清楚和透彻的了解。在这场论争中,持“迷梦说”的人士多为长期从事翻泽实践的翻泽家,且多是文学翻泽家(如劳陇),其中也有部分虽是大学教师,但身兼翻泽家,且讨论问题时的立场基本未摆脱翻泽家的身份(如张经浩);另一派则几乎清一色是高校教师,他们多从事翻泽教学,虽然其中也有不少人从事过翻泽实践,但他们在讨论翻泽学问题时的立场和出发点是在学理层面的(如谭载喜、王东风等)。由于这两派人士不在同一层面上讨论问题,因此两派人士难以达成共识也就不难理解了。作者在该章第一节的末尾援引《文学翻泽学》的作者郑海凌的意见,认为“不同专业的翻泽活动,性质不同。笼统地讲建立翻泽学是不切实际的。笼统地讲翻泽是科学是艺术也是不恰当的。”我觉得郑海凌的意见很有道理。目前围绕翻泽学能否建立的问题争论不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反对者基本上就是从文学翻泽的特殊性立场出发来立论的,而持肯定意见者则是着眼于翻泽活动的整体来立论的。以局部领域里的一些特殊现象为出发点,反对整体上对翻泽活动和现象的讨论,两派的意见自然难以取得一致了。

同样的问题其实也反映第九章第二节所评述的“如何看待借鉴西方泽论、如何看待和吸收中国传统泽论”中。许渊冲尽管也在大学执教,但他有相当丰富的翻泽实践的经验,而且颇以自己在翻泽实践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自豪。因此,他从自身的翻泽经验出发(所谓“积六十年的经验”),对西方泽论持否定态度,认为“西方的翻泽理论不能解决中西互泽的实践问题”,“只能解决科技翻泽问题”,认为只有“中国学派的文学翻泽理论是全世界最高的翻泽理论,能解决全世界最重要的两种语文之间的文学翻泽问题”。许渊冲所谓的“中国学派翻泽理论”,其实就是他从自身翻泽经验总结出来的“美化之艺术”的“翻泽理论”,这在前面已经有所提及,这里不再赘言。由此可见,如果我们的一些学者一味固守自己的经验层面,跳不出实践经验的圈子看问题,那么其理论主张就很难具有普遍适用性。

最后,不妨顺便提一下的是,自2006年起,教育部根据国际上众多著名大学开设的翻泽学情况,也同样试点性地在全国部分院校设立了独立的翻泽系。而从2007年起,国务院学位办又推出了翻泽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MTI),翻泽正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和前景。翻泽学究竟能不能建立?如何正确看待翻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中西泽学理论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们国家在部分高校中翻泽学学科的建设和探索,相信终究会得到更加清晰、更加正确的回答。在这一过程中,凡是从事翻泽学、关心翻泽学科建设的人,读一读《王向远著作集》第八卷所收录的两部著作,相信会大有助益。

2007年5月于上海

同类推荐
  • 玄奘瓜州历险之谜

    玄奘瓜州历险之谜

    瓜州是玄奘西行路上唯一独身孤征的地方,是玄奘险被弟子刺杀的地方,是玄奘偷渡取水时被捕的地方,是玄奘得到一批豪情侠胆之士鼎力相助的地方,是玄奘四天五夜滴水未进,是玄奘跋涉八百里莫贺延碛,最能体现坚强意志的地方。
  • 浪潮曲

    浪潮曲

    作者从创作的散文中选收了三十一篇文章,散文集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部队的斗争生活,语言清新、朴实,具有较浓郁的生活气息。
  • 那幸福的闪电(海子经典抒情短诗精选)

    那幸福的闪电(海子经典抒情短诗精选)

    《那幸福的闪电》由海子父亲和弟弟独家授权,首次收录全集之外的五首轶诗,囊括海子最好的经典抒情短诗100余首,读最好的诗,零距离接触海子的诗意生活。
  • 破冰之旅

    破冰之旅

    曾几何时,在发展的道路上,每走一步都要如履薄冰……然而,人类自从步入文明时代的第一天起,就共同执着地追求昌盛、繁荣、民主、自由、发达、富强,从不会因外部的原因而放弃。于是,在经历了“历史沉思”之后,才有了“命运狂想”,有了“历史的抉择”;在经历了发展的“十年潮”之后,我们可以骄傲地说:“让浦东告诉世界”……
  • 毛泽东读《水浒传》

    毛泽东读《水浒传》

    本书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毛泽东对《水浒传》文本的阅读,对小说作者和点评者的评论,以及对《水浒传》版本的关注;第二单元是毛泽东对梁山好汉革命精神、斗争艺术、经验教训的提炼、阐扬和运用;第三单元是毛泽东对小说人物的漫议、分析和引证;第四单元是毛泽东解读和运用《水浒传》在政治生活中受到误解的辩驳以及晚年他发表谈话引起“评《水浒》”运动的评析。总之,本书把一位革命家解读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的整个情况和新鲜见解全部展示在读者面前。
热门推荐
  • 末世之神弃人间

    末世之神弃人间

    传闻上古时期,盘古大神开天辟地之时曾用三声吒来镇压万般邪魔,如今封印破损殆尽,邪魔出笼,末世降临人间,在这个被神遗忘的世界,聂影死后重临人世,未来的路他又何去何从,是化身修罗,亦或者万法随心,且看聂影如何搅动乾坤。
  • 法医毒妃

    法医毒妃

    破悬案,洗清白,助君王,现代法医穿越而来,自带能看清未来过往的“七秒记忆手”,却无法看清他的心。他君临天下,她却一身是伤,身心俱疲…“我这身子到底是你赫连楚的妃子,可你却只把我当成棋子,我为你族人尽灭,伶仃凄苦,竟然换不来一句信任?”她质询,他不反驳……“终了有一日你会知晓,朕之如此不过许你一太平盛世,你便是再肆意妄为,也终究不会有人可以为难于你。”“如此帝王之爱我从未想过要承受,也势必不能承受。”而她所要,他定不能给…【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霸道老公唯宠小娇妻

    霸道老公唯宠小娇妻

    "你已经睡了我,还想往哪里逃?"他迷人的笑着,"不不不,我们只是一次意外,我看我们还是各走各的独木桥吧"他决心把她抢回来,即使是一个总裁,也不惜千里迢迢寻娇妻……
  • 她失了心疯

    她失了心疯

    自动看了那副画后,在哪都能看到它,如影随形,无法摆脱......
  • 静华道姑

    静华道姑

    静华,姓名不详,是穿越大军中的一人,身是坤道,心却是红尘俗人。只是穿越后落脚的地方除了伙食清淡了点,其他的都还好,住的是vip套房,穿的是名牌服饰,代行的是香车宝马。此外,静华穿越的国度坤道还是可以嫁人的,静华心想,“这日子,真是太‘美好’了,可惜贫道是个荤食主义者啊……”是一个妹子穿越成道姑并努力改善伙食生活的故事,这是一个最后还是不能摆脱言情套路的故事,这是我与他不得不说的故事。
  • 毒宠:王妃逆天

    毒宠:王妃逆天

    他和她的故事因为一副千年寒棺,世世惜,生生恋。成亲之日,他对她说:“本王不会碰你,本王爱的是你姐姐。”果真,他待她如亲妹。成亲之后,她对他说:“你的王府不干净。”他不语,伸手摸摸榻上有没有灰尘。她绝色容颜凑到他面前,“我是说月圆之夜王爷有没有看到过蛇妖、鬼、无面尸身之类的脏东西?”他依然不语,伸手摸摸王妃的额头看看有没有发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混乱大时代之墙裂色魔

    混乱大时代之墙裂色魔

    咱是一丫的没资本没条件的王牌废材,没有女性偏爱的斯文与翘臀,没有男性狂热的胸肌和肱二头,大脑热血有馀而智商不足,混在当今只有抱定个人牺牲主义。不料。。。。。。。coldwar时代开了个虫洞。。。。。。咱被不幸的卷入其中。阿撒烈士旅对我说:“抱定一团,发誓报仇”新月三色党对我说:“捍卫这块流淌黑色血液的沙漠”科格勃大声道:“为了捍卫理想和信念“,中勤局,m16。。。。。。当然还有诺基亚总裁对我说:“平板手机的末日因你而不远”,app的总裁:“不是您的投资我绝对不敢辍学”,翻云复雨,不就是为了这些巨人脚下的美少女吗?历史赞美我,我毫不动摇;金钱诱惑我?搞错?权利给予我?夸张!美女仰慕我?墙裂推倒
  • 为爱奋斗01

    为爱奋斗01

    08年入坑,18年完结十年之期,给自己一个纪念
  • 腹黑学长霸上小白兔

    腹黑学长霸上小白兔

    子涵为逃婚来到了星云贵族学院,但是这个学校依旧逃不过那个腹黑男的掌控。。。。但是在这个惨不忍睹的学校里,她找到了自己从一岁开始的闺蜜。。。。。。亲们。小编的这一部小说小编决定让它在一百多章就完结,
  • 特工痞后:钓个帝王当相公

    特工痞后:钓个帝王当相公

    她是华夏最强的维和女战士,为救人质和战友,命绝深海。异世重生,她是九戈的小公主,却身负帝王之相。国破族灭,满门尽屠,她是大陆强者们争夺的祭品。活下来,她要一步步走上强者之路,送这些肮脏的野心家们,去给她的亲人陪葬!他是敌国太子,却甘愿将整个天下送至她眼前,江山为聘,那些欠你的,我用一生来还!他说:若我一条命,可换你千秋霸业,拿去又何妨!她回:江山太重你且扛着吧,这世上若无你,该由何人来伴我一生?<1v1,男强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