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71800000007

第7章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1.“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理论提出的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没有优势,关键要看是否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尤其是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富裕,都要靠发展来解决,社会主义本身也要靠发展来巩固和推进。可以说,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借鉴国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经验,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包括: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这些阶段性特征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和新问题。如果不深刻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抓紧采取措施解决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理论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更加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本源,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并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3.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既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未来社会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必须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相适应,人类依存于自然界,人和自然界应和谐相处,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彼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等重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战略设想,并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关于发展问题的很多重要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统筹两个大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依法治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个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科学发展观还将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广泛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严密的内在逻辑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同时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观点,赋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这些重要战略思想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它们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有相互关联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这些战略思想,都是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课题展开的,并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富民、实现民族复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内容。在当代中国,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上不断深化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最新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新认识、新判断、新概括,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深化和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地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也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产物,根本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开辟的发展道路和形成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同时又必然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个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只有一个,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理论成果都属于一个科学体系,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由于实践发展的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必然会有相应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在不同阶段的实践中产生的理论成果。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它们的一脉相承,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上的一脉相承;而它们的与时俱进,也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而实现的与时俱进。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化和丰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对这一主题的不懈坚持和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得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得以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才得以开辟。应该说,这一探索还没有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将在不断深化对这一主题的探索过程中继续前进。

思考题

1.如何正确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2.如何正确理解“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科学内涵?

3.如何正确理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科学内涵?

阅读书目

1.《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要点提示]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必须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深厚思想基础。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在全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确立并发展了这条思想路线,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同类推荐
  • 党的优良传统

    党的优良传统

    1942年2月,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报告中曾经对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命题的科学内涵作了一个经典性的表述,即“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 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探析

    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探析

    关于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特征、价值取向、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政治制度文明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的根本手段、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中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等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方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方法

    60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深化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改革,建立健全党校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办好党校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处理好解放思想与遵守政治纪律、改革创新与继承党校优良传统、改革创新与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关系,形成有利于改革创新的环境氛围,以此为动力不断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 曾国藩官学

    曾国藩官学

    本书围绕曾国藩为官处世之道,从立志、提升自我、交友、发现人才、治军、行事、保全退让等方面。
  • 做合格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标准

    做合格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标准

    党员标准就是党章对党员提出的条件和要求,它由入党资格、对党员的基本要求以及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三部分组成。坚持党员标准,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与先进性,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国共产党有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不同角度对党员标准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本书有助于广大党员认真对照党章的要求,看看自己在哪些地方符合党员标准,哪些地方还存在差距,从而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改进,完善自己。
热门推荐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名门争爱

    名门争爱

    唐芊芊是一个普通的女孩,父亲早逝,跟母亲相依为命,本以为这一生会平平凡凡的度过,不曾想,有一个大豪门找到了她,将她许配给下一位家族继承人,至此,唐芊芊的生活完全变的不一样了,家族的三位公子都想继承家业,而他们唯一能得到继承人身份的条件,便是赢取唐芊芊的芳心……
  • 流光落

    流光落

    她是落阳国不受宠的公主殿下,而他是大陆第一宗染流宗现任宗主大人,本是毫不相关的两个人却因一场荒唐的和亲撞到一起,一次又一次的摩擦中,自认无爱的公主殿下还能淡定吗?
  • 泪妾

    泪妾

    她被自己的丫环诬蔑、被自己最为信任的人出卖了。他说过他爱她的,她以为他定会相信自己,然而一切却不然。当愤怒凌驾于一切时,她的夫君变得遥不可及,变得冷酷变得无情,在他那充满仇恨的双眸内,她看到了绝望。死,唯有一死她才能解脱.偏偏在寻短见之时,腹中的孩儿踢了她一下,就这一下触动,她知道她不能死。于是她决然地离开了,成为了一个已死之人。带着孩子在这个世上苟活着,以为已将前尘如梦般抹去,然而却依旧逃不开这个男人的法眼。在得知她还存在于这个世上的时候,他再度如鬼魅般出现,扰乱她平静的生活.
  • 铁血狂潮

    铁血狂潮

    杨帆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高中生,他的生活按道理来说与大众一样,但时代是残酷的!它改变了杨帆的一生,也同时改变了世界,作为普通人,杨帆只能艰苦中奋斗,用生命去适应这个世界.
  • Hey毒医小姐不好惹

    Hey毒医小姐不好惹

    Hey,这里是新人的新坑,由于这里是学生党一只,所以是周更啊周更。目前没写大纲,没定结局,最后的CP看你们的决定喽。还有本文有些小小的负能量,不喜勿喷哦。另外,不喜欢本文的人不要骂哦
  • 会凌决

    会凌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浩瀚宇宙,广阔无边。无数天才,横空出世。浩瀚星海,谁与吾之争锋。凌绝于众人之巅,踏无数血腥和荣耀。暮然回首,虽已凌绝以众人之颠,但却沉入其苍茫大道。
  • 来自神的挑战

    来自神的挑战

    号称在游戏界中不败的传说,某天竟接到了神的战书。如果你们赢过得了我,那,你们就会取代我,成为神。敢与本神一战么?
  • 第九篇章

    第九篇章

    看着来回巡视的修士,他双眼血红心底咆哮道:“我若出去,天地将为我颤抖……”
  • 红楼之水沁黛心